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漫谈“土家年”

时间:2022-01-30 09:28:37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戴楚洲

   微信图片_20220130094050.jpg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我离开家乡慈利县零阳镇永安村已有三十年了。回忆我们每年在老家过年节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

俗话说:“百节年为首。”“过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相沿成习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过年习俗具有民族特色。年节,亦称“过年”,又叫 “春节”,土家语称之为“起卡”或者“弄卡”。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祭灶神到翌年正月十五日均属于“年节”的时间段。

民间流传一句话:“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栽田。”此话话中有话。我还记得在孩童时代,生活物资非常缺乏,常年忍饥挨饿的我总是期盼年节到来,以便解决三月不知肉味的生活困难。为此,大人在年前就说:“小孩小孩你别馋,祭了灶神就过年。”“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于每年腊月底在家里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挂灯笼,欢欢喜喜过个年。在腊月二十九日上半夜内,父母煮熟猪头、猪坐膀、猪尾巴和腊香肠以后,我们全家人迫不及待地吃夹精夹肥的猪坐膀肉,其肉美味记忆犹新。

少年时代,我期望过年,是为改善物质生活。光阴荏苒,岁月蹉跎,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从大学毕业以后,娶了妻,生了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越来越好,生活物资越来越多。中年时代,我已尝过山珍海味,于是不再稀罕美味佳肴。我之所以珍惜参与家人过年的时机,是为丰富精神生活,传承孝文化。其间人生境界与以前迥然不同,已经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无论冬季暖阳,还是下雨落雪,在每年农历腊月下旬,想到祖母和父母在家盼望我们回家过年,我都会带领妻子、孩子从张家界市城区风尘仆仆地坐车赶到家里,与祖母和父母团圆,共享天伦之乐,共度新春佳节,加深亲人亲情,给家里长辈心理安慰,表达我们善事、孝敬长辈的孝道!我们全家人在年前扫院子、劈木柴、打年粑、蒸年糕、炸酥肉、推豆腐、洗菜肴、炒花生玉米炒米红薯片葵瓜籽,忙得不亦乐乎,一切都为热热闹闹过大年。

中国年节起源于汉代,故我对中华民族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渐生较多情愫。虽然已经过近六十个年节,但我仍然热衷过土家年,乐此不疲。离开家三十年来,我思念家乡的乡愁逐年增多,年节意识逐年增强。为了解答过年情结,通过多次查阅民族古籍和进行民间采风,我终于弄清楚中国土家族“过赶年”的来历及其所蕴含的年俗文化内涵。

民俗事象“过赶年”是中国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是土家族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过赶年的土家族人居住地域较广,分布在湘鄂渝黔边境接壤的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过赶年”的特点明显,即按农历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大年,腊月月大在二十九日过大年,腊月月小在二十八日过大年。总要比汉族过大年往前赶一天,因而叫“过赶年”。探其由来,是与中国土家族祖先抗击日本侵略者有关。

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在明代世宗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大批倭寇(即日本人)侵扰,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朝廷皇帝征调湖广土司土兵赶赴东南沿海前线抗击倭寇。圣旨传到湖广土司,土家先民奔走相告。其时正值年关将近,按照路程计算,如过要在正月到达苏淞地区抗倭前线,必须及时出发。为使这批将要离家、奔向战场的土家官兵过年以后再走,永顺、保靖、桑植、茅岗和容美等土司王下令各家各户提前在腊月二十九日过大年。据说当年土家官兵在校场坪一起过年之时,因为人员众多,于是蒸甑子饭,切坨子肉,斟大碗酒。又因时间紧迫,没有时间分开单炒猪肉、萝卜、白菜、青菜、粉丝、海带、豆腐,只能合在一口大锅里煮成“合菜”(现名叫“三下锅菜”)。土家官兵浩浩荡荡出征以后,在苏淞地区抗倭前线与朝廷将士并肩作战,屡次打败倭寇,收复祖国边疆,荣立“东南抗倭第一战功”,受到嘉靖皇帝颁旨嘉奖。

武陵山区明清时期地方史志记载了土家族“过赶年”的来历。清代《鹤峰州志》记载:“土户覃、田二姓,土司时于除夕前一日祀神过年,今多仍之”。清代《长乐县志》亦载:“除夕具盛馔,阖家相聚饮食谓之吃团年饭。而容美土司后,则在除夕前一日。盖其先人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将士。除夕,倭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清代《光绪龙山县志》又载:“土人度岁,月大以二十九日为岁,月小则以二十八日。相传前土司出军值除(夕)日,令民先期度岁,后遂以为常”。

为了纪念土家先烈抗倭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土家先民每年提前一天过年,形成土家祖先崇拜习俗,世世代代相沿至今。所以,国家民委转发的《湘鄂川黔四省部分群众恢复土家族成份工作座谈会纪要》把“过赶年”作为土家族特点之一。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土家族简史》也写道:“土家族以过赶年、敬土王、祀祖先最为隆重。”俗话说“麻雀也有三十初一。”现在,远离家乡的土家族人也要及时赶到家里过土家年。过土家年是土家族人一年一度的全家团聚,是土家族人一年一度的饮食传承。

图片2.png

土家年的特色就是“过赶年”,时间特别,颇有讲究,按照土家礼仪,举行肃穆仪式。在腊月二十九日半夜三更以后,土家族人始做山羊肉、黄牛肉、土鸡肉、腊肉、腊鱼、青菜、白菜和芋头等十多个菜肴,并且蒸甑子饭。家里长者用大木盆把煮熟的祭品猪首供在堂屋正面神龛之前桌子上面,点香烧纸,祭拜家族历代祖先。在腊月二十九日下半夜寅时,燃放鞭炮以后,全家人团聚,在堂屋围着宴席吃团年饭,喝团圆酒,一直吃到天亮,预示来年家庭生活越来越亮堂、越来越兴旺。土家族人吃团年饭之时,关着自家大门,忌讳外人闯入;吃饭不准泡汤,泡汤意味着来年田坎、土坎会被洪水冲垮。吃团圆饭以后还要“守年”,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走一圈,名曰“出征”;有的土家族人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名曰“模营”,以此形式纪念土家先人。腊月三十白天,土家族人前去祖坟为先人送亮和钱纸。除夕,土家族年节高潮达到顶点,即如慈利县土家族诗人吴愈材的《除夕话旧》所写:“围炉团坐夜灯青,爆竹訇然昭我厅;守岁未容岁径去,心香一瓣列中庭。”在除夕之夜, 土家族人家里所有房屋都要点长明灯。 在火坑里用大树蔸烧着旺火“守岁”祈福。全家人都围在火坑边缘而坐,一边吃瓜籽,一边话家常,一边谈愿景。临近午夜,长辈均给小孩“压岁钱”。半夜三更,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谓之“抢年”。这个关键时刻,仍是唐太宗李世民《除夜》写的那样:“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正月初一清早,儿媳就给公公、婆婆筛蛋茶。不扫屋地,不洗衣服,是为聚财。孩子穿着崭新衣服,兴高采烈地互相串门,给家族长辈拜年,长辈会给“打发钱”。正月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小孩给岳父、岳母拜年。

“土家年”习俗内容丰富多彩,不仅置办年货,而且在正月跳摆手舞。跳摆手舞的时间各个村寨不太一致,规模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土家摆手歌舞活动直到正月十五日,其内容包括闯驾进堂、祭祀祖先、唱梯玛歌、演茅古斯、跳铜铃舞、跳狮子舞、打三棒鼓、唱花灯戏和阳戏等,是展示土家文化的盛会,对研究土家族的历史与民俗具有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2006年,“土家族过赶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湖南省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的新增民俗项目“土家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者系张家界市地方志编纂室二级调研员)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风土民俗    
0

漫谈“土家年”

时间:2022-01-30 09:28:37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戴楚洲

   微信图片_20220130094050.jpg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我离开家乡慈利县零阳镇永安村已有三十年了。回忆我们每年在老家过年节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

俗话说:“百节年为首。”“过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相沿成习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过年习俗具有民族特色。年节,亦称“过年”,又叫 “春节”,土家语称之为“起卡”或者“弄卡”。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祭灶神到翌年正月十五日均属于“年节”的时间段。

民间流传一句话:“小孩望过年,大人望栽田。”此话话中有话。我还记得在孩童时代,生活物资非常缺乏,常年忍饥挨饿的我总是期盼年节到来,以便解决三月不知肉味的生活困难。为此,大人在年前就说:“小孩小孩你别馋,祭了灶神就过年。”“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于每年腊月底在家里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挂灯笼,欢欢喜喜过个年。在腊月二十九日上半夜内,父母煮熟猪头、猪坐膀、猪尾巴和腊香肠以后,我们全家人迫不及待地吃夹精夹肥的猪坐膀肉,其肉美味记忆犹新。

少年时代,我期望过年,是为改善物质生活。光阴荏苒,岁月蹉跎,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从大学毕业以后,娶了妻,生了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越来越好,生活物资越来越多。中年时代,我已尝过山珍海味,于是不再稀罕美味佳肴。我之所以珍惜参与家人过年的时机,是为丰富精神生活,传承孝文化。其间人生境界与以前迥然不同,已经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无论冬季暖阳,还是下雨落雪,在每年农历腊月下旬,想到祖母和父母在家盼望我们回家过年,我都会带领妻子、孩子从张家界市城区风尘仆仆地坐车赶到家里,与祖母和父母团圆,共享天伦之乐,共度新春佳节,加深亲人亲情,给家里长辈心理安慰,表达我们善事、孝敬长辈的孝道!我们全家人在年前扫院子、劈木柴、打年粑、蒸年糕、炸酥肉、推豆腐、洗菜肴、炒花生玉米炒米红薯片葵瓜籽,忙得不亦乐乎,一切都为热热闹闹过大年。

中国年节起源于汉代,故我对中华民族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渐生较多情愫。虽然已经过近六十个年节,但我仍然热衷过土家年,乐此不疲。离开家三十年来,我思念家乡的乡愁逐年增多,年节意识逐年增强。为了解答过年情结,通过多次查阅民族古籍和进行民间采风,我终于弄清楚中国土家族“过赶年”的来历及其所蕴含的年俗文化内涵。

民俗事象“过赶年”是中国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是土家族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过赶年的土家族人居住地域较广,分布在湘鄂渝黔边境接壤的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过赶年”的特点明显,即按农历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大年,腊月月大在二十九日过大年,腊月月小在二十八日过大年。总要比汉族过大年往前赶一天,因而叫“过赶年”。探其由来,是与中国土家族祖先抗击日本侵略者有关。

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在明代世宗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大批倭寇(即日本人)侵扰,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朝廷皇帝征调湖广土司土兵赶赴东南沿海前线抗击倭寇。圣旨传到湖广土司,土家先民奔走相告。其时正值年关将近,按照路程计算,如过要在正月到达苏淞地区抗倭前线,必须及时出发。为使这批将要离家、奔向战场的土家官兵过年以后再走,永顺、保靖、桑植、茅岗和容美等土司王下令各家各户提前在腊月二十九日过大年。据说当年土家官兵在校场坪一起过年之时,因为人员众多,于是蒸甑子饭,切坨子肉,斟大碗酒。又因时间紧迫,没有时间分开单炒猪肉、萝卜、白菜、青菜、粉丝、海带、豆腐,只能合在一口大锅里煮成“合菜”(现名叫“三下锅菜”)。土家官兵浩浩荡荡出征以后,在苏淞地区抗倭前线与朝廷将士并肩作战,屡次打败倭寇,收复祖国边疆,荣立“东南抗倭第一战功”,受到嘉靖皇帝颁旨嘉奖。

武陵山区明清时期地方史志记载了土家族“过赶年”的来历。清代《鹤峰州志》记载:“土户覃、田二姓,土司时于除夕前一日祀神过年,今多仍之”。清代《长乐县志》亦载:“除夕具盛馔,阖家相聚饮食谓之吃团年饭。而容美土司后,则在除夕前一日。盖其先人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将士。除夕,倭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清代《光绪龙山县志》又载:“土人度岁,月大以二十九日为岁,月小则以二十八日。相传前土司出军值除(夕)日,令民先期度岁,后遂以为常”。

为了纪念土家先烈抗倭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土家先民每年提前一天过年,形成土家祖先崇拜习俗,世世代代相沿至今。所以,国家民委转发的《湘鄂川黔四省部分群众恢复土家族成份工作座谈会纪要》把“过赶年”作为土家族特点之一。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土家族简史》也写道:“土家族以过赶年、敬土王、祀祖先最为隆重。”俗话说“麻雀也有三十初一。”现在,远离家乡的土家族人也要及时赶到家里过土家年。过土家年是土家族人一年一度的全家团聚,是土家族人一年一度的饮食传承。

图片2.png

土家年的特色就是“过赶年”,时间特别,颇有讲究,按照土家礼仪,举行肃穆仪式。在腊月二十九日半夜三更以后,土家族人始做山羊肉、黄牛肉、土鸡肉、腊肉、腊鱼、青菜、白菜和芋头等十多个菜肴,并且蒸甑子饭。家里长者用大木盆把煮熟的祭品猪首供在堂屋正面神龛之前桌子上面,点香烧纸,祭拜家族历代祖先。在腊月二十九日下半夜寅时,燃放鞭炮以后,全家人团聚,在堂屋围着宴席吃团年饭,喝团圆酒,一直吃到天亮,预示来年家庭生活越来越亮堂、越来越兴旺。土家族人吃团年饭之时,关着自家大门,忌讳外人闯入;吃饭不准泡汤,泡汤意味着来年田坎、土坎会被洪水冲垮。吃团圆饭以后还要“守年”,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走一圈,名曰“出征”;有的土家族人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名曰“模营”,以此形式纪念土家先人。腊月三十白天,土家族人前去祖坟为先人送亮和钱纸。除夕,土家族年节高潮达到顶点,即如慈利县土家族诗人吴愈材的《除夕话旧》所写:“围炉团坐夜灯青,爆竹訇然昭我厅;守岁未容岁径去,心香一瓣列中庭。”在除夕之夜, 土家族人家里所有房屋都要点长明灯。 在火坑里用大树蔸烧着旺火“守岁”祈福。全家人都围在火坑边缘而坐,一边吃瓜籽,一边话家常,一边谈愿景。临近午夜,长辈均给小孩“压岁钱”。半夜三更,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谓之“抢年”。这个关键时刻,仍是唐太宗李世民《除夜》写的那样:“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正月初一清早,儿媳就给公公、婆婆筛蛋茶。不扫屋地,不洗衣服,是为聚财。孩子穿着崭新衣服,兴高采烈地互相串门,给家族长辈拜年,长辈会给“打发钱”。正月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小孩给岳父、岳母拜年。

“土家年”习俗内容丰富多彩,不仅置办年货,而且在正月跳摆手舞。跳摆手舞的时间各个村寨不太一致,规模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土家摆手歌舞活动直到正月十五日,其内容包括闯驾进堂、祭祀祖先、唱梯玛歌、演茅古斯、跳铜铃舞、跳狮子舞、打三棒鼓、唱花灯戏和阳戏等,是展示土家文化的盛会,对研究土家族的历史与民俗具有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2006年,“土家族过赶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湖南省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的新增民俗项目“土家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者系张家界市地方志编纂室二级调研员)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