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扁担》的记忆
“黄杨扁担呀么软溜溜呀那么姐哥呀哈里耶,挑一挑白米下酉州呀姐呀姐呀下酉州呀那么哥呀哈里耶……”今天,推开临江的办公室窗户,这首优美抒情的秀山花灯歌曲飘然入耳。
我家也有根黄杨木扁担。不知是时光的磨蚀还是汗渍的浸泡,它的色泽已是黄里透黑。每次见到它,不是竖倚在房门背后就是平躺在箩筐撮箕之间,更多时候则是在父亲那冒着汗珠泛着热气的厚实肩膀上,两端悬挂着山一样的沉重。
母亲是童养媳,嫁过来大概12岁,而父亲尚比母亲小两岁。几年后,父亲十四、五岁,毅然地拿起屋角的黄杨扁担,跟在一帮挑夫的身后。如果说现在街头的力夫是短途运输,父亲那时可谓是长途奔波。从自贡市将两百斤的食盐挑回荣昌,那是常人不可想像的艰辛。一个少年,以自己稚嫩的肩头,挑起了一个男子汉不容推卸的义务与责任。
自母亲生下大哥后,家里担子更重了。随着老二、老三的呱呱坠地,吃了上顿无下顿已是常事。因为产后营养不良,母亲双眼一度不见寸光,两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哥和姐,也先后活活地饿死。
当穷人翻身得解放时,父亲放下扁担,肩上扛起了枪,打土豪,分田地,后来还当上了乡里的领导。哪想到,父亲的工资仅够个人果腹,全家的衣食重担转移到了母亲肩头。家里的扁担,除了父亲放下的那黄杨木的以外,又新添了楠木的、青冈栎的、斑竹等扁担。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到几十里外的大山里割下野草,捆得严严实实如同两个小山包,挑回来补给一年四季不足的燃料。我内心深处觉得此生与它注定永远相伴了。
高中时,一次母亲赶集顺带送来一周的伙食费、咸菜和口粮。留她吃午饭,“我吃了,你就缺了一顿。”母亲毫不犹豫地拒绝,挑起从农贸市场买的饲料,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校门。当我从教室的窗口再次目送母亲远去的背影,看到她那单薄的身子,因肩头重压而更加佝偻的脊背,再也忍不住,转身冲出教室。接过母亲肩头扁担那一刻,她的双眼红了。
高考落榜,在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中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打着铺盖卷回到农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做农活,且得从头学起。我当时才15岁,干好些农活还缺体力,生产队便安排我到农田基本建设的采石场挑乱石,即将揭土、开槽等清理出的杂石,挑出工地。一个星期,肩头由红肿到脱皮再到溃烂,再也承受不住扁担之重。
“还是读书吧,再去复读,你这个身子骨,生来就不是挑扁担的料。”母亲下了决心。
“黄杨扁担呀么软溜溜呀那么姐哥呀哈里耶……”此时此刻,听到耳熟能详的歌声,我又想起了父亲留下的黄杨扁担。从考上大学参加工作,特别是父母去世,自己留意它的时候越来越少了。渐渐的,有时候竟然忘却了,忘却了自己肩头上也曾扛起过父亲留下的那根扁担。
是啊,不能再忘了,人人肩头,都有一条扁担呢,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黄杨扁担》的记忆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李红
“黄杨扁担呀么软溜溜呀那么姐哥呀哈里耶,挑一挑白米下酉州呀姐呀姐呀下酉州呀那么哥呀哈里耶……”今天,推开临江的办公室窗户,这首优美抒情的秀山花灯歌曲飘然入耳。
我家也有根黄杨木扁担。不知是时光的磨蚀还是汗渍的浸泡,它的色泽已是黄里透黑。每次见到它,不是竖倚在房门背后就是平躺在箩筐撮箕之间,更多时候则是在父亲那冒着汗珠泛着热气的厚实肩膀上,两端悬挂着山一样的沉重。
母亲是童养媳,嫁过来大概12岁,而父亲尚比母亲小两岁。几年后,父亲十四、五岁,毅然地拿起屋角的黄杨扁担,跟在一帮挑夫的身后。如果说现在街头的力夫是短途运输,父亲那时可谓是长途奔波。从自贡市将两百斤的食盐挑回荣昌,那是常人不可想像的艰辛。一个少年,以自己稚嫩的肩头,挑起了一个男子汉不容推卸的义务与责任。
自母亲生下大哥后,家里担子更重了。随着老二、老三的呱呱坠地,吃了上顿无下顿已是常事。因为产后营养不良,母亲双眼一度不见寸光,两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哥和姐,也先后活活地饿死。
当穷人翻身得解放时,父亲放下扁担,肩上扛起了枪,打土豪,分田地,后来还当上了乡里的领导。哪想到,父亲的工资仅够个人果腹,全家的衣食重担转移到了母亲肩头。家里的扁担,除了父亲放下的那黄杨木的以外,又新添了楠木的、青冈栎的、斑竹等扁担。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到几十里外的大山里割下野草,捆得严严实实如同两个小山包,挑回来补给一年四季不足的燃料。我内心深处觉得此生与它注定永远相伴了。
高中时,一次母亲赶集顺带送来一周的伙食费、咸菜和口粮。留她吃午饭,“我吃了,你就缺了一顿。”母亲毫不犹豫地拒绝,挑起从农贸市场买的饲料,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校门。当我从教室的窗口再次目送母亲远去的背影,看到她那单薄的身子,因肩头重压而更加佝偻的脊背,再也忍不住,转身冲出教室。接过母亲肩头扁担那一刻,她的双眼红了。
高考落榜,在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中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打着铺盖卷回到农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做农活,且得从头学起。我当时才15岁,干好些农活还缺体力,生产队便安排我到农田基本建设的采石场挑乱石,即将揭土、开槽等清理出的杂石,挑出工地。一个星期,肩头由红肿到脱皮再到溃烂,再也承受不住扁担之重。
“还是读书吧,再去复读,你这个身子骨,生来就不是挑扁担的料。”母亲下了决心。
“黄杨扁担呀么软溜溜呀那么姐哥呀哈里耶……”此时此刻,听到耳熟能详的歌声,我又想起了父亲留下的黄杨扁担。从考上大学参加工作,特别是父母去世,自己留意它的时候越来越少了。渐渐的,有时候竟然忘却了,忘却了自己肩头上也曾扛起过父亲留下的那根扁担。
是啊,不能再忘了,人人肩头,都有一条扁担呢,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