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鄂湘田姓来源考探

时间:2020-03-20 15:28:58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田新华

居住在武陵山脉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田姓,是这一带最大的姓氏群体之一。关于他们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最主流的说法当然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述的“陈完奔齐”说。笔者长期从事土家族发展史研究,对鄂湘地区的田氏来源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作阐述,以期与学界人士商榷。

   
       上古时期,在鄂西清江流域居住着一支强大的民族——土家族的祖先巴人。周武王伐纣时,巴人追随武王,为推翻商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武王封巴国为诸侯。至周惠王时,巴国迎来最鼎盛的发展时期,巴人拓疆迁徙川东,建都今重庆涪陵,后为秦所灭。

       关于巴人,人类学家及考古学家已经作出结论,发祥于今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三里城,为长阳原人、高坪原人和巫山原人的后裔,开创了早之于仰韶文化的大溪文化(大溪文化遗址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大溪村)。巴人最早的部落首领为巴务相,其为田氏,统领郑氏、覃氏、相氏等。考古学家在三里城榨洞发掘出来的文物已证明了这一事实。


       据 《周书》、《华阳国志》等史籍记载,远古时期,在鄂西及长江中上游地区,就有庞大的田氏家族在这一带居住、活动,称“小者千家,大者万户”,并形成相当规模的集团性质。研究土家族发展史的专家认为,这些远古时期的田氏应为巴务相的子民。因此,事实上在“陈完奔齐以田为姓”之前,中国历史上就有田姓存在。

      “陈完奔齐”的史实不可怀疑,作为古今中外公认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不可能有空穴来风的故事。综合相关的史料和历史脉络分析,分布在中国北方的田姓应该是田完(敬仲)的后裔。


      历史上另外一个事件不可忽视,即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防止聚居的大型家族势力威胁自己的统治,强迁大姓入秦,使之在被分化、瓦解的同时,还处于自己的直接监督之下,鄂西及长江中上游地区有相当多的人被强行迁往秦岭以北的地区,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具有相当规模的田姓。因此,现在陕西一带的田姓,其中一部分与早期巴人应该存在渊源关系。

    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及湖南省张家界,有相当一部分田姓,他们坚称自己与陈完毫无关系,就是正儿八经的“本地田”,他们历代的族谱也确实没有关于“陈完奔齐以田为姓”的记载,他们说,自己的祖宗就是巴人廪君巴务相。

    明朝中期,由北京幽州府宦游湖北的田子璋(考田子璋为今北京门头沟人),隐居湖北巴东县鼓楼山(明时为新化县所辖),在此定居,繁衍子孙,其家谱对陈完生平事迹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他们自称是陈完的子孙,与现今中国北方的田姓属同根同脉的关系,至今,他们与陈姓之人相遇,总是称兄道弟,家长里短地唠叨没完。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田子璋后裔与唐宪宗元和年间落业巴东的田岂(音)子孙联宗合派,共同推举田祥典(字徽五)为田氏族长,举行了川东、鄂西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家族活动。联宗合派后的田姓,自“德”字派起班辈相同。促成田氏联宗合派的历史背景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田姓人氏以此形式表示庆祝;而主张联宗的是时为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官员田福进、鄂陕联军总司令田祥宣(湖北巴东白湖坪人,因积极反共,建国后被人民政府镇压)、国大代表田尔耕等。
       
    笔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对田姓来源作过调查,龙山、凤凰、永顺以及桑植等县市的田姓,都称自己是田岂后裔,其家谱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除了鄂西之外,湖北宜昌、神农架及荆州部分县市的田姓大都为岂公苗裔,他们与“本地田”、“客家田”相互穿插,和谐相处

    
    综上,湖北、湖南田姓来源、结构及其分布比较复杂,加之一些田姓家谱淹没于历史之中,一时难以厘清脉络,必须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才能作出结论,不能随意妄断。
     

    鄂西、湘西田姓当初统一被确定为土家族,一是巴人廪君巴务相的子民为田姓,二是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必须在本地居住、生活十三代人以上,野三关柳家山田行皋石碑的发现,证明田岂后裔在鄂西、湘西地区生活达1000多年,因此被划为土家族,为鄂西、湘西自治州的成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为土家族民俗与文化研究工作者)

责任编辑
标签土家民俗    
0

鄂湘田姓来源考探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田新华

居住在武陵山脉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田姓,是这一带最大的姓氏群体之一。关于他们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最主流的说法当然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述的“陈完奔齐”说。笔者长期从事土家族发展史研究,对鄂湘地区的田氏来源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作阐述,以期与学界人士商榷。

   
       上古时期,在鄂西清江流域居住着一支强大的民族——土家族的祖先巴人。周武王伐纣时,巴人追随武王,为推翻商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武王封巴国为诸侯。至周惠王时,巴国迎来最鼎盛的发展时期,巴人拓疆迁徙川东,建都今重庆涪陵,后为秦所灭。

       关于巴人,人类学家及考古学家已经作出结论,发祥于今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三里城,为长阳原人、高坪原人和巫山原人的后裔,开创了早之于仰韶文化的大溪文化(大溪文化遗址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大溪村)。巴人最早的部落首领为巴务相,其为田氏,统领郑氏、覃氏、相氏等。考古学家在三里城榨洞发掘出来的文物已证明了这一事实。


       据 《周书》、《华阳国志》等史籍记载,远古时期,在鄂西及长江中上游地区,就有庞大的田氏家族在这一带居住、活动,称“小者千家,大者万户”,并形成相当规模的集团性质。研究土家族发展史的专家认为,这些远古时期的田氏应为巴务相的子民。因此,事实上在“陈完奔齐以田为姓”之前,中国历史上就有田姓存在。

      “陈完奔齐”的史实不可怀疑,作为古今中外公认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不可能有空穴来风的故事。综合相关的史料和历史脉络分析,分布在中国北方的田姓应该是田完(敬仲)的后裔。


      历史上另外一个事件不可忽视,即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防止聚居的大型家族势力威胁自己的统治,强迁大姓入秦,使之在被分化、瓦解的同时,还处于自己的直接监督之下,鄂西及长江中上游地区有相当多的人被强行迁往秦岭以北的地区,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具有相当规模的田姓。因此,现在陕西一带的田姓,其中一部分与早期巴人应该存在渊源关系。

    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及湖南省张家界,有相当一部分田姓,他们坚称自己与陈完毫无关系,就是正儿八经的“本地田”,他们历代的族谱也确实没有关于“陈完奔齐以田为姓”的记载,他们说,自己的祖宗就是巴人廪君巴务相。

    明朝中期,由北京幽州府宦游湖北的田子璋(考田子璋为今北京门头沟人),隐居湖北巴东县鼓楼山(明时为新化县所辖),在此定居,繁衍子孙,其家谱对陈完生平事迹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他们自称是陈完的子孙,与现今中国北方的田姓属同根同脉的关系,至今,他们与陈姓之人相遇,总是称兄道弟,家长里短地唠叨没完。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田子璋后裔与唐宪宗元和年间落业巴东的田岂(音)子孙联宗合派,共同推举田祥典(字徽五)为田氏族长,举行了川东、鄂西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家族活动。联宗合派后的田姓,自“德”字派起班辈相同。促成田氏联宗合派的历史背景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田姓人氏以此形式表示庆祝;而主张联宗的是时为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官员田福进、鄂陕联军总司令田祥宣(湖北巴东白湖坪人,因积极反共,建国后被人民政府镇压)、国大代表田尔耕等。
       
    笔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对田姓来源作过调查,龙山、凤凰、永顺以及桑植等县市的田姓,都称自己是田岂后裔,其家谱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除了鄂西之外,湖北宜昌、神农架及荆州部分县市的田姓大都为岂公苗裔,他们与“本地田”、“客家田”相互穿插,和谐相处

    
    综上,湖北、湖南田姓来源、结构及其分布比较复杂,加之一些田姓家谱淹没于历史之中,一时难以厘清脉络,必须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才能作出结论,不能随意妄断。
     

    鄂西、湘西田姓当初统一被确定为土家族,一是巴人廪君巴务相的子民为田姓,二是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必须在本地居住、生活十三代人以上,野三关柳家山田行皋石碑的发现,证明田岂后裔在鄂西、湘西地区生活达1000多年,因此被划为土家族,为鄂西、湘西自治州的成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为土家族民俗与文化研究工作者)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