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1956年5月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撤销地方工业部,在原地方工业部基础上成立轻工业部,原轻工业部改为食品工业部。
经毛泽东主席力荐,任命74岁的李烛尘为食品工业部部长。
民以食为天。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食品工业正处于历史关键时期。
李烛尘知道,发展食品工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保证市场供应和争取外汇,支援工农业生产,积累建设资金,巩固工农联盟等,都意义重大。
说得具体些,食品工业中的盐、烟、酒、糖等行业的产品,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是利税大户,是国家财政的支柱。
食品工业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该如何下手?
李烛尘决定先熟悉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不顾74岁的高龄,一如既往地坚持走基层。
仅仅一年多,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南达海南“天涯海角”,北抵“白山黑水”松嫩平原,东到福建、浙江沿海调研,西沿古丝绸之路专门探讨开发大西北,发展食品工业。
李烛尘在食品工业部任职期间,食品工业有了相当大的增长,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糖、盐已经成为支柱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李烛尘任食品工业部部长那年十月,中央已同意土家为单一民族。
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发出文件,正式确定土家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今重庆)、贵州四省交界山区。
当时,土家族人口约30多万,其中有24万在湘西境内,李烛尘家乡永顺及龙山、保靖为主要聚居区。
最早提出“土家”为单一民族的是田心桃(1928—2019), 她被誉为“土家第一人”,也是永顺县人。
1950年9月29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宴上,经林伯渠介绍,田心桃认识了李烛尘。
当时,两人聊了很多家乡的人和事,李烛尘还给田心桃留了联系地址。遗憾,两人再也没见交集记录。
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参加了首都举行庆祝湘西州成立的活动,他在给大哥沈云麓(1897—1973)信中说,现场有一千多人,还有几个白发首长样的人物,可一个也不认识。
这“几个白发首长样的人物”中,有没有75岁的李烛尘呢?还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烛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土家族部长。
1958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的基础上,李烛尘更是雄心勃勃,在“二五”期间,决心奋发图强,把食品工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私下里,李烛尘曾对儿子李文采说:“政府官员清廉,建设资金丰富,要办一个工厂,说办就办,这是从旧社会来的人们梦想不到的事情。这样稳扎稳打,干他二十年,可胜过解放前干法的上百年,国家会很快富强起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958年2月11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会议决定将食品工业部和轻工业部合并,称为轻工业部。
李烛尘被任命为轻工业部部长。
这样一来,李烛尘所负责范围就更广了,不仅包括吃的食品方面,还包括用的方面。
吃、穿、用是更大的“家业”,也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会议一结束,李烛尘又开始了马不停蹄地调研,他先是去了东三省,进工厂、走车间,忙碌了近一个月。
回北京不久,李烛尘又去了山西和天津。两个多月时间里,看了三十多个工厂,写了数万字的报告。
也就在1958年,李烛尘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考察,这距他上次也就是1937年回乡已过去整整21年。
21年过去了,嫁在杉木村的二女儿一家还好吗?守在毛坝老屋的孙子孙媳怎么样了?听说自己还有了两个重孙,76岁的李烛尘真想立刻见到大家。
但李烛尘是共和国部长,他除了有急切想见的亲人,还有时刻不能忘怀的工作。
1958年10月24日,李烛尘和秘书、司机驱车从长沙出发,由常德经桃源过沅陵,第二天到了湘西州府吉首。
当天下午6点到常德时,见对岸德山正热火朝天地进行建设,李烛尘不由地回忆起往事来:“过去每年春夏涨水时,水齐城头,当我在此城求学时,曾到城墙上洗过脚……”
常德,是李烛尘走出湘西的第一站,有读书改变命运的母校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1953年已改成常德市一中),也是他和熊希龄、彭施涤、林伯渠等师友探讨人生的福地。
李烛尘在常德求学6年,还在母校教过书,对常德充满感情。他说“这里仍然为湘西将来货物聚散的大都市”,前途不可限量。
车经桃花源,李烛尘禁不住下车浏览:“该地环境处两山之间,环抱着一个小岭,而松杉丛竹,密密笼罩着上下两座残破古庙……但有田野小沟一道,流水潺潺,而丛树中山鸟不时一鸣,颇增旅途中的兴趣。”
过沅陵往吉首,满眼都是青山绿水,“冈峦起伏,绿树丛生,影映溪流形成碧绿,景色极佳,犹是小家碧玉。”
一路上,李烛尘触景生情,与随行人员聊到了湘西山水,聊到了五强溪和青浪滩,聊到了他在常德求学时从酉水进入沅江的种种。
常德求学6年,李烛尘每年寒暑假两度回毛坝,回时走陆路,来时走水路:“两岸皆有山,夹着一条大水,有许多岩石错杂水中,故波涛更加澎湃而汹涌,吼声之大,远震于上下游数里之外。”
李烛尘说,之后他在日本留学,见水力发电站甚多,大半多是利用小溪流,回想到家乡大水大滩,不胜向往之至。
人还没有到湘西,他的心却为家乡谋划起未来了。
到了吉首,在李烛尘五十多年前的印象中,吉首尽是些破烂不堪的草房子,低低的屋檐,窄窄的街道,挑一担柴,打个转身都难。
而如今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新盖的大楼瓦房,新修的整洁宽敞的街道,市面很为繁荣,有百货公司、新华书店、药材公司、饭店、公共食堂、剧院,各种小店铺……
差不多两年前,也就是1956年12月14日,时隔22年,沈从文也回到了湘西。
在吉首停留了4天,沈从文这样写到:“地方水极好,清冽而深,绕城而去,两岸全是层级的石山……新建设一切如画,到处都是年青人,到处都如生长。”
李烛尘也在吉首参观了4天,看了工业馆、农业馆、轻工业馆和水利建设馆等,参观了吉首大学,观看了州歌舞团表演。
部长回乡,轻车简从。在吉首,湘西州领导们都下乡视察工作去了,除见到了留守的黄穆如(1890—1965)副州长外,李烛尘没有通知任何人。
那时狮子庵水电大坝正在兴建,李烛尘看了上千人热火朝天的场面,禁不住诗兴大发:
吉首风光迥不同,规模建设两恢洪。山刊标语挥椽笔,索吊钢桥落彩虹。溪谷筑堤潭水碧,校园排塔铁花红。通衢铺遍洋灰路,大厦高楼耸万峰。
10月29日清晨,李烛尘一行从吉首经花垣,准备去保靖和永顺。
途径矮寨,他文思泉涌:“其时晓日初升,晨雾迷蒙。未见前途景色,忽然云渐开而雾散,突见一壁大山,庞然当面对立,而环绕诸山,有的似万马奔腾,不知跑向何处,有的似巨龙走壑;势夹风云,有的似孤峰独立,高入云霄,有的错杂丛生,形似春笋,其雄伟、突兀、奇特,而又美丽、延绵,景物之佳,难以笔墨形容。”
矮寨公路桥有“中国最早立交桥”之美誉,修建成1936年,是抗日战争期间通向西南大后方的唯一通道。
途径此桥,李烛尘这样写到:“汽车盘旋而上,将到顶时,看去前已无路可走;然见一桥横空,汽车即掉过头来,循桥而过,转瞬即达山的过卡处,回望山根,人家好似土地庙,可见地名“矮寨” 实因山之高,而自见其矮,可谓名符其实。”
矮寨之矮,是因山之高,而自见其矮。这是迄今为止,我认为是对矮寨最有韵味的解读。
矮寨不矮,时代标高。如今的矮寨是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核心景区,说不矮,又有“山高人为峰”之意。
沧桑巨变。天堑变通途。
现在从吉首到永顺,可选的高速公路就有两条。即便是经过矮寨,再也不要爬山了。
2012年3月31日,矮寨高速公路大桥正式通车。一桥飞架南北,1176米的跨度,开车几十秒钟就过去了。
不少喜欢自驾游的人,还是喜欢翻越矮寨,这条在中国公路史上称之为奇观的天险,被人们形容为“一条折皱的长带子,一根压缩的弹簧,一道陡峭的多级阶梯。”
具体说吧,矮寨公路奇观就躺在垂直高度440米、水平距离不及100米、长6公里多的山坡上,用了13道锐角急弯,26截路面几乎上下重叠。
翻过矮寨坡,就好像当年的李烛尘一样,依然风光无限好:“过山卡后,远见一山,孤峰挺立,青翠丛生,其地名为‘排碧’,命名之人,真妙人妙语。”
在很多人认知里,李烛尘是实业家,是开国部长,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这都没有错。可读了这些文字,你会发现他在文学方面同样才华横溢。
1943年,李烛尘写了本《西北历程》,足足12万字,除了记述各地工业和矿产资源情况,还有不少人文地理。文风朴实,文笔优美,至今读来,仍令人神往。
有人说,李烛尘是最早提出“西部大开发”且身体力行的人,是大西北的推荐官。
我要说,李烛尘和沈从文先生一样,还是家乡湘西文化旅游不可遗忘的代言人。
1934年1月16日,沈从文在《湘行书简·第三张》中给新婚妻子张兆和这样写到:“不是有人常常问到我们如何写小说吗?倘若许我真真实实的来答复,我真想说:‘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
1958年12月8日,李烛尘在给周总理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视察报告》中,同样深情地推荐家乡:“有人谓中国画家,如不到自治州,不能画出好的山水画,我以为是实情,奉劝中国的艺术家们,赶快向这方面去取材,充实中国画新的生命力。”
视察报告还可以这样写?!
一路上,除了介绍湘西秀美的山水风光,李烛尘途经保靖看盐井,到永顺3天看了酒厂、纸厂、食品加工厂,参观了永顺民族师范学校等。
到达永顺县城当晚,李烛尘还去县城边的不二门温泉洗了个澡:“虽说深秋天气,泉水烫人,确是好水。”
之后,李烛尘一行还去了龙山县,参观了纤维厂、腊肉和食品加工厂。
李烛尘对龙山腊肉印象十分深刻,他这样记录:“这里腊肉有名,上海贸易公司住了个干部在那里,还带了两名广东师傅,成品销香港、南洋。”
龙山大头菜一直是湘西特产,李烛尘在食品加工厂对这道美食进行了倾情推介:“大头菜在切开之后,里面有油,是其他地方大头菜所不及的。”
李烛尘认为,龙山的生姜鲜嫩,味道特别好,酱油也不错。
唯一让他感到痛心的是,龙山境内砍伐草木、开山种地、毁坏山林比较严重:“万山苍绿之中,现出多少一块一块的黄土……”
在龙山停留两天,李烛尘再次返回永顺,在永顺县县长彭武刚(1928—2002)陪同下,经龙家寨去了桑植和大庸两县。
龙家寨是永顺土司女婿龙金茂(1661—1725)告老还乡之地。
龙金茂是江西南昌人,康熙十九年(1680)随永顺土司在沅陵辰龙关大败吴三桂叛兵立功,被安排在“一万坪”居住,故名龙家寨。
龙家寨盛产板栗,明代嘉靖二年(1523),永顺土司彭世麒(1477—1532)率众来此砍山收板栗一万称,便给这里命名为“一万坪。
“一万坪”此地广阔平坦,山民逐渐繁衍增多,后来便改名“十万坪”。
1934年,红二、六军团会师取得“十万坪大捷”后,曾在龙家寨设立中共郭亮县县委,龙家寨乡还成立了苏维埃政府。
龙家寨距家乡毛坝只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可1958年还没有车路。
李烛尘颇有感慨地说:路都不通,要靠脚走,肩挑背负的,开发很难,还是穷啊。
下午看了龙家寨的铁矿石和煤炭资源,李烛尘特意到石桥上走了一会,深情地朝毛坝方向望了很久。
他告诉彭县长,自己1882年在毛坝出生,1902年去常德读书,1912年去日本留学,在毛坝结婚、生子,整整生活了30年。
李烛尘说,自己父母和岳父岳母去世后,都埋在毛坝,还有爷爷的爷爷及长辈们,也都长眠在毛坝。
1931年秋,李烛尘的妻子郁菊花(1882—1934)虽离开毛坝来到天津和他团聚,但老屋还是由二儿子李文奎(1909—1992)守着。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李文奎从天津还护送全家老小11人,绕道香港回到永顺毛坝,直到1942年,大家才前往重庆。
但不管走多远,李烛尘说,毛坝老屋都有人守着,现在守屋的是孙子李明达,他又是二儿子李文奎的二儿子。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烛尘深深地叹了口气,转身请彭县长帮个忙,打个电话,喊李明达明早带家人过来见个面。
晚上,李烛尘继续组织永顺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问了些县里的工农业生产和教育情况,谈得较多的还是交通不发达。
李烛尘希望县里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慷慨地表示,给永顺县赠送3部汽车,算是自己对家乡的绵薄心意。
第二天一大早,万坪公社门口来了一男一女,男的身上背着个女孩,女的怀里抱着个男孩。
一问,原来是李烛尘的孙子李明达(1932—)和孙媳妇向金枝(1928—),重孙女叫李青兰,当时只3岁。(重孙才出生不久,后夭折。)。
李明达夫妇向李烛尘鞠躬说:“公公,转到毛坝屋里看看去,我们接您来了。”
李烛尘叹口气说:“我也想看看老屋去啊,可不通车,我走不起啊,等路修好了,我再转来看你们吧。”
李烛尘一会儿摸摸重孙女的脸,一会儿抱了抱还不能走路的重孙,不时向孙子和孙媳问了些毛坝的人和事。
临走时,秘书准备多拿些钱,李烛尘只给了孙子一家4口每人5块钱,并叮嘱到:要多劳动,自食其力,不能靠公公和外人。
之后,李烛尘去了桑植县和大庸县(今永定区),碰到了湘西州副州长彭祖贵(1920—2009),问了些情况。
受桑植乡亲们的委托,他还带上了10册桑植山歌,准备回北京后转给时任副总理的贺龙元帅。
11月13日,李烛尘即将离别家乡,彻夜难眠。他想起了长眠家乡的父老乡亲,想起了见到过的孙子孙媳和重孙们,还想起了来不及看望却同样住在乡下的二女儿一家……
倚月思乡月无言,但见繁星点点……
当然,除了小家庭,李烛尘也想起了家乡湘西,自治州刚刚成立才一年多,百废待兴,万事开头难。
第二天,准备离开时,李烛尘叫秘书把身边带的7000元钱,全部交给了湘西州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 ……
在家乡湘西州行走20天,76岁的李烛尘也创造了自己部长生涯单地调研的时间纪录。
12月8日,李烛尘向周总理写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视察报告》,既肯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又为湘西发展提出了具体、积极、科学的建议。
李烛尘认为,自治州既有丰富的重轻工业的资源,又有充沛的水资源,“如能早日建成水力发电站,必能将湘西建成一个新的宏伟的工业基地。”
1959年春节,李烛尘个人赠送的3部汽车也开到了永顺县:一部嘎斯车,两部解放牌。
这是不是永顺县最早拥有的汽车?不言而喻。
李烛尘曾说,将来湘西有了水电站,他会来看看;毛坝通了公路,他一定要到老屋里面住住。
遗憾地是,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回来了。
1964年12月10日,在全国政协第四届第一次会议上,李烛尘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1965年2月20日,全国人大三届三次会议决定将轻工业部改为第一轻工业部,李烛尘被任命为第一轻工业部部长。
1965年12月21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委黄炎培在北京病逝。不久,李烛尘被选为民建中央代主委。
1968年10月7日,李烛尘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生命最后时刻,据说李烛尘讲得最多的就是“我要回去,我要回去”,且反复地说。
他脑海里一定闪动起爷爷、父母、岳父、妻子和老师们远去的身影,闪动起儿孙和乡亲们正迎面走来……
他仿佛看见了毛坝的老屋,看见了在堂屋里玩耍的孩子,还看见了屋后那些在风中舞动的芭茅花。
芭茅花洁白如雪,洋洋洒洒,那是他一生的牵挂,永远魂牵梦绕的家。
芭茅开花白又白,美得像盐又像雪。年年岁岁开满坡,生生死死都记得。
家在哪?湘西,永顺,毛坝。
魂兮,归来!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时间:2024-09-19 10:06:00
来源:中新网
作者:刘 明
1956年5月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撤销地方工业部,在原地方工业部基础上成立轻工业部,原轻工业部改为食品工业部。
经毛泽东主席力荐,任命74岁的李烛尘为食品工业部部长。
民以食为天。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食品工业正处于历史关键时期。
李烛尘知道,发展食品工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保证市场供应和争取外汇,支援工农业生产,积累建设资金,巩固工农联盟等,都意义重大。
说得具体些,食品工业中的盐、烟、酒、糖等行业的产品,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是利税大户,是国家财政的支柱。
食品工业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该如何下手?
李烛尘决定先熟悉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不顾74岁的高龄,一如既往地坚持走基层。
仅仅一年多,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南达海南“天涯海角”,北抵“白山黑水”松嫩平原,东到福建、浙江沿海调研,西沿古丝绸之路专门探讨开发大西北,发展食品工业。
李烛尘在食品工业部任职期间,食品工业有了相当大的增长,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糖、盐已经成为支柱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李烛尘任食品工业部部长那年十月,中央已同意土家为单一民族。
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发出文件,正式确定土家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今重庆)、贵州四省交界山区。
当时,土家族人口约30多万,其中有24万在湘西境内,李烛尘家乡永顺及龙山、保靖为主要聚居区。
最早提出“土家”为单一民族的是田心桃(1928—2019), 她被誉为“土家第一人”,也是永顺县人。
1950年9月29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宴上,经林伯渠介绍,田心桃认识了李烛尘。
当时,两人聊了很多家乡的人和事,李烛尘还给田心桃留了联系地址。遗憾,两人再也没见交集记录。
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参加了首都举行庆祝湘西州成立的活动,他在给大哥沈云麓(1897—1973)信中说,现场有一千多人,还有几个白发首长样的人物,可一个也不认识。
这“几个白发首长样的人物”中,有没有75岁的李烛尘呢?还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烛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土家族部长。
1958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的基础上,李烛尘更是雄心勃勃,在“二五”期间,决心奋发图强,把食品工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私下里,李烛尘曾对儿子李文采说:“政府官员清廉,建设资金丰富,要办一个工厂,说办就办,这是从旧社会来的人们梦想不到的事情。这样稳扎稳打,干他二十年,可胜过解放前干法的上百年,国家会很快富强起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958年2月11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会议决定将食品工业部和轻工业部合并,称为轻工业部。
李烛尘被任命为轻工业部部长。
这样一来,李烛尘所负责范围就更广了,不仅包括吃的食品方面,还包括用的方面。
吃、穿、用是更大的“家业”,也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会议一结束,李烛尘又开始了马不停蹄地调研,他先是去了东三省,进工厂、走车间,忙碌了近一个月。
回北京不久,李烛尘又去了山西和天津。两个多月时间里,看了三十多个工厂,写了数万字的报告。
也就在1958年,李烛尘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考察,这距他上次也就是1937年回乡已过去整整21年。
21年过去了,嫁在杉木村的二女儿一家还好吗?守在毛坝老屋的孙子孙媳怎么样了?听说自己还有了两个重孙,76岁的李烛尘真想立刻见到大家。
但李烛尘是共和国部长,他除了有急切想见的亲人,还有时刻不能忘怀的工作。
1958年10月24日,李烛尘和秘书、司机驱车从长沙出发,由常德经桃源过沅陵,第二天到了湘西州府吉首。
当天下午6点到常德时,见对岸德山正热火朝天地进行建设,李烛尘不由地回忆起往事来:“过去每年春夏涨水时,水齐城头,当我在此城求学时,曾到城墙上洗过脚……”
常德,是李烛尘走出湘西的第一站,有读书改变命运的母校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1953年已改成常德市一中),也是他和熊希龄、彭施涤、林伯渠等师友探讨人生的福地。
李烛尘在常德求学6年,还在母校教过书,对常德充满感情。他说“这里仍然为湘西将来货物聚散的大都市”,前途不可限量。
车经桃花源,李烛尘禁不住下车浏览:“该地环境处两山之间,环抱着一个小岭,而松杉丛竹,密密笼罩着上下两座残破古庙……但有田野小沟一道,流水潺潺,而丛树中山鸟不时一鸣,颇增旅途中的兴趣。”
过沅陵往吉首,满眼都是青山绿水,“冈峦起伏,绿树丛生,影映溪流形成碧绿,景色极佳,犹是小家碧玉。”
一路上,李烛尘触景生情,与随行人员聊到了湘西山水,聊到了五强溪和青浪滩,聊到了他在常德求学时从酉水进入沅江的种种。
常德求学6年,李烛尘每年寒暑假两度回毛坝,回时走陆路,来时走水路:“两岸皆有山,夹着一条大水,有许多岩石错杂水中,故波涛更加澎湃而汹涌,吼声之大,远震于上下游数里之外。”
李烛尘说,之后他在日本留学,见水力发电站甚多,大半多是利用小溪流,回想到家乡大水大滩,不胜向往之至。
人还没有到湘西,他的心却为家乡谋划起未来了。
到了吉首,在李烛尘五十多年前的印象中,吉首尽是些破烂不堪的草房子,低低的屋檐,窄窄的街道,挑一担柴,打个转身都难。
而如今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新盖的大楼瓦房,新修的整洁宽敞的街道,市面很为繁荣,有百货公司、新华书店、药材公司、饭店、公共食堂、剧院,各种小店铺……
差不多两年前,也就是1956年12月14日,时隔22年,沈从文也回到了湘西。
在吉首停留了4天,沈从文这样写到:“地方水极好,清冽而深,绕城而去,两岸全是层级的石山……新建设一切如画,到处都是年青人,到处都如生长。”
李烛尘也在吉首参观了4天,看了工业馆、农业馆、轻工业馆和水利建设馆等,参观了吉首大学,观看了州歌舞团表演。
部长回乡,轻车简从。在吉首,湘西州领导们都下乡视察工作去了,除见到了留守的黄穆如(1890—1965)副州长外,李烛尘没有通知任何人。
那时狮子庵水电大坝正在兴建,李烛尘看了上千人热火朝天的场面,禁不住诗兴大发:
吉首风光迥不同,规模建设两恢洪。山刊标语挥椽笔,索吊钢桥落彩虹。溪谷筑堤潭水碧,校园排塔铁花红。通衢铺遍洋灰路,大厦高楼耸万峰。
10月29日清晨,李烛尘一行从吉首经花垣,准备去保靖和永顺。
途径矮寨,他文思泉涌:“其时晓日初升,晨雾迷蒙。未见前途景色,忽然云渐开而雾散,突见一壁大山,庞然当面对立,而环绕诸山,有的似万马奔腾,不知跑向何处,有的似巨龙走壑;势夹风云,有的似孤峰独立,高入云霄,有的错杂丛生,形似春笋,其雄伟、突兀、奇特,而又美丽、延绵,景物之佳,难以笔墨形容。”
矮寨公路桥有“中国最早立交桥”之美誉,修建成1936年,是抗日战争期间通向西南大后方的唯一通道。
途径此桥,李烛尘这样写到:“汽车盘旋而上,将到顶时,看去前已无路可走;然见一桥横空,汽车即掉过头来,循桥而过,转瞬即达山的过卡处,回望山根,人家好似土地庙,可见地名“矮寨” 实因山之高,而自见其矮,可谓名符其实。”
矮寨之矮,是因山之高,而自见其矮。这是迄今为止,我认为是对矮寨最有韵味的解读。
矮寨不矮,时代标高。如今的矮寨是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核心景区,说不矮,又有“山高人为峰”之意。
沧桑巨变。天堑变通途。
现在从吉首到永顺,可选的高速公路就有两条。即便是经过矮寨,再也不要爬山了。
2012年3月31日,矮寨高速公路大桥正式通车。一桥飞架南北,1176米的跨度,开车几十秒钟就过去了。
不少喜欢自驾游的人,还是喜欢翻越矮寨,这条在中国公路史上称之为奇观的天险,被人们形容为“一条折皱的长带子,一根压缩的弹簧,一道陡峭的多级阶梯。”
具体说吧,矮寨公路奇观就躺在垂直高度440米、水平距离不及100米、长6公里多的山坡上,用了13道锐角急弯,26截路面几乎上下重叠。
翻过矮寨坡,就好像当年的李烛尘一样,依然风光无限好:“过山卡后,远见一山,孤峰挺立,青翠丛生,其地名为‘排碧’,命名之人,真妙人妙语。”
在很多人认知里,李烛尘是实业家,是开国部长,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这都没有错。可读了这些文字,你会发现他在文学方面同样才华横溢。
1943年,李烛尘写了本《西北历程》,足足12万字,除了记述各地工业和矿产资源情况,还有不少人文地理。文风朴实,文笔优美,至今读来,仍令人神往。
有人说,李烛尘是最早提出“西部大开发”且身体力行的人,是大西北的推荐官。
我要说,李烛尘和沈从文先生一样,还是家乡湘西文化旅游不可遗忘的代言人。
1934年1月16日,沈从文在《湘行书简·第三张》中给新婚妻子张兆和这样写到:“不是有人常常问到我们如何写小说吗?倘若许我真真实实的来答复,我真想说:‘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
1958年12月8日,李烛尘在给周总理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视察报告》中,同样深情地推荐家乡:“有人谓中国画家,如不到自治州,不能画出好的山水画,我以为是实情,奉劝中国的艺术家们,赶快向这方面去取材,充实中国画新的生命力。”
视察报告还可以这样写?!
一路上,除了介绍湘西秀美的山水风光,李烛尘途经保靖看盐井,到永顺3天看了酒厂、纸厂、食品加工厂,参观了永顺民族师范学校等。
到达永顺县城当晚,李烛尘还去县城边的不二门温泉洗了个澡:“虽说深秋天气,泉水烫人,确是好水。”
之后,李烛尘一行还去了龙山县,参观了纤维厂、腊肉和食品加工厂。
李烛尘对龙山腊肉印象十分深刻,他这样记录:“这里腊肉有名,上海贸易公司住了个干部在那里,还带了两名广东师傅,成品销香港、南洋。”
龙山大头菜一直是湘西特产,李烛尘在食品加工厂对这道美食进行了倾情推介:“大头菜在切开之后,里面有油,是其他地方大头菜所不及的。”
李烛尘认为,龙山的生姜鲜嫩,味道特别好,酱油也不错。
唯一让他感到痛心的是,龙山境内砍伐草木、开山种地、毁坏山林比较严重:“万山苍绿之中,现出多少一块一块的黄土……”
在龙山停留两天,李烛尘再次返回永顺,在永顺县县长彭武刚(1928—2002)陪同下,经龙家寨去了桑植和大庸两县。
龙家寨是永顺土司女婿龙金茂(1661—1725)告老还乡之地。
龙金茂是江西南昌人,康熙十九年(1680)随永顺土司在沅陵辰龙关大败吴三桂叛兵立功,被安排在“一万坪”居住,故名龙家寨。
龙家寨盛产板栗,明代嘉靖二年(1523),永顺土司彭世麒(1477—1532)率众来此砍山收板栗一万称,便给这里命名为“一万坪。
“一万坪”此地广阔平坦,山民逐渐繁衍增多,后来便改名“十万坪”。
1934年,红二、六军团会师取得“十万坪大捷”后,曾在龙家寨设立中共郭亮县县委,龙家寨乡还成立了苏维埃政府。
龙家寨距家乡毛坝只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可1958年还没有车路。
李烛尘颇有感慨地说:路都不通,要靠脚走,肩挑背负的,开发很难,还是穷啊。
下午看了龙家寨的铁矿石和煤炭资源,李烛尘特意到石桥上走了一会,深情地朝毛坝方向望了很久。
他告诉彭县长,自己1882年在毛坝出生,1902年去常德读书,1912年去日本留学,在毛坝结婚、生子,整整生活了30年。
李烛尘说,自己父母和岳父岳母去世后,都埋在毛坝,还有爷爷的爷爷及长辈们,也都长眠在毛坝。
1931年秋,李烛尘的妻子郁菊花(1882—1934)虽离开毛坝来到天津和他团聚,但老屋还是由二儿子李文奎(1909—1992)守着。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李文奎从天津还护送全家老小11人,绕道香港回到永顺毛坝,直到1942年,大家才前往重庆。
但不管走多远,李烛尘说,毛坝老屋都有人守着,现在守屋的是孙子李明达,他又是二儿子李文奎的二儿子。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烛尘深深地叹了口气,转身请彭县长帮个忙,打个电话,喊李明达明早带家人过来见个面。
晚上,李烛尘继续组织永顺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问了些县里的工农业生产和教育情况,谈得较多的还是交通不发达。
李烛尘希望县里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慷慨地表示,给永顺县赠送3部汽车,算是自己对家乡的绵薄心意。
第二天一大早,万坪公社门口来了一男一女,男的身上背着个女孩,女的怀里抱着个男孩。
一问,原来是李烛尘的孙子李明达(1932—)和孙媳妇向金枝(1928—),重孙女叫李青兰,当时只3岁。(重孙才出生不久,后夭折。)。
李明达夫妇向李烛尘鞠躬说:“公公,转到毛坝屋里看看去,我们接您来了。”
李烛尘叹口气说:“我也想看看老屋去啊,可不通车,我走不起啊,等路修好了,我再转来看你们吧。”
李烛尘一会儿摸摸重孙女的脸,一会儿抱了抱还不能走路的重孙,不时向孙子和孙媳问了些毛坝的人和事。
临走时,秘书准备多拿些钱,李烛尘只给了孙子一家4口每人5块钱,并叮嘱到:要多劳动,自食其力,不能靠公公和外人。
之后,李烛尘去了桑植县和大庸县(今永定区),碰到了湘西州副州长彭祖贵(1920—2009),问了些情况。
受桑植乡亲们的委托,他还带上了10册桑植山歌,准备回北京后转给时任副总理的贺龙元帅。
11月13日,李烛尘即将离别家乡,彻夜难眠。他想起了长眠家乡的父老乡亲,想起了见到过的孙子孙媳和重孙们,还想起了来不及看望却同样住在乡下的二女儿一家……
倚月思乡月无言,但见繁星点点……
当然,除了小家庭,李烛尘也想起了家乡湘西,自治州刚刚成立才一年多,百废待兴,万事开头难。
第二天,准备离开时,李烛尘叫秘书把身边带的7000元钱,全部交给了湘西州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 ……
在家乡湘西州行走20天,76岁的李烛尘也创造了自己部长生涯单地调研的时间纪录。
12月8日,李烛尘向周总理写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视察报告》,既肯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又为湘西发展提出了具体、积极、科学的建议。
李烛尘认为,自治州既有丰富的重轻工业的资源,又有充沛的水资源,“如能早日建成水力发电站,必能将湘西建成一个新的宏伟的工业基地。”
1959年春节,李烛尘个人赠送的3部汽车也开到了永顺县:一部嘎斯车,两部解放牌。
这是不是永顺县最早拥有的汽车?不言而喻。
李烛尘曾说,将来湘西有了水电站,他会来看看;毛坝通了公路,他一定要到老屋里面住住。
遗憾地是,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回来了。
1964年12月10日,在全国政协第四届第一次会议上,李烛尘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1965年2月20日,全国人大三届三次会议决定将轻工业部改为第一轻工业部,李烛尘被任命为第一轻工业部部长。
1965年12月21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委黄炎培在北京病逝。不久,李烛尘被选为民建中央代主委。
1968年10月7日,李烛尘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生命最后时刻,据说李烛尘讲得最多的就是“我要回去,我要回去”,且反复地说。
他脑海里一定闪动起爷爷、父母、岳父、妻子和老师们远去的身影,闪动起儿孙和乡亲们正迎面走来……
他仿佛看见了毛坝的老屋,看见了在堂屋里玩耍的孩子,还看见了屋后那些在风中舞动的芭茅花。
芭茅花洁白如雪,洋洋洒洒,那是他一生的牵挂,永远魂牵梦绕的家。
芭茅开花白又白,美得像盐又像雪。年年岁岁开满坡,生生死死都记得。
家在哪?湘西,永顺,毛坝。
魂兮,归来!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