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12月的湘西,天气阴冷常常下雨,天空铁灰,路面持续地潮湿。这几天北方的寒潮南下,位于武陵山之中的湘西吉首气温总是很低,我从怀化一路过来的时候,总能发现路边的山头萦绕厚厚的水雾。
在吉首的一所高校内,我见到了叶水云,她是土家族的织锦的国家级传承人,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她穿着厚厚的外套,外套的袖子上还特别用织锦做了装饰。她引着我来到位于二楼的工作室,那是她平时用来给学生教学的地方,里面摆了很多台木制的织机。她很快烧水沏出热茶,来自山里的野生茶入口微苦、回甘很快,迅速温暖了冷冬里的肠胃。
工作室里挂着很多幅她的织锦代表作品,它们远看是画,近看则是由多种颜色的、细小的小方块组成的锦上图案,再细看,如同细微色块组成的马赛克拼图,用点阵的布局形成丰富的线条与渐变,形成颇为抽象的动物、植物、几何等图案。
在土家族的语言里,这种色彩缤纷的织锦也被称为“西兰卡普”。如果没细看,容易将叶水云的织锦误认为是刺绣。织锦的颜色虽能做到丰富,但却很难做到同一经线和同一纬线的颜色多重变幻。但西兰卡普却可以,它从横向、纵向来看都有着多种颜色的变化。
织锦、刺绣都有各自的优劣势,织锦把颜色不同的线条交织成面料,相对于刺绣也更柔软、平顺、不起皱。但织锦因为使用经纬线的颜色变化和交织来制造纹样,所以图案通常是有规律的循环往复,难以做刺绣那般多变。反过来,织锦在颜色变化丰富程度上的不足,也是刺绣的长项。
但西兰卡普能做到在拥有织锦自身优点的同时,兼具颜色丰富多变的优点。这是因为它采取了一种更为繁琐复杂的织法,即所谓的“通经断纬”。
叶水云坐在一台木制的腰裹斜织机上,她将经线的一端系在她的腰上,拉扯出一个倾斜的平面。她一只手拿着一根竹制的挑子,用它挑起几根经线,形成一个小小的织口,另一只手将一小截纬线穿过织口。经线贯穿整个织物,但纬线可以根据需要无数次的断掉,这便是“通经断纬”。
“通经断纬”和一般织布或织锦所采用的“通经通纬”大不相同,后者是用一条纬线贯穿全部的经线,中途不会中断。少数民族织锦中,傣锦、侗锦、壮锦、黎锦等,多用的是通经通纬的方式。
江南的缂丝、南京的云锦,使用的则是通经断纬的织造方式。云锦中的龙袍,缂丝中的细腻图案,都是用此种方式织入经纬线之中。谁曾想,远在湘西的土家族人,同样用如此奢侈的方式来织造日常生活所用的西兰卡普。
好看的代价是费工费时费心。西兰卡普一般以深色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这个过程非常麻烦。并且由于要不断的挑经送纬,所以只能放弃织布梭子,并且要反面织,一旦织错一点,就得拆线重新来过。因而,西兰卡普的织造非常慢。像叶水云说的,一个纹样稍微复杂点的西兰卡普,一天织8小时也最多只能织3厘米长。
【二】
叶水云在1968年生于湘西龙山县一个叫叶家寨的村子,她和多数土家族女孩一样,在山村里长大,也在山村里学会织锦。
“西兰卡普”在土家族语言中是“花铺盖”的意思,这种称呼源于它的主要用途之一——做被子的被面。由于传统织机窄小,加上其他技术的限制,其幅宽多被控制在50 厘米以内,长度多在120 厘米左右,所以在作为被面使用时需要将多幅织锦进行拼接。
一般土家族女孩,十几岁就开始和长辈学织锦,而且织锦还事关别人对女孩自身能力和品德的评价。能织出美丽精巧的锦的女孩,往往也被认为是勤劳聪慧的。在土家族的婚俗当中,西兰卡普是女孩最主要的嫁妆,而且是衡量女家经济地位和女方教养的重要参考。女性之间也会在节庆、赶集等社交活动中,将各自的织锦等纺织品进行展示和交易。
当一个女孩的织锦积累到了一定的数量以后,基本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土家村寨里一直流传“养女不织花,不如不养她”的俗语。待到土家姑娘出嫁时,不论织锦数量多少,都要作为土家姑娘的嫁妆带到婆家。而在女子出嫁时,除了随嫁自家纺织的锦被之外,女方父母还会额外买一些以丰富女儿的嫁奁。
叶水云的家乡在龙山县的洗车河流域,她的姑婆叶玉翠是整个流域里公认织锦手艺最好的,她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洗车河流域曾是土家织锦最为繁盛的地方。曾几何时,这条河流边的每一个土家村落,都是“家家有织机,户户有织女”,甚至于说,“这条河的女子没有不会织花的”。这个流域里的织锦文化源远流长,并走出了叶玉翠、叶水云等土家族织锦大师。
叶水云的织锦生涯深受姑婆影响,在小学的时候,叶水云和其他女孩都会在放学之后去看姑婆织锦,对西兰卡普的启蒙和热爱就在这种耳濡目染中开始了。12岁起,叶水云正式开始跟着姑婆学织锦的技艺,姑婆也对她真正严格起来。她回忆说,有次她把花纹织错,但嫌麻烦不愿拆,姑婆便大发脾气,说她如果不能认真就不要学织锦了。
织锦、刺绣,都是女性用自己的勤劳、聪慧、时间投入的结晶,饱含了女性对于家人的爱。同时,这种织锦与刺绣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女红,往往还超越了个人与家庭,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的载体。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更是如此。设想,如果仅仅是个人或家庭的审美,那么何需整个土家民族的女性都花费如此多的心力去做“通经断纬”呢。
从15岁起,叶水云开始给姑婆叶玉翠当助手,帮她整理、挖掘土家织锦传统纹样。1984年5月,湘西龙山县创办“民族织锦厂”,叶玉翠被聘请为土家织锦技术顾问。当时叶水云不到17岁,她和姐妹们一起到厂里当起了织锦女工,从此也开始了专业织锦的生涯。
【三】
叶水云说,织锦入门是很容易的,把传统的图案学会也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织锦的作品要拥有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在配色上做到专业。叶玉翠的学徒无数,而真正得到衣钵传承的,可能只有叶水云等几人。而这不仅仅因为她自己勤学,还在于她尝试从现代美术中获得更多的思考,并反过来指引她对传统西兰卡普的重新审视。
土家织锦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烈的色彩。构图中采用概括、变形、夸张等手法,巧妙地将各种自然形体和几何纹样有机地结合,纹样构成以菱形、横式长方形、斜式交叉形为主,抽象而显其神韵,整个图案极富生活情趣。
传统的土家织锦,喜欢撞色的搭配。流行配色的口诀,“黑配白,哪里得。红配绿,选不出。蓝配黄,放光芒。”但这种配色是经验的传授,并没有颜色理论的支撑。西兰卡普颜色运用大胆夸张,但也由于颜色的搭配比较随意,局限了它被更多的人接受。
织锦技术容易学习,但做到自己的原创,需要更多的学习。1988年,年仅20岁的叶水云就被当时的吉首织锦厂聘请担任技术副厂长,主管设计和生产。但她却深感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光有技艺也不行,于是她自学考入凤凰职业中专美术专业。在那里,她对颜色的特性,冷暖色调的灵活运用,以及图案设计等等,有了全面而系统的认知。3年后,她毕业留校任教,并在学校内创办土家织锦研究所,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制作工作。
西兰卡普的织锦纹样流传至今有三百多种,纹样的创作通过模仿自然、综合创造物像、抽象变形提炼造型要素,如阳雀花纹、蛇纹、燕子纹、卍字纹、马纹、龙凤纹、人马纹等等。
在年复一年的潜心揣摩之中,叶水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织造上,她丰富了传统土家织锦的技巧技法;在用色上,她着色或高贵典雅,或古色古香,或金碧辉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织锦的每一格都由三根同色线组成,西兰卡普的组成与马赛克相似,成一格一格的单色颗粒状。这种做法很难去表现细微的颜色变化,尤其很难表现颜色的过渡。为了做得更加精细,创造颜色的渐变感,叶水云独创了“半格”织锦法,在一格里用两种不用的颜色叠加。将这种方法用来表现人眼等细微的细节,使之更加细腻和逼真。
【四】
湖南湘西州及其周边的武陵山区,是土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有835万人口。这个民族在地理上主要分布于鄂西、湘西、渝东南、黔东北的这片大山地区。其中,湖南湘西州里的土家族人口为109万(2010年)。
外界对湘西的认知,往往被凤凰古城、沈从文、宋祖英等符号所主导,而容易忽略在湘西人口更多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在武陵山腹地的秘境里面,土家族世代传衍了丰富的传统工艺,包括染织、刺绣、雕刻、竹编、绘画、剪纸等等,而最为绚丽多彩的便是西兰卡普。
武陵山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质环境,造就了大山的阻隔,也使得这里的交通非常不便,时至今日,从外省进入湘西州最快的方式之一还是从临市的怀化高铁站下车,再转车到这里。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封闭性,才保留住了沈从文笔下的古城,也才让土家族的织锦依然保留着从前的模样。
几十年前,湘西和外界交通不便,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很低,无论是苗族还是土家族,家庭的服饰主要由乡村副业完成。在很长时间里,土家族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们的穿衣主要由家庭的女性来承担。叶水云说,在她还小的时候,每个家庭都需要自己种棉花、纺纱、染色、织布、蓝染、织锦、绣花、裁缝。
土家族整个民族对于织锦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限于保暖、审美等层面,更是事关这个民族的礼俗、道德、信仰,甚至是生命。于是我们才看到,西兰卡普几乎出现在土家族每一个重大的场合中,祭祀祖先的仪式、婚礼、新生婴儿的摇篮、新婚夫妻的被面、摆手舞者的披甲等等。以及,当一个人离开人世,后人也会让土家的织锦与逝者一起入土为安。对于土家族的女性个体而言,她的社会生活很大程度上紧跟着织锦的节奏而展开,织锦是她们传递爱意的介质,事关她的幸福和尊严。
也正是因为土家织锦如此重要,我们也方能明白叶水云所说的,锦上的图案都是世代传下来的,不允许随意的改变。土家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但织锦的纹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字的作用,二十四勾、卍字符、人马纹、蛇纹,它们都是土家族高度浓缩的文化密码,解开这个密码,我们能够探知土家族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于天地、爱情、万物、生命等等的独到见解。
【五】
从湘西温暖的春天,到颜色多变的夏秋,再到现在这般让人手指僵硬的冬季,土家族的织女一旦有空就要坐到织机上,用十足的耐心与细心去对抗无边的寂寞,织机上的西兰卡普就这样一点点地生长。
在一年复一年中,时光不断地流转和沉淀,叶水云也从一名初学织锦的少女逐渐成长。她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算下来已经织了近40年的西兰卡普了。如今她已经年过中年,对西兰卡普的织造技艺已然纯熟,对纹样和颜色搭配也了然于心,同时还有着自己的系统且独到的见解。
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湘西州的各种时代变迁。她在龙山县、凤凰县有过不同的织锦和学习生涯;随着和外界的交通不断便利,神秘的湘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到来,凤凰古城、乾州古城纷纷邀请各种手艺人入驻,传统的土家族织锦不仅走出大山,更被很多人所喜爱和消费。
但叶水云仍有自己的忧虑。姑婆叶玉翠在1992年去世,给西兰卡普的传承留下莫大的遗憾。年轻的土家女子不断外出,愿意和懂得织锦的妇女已经不多了,更别说年纪更小的少女了。当初跟着叶玉翠学习织锦的女孩子们大多走下了织机,只有叶水云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姐妹坚持了下来。
更令人遗憾的是,那些原本和织锦密切相关的传统礼仪、习俗、仪式,也在时代的辗转中被不断地遗忘。大山里的社会本是滋养西兰卡普的土壤,但在现代化、商业化进程中,这种土壤不可避免地逐渐消解。
如今,我在叶水云的工作室里,听她详细介绍传统的纹样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我为此感到庆幸:正是因为叶玉翠、叶水云等传承人一代代的努力,不断去寻找和还原土家族最本真的纹样,才让这种西兰卡普之美传承下来。但由于织锦的土家女子越来越少,许多经典图案渐渐消失。叶水云便有意识地收集传统图案,她精心搜集收藏了三四百件老艺人们的土花铺盖和织锦作品。据她所说,西兰卡普的传统纹样种类非常丰富,涉及到植物、动物、文字、几何等类型,目前她也正在尽力地恢复这些古老的纹样,尽量更完整和系统地还原土家族织锦的本真面目。
但与此同时,我也为西兰卡普在今天的处境感到遗憾。如今的人们已经很少再用西兰卡普作为嫁妆了,它在土家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它与土家族生活的密切关联,都在逐步地淡化。今天的人们,应该没有哪个女孩愿意再为将来某天的出嫁而早早织锦吧。那种对新婚生活的渴望和羞怯,对幼儿的浓浓爱意,如今都已不再通过西兰卡普来传递了。
但叶水云对西兰卡普的传承是乐观的,她目前正在尝试将古老的传统技艺与文化,同现代的设计结合起来,试图让他们在今天的生活中重新发挥作用。她是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系的老师,她教导学生将西兰卡普进行再设计,并运用于服饰、餐具、家居等更广阔的场景之中。我们也期待,借助这种传承与创新,西兰卡普这首土家族的史诗,被永久地传唱下去。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时间:2024-06-24 14:14:4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许伟明
12月的湘西,天气阴冷常常下雨,天空铁灰,路面持续地潮湿。这几天北方的寒潮南下,位于武陵山之中的湘西吉首气温总是很低,我从怀化一路过来的时候,总能发现路边的山头萦绕厚厚的水雾。
在吉首的一所高校内,我见到了叶水云,她是土家族的织锦的国家级传承人,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她穿着厚厚的外套,外套的袖子上还特别用织锦做了装饰。她引着我来到位于二楼的工作室,那是她平时用来给学生教学的地方,里面摆了很多台木制的织机。她很快烧水沏出热茶,来自山里的野生茶入口微苦、回甘很快,迅速温暖了冷冬里的肠胃。
工作室里挂着很多幅她的织锦代表作品,它们远看是画,近看则是由多种颜色的、细小的小方块组成的锦上图案,再细看,如同细微色块组成的马赛克拼图,用点阵的布局形成丰富的线条与渐变,形成颇为抽象的动物、植物、几何等图案。
在土家族的语言里,这种色彩缤纷的织锦也被称为“西兰卡普”。如果没细看,容易将叶水云的织锦误认为是刺绣。织锦的颜色虽能做到丰富,但却很难做到同一经线和同一纬线的颜色多重变幻。但西兰卡普却可以,它从横向、纵向来看都有着多种颜色的变化。
织锦、刺绣都有各自的优劣势,织锦把颜色不同的线条交织成面料,相对于刺绣也更柔软、平顺、不起皱。但织锦因为使用经纬线的颜色变化和交织来制造纹样,所以图案通常是有规律的循环往复,难以做刺绣那般多变。反过来,织锦在颜色变化丰富程度上的不足,也是刺绣的长项。
但西兰卡普能做到在拥有织锦自身优点的同时,兼具颜色丰富多变的优点。这是因为它采取了一种更为繁琐复杂的织法,即所谓的“通经断纬”。
叶水云坐在一台木制的腰裹斜织机上,她将经线的一端系在她的腰上,拉扯出一个倾斜的平面。她一只手拿着一根竹制的挑子,用它挑起几根经线,形成一个小小的织口,另一只手将一小截纬线穿过织口。经线贯穿整个织物,但纬线可以根据需要无数次的断掉,这便是“通经断纬”。
“通经断纬”和一般织布或织锦所采用的“通经通纬”大不相同,后者是用一条纬线贯穿全部的经线,中途不会中断。少数民族织锦中,傣锦、侗锦、壮锦、黎锦等,多用的是通经通纬的方式。
江南的缂丝、南京的云锦,使用的则是通经断纬的织造方式。云锦中的龙袍,缂丝中的细腻图案,都是用此种方式织入经纬线之中。谁曾想,远在湘西的土家族人,同样用如此奢侈的方式来织造日常生活所用的西兰卡普。
好看的代价是费工费时费心。西兰卡普一般以深色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这个过程非常麻烦。并且由于要不断的挑经送纬,所以只能放弃织布梭子,并且要反面织,一旦织错一点,就得拆线重新来过。因而,西兰卡普的织造非常慢。像叶水云说的,一个纹样稍微复杂点的西兰卡普,一天织8小时也最多只能织3厘米长。
【二】
叶水云在1968年生于湘西龙山县一个叫叶家寨的村子,她和多数土家族女孩一样,在山村里长大,也在山村里学会织锦。
“西兰卡普”在土家族语言中是“花铺盖”的意思,这种称呼源于它的主要用途之一——做被子的被面。由于传统织机窄小,加上其他技术的限制,其幅宽多被控制在50 厘米以内,长度多在120 厘米左右,所以在作为被面使用时需要将多幅织锦进行拼接。
一般土家族女孩,十几岁就开始和长辈学织锦,而且织锦还事关别人对女孩自身能力和品德的评价。能织出美丽精巧的锦的女孩,往往也被认为是勤劳聪慧的。在土家族的婚俗当中,西兰卡普是女孩最主要的嫁妆,而且是衡量女家经济地位和女方教养的重要参考。女性之间也会在节庆、赶集等社交活动中,将各自的织锦等纺织品进行展示和交易。
当一个女孩的织锦积累到了一定的数量以后,基本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土家村寨里一直流传“养女不织花,不如不养她”的俗语。待到土家姑娘出嫁时,不论织锦数量多少,都要作为土家姑娘的嫁妆带到婆家。而在女子出嫁时,除了随嫁自家纺织的锦被之外,女方父母还会额外买一些以丰富女儿的嫁奁。
叶水云的家乡在龙山县的洗车河流域,她的姑婆叶玉翠是整个流域里公认织锦手艺最好的,她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洗车河流域曾是土家织锦最为繁盛的地方。曾几何时,这条河流边的每一个土家村落,都是“家家有织机,户户有织女”,甚至于说,“这条河的女子没有不会织花的”。这个流域里的织锦文化源远流长,并走出了叶玉翠、叶水云等土家族织锦大师。
叶水云的织锦生涯深受姑婆影响,在小学的时候,叶水云和其他女孩都会在放学之后去看姑婆织锦,对西兰卡普的启蒙和热爱就在这种耳濡目染中开始了。12岁起,叶水云正式开始跟着姑婆学织锦的技艺,姑婆也对她真正严格起来。她回忆说,有次她把花纹织错,但嫌麻烦不愿拆,姑婆便大发脾气,说她如果不能认真就不要学织锦了。
织锦、刺绣,都是女性用自己的勤劳、聪慧、时间投入的结晶,饱含了女性对于家人的爱。同时,这种织锦与刺绣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女红,往往还超越了个人与家庭,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的载体。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更是如此。设想,如果仅仅是个人或家庭的审美,那么何需整个土家民族的女性都花费如此多的心力去做“通经断纬”呢。
从15岁起,叶水云开始给姑婆叶玉翠当助手,帮她整理、挖掘土家织锦传统纹样。1984年5月,湘西龙山县创办“民族织锦厂”,叶玉翠被聘请为土家织锦技术顾问。当时叶水云不到17岁,她和姐妹们一起到厂里当起了织锦女工,从此也开始了专业织锦的生涯。
【三】
叶水云说,织锦入门是很容易的,把传统的图案学会也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织锦的作品要拥有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在配色上做到专业。叶玉翠的学徒无数,而真正得到衣钵传承的,可能只有叶水云等几人。而这不仅仅因为她自己勤学,还在于她尝试从现代美术中获得更多的思考,并反过来指引她对传统西兰卡普的重新审视。
土家织锦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烈的色彩。构图中采用概括、变形、夸张等手法,巧妙地将各种自然形体和几何纹样有机地结合,纹样构成以菱形、横式长方形、斜式交叉形为主,抽象而显其神韵,整个图案极富生活情趣。
传统的土家织锦,喜欢撞色的搭配。流行配色的口诀,“黑配白,哪里得。红配绿,选不出。蓝配黄,放光芒。”但这种配色是经验的传授,并没有颜色理论的支撑。西兰卡普颜色运用大胆夸张,但也由于颜色的搭配比较随意,局限了它被更多的人接受。
织锦技术容易学习,但做到自己的原创,需要更多的学习。1988年,年仅20岁的叶水云就被当时的吉首织锦厂聘请担任技术副厂长,主管设计和生产。但她却深感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光有技艺也不行,于是她自学考入凤凰职业中专美术专业。在那里,她对颜色的特性,冷暖色调的灵活运用,以及图案设计等等,有了全面而系统的认知。3年后,她毕业留校任教,并在学校内创办土家织锦研究所,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制作工作。
西兰卡普的织锦纹样流传至今有三百多种,纹样的创作通过模仿自然、综合创造物像、抽象变形提炼造型要素,如阳雀花纹、蛇纹、燕子纹、卍字纹、马纹、龙凤纹、人马纹等等。
在年复一年的潜心揣摩之中,叶水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织造上,她丰富了传统土家织锦的技巧技法;在用色上,她着色或高贵典雅,或古色古香,或金碧辉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织锦的每一格都由三根同色线组成,西兰卡普的组成与马赛克相似,成一格一格的单色颗粒状。这种做法很难去表现细微的颜色变化,尤其很难表现颜色的过渡。为了做得更加精细,创造颜色的渐变感,叶水云独创了“半格”织锦法,在一格里用两种不用的颜色叠加。将这种方法用来表现人眼等细微的细节,使之更加细腻和逼真。
【四】
湖南湘西州及其周边的武陵山区,是土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有835万人口。这个民族在地理上主要分布于鄂西、湘西、渝东南、黔东北的这片大山地区。其中,湖南湘西州里的土家族人口为109万(2010年)。
外界对湘西的认知,往往被凤凰古城、沈从文、宋祖英等符号所主导,而容易忽略在湘西人口更多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在武陵山腹地的秘境里面,土家族世代传衍了丰富的传统工艺,包括染织、刺绣、雕刻、竹编、绘画、剪纸等等,而最为绚丽多彩的便是西兰卡普。
武陵山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质环境,造就了大山的阻隔,也使得这里的交通非常不便,时至今日,从外省进入湘西州最快的方式之一还是从临市的怀化高铁站下车,再转车到这里。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封闭性,才保留住了沈从文笔下的古城,也才让土家族的织锦依然保留着从前的模样。
几十年前,湘西和外界交通不便,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很低,无论是苗族还是土家族,家庭的服饰主要由乡村副业完成。在很长时间里,土家族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们的穿衣主要由家庭的女性来承担。叶水云说,在她还小的时候,每个家庭都需要自己种棉花、纺纱、染色、织布、蓝染、织锦、绣花、裁缝。
土家族整个民族对于织锦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限于保暖、审美等层面,更是事关这个民族的礼俗、道德、信仰,甚至是生命。于是我们才看到,西兰卡普几乎出现在土家族每一个重大的场合中,祭祀祖先的仪式、婚礼、新生婴儿的摇篮、新婚夫妻的被面、摆手舞者的披甲等等。以及,当一个人离开人世,后人也会让土家的织锦与逝者一起入土为安。对于土家族的女性个体而言,她的社会生活很大程度上紧跟着织锦的节奏而展开,织锦是她们传递爱意的介质,事关她的幸福和尊严。
也正是因为土家织锦如此重要,我们也方能明白叶水云所说的,锦上的图案都是世代传下来的,不允许随意的改变。土家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但织锦的纹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字的作用,二十四勾、卍字符、人马纹、蛇纹,它们都是土家族高度浓缩的文化密码,解开这个密码,我们能够探知土家族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于天地、爱情、万物、生命等等的独到见解。
【五】
从湘西温暖的春天,到颜色多变的夏秋,再到现在这般让人手指僵硬的冬季,土家族的织女一旦有空就要坐到织机上,用十足的耐心与细心去对抗无边的寂寞,织机上的西兰卡普就这样一点点地生长。
在一年复一年中,时光不断地流转和沉淀,叶水云也从一名初学织锦的少女逐渐成长。她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算下来已经织了近40年的西兰卡普了。如今她已经年过中年,对西兰卡普的织造技艺已然纯熟,对纹样和颜色搭配也了然于心,同时还有着自己的系统且独到的见解。
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湘西州的各种时代变迁。她在龙山县、凤凰县有过不同的织锦和学习生涯;随着和外界的交通不断便利,神秘的湘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到来,凤凰古城、乾州古城纷纷邀请各种手艺人入驻,传统的土家族织锦不仅走出大山,更被很多人所喜爱和消费。
但叶水云仍有自己的忧虑。姑婆叶玉翠在1992年去世,给西兰卡普的传承留下莫大的遗憾。年轻的土家女子不断外出,愿意和懂得织锦的妇女已经不多了,更别说年纪更小的少女了。当初跟着叶玉翠学习织锦的女孩子们大多走下了织机,只有叶水云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姐妹坚持了下来。
更令人遗憾的是,那些原本和织锦密切相关的传统礼仪、习俗、仪式,也在时代的辗转中被不断地遗忘。大山里的社会本是滋养西兰卡普的土壤,但在现代化、商业化进程中,这种土壤不可避免地逐渐消解。
如今,我在叶水云的工作室里,听她详细介绍传统的纹样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我为此感到庆幸:正是因为叶玉翠、叶水云等传承人一代代的努力,不断去寻找和还原土家族最本真的纹样,才让这种西兰卡普之美传承下来。但由于织锦的土家女子越来越少,许多经典图案渐渐消失。叶水云便有意识地收集传统图案,她精心搜集收藏了三四百件老艺人们的土花铺盖和织锦作品。据她所说,西兰卡普的传统纹样种类非常丰富,涉及到植物、动物、文字、几何等类型,目前她也正在尽力地恢复这些古老的纹样,尽量更完整和系统地还原土家族织锦的本真面目。
但与此同时,我也为西兰卡普在今天的处境感到遗憾。如今的人们已经很少再用西兰卡普作为嫁妆了,它在土家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它与土家族生活的密切关联,都在逐步地淡化。今天的人们,应该没有哪个女孩愿意再为将来某天的出嫁而早早织锦吧。那种对新婚生活的渴望和羞怯,对幼儿的浓浓爱意,如今都已不再通过西兰卡普来传递了。
但叶水云对西兰卡普的传承是乐观的,她目前正在尝试将古老的传统技艺与文化,同现代的设计结合起来,试图让他们在今天的生活中重新发挥作用。她是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系的老师,她教导学生将西兰卡普进行再设计,并运用于服饰、餐具、家居等更广阔的场景之中。我们也期待,借助这种传承与创新,西兰卡普这首土家族的史诗,被永久地传唱下去。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