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原始生态观的形成
新田湾是贵州省沿河自治县板场乡熊家沟村的一个土家族聚居的山区小村寨,寨上居住20多户不足150人的土家族李姓人家。村庄被成百上千年的古柏、楠木、檬子、“吊钩子”树包围,前面是一坝田畴,坝田中央有一个十几亩宽的石堡,石堡上也是古木参天,四季葱郁;该地人们称“撑碓堡”,传说是乌江王用12根金柱子顶着石块阻止快速行进的船而留下的。500米处就是一座高1千多米巍峨险峻的大山与“撑碓堡”相峙。大山叫“大虫岩”,远看,面对“撑碓堡”的山崖绝壁像行驶在稻田中的船头,其山脊逶迤到官舟水库。在大虫岩的白岩湾有一处酷似老虎坐着的高有百米的悬崖白岩,当地人们叫“白虎岩”,白虎岩对面是名叫“老屋基”的山腰台地,上百座寨基坎垣依稀可辨。新田湾就是从这里搬出的村寨。据考查新田湾周围的祖坟,碑文记载有名有姓的算竖立于咸丰二年(公元1853年)的李文才、李文开的父亲李广文了。从新田湾的傩堂戏班传人李德福家的“师案”知,李广文是在新田湾李氏的第一代傩堂戏传人。在他之后已有七代李氏传人,专门带着戏班在沿河官舟周围十村八寨从事“冲傩杠神”的职业。
在新田湾,人们世代流传着一个林毁寨亡的传奇故事。唐宋年间,老屋基住着李氏几千人的家庭,是十里八乡的旺族。寨子四周森林茂密,花鸟兽虫遍地都是。有一根如黄桶(从前土家族用来装大粪便或装粮食的直径一米左右木桶)大的“钓钩子”藤从寨后山的森林通过寨中经寨下山沟上空连接到对面的白虎岩的森林中。白虎岩荫翳在高大的巨藤古树里;李氏人家过着“或火耕水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嬴蛤,食物常足”——《汉书.地理志》的生活。有一天,一个老者从寨前路过,被一家的狗咬伤,但狗主人在一旁若无其事、不闻不问。老者到山上的杨姓人家,谈起白天被狗咬伤的事。有人对老者说:“你还没被打呢,往常,凡路过的人不是被抢就是被打伤打残啊!” ,在座的人个个气愤不平。当晚,老者和杨氏几人一起观看天象,见老屋基上无数星星与白虎岩射向天空的光束交相辉映,老者说:“李氏霸道,全因那根‘钓钩子’连着白虎岩。如果把 钓钩子锯断,让老屋基断了龙脉,现出白虎,这寨子就会衰败下去。”第二晚,杨姓八个年青力大的汉子悄悄找到白虎岩的“钓钩子”藤藤,想用改锯把藤锯断,待天亮,只把藤锯进七股中的一股(七分之一)。准备待天黑时再锯。但当他们第二晚又去时,头晚锯的口子已经被流出的藤浆封住长满。老者于是让他们两班倒,在两处轮流锯。锯了七天七夜后,藤藤断了一截,“钓钩子”藤从空中掉到山沟,两山间顿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惊得鸟飞兽散。之后,森林里每天都有鸟哀伤不停地叫着:“断了李家脉,白虎从今出;老虎坐明堂,专死少年郎……”。老屋基接二连三天天死人,在外面经商做官的尸体一个一个往家里送,不到一月,老屋基已无炊烟。只有在外面为别人打石头的一个长工幸免于难。这个长工就是新田湾的先祖。所以,历史以来,新田湾人们有意识地在房物周围到处栽树,层层、排排地把白虎岩和大虫岩遮隔住,以求寨子平安。这风俗一直传承到现在。20世纪80年代前,新田湾寨上的古树盘根错节,伸延长到房屋里,大的枝桠大人都无法抱,而这些古树像一个个保护神庇护着新田湾历灭族之灾而后生的族民;树林中的松鼠、黄色狼等动物经常光顾居室,把鸡蛋、红薯、鸡鸭等偷走,而村寨的人视为平常之事,也不以为然,任其“犯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况实为稀奇。新田湾的风俗淳朴,土家族的习俗、礼仪保存完整,把修桥补路、育林栽树作为寨子的四大善举。每年有两件事必须要做,一是春节期间一定要栽树,把栽树作为寨上人有无善心的体现;二是把小孩过继给古树,喊古树“保爷”、“干爹”,并在风水树(主要庇护寨子、坟山和遮挡老虎山、崖、石的树木)下挂红许愿、祭拜祈祷。另外,后山林是村寨最神圣的禁地,人们不能在森林里放牧、砍柴、烧火、游玩等;除田土种庄稼外,所有土地都封山育林。坟山周围的古树倒后,要分给寨上各家各户,让大家分享祖先的福气。对公认的白虎山或(岩)既要祭祀又要尽量不让其面对寨子,要千方百计在白虎与寨子中间栽树木隔住等。
虎是土家族的图腾。在古代土家族居住区域,因林繁树茂,山大沟深,老虎是常见之兽。《山海经》记:“西南有巴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虎首鸟足”。“大荒之中,有神……其状虎首人身……”。“北海以内有山,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老虎和豹子、野猪等在土家族居住地区常见的野兽或是虎头、虎身、虎色、虎尾的动物与人在《山海经》里的记录比比皆是,和虎特征有关的记录就达40多处。这说明,在很早原始时代,老虎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最熟识的动物之一。由于老虎凶猛威武,是“崇力尚武”土家族崇拜的偶像;还认为,虎虽然凶猛,但不伤害虎崽,怀有爱子之心,所以用成语“虎毒不食子”比喻对孩子的爱意慈心。古往今来,人们对老虎这个百兽之王既崇拜又畏惧。事实证明,老虎还会遵循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生存法则,吃掉自己体弱的幼崽,留下体格较强的虎崽,使老虎种族一代比一代强、始终立于百兽强者位置。这对于荜路蓝褛,披荆斩棘生活的土家族,老虎更是土家族在同大自然斗争中一种民族生存、进化人格精神的象征。因而有“……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后汉书》的记录和《雍尼补所尼》古歌讲述一个老太婆生八个女儿“喝虎奶龙涎长大”的故事,把土家族的祖先与虎直接联系起来,成为土家族把老虎当民族图腾崇拜的依据。但也因为虎毒,凶残暴戾,常害人和吃家畜,所以人们又从心里害怕和憎恶它。《华阳国志·巴志》记: “秦昭襄王时(前306-251年),白虎为害,自黔(黔中郡),蜀、巴、汉患之(伤千多人)。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煞古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于是夷朐忍(或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白虎……大吼而死”。这恐怕是土家族赶虎起因的最早文献记录了。土家族这种对老虎的既敬又恨的双重心理和爱恨合一的辨证关系同样在新田湾土家族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新田湾,老虎深入人心,走进了人们生活中。如:人死安葬时,左青龙、右白虎是最佳的墓穴选点。在村寨和地名命名方面,最喜欢用老虎命名,如“大虫(虎的别称)岩、“白虎老咀咀”、“白(虎)岩(坨)(湾)”、“大虫寨”、“老虎基”等。在生活方面如“老虎帽”、“老虎蹬”、“老虎芋”、“虎扣”“虎牙齿”、“虎崽”等;土家族为何喜欢将老虎称为“大虫”?据传,因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先名叫李虎。李家避讳,就以《大戴礼记》中的“五虫”分类,把老虎称之为“大虫”。作为李氏后代居住的新田湾,当然喜欢在与老虎有关的地点、村寨、大山前加上“大虫”了。在服饰、房屋上,土家族用五色丝线绣龙、鸟、虎等帽子图案,在房屋大门上安的两个“打门锤”雕的图形就是虎头;语言方面,说狐假虎威的人是“披老虎皮”,说寨风不好叫“虎窝窝”,“重阳不打粑,老虎咬他妈,中秋不推豆腐,老虎咬他屁股”说的是过节习俗,“蓄得林,藏得虎”说的是做事的因果关系,“过山虎直不住(斗不过)座地猫”说的是条件优势作用,等等这些对老虎既有褒又贬的文化可见一斑了。
土家族自古生活在原始森林遍地、杂草丛生的武陵山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既依存自然又与大自然作不屈的斗争。对于与大自然的关系,土家族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语言和信仰等各方面。在土家族服饰上,表现自然界花鸟虫兽的织锦图案最多,“茅古斯舞”的装束全部是直接来自于自然的植物。土家族的饮食全来于自然,在佐食如印粑、酥食制作时,其图案和形状都是自然界的动植物。房屋无论是用材、选料、装饰都体现感谢、祭拜自然界的习俗。
如土家族建房时唱的“上梁歌”:“……花花妹子手灵巧呀,棉花种来纱棉纺。织起红色张张布欸,主人用来缠大梁。此木不是平凡木耶,生在青龙嘴,长在白虎岩。” 歌词中的棉花、木材都取之与自然。
“抛梁歌”中:“太阳出来当空照,场上晒谷一层层。谷米拿到碓窝舂,谷壳脱尽现光身。呼呼哗哗风车过,颗颗粒粒白如银。乌江酉水来淘净,杉木甑子大火蒸。粑粑槽中生生白,捏成梁粑似银元。拿来主人抛梁用,富贵荣华万万春。”讲了土家族如何加工大米作抛梁粑的历史过程。
“缠梁歌”中:“大梁原是紫檀香,长在太阳月中央;左边叶子挂太阳,右边叶子亮月光。盘古开天那一年,檀香种子降凡间;日月星辰照看长,地脉龙神护着生。泥土粒粒滋养大,露水滴滴润成林。檀香树木坚又硬,惊动几多凡间人。”赞美土家族房屋大梁用材的讲究。
《华阳国志·巴志》记:“巴国……土植五榖。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
土家族称走的小路叫“毛狗路’,称公路为“马路”,称山路为“盘山路”、“蛇路”。“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楚辞》中的“若木”即为寄生草。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土家族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
据以上资料分析,土家族原始生态观的形成基于几方面的原因。
一、良好的生态是土家族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资源。土家族聚居之地,沟壑纵横,高山林立,乌江,酉、娄水,清江沅江和灃水等大江小河穿行于大娄山和武陵山之间,河床深邃,两岸壁立,滩险众多,峡窄流急,山河隔阻,交通十分不便。险恶的自然条件,使人们生活极其艰难。由于土家族长期处于农耕经济阶段,保护自然,维护生态成为维持经济发展,确保生活物质来源的直接原始的心理因素。所谓“蓄得林,藏得虎”,土家人知道如果没有了森林,也就没有了老虎等食源的朴素道理。因此,萌发土家族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相依互存的朴素观念是历史必然,是土家族生存环境决定的。
二、良好的生态是土家族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因土家族居住地区生存条件恶劣,生活资源匮乏,土家族要保持民族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果实换取其他物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开发、地域的开放,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土家族最直接的利益驱使。《华阳国志·巴志》记:“涪陵郡,巴之南鄙。土地山险、水滩。……无蚕桑少文学,惟出茶、丹、漆、蜜、蜡。” 另外,人类文化总是从产盐地首先发展起来,并随着食盐的生产和运销,扩展其文化领域。文化领域扩展的速度,必与其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否有利于食盐运销的程度成正比例。
生活于乌江、酉水、娄水、清江、沅江、灃水等大江小河边的土家族“善于架独木舟,溯水而上,销盐”。因其盐循江而行,促进了土家族文化发展。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在解放前每年运入巴盐后又把土特产运出乌江销往四川、上海等地。賨人无大麻所织之布,而以苎麻所织“賨布”行销南国;当张骞出使大夏时,“蜀布”成为大夏人惊异之物。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在唐代开始栽培油桐、漆树。明万历年间引种核桃、油茶、乌桕。清代栽培竹、杉、柏、松等。《黔南识略》:“山头地角遍栽桐棬……” 蜀盐、巴盐溯江而进;沿河生漆、桐油等土特产运出四川,乌江是唯一的连接蜀地与沿河等地的经济动脉。沿河、秀山、松桃、思南、石阡等地年有5000多吨的食盐运输。每年从乌江运入贵州的食盐、百货和出川的土产上万吨之多。由此,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母亲河与经济动脉,成为沿河土家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是水与森林的关系,使得丝毫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观念在土家族中根深蒂固。新田湾所在地熊家沟就在历史上流传一首民谣:“好个熊家沟,三年两不收;落得三天雨,淹死熊家沟,三天不落雨,就要付水兜”就是以20世纪70年代因破坏自然后人们受到的惩罚而成的歌谣。
三、生态与家族祸福相关的信仰促进土家族保护观念的强化。从新田湾的历史传说故事看出,土家族历来视自然中万物有灵,能够庇护也能祸害人们。以林木兴衰和树木的品质看家族、家庭的发达与兴旺情况。如土家族认为,风水树长得葱郁表明寨子发达旺盛,祖坟的草木长,坟土膨胀,表明子孙要发。立房子用的大梁一定要选端直质佳的树干,以示在房屋里居住的人品端正。“儿大分家,树大发叉”、“是一个老疙兜发的”,表明了树木与家庭发达的关系。
四、政治导向为赶虎观念的形成、维护树木观念的树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古代賨人射虎立功,土家族驱赶虎除邪,聚众赶仗使土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有很大提高。《华阳国志·巴志》记:在土家人帮朝廷射死老虎后,“秦王嘉之曰:‘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并得到“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雇侦钱赎死”的优待。)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由于朝廷与历代皇帝的推动,土家族对于赶虎是怎样的津津乐道和热衷而为了。而对于视之为白虎的自然物,人们要表达赶虎、逐虎的感情,就只有借助树木了。这就是因赶白虎而栽树护树习俗形成的直接原因。
总之,无论是土家族崇虎还是逐虎的图腾文化的表现;无论是出于生存和文化交流的客观需要还是因风水龙脉的宗教信仰诱因驱使,保护生态环境是土家族适应和利用自然、感恩自然的体现,已经成为土家族的共识和风俗。探讨土家族的原始生态观念形成的原因对于构建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明显地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土家族原始生态观的形成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李克相
新田湾是贵州省沿河自治县板场乡熊家沟村的一个土家族聚居的山区小村寨,寨上居住20多户不足150人的土家族李姓人家。村庄被成百上千年的古柏、楠木、檬子、“吊钩子”树包围,前面是一坝田畴,坝田中央有一个十几亩宽的石堡,石堡上也是古木参天,四季葱郁;该地人们称“撑碓堡”,传说是乌江王用12根金柱子顶着石块阻止快速行进的船而留下的。500米处就是一座高1千多米巍峨险峻的大山与“撑碓堡”相峙。大山叫“大虫岩”,远看,面对“撑碓堡”的山崖绝壁像行驶在稻田中的船头,其山脊逶迤到官舟水库。在大虫岩的白岩湾有一处酷似老虎坐着的高有百米的悬崖白岩,当地人们叫“白虎岩”,白虎岩对面是名叫“老屋基”的山腰台地,上百座寨基坎垣依稀可辨。新田湾就是从这里搬出的村寨。据考查新田湾周围的祖坟,碑文记载有名有姓的算竖立于咸丰二年(公元1853年)的李文才、李文开的父亲李广文了。从新田湾的傩堂戏班传人李德福家的“师案”知,李广文是在新田湾李氏的第一代傩堂戏传人。在他之后已有七代李氏传人,专门带着戏班在沿河官舟周围十村八寨从事“冲傩杠神”的职业。
在新田湾,人们世代流传着一个林毁寨亡的传奇故事。唐宋年间,老屋基住着李氏几千人的家庭,是十里八乡的旺族。寨子四周森林茂密,花鸟兽虫遍地都是。有一根如黄桶(从前土家族用来装大粪便或装粮食的直径一米左右木桶)大的“钓钩子”藤从寨后山的森林通过寨中经寨下山沟上空连接到对面的白虎岩的森林中。白虎岩荫翳在高大的巨藤古树里;李氏人家过着“或火耕水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嬴蛤,食物常足”——《汉书.地理志》的生活。有一天,一个老者从寨前路过,被一家的狗咬伤,但狗主人在一旁若无其事、不闻不问。老者到山上的杨姓人家,谈起白天被狗咬伤的事。有人对老者说:“你还没被打呢,往常,凡路过的人不是被抢就是被打伤打残啊!” ,在座的人个个气愤不平。当晚,老者和杨氏几人一起观看天象,见老屋基上无数星星与白虎岩射向天空的光束交相辉映,老者说:“李氏霸道,全因那根‘钓钩子’连着白虎岩。如果把 钓钩子锯断,让老屋基断了龙脉,现出白虎,这寨子就会衰败下去。”第二晚,杨姓八个年青力大的汉子悄悄找到白虎岩的“钓钩子”藤藤,想用改锯把藤锯断,待天亮,只把藤锯进七股中的一股(七分之一)。准备待天黑时再锯。但当他们第二晚又去时,头晚锯的口子已经被流出的藤浆封住长满。老者于是让他们两班倒,在两处轮流锯。锯了七天七夜后,藤藤断了一截,“钓钩子”藤从空中掉到山沟,两山间顿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惊得鸟飞兽散。之后,森林里每天都有鸟哀伤不停地叫着:“断了李家脉,白虎从今出;老虎坐明堂,专死少年郎……”。老屋基接二连三天天死人,在外面经商做官的尸体一个一个往家里送,不到一月,老屋基已无炊烟。只有在外面为别人打石头的一个长工幸免于难。这个长工就是新田湾的先祖。所以,历史以来,新田湾人们有意识地在房物周围到处栽树,层层、排排地把白虎岩和大虫岩遮隔住,以求寨子平安。这风俗一直传承到现在。20世纪80年代前,新田湾寨上的古树盘根错节,伸延长到房屋里,大的枝桠大人都无法抱,而这些古树像一个个保护神庇护着新田湾历灭族之灾而后生的族民;树林中的松鼠、黄色狼等动物经常光顾居室,把鸡蛋、红薯、鸡鸭等偷走,而村寨的人视为平常之事,也不以为然,任其“犯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况实为稀奇。新田湾的风俗淳朴,土家族的习俗、礼仪保存完整,把修桥补路、育林栽树作为寨子的四大善举。每年有两件事必须要做,一是春节期间一定要栽树,把栽树作为寨上人有无善心的体现;二是把小孩过继给古树,喊古树“保爷”、“干爹”,并在风水树(主要庇护寨子、坟山和遮挡老虎山、崖、石的树木)下挂红许愿、祭拜祈祷。另外,后山林是村寨最神圣的禁地,人们不能在森林里放牧、砍柴、烧火、游玩等;除田土种庄稼外,所有土地都封山育林。坟山周围的古树倒后,要分给寨上各家各户,让大家分享祖先的福气。对公认的白虎山或(岩)既要祭祀又要尽量不让其面对寨子,要千方百计在白虎与寨子中间栽树木隔住等。
虎是土家族的图腾。在古代土家族居住区域,因林繁树茂,山大沟深,老虎是常见之兽。《山海经》记:“西南有巴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虎首鸟足”。“大荒之中,有神……其状虎首人身……”。“北海以内有山,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老虎和豹子、野猪等在土家族居住地区常见的野兽或是虎头、虎身、虎色、虎尾的动物与人在《山海经》里的记录比比皆是,和虎特征有关的记录就达40多处。这说明,在很早原始时代,老虎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最熟识的动物之一。由于老虎凶猛威武,是“崇力尚武”土家族崇拜的偶像;还认为,虎虽然凶猛,但不伤害虎崽,怀有爱子之心,所以用成语“虎毒不食子”比喻对孩子的爱意慈心。古往今来,人们对老虎这个百兽之王既崇拜又畏惧。事实证明,老虎还会遵循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生存法则,吃掉自己体弱的幼崽,留下体格较强的虎崽,使老虎种族一代比一代强、始终立于百兽强者位置。这对于荜路蓝褛,披荆斩棘生活的土家族,老虎更是土家族在同大自然斗争中一种民族生存、进化人格精神的象征。因而有“……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后汉书》的记录和《雍尼补所尼》古歌讲述一个老太婆生八个女儿“喝虎奶龙涎长大”的故事,把土家族的祖先与虎直接联系起来,成为土家族把老虎当民族图腾崇拜的依据。但也因为虎毒,凶残暴戾,常害人和吃家畜,所以人们又从心里害怕和憎恶它。《华阳国志·巴志》记: “秦昭襄王时(前306-251年),白虎为害,自黔(黔中郡),蜀、巴、汉患之(伤千多人)。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煞古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于是夷朐忍(或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白虎……大吼而死”。这恐怕是土家族赶虎起因的最早文献记录了。土家族这种对老虎的既敬又恨的双重心理和爱恨合一的辨证关系同样在新田湾土家族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新田湾,老虎深入人心,走进了人们生活中。如:人死安葬时,左青龙、右白虎是最佳的墓穴选点。在村寨和地名命名方面,最喜欢用老虎命名,如“大虫(虎的别称)岩、“白虎老咀咀”、“白(虎)岩(坨)(湾)”、“大虫寨”、“老虎基”等。在生活方面如“老虎帽”、“老虎蹬”、“老虎芋”、“虎扣”“虎牙齿”、“虎崽”等;土家族为何喜欢将老虎称为“大虫”?据传,因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先名叫李虎。李家避讳,就以《大戴礼记》中的“五虫”分类,把老虎称之为“大虫”。作为李氏后代居住的新田湾,当然喜欢在与老虎有关的地点、村寨、大山前加上“大虫”了。在服饰、房屋上,土家族用五色丝线绣龙、鸟、虎等帽子图案,在房屋大门上安的两个“打门锤”雕的图形就是虎头;语言方面,说狐假虎威的人是“披老虎皮”,说寨风不好叫“虎窝窝”,“重阳不打粑,老虎咬他妈,中秋不推豆腐,老虎咬他屁股”说的是过节习俗,“蓄得林,藏得虎”说的是做事的因果关系,“过山虎直不住(斗不过)座地猫”说的是条件优势作用,等等这些对老虎既有褒又贬的文化可见一斑了。
土家族自古生活在原始森林遍地、杂草丛生的武陵山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既依存自然又与大自然作不屈的斗争。对于与大自然的关系,土家族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语言和信仰等各方面。在土家族服饰上,表现自然界花鸟虫兽的织锦图案最多,“茅古斯舞”的装束全部是直接来自于自然的植物。土家族的饮食全来于自然,在佐食如印粑、酥食制作时,其图案和形状都是自然界的动植物。房屋无论是用材、选料、装饰都体现感谢、祭拜自然界的习俗。
如土家族建房时唱的“上梁歌”:“……花花妹子手灵巧呀,棉花种来纱棉纺。织起红色张张布欸,主人用来缠大梁。此木不是平凡木耶,生在青龙嘴,长在白虎岩。” 歌词中的棉花、木材都取之与自然。
“抛梁歌”中:“太阳出来当空照,场上晒谷一层层。谷米拿到碓窝舂,谷壳脱尽现光身。呼呼哗哗风车过,颗颗粒粒白如银。乌江酉水来淘净,杉木甑子大火蒸。粑粑槽中生生白,捏成梁粑似银元。拿来主人抛梁用,富贵荣华万万春。”讲了土家族如何加工大米作抛梁粑的历史过程。
“缠梁歌”中:“大梁原是紫檀香,长在太阳月中央;左边叶子挂太阳,右边叶子亮月光。盘古开天那一年,檀香种子降凡间;日月星辰照看长,地脉龙神护着生。泥土粒粒滋养大,露水滴滴润成林。檀香树木坚又硬,惊动几多凡间人。”赞美土家族房屋大梁用材的讲究。
《华阳国志·巴志》记:“巴国……土植五榖。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
土家族称走的小路叫“毛狗路’,称公路为“马路”,称山路为“盘山路”、“蛇路”。“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楚辞》中的“若木”即为寄生草。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土家族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
据以上资料分析,土家族原始生态观的形成基于几方面的原因。
一、良好的生态是土家族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资源。土家族聚居之地,沟壑纵横,高山林立,乌江,酉、娄水,清江沅江和灃水等大江小河穿行于大娄山和武陵山之间,河床深邃,两岸壁立,滩险众多,峡窄流急,山河隔阻,交通十分不便。险恶的自然条件,使人们生活极其艰难。由于土家族长期处于农耕经济阶段,保护自然,维护生态成为维持经济发展,确保生活物质来源的直接原始的心理因素。所谓“蓄得林,藏得虎”,土家人知道如果没有了森林,也就没有了老虎等食源的朴素道理。因此,萌发土家族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相依互存的朴素观念是历史必然,是土家族生存环境决定的。
二、良好的生态是土家族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因土家族居住地区生存条件恶劣,生活资源匮乏,土家族要保持民族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果实换取其他物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开发、地域的开放,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土家族最直接的利益驱使。《华阳国志·巴志》记:“涪陵郡,巴之南鄙。土地山险、水滩。……无蚕桑少文学,惟出茶、丹、漆、蜜、蜡。” 另外,人类文化总是从产盐地首先发展起来,并随着食盐的生产和运销,扩展其文化领域。文化领域扩展的速度,必与其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否有利于食盐运销的程度成正比例。
生活于乌江、酉水、娄水、清江、沅江、灃水等大江小河边的土家族“善于架独木舟,溯水而上,销盐”。因其盐循江而行,促进了土家族文化发展。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在解放前每年运入巴盐后又把土特产运出乌江销往四川、上海等地。賨人无大麻所织之布,而以苎麻所织“賨布”行销南国;当张骞出使大夏时,“蜀布”成为大夏人惊异之物。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在唐代开始栽培油桐、漆树。明万历年间引种核桃、油茶、乌桕。清代栽培竹、杉、柏、松等。《黔南识略》:“山头地角遍栽桐棬……” 蜀盐、巴盐溯江而进;沿河生漆、桐油等土特产运出四川,乌江是唯一的连接蜀地与沿河等地的经济动脉。沿河、秀山、松桃、思南、石阡等地年有5000多吨的食盐运输。每年从乌江运入贵州的食盐、百货和出川的土产上万吨之多。由此,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母亲河与经济动脉,成为沿河土家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是水与森林的关系,使得丝毫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的观念在土家族中根深蒂固。新田湾所在地熊家沟就在历史上流传一首民谣:“好个熊家沟,三年两不收;落得三天雨,淹死熊家沟,三天不落雨,就要付水兜”就是以20世纪70年代因破坏自然后人们受到的惩罚而成的歌谣。
三、生态与家族祸福相关的信仰促进土家族保护观念的强化。从新田湾的历史传说故事看出,土家族历来视自然中万物有灵,能够庇护也能祸害人们。以林木兴衰和树木的品质看家族、家庭的发达与兴旺情况。如土家族认为,风水树长得葱郁表明寨子发达旺盛,祖坟的草木长,坟土膨胀,表明子孙要发。立房子用的大梁一定要选端直质佳的树干,以示在房屋里居住的人品端正。“儿大分家,树大发叉”、“是一个老疙兜发的”,表明了树木与家庭发达的关系。
四、政治导向为赶虎观念的形成、维护树木观念的树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古代賨人射虎立功,土家族驱赶虎除邪,聚众赶仗使土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有很大提高。《华阳国志·巴志》记:在土家人帮朝廷射死老虎后,“秦王嘉之曰:‘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并得到“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雇侦钱赎死”的优待。)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为事。户岁出賨钱口四十。”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由于朝廷与历代皇帝的推动,土家族对于赶虎是怎样的津津乐道和热衷而为了。而对于视之为白虎的自然物,人们要表达赶虎、逐虎的感情,就只有借助树木了。这就是因赶白虎而栽树护树习俗形成的直接原因。
总之,无论是土家族崇虎还是逐虎的图腾文化的表现;无论是出于生存和文化交流的客观需要还是因风水龙脉的宗教信仰诱因驱使,保护生态环境是土家族适应和利用自然、感恩自然的体现,已经成为土家族的共识和风俗。探讨土家族的原始生态观念形成的原因对于构建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明显地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