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永定田家及周边区县土家族的节日整理

时间:2020-03-20 15:29:00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南骚  信息来源:个人博客

    正月初一迎紫姑神《紫荆堂·田氏族谱》记载:南宋理宗宝庆年腊月间,湘西深山一带强盗肆虐,除了抢夺老百姓准备过年的食品,还抢走了部分黄花闺女,老百姓怨气冲天。田家有七女,分名为红、黄、蓝、绿、青、橙、紫,合名为叶,其中紫叶姑娘随父习鬼谷神功。听了百姓的苦衷,紫叶姑娘动了为民除害的念头,于是,化妆成一普通民女,往返于强盗必经之路,强盗们不知是计,蜂拥围之,紫叶姑娘用鬼谷神功的绝学“五毒绣花针”挥洒而出,只见强盗们个个碰眼,逃窜而去。老百姓认为紫叶姑娘是神的化身,专门帮助穷苦老百姓的,于是,每年的正月初一,土家族人于夜间迎紫姑神,所谓的"请七姑娘",祈求一年的人丁兴旺。有歌为证:
    正月里来正月正,请来七姑娘看花灯;
    二月里来龙抬头,请来七姑娘梳盖头;
    三月里来女儿会,请来七姑娘配对对;
    四月里来四月八,请来七姑娘把花扎;
    ‥‥‥     ‥‥‥ 
    正月十四舍巴节:《永定卫志》记载,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十四,土家族人们便跳起了摆手舞,用来感谢祖宗的戴恩载德,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活动时间,预祝未来风调雨顺。正月十四为社巴日的终端日,到了十四不再跳了,吃完过年时的备菜,烧掉过年期间杀牲畜时用钱纸醮血粘贴在各门上的纸,准备农耕或出门狩猎。故有“烧了门钱纸,各讨各的吃”等俗语。
 
    正月十五赶毛狗:《永定风情志》记载:从晚隋开始,土家族人便有了赶毛狗子的习惯。毛狗子是狐狸的俗称,土家人认为它有三大坏处:一是喜欢偷鸡吃,鸡即“吉”,破人吉祥;二是“精人”,即成精后会勾引男人女人,直到把人“精”死;三是替鬼做帮凶,为鬼充当坐骑。因此必须赶之。过去赶毛狗子精的活动比较繁杂,用竹筒做成火把或用木梓油做成蜡烛备用,砍树枝搭成棚子,放入草扎的毛狗子,堆放未破节的竹筒和火炮树叶(女贞树叶,见火起泡爆裂出声)。正月十五擦黑,在屋边及主要路边插上点燃的火把、蜡烛,然后烧燃毛狗子棚,一边打着“哦嗬”,一边高喊“赶毛狗子哟!”此时满山遍野火光冲天,老人小孩男人女人的叫喊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赶完毛狗子精,一家大小回到屋里,围着火塘摆龙门阵,唱山歌,彻夜不歇。由于时间的推移,现在已演变成点路烛,并解释成送过完年的亡人回程。也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之说。 
  
    二月二射虫日:《后汉书西南蛮夷列传》记载:巴人首领廪君务相率部落沿夷水(清江)西迁时,有这样的记述: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女神,谓廪君,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后射虫习气在土家传延。射虫日这天晚上,人们在田地边用石灰画一把弓箭,意指射杀所有的害虫。虫类苏醒,对农作物的危害大,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好的办法对付它们,幻想用神力和某种利器消灭之,故产生了画弓箭射虫的习俗,意欲把害虫消灭在萌动之中,不让它生殖繁衍,以免损害庄稼,贻误农事。
 
    三月三女儿会:《紫荆堂•田氏族谱·盛山卷》记载:由于土家人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和外界的陌生人交往很少,结婚大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舅权制、氏族外婚,以及封建门第观念、封建伦理道德等,还起着很大作用,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很多爱情悲剧。田家为了给青年男女们提供了一个相互认识的机会,在湘西九弓十八寨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女儿会,让他们以歌会友、以歌见美,以歌言爱,以歌传情。一年一度的“女儿会”十分热闹,不仅当地青年来赶“女儿会”,就是川、黔、鄂等地区的来客也不少。参加“女儿会”的人不是光自己一个人去,他们大多带了东西和物品去,互相交换买卖,于是,会场上各种日杂百货,山货药材,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三月三,蛇出山:《永定风情志》记载:土家有谚语:“三月三,蛇出山,蒿子耙耙有一餐”,经过了几个月的冬眠,传说三月三是各种蛇的出土之日,如果某条蛇提前钻出了洞口,土家人便称之为“黄昏蛇”。

    四月十八牛王节:《紫荆堂•田氏族谱·宗观卷》记载:很久以前,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土家族祖先们,只能靠捕猎和采高山上的野果度日,但是常受到气候、季节、环境的影响经常受饥饿的威胁。在大山深外却有一个无边无际,而又神秘的天湖,天湖里种有金灿灿的仙谷,喷香可口,土家族祖先们非常向往,但天湖无边无际,谁也无法渡过,祖先们组织年青小伙子们冒着生命危险,强渡天湖去盗取仙谷。可是去了一批又一批,总是不得回来,都葬身湖底了。这样使该族的小伙子越来越少了,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孤寡年幼的人,更没有生存的能力,只能在饥饿和野兽的威胁中挣扎。与土家族相邻的一头神牛,因犯了天条,被罚到凡间来受戒,他被土家族人拼命渡湖的精神感动,一天深夜,他偷渡天湖进入仙谷中一阵乱滚,鼻上沾满了谷粒,正想往回游时,恰被天兵、天将发现,一阵乱箭,神牛身负重伤。但它仍然拼命游回,把藏在耳朵里、鼻孔中几十粒仙谷送给土家族人种植,年年获得丰收,从此,土家族人过上了好日子。神牛却因伤势过重,一病不起,最后,在农历四月十八那天死去了。土家族人非常悲哀,他们砍下树木,扎成祀台,把神牛抬到台上,在四周燃起了熊熊大火,手里敲着石块、木棒、围着神牛跳了七天七夜。然后,把神牛按照安葬老人的仪式进行了安葬。并在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举行纪念性祭祀活动。这就是土家族人传说的“神牛盗谷”的故事。
 
    五月十五大端午:《永定风情志》记载:五月端午节,土家人不过初五,而把十五称为大端午。等着五月十三日的磨刀水,要杀猪宰羊,预备十五日请客设宴。端午时节到夏至,田间管理尤为重要。所以,端午就是土家族人农田管理的标志日。及时清沟、引水,稻田堵溢口,灌满田水,以防干旱。家中的大桶小缸都要盛满水,日后备用。“王八哩罗,赖蛤蚂躲端午”的黄鹂一叫,人们知道五月来临。说来也怪,五月初五至十五这些天确实找不着赖蛤蚂,俗语云:“躲得了初五,躲不过十五”,十五日以后又可见赖蛤蚂的踪迹。
 
    六月六晒龙袍: 《紫荆堂·田氏族谱·田虎卷》记载了一段田虎下辖土司覃后的故事:由于兵荒马乱,覃后生下来父母便已死去,田家见其可怜,将其收留。覃后自小力大无比,喜习鬼谷神功。十二岁的一天中午,覃后迷迷糊糊的睡着了,突然梦见了自己从未见过的娘亲。娘亲摸着覃后的头说:后儿啊,等到娘的坟头长出三根大楠竹,你砍去做成弓箭,箭法要练得百发百中,三年六个月时,家里的鸡飞狗上屋,你就向京城开弓放箭,杀死皇帝,为娘和土家人报仇雪恨。说完飘然而去。覃后等啊等啊,等到娘坟头长出三根楠竹,砍下来做成弓箭,整天紧闭大门在堂屋里练射箭。练啊练啊,冬寒酷暑,一直练了三年,做到了百发百中,于是有些忍不住了,跑到院子里将鸡狗一顿乱赶,鸡飞了,狗上屋了,扯起弓就朝京城放了两箭,“嗖——”,第一箭落在三十里外的澧水河里;“嗖——”,第二箭落在三百里外的澧洲;前两箭没射中,见此情景,便跑到更高的山头射箭,“嗖——”,这第三箭射到了皇帝的龙椅上,当时皇帝正在早朝,众臣被这一箭吓得一脸的死色。三箭射出,后园的楠竹噼啪噼啪全炸开了,每根竹子的每个竹节都炸出一对兵马,下地后立即死去。覃后便明白了:是自己报仇心切,坏了大事。土家族谚语“三年都已过去,为何六个月不能等?”即出于此。皇帝取下箭杆上有“茅岗覃后王”的箭头,立即派人捉拿覃后,将之凌迟(剥皮)处死。
    临刑的那一天正是农历六月初六,太阳晒起了毒花花,晒得树死地裂,人们汗流浃背,焦渴难当。在刑场上,覃后怒目圆睁,当刽子手剥下覃后王皮的那一刻,只见金光四射,闪耀如练,九条金龙腾空而起,冲天而去,霎时天昏地暗,京城漆黑如深夜,日月无光。皇帝吓得从金殿龙椅上晕倒在地,他知道错杀了真命天子,连忙爬起来祷告苍天,并下令将覃后尸体晒干,扎成覃后像,让他每年坐七天帝位。覃后遇害的消息传到土家山寨,人们仰天呼号,悲痛万分。他们将抢回来覃后战袍洗净晒干,立庙祭祀,谓之“晒龙袍”,并翻箱倒柜,将家里所有的衣物搬到院子里暴晒。从此,土家人便沿袭六月六祭祀后王、晒衣物的习惯。
 
    七月十五鬼节:《明史·湖广土司列传·武陵蛮》记载:土家族人认为七月是祖先们回家的日子,祖先的灵魂七月初七进入家门,七月十五离开。民间流传七月半,阎王放开了鬼门关,让所有的鬼魂,都回家看看子孙。在七月初七至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大门虚掩着,如果听到有开门的声音,那肯定是祖先回来了;如果听到开厨房门的声音,那肯定是祖先回来的路途艰辛,十分饥饿。十五送神的这一天,要多准备一点纸钱烧给祖先,让祖先们高兴的离去。
 
    八月十五摸秋节:《紫荆堂•田氏族谱·世修卷》记载:摸秋节是土家族迎接秋收的节日。土家人摸秋,杀鸭子用鸭血泡糯米,蒸熟成血粑,切成块块,先将鸭肉与子姜、红辣子爆炒后,再炖汤,放上血粑,为祭秋之佳肴,味道鲜美可口。当夜,置酒、西瓜、月饼于庭院祭秋,彻夜不寐,谓称“守月花 ”;入瓜园菜圃,摸挂满于瓜架的各种瓜果,谓之“摸秋”。《永定卫志•风情纪要》记载,逢摸秋,窥无子嗣之家,去园中偷摘冬瓜,以彩红包裹,箫鼓衣冠送至其家,主人设筵招待,如果来年真添生子嗣,则更具盛馔申谢。田泰斗竹枝词:
    金轮捧出碧山头,
    坐着月花果见不?
    豆荚瓜棚频眺望,
    须防有客夜摸秋。
 
    九月十九大重阳:《永定风情志》记载:九月九日是重阳,而土家人不过初九,而过十九大重阳。初九时节正霜降之时,要摘茶子。茶子是一种植物油,重阳时成熟。免于鼠类的糟蹋。几天之内到树上采摘完,才能保证产量和质量。土家人深知个中道理,宁愿迟过节日,也要摘茶籽归屋,到十九时,茶子摘完,安心过节。重阳不请客,每家每户杀鸡宰鸭。酒足饭饱吃一顿,又安排下段农活捡桐子。表现了土家人的勤劳智慧,不违农时的科学态度,按自然规律,安排农事活动和节假日。 

    十月十六日寒婆婆打柴:《永定风情志》记载:逢十六日雨,打柴不成,冬必晴暧;若此日晴,则打柴已成,冬必雨雪。俗谓寒婆婆打柴。这与"二月初二晴,果木吃不成;二月初二落,果木结成索"等俗言同类。
 
    冬月初逮杀猪饭:《明史·湖广土司列传·武陵蛮》记载:土家人从农历冬月即开始杀年猪,杀年猪不仅仅是为了过年有肉吃,还是祭神祭祖、预卜来年运气和团结亲友的重要活动。杀猪时,猪头要朝向庙堂,同时特别在意两件事,一是要一刀毙命,这样神灵就会保佑主人家来年心想事成;二是看猪血多不多,多则财旺,神灵会保佑主人家人旺财旺事事旺。主人家用纸钱揩刀口为“血钱”焚化敬神敬祖。这天要请亲友“逮杀猪饭”,即吃刚杀的猪肉。这是为了纪念祖先“茹毛饮血”的过去,也是古人血祭遗风。杀年猪与“逮杀猪饭”,是请祖宗同食、人神共欢的一种祭祀仪式。童谣曰:猪还在叫,肉还在跳,血还在冒,祖先就到。
 
    腊月二十四老鼠嫁女日:《永定卫志·风俗·时令》记载,腊月二十四是老鼠嫁女的日子,老鼠们都忙着自己的喜事去了,无暇顾及人,人们也乘机忙开了。从这一天开始,人们都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土家族世代生活在大山里,交通不是很方便,平时很少到镇上赶集,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的出门,走上十几里的上路到集市“赶场”,置办年货。男人女人们穿上新衣服,女人背上背篓,男人背个“满期儿”(类似背篓,但比背篓细,更结实)或“弯架子”(用来背重物的农具),将过年要用的鞭炮、烟花、年画、对联、水果糕点等用品买回家。最高兴的是那些小孩子了,他们不辞辛苦的走上十几里山路跟着父母来到集市,将自己喜爱的玩具、衣服死缠烂打的要到手。
 
    腊月二十五打糍粑:《永定卫志·风俗·时令》记载,糍粑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吃糍粑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是用炭火烧烤熟后包白糖,还可以用油炸了再加作料回锅炒着吃;比较正式的是把糍粑切成小方块与甜酒(土家人称为“粩糟”)一起煮来吃。 
    以前没有“钢磨”的时候,要在“碓亏”(一种石臼)里舂。将糯米(和一部分普通米)淘洗干净,泡上一夜或半天,再滤干水用甑子蒸熟,盛出后倒进舂米的“碓亏”,两个人(一般为壮年男子)用“粑粑棍”(一米五左右长硬质木头做成的手腕粗棍子)交替打糅,直至又细又粘的糯米团为止。然后将糯米团取出放到擦洗干净的四方大桌上由年长的人或者手巧的媳妇把糯米团分成大小合适的小块,分给全家人一起捏制成糍粑。糍粑形状为圆形,外围稍厚,中间略薄,也有用木质印板印上喜庆吉利的图案花纹(如“双喜”)的,土家人把打糍粑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认为要是哪家不打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糍粑成形后放几日晾干,然后用冷水泡着,隔几天换一次水,能保存到来年三四月份。
 
    腊月二十六舂粑粑:《永定卫志·风俗·时令》记载,腊月二十六是土家族舂粑粑的日子。将糯米对上少量的粘米,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上半天,然后用碓马舂成粉子,经筛子把粗细两种粉子分开,粗的再次加工,细的部分合水揉成团,用特定的树叶(一般是粑粑树叶)扣好,在锅里蒸熟就可以食用了;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可以在米团里包上腊肉沫、芝麻沫、黄豆沫等。值得一提的是,蒸熟的粑粑放上些许天后,再用火烤,烤软即可食。
  
    腊月二十七日推豆腐:《永定卫志·风俗·时令》记载,二十七就要推豆腐了。人们将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然后放在锅里煮,此时要放适量的碱。豆腐的好坏全在这放碱的时机和分量上,放的不好,这一锅豆腐就没了。《紫荆堂•田氏族谱·盛山卷》记载,仁辉之妻覃氏,是推豆腐放碱的好手,每逢腊月二十七,覃氏便穿梭于四方乡邻家,为邻居们推豆腐放碱。
  腊月二十八日:《永定卫志·风俗·时令》记载,到腊月二十八,吃食基本都准备好了,后面将进行一件更重要的工作,“打扬尘”(即清洁大扫除)。到竹园里砍几根细小轻便的竹子,捆扎在一起,开始清扫房间里面的灰尘杂物,以便“除旧迎新”。打完“扬尘”后就要清理房间,打扫地面,擦拭家具。到了晚上就要“洗邋遢”了,民谚曰:“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腊狗;三十晚上洗菩萨”。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这天沐浴,将就一年的污秽洗掉,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腊月二十九过赶年:《紫荆堂•田氏族谱·盛山卷》记载:元末明初,田家后裔田虎是个罕见的文武奇才,原名田盛山,天生神力,勇猛无比,被称为“天门一只虎”。明洪武年间,湘西一带久旱无雨,颗粒无收,田虎体恤民情,免除了百姓的苛捐杂税,令朝廷十分不满。田虎一时性起,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杀了朝廷的钦差,举起了起义的大旗,一时迎者云集。造反当日,部下从地下挖出一个陶罐,里面有一张写着“日不朗,月不明,合当口含十字人”的纸条,田虎据此坚信明朝将亡,自己有帝王之份,于是按着想象赶制了龙袍,与官兵展开殊死搏斗。此时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高度重视田虎造反一事,御驾亲征,坐镇武汉指挥,派当朝头号猛将徐达深入湘西镇压。因力量悬殊,田虎亦于明洪武三年战死在仙人溪犀牛潭纱帽山。田虎有九子,朱元璋下令灭其九族,此时正值腊月二十九,兄弟九人在半夜里慌忙将腊猪头、豆腐、萝卜三样菜一锅煮后提前过年。慢慢地,腊月二十九过提前一天过年习惯便流传开来。 


   婚
   《永定卫志·风俗·时令》记载,武陵山区土家族婚事分请媒人、问口信、下头书、打书单、递报书、行婚礼六个步骤。
    (一) 请媒人
    请媒人,是指男方家长主动请介绍人,帮助撮合两家婚事的一种方式,男方家长相中了某家女儿,有娶来做儿媳的念头,便暗自了解女方年龄、人品、辈份以及上溯几代人的为人处事和家庭境况。就与家人商议,再将女方情况详细介绍给孩子,如家人老小形成共识,最后才确定请一位与自家相好的能说会道的作媒人。
    (二)问口信 
    问口信,是专指男方家长请媒人向女方家长初步试探两家婚姻口气的过程。分为初次问和正式问两个阶段,初次问口信时,媒人必须亲自去女方家庭,开始委婉攀谈,渐进主题,正式的问口信程序,则由男方家备好两份礼物(媒人和女方家各占一份),礼物一般条形猪肉(土家人称为“条方”),三五斤不等,由媒人送去女方家。女方家长将礼物收下,说明此桩婚事有望,若女方家长拒礼,则婚事难成。
    (三)下头书
    下头书是男方向女方家庭初次下聘定礼物的仪式(土家人称之为“下书”)。男女双方取得同意过后,男方家长会主动向女方家提出“下头书”的要求,依然备好的礼物,请媒人去女方家庭协商此事,若不同意就暂停,以后再议,若同意办,媒人便要拿人情到女方家询问,问男方家派多少个“人情” (酒或肉等方面的礼物数量,是直系亲属户数),迅速将消息传给男方家长,男方立即着手准备。 
    (四)打书单 
    打书单是指男方向女方正式下聘礼的决定两家联姻仪式,这个仪式比较堂皇、隆重。下头书过后,男方为了使婚事更加稳妥,便备下礼物叫媒人去女方家提出“打书单”的要求。“打书单”的红纸书和袱子都非常讲究,用外笺上常写着“一诺千金” 、“永定百年”之类的话语,里面书页纸上一般写的是:“礼仪未备,望祈海涵”等。,特别是“条方”数量也要多一些,一般都在数十个或上百个,这项凡是和女方家长来往的族亲都要派到) 。
    (五)递报书 
    递报书,是指男方选择好婚期后,将此事用书帖式详细告知对方的过程。此过程虽然简单,但是必不可少。男方讨得了女方年庚,便请“算命先生”择选行婚礼的日期,对于择选婚期,大家都非常慎重。婚期选定后,男方把日子确定,请媒人带给女方,女方接到“报书”后,也要找关系密切之人反复斟酌,确认无误方可。
    (六)行婚礼 
    行婚礼,是士家婚俗的最后一个程序,土家人称此过程为“接人”。土家人行婚礼,非常讲究、隆重,男女双方家庭都要大摆筵席,请客送礼。女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请客(土家人称为“花迎酒”,男方在行婚礼当天请客(土家人称为 “正酒”)。
 
    丧
    《明史·湖广土司列传·武陵蛮》记载:武陵地区丧事分下榻、入殓、伴灵、跳丧、打丧歌、出丧等六个步骤。
    下塌:人断气时,由儿子跪在地上烧落气纸钱。人死了叫“老人了”、“过背”或“走了”,忌讳“死”字。女儿用白布醮水洗死者心窝和手足,叫“抹五心”。穿上寿衣寿鞋,裤带是死者有多岁就用多少根棉纱作成,脚头点一盏清油灯,身上复盖红色寿被,左手拿桃树枝,右手拿一团饭,也有拿手巾或扇子的。
   
    入殓:棺底垫一层火灰。死者有多少岁就在灰上用茶杯印多少圆圈,然后铺上垫单,将尸身放其上。四周用生前旧衣填塞,盖上寿被,取下盖面纸,让死者亲属瞻仰遗容。然后闭棺。
   
    伴灵:又叫“伴亡”。凡亲族乡邻,俱来吊丧,至夜不去。道士作道场,于柩旁击鼓,又叫“做好事”。配合舞蹈,领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钹、打击乐。气氛似悲怆而热烈,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  

    跳丧:实近赵丧,礼丧仪式。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也不问死者名望高低,抑或是往日仇家,近日冤家,皆遵照“红喜要报,白喜要赶”的俗规,不须报请,皆携酒提豚,凑钱聚米,主动赶到死者家中来,俗称“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孝女守在灵堂见来祭的人要痛哭举哀,孝子则跪在灵堂边致谢。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即由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丧歌分歌头,歌身,送骆驼三部分。当夜幕垂临时,亡者的孝男孝女。在灵堂前摆一张方桌。桌上置酒杯,调羹、筷子、菜肴,歌师们围桌而坐,边饮边唱。
   
    出丧:帮忙出丧的人只能是结过婚有了孩子的。抬丧的人称之为“柩夫”,由所有到场之人搀扶,直到土葬的地方。

责任编辑
标签风土民俗    
0

永定田家及周边区县土家族的节日整理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南骚  信息来源:个人博客

    正月初一迎紫姑神《紫荆堂·田氏族谱》记载:南宋理宗宝庆年腊月间,湘西深山一带强盗肆虐,除了抢夺老百姓准备过年的食品,还抢走了部分黄花闺女,老百姓怨气冲天。田家有七女,分名为红、黄、蓝、绿、青、橙、紫,合名为叶,其中紫叶姑娘随父习鬼谷神功。听了百姓的苦衷,紫叶姑娘动了为民除害的念头,于是,化妆成一普通民女,往返于强盗必经之路,强盗们不知是计,蜂拥围之,紫叶姑娘用鬼谷神功的绝学“五毒绣花针”挥洒而出,只见强盗们个个碰眼,逃窜而去。老百姓认为紫叶姑娘是神的化身,专门帮助穷苦老百姓的,于是,每年的正月初一,土家族人于夜间迎紫姑神,所谓的"请七姑娘",祈求一年的人丁兴旺。有歌为证:
    正月里来正月正,请来七姑娘看花灯;
    二月里来龙抬头,请来七姑娘梳盖头;
    三月里来女儿会,请来七姑娘配对对;
    四月里来四月八,请来七姑娘把花扎;
    ‥‥‥     ‥‥‥ 
    正月十四舍巴节:《永定卫志》记载,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十四,土家族人们便跳起了摆手舞,用来感谢祖宗的戴恩载德,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活动时间,预祝未来风调雨顺。正月十四为社巴日的终端日,到了十四不再跳了,吃完过年时的备菜,烧掉过年期间杀牲畜时用钱纸醮血粘贴在各门上的纸,准备农耕或出门狩猎。故有“烧了门钱纸,各讨各的吃”等俗语。
 
    正月十五赶毛狗:《永定风情志》记载:从晚隋开始,土家族人便有了赶毛狗子的习惯。毛狗子是狐狸的俗称,土家人认为它有三大坏处:一是喜欢偷鸡吃,鸡即“吉”,破人吉祥;二是“精人”,即成精后会勾引男人女人,直到把人“精”死;三是替鬼做帮凶,为鬼充当坐骑。因此必须赶之。过去赶毛狗子精的活动比较繁杂,用竹筒做成火把或用木梓油做成蜡烛备用,砍树枝搭成棚子,放入草扎的毛狗子,堆放未破节的竹筒和火炮树叶(女贞树叶,见火起泡爆裂出声)。正月十五擦黑,在屋边及主要路边插上点燃的火把、蜡烛,然后烧燃毛狗子棚,一边打着“哦嗬”,一边高喊“赶毛狗子哟!”此时满山遍野火光冲天,老人小孩男人女人的叫喊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赶完毛狗子精,一家大小回到屋里,围着火塘摆龙门阵,唱山歌,彻夜不歇。由于时间的推移,现在已演变成点路烛,并解释成送过完年的亡人回程。也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之说。 
  
    二月二射虫日:《后汉书西南蛮夷列传》记载:巴人首领廪君务相率部落沿夷水(清江)西迁时,有这样的记述: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女神,谓廪君,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后射虫习气在土家传延。射虫日这天晚上,人们在田地边用石灰画一把弓箭,意指射杀所有的害虫。虫类苏醒,对农作物的危害大,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好的办法对付它们,幻想用神力和某种利器消灭之,故产生了画弓箭射虫的习俗,意欲把害虫消灭在萌动之中,不让它生殖繁衍,以免损害庄稼,贻误农事。
 
    三月三女儿会:《紫荆堂•田氏族谱·盛山卷》记载:由于土家人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和外界的陌生人交往很少,结婚大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舅权制、氏族外婚,以及封建门第观念、封建伦理道德等,还起着很大作用,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很多爱情悲剧。田家为了给青年男女们提供了一个相互认识的机会,在湘西九弓十八寨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女儿会,让他们以歌会友、以歌见美,以歌言爱,以歌传情。一年一度的“女儿会”十分热闹,不仅当地青年来赶“女儿会”,就是川、黔、鄂等地区的来客也不少。参加“女儿会”的人不是光自己一个人去,他们大多带了东西和物品去,互相交换买卖,于是,会场上各种日杂百货,山货药材,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三月三,蛇出山:《永定风情志》记载:土家有谚语:“三月三,蛇出山,蒿子耙耙有一餐”,经过了几个月的冬眠,传说三月三是各种蛇的出土之日,如果某条蛇提前钻出了洞口,土家人便称之为“黄昏蛇”。

    四月十八牛王节:《紫荆堂•田氏族谱·宗观卷》记载:很久以前,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土家族祖先们,只能靠捕猎和采高山上的野果度日,但是常受到气候、季节、环境的影响经常受饥饿的威胁。在大山深外却有一个无边无际,而又神秘的天湖,天湖里种有金灿灿的仙谷,喷香可口,土家族祖先们非常向往,但天湖无边无际,谁也无法渡过,祖先们组织年青小伙子们冒着生命危险,强渡天湖去盗取仙谷。可是去了一批又一批,总是不得回来,都葬身湖底了。这样使该族的小伙子越来越少了,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孤寡年幼的人,更没有生存的能力,只能在饥饿和野兽的威胁中挣扎。与土家族相邻的一头神牛,因犯了天条,被罚到凡间来受戒,他被土家族人拼命渡湖的精神感动,一天深夜,他偷渡天湖进入仙谷中一阵乱滚,鼻上沾满了谷粒,正想往回游时,恰被天兵、天将发现,一阵乱箭,神牛身负重伤。但它仍然拼命游回,把藏在耳朵里、鼻孔中几十粒仙谷送给土家族人种植,年年获得丰收,从此,土家族人过上了好日子。神牛却因伤势过重,一病不起,最后,在农历四月十八那天死去了。土家族人非常悲哀,他们砍下树木,扎成祀台,把神牛抬到台上,在四周燃起了熊熊大火,手里敲着石块、木棒、围着神牛跳了七天七夜。然后,把神牛按照安葬老人的仪式进行了安葬。并在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举行纪念性祭祀活动。这就是土家族人传说的“神牛盗谷”的故事。
 
    五月十五大端午:《永定风情志》记载:五月端午节,土家人不过初五,而把十五称为大端午。等着五月十三日的磨刀水,要杀猪宰羊,预备十五日请客设宴。端午时节到夏至,田间管理尤为重要。所以,端午就是土家族人农田管理的标志日。及时清沟、引水,稻田堵溢口,灌满田水,以防干旱。家中的大桶小缸都要盛满水,日后备用。“王八哩罗,赖蛤蚂躲端午”的黄鹂一叫,人们知道五月来临。说来也怪,五月初五至十五这些天确实找不着赖蛤蚂,俗语云:“躲得了初五,躲不过十五”,十五日以后又可见赖蛤蚂的踪迹。
 
    六月六晒龙袍: 《紫荆堂·田氏族谱·田虎卷》记载了一段田虎下辖土司覃后的故事:由于兵荒马乱,覃后生下来父母便已死去,田家见其可怜,将其收留。覃后自小力大无比,喜习鬼谷神功。十二岁的一天中午,覃后迷迷糊糊的睡着了,突然梦见了自己从未见过的娘亲。娘亲摸着覃后的头说:后儿啊,等到娘的坟头长出三根大楠竹,你砍去做成弓箭,箭法要练得百发百中,三年六个月时,家里的鸡飞狗上屋,你就向京城开弓放箭,杀死皇帝,为娘和土家人报仇雪恨。说完飘然而去。覃后等啊等啊,等到娘坟头长出三根楠竹,砍下来做成弓箭,整天紧闭大门在堂屋里练射箭。练啊练啊,冬寒酷暑,一直练了三年,做到了百发百中,于是有些忍不住了,跑到院子里将鸡狗一顿乱赶,鸡飞了,狗上屋了,扯起弓就朝京城放了两箭,“嗖——”,第一箭落在三十里外的澧水河里;“嗖——”,第二箭落在三百里外的澧洲;前两箭没射中,见此情景,便跑到更高的山头射箭,“嗖——”,这第三箭射到了皇帝的龙椅上,当时皇帝正在早朝,众臣被这一箭吓得一脸的死色。三箭射出,后园的楠竹噼啪噼啪全炸开了,每根竹子的每个竹节都炸出一对兵马,下地后立即死去。覃后便明白了:是自己报仇心切,坏了大事。土家族谚语“三年都已过去,为何六个月不能等?”即出于此。皇帝取下箭杆上有“茅岗覃后王”的箭头,立即派人捉拿覃后,将之凌迟(剥皮)处死。
    临刑的那一天正是农历六月初六,太阳晒起了毒花花,晒得树死地裂,人们汗流浃背,焦渴难当。在刑场上,覃后怒目圆睁,当刽子手剥下覃后王皮的那一刻,只见金光四射,闪耀如练,九条金龙腾空而起,冲天而去,霎时天昏地暗,京城漆黑如深夜,日月无光。皇帝吓得从金殿龙椅上晕倒在地,他知道错杀了真命天子,连忙爬起来祷告苍天,并下令将覃后尸体晒干,扎成覃后像,让他每年坐七天帝位。覃后遇害的消息传到土家山寨,人们仰天呼号,悲痛万分。他们将抢回来覃后战袍洗净晒干,立庙祭祀,谓之“晒龙袍”,并翻箱倒柜,将家里所有的衣物搬到院子里暴晒。从此,土家人便沿袭六月六祭祀后王、晒衣物的习惯。
 
    七月十五鬼节:《明史·湖广土司列传·武陵蛮》记载:土家族人认为七月是祖先们回家的日子,祖先的灵魂七月初七进入家门,七月十五离开。民间流传七月半,阎王放开了鬼门关,让所有的鬼魂,都回家看看子孙。在七月初七至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大门虚掩着,如果听到有开门的声音,那肯定是祖先回来了;如果听到开厨房门的声音,那肯定是祖先回来的路途艰辛,十分饥饿。十五送神的这一天,要多准备一点纸钱烧给祖先,让祖先们高兴的离去。
 
    八月十五摸秋节:《紫荆堂•田氏族谱·世修卷》记载:摸秋节是土家族迎接秋收的节日。土家人摸秋,杀鸭子用鸭血泡糯米,蒸熟成血粑,切成块块,先将鸭肉与子姜、红辣子爆炒后,再炖汤,放上血粑,为祭秋之佳肴,味道鲜美可口。当夜,置酒、西瓜、月饼于庭院祭秋,彻夜不寐,谓称“守月花 ”;入瓜园菜圃,摸挂满于瓜架的各种瓜果,谓之“摸秋”。《永定卫志•风情纪要》记载,逢摸秋,窥无子嗣之家,去园中偷摘冬瓜,以彩红包裹,箫鼓衣冠送至其家,主人设筵招待,如果来年真添生子嗣,则更具盛馔申谢。田泰斗竹枝词:
    金轮捧出碧山头,
    坐着月花果见不?
    豆荚瓜棚频眺望,
    须防有客夜摸秋。
 
    九月十九大重阳:《永定风情志》记载:九月九日是重阳,而土家人不过初九,而过十九大重阳。初九时节正霜降之时,要摘茶子。茶子是一种植物油,重阳时成熟。免于鼠类的糟蹋。几天之内到树上采摘完,才能保证产量和质量。土家人深知个中道理,宁愿迟过节日,也要摘茶籽归屋,到十九时,茶子摘完,安心过节。重阳不请客,每家每户杀鸡宰鸭。酒足饭饱吃一顿,又安排下段农活捡桐子。表现了土家人的勤劳智慧,不违农时的科学态度,按自然规律,安排农事活动和节假日。 

    十月十六日寒婆婆打柴:《永定风情志》记载:逢十六日雨,打柴不成,冬必晴暧;若此日晴,则打柴已成,冬必雨雪。俗谓寒婆婆打柴。这与"二月初二晴,果木吃不成;二月初二落,果木结成索"等俗言同类。
 
    冬月初逮杀猪饭:《明史·湖广土司列传·武陵蛮》记载:土家人从农历冬月即开始杀年猪,杀年猪不仅仅是为了过年有肉吃,还是祭神祭祖、预卜来年运气和团结亲友的重要活动。杀猪时,猪头要朝向庙堂,同时特别在意两件事,一是要一刀毙命,这样神灵就会保佑主人家来年心想事成;二是看猪血多不多,多则财旺,神灵会保佑主人家人旺财旺事事旺。主人家用纸钱揩刀口为“血钱”焚化敬神敬祖。这天要请亲友“逮杀猪饭”,即吃刚杀的猪肉。这是为了纪念祖先“茹毛饮血”的过去,也是古人血祭遗风。杀年猪与“逮杀猪饭”,是请祖宗同食、人神共欢的一种祭祀仪式。童谣曰:猪还在叫,肉还在跳,血还在冒,祖先就到。
 
    腊月二十四老鼠嫁女日:《永定卫志·风俗·时令》记载,腊月二十四是老鼠嫁女的日子,老鼠们都忙着自己的喜事去了,无暇顾及人,人们也乘机忙开了。从这一天开始,人们都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土家族世代生活在大山里,交通不是很方便,平时很少到镇上赶集,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的出门,走上十几里的上路到集市“赶场”,置办年货。男人女人们穿上新衣服,女人背上背篓,男人背个“满期儿”(类似背篓,但比背篓细,更结实)或“弯架子”(用来背重物的农具),将过年要用的鞭炮、烟花、年画、对联、水果糕点等用品买回家。最高兴的是那些小孩子了,他们不辞辛苦的走上十几里山路跟着父母来到集市,将自己喜爱的玩具、衣服死缠烂打的要到手。
 
    腊月二十五打糍粑:《永定卫志·风俗·时令》记载,糍粑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吃糍粑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是用炭火烧烤熟后包白糖,还可以用油炸了再加作料回锅炒着吃;比较正式的是把糍粑切成小方块与甜酒(土家人称为“粩糟”)一起煮来吃。 
    以前没有“钢磨”的时候,要在“碓亏”(一种石臼)里舂。将糯米(和一部分普通米)淘洗干净,泡上一夜或半天,再滤干水用甑子蒸熟,盛出后倒进舂米的“碓亏”,两个人(一般为壮年男子)用“粑粑棍”(一米五左右长硬质木头做成的手腕粗棍子)交替打糅,直至又细又粘的糯米团为止。然后将糯米团取出放到擦洗干净的四方大桌上由年长的人或者手巧的媳妇把糯米团分成大小合适的小块,分给全家人一起捏制成糍粑。糍粑形状为圆形,外围稍厚,中间略薄,也有用木质印板印上喜庆吉利的图案花纹(如“双喜”)的,土家人把打糍粑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认为要是哪家不打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糍粑成形后放几日晾干,然后用冷水泡着,隔几天换一次水,能保存到来年三四月份。
 
    腊月二十六舂粑粑:《永定卫志·风俗·时令》记载,腊月二十六是土家族舂粑粑的日子。将糯米对上少量的粘米,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上半天,然后用碓马舂成粉子,经筛子把粗细两种粉子分开,粗的再次加工,细的部分合水揉成团,用特定的树叶(一般是粑粑树叶)扣好,在锅里蒸熟就可以食用了;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可以在米团里包上腊肉沫、芝麻沫、黄豆沫等。值得一提的是,蒸熟的粑粑放上些许天后,再用火烤,烤软即可食。
  
    腊月二十七日推豆腐:《永定卫志·风俗·时令》记载,二十七就要推豆腐了。人们将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然后放在锅里煮,此时要放适量的碱。豆腐的好坏全在这放碱的时机和分量上,放的不好,这一锅豆腐就没了。《紫荆堂•田氏族谱·盛山卷》记载,仁辉之妻覃氏,是推豆腐放碱的好手,每逢腊月二十七,覃氏便穿梭于四方乡邻家,为邻居们推豆腐放碱。
  腊月二十八日:《永定卫志·风俗·时令》记载,到腊月二十八,吃食基本都准备好了,后面将进行一件更重要的工作,“打扬尘”(即清洁大扫除)。到竹园里砍几根细小轻便的竹子,捆扎在一起,开始清扫房间里面的灰尘杂物,以便“除旧迎新”。打完“扬尘”后就要清理房间,打扫地面,擦拭家具。到了晚上就要“洗邋遢”了,民谚曰:“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腊狗;三十晚上洗菩萨”。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这天沐浴,将就一年的污秽洗掉,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腊月二十九过赶年:《紫荆堂•田氏族谱·盛山卷》记载:元末明初,田家后裔田虎是个罕见的文武奇才,原名田盛山,天生神力,勇猛无比,被称为“天门一只虎”。明洪武年间,湘西一带久旱无雨,颗粒无收,田虎体恤民情,免除了百姓的苛捐杂税,令朝廷十分不满。田虎一时性起,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杀了朝廷的钦差,举起了起义的大旗,一时迎者云集。造反当日,部下从地下挖出一个陶罐,里面有一张写着“日不朗,月不明,合当口含十字人”的纸条,田虎据此坚信明朝将亡,自己有帝王之份,于是按着想象赶制了龙袍,与官兵展开殊死搏斗。此时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高度重视田虎造反一事,御驾亲征,坐镇武汉指挥,派当朝头号猛将徐达深入湘西镇压。因力量悬殊,田虎亦于明洪武三年战死在仙人溪犀牛潭纱帽山。田虎有九子,朱元璋下令灭其九族,此时正值腊月二十九,兄弟九人在半夜里慌忙将腊猪头、豆腐、萝卜三样菜一锅煮后提前过年。慢慢地,腊月二十九过提前一天过年习惯便流传开来。 


   婚
   《永定卫志·风俗·时令》记载,武陵山区土家族婚事分请媒人、问口信、下头书、打书单、递报书、行婚礼六个步骤。
    (一) 请媒人
    请媒人,是指男方家长主动请介绍人,帮助撮合两家婚事的一种方式,男方家长相中了某家女儿,有娶来做儿媳的念头,便暗自了解女方年龄、人品、辈份以及上溯几代人的为人处事和家庭境况。就与家人商议,再将女方情况详细介绍给孩子,如家人老小形成共识,最后才确定请一位与自家相好的能说会道的作媒人。
    (二)问口信 
    问口信,是专指男方家长请媒人向女方家长初步试探两家婚姻口气的过程。分为初次问和正式问两个阶段,初次问口信时,媒人必须亲自去女方家庭,开始委婉攀谈,渐进主题,正式的问口信程序,则由男方家备好两份礼物(媒人和女方家各占一份),礼物一般条形猪肉(土家人称为“条方”),三五斤不等,由媒人送去女方家。女方家长将礼物收下,说明此桩婚事有望,若女方家长拒礼,则婚事难成。
    (三)下头书
    下头书是男方向女方家庭初次下聘定礼物的仪式(土家人称之为“下书”)。男女双方取得同意过后,男方家长会主动向女方家提出“下头书”的要求,依然备好的礼物,请媒人去女方家庭协商此事,若不同意就暂停,以后再议,若同意办,媒人便要拿人情到女方家询问,问男方家派多少个“人情” (酒或肉等方面的礼物数量,是直系亲属户数),迅速将消息传给男方家长,男方立即着手准备。 
    (四)打书单 
    打书单是指男方向女方正式下聘礼的决定两家联姻仪式,这个仪式比较堂皇、隆重。下头书过后,男方为了使婚事更加稳妥,便备下礼物叫媒人去女方家提出“打书单”的要求。“打书单”的红纸书和袱子都非常讲究,用外笺上常写着“一诺千金” 、“永定百年”之类的话语,里面书页纸上一般写的是:“礼仪未备,望祈海涵”等。,特别是“条方”数量也要多一些,一般都在数十个或上百个,这项凡是和女方家长来往的族亲都要派到) 。
    (五)递报书 
    递报书,是指男方选择好婚期后,将此事用书帖式详细告知对方的过程。此过程虽然简单,但是必不可少。男方讨得了女方年庚,便请“算命先生”择选行婚礼的日期,对于择选婚期,大家都非常慎重。婚期选定后,男方把日子确定,请媒人带给女方,女方接到“报书”后,也要找关系密切之人反复斟酌,确认无误方可。
    (六)行婚礼 
    行婚礼,是士家婚俗的最后一个程序,土家人称此过程为“接人”。土家人行婚礼,非常讲究、隆重,男女双方家庭都要大摆筵席,请客送礼。女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请客(土家人称为“花迎酒”,男方在行婚礼当天请客(土家人称为 “正酒”)。
 
    丧
    《明史·湖广土司列传·武陵蛮》记载:武陵地区丧事分下榻、入殓、伴灵、跳丧、打丧歌、出丧等六个步骤。
    下塌:人断气时,由儿子跪在地上烧落气纸钱。人死了叫“老人了”、“过背”或“走了”,忌讳“死”字。女儿用白布醮水洗死者心窝和手足,叫“抹五心”。穿上寿衣寿鞋,裤带是死者有多岁就用多少根棉纱作成,脚头点一盏清油灯,身上复盖红色寿被,左手拿桃树枝,右手拿一团饭,也有拿手巾或扇子的。
   
    入殓:棺底垫一层火灰。死者有多少岁就在灰上用茶杯印多少圆圈,然后铺上垫单,将尸身放其上。四周用生前旧衣填塞,盖上寿被,取下盖面纸,让死者亲属瞻仰遗容。然后闭棺。
   
    伴灵:又叫“伴亡”。凡亲族乡邻,俱来吊丧,至夜不去。道士作道场,于柩旁击鼓,又叫“做好事”。配合舞蹈,领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钹、打击乐。气氛似悲怆而热烈,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  

    跳丧:实近赵丧,礼丧仪式。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也不问死者名望高低,抑或是往日仇家,近日冤家,皆遵照“红喜要报,白喜要赶”的俗规,不须报请,皆携酒提豚,凑钱聚米,主动赶到死者家中来,俗称“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孝女守在灵堂见来祭的人要痛哭举哀,孝子则跪在灵堂边致谢。 
   
    打丧歌:又名“唱丧堂歌”,或叫“坐丧”。即由一人击鼓、领唱。众人相和。丧歌分歌头,歌身,送骆驼三部分。当夜幕垂临时,亡者的孝男孝女。在灵堂前摆一张方桌。桌上置酒杯,调羹、筷子、菜肴,歌师们围桌而坐,边饮边唱。
   
    出丧:帮忙出丧的人只能是结过婚有了孩子的。抬丧的人称之为“柩夫”,由所有到场之人搀扶,直到土葬的地方。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