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武陵山区世居民族印染技艺概观

时间:2025-05-19 15:02:01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戴 楚 洲

“印染技艺”是手工为纺织品印花的传统染色工艺,是印染技术的一种。印花方式分为生染和熟染,印花方法具有蜡染(即蜡缬、“缬”是有花纹的织品)、蓝染(即灰缬、今称为蓝印花)和扎染(即绞缬、夹缬)三大防染工艺,防染材料取自武陵山区植物和矿石,加工成为染料。进入新世纪以来,武陵山区各族群众加强环境保护,重视植物染色。“蓝印花布”被人当作装饰纪念品推向旅游市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得到提升。各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把文化产业企业和民间艺人申报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项目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境内“印染技艺”源远流长,已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产生“蜡染技艺”。唐宋时期,技艺飞速发展,流行的印染方法包括臈缬(即蜡染)、绞缬、拓印、碱印等,使用蓝靛、红花和苏木等染料,还把椿木灰作为“排染剂”。在元明清时期,武陵山区集镇设有“印染行”,为人染布和印花,印染颜料均为“蓝靛”。在印染品中,浇花布(即为蓝印花布)颇受武陵山区世居民族土家、苗家喜爱。明代宋应星撰《天工开物》记载用蓝草提取靛蓝的制蓝方法,其印法有刮印、刷印两种,印出的“蓝印花布”有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蓝印花布”是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染制的纺织印染品,具有艺术效果。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分为纯蓝花布印染和彩蓝花布印染两大类别。纯蓝花布没有花纹图案;彩蓝花布有80多种蓝印花布图案。制作“蓝印花布”经过绘画、镂版、调料、入染、刮灰、晾晒、卷布、碾布等印染工艺流程。2006年,凤凰县《蓝印花布》被湖南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凰县沱江镇刘大炮(本名为刘贡鑫)之父刘元成为有名的染布匠。刘贡鑫在16岁独撑“刘氏染坊”,传承印染技艺。其作品题材广泛,代表作有《凤啄牡丹》《金鱼闹莲》《狮子绣球》《鹤鹿同春》《四福争春》《吉庆有余》等。2008年,刘大炮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刘大炮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大炮指导其子刘新建掌握制版、刻板、双面印染等印染技艺,染出蓝印花布。刘大炮去世后,刘新建掌管“刘氏染坊”与染缸为伴。2018年,刘新建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永顺县傅德珍和龙山县李现胜也是染制蓝印花布的知名艺人。 图片1.png
图片由刘新建  提供) 

蜡染,古称“蜡缬”,即以蜂蜡熔汁绘画于白色胚布,在染缸浸染,去除蜂蜡以后,显现白色图案。蜡染有土家蜡染蓝印花布与苗族蜡染土布两大流派。土家族人制作蜡染采用硬纸模具铺于白布之上,灌入蜡汁,干后以染料浸染。去蜡以后,显出蓝、白花纹。苗族蜡染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土布之上,投入染缸渍染,氧化以后用水煮沸,最后脱蜡、晾干。苗族流传的《蜡染歌》,唱述蜡染起源。蜡染技艺有凸染与手染,用于制作壁挂、屏风、服饰等。蜡染工具包括铜刀蜡笔、瓷碗等,蜡染品种包括壁挂、床单、帐沿、枕布、台布等。

图片2.png
永定区教字垭镇“覃氏染坊”染制的蓝印花布。 

“蓝染”是以蓝靛为原料,通过染色形成花纹的防染技艺。武陵山区永定县(县名为永定区)染制蓝印花布的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永定县土家族先民在山地采一种含有蓝色汁液的植物,将它放在岩池中,加以石灰等原料,通过发酵,制成蓝色染料“蓝靛”,用它染制被土家祖先称为“查青邱”的蓝印花布。因此,清代《光绪永定县乡土志》卷四《物产》记载:“蓝靛,本境西北乡制造。每岁水运销行本境及澧州、津市,各染坊岁估值约万缗以上。”永定区西北部教字垭镇覃氏蓝印花布印染作坊超过百年。民国时期,大庸县(现名为永定区)有座远近闻名的印染作坊,为西教乡(现名为教字垭镇)土家祖先覃文相创办“覃氏染坊”。覃氏染坊既染单一颜色的土布,也染各式的蓝印花布。覃文相染布的工艺精湛,色彩亮丽。“覃家染坊”染制的蓝印花布销往湘西北等地,生意十分红火;覃文相之子覃章金继承父业,和父亲共同打理“覃家染坊”,还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给其子覃遵忠。覃章金于1953年因病去世,年少的覃遵忠无法托起祖先赋予的重任,致使“覃家染坊”衰落。为了传承武陵山区土家文化,民间艺人覃遵忠和其女覃飞云重振祖先遗留下来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覃遵忠把蓝染技艺每道工序传授给覃飞云:从种植蓝草到制作染料蓝靛,从描绘图案到印染布帛。蓝染技艺传承人覃飞云于2014年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垭镇创办印染作坊,手工制作“蓝印花布”。覃飞云于2017年在永定区教字垭镇建设“覃氏染坊”,共计5000平方米。成立蓝染作坊,研发创意产品,注册“莲染”和“莲衣裳布衣”文化品牌。据蓝染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覃飞云介绍: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制作蓝印花布方法十分独特,先把十张一叠的白纸用猪血浸泡晒干,后用桐油浸泡,做成纸版。再用锉刀在纸版上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即为“花版”。染布之时,便将花版紧紧压盖在布之上,再涂上用石灰粉和黄豆粉调成的灰膏。在灰膏干结后,就把白布置入染缸浸泡。浸透以后捞出,让它氧化十分钟。又把白布放回染缸浸泡,这样反复五次,才能染好。把染好的布凉干,用刀削去灰膏,制成“蓝印花布”。如果为蓝印花布上光,就把蓝印花布放在弧形槽里,用凹形巨石滚动碾压,让蓝印花布变得平整、光滑以后完成工序。蓝印花布品种多样,图案丰富多彩。永定区教字垭镇制作蓝印花布作坊“覃氏染坊”所制蓝印花布服饰,多次得到省、市有关单位所发“张家界市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于促进试点工作基地”等手工艺品证照和奖项。2020年,巾帼青年覃飞云在永定区教字垭镇成立张家界莲衣裳民族服饰有限公司。2023年,该公司营业额已达500万元。2023年,张家界莲衣裳民族服饰公司获得湖南省科技厅颁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匾牌;2024年,该公司被永定区教育局授牌“张家界市永定区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张家界莲衣裳民族服饰公司于2025年5月在张家界市城区南正街文昌阁香港城创办“土家蓝染生活馆”,展销生活日用品、旅游文创产品等系列产品蓝染服饰、蓝染提包、蓝染抱枕、蓝染鞋和蓝染装饰品。蓝印花布用于床单、被面、枕套、帐檐、垫单、桌布、门帘、窗帘上的图案为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凤穿牡丹、喜鹊闹梅、麂子闹莲、鹭鸶采莲、鲤鱼戏水、罐罐栽花、蝴蝶花和狮子滚绣球等。蓝印花布印在头帕、衣服、围兜、围腰、围裙、围布、褡裢和包袱上的图案为花、鸟、虫、鱼等。 图片3.png

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垭镇“覃氏染坊”。

图片4.png

永定区教字垭镇“覃氏染坊”蓝染产品。 

 图片5.png

永定区教字垭镇“覃氏染坊”所制蓝印花布服装。

 “扎染”是依靠线的缝、缀将部分布料扎紧,浸入染缸染色之时被扎部分无法接触染液的工艺。扎结方法是利用纱、线对布料进行扎、缝、缚、夹,浸入染缸染色以后,拆除打绞成结的线。扎染技艺以棉白布或者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为蓝靛。扎染艺流程为画图、绞扎、浸染、拆线、碾布,染缸、染棒、晒架、石碾为扎染工具。扎染抽象图案多样,多数为动植物。桑植县白族人纺线织布,利用扎染工艺染布。白族人用家机布染的“印花被面”是知名物产,洪家关白族乡贺龙故居陈列的贺龙家人使用的印花被面、床单就是扎染产品。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是个白族聚居村落。扎染技艺在此传承,蓝底白花的扎染花布十分雅致。2006,云南省大理市申报的《白族扎染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县白族人染制的扎染用品与大理白族的扎染产品大同小异。(作者系湖南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事象研究    
0

武陵山区世居民族印染技艺概观

时间:2025-05-19 15:02:01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戴 楚 洲

“印染技艺”是手工为纺织品印花的传统染色工艺,是印染技术的一种。印花方式分为生染和熟染,印花方法具有蜡染(即蜡缬、“缬”是有花纹的织品)、蓝染(即灰缬、今称为蓝印花)和扎染(即绞缬、夹缬)三大防染工艺,防染材料取自武陵山区植物和矿石,加工成为染料。进入新世纪以来,武陵山区各族群众加强环境保护,重视植物染色。“蓝印花布”被人当作装饰纪念品推向旅游市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得到提升。各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把文化产业企业和民间艺人申报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项目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境内“印染技艺”源远流长,已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产生“蜡染技艺”。唐宋时期,技艺飞速发展,流行的印染方法包括臈缬(即蜡染)、绞缬、拓印、碱印等,使用蓝靛、红花和苏木等染料,还把椿木灰作为“排染剂”。在元明清时期,武陵山区集镇设有“印染行”,为人染布和印花,印染颜料均为“蓝靛”。在印染品中,浇花布(即为蓝印花布)颇受武陵山区世居民族土家、苗家喜爱。明代宋应星撰《天工开物》记载用蓝草提取靛蓝的制蓝方法,其印法有刮印、刷印两种,印出的“蓝印花布”有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蓝印花布”是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染制的纺织印染品,具有艺术效果。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分为纯蓝花布印染和彩蓝花布印染两大类别。纯蓝花布没有花纹图案;彩蓝花布有80多种蓝印花布图案。制作“蓝印花布”经过绘画、镂版、调料、入染、刮灰、晾晒、卷布、碾布等印染工艺流程。2006年,凤凰县《蓝印花布》被湖南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凰县沱江镇刘大炮(本名为刘贡鑫)之父刘元成为有名的染布匠。刘贡鑫在16岁独撑“刘氏染坊”,传承印染技艺。其作品题材广泛,代表作有《凤啄牡丹》《金鱼闹莲》《狮子绣球》《鹤鹿同春》《四福争春》《吉庆有余》等。2008年,刘大炮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刘大炮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大炮指导其子刘新建掌握制版、刻板、双面印染等印染技艺,染出蓝印花布。刘大炮去世后,刘新建掌管“刘氏染坊”与染缸为伴。2018年,刘新建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永顺县傅德珍和龙山县李现胜也是染制蓝印花布的知名艺人。 图片1.png
图片由刘新建  提供) 

蜡染,古称“蜡缬”,即以蜂蜡熔汁绘画于白色胚布,在染缸浸染,去除蜂蜡以后,显现白色图案。蜡染有土家蜡染蓝印花布与苗族蜡染土布两大流派。土家族人制作蜡染采用硬纸模具铺于白布之上,灌入蜡汁,干后以染料浸染。去蜡以后,显出蓝、白花纹。苗族蜡染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土布之上,投入染缸渍染,氧化以后用水煮沸,最后脱蜡、晾干。苗族流传的《蜡染歌》,唱述蜡染起源。蜡染技艺有凸染与手染,用于制作壁挂、屏风、服饰等。蜡染工具包括铜刀蜡笔、瓷碗等,蜡染品种包括壁挂、床单、帐沿、枕布、台布等。

图片2.png
永定区教字垭镇“覃氏染坊”染制的蓝印花布。 

“蓝染”是以蓝靛为原料,通过染色形成花纹的防染技艺。武陵山区永定县(县名为永定区)染制蓝印花布的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永定县土家族先民在山地采一种含有蓝色汁液的植物,将它放在岩池中,加以石灰等原料,通过发酵,制成蓝色染料“蓝靛”,用它染制被土家祖先称为“查青邱”的蓝印花布。因此,清代《光绪永定县乡土志》卷四《物产》记载:“蓝靛,本境西北乡制造。每岁水运销行本境及澧州、津市,各染坊岁估值约万缗以上。”永定区西北部教字垭镇覃氏蓝印花布印染作坊超过百年。民国时期,大庸县(现名为永定区)有座远近闻名的印染作坊,为西教乡(现名为教字垭镇)土家祖先覃文相创办“覃氏染坊”。覃氏染坊既染单一颜色的土布,也染各式的蓝印花布。覃文相染布的工艺精湛,色彩亮丽。“覃家染坊”染制的蓝印花布销往湘西北等地,生意十分红火;覃文相之子覃章金继承父业,和父亲共同打理“覃家染坊”,还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给其子覃遵忠。覃章金于1953年因病去世,年少的覃遵忠无法托起祖先赋予的重任,致使“覃家染坊”衰落。为了传承武陵山区土家文化,民间艺人覃遵忠和其女覃飞云重振祖先遗留下来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覃遵忠把蓝染技艺每道工序传授给覃飞云:从种植蓝草到制作染料蓝靛,从描绘图案到印染布帛。蓝染技艺传承人覃飞云于2014年在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垭镇创办印染作坊,手工制作“蓝印花布”。覃飞云于2017年在永定区教字垭镇建设“覃氏染坊”,共计5000平方米。成立蓝染作坊,研发创意产品,注册“莲染”和“莲衣裳布衣”文化品牌。据蓝染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覃飞云介绍: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制作蓝印花布方法十分独特,先把十张一叠的白纸用猪血浸泡晒干,后用桐油浸泡,做成纸版。再用锉刀在纸版上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即为“花版”。染布之时,便将花版紧紧压盖在布之上,再涂上用石灰粉和黄豆粉调成的灰膏。在灰膏干结后,就把白布置入染缸浸泡。浸透以后捞出,让它氧化十分钟。又把白布放回染缸浸泡,这样反复五次,才能染好。把染好的布凉干,用刀削去灰膏,制成“蓝印花布”。如果为蓝印花布上光,就把蓝印花布放在弧形槽里,用凹形巨石滚动碾压,让蓝印花布变得平整、光滑以后完成工序。蓝印花布品种多样,图案丰富多彩。永定区教字垭镇制作蓝印花布作坊“覃氏染坊”所制蓝印花布服饰,多次得到省、市有关单位所发“张家界市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于促进试点工作基地”等手工艺品证照和奖项。2020年,巾帼青年覃飞云在永定区教字垭镇成立张家界莲衣裳民族服饰有限公司。2023年,该公司营业额已达500万元。2023年,张家界莲衣裳民族服饰公司获得湖南省科技厅颁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匾牌;2024年,该公司被永定区教育局授牌“张家界市永定区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张家界莲衣裳民族服饰公司于2025年5月在张家界市城区南正街文昌阁香港城创办“土家蓝染生活馆”,展销生活日用品、旅游文创产品等系列产品蓝染服饰、蓝染提包、蓝染抱枕、蓝染鞋和蓝染装饰品。蓝印花布用于床单、被面、枕套、帐檐、垫单、桌布、门帘、窗帘上的图案为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凤穿牡丹、喜鹊闹梅、麂子闹莲、鹭鸶采莲、鲤鱼戏水、罐罐栽花、蝴蝶花和狮子滚绣球等。蓝印花布印在头帕、衣服、围兜、围腰、围裙、围布、褡裢和包袱上的图案为花、鸟、虫、鱼等。 图片3.png

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垭镇“覃氏染坊”。

图片4.png

永定区教字垭镇“覃氏染坊”蓝染产品。 

 图片5.png

永定区教字垭镇“覃氏染坊”所制蓝印花布服装。

 “扎染”是依靠线的缝、缀将部分布料扎紧,浸入染缸染色之时被扎部分无法接触染液的工艺。扎结方法是利用纱、线对布料进行扎、缝、缚、夹,浸入染缸染色以后,拆除打绞成结的线。扎染技艺以棉白布或者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为蓝靛。扎染艺流程为画图、绞扎、浸染、拆线、碾布,染缸、染棒、晒架、石碾为扎染工具。扎染抽象图案多样,多数为动植物。桑植县白族人纺线织布,利用扎染工艺染布。白族人用家机布染的“印花被面”是知名物产,洪家关白族乡贺龙故居陈列的贺龙家人使用的印花被面、床单就是扎染产品。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是个白族聚居村落。扎染技艺在此传承,蓝底白花的扎染花布十分雅致。2006,云南省大理市申报的《白族扎染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县白族人染制的扎染用品与大理白族的扎染产品大同小异。(作者系湖南省地方志专家库专家)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