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好书】首部整体研究武陵地区土客关系之作
武陵地区位于江汉平原农业区与云贵高原延伸区的过渡地带,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个省市,是我国中部与西部的过渡或走廊地带之一。历来进出这一区域和在这一区域中生活繁衍的族群或民族甚多,在其接触、交往、碰撞、争夺、纠纷、抗衡、接近、交融中,亦产生了众多复杂的族群变迁、文化涵化、融合、沉淀、延续、发展的现象与故事或族群关系。然而,过去学界虽对这一区域的一些现象有所研究,却多分省研究或分民族研究,或在更大的范围中涉猎了这一地区,从而忽略了将这样一个过渡或走廊地区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加以研究。三峡大学曹大明教授所著的《边界流动与族群变迁:宋元以来武陵地区的土客关系》(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出版)是首部将此区域中的土客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著作,很好地填补了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区域社会史的空白,拓展了研究领域与视野。
曹大明克服种种困难,广泛搜集了各方面的资料,既有正史、政书、地方志的客位记载,也有族谱、笔记、文集、碑铭、调查报告、资料汇编等该区域各族的主位记载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详尽掌握充分资料的基础上,他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如强调族群边界的生成与变化的“工具论”族群理论,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族际整合或族群关系理论,既注重客位研究,也注重主位研究,既注重历时纵向研究,亦注重共时横向研究的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等,对宋元以来武陵地区土客关系的历史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细致地梳理与分析,这在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区域社会史等领域中是一种创新和开拓,从而也使得该研究获得一些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
重庆:武陵仙山景宜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该书资料丰富、多样、详实,理论运用得当,分析细致、有据,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武陵地区历代特别是宋元以后每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族群构成及其关系变化,其表述与叙事比较接近历史事实,是一本尊重历史事实、准确把握与解读武陵地区土客关系历史脉络与特点的优秀专著。读了这部佳作,我们对武陵地区宋元以来不同时期的土、客族群的具体构成、表现以及关系的变化、发展脉络可以有比较明晰的了解;对每个时代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今日武陵地区的某些名称相似的族群如土家族的来源、脉络也能有比较清晰和深入的认识;同时,进一步深化对武陵地区历史上各时期的民族关系和特点等方面的认知。
基于作者的勤奋和睿智,以及民族学、人类学理论运用得当和论之有据,该书在观点方面也取得了创新性突破。首先,纠正了过去一些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模糊认识。如所谓的“土”与“客”,并非过去有些人所说的“土”为少数民族,“客”为汉民的误读,而是“土”为当地的各个族群,既包含当地的少数民族族群,也包括早已进入该区域的汉族族群,而“客”也不完全是汉族,由于武陵地区是中原进到西南边境的过渡地区或民族走廊地区,故每一时代进入的“客”都可能包含来自东部的汉族和来自西部的少数民族,如“元明时期特别是明代,武陵地区迁入了大量的客民。这些客民虽然多数是江西等省的汉民,但也有一定数量的来自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这一时期,以客民身份迁入武陵地区的主要有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白族等民族。”故“土”与“客”都非单一族群,而是“族群群”或“民族群”,而且土客中都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并存的。其次,“土”“客”关系是不断变动的,每一时代的“客”,流变到下一个时代或朝代时,就会因各种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等过程,而涵化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土”的成员。
张家界武陵源:峰林碧湖待客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还发现,武陵地区的土人、土民称谓一定程度上是华夏或汉族的文人在“华/夷”族群分类观念主导下对不同历史时期武陵地区“他者”的称呼与表述,与当下的土家族有一定的关联,但不能完全将它们与现在的土家族等同起来,那种历史上但凡遇到有“土”字起头的族群就视其为“土家族”的先民的观点是错误的,与历史事实不符。该书认为“关于‘土人’‘土民’,两宋时期主要是指汉化程度较高的当地人。这些人族属复杂,在武陵地区既有汉民、土家族先民,也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先民。不过,他们都是土著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明代,‘土人’‘土民’所指有了变化,除了指土著的汉民外,在一些地方已有具体所指,即指从土著‘蛮夷’中分化出来的人群。在原‘北江诸蛮’地区,‘土人’‘土民’已成了与‘苗’‘徭’‘僚’并称,并有一定差别的族群”。“清代对‘土人’‘土民’‘土蛮’界定更为明确,如‘土蛮’,一般认为是土司遗民。”“‘土人’多指土著‘蛮民’”。“‘土人’包含了徭、苗、伶、佬和捌五种土著民族,其中,也包括了‘故土司遗民’在内。所以,‘土蛮’与‘土家族’不能等同,现在的土家族是经清代、民国时期境内各民族长期融合的结果。”
作者认为,历史上武陵地区出现的土丁、土军、土兵以及土司的构成虽以土人、土民、土家为主,但他们本质上是兵种或统治地方酋豪、首领的称呼,并不是族群的称呼,当然也“不是土家族先民的军队”。
上述这些较符合历史事实的观点,纠正了过去凡“土”即为土家族先民的模糊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对现今武陵地区的区域社会史、地方民族史、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发展与历史研究,以及历史人类学研究如何反映与接近历史事实的要义,都有较强的推进作用。因此,该专著在中国民族史、地方民族史、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历史学研究等方面都是一种突破与创新。
当然,该专著还有一些可以细化的空间。比如,可以将该地区“客”与现在流行的“客家”民系的关联梳理得更清晰,表述得更细化。
(作者系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科好书】首部整体研究武陵地区土客关系之作
时间:2022-02-13 22:42: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石奕龙
武陵地区位于江汉平原农业区与云贵高原延伸区的过渡地带,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个省市,是我国中部与西部的过渡或走廊地带之一。历来进出这一区域和在这一区域中生活繁衍的族群或民族甚多,在其接触、交往、碰撞、争夺、纠纷、抗衡、接近、交融中,亦产生了众多复杂的族群变迁、文化涵化、融合、沉淀、延续、发展的现象与故事或族群关系。然而,过去学界虽对这一区域的一些现象有所研究,却多分省研究或分民族研究,或在更大的范围中涉猎了这一地区,从而忽略了将这样一个过渡或走廊地区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加以研究。三峡大学曹大明教授所著的《边界流动与族群变迁:宋元以来武陵地区的土客关系》(社科文献出版社2020年出版)是首部将此区域中的土客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著作,很好地填补了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区域社会史的空白,拓展了研究领域与视野。
曹大明克服种种困难,广泛搜集了各方面的资料,既有正史、政书、地方志的客位记载,也有族谱、笔记、文集、碑铭、调查报告、资料汇编等该区域各族的主位记载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详尽掌握充分资料的基础上,他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如强调族群边界的生成与变化的“工具论”族群理论,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族际整合或族群关系理论,既注重客位研究,也注重主位研究,既注重历时纵向研究,亦注重共时横向研究的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等,对宋元以来武陵地区土客关系的历史进行客观、全面、系统、细致地梳理与分析,这在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区域社会史等领域中是一种创新和开拓,从而也使得该研究获得一些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
重庆:武陵仙山景宜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该书资料丰富、多样、详实,理论运用得当,分析细致、有据,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武陵地区历代特别是宋元以后每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族群构成及其关系变化,其表述与叙事比较接近历史事实,是一本尊重历史事实、准确把握与解读武陵地区土客关系历史脉络与特点的优秀专著。读了这部佳作,我们对武陵地区宋元以来不同时期的土、客族群的具体构成、表现以及关系的变化、发展脉络可以有比较明晰的了解;对每个时代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今日武陵地区的某些名称相似的族群如土家族的来源、脉络也能有比较清晰和深入的认识;同时,进一步深化对武陵地区历史上各时期的民族关系和特点等方面的认知。
基于作者的勤奋和睿智,以及民族学、人类学理论运用得当和论之有据,该书在观点方面也取得了创新性突破。首先,纠正了过去一些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模糊认识。如所谓的“土”与“客”,并非过去有些人所说的“土”为少数民族,“客”为汉民的误读,而是“土”为当地的各个族群,既包含当地的少数民族族群,也包括早已进入该区域的汉族族群,而“客”也不完全是汉族,由于武陵地区是中原进到西南边境的过渡地区或民族走廊地区,故每一时代进入的“客”都可能包含来自东部的汉族和来自西部的少数民族,如“元明时期特别是明代,武陵地区迁入了大量的客民。这些客民虽然多数是江西等省的汉民,但也有一定数量的来自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这一时期,以客民身份迁入武陵地区的主要有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白族等民族。”故“土”与“客”都非单一族群,而是“族群群”或“民族群”,而且土客中都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并存的。其次,“土”“客”关系是不断变动的,每一时代的“客”,流变到下一个时代或朝代时,就会因各种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等过程,而涵化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土”的成员。
张家界武陵源:峰林碧湖待客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还发现,武陵地区的土人、土民称谓一定程度上是华夏或汉族的文人在“华/夷”族群分类观念主导下对不同历史时期武陵地区“他者”的称呼与表述,与当下的土家族有一定的关联,但不能完全将它们与现在的土家族等同起来,那种历史上但凡遇到有“土”字起头的族群就视其为“土家族”的先民的观点是错误的,与历史事实不符。该书认为“关于‘土人’‘土民’,两宋时期主要是指汉化程度较高的当地人。这些人族属复杂,在武陵地区既有汉民、土家族先民,也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先民。不过,他们都是土著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明代,‘土人’‘土民’所指有了变化,除了指土著的汉民外,在一些地方已有具体所指,即指从土著‘蛮夷’中分化出来的人群。在原‘北江诸蛮’地区,‘土人’‘土民’已成了与‘苗’‘徭’‘僚’并称,并有一定差别的族群”。“清代对‘土人’‘土民’‘土蛮’界定更为明确,如‘土蛮’,一般认为是土司遗民。”“‘土人’多指土著‘蛮民’”。“‘土人’包含了徭、苗、伶、佬和捌五种土著民族,其中,也包括了‘故土司遗民’在内。所以,‘土蛮’与‘土家族’不能等同,现在的土家族是经清代、民国时期境内各民族长期融合的结果。”
作者认为,历史上武陵地区出现的土丁、土军、土兵以及土司的构成虽以土人、土民、土家为主,但他们本质上是兵种或统治地方酋豪、首领的称呼,并不是族群的称呼,当然也“不是土家族先民的军队”。
上述这些较符合历史事实的观点,纠正了过去凡“土”即为土家族先民的模糊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对现今武陵地区的区域社会史、地方民族史、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发展与历史研究,以及历史人类学研究如何反映与接近历史事实的要义,都有较强的推进作用。因此,该专著在中国民族史、地方民族史、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历史学研究等方面都是一种突破与创新。
当然,该专著还有一些可以细化的空间。比如,可以将该地区“客”与现在流行的“客家”民系的关联梳理得更清晰,表述得更细化。
(作者系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