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湘西土家族民间习俗文化

时间:2020-03-20 15:28:58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瞿宏州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湘西土家族的民间习俗活动渗透于人们的平常日常生活之中,湘西民间生活始终伴随着民间习俗而存在,甚至可说离开习俗、仪式,湘西民间的生活即成无源之水。土家族民众对这种趋向日常生活形式化的习俗更是执信,在他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其种类多样、形式纷纭。这些民间习俗均成为土家族民众所生活的现实社会构建的最不可缺的基本元素。从其缘起与延展方面看它,土家族民间民俗是居于民众对现实生活、身边自然、情感喜恶等诸方面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对民众的生活情趣,心态以及朴素宗教信仰等精神层面所起影响作用也是极深,成为民众的精神慰藉,进而成为维持民众团结的精神系链。无形中上升成为民众行为准则。 

    一、土家族民间习俗的文化事项
   
    研究湘西土家族地区的民间习俗,势必着眼于湘西本土,从其各方面的表现予以展开,从中发掘一种简单的社会机制。这类习俗仪式对民众文化心理的建构起着一种模塑、影响作用。习俗的内容以及精神内涵广泛容存于民众的生活,尽管随着时代的昌明、科技的拓展等诸多因素掠占其绝大部分生存基础,但习俗仪式作为在湘西土家族民众生存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生存文化,它不可能短期内从民众所生存的社会中消失。它仍将以一种文化形态、思维模式顽强地保持其固有的传承性和连续性,它仍将成为民众的生存因子,其影响程度将至恒久。在湘西这个特定的土家人繁衍生息的地区,人们因袭遵行一系列“乡规民约”,其中出于民众的生存思考、祭祀的神明意象、行为的功利取向等诸方面因素,已经成为民众生存的最基本元素,换言之也就是以一种文化样式世代沿习。至如今,依然以一种显性的特征存在于民众心理深处,在广大民众的日常起居、社区活动之中占据着一种显著的主导地位。习俗广泛存在并植根于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湘西土家族民众所恪守的习俗与仪式具体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依循农历推演的时序存在的节气习俗 

    居住在湘西的土家民众是一个非常关注时令、灵活把握自然以利生产生存的民族,人们严格遵照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法—“夏历”,也称“农历”、“阴历”以土家人历来兴过“年”(农历的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元宵(正月十五).,二月初二(土地生日),三月初三(相传此日蛇出山,即由冬眠状态复苏,喻兆万物苏醒),四月初八(牛王生辰),五月初五(百毒始盛,众人警避),六月初六(太阳诞辰,借阳驱阴)①,七月十五(鬼节,祭神敬祖),八月十五(中秋时节,力求家人族人团聚),九月初九(重阳,临近秋末,思冷防饥),十月初十(早斋节,敬土老师)②,腊月初八(佛祖证圣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土地升天,年来事务呈结,小年以庆),加上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皆为特定敬神祭祖日期。 

    (二)土家人历来信奉的祭祀习俗 

    “土家族人是万神论者,除了以上所举的一些神之外,他们还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谷、树、木、花、草…自然景物都有个神。”。由于民众朴素的宗教思想,加上避灾祈福的心理,致成所有的事物群体或个体均具备着无限神性。在人们心中对待万事万物均需慎重,不可造次。心中笃信“抬头三尺”、身周附近皆布置着神的视线与势力。土家人本着一种较为朴素的泛神理念,历来饮食起居、上坡下田、出门行猎,皆视身畔有神灵,自古即有“抬头三尺有神明”的说法。然将一些关乎民众生计平安方面的神明,单列专祭。 譬如:“家先菩萨”:祭祀各家各户已故长亲;“四官神”:专司看管家养六畜,神位供于房门及门角边。 “五谷神”:职司五谷丰歉。 “七姑娘”:主司病殃去留及吉凶问卦。 “阿密妈妈”(又称巴山婆婆、沙巴妮):眷护小孩之神,一般供于碗柜顶上。“土地神”:职司家庭善恶的奖惩。 “猎神” 又叫梅山神:主山林狩猎。 

    另,土家人心中存在着一种惧之且不得不敬之神,诸如: “白虎神”(有坐堂白虎、行堂白虎之分):坐堂白虎一般主福、主善;而行堂白虎主灾、主祸。 “火鸟神”(又叫火焰神):主火灾降临。 “麻阳神”(又叫麻元神、麻阳鬼、麻元鬼):主司神经痹乱,身患怪症。 

    土家族民众风俗仪式的主要祭仪、祭品: 土家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交通、经济、文化相对闭塞的条件下,生存条件粗糙、生活资料相对匮乏,尽管在心中牢牢坚信众神遍在,却在现实中尽量从简祭祀,惟求心诚。但这求简也非通常所说的简陋,而是以家中所有的必备物事去敬神,实在缺乏的话也不去刻意地赊借祭祀的物品。 

    (三)土家民众历来注重的民间人生礼仪习俗 

    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节,从出生到死亡都有一整套的礼仪习俗,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譬如: “婚娶”:有求婚、插茅香(告诫外人“名花有主”)、认亲(又叫取八字)、拜节、定日子、送日子、置嫁、娶亲(有哭嫁、着露水衣鞋、舅负姑上轿、迎亲、跨门及灯、过门坎、拜堂、敬祖、谢媒、敬茶、入洞房、敬婆家长者、回门等十余个步骤。“浊米酒”:俗称满月酒,庆新生儿出生40天后,请家族、亲戚来做客。“树新屋”:贺新居建成。 “祝寿”:60岁以上且上无父母健在的老人方有资格。 “丧事”:讳死而言“老”、言“去”,有入殓,入葬、砌坟、等诸多环节。“群众性大型活动”:如婚嫁喜会,则由主事之家专挑吉祥日期。请“会事人”(会推流年、甚力阴阳的法事主持人),主持相应的祭拜、喜乐行筵。相应祭祀物品:酒、烛、香、纸、米饭、香案、肉(其中隆盛场合用猪头;平素家祭以平常猪肉;遇凶猛、带邪气之神祭祀则是专门的杀猪时入刀处的猪肉,俗称刀头肉)、公鸡、炮竹等。 

    二、土家族民间习俗的文化特征 

    湘西土家族聚居区民风淳朴,在其民族的发展繁衍史上充满了生存环境的艰险与无奈。饱受压榨,在不甘苦厄情况下,奋力挣扎求生存,历无数代人的生存经验而最终形成各种形式的习俗与仪式。“在巫术或宗教的仪式中,人们试图演出各种奇迹,这不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他们的精神力量的局限性,恰恰相反,而是因为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这种局限”④。同时也正是由于土家族民众生存环境所遇到各种现况,致成了泛神崇拜,仪式与祭祀习俗呈现了多样性。使得民众心中坚持的朴素宗教意识“在文化内部赋予这种多样化性格,是每一种文化的主旋律,使文化具有一定模式的,也是该文化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⑤。大致而言,土家族民间习俗体现着如下几个特征:

    (一)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在土家族众多的活动表现中体现出:人类是上天自然的杰作。且生存、繁衍仰赖于上天自然,在生息中即以相应的习俗仪式酬谢天恩,但同时亦有对人的力量的首肯。在漫长悠悠的生存时间长河里,土家人致成这种天人合一的信念传统。譬如,土家民众在餐饮过程中,仍保持着此类习惯:在每次吃饭之前视菜色而插筷子,当菜里有荤即肉类时,定插筷半晌。或口念出声或默祷,以谢天地和祖先所赐;当菜中无荤时,则一般不插筷子。每当土家人饮酒,饮前必以筷子点洒三下于地,以谢天地所赐。

    (二)习俗存替体现了一切以利于生存的人本原则。

   
土家人民的现实生活以及历史的演进历程,时刻充满一种无奈的情愫,但凡其所持习俗仪式皆为生存所设,集合众多智慧与无数考验筛选而得出的结果,是人们经过生活实践的审视。这些习俗仪式从形式、过程上看皆是有祭天、敬祖的印迹。自生存角度考虑,对那种弄不清根源,或关乎存亡的事务,抱以无限的尊崇。以一种虔诚的信奉与祭祀,获取所谓的神灵、人们不可抗力量的嘉许、允诺,最终获取人们得以生存的条件。这些习俗仪式的存在。乃是具体针对人们自身为根本的精神选择。

    (三)体现了土家民众对历史的现实化理解。

    同时可将土家族习俗视为一部浓缩的历史书。从对八部大神、白虎、三王爷、梅山神等神祗的崇祭,可以看出自远古以来,土家先民披荆斩棘、开疆拓土,力求族内民众得以生存繁衍的种种艰辛努力,祖先、英雄带领族人奋勇打造营建一个适宜人居的生存境地。从祭仪源头看去,实则就是一个个民族生民的杰出代表的英雄行径,得到后世子孙的崇敬。纵观土家人崇信的人物、神祗以及相应的习俗仪式,同时即是一部民族的生存历史展演。

    (四)呈现着一种多元素杂合,多样性并存的文化形态。

   
土家族人们在长期的与自然搏斗,力求适合生存的境地的斗争之中,由于对生存繁衍的渴盼加之力求奋争的不屈不饶意志,加上各地的自然环境迥异、生存条件的差异,导致各地的族内民众皆以一种强烈的生存目的看待身周的世界。所以这种以生活实践为首选目标的习俗仪式,自其诞生即有各自的差异性。如对土地神的崇祭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多种元素并存的痕迹:将所谓的“土地神”人为地分化为多种——坐堂土地、行堂土地、山林土地等多种;再如土家族普遍的崇信白虎文化现象,湘西土家族地区有崇祭白虎的仪式习俗,同时也有将白虎视作灾星、祸害的做法。连咒人时也会带上“撞见白虎星”的咒腔。如此种种带有各种风格不同的习俗仪式,均普遍地存在于土家人的生活之中,呈现着多种情感元素并存的色彩。

    (五)体现了土家族注重实用性的功能特性。

    湘西土家族民众所举行习俗仪式以生存、和平、兴旺为其首选,在实际操作中。从以上所述的那些习俗仪式去观察,一年之中的大节小令,几乎皆是依据以农历为主的流年推演,其中可看出那些农历的24节气的影子。土家崇信的诸多神祗绝大多数可作为的杰出人物,他们是为民族的生存繁衍,为民众排凶除险,立下丰功伟绩,甚或献出宝贵生命的豪杰。这类活动倾注着土家民众的强烈情感取向值。从民众从事这类活动所备办的祭礼物品、场所来看,皆是日常生活之中容易收集的寻常事物,族内民众的家居环境周围,即是最佳的活动场所。湘西土家人甚至在某些环节进行时直接去繁就简,饭前在碗中饭菜未入口时插上筷子,或饮酒未触杯之前以筷子醮酒朝天点洒三下。仅凭这些简单的举措,在淳朴的土家人心中,即已经实现了对祖先、神祗的敬奉。恪守着一种心灵有神以心诚至上的实用性原则。 

    (六)仪式的衍变传承呈现功利性的取向。

   
土家族习俗彰示着土家人曲中求生的生存哲学,习俗仪式中的祭拜奉祀的对象善与恶的定格也非铁定。在湘西这个土家人繁衍生息的特定区域里,先期先民社会生产力低下,向大自然索食异常艰难,甚至可称上凶险,饥饿、灾害、疾病时时处处妨害着人们的生存,人们对大千世界只能是一种迫于无奈的依存。故而对大自然的感受是一种曲中求生的心灵祈愿。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于不可知的自然因素,以及人类那离人寰却爱遗后人的祖辈,均被灌注了强烈情感的爱与憎。人们的这种朴素意识逐渐久而久远地演变成人们的崇奉习俗与相应仪式。尽管仪式与习俗在客观上呈现一种违背客观真相,却在反应效果上透出一种取向生存的心理认同。同时由于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协调与否,也就出现了自然的神格的善恶不确定性。当人们从事田亩稼穑营生时,时令风调雨顺,自然力量在这方面的化身——风神,雨神,龙神毫无疑问此刻便是善神;当自然力量转为于人有害时,那样不中听的呼声——“害神、恶神、孽龙”等称谓应时而出。故而,土家人心目中的善神,恶神,慈神,邪神并无定论,一切依循着人们心理上的功利取向。即便天帝、创世神在某种特定的故事氛围中亦同样会有一种不和谐(甚少称不和谐)的形象出现。湘西土家人的祭奉对象即是人类在曲环境求生时于人类有益的对象,又有对人无益、令人恐避的对象。 

    三、土家族民间习俗的文化价值 

    湘西土家族的仪式习俗,是湘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繁多、文化厚积,它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存在,充分反映了土家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相处关系与认同。从习俗仪式的履行中折射出一种人们依据自然历律调节和适用农业活动、生计安排与思考的趋认。 

    (一)利益趋同而凝聚族人 

    由于土家族习俗与仪式的形成与影响绝非单家独院之事,它是一种合族恪守的行为准绳,有着共同的认知与信奉,自然无形中有着一种情感的趋同,随着时间的延伸、活动的举办,逐渐将族人的亲情越箍越紧。湘西土家族民众所恪守的众多习俗,既表现了民众的思想、情感以及心灵祈愿的有效方式,同时也彰示了人们心中的心理利益的归同感,也能连接民众群体的情感,人们往往可从其对习俗的履行中觉察民众的族情认归。就这些民间习俗所涉及的时间、地点、礼仪内容而言,它已成为湘西土家民众生活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从湘西土家人聚居区青年男女的“婚娶习俗”观之,几乎每次婚事都经历了“求婚、插茅香、认亲、娶亲、回门”等诸般礼节。活动举行期间,本村本寨的族眷亲邻、附近亲缘日亲朋,均齐聚喜事之家予以欢庆。或备礼物、或帮打理、或主动应承事务;送吉言、致祝福、添喜氛,整个村寨均呈现在一派祥和的喜庆之中。一家有喜,多家协作,极好地体现了合族利益的整体趋同,使得族人凝聚于一团,大而话之,使整个社区的民众的族内亲情感得到集体性认同,从而对所居地方的民情稳定应属一种很好的导引。 

    (二)对证历史而启迪民众                                     

    由于土家族习俗仪式是历无数先民的生存经验,斗争哲学的总结而形成,出于规范,激励等目的,对族内历史是一种有力的对证。其中有着大量的史实掌故,生计智慧,出行体验。对民族语言的凝固、流通、繁衍起着极大的推动。同时也对民众对共同的族内认归意识、民族情感的确立形成强力的巩固。一方面传达了族内信息,另一方面也教育了人们对以族为家的情感皈依。习俗的沿革往往与人们的心路历程行进起着一种映衬正比作用,生存现状往往对应着历史。尽管其中的对接显示出一种模糊、变异,甚至存在一些矛盾,但就湘西地区的土家族民众而言,流传百年千载的习俗体现了他们对于本民族的历史确认,表现了一种“固执”的信仰模式,呈现人们鉴于历史而托身现实的生存理念,习而久之更演绎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制度,实则体现的是当代民众着眼生存本质的现实性。如土家人的过年习俗,不同于汉族的“大年三十”,却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是遵循世代相传的习俗,相传此日为先祖抗倭,或驱残暴挣得现实的良好生存的日子(这一天比过年提早两天)。为了纪念先辈的历史事迹或族群荣光,于是族人后人世代恪遵此日过年的习俗。观察土家人的习俗,不可单纯地以一种历史与现实相割裂的方式,而应着眼一种利于生存的探究;习俗履行中趋向于对历史的追念,也有对传统的信守。即使其中交替嬗演一种情感的无理性,毕竟中间蕴含传承历史的一种约法,告诫民众牢记历史,更为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存机会与现实。 

   (三)传统沿承而规范管理 

    习俗行为是土家族民众一种自发性的集体行为,其间包含自由选择的主动因素,人们的主观意愿在祭祀以及习俗活动进行中起着一种决定性作用。习俗实质上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利益为核心的社会性意愿取舍行为。它以一种约束共守的形式从而鞭策着族人。由于族内众人的共同坚守恪行,方致习俗仪式的最终确认,但这份坚持却是民众自发与自觉共在的行为。在思想中、行为上有着共同的规范,无形中附带着一种理念上的强制色彩。民众认知、情感认可是先导,舆论奖惩、道义评判为后盾,这就致成族人共同受习俗仪式鞭策力量的制约。诸如湘西的土家族人大型的群体性活动“婚娶”、“浊米洒”、“树新屋”、“祝寿”等,几乎全是四周族人、亲眷出动,活动中均是自发自觉团聚在“家族荣耀”的氛围中,往往一场盛事的举行就是一次绝好的家族团结的演练。这类习俗传统已经历无数代人的展示,从而致成一种利于族人团结的传统沿承,进而规范族众言行。之所以称为习俗仪式,乃是族内世代相袭的习惯。在一定范围内,族人本着内心的族群认归意识会在无形之中自觉以合乎族规的准则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管习俗仪式没有明显的条文限框,却会因为其在成百上千年的时间里,祖祖辈辈恪遵的缘故,演绎成一种潜在的言行规范。 

    四、结语 

    根植于湘西土家族聚居区的这种独特的习俗与仪式,既是传统意义的民间民俗文化有机构成,同时也是对民族精神世界的合理演绎,它是民族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如果从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两者关系的视角来看我们对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就会发现,我们正经历着一次具有本质意义的立场转变。”⑥而这种传统形态的民族民间习俗仪式文化不仅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载体,思维模式以及生活式样,同时也是延续了成百上千年的地域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在当今时代,社会环境正时时刻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浪潮奔涌荡涤,大量的民俗民间文化、信仰活动、民间文书、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和保护,既有学术研究的意义,也有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许多民间乡土文化行将湮灭,甚至已遭淘汰,已是一个无可逆转的损失结局。无论其价值的高与低,作为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文化形态,我们都应当留下它的踪影。将一些珍贵的生活文化完整地保存下来,以便进行合理研究,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湘西土家族民众保留这些习俗仪式正是其中之一。
 
责任编辑
标签田野调查    
0

湘西土家族民间习俗文化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瞿宏州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湘西土家族的民间习俗活动渗透于人们的平常日常生活之中,湘西民间生活始终伴随着民间习俗而存在,甚至可说离开习俗、仪式,湘西民间的生活即成无源之水。土家族民众对这种趋向日常生活形式化的习俗更是执信,在他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其种类多样、形式纷纭。这些民间习俗均成为土家族民众所生活的现实社会构建的最不可缺的基本元素。从其缘起与延展方面看它,土家族民间民俗是居于民众对现实生活、身边自然、情感喜恶等诸方面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对民众的生活情趣,心态以及朴素宗教信仰等精神层面所起影响作用也是极深,成为民众的精神慰藉,进而成为维持民众团结的精神系链。无形中上升成为民众行为准则。 

    一、土家族民间习俗的文化事项
   
    研究湘西土家族地区的民间习俗,势必着眼于湘西本土,从其各方面的表现予以展开,从中发掘一种简单的社会机制。这类习俗仪式对民众文化心理的建构起着一种模塑、影响作用。习俗的内容以及精神内涵广泛容存于民众的生活,尽管随着时代的昌明、科技的拓展等诸多因素掠占其绝大部分生存基础,但习俗仪式作为在湘西土家族民众生存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生存文化,它不可能短期内从民众所生存的社会中消失。它仍将以一种文化形态、思维模式顽强地保持其固有的传承性和连续性,它仍将成为民众的生存因子,其影响程度将至恒久。在湘西这个特定的土家人繁衍生息的地区,人们因袭遵行一系列“乡规民约”,其中出于民众的生存思考、祭祀的神明意象、行为的功利取向等诸方面因素,已经成为民众生存的最基本元素,换言之也就是以一种文化样式世代沿习。至如今,依然以一种显性的特征存在于民众心理深处,在广大民众的日常起居、社区活动之中占据着一种显著的主导地位。习俗广泛存在并植根于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湘西土家族民众所恪守的习俗与仪式具体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依循农历推演的时序存在的节气习俗 

    居住在湘西的土家民众是一个非常关注时令、灵活把握自然以利生产生存的民族,人们严格遵照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法—“夏历”,也称“农历”、“阴历”以土家人历来兴过“年”(农历的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元宵(正月十五).,二月初二(土地生日),三月初三(相传此日蛇出山,即由冬眠状态复苏,喻兆万物苏醒),四月初八(牛王生辰),五月初五(百毒始盛,众人警避),六月初六(太阳诞辰,借阳驱阴)①,七月十五(鬼节,祭神敬祖),八月十五(中秋时节,力求家人族人团聚),九月初九(重阳,临近秋末,思冷防饥),十月初十(早斋节,敬土老师)②,腊月初八(佛祖证圣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土地升天,年来事务呈结,小年以庆),加上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皆为特定敬神祭祖日期。 

    (二)土家人历来信奉的祭祀习俗 

    “土家族人是万神论者,除了以上所举的一些神之外,他们还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谷、树、木、花、草…自然景物都有个神。”。由于民众朴素的宗教思想,加上避灾祈福的心理,致成所有的事物群体或个体均具备着无限神性。在人们心中对待万事万物均需慎重,不可造次。心中笃信“抬头三尺”、身周附近皆布置着神的视线与势力。土家人本着一种较为朴素的泛神理念,历来饮食起居、上坡下田、出门行猎,皆视身畔有神灵,自古即有“抬头三尺有神明”的说法。然将一些关乎民众生计平安方面的神明,单列专祭。 譬如:“家先菩萨”:祭祀各家各户已故长亲;“四官神”:专司看管家养六畜,神位供于房门及门角边。 “五谷神”:职司五谷丰歉。 “七姑娘”:主司病殃去留及吉凶问卦。 “阿密妈妈”(又称巴山婆婆、沙巴妮):眷护小孩之神,一般供于碗柜顶上。“土地神”:职司家庭善恶的奖惩。 “猎神” 又叫梅山神:主山林狩猎。 

    另,土家人心中存在着一种惧之且不得不敬之神,诸如: “白虎神”(有坐堂白虎、行堂白虎之分):坐堂白虎一般主福、主善;而行堂白虎主灾、主祸。 “火鸟神”(又叫火焰神):主火灾降临。 “麻阳神”(又叫麻元神、麻阳鬼、麻元鬼):主司神经痹乱,身患怪症。 

    土家族民众风俗仪式的主要祭仪、祭品: 土家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交通、经济、文化相对闭塞的条件下,生存条件粗糙、生活资料相对匮乏,尽管在心中牢牢坚信众神遍在,却在现实中尽量从简祭祀,惟求心诚。但这求简也非通常所说的简陋,而是以家中所有的必备物事去敬神,实在缺乏的话也不去刻意地赊借祭祀的物品。 

    (三)土家民众历来注重的民间人生礼仪习俗 

    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节,从出生到死亡都有一整套的礼仪习俗,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譬如: “婚娶”:有求婚、插茅香(告诫外人“名花有主”)、认亲(又叫取八字)、拜节、定日子、送日子、置嫁、娶亲(有哭嫁、着露水衣鞋、舅负姑上轿、迎亲、跨门及灯、过门坎、拜堂、敬祖、谢媒、敬茶、入洞房、敬婆家长者、回门等十余个步骤。“浊米酒”:俗称满月酒,庆新生儿出生40天后,请家族、亲戚来做客。“树新屋”:贺新居建成。 “祝寿”:60岁以上且上无父母健在的老人方有资格。 “丧事”:讳死而言“老”、言“去”,有入殓,入葬、砌坟、等诸多环节。“群众性大型活动”:如婚嫁喜会,则由主事之家专挑吉祥日期。请“会事人”(会推流年、甚力阴阳的法事主持人),主持相应的祭拜、喜乐行筵。相应祭祀物品:酒、烛、香、纸、米饭、香案、肉(其中隆盛场合用猪头;平素家祭以平常猪肉;遇凶猛、带邪气之神祭祀则是专门的杀猪时入刀处的猪肉,俗称刀头肉)、公鸡、炮竹等。 

    二、土家族民间习俗的文化特征 

    湘西土家族聚居区民风淳朴,在其民族的发展繁衍史上充满了生存环境的艰险与无奈。饱受压榨,在不甘苦厄情况下,奋力挣扎求生存,历无数代人的生存经验而最终形成各种形式的习俗与仪式。“在巫术或宗教的仪式中,人们试图演出各种奇迹,这不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他们的精神力量的局限性,恰恰相反,而是因为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这种局限”④。同时也正是由于土家族民众生存环境所遇到各种现况,致成了泛神崇拜,仪式与祭祀习俗呈现了多样性。使得民众心中坚持的朴素宗教意识“在文化内部赋予这种多样化性格,是每一种文化的主旋律,使文化具有一定模式的,也是该文化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⑤。大致而言,土家族民间习俗体现着如下几个特征:

    (一)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在土家族众多的活动表现中体现出:人类是上天自然的杰作。且生存、繁衍仰赖于上天自然,在生息中即以相应的习俗仪式酬谢天恩,但同时亦有对人的力量的首肯。在漫长悠悠的生存时间长河里,土家人致成这种天人合一的信念传统。譬如,土家民众在餐饮过程中,仍保持着此类习惯:在每次吃饭之前视菜色而插筷子,当菜里有荤即肉类时,定插筷半晌。或口念出声或默祷,以谢天地和祖先所赐;当菜中无荤时,则一般不插筷子。每当土家人饮酒,饮前必以筷子点洒三下于地,以谢天地所赐。

    (二)习俗存替体现了一切以利于生存的人本原则。

   
土家人民的现实生活以及历史的演进历程,时刻充满一种无奈的情愫,但凡其所持习俗仪式皆为生存所设,集合众多智慧与无数考验筛选而得出的结果,是人们经过生活实践的审视。这些习俗仪式从形式、过程上看皆是有祭天、敬祖的印迹。自生存角度考虑,对那种弄不清根源,或关乎存亡的事务,抱以无限的尊崇。以一种虔诚的信奉与祭祀,获取所谓的神灵、人们不可抗力量的嘉许、允诺,最终获取人们得以生存的条件。这些习俗仪式的存在。乃是具体针对人们自身为根本的精神选择。

    (三)体现了土家民众对历史的现实化理解。

    同时可将土家族习俗视为一部浓缩的历史书。从对八部大神、白虎、三王爷、梅山神等神祗的崇祭,可以看出自远古以来,土家先民披荆斩棘、开疆拓土,力求族内民众得以生存繁衍的种种艰辛努力,祖先、英雄带领族人奋勇打造营建一个适宜人居的生存境地。从祭仪源头看去,实则就是一个个民族生民的杰出代表的英雄行径,得到后世子孙的崇敬。纵观土家人崇信的人物、神祗以及相应的习俗仪式,同时即是一部民族的生存历史展演。

    (四)呈现着一种多元素杂合,多样性并存的文化形态。

   
土家族人们在长期的与自然搏斗,力求适合生存的境地的斗争之中,由于对生存繁衍的渴盼加之力求奋争的不屈不饶意志,加上各地的自然环境迥异、生存条件的差异,导致各地的族内民众皆以一种强烈的生存目的看待身周的世界。所以这种以生活实践为首选目标的习俗仪式,自其诞生即有各自的差异性。如对土地神的崇祭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多种元素并存的痕迹:将所谓的“土地神”人为地分化为多种——坐堂土地、行堂土地、山林土地等多种;再如土家族普遍的崇信白虎文化现象,湘西土家族地区有崇祭白虎的仪式习俗,同时也有将白虎视作灾星、祸害的做法。连咒人时也会带上“撞见白虎星”的咒腔。如此种种带有各种风格不同的习俗仪式,均普遍地存在于土家人的生活之中,呈现着多种情感元素并存的色彩。

    (五)体现了土家族注重实用性的功能特性。

    湘西土家族民众所举行习俗仪式以生存、和平、兴旺为其首选,在实际操作中。从以上所述的那些习俗仪式去观察,一年之中的大节小令,几乎皆是依据以农历为主的流年推演,其中可看出那些农历的24节气的影子。土家崇信的诸多神祗绝大多数可作为的杰出人物,他们是为民族的生存繁衍,为民众排凶除险,立下丰功伟绩,甚或献出宝贵生命的豪杰。这类活动倾注着土家民众的强烈情感取向值。从民众从事这类活动所备办的祭礼物品、场所来看,皆是日常生活之中容易收集的寻常事物,族内民众的家居环境周围,即是最佳的活动场所。湘西土家人甚至在某些环节进行时直接去繁就简,饭前在碗中饭菜未入口时插上筷子,或饮酒未触杯之前以筷子醮酒朝天点洒三下。仅凭这些简单的举措,在淳朴的土家人心中,即已经实现了对祖先、神祗的敬奉。恪守着一种心灵有神以心诚至上的实用性原则。 

    (六)仪式的衍变传承呈现功利性的取向。

   
土家族习俗彰示着土家人曲中求生的生存哲学,习俗仪式中的祭拜奉祀的对象善与恶的定格也非铁定。在湘西这个土家人繁衍生息的特定区域里,先期先民社会生产力低下,向大自然索食异常艰难,甚至可称上凶险,饥饿、灾害、疾病时时处处妨害着人们的生存,人们对大千世界只能是一种迫于无奈的依存。故而对大自然的感受是一种曲中求生的心灵祈愿。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于不可知的自然因素,以及人类那离人寰却爱遗后人的祖辈,均被灌注了强烈情感的爱与憎。人们的这种朴素意识逐渐久而久远地演变成人们的崇奉习俗与相应仪式。尽管仪式与习俗在客观上呈现一种违背客观真相,却在反应效果上透出一种取向生存的心理认同。同时由于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协调与否,也就出现了自然的神格的善恶不确定性。当人们从事田亩稼穑营生时,时令风调雨顺,自然力量在这方面的化身——风神,雨神,龙神毫无疑问此刻便是善神;当自然力量转为于人有害时,那样不中听的呼声——“害神、恶神、孽龙”等称谓应时而出。故而,土家人心目中的善神,恶神,慈神,邪神并无定论,一切依循着人们心理上的功利取向。即便天帝、创世神在某种特定的故事氛围中亦同样会有一种不和谐(甚少称不和谐)的形象出现。湘西土家人的祭奉对象即是人类在曲环境求生时于人类有益的对象,又有对人无益、令人恐避的对象。 

    三、土家族民间习俗的文化价值 

    湘西土家族的仪式习俗,是湘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繁多、文化厚积,它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存在,充分反映了土家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相处关系与认同。从习俗仪式的履行中折射出一种人们依据自然历律调节和适用农业活动、生计安排与思考的趋认。 

    (一)利益趋同而凝聚族人 

    由于土家族习俗与仪式的形成与影响绝非单家独院之事,它是一种合族恪守的行为准绳,有着共同的认知与信奉,自然无形中有着一种情感的趋同,随着时间的延伸、活动的举办,逐渐将族人的亲情越箍越紧。湘西土家族民众所恪守的众多习俗,既表现了民众的思想、情感以及心灵祈愿的有效方式,同时也彰示了人们心中的心理利益的归同感,也能连接民众群体的情感,人们往往可从其对习俗的履行中觉察民众的族情认归。就这些民间习俗所涉及的时间、地点、礼仪内容而言,它已成为湘西土家民众生活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从湘西土家人聚居区青年男女的“婚娶习俗”观之,几乎每次婚事都经历了“求婚、插茅香、认亲、娶亲、回门”等诸般礼节。活动举行期间,本村本寨的族眷亲邻、附近亲缘日亲朋,均齐聚喜事之家予以欢庆。或备礼物、或帮打理、或主动应承事务;送吉言、致祝福、添喜氛,整个村寨均呈现在一派祥和的喜庆之中。一家有喜,多家协作,极好地体现了合族利益的整体趋同,使得族人凝聚于一团,大而话之,使整个社区的民众的族内亲情感得到集体性认同,从而对所居地方的民情稳定应属一种很好的导引。 

    (二)对证历史而启迪民众                                     

    由于土家族习俗仪式是历无数先民的生存经验,斗争哲学的总结而形成,出于规范,激励等目的,对族内历史是一种有力的对证。其中有着大量的史实掌故,生计智慧,出行体验。对民族语言的凝固、流通、繁衍起着极大的推动。同时也对民众对共同的族内认归意识、民族情感的确立形成强力的巩固。一方面传达了族内信息,另一方面也教育了人们对以族为家的情感皈依。习俗的沿革往往与人们的心路历程行进起着一种映衬正比作用,生存现状往往对应着历史。尽管其中的对接显示出一种模糊、变异,甚至存在一些矛盾,但就湘西地区的土家族民众而言,流传百年千载的习俗体现了他们对于本民族的历史确认,表现了一种“固执”的信仰模式,呈现人们鉴于历史而托身现实的生存理念,习而久之更演绎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制度,实则体现的是当代民众着眼生存本质的现实性。如土家人的过年习俗,不同于汉族的“大年三十”,却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是遵循世代相传的习俗,相传此日为先祖抗倭,或驱残暴挣得现实的良好生存的日子(这一天比过年提早两天)。为了纪念先辈的历史事迹或族群荣光,于是族人后人世代恪遵此日过年的习俗。观察土家人的习俗,不可单纯地以一种历史与现实相割裂的方式,而应着眼一种利于生存的探究;习俗履行中趋向于对历史的追念,也有对传统的信守。即使其中交替嬗演一种情感的无理性,毕竟中间蕴含传承历史的一种约法,告诫民众牢记历史,更为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存机会与现实。 

   (三)传统沿承而规范管理 

    习俗行为是土家族民众一种自发性的集体行为,其间包含自由选择的主动因素,人们的主观意愿在祭祀以及习俗活动进行中起着一种决定性作用。习俗实质上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利益为核心的社会性意愿取舍行为。它以一种约束共守的形式从而鞭策着族人。由于族内众人的共同坚守恪行,方致习俗仪式的最终确认,但这份坚持却是民众自发与自觉共在的行为。在思想中、行为上有着共同的规范,无形中附带着一种理念上的强制色彩。民众认知、情感认可是先导,舆论奖惩、道义评判为后盾,这就致成族人共同受习俗仪式鞭策力量的制约。诸如湘西的土家族人大型的群体性活动“婚娶”、“浊米洒”、“树新屋”、“祝寿”等,几乎全是四周族人、亲眷出动,活动中均是自发自觉团聚在“家族荣耀”的氛围中,往往一场盛事的举行就是一次绝好的家族团结的演练。这类习俗传统已经历无数代人的展示,从而致成一种利于族人团结的传统沿承,进而规范族众言行。之所以称为习俗仪式,乃是族内世代相袭的习惯。在一定范围内,族人本着内心的族群认归意识会在无形之中自觉以合乎族规的准则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管习俗仪式没有明显的条文限框,却会因为其在成百上千年的时间里,祖祖辈辈恪遵的缘故,演绎成一种潜在的言行规范。 

    四、结语 

    根植于湘西土家族聚居区的这种独特的习俗与仪式,既是传统意义的民间民俗文化有机构成,同时也是对民族精神世界的合理演绎,它是民族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如果从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两者关系的视角来看我们对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就会发现,我们正经历着一次具有本质意义的立场转变。”⑥而这种传统形态的民族民间习俗仪式文化不仅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载体,思维模式以及生活式样,同时也是延续了成百上千年的地域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在当今时代,社会环境正时时刻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浪潮奔涌荡涤,大量的民俗民间文化、信仰活动、民间文书、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和保护,既有学术研究的意义,也有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许多民间乡土文化行将湮灭,甚至已遭淘汰,已是一个无可逆转的损失结局。无论其价值的高与低,作为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文化形态,我们都应当留下它的踪影。将一些珍贵的生活文化完整地保存下来,以便进行合理研究,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湘西土家族民众保留这些习俗仪式正是其中之一。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