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关于保护湘西民俗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0-03-20 15:28:58来源:湘西民俗摄影家协会作者:聂元松

21世纪,中国文化界最重要、最急迫的事件之一就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到文化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至近来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推行,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得到了人们空前的关注与期待。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田青曾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保护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的精神家园、民族的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根,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与这些东西息息相关。一个漠视自己历史的民族不会有辉煌的未来,我们为自己的历史自豪,同时也要用所有的力量不让我们的历史中断,这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意义之所在。”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个性,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当务之急是提高民族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引起全社会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遗产。

       一、湘西民俗的价值与意义

       作为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湘西民俗文化,是湘西人祖祖辈辈创造的文化成果,其中包含着我们湘西人的历史、记忆、见证、情感、个性和审美。

       湘西历史上因多民族杂居,文化上相互交融共存了大量而丰富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事象,又因其地处偏远,交通不发达,湘西起到了民俗文化的历史冰箱的作用,从生产生活、岁时节日到民俗信仰、器物工艺、传说曲艺等,呈现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习俗(土家哭嫁、丧葬习俗)、民间信仰(拜三王爷、拜土地神、拜树神)、民间工艺(湘西纸扎、土家织锦)、民间戏曲(湘西阳戏、辰河高腔)、民间音乐(土家打溜子、咚咚奎)、民间舞蹈(苗族鼓舞)、民间武术(苗拳、气功)、民间游艺(乾州春)等各个方面,其中有些申报项目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遗”,其项目传承人也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他们都是湘西的宝贵财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湘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久远,同属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在促进原生态文化旅游、打造湘西文化品牌、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诸方面,均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二、湘西民俗的生存现状

       随着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乡土湘西急剧转变为城市湘西。在商品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作为湘西文明因子的湘西民俗大多处于损毁、灭绝的边缘。如湘西阳戏的创作和表演,湘西阳戏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地方曲艺。这种民间地方艺术常运用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湘西方言词语、俚俗语,注意情节的敷演与人物刻画的戏曲,具有喜剧性的艺术效果深受湘西百姓的喜爱,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正在走向消亡,逐步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抢救、保护和发展阳戏艺术,可以使历史悠久,富有古音古韵特色,复杂而富有节奏的湘西方言词语、俚俗语及具有特色的湘西文化得以保存、继承与弘扬。然而,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相继去世,年轻人又大都不愿意学,湘西阳戏的创作和表演逐渐萎缩,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濒临断代失传的严重危机。其他还有“辰河高腔”、“土家织锦”等民间艺术,也面临不同程度的消解、弱化和消亡。

       回首苍茫的岁月,辰河高腔的醉人鼓点,曾经透过目连戏的天地酬答和百戏轮换,掀起过充满原始想象力和生命渴求的万众狂欢。今日的湘西,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辰河高腔在人们的淡忘中悄然离去。少量的观众、残缺的演出和村寨班子的自娱消遣,似乎无法挽留这一美丽的风景,辰河高腔渐行渐远的脚步依然不停地在湘西大地上踏响。土家织锦上在世纪80年代,湘西大约还有2000人织锦,现在竟不到100人。其国家级传承人叶水云先后收了许多徒弟,都不到半年就走了,而要真正学好织锦起码得两年以上,年轻人很难安下心来做这一项单调而寂寞的工作。目前,跟随叶水云的徒弟只有三个人,最年轻的也已35岁。织锦辛苦、单调、不赚钱,后继乏人,传承已面临断代,传统的手工艺在现代化大生产面前,显得那么脆弱……特别是高速公路即将在湘西境内大范围内开通,必然会加速经济的发展,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如果不做好民俗文化的保护,那么一些独具湘西特色的原生态风景,比如说一些土家族吊脚楼、石头苗寨等将有可能被水泥楼房所取代,那时,湘西将失去原有的特色而失去她的魅力。

       三、关于保护抢救湘西民俗的建议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成立了湘西民俗摄影家协会,意在聚集湘西境内爱好民俗的摄影人士,各尽所能,在全州范围内展开民俗方面的摄影工作,为从实际出发,科学、全面、尽快地制定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法律、政策做好前期工作。

       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湘西民俗保护的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抢救湘西民俗。首先,要尽快建立湘西民俗保护机制、工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制定和出台有关的政策法规,加强保护工作的制度建设;编制全州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湘西民俗资源数据库和网站,建立湘西民俗生态保护区、示范区,形成保护传人、保护村寨的分级保护体系;拍摄制作出版湘西民俗的音像制品和相关图书。

       其次,要在保护范围的基础上,根据濒危灭亡、独具特色、唯一拥有、自成体系的标准确定重点保护项目。然后再根据重点项目的轻、重、缓、急的程度,在人力物力财力许可的基础上,分年度分阶段进行抢救保护,尽量能将湘西最有特色、最有价值、最稀有紧缺的民俗资源保护起来。

       第三,要创新保护机制。从法律保护、工程保护、活动保护、节庆保护、展示保护、传习保护、传人保护、项目保护、基地保护、制度保护等方面去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湘西特色的民俗保护新路子。

       最后,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使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得到更好的贯彻。既不能单纯地强调保护使之博物馆化,也不能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发展使之异化,丧失原生态的优质基因。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将湘西民俗的优质基因传承下去,并在传承的过程加以创新,进行活性保护和活性繁衍,在繁衍中得到发展,为社会服务,为建设先进文化和经济建设服务,从而使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
标签文化遗产    
0

关于保护湘西民俗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湘西民俗摄影家协会

作者:聂元松

21世纪,中国文化界最重要、最急迫的事件之一就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到文化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至近来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推行,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得到了人们空前的关注与期待。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田青曾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保护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的精神家园、民族的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根,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与这些东西息息相关。一个漠视自己历史的民族不会有辉煌的未来,我们为自己的历史自豪,同时也要用所有的力量不让我们的历史中断,这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意义之所在。”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个性,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当务之急是提高民族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引起全社会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遗产。

       一、湘西民俗的价值与意义

       作为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湘西民俗文化,是湘西人祖祖辈辈创造的文化成果,其中包含着我们湘西人的历史、记忆、见证、情感、个性和审美。

       湘西历史上因多民族杂居,文化上相互交融共存了大量而丰富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事象,又因其地处偏远,交通不发达,湘西起到了民俗文化的历史冰箱的作用,从生产生活、岁时节日到民俗信仰、器物工艺、传说曲艺等,呈现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习俗(土家哭嫁、丧葬习俗)、民间信仰(拜三王爷、拜土地神、拜树神)、民间工艺(湘西纸扎、土家织锦)、民间戏曲(湘西阳戏、辰河高腔)、民间音乐(土家打溜子、咚咚奎)、民间舞蹈(苗族鼓舞)、民间武术(苗拳、气功)、民间游艺(乾州春)等各个方面,其中有些申报项目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遗”,其项目传承人也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他们都是湘西的宝贵财富。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湘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久远,同属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在促进原生态文化旅游、打造湘西文化品牌、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诸方面,均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二、湘西民俗的生存现状

       随着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乡土湘西急剧转变为城市湘西。在商品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作为湘西文明因子的湘西民俗大多处于损毁、灭绝的边缘。如湘西阳戏的创作和表演,湘西阳戏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地方曲艺。这种民间地方艺术常运用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湘西方言词语、俚俗语,注意情节的敷演与人物刻画的戏曲,具有喜剧性的艺术效果深受湘西百姓的喜爱,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正在走向消亡,逐步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抢救、保护和发展阳戏艺术,可以使历史悠久,富有古音古韵特色,复杂而富有节奏的湘西方言词语、俚俗语及具有特色的湘西文化得以保存、继承与弘扬。然而,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相继去世,年轻人又大都不愿意学,湘西阳戏的创作和表演逐渐萎缩,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濒临断代失传的严重危机。其他还有“辰河高腔”、“土家织锦”等民间艺术,也面临不同程度的消解、弱化和消亡。

       回首苍茫的岁月,辰河高腔的醉人鼓点,曾经透过目连戏的天地酬答和百戏轮换,掀起过充满原始想象力和生命渴求的万众狂欢。今日的湘西,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辰河高腔在人们的淡忘中悄然离去。少量的观众、残缺的演出和村寨班子的自娱消遣,似乎无法挽留这一美丽的风景,辰河高腔渐行渐远的脚步依然不停地在湘西大地上踏响。土家织锦上在世纪80年代,湘西大约还有2000人织锦,现在竟不到100人。其国家级传承人叶水云先后收了许多徒弟,都不到半年就走了,而要真正学好织锦起码得两年以上,年轻人很难安下心来做这一项单调而寂寞的工作。目前,跟随叶水云的徒弟只有三个人,最年轻的也已35岁。织锦辛苦、单调、不赚钱,后继乏人,传承已面临断代,传统的手工艺在现代化大生产面前,显得那么脆弱……特别是高速公路即将在湘西境内大范围内开通,必然会加速经济的发展,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如果不做好民俗文化的保护,那么一些独具湘西特色的原生态风景,比如说一些土家族吊脚楼、石头苗寨等将有可能被水泥楼房所取代,那时,湘西将失去原有的特色而失去她的魅力。

       三、关于保护抢救湘西民俗的建议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成立了湘西民俗摄影家协会,意在聚集湘西境内爱好民俗的摄影人士,各尽所能,在全州范围内展开民俗方面的摄影工作,为从实际出发,科学、全面、尽快地制定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法律、政策做好前期工作。

       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湘西民俗保护的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抢救湘西民俗。首先,要尽快建立湘西民俗保护机制、工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制定和出台有关的政策法规,加强保护工作的制度建设;编制全州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湘西民俗资源数据库和网站,建立湘西民俗生态保护区、示范区,形成保护传人、保护村寨的分级保护体系;拍摄制作出版湘西民俗的音像制品和相关图书。

       其次,要在保护范围的基础上,根据濒危灭亡、独具特色、唯一拥有、自成体系的标准确定重点保护项目。然后再根据重点项目的轻、重、缓、急的程度,在人力物力财力许可的基础上,分年度分阶段进行抢救保护,尽量能将湘西最有特色、最有价值、最稀有紧缺的民俗资源保护起来。

       第三,要创新保护机制。从法律保护、工程保护、活动保护、节庆保护、展示保护、传习保护、传人保护、项目保护、基地保护、制度保护等方面去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湘西特色的民俗保护新路子。

       最后,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使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得到更好的贯彻。既不能单纯地强调保护使之博物馆化,也不能为了追求片面的经济发展使之异化,丧失原生态的优质基因。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将湘西民俗的优质基因传承下去,并在传承的过程加以创新,进行活性保护和活性繁衍,在繁衍中得到发展,为社会服务,为建设先进文化和经济建设服务,从而使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