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重庆土家族姓氏与来源

时间:2020-03-20 15:29:00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重庆世居少数民族研究 土家族卷》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重庆土家族地区因区位较为重要、物产较为丰富和交通十分闭塞而成为王权国家中央政府十分重视的地域,不断派驻的官员、军人、移民源自不同地域的不同姓氏,在与重庆土家族及先民如巴人等的交往中逐渐分化、融合和认同土家族的民族身份,丰富了重庆土家族姓氏结构。

一、复杂的姓氏

二十世纪80年代大规模恢复民族成份,国家民委以文件〔 [1982]民政字第240号〕指出土家族身份认定原则:“(1)申请恢复土家族成分者须有一定的土家族语言、民族特点(如过赶年、崇拜祖先、祭祀土王、信奉土老司、跳摆手舞等);具有民族意识,本人要求恢复土家族成分,应当予以恢复。(2)土家族同其他民族通婚所生子女的民族成分,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1981)民政字601号〕办理。但追溯血缘关系不能过久,最远以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为限。”
根据国家民委、四川省民委的文件精神,现渝东南各地党委和政府也确定了恢复民族成份的规定。“第一,保留有少量土家族语言词汇和称谓的,并且不同程度地保留民族特点,如过赶年、祭祀祖先、信奉土老师、跳摆手舞等;第二,改土归流前居住在酉阳土司辖区的土家族,并保留有土家族某些习俗,具有一定的本民族意识;第三,祖祖辈辈自称“土家”或被当地人成为“蛮子”的;第四,从外地迁居本县或本县原土司辖区,其同族、同宗已被认定为土家族,并有某些联系或一定依据;第五,土家族与汉族通婚的,其18岁以上的成年子女,可以选择父母一方的民族成份,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协商确定随父或随母的民族成份,若父母死亡,可选择祖父母、外祖父母任何一方的民族成份,不再往上追溯血缘关系。”

历史文献及田野调查显示,重庆土家族主要以诸大姓氏存在,但因人口迁徙的原因而逐渐丰富。现学界公认,土家族的形成是以古代巴人为主体,不断融合地方土著部落及外部迁移入境的僚、蛮、疍、夷等不同民族,更兼宋元后以各种原因不断迁入的汉民,姓氏十分庞杂。根据调查,昔日重庆酉水流域土家族由同族而居演化为同姓而居,再到“大姓为主、杂以他姓”的分布。“在酉水三区大约120多个姓氏当中,属于土家族较多见的姓有:彭、白、田、冉、向、李、王、杨、张、谭、秦、刘、徐、罗、庹、凡、郑、龚、何、贾、杜、代、周、谢、唐、蔡、马、肖、黄,等等。其中少数几个姓却在三区土家族总人口中占了多大多数”;“白、彭、田三姓人家,共有1万多户,按人口测算,超过三区土家族人口半数以上。李、张二姓约5000户。这五姓人口之和,至少占三区土家族人口的85%。也就是说,酉水三区聚居的主要是白、彭、田、李、张等姓氏的土家族。”

重庆土家族家族具有鲜明的宗法色彩,历代传承的家规不仅促进了不同姓氏的持续发展,而且整体维护了土家族传统社会,因而土家族族不同姓氏家谱的“家规”实可视为“族规”。酉阳《冉氏家谱》卷首《家规》有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友于兄弟、新睦宗族、和睦邻里、敦肃闺门、禁止争讼、勤习正业、定正名分、慎选婚姻、教约子弟等家族规定,而酉阳李溪可大《李氏家谱》“家规十六条”具体如下。

    一、族内处家者,必宜孝父母,守五伦。如有忤逆不孝者,该众族重责。

    二、处家笃友者,须宜兄宜弟。如有欺凌不逊者,该众族严加督责。

    三、族内有出仕者,宜忠君爱民。倘有慢上残下者,谨宜戒之惕之。

    四、处乡与长者接,宜隅坐随行。不顾者,众族重罚。

    五、耕耘者,须出作入息,胼手胝足。如有游荡不务本业者,该族重罚。

    六、读书者宜五更三灯,黾勉从事。如有怠惰不报者,该族严责。

    七、操弓打马者,务宜辛勤劳苦,精通武艺。如有藉名游耍者,该族重罚。

    八、有争夺田地者,必须讲明。如有唆是唆非,该众族重罚。

    九、绝嗣者,须抚族内子孙,先亲后疏。如有滥收异姓者,众族严禁。

    十、有前代抚异姓者,不许葬入祖坟。如有恃强不服者,该众族严禁。

    十—、族内有不幸而寡居者,可守则守,不守则出,半途而废者严责。

    十二、族内有押钱*者,有任手游荡者,该众族督责,摈斥异方。

    十三、有男女混杂,以坏闺门,以该众族督责,送官惩治。

    十四、族内有奸盗诈伪者,必宜屏绝异地。若姑息养奸,该族为督责。

    十五、族内有田地基址园圃,依分关管理。如有混侵争强者,公议重刑。

    十六、族内有衣食充足者,不得欺压贫困。如有逞势凌人者,该众族公议重罚。

二、多样的来源

田野考察和文献资料表明,重庆土家族的姓氏比较复杂。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表明,重庆土家族姓氏来源大致如下。

(一)巴人分支及所属姓氏

目前最早关于古代巴人的史料来源于《世本》,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关于廪君的神话故事涉及古代巴人姓氏。“巴郡南蛮郡,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对以上五姓进行过详细考证:“巴”作为姓氏,似乎在巴人区域没有流传,可以和“樊”一起说到的是范氏和繁氏,“曋”姓与现今土家族区域内的谭、覃、潭等姓氏相近,“相”后来演变为土家族的大姓向,“郑”与现今土家族人中的郑姓关系尚待考证。据此,可以确定古代巴人后裔所属之范、谭、覃、向等姓氏为土家族。另主要活动在秦汉时期川东一带的巴人分支“板楯蛮” 已有七大姓氏,故《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世号为板楯蛮。”除大姓外,巴人及先民还有众多小姓。除上述12姓及派生若干姓氏外,巴人姓氏还包括田、冉、文、李、杨、赵、屈、徐、谢、资、蹇、药、廖等13姓,均可能与巴人关系密切。因此,重庆土家族地区诸如石柱谭氏、马氏、向氏,酉阳冉氏、田氏、白氏、李氏、彭氏,秀山杨氏等若干姓氏均当系巴人后裔。

(二)因民族融合而进入土家族姓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重庆土家族地区以地域较为广阔、物产较为丰富、区位十分重要等原因而成为土家族生长繁衍之地,也为其他民族提供生存避难之所,也是王权国家迁徙人口、派驻军队之处。由于在共同地域因共同的经济生活而逐渐锻炼和使用共同语言并形成共同的文化及心理,这些自外迁入的各族人民逐渐融入土家族,其姓氏自然也成为土家族姓氏的构成部分。

1.重庆土家族先民中的少数民族姓氏。重庆土家族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故《华阳国志·巴志》称巴国“其属有濮、苴、共、奴、獽、夷、疍之蛮”。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酉阳为中心的重庆土家族地区“没于蛮獠”。宋代黔中之民“杂居溪洞,多是蛮僚”。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土家族不断融合其他民族而分逐渐分化为单一的民族,源自其他民族人群所在姓氏也就转化为土家族姓氏。但文献载记有限,古代土家族因民族融合而丰富的土家族姓氏情况已难厘清。因此,重庆土家族姓氏当有部分系因民族融合而加入先民者。宋元之际,黔江“半没于夷”;元明交替,《黔江县志》载称“土寇蜂起,腹地如水寨、峡口、栅山、后坝为龚、胡、秦、向四所豪分据,彼时边境必任人侵占。”

2.不同原因定居重庆土家族地区而转化的汉族姓氏。
一是军事征调而来的汉族姓氏。为掌控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家族地区,王权国家的中央政府向重庆土家族地区派驻大量汉族军人,因其“世守其地”而成为土家族成员,也就成为土家族姓氏的来源之一,如秀山及周边地区的杨氏、石柱及周边地区的马氏、酉阳及周边地区的冉氏等。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秀山,杨氏源于贵州北部,是思州、播州杨氏土司的一个分支。据考远,祖源于山西太原,当是典型汉人。南宋末,杨氏支系由黔东北进入秀山,先后在邑梅、平茶、石耶一带建立土司政权,因统治一方土著而逐渐演变为土家族。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杨氏是秀山人口最多的土家族姓氏。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石柱,土司家族中的马氏和陈氏亦是外地移入的汉族大姓。《马氏族谱》、《石砫厅志》及《补辑石砫厅志》均载:南宋建炎年间,陕西扶风伏波将军马援后裔马定虎奉诏率兵平定五溪蛮,得授石安抚使,因“世守其地”而后代子孙生息于此。因此,石柱土家族马氏从族源上看仍是汉族,经过数百年的融合与同化而完全接受了土家族风俗习惯和具有土家族民族意识,是汉族被“土家化”的典型代表。人口普查表明,马氏人口数量在石柱土家族中占据第四位。1994年版《石柱县志》记载:古代不断来石柱落业的汉族官兵还有陈氏、冉氏、刘氏和向氏。《刘氏族谱》记曰:“洪武四年蛮乱,马克用不能就敌,求友德率八骑等处兵将七千七百。鏖战十有九日,亦不能胜。于楚尽拿家口,搬移四川地方溪源里置业落坐,此后子孙分支落业石砫各地。”人口普查表明,上述姓氏也是石柱土家族人数众多的大姓。根据酉阳地方史志文献及家族谱牒,酉阳冉氏源于中原,于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迁居今重庆奉节一带,于南宋建炎年间因平复金头和尚之乱而封官得职并世代传袭,进而在酉阳及周边地区繁衍。人口普查表明,酉阳冉氏人数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20%,是酉阳县第一大姓。
二是因政治目的而来的汉族移民姓氏。重庆土家族地区位在偏远而物产丰富,交通闭塞而区位重要,是乱世避战、盛世拓业的绝佳之地。因此,逃避战火或奉调开发的移民长期在重庆土家族地区生产生活,不断融入土家族而丰富其姓氏结构。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石柱,因元末逃避战乱和明初组织的大规模移民有秦、谭、向、佘、邓、蹇、杨、郭、廖、牟、田等姓氏。《郭氏族谱》记载:“于洪武初湖广填四川时,到石砫土老坪、高台坝落业。”[10]明末清初,避乱来石柱的汉族居民有黎、杨、李、何、陆、谢等姓氏。《黎家族谱》记载:“清初避乱,黎洪让携家由万县三正里入石砫万福场小耶寨落业。”清初,移民石柱定居的汉族有王、黄、包、周、贺、钟、杨等姓氏。《包氏族谱》记载:“祖居湖南辰州郎溪县,顺治七年辗转迁居石砫司洞源里四甲马武坝。”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酉阳,因躲避战火和政府开发性移民的汉族姓氏包括白、彭、田、何、庹、杨、陈、王、张、李等姓。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秀山,因躲避战火和政府开发性移民的汉族姓氏包括彭、白、李、马、蔡、田、杨、向、冉、覃等姓氏;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黔江,人数众多的大姓陶、田、万、黄、徐、周、蒲、张、罗、李、孙、宋、谢等都是明清时期从湖北、江西等地辗转迁入落业垦殖。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彭水,因躲避战火和政府开发性移民的汉族姓氏包括谢、王、赵、萧、李、廖、聂、蔡、简、汪等上百个姓氏。
三是不同时期进入土家族地区的汉族官商姓氏。重庆土家族区有丰富的盐丹资源,受命逐利而来的汉族官商留居当地而融入土家族,丰富了土家族的姓氏结构。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彭水,雍氏、田氏、王氏、向氏、聂氏有部分系汉族官商后裔,后因认同土家族的民族身份而为土家族姓氏增加了成员。《彭水县志》记载境内董姓始祖董仁高在明朝“永乐时,奉旨来彭水采购皇木。见风俗淳厚,有心居此,迟延数年才回京复旨。后从江西吉水县洞水乡南岭西坑迁龟池坝隐居。”

责任编辑
标签语言族称    
0

重庆土家族姓氏与来源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重庆世居少数民族研究 土家族卷》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重庆土家族地区因区位较为重要、物产较为丰富和交通十分闭塞而成为王权国家中央政府十分重视的地域,不断派驻的官员、军人、移民源自不同地域的不同姓氏,在与重庆土家族及先民如巴人等的交往中逐渐分化、融合和认同土家族的民族身份,丰富了重庆土家族姓氏结构。

一、复杂的姓氏

二十世纪80年代大规模恢复民族成份,国家民委以文件〔 [1982]民政字第240号〕指出土家族身份认定原则:“(1)申请恢复土家族成分者须有一定的土家族语言、民族特点(如过赶年、崇拜祖先、祭祀土王、信奉土老司、跳摆手舞等);具有民族意识,本人要求恢复土家族成分,应当予以恢复。(2)土家族同其他民族通婚所生子女的民族成分,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1981)民政字601号〕办理。但追溯血缘关系不能过久,最远以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为限。”
根据国家民委、四川省民委的文件精神,现渝东南各地党委和政府也确定了恢复民族成份的规定。“第一,保留有少量土家族语言词汇和称谓的,并且不同程度地保留民族特点,如过赶年、祭祀祖先、信奉土老师、跳摆手舞等;第二,改土归流前居住在酉阳土司辖区的土家族,并保留有土家族某些习俗,具有一定的本民族意识;第三,祖祖辈辈自称“土家”或被当地人成为“蛮子”的;第四,从外地迁居本县或本县原土司辖区,其同族、同宗已被认定为土家族,并有某些联系或一定依据;第五,土家族与汉族通婚的,其18岁以上的成年子女,可以选择父母一方的民族成份,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协商确定随父或随母的民族成份,若父母死亡,可选择祖父母、外祖父母任何一方的民族成份,不再往上追溯血缘关系。”

历史文献及田野调查显示,重庆土家族主要以诸大姓氏存在,但因人口迁徙的原因而逐渐丰富。现学界公认,土家族的形成是以古代巴人为主体,不断融合地方土著部落及外部迁移入境的僚、蛮、疍、夷等不同民族,更兼宋元后以各种原因不断迁入的汉民,姓氏十分庞杂。根据调查,昔日重庆酉水流域土家族由同族而居演化为同姓而居,再到“大姓为主、杂以他姓”的分布。“在酉水三区大约120多个姓氏当中,属于土家族较多见的姓有:彭、白、田、冉、向、李、王、杨、张、谭、秦、刘、徐、罗、庹、凡、郑、龚、何、贾、杜、代、周、谢、唐、蔡、马、肖、黄,等等。其中少数几个姓却在三区土家族总人口中占了多大多数”;“白、彭、田三姓人家,共有1万多户,按人口测算,超过三区土家族人口半数以上。李、张二姓约5000户。这五姓人口之和,至少占三区土家族人口的85%。也就是说,酉水三区聚居的主要是白、彭、田、李、张等姓氏的土家族。”

重庆土家族家族具有鲜明的宗法色彩,历代传承的家规不仅促进了不同姓氏的持续发展,而且整体维护了土家族传统社会,因而土家族族不同姓氏家谱的“家规”实可视为“族规”。酉阳《冉氏家谱》卷首《家规》有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友于兄弟、新睦宗族、和睦邻里、敦肃闺门、禁止争讼、勤习正业、定正名分、慎选婚姻、教约子弟等家族规定,而酉阳李溪可大《李氏家谱》“家规十六条”具体如下。

    一、族内处家者,必宜孝父母,守五伦。如有忤逆不孝者,该众族重责。

    二、处家笃友者,须宜兄宜弟。如有欺凌不逊者,该众族严加督责。

    三、族内有出仕者,宜忠君爱民。倘有慢上残下者,谨宜戒之惕之。

    四、处乡与长者接,宜隅坐随行。不顾者,众族重罚。

    五、耕耘者,须出作入息,胼手胝足。如有游荡不务本业者,该族重罚。

    六、读书者宜五更三灯,黾勉从事。如有怠惰不报者,该族严责。

    七、操弓打马者,务宜辛勤劳苦,精通武艺。如有藉名游耍者,该族重罚。

    八、有争夺田地者,必须讲明。如有唆是唆非,该众族重罚。

    九、绝嗣者,须抚族内子孙,先亲后疏。如有滥收异姓者,众族严禁。

    十、有前代抚异姓者,不许葬入祖坟。如有恃强不服者,该众族严禁。

    十—、族内有不幸而寡居者,可守则守,不守则出,半途而废者严责。

    十二、族内有押钱*者,有任手游荡者,该众族督责,摈斥异方。

    十三、有男女混杂,以坏闺门,以该众族督责,送官惩治。

    十四、族内有奸盗诈伪者,必宜屏绝异地。若姑息养奸,该族为督责。

    十五、族内有田地基址园圃,依分关管理。如有混侵争强者,公议重刑。

    十六、族内有衣食充足者,不得欺压贫困。如有逞势凌人者,该众族公议重罚。

二、多样的来源

田野考察和文献资料表明,重庆土家族的姓氏比较复杂。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表明,重庆土家族姓氏来源大致如下。

(一)巴人分支及所属姓氏

目前最早关于古代巴人的史料来源于《世本》,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关于廪君的神话故事涉及古代巴人姓氏。“巴郡南蛮郡,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对以上五姓进行过详细考证:“巴”作为姓氏,似乎在巴人区域没有流传,可以和“樊”一起说到的是范氏和繁氏,“曋”姓与现今土家族区域内的谭、覃、潭等姓氏相近,“相”后来演变为土家族的大姓向,“郑”与现今土家族人中的郑姓关系尚待考证。据此,可以确定古代巴人后裔所属之范、谭、覃、向等姓氏为土家族。另主要活动在秦汉时期川东一带的巴人分支“板楯蛮” 已有七大姓氏,故《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世号为板楯蛮。”除大姓外,巴人及先民还有众多小姓。除上述12姓及派生若干姓氏外,巴人姓氏还包括田、冉、文、李、杨、赵、屈、徐、谢、资、蹇、药、廖等13姓,均可能与巴人关系密切。因此,重庆土家族地区诸如石柱谭氏、马氏、向氏,酉阳冉氏、田氏、白氏、李氏、彭氏,秀山杨氏等若干姓氏均当系巴人后裔。

(二)因民族融合而进入土家族姓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重庆土家族地区以地域较为广阔、物产较为丰富、区位十分重要等原因而成为土家族生长繁衍之地,也为其他民族提供生存避难之所,也是王权国家迁徙人口、派驻军队之处。由于在共同地域因共同的经济生活而逐渐锻炼和使用共同语言并形成共同的文化及心理,这些自外迁入的各族人民逐渐融入土家族,其姓氏自然也成为土家族姓氏的构成部分。

1.重庆土家族先民中的少数民族姓氏。重庆土家族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故《华阳国志·巴志》称巴国“其属有濮、苴、共、奴、獽、夷、疍之蛮”。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酉阳为中心的重庆土家族地区“没于蛮獠”。宋代黔中之民“杂居溪洞,多是蛮僚”。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土家族不断融合其他民族而分逐渐分化为单一的民族,源自其他民族人群所在姓氏也就转化为土家族姓氏。但文献载记有限,古代土家族因民族融合而丰富的土家族姓氏情况已难厘清。因此,重庆土家族姓氏当有部分系因民族融合而加入先民者。宋元之际,黔江“半没于夷”;元明交替,《黔江县志》载称“土寇蜂起,腹地如水寨、峡口、栅山、后坝为龚、胡、秦、向四所豪分据,彼时边境必任人侵占。”

2.不同原因定居重庆土家族地区而转化的汉族姓氏。
一是军事征调而来的汉族姓氏。为掌控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家族地区,王权国家的中央政府向重庆土家族地区派驻大量汉族军人,因其“世守其地”而成为土家族成员,也就成为土家族姓氏的来源之一,如秀山及周边地区的杨氏、石柱及周边地区的马氏、酉阳及周边地区的冉氏等。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秀山,杨氏源于贵州北部,是思州、播州杨氏土司的一个分支。据考远,祖源于山西太原,当是典型汉人。南宋末,杨氏支系由黔东北进入秀山,先后在邑梅、平茶、石耶一带建立土司政权,因统治一方土著而逐渐演变为土家族。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杨氏是秀山人口最多的土家族姓氏。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石柱,土司家族中的马氏和陈氏亦是外地移入的汉族大姓。《马氏族谱》、《石砫厅志》及《补辑石砫厅志》均载:南宋建炎年间,陕西扶风伏波将军马援后裔马定虎奉诏率兵平定五溪蛮,得授石安抚使,因“世守其地”而后代子孙生息于此。因此,石柱土家族马氏从族源上看仍是汉族,经过数百年的融合与同化而完全接受了土家族风俗习惯和具有土家族民族意识,是汉族被“土家化”的典型代表。人口普查表明,马氏人口数量在石柱土家族中占据第四位。1994年版《石柱县志》记载:古代不断来石柱落业的汉族官兵还有陈氏、冉氏、刘氏和向氏。《刘氏族谱》记曰:“洪武四年蛮乱,马克用不能就敌,求友德率八骑等处兵将七千七百。鏖战十有九日,亦不能胜。于楚尽拿家口,搬移四川地方溪源里置业落坐,此后子孙分支落业石砫各地。”人口普查表明,上述姓氏也是石柱土家族人数众多的大姓。根据酉阳地方史志文献及家族谱牒,酉阳冉氏源于中原,于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迁居今重庆奉节一带,于南宋建炎年间因平复金头和尚之乱而封官得职并世代传袭,进而在酉阳及周边地区繁衍。人口普查表明,酉阳冉氏人数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20%,是酉阳县第一大姓。
二是因政治目的而来的汉族移民姓氏。重庆土家族地区位在偏远而物产丰富,交通闭塞而区位重要,是乱世避战、盛世拓业的绝佳之地。因此,逃避战火或奉调开发的移民长期在重庆土家族地区生产生活,不断融入土家族而丰富其姓氏结构。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石柱,因元末逃避战乱和明初组织的大规模移民有秦、谭、向、佘、邓、蹇、杨、郭、廖、牟、田等姓氏。《郭氏族谱》记载:“于洪武初湖广填四川时,到石砫土老坪、高台坝落业。”[10]明末清初,避乱来石柱的汉族居民有黎、杨、李、何、陆、谢等姓氏。《黎家族谱》记载:“清初避乱,黎洪让携家由万县三正里入石砫万福场小耶寨落业。”清初,移民石柱定居的汉族有王、黄、包、周、贺、钟、杨等姓氏。《包氏族谱》记载:“祖居湖南辰州郎溪县,顺治七年辗转迁居石砫司洞源里四甲马武坝。”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酉阳,因躲避战火和政府开发性移民的汉族姓氏包括白、彭、田、何、庹、杨、陈、王、张、李等姓。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秀山,因躲避战火和政府开发性移民的汉族姓氏包括彭、白、李、马、蔡、田、杨、向、冉、覃等姓氏;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黔江,人数众多的大姓陶、田、万、黄、徐、周、蒲、张、罗、李、孙、宋、谢等都是明清时期从湖北、江西等地辗转迁入落业垦殖。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彭水,因躲避战火和政府开发性移民的汉族姓氏包括谢、王、赵、萧、李、廖、聂、蔡、简、汪等上百个姓氏。
三是不同时期进入土家族地区的汉族官商姓氏。重庆土家族区有丰富的盐丹资源,受命逐利而来的汉族官商留居当地而融入土家族,丰富了土家族的姓氏结构。在重庆土家族聚居的彭水,雍氏、田氏、王氏、向氏、聂氏有部分系汉族官商后裔,后因认同土家族的民族身份而为土家族姓氏增加了成员。《彭水县志》记载境内董姓始祖董仁高在明朝“永乐时,奉旨来彭水采购皇木。见风俗淳厚,有心居此,迟延数年才回京复旨。后从江西吉水县洞水乡南岭西坑迁龟池坝隐居。”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