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民族地区庆典经济研究
庆典是有主题的公众庆典活动的简称。庆典活动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与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发展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的节日庆典是社会群落为了一件共同的事情而进行庆祝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为了发展经济,本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举办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例如“XX旅游节”、“XX艺术节”、“XX美食节”等。这些庆典活动或是对传统节日庆典的提升,或立足本地创立新节;这些庆典活动从民间自发组织转变为政府主办,由信仰价值和文化追求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更多的经济追求。所谓庆典经济,就是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在特定时空范围内,以独具个性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人文景观、特色产业和生产经营活动为依托,以行政、或行政与行业协会相结合为运作手段,以文化、艺术和舆论的渲染为媒介,以各种形式的庆典、演艺、洽谈会、展览、节庆、赛事等活动为载体,集聚有益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项目流,从而带动一二三次产业发展的具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的综合经济。由庆典而产生的庆典经济成为新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是传统节日庆典的衍生物,是在对传统庆典活动的继承与创新中派生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产物。
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据湖南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统计,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共计657.5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0.21%。湖南省共有少数民族自治州1个,自治县7个,民族乡99个。湖南民族众多,民族地区节日多,庆典多。在众多的民族庆典中,尤以自治区、州、县和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典及民族性区域重大庆典为重。民族地区庆典活动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民族文明有效的表现方式,也是展示成果、发布信息、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整合资源重要途径。民族地区庆典既是一项文化活动,又是一项经济行为,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特征。民族地区庆典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庆典活动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带来直接的投资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消费。其经济作用不仅直接体现在节日庆典本身的收益,还表现在对民族地区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一场庆典活动往往能推动民族地区的一、二、三产同时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民族地区庆典经济已越来越散发出其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湖南民族地区庆典概况
湖南省民族地区的节日庆典活动很多,有的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庆典活动,有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甚至是近年才举办的庆典活动。
(一)庆典活动的类型
湖南民族地区的庆典活动,按其性质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政治性庆典。主要是指民族自治地方逢十、逢五周年成立纪念庆典。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成立了自治州、自治县和少数民族乡。截止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省共有1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和99个民族乡。为展示党的民族政策的辉煌成就,2004年到2008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先后举办了逢十周年成立纪念庆典活动,之后,各州、县还举办了小规模的逢五周年成立纪念庆典活动。全省99个民族乡也陆续举办了逢十周年成立纪念庆典活动。目前,自治州、县和民族乡新一轮的逢十、逢五周年成立纪念庆典活动又开始紧锣密鼓地启动筹备了。政治性的庆典活动还有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等。
2、经济性的庆典活动。我省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很有特色。各民族地区发挥资源和特色优势,举办了许多经济性的庆典活动。比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利用杨梅的品牌优势举办了多届“杨梅节”,麻阳苗族自治县利用本地柑橘品牌举办了多届“柑橘节”, 新晃侗族自治县利用本地黄牛品牌打造的“夜郎黄牛节”, 江华瑶族自治县利用本地雪犁品牌打造的“瑶山雪犁文化节”等。
3、传统民族节日庆典。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多。我省少数民族众多,民族传统节日不胜枚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通道侗族自治县有萨文化节,大戊梁歌会、三省坡六月六歌会、全国侗族芦笙节等展示了侗族的民族文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有苗年文化节,四月八姑娘节,七月十四岩湾歌场,七月十五苗侗芦笙节等展示苗族歌鼟、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新晃侗族自治县有六月十一尝新节,国际画眉节等展示侗族傩戏、坳会和歌舞等民族文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过赶年、跳马节、舍巴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赶秋节、清明歌节、跳香会、樱桃会、苗族银饰文化节等,展示土家族苗族文化;张家界市有中国山歌节,元宵灯会、六月六民俗文化节,慈利五雷山庙会,桑植民歌节等展示苗族土家族文化;江华瑶族自治县有二月初一赶鸟节,四月初八牛王节,六月初六尝新节、仁王节,十月十六日盘王节等展示瑶族文化;城步苗族自治县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苗年、侗族春社、三月三、乌饭节、六月六等节日展示苗族侗族文化。
4、旅游性庆典活动。张家界市举办了多个旅游性庆典活动,比如,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在张家界主办的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由湖南省文化厅主办的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等。
(二)庆典活动的特点
湖南民族地区的这些节日庆典活动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地域性。一是指政治性的自治州、县庆和民族乡庆仅限于本州、县、乡;二是指其他节日庆典也具有地域性特点。湖南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大山深处,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大,加之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使得湖南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同一民族的节庆活动有其基本的共同之处,但各地区又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特点决定了开发利用这些民族节庆时须充分发挥地域民族节庆的特长,以某一地域所特有的民族节日庆典活动来吸引参与者。
2、多样性。湖南民族地区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多支系的人文环境,使得湖南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在数量、类型、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就为开发利用民族节日庆典活动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但同时也必须注意不能因强调多而忽略了突出重点和特色,否则,比比皆是的节日就变成了没有节日。
3、节律性。民族节日庆典活动节奏的调剂,多与地域环境的季节性相一致,大多数节日庆典活动均在生产间隙,这既是对自然界季节变化的积极适应,也是人们身心活动规律对季节条件充分利用的体现。湖南少数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多在春季和秋季,所谓“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起着动员春耕和喜庆秋收的作用。节律性导致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季节性经营的特点,开发利用中必须注意尽可能地与旅游季节性相吻合。
4、模式性。民族节日庆典活动的表现形式、活动程式以及内容、时间、地点基本上是从古至今按一套模式延续下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神秘性。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山高谷深,森林茂密,构成了神秘魔幻的环境,成为培育多种原始崇拜的温床。至今许多民族仍信奉着以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为主的原始宗教,巫文化也广泛存在,涉及到宗教、文学、音乐舞蹈、服饰、民族民间工艺品等许多方面。少数民族的祭祀性节日常常与巫术息息相关,往往由巫师主持,要跳祭祀舞,即一种神秘的巫舞。舞者以其优美沉重的舞姿,除传递审美信息外,更主要是传递神秘的宗教信息。所有这些,使得祭祀性节日庆典活动常常具有不可捉摸或不可理解的神秘性。
二、湖南民族地区发展庆典经济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
湖南民族地区以湘西、怀化、张家界、永州、常德、邵阳居多。上述这些地区都位于湖南的边境地区。过去,我们经常将位于边境视为劣势;用现代的眼光看,这种劣势其实是可以转化为优势的:这些地区与省内其他地区因行政隶属关系的原因保持着天然的、历史的、行政的联系。同时,这些地区与周边省(市、自治区)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联系较多。再有,这些地区基本处在张家界和桂林两个国际旅游城市之间。张家界本身就是国际旅游目的地,湘西州、常德和怀化是张家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怀化(特别是其南三县,即通道、靖州、会同)、邵阳、永州提出融入桂林国际大旅游圈。这是发展庆典经济其他地区不具备的先天的区位优势。
(二)交通优势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开放开发、我省湘西扶贫攻坚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我省民族地区的交通得到极大的改善并且将要得到更大的改善。目前,绝大部分民族州、县都通了铁路和国道省道公路,有的已通了高速公路。根据湖南省交通建设“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湖南省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湖南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特别是与外省(市、自治区)的联系将比省内其他腹地地区更加方便和快捷。
(三)资源优势
1、文化积淀深厚。我省湘西州是我国土家族、苗族的核心聚居地,怀化是湖南侗族的核心聚居地,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也非常有特色。我省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在此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创造了独特、灿烂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2、生态资源丰富。2011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湖南省为57.13%,而我省民族地区森林覆盖率均在65%以上,其中,通道、靖州、江华、城步更是均在76%以上。多个民族县有国家级或省级森林公园,多个民族县被国家或湖南省授予“绿化造林先进县”、“生态示范县”等称号。我省民族地区降水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植被茂盛,形成瀑布、溪流、湖泊、水库等多种水体景观。
3、景区景点多样。我省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红色、绿色、民族等类型的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众多。多个民族县有国家级4A级旅游景点,尚未开发的景区景点更多。
4、农业资源丰富。我省民族地区均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多个民族县被称为“森林王国”、“楠竹之乡”、“柑橘之乡”、“木耳之乡”、“山菇之乡”等,传统农业独具特色,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四)政策优势
湖南1州7县99个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典得到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国家民委和湖南省政府有专门的文件对民族地区逢十周年庆典作出规定,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随着国家和湖南省对民族物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的加大,湖南省政府对民族传统节日庆典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应的民族、文化、财政、教育等部门鼎力支持各地举办民族传统节日庆典。
三、湖南民族地区发展庆典经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省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活动,为促进旅游发展、繁荣文化、发展县域经济、提升民族地区知名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总体上看,我省民族庆典经济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1、民族庆典的经济效益不甚理想。良好的经济效益是民族节庆得以连续举办的基础,如果主办者和各方参与者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而节庆的经济效益低下,“费力不讨好”,那么,各方的积极性都会遭到极大的打击,导致节庆产品生命短暂。纵观我省民族地区举办的民族庆典活动,除了自治州、县和民族乡的逢十、逢五周年庆典收到较好经济效益外,其他民族节日庆典,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大,但由此带来的效益不甚理想,甚至有些地方的庆典活动接待性旅游过多,且全部费用由当地政府财政负担,本来就很贫乏的地方财政更是入不敷出,而这种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的带动效益也不是很明显,被人们戏称“只赚吆喝不赚钱”。比如,通道侗族自治县每年都举办“全国侗族芦笙节”、“大戊梁歌会”、“六月六歌会”等节庆活动,县、乡各级政府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经济效益不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在湖南各个少数民族民族及其众多的支系中,大大小小的节日庆典有百余个,其中有较大影响、特色突出的也有十几个。从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的民族节日庆典来看,真正获得效益的不多。当然,举办民族节日庆典不能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的,它还有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功能和作用,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举办每一个民族节日庆典都只讲社会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长此以往,民族庆典也不能持久维系,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最终也会落空。
2、民族庆典活动的运作体制落后。纵观我省民族地区各地举办的民族庆典活动,直接参与者不外乎三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现有运作模式下,常常是政府主办,上级支持,企业赞助,公众被动参与,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政府可以依靠行政手段保证节事进程的顺利开展,可以减少某些人为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增加了政府非必要性事务负担和财政支出,节事综合效益不高。民族庆典活动的开发大都流于表面,项目的运作往往缺乏创新。就目前民族庆典活动的表现,大致有六种:
一是自治地方逢十、逢五周年庆典活动。它是一种政治性强的民族庆典,也是我省民族地区最大的庆典。县、市、省、国家级财政投入的项目资金很多,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从2004年到2008年我省的1州7县逢十周年州县庆典活动,总共得到240多亿元的资金支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的启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连续3年达到二位数。通道侗族自治县乘50庆典的东风,投入1亿多元资金新开辟了环城公路,使县城的面积扩大了一半,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步苗族自治县和新晃侗族自治县,紧紧抓住县庆县城扩容的机会,通过市场运作和土地置换等措施,修建了新的行政政务中心,机关办公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08年举行庆典活动的13个民族乡,多数乡得到的支持达200万元以上,2009年举行庆典活动的7个民族乡,得到各种支持高达5653万元,最多的1个乡得到1400多万元。庆典经济成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模式。国家民委对我省民族地区庆典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给中央政治局写了专报,作为经验在全国推介。但是,这种庆典的动作体制也有其改进和完善之处:仅靠上级政府作为主要的投入主体,助长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民间投资主体的缺失(或者力量非常弱小)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去一股重要的助推力量。
二是民族传统的节日庆典活动。我省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每逢节日,四里八乡的村民都要欢聚在一起,进行集体联欢。节日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是,现在少数民族地区青年人外出打工者较多,留下的多为中老年人。政府主持这类传统庆典活动积极性不高,搭一个台子,找几个老年人上去唱一下跳一下就算完成任务了。不管什么节日庆典,节目内容和形式高度雷同,没有特色。
三是舞台化、商品化的民族庆典活动。传统的民族节日庆典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下按规定方式举行的,但随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活动逐渐被商品化,变成了为接待旅游者可随时搬上舞台的商品,并且,为迎合旅游者的兴趣,活动内容往往被改变,表演节奏越来越快。
四是就地展示型民族文化村的民族庆典活动。它直接利用原生态的民族村落,有村民的介入,是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露天博物馆,参与者可感受到比较原味的民族文化,是目前相对可行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方式。比如,通道皇都侗文化村、通道坪坦乡坪坦村的开发动作。但因以单个村落为开发对象,未考虑整个社区环境,范围小,居民少,文化单一,可为了满足常年不断的旅游者而不得不随时举办活动,使传统节日最终也沦落为取悦客人的商品化民俗。同时,旅游者的频繁涌入,易加速村落淳朴民风的丧失和传统观念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和破坏。
五是“民族(俗)村”异地模拟型人造主题公园的民族庆典活动。民族主题异地模拟型人造公园(如怀化侗文化城等)皆按节期举办民族节庆活动,既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采,又丰富了游客活动。因其为异地模拟型人造主题公园,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荟萃精华、有所取舍”,但脱离了民族生活环境的庆典缺乏真实性,不利于民族庆典活动的真正内涵的展示。在民族村按节期举行的庆典活动商品化的氛围过浓。
六是民族(俗)博物馆的展览性民族庆典活动。以图片、书籍、模型、录像、VCD、DVD等为表现载体,对民族节日的理论诠释较深刻,便于携带,可作为旅游纪念品。但属静态开发形式,仅只局限于学术活动,缺乏鲜活感和参与性,对普通参与者吸引力较小。
3、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庆典活动形式趋同。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因而民族庆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文化是节庆活动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庆典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庆典活动之所以能长久延续和传承,是因为它是长期发展、积淀、演变和发展而来,是根植于大众的民族感情、民族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的,是展示地方文化的形式,也是一种聚集人气的方法。比如通道“大戊梁歌会”和“六月六歌会”,历史都十分悠久,名闻湘桂黔三省区的侗族苗族地区,但政府作为主办方,由于对两个歌会不同的文化内涵特质挖掘不深,两个歌会从节目形式和内容上都办得高度雷同,且庆典活动内容单一,搭一个台,表演几个节目,任务就算完成了。据我们的调查,我省的民族庆典中,除了自治州、县和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典活动内容较为丰富,形式较为多样外,其他庆典活动基本上主题形象不够鲜明,活动形式趋于雷同,活动内容十分单一,活动时间非常短暂(一般半天搞完)。
4、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政府包办,导致市场主体培育不够,社会参与度低。目前湖南民族庆典活动都是一种政府行为,除自治州、县逢周年庆典活动外,其他民族庆典活动的模式基本上就是一台节目。包括自治州、县和民族乡逢十周年庆典在内,民族庆典活动都是由政府部门举办,上指下派,按行政方式运作,较少考虑由民间组织和企业直接承办,因此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在进行节庆定位和策划时,很难对市场需求、民众需求做出及时准确地判断,导致庆典活动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活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甚至有些庆典活动对老百姓实行封闭,只有少数人才能参加。比如自治州、县和民族乡逢十周年庆典活动中的必备环节---“成就展”,许多地区的做法是只向上级领导、嘉宾、国家工作人员开放,一般群众想去看是很难的。许多庆典活动中,群众从开幕到闭幕都只是被动看热闹的观众,没能成为活动的主角,致使庆典活动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5、民族庆典活动缺乏整体的组织规划和资源的整合。就湖南来说,民族庆典活动开发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合理。比如,湖南多个少数民族都有的“偿新节”,只有在通道南部侗族地区知名度较高,原因在于通道南部侗族的偿新节历史悠久,从未中断,规模大,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而其他地区和民族的偿新节受此“屏蔽效应”的冲击,始终未引起外界的注意。又如,侗族各地区都有的纪念侗族英雄杨再思的节日---四月初八黑米节,在许多人印象中仅是侗族杨姓群众过的节日,原因是杨姓群众普遍过这个节日,而其他侗族村寨有的过有的不过。所以,一些非杨姓村寨很有特色的黑米节被杨姓村寨的黑米节“屏蔽”了。节日多是各个少数民族的共性,在我省一些民族聚居地区和多民族居住地区,几乎是五天一小节,十天一大节,但据我们的考察,真正传承、开发出来且知名度较高的民族节日不多,各地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经济效益无从谈起。
6、民族文化异化及民族文化资源流失、消亡严重。近年来,我省民族文化资源流失速度明显加快。一是对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不力。比如,大量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古建筑、文化遗址、石碑、匾牌、盛物器具等民间保存不多的物品等,因自然倒塌、人为破坏而不复存在。又如,在“振兴旅游业,提高知名度”的口号声中,打着保护与开发的幌子,把破旧的历史悠久的民居加以重新装修,用假古董摧毁了真古董,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在民族地区比比皆是。二是传承民族文化后继无人。许多民间文化、工艺和技术,由于其繁琐复杂性,年轻一代不屑于学,而随着掌握其工艺和技术的艺人去世而失传。
四、做大做强湖南民族地区庆典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地区庆典经济的认识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地区占全省面积三成多,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一成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地区举行各类庆典活动,对于总结我国民族政策实施的成功经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展示民族地区取得的辉煌成就,调动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体现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心关怀,促进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民族地区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各类庆典活动,认真组织好。通过庆典活动工作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团结。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资源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资源,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都是资源。民族节日庆典作为一种社会人文资源,直接或间接对经济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一是庆典经济具有聚集功能。通过举办节日庆典,使本区域内的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整合,使区域潜能和优势得以集中释放。同时,庆典作为一种集中庆祝纪念、文化展示和传承、经济合作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它具有加强民族团结、激发爱国爱族爱家热情、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张扬民族文化等诸多功能。因而,通过庆典,能够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起来,并能创造无限的商机和财富。二是庆典经济具有较强的传播功能。庆典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传播功能深远而持久。通过举办民族庆典,邀请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名人、国内外客商参加,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民族地区的品牌形象得以广泛传播,形成几何效应,被进一步放大和提升。三是庆典经济具有较大的带动功能。庆典经济是“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它能带来直接的投资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消费。特色各异的民族庆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形成以“庆典”为核心的经济圈,辐射带动一二三产业,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据专家测算,庆典经济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其长远效益更是不可估量。因此,有学者将民族地区庆典经济称为激活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动机”,加速民族地区发展的“助推器”。全国的自治区、州、县和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典、广西的民歌节、云南的泼水节,等等,已一再证明了这个道理。
(二)重点打造逢十周年成立纪念庆典活动
在我省所有的民族庆典中,自治州、县和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典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任何方面意义来讲,无疑都是民族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庆典活动。它对于集中展示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张扬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大团结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民族地区在举办各类庆典活动中,要将自治州、县和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典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1、抢抓机遇,及早谋划。逢十周年庆典十年才有一次,机遇稍纵即逝。机遇抓不住,政策用不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落后若干年。所以,要统一思想,及早谋划,提前三年就要开展动员工作,成立专门机构推动工作。要多汇报,争取上级重视。领导重视、部门支持是搞好庆典的前提。要多汇报民族地区在加快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反映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希望通过举办庆典活动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
2、强化项目建设。举办逢十周年庆典活动,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必须突出项目建设。首先,要认真筹划筛选项目。要立足本地区发展实际,坚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坚持争取外力支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社会事业作为重点项目,集中资金办大事、办实事。其次,要积极筹措项目资金。要积极向上级各部门争取对庆典项目资金的支持,对庆典项目纳入计划笼子,尽量予以倾斜安排。最后,要严格管理实施项目。要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由一名领导负责一个或几个庆典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招投标程序规定,加强对庆典工程项目的监理和督查,确保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发挥工程效益。
(三)加强对民族庆典活动的统筹规划
民族庆典活动的统筹规划是彰显民族文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中心环节。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对民族庆典活动的开发。自治州、县和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典自然是所有庆典的重中之重,但它毕竟十年才有一次。因此,民族地区在发挥少数民族本身节庆多的优势,要选择一年中几个重大的传统节日进行开发;或者利用本地资源要素优势,每年新创办一个或几个经济性、文化性庆典活动(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举办的杨梅节,麻阳苗族自治县举办的柑橘节,芷江侗族自治县举办的和平文化节,通道侗族自治县举办的芦笙节,等等),使民族地区的庆典活动在民族地区成为常态,让庆典经济成为助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文化性庆典活动为例,民族地区在做以民族风情、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民族庆典活动规划时,要注重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优先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民族文化节庆资源,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节庆产品,使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在区域布局上,湘西主打苗族土家族文化和边城文化牌、张家界主打武陵源文化牌,怀化主打侗族文化、夜郎文化牌,永州主打瑶族文化牌,邵阳主打花瑶文化、南苗文化牌,最终形成湖南多样性、丰富性的民族庆典活动产品。
(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族庆典活动的影响力
新闻媒介是民族庆典活动宣传的重要工具。民族地区要加强同省内外媒体和网络的沟通与合作,选择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和专业旅游报,有重点地邀请省内外主流媒体赴民族地区考察采访,对民族庆典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和促销;整合全省各地的旅游信息资源,构建旅游信息化平台;抓好民族庆典活动宣传品和纪念品的设计与制作工作,开发出一批具有当地特色、信息量大、实效性强、有一定档次、适合当地市场需要的民族庆典活动宣传品和纪念品,拓宽宣传品的发放渠道,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联合、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格局。
(五)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
市场化运作体现的是秩序和企业的核心价值。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我省民族地区市场发育的成熟度与发达地区相比很低。我省民族地区庆典活动的开发,只能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各类民族庆典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组织,自上而下一致宣传。就目前情况,我省民族地区自治州、县和民族乡逢十周年庆典活动由当地党委政府主办,其他民族庆典活动主要由当地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组织主办,然后争取商业赞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起,除逢十周年庆典活动外,其他庆典活动应当组建专业的集团公司,逐步进行市场化运作,可将商业机会与主办者的行政级别挂钩,形成政府有关部门出名义,企业承办的节庆主要运作方式。同时,还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开始阶段政府干预多一些,行政色彩浓一些,市场力度少一些,随着节庆活动的不断完善,各方面力量就要重新调整,逐步达到以市场为最终取向的目标。此外,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节庆活动的一些先进经营方式很值得我省民族地区学习,如主办者除向新闻媒介发布信息外,还主动与各地乃至海外旅行批发商联系,将节庆活动的主要节目、时间印成多种文字,在表述方式上也尽可能考虑异地人的接受能力,提前半年进行宣传;在交通枢纽处,如火车站、机场出口设置节庆活动导游图,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提高客源量,从而烘托出节庆活动游人如织、商贾汇集的场面。
(六)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借鉴外来文化,力求产品创新
我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侗族吊脚楼、土家族转角楼;长期保持着古朴风貌的傩戏、阳戏、辰河戏;欢快热烈的芦笙舞;流传于各地各民族的酒歌、大歌、祭歌、山歌;还有与本地气候相适应的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格各异的民间工艺品,这么多瑰丽的文化珍宝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在策划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时,要始终把产品创新放在重要位置,要挖掘并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庆典活动的一条鲜明主线,贯穿于各个环节和各个时段。庆典活动要形成序列,形成固定举办模式。在此基础上,要坚持创新,最终使庆典活动真正形成品牌,产生品牌价值和忠诚度,在人们心中产生品牌情感维系,并占据一席之地。在挖掘当地文化时,要体现其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强调其人类学、社会学特征,而不是利用地域的蛮荒和经济技术的落后以满足活动参与者的猎奇心理,以避免对今后民族文化资源和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品牌形象塑造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可以引进我国其他民族一些庆典活动的好的运作方式,如汉族的黄帝陵、炎帝陵祭祖庆典,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等,但要防止民族文化的西化、汉化、简单化、庸俗化、趋同化和城市化。
(七)加大民族文化保护的投入并加强民族文化产品的建设
在民族文化保护投入上,一是设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经费,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社会筹集和接受国内外捐赠等。二是设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在一些民族文化相对集中分布而又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地区,建立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有限制地向游人开放,避免过多过滥的旅游活动造成对当地人传统生活的影响,并且抵制影视文化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同化,保持乡土文化的特性和淳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并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三是加大对抢救保护民族珍奇文化艺术(包括有形和无形文化)的投入,重视对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古城、文物古迹的挖掘整理和抢救保护工作,根据民族文化不同的类别确立不同的保护方法,对于物质文化要尽量维持原状、特别是注意对濒临灭绝的文物进行保护性抢救;对于非物质文化要深入整理发掘、通过培养传承人、建立各种传习馆和学校,对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
在民族文化产品建设上,民族庆典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就是出售民族文化产品。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民族庆典活动中,销售最火爆的是民族文化产品。民族文化产品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抽象艺术表现,典型的如民族歌舞、民族风情节日等;二是实物表现,如民族工艺品、民族服装等。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关键是:一是要大力整合旅游和文化资源。在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依托我省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深度开发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民族文化产品,充分展现各民族的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喜庆节日、风味食品、竞技活动、生产劳动等风情文化。二是要推进民族文化基地开发建设。以民族风情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小镇、民俗风情旅游园区和民族村寨为重点,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基地。三是要策划开发一批高品位的旅游产品。保证产品上档次、上规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升旅游层次,多推出诸如张家界的原生态歌舞《张家界•魅力湘西》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精品,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运作,优先扶持对这些产品的开发。四是积极做好民族旅游产品的推介工作。转变经营观念,宣传促销和市场营销并重,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互联网,通过投放广告、采播专题片、登载图片等形式大力宣传旅游产品。五是对民族庆典文化产品的开发,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文化学、旅游经济及规划设计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方能规划、设计和开发出高品位、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
湖南省民族地区庆典经济研究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吴炳升 吴练斌
庆典是有主题的公众庆典活动的简称。庆典活动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与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发展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的节日庆典是社会群落为了一件共同的事情而进行庆祝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为了发展经济,本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举办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例如“XX旅游节”、“XX艺术节”、“XX美食节”等。这些庆典活动或是对传统节日庆典的提升,或立足本地创立新节;这些庆典活动从民间自发组织转变为政府主办,由信仰价值和文化追求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更多的经济追求。所谓庆典经济,就是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在特定时空范围内,以独具个性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人文景观、特色产业和生产经营活动为依托,以行政、或行政与行业协会相结合为运作手段,以文化、艺术和舆论的渲染为媒介,以各种形式的庆典、演艺、洽谈会、展览、节庆、赛事等活动为载体,集聚有益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项目流,从而带动一二三次产业发展的具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的综合经济。由庆典而产生的庆典经济成为新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是传统节日庆典的衍生物,是在对传统庆典活动的继承与创新中派生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产物。
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据湖南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统计,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共计657.5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0.21%。湖南省共有少数民族自治州1个,自治县7个,民族乡99个。湖南民族众多,民族地区节日多,庆典多。在众多的民族庆典中,尤以自治区、州、县和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典及民族性区域重大庆典为重。民族地区庆典活动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民族文明有效的表现方式,也是展示成果、发布信息、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整合资源重要途径。民族地区庆典既是一项文化活动,又是一项经济行为,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特征。民族地区庆典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庆典活动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带来直接的投资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消费。其经济作用不仅直接体现在节日庆典本身的收益,还表现在对民族地区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一场庆典活动往往能推动民族地区的一、二、三产同时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民族地区庆典经济已越来越散发出其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湖南民族地区庆典概况
湖南省民族地区的节日庆典活动很多,有的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庆典活动,有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甚至是近年才举办的庆典活动。
(一)庆典活动的类型
湖南民族地区的庆典活动,按其性质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政治性庆典。主要是指民族自治地方逢十、逢五周年成立纪念庆典。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成立了自治州、自治县和少数民族乡。截止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省共有1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和99个民族乡。为展示党的民族政策的辉煌成就,2004年到2008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先后举办了逢十周年成立纪念庆典活动,之后,各州、县还举办了小规模的逢五周年成立纪念庆典活动。全省99个民族乡也陆续举办了逢十周年成立纪念庆典活动。目前,自治州、县和民族乡新一轮的逢十、逢五周年成立纪念庆典活动又开始紧锣密鼓地启动筹备了。政治性的庆典活动还有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等。
2、经济性的庆典活动。我省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很有特色。各民族地区发挥资源和特色优势,举办了许多经济性的庆典活动。比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利用杨梅的品牌优势举办了多届“杨梅节”,麻阳苗族自治县利用本地柑橘品牌举办了多届“柑橘节”, 新晃侗族自治县利用本地黄牛品牌打造的“夜郎黄牛节”, 江华瑶族自治县利用本地雪犁品牌打造的“瑶山雪犁文化节”等。
3、传统民族节日庆典。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多。我省少数民族众多,民族传统节日不胜枚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通道侗族自治县有萨文化节,大戊梁歌会、三省坡六月六歌会、全国侗族芦笙节等展示了侗族的民族文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有苗年文化节,四月八姑娘节,七月十四岩湾歌场,七月十五苗侗芦笙节等展示苗族歌鼟、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新晃侗族自治县有六月十一尝新节,国际画眉节等展示侗族傩戏、坳会和歌舞等民族文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过赶年、跳马节、舍巴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赶秋节、清明歌节、跳香会、樱桃会、苗族银饰文化节等,展示土家族苗族文化;张家界市有中国山歌节,元宵灯会、六月六民俗文化节,慈利五雷山庙会,桑植民歌节等展示苗族土家族文化;江华瑶族自治县有二月初一赶鸟节,四月初八牛王节,六月初六尝新节、仁王节,十月十六日盘王节等展示瑶族文化;城步苗族自治县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苗年、侗族春社、三月三、乌饭节、六月六等节日展示苗族侗族文化。
4、旅游性庆典活动。张家界市举办了多个旅游性庆典活动,比如,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在张家界主办的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由湖南省文化厅主办的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等。
(二)庆典活动的特点
湖南民族地区的这些节日庆典活动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地域性。一是指政治性的自治州、县庆和民族乡庆仅限于本州、县、乡;二是指其他节日庆典也具有地域性特点。湖南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大山深处,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大,加之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使得湖南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同一民族的节庆活动有其基本的共同之处,但各地区又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特点决定了开发利用这些民族节庆时须充分发挥地域民族节庆的特长,以某一地域所特有的民族节日庆典活动来吸引参与者。
2、多样性。湖南民族地区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多支系的人文环境,使得湖南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在数量、类型、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就为开发利用民族节日庆典活动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但同时也必须注意不能因强调多而忽略了突出重点和特色,否则,比比皆是的节日就变成了没有节日。
3、节律性。民族节日庆典活动节奏的调剂,多与地域环境的季节性相一致,大多数节日庆典活动均在生产间隙,这既是对自然界季节变化的积极适应,也是人们身心活动规律对季节条件充分利用的体现。湖南少数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多在春季和秋季,所谓“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起着动员春耕和喜庆秋收的作用。节律性导致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季节性经营的特点,开发利用中必须注意尽可能地与旅游季节性相吻合。
4、模式性。民族节日庆典活动的表现形式、活动程式以及内容、时间、地点基本上是从古至今按一套模式延续下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神秘性。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山高谷深,森林茂密,构成了神秘魔幻的环境,成为培育多种原始崇拜的温床。至今许多民族仍信奉着以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为主的原始宗教,巫文化也广泛存在,涉及到宗教、文学、音乐舞蹈、服饰、民族民间工艺品等许多方面。少数民族的祭祀性节日常常与巫术息息相关,往往由巫师主持,要跳祭祀舞,即一种神秘的巫舞。舞者以其优美沉重的舞姿,除传递审美信息外,更主要是传递神秘的宗教信息。所有这些,使得祭祀性节日庆典活动常常具有不可捉摸或不可理解的神秘性。
二、湖南民族地区发展庆典经济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
湖南民族地区以湘西、怀化、张家界、永州、常德、邵阳居多。上述这些地区都位于湖南的边境地区。过去,我们经常将位于边境视为劣势;用现代的眼光看,这种劣势其实是可以转化为优势的:这些地区与省内其他地区因行政隶属关系的原因保持着天然的、历史的、行政的联系。同时,这些地区与周边省(市、自治区)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联系较多。再有,这些地区基本处在张家界和桂林两个国际旅游城市之间。张家界本身就是国际旅游目的地,湘西州、常德和怀化是张家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怀化(特别是其南三县,即通道、靖州、会同)、邵阳、永州提出融入桂林国际大旅游圈。这是发展庆典经济其他地区不具备的先天的区位优势。
(二)交通优势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开放开发、我省湘西扶贫攻坚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我省民族地区的交通得到极大的改善并且将要得到更大的改善。目前,绝大部分民族州、县都通了铁路和国道省道公路,有的已通了高速公路。根据湖南省交通建设“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湖南省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湖南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特别是与外省(市、自治区)的联系将比省内其他腹地地区更加方便和快捷。
(三)资源优势
1、文化积淀深厚。我省湘西州是我国土家族、苗族的核心聚居地,怀化是湖南侗族的核心聚居地,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也非常有特色。我省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在此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创造了独特、灿烂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2、生态资源丰富。2011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湖南省为57.13%,而我省民族地区森林覆盖率均在65%以上,其中,通道、靖州、江华、城步更是均在76%以上。多个民族县有国家级或省级森林公园,多个民族县被国家或湖南省授予“绿化造林先进县”、“生态示范县”等称号。我省民族地区降水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植被茂盛,形成瀑布、溪流、湖泊、水库等多种水体景观。
3、景区景点多样。我省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红色、绿色、民族等类型的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众多。多个民族县有国家级4A级旅游景点,尚未开发的景区景点更多。
4、农业资源丰富。我省民族地区均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多个民族县被称为“森林王国”、“楠竹之乡”、“柑橘之乡”、“木耳之乡”、“山菇之乡”等,传统农业独具特色,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四)政策优势
湖南1州7县99个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典得到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国家民委和湖南省政府有专门的文件对民族地区逢十周年庆典作出规定,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随着国家和湖南省对民族物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的加大,湖南省政府对民族传统节日庆典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应的民族、文化、财政、教育等部门鼎力支持各地举办民族传统节日庆典。
三、湖南民族地区发展庆典经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省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活动,为促进旅游发展、繁荣文化、发展县域经济、提升民族地区知名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总体上看,我省民族庆典经济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1、民族庆典的经济效益不甚理想。良好的经济效益是民族节庆得以连续举办的基础,如果主办者和各方参与者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而节庆的经济效益低下,“费力不讨好”,那么,各方的积极性都会遭到极大的打击,导致节庆产品生命短暂。纵观我省民族地区举办的民族庆典活动,除了自治州、县和民族乡的逢十、逢五周年庆典收到较好经济效益外,其他民族节日庆典,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大,但由此带来的效益不甚理想,甚至有些地方的庆典活动接待性旅游过多,且全部费用由当地政府财政负担,本来就很贫乏的地方财政更是入不敷出,而这种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的带动效益也不是很明显,被人们戏称“只赚吆喝不赚钱”。比如,通道侗族自治县每年都举办“全国侗族芦笙节”、“大戊梁歌会”、“六月六歌会”等节庆活动,县、乡各级政府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经济效益不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在湖南各个少数民族民族及其众多的支系中,大大小小的节日庆典有百余个,其中有较大影响、特色突出的也有十几个。从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的民族节日庆典来看,真正获得效益的不多。当然,举办民族节日庆典不能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的,它还有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功能和作用,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举办每一个民族节日庆典都只讲社会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长此以往,民族庆典也不能持久维系,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最终也会落空。
2、民族庆典活动的运作体制落后。纵观我省民族地区各地举办的民族庆典活动,直接参与者不外乎三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现有运作模式下,常常是政府主办,上级支持,企业赞助,公众被动参与,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政府可以依靠行政手段保证节事进程的顺利开展,可以减少某些人为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增加了政府非必要性事务负担和财政支出,节事综合效益不高。民族庆典活动的开发大都流于表面,项目的运作往往缺乏创新。就目前民族庆典活动的表现,大致有六种:
一是自治地方逢十、逢五周年庆典活动。它是一种政治性强的民族庆典,也是我省民族地区最大的庆典。县、市、省、国家级财政投入的项目资金很多,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从2004年到2008年我省的1州7县逢十周年州县庆典活动,总共得到240多亿元的资金支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的启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连续3年达到二位数。通道侗族自治县乘50庆典的东风,投入1亿多元资金新开辟了环城公路,使县城的面积扩大了一半,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步苗族自治县和新晃侗族自治县,紧紧抓住县庆县城扩容的机会,通过市场运作和土地置换等措施,修建了新的行政政务中心,机关办公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08年举行庆典活动的13个民族乡,多数乡得到的支持达200万元以上,2009年举行庆典活动的7个民族乡,得到各种支持高达5653万元,最多的1个乡得到1400多万元。庆典经济成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模式。国家民委对我省民族地区庆典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给中央政治局写了专报,作为经验在全国推介。但是,这种庆典的动作体制也有其改进和完善之处:仅靠上级政府作为主要的投入主体,助长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民间投资主体的缺失(或者力量非常弱小)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去一股重要的助推力量。
二是民族传统的节日庆典活动。我省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每逢节日,四里八乡的村民都要欢聚在一起,进行集体联欢。节日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是,现在少数民族地区青年人外出打工者较多,留下的多为中老年人。政府主持这类传统庆典活动积极性不高,搭一个台子,找几个老年人上去唱一下跳一下就算完成任务了。不管什么节日庆典,节目内容和形式高度雷同,没有特色。
三是舞台化、商品化的民族庆典活动。传统的民族节日庆典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下按规定方式举行的,但随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活动逐渐被商品化,变成了为接待旅游者可随时搬上舞台的商品,并且,为迎合旅游者的兴趣,活动内容往往被改变,表演节奏越来越快。
四是就地展示型民族文化村的民族庆典活动。它直接利用原生态的民族村落,有村民的介入,是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露天博物馆,参与者可感受到比较原味的民族文化,是目前相对可行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方式。比如,通道皇都侗文化村、通道坪坦乡坪坦村的开发动作。但因以单个村落为开发对象,未考虑整个社区环境,范围小,居民少,文化单一,可为了满足常年不断的旅游者而不得不随时举办活动,使传统节日最终也沦落为取悦客人的商品化民俗。同时,旅游者的频繁涌入,易加速村落淳朴民风的丧失和传统观念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和破坏。
五是“民族(俗)村”异地模拟型人造主题公园的民族庆典活动。民族主题异地模拟型人造公园(如怀化侗文化城等)皆按节期举办民族节庆活动,既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采,又丰富了游客活动。因其为异地模拟型人造主题公园,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荟萃精华、有所取舍”,但脱离了民族生活环境的庆典缺乏真实性,不利于民族庆典活动的真正内涵的展示。在民族村按节期举行的庆典活动商品化的氛围过浓。
六是民族(俗)博物馆的展览性民族庆典活动。以图片、书籍、模型、录像、VCD、DVD等为表现载体,对民族节日的理论诠释较深刻,便于携带,可作为旅游纪念品。但属静态开发形式,仅只局限于学术活动,缺乏鲜活感和参与性,对普通参与者吸引力较小。
3、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庆典活动形式趋同。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因而民族庆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强。文化是节庆活动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庆典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庆典活动之所以能长久延续和传承,是因为它是长期发展、积淀、演变和发展而来,是根植于大众的民族感情、民族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的,是展示地方文化的形式,也是一种聚集人气的方法。比如通道“大戊梁歌会”和“六月六歌会”,历史都十分悠久,名闻湘桂黔三省区的侗族苗族地区,但政府作为主办方,由于对两个歌会不同的文化内涵特质挖掘不深,两个歌会从节目形式和内容上都办得高度雷同,且庆典活动内容单一,搭一个台,表演几个节目,任务就算完成了。据我们的调查,我省的民族庆典中,除了自治州、县和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典活动内容较为丰富,形式较为多样外,其他庆典活动基本上主题形象不够鲜明,活动形式趋于雷同,活动内容十分单一,活动时间非常短暂(一般半天搞完)。
4、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政府包办,导致市场主体培育不够,社会参与度低。目前湖南民族庆典活动都是一种政府行为,除自治州、县逢周年庆典活动外,其他民族庆典活动的模式基本上就是一台节目。包括自治州、县和民族乡逢十周年庆典在内,民族庆典活动都是由政府部门举办,上指下派,按行政方式运作,较少考虑由民间组织和企业直接承办,因此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在进行节庆定位和策划时,很难对市场需求、民众需求做出及时准确地判断,导致庆典活动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活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甚至有些庆典活动对老百姓实行封闭,只有少数人才能参加。比如自治州、县和民族乡逢十周年庆典活动中的必备环节---“成就展”,许多地区的做法是只向上级领导、嘉宾、国家工作人员开放,一般群众想去看是很难的。许多庆典活动中,群众从开幕到闭幕都只是被动看热闹的观众,没能成为活动的主角,致使庆典活动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5、民族庆典活动缺乏整体的组织规划和资源的整合。就湖南来说,民族庆典活动开发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合理。比如,湖南多个少数民族都有的“偿新节”,只有在通道南部侗族地区知名度较高,原因在于通道南部侗族的偿新节历史悠久,从未中断,规模大,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而其他地区和民族的偿新节受此“屏蔽效应”的冲击,始终未引起外界的注意。又如,侗族各地区都有的纪念侗族英雄杨再思的节日---四月初八黑米节,在许多人印象中仅是侗族杨姓群众过的节日,原因是杨姓群众普遍过这个节日,而其他侗族村寨有的过有的不过。所以,一些非杨姓村寨很有特色的黑米节被杨姓村寨的黑米节“屏蔽”了。节日多是各个少数民族的共性,在我省一些民族聚居地区和多民族居住地区,几乎是五天一小节,十天一大节,但据我们的考察,真正传承、开发出来且知名度较高的民族节日不多,各地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经济效益无从谈起。
6、民族文化异化及民族文化资源流失、消亡严重。近年来,我省民族文化资源流失速度明显加快。一是对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不力。比如,大量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古建筑、文化遗址、石碑、匾牌、盛物器具等民间保存不多的物品等,因自然倒塌、人为破坏而不复存在。又如,在“振兴旅游业,提高知名度”的口号声中,打着保护与开发的幌子,把破旧的历史悠久的民居加以重新装修,用假古董摧毁了真古董,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在民族地区比比皆是。二是传承民族文化后继无人。许多民间文化、工艺和技术,由于其繁琐复杂性,年轻一代不屑于学,而随着掌握其工艺和技术的艺人去世而失传。
四、做大做强湖南民族地区庆典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地区庆典经济的认识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地区占全省面积三成多,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一成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地区举行各类庆典活动,对于总结我国民族政策实施的成功经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展示民族地区取得的辉煌成就,调动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体现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心关怀,促进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民族地区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各类庆典活动,认真组织好。通过庆典活动工作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团结。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资源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资源,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都是资源。民族节日庆典作为一种社会人文资源,直接或间接对经济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一是庆典经济具有聚集功能。通过举办节日庆典,使本区域内的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整合,使区域潜能和优势得以集中释放。同时,庆典作为一种集中庆祝纪念、文化展示和传承、经济合作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它具有加强民族团结、激发爱国爱族爱家热情、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张扬民族文化等诸多功能。因而,通过庆典,能够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起来,并能创造无限的商机和财富。二是庆典经济具有较强的传播功能。庆典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传播功能深远而持久。通过举办民族庆典,邀请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名人、国内外客商参加,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民族地区的品牌形象得以广泛传播,形成几何效应,被进一步放大和提升。三是庆典经济具有较大的带动功能。庆典经济是“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它能带来直接的投资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消费。特色各异的民族庆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形成以“庆典”为核心的经济圈,辐射带动一二三产业,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据专家测算,庆典经济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其长远效益更是不可估量。因此,有学者将民族地区庆典经济称为激活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动机”,加速民族地区发展的“助推器”。全国的自治区、州、县和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典、广西的民歌节、云南的泼水节,等等,已一再证明了这个道理。
(二)重点打造逢十周年成立纪念庆典活动
在我省所有的民族庆典中,自治州、县和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典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任何方面意义来讲,无疑都是民族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庆典活动。它对于集中展示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张扬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大团结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民族地区在举办各类庆典活动中,要将自治州、县和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典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1、抢抓机遇,及早谋划。逢十周年庆典十年才有一次,机遇稍纵即逝。机遇抓不住,政策用不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落后若干年。所以,要统一思想,及早谋划,提前三年就要开展动员工作,成立专门机构推动工作。要多汇报,争取上级重视。领导重视、部门支持是搞好庆典的前提。要多汇报民族地区在加快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反映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希望通过举办庆典活动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
2、强化项目建设。举办逢十周年庆典活动,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必须突出项目建设。首先,要认真筹划筛选项目。要立足本地区发展实际,坚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坚持争取外力支持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社会事业作为重点项目,集中资金办大事、办实事。其次,要积极筹措项目资金。要积极向上级各部门争取对庆典项目资金的支持,对庆典项目纳入计划笼子,尽量予以倾斜安排。最后,要严格管理实施项目。要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由一名领导负责一个或几个庆典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招投标程序规定,加强对庆典工程项目的监理和督查,确保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发挥工程效益。
(三)加强对民族庆典活动的统筹规划
民族庆典活动的统筹规划是彰显民族文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中心环节。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对民族庆典活动的开发。自治州、县和民族乡的逢十周年庆典自然是所有庆典的重中之重,但它毕竟十年才有一次。因此,民族地区在发挥少数民族本身节庆多的优势,要选择一年中几个重大的传统节日进行开发;或者利用本地资源要素优势,每年新创办一个或几个经济性、文化性庆典活动(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举办的杨梅节,麻阳苗族自治县举办的柑橘节,芷江侗族自治县举办的和平文化节,通道侗族自治县举办的芦笙节,等等),使民族地区的庆典活动在民族地区成为常态,让庆典经济成为助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文化性庆典活动为例,民族地区在做以民族风情、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民族庆典活动规划时,要注重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优先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民族文化节庆资源,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节庆产品,使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在区域布局上,湘西主打苗族土家族文化和边城文化牌、张家界主打武陵源文化牌,怀化主打侗族文化、夜郎文化牌,永州主打瑶族文化牌,邵阳主打花瑶文化、南苗文化牌,最终形成湖南多样性、丰富性的民族庆典活动产品。
(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族庆典活动的影响力
新闻媒介是民族庆典活动宣传的重要工具。民族地区要加强同省内外媒体和网络的沟通与合作,选择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和专业旅游报,有重点地邀请省内外主流媒体赴民族地区考察采访,对民族庆典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和促销;整合全省各地的旅游信息资源,构建旅游信息化平台;抓好民族庆典活动宣传品和纪念品的设计与制作工作,开发出一批具有当地特色、信息量大、实效性强、有一定档次、适合当地市场需要的民族庆典活动宣传品和纪念品,拓宽宣传品的发放渠道,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联合、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格局。
(五)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
市场化运作体现的是秩序和企业的核心价值。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我省民族地区市场发育的成熟度与发达地区相比很低。我省民族地区庆典活动的开发,只能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各类民族庆典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组织,自上而下一致宣传。就目前情况,我省民族地区自治州、县和民族乡逢十周年庆典活动由当地党委政府主办,其他民族庆典活动主要由当地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组织主办,然后争取商业赞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起,除逢十周年庆典活动外,其他庆典活动应当组建专业的集团公司,逐步进行市场化运作,可将商业机会与主办者的行政级别挂钩,形成政府有关部门出名义,企业承办的节庆主要运作方式。同时,还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开始阶段政府干预多一些,行政色彩浓一些,市场力度少一些,随着节庆活动的不断完善,各方面力量就要重新调整,逐步达到以市场为最终取向的目标。此外,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节庆活动的一些先进经营方式很值得我省民族地区学习,如主办者除向新闻媒介发布信息外,还主动与各地乃至海外旅行批发商联系,将节庆活动的主要节目、时间印成多种文字,在表述方式上也尽可能考虑异地人的接受能力,提前半年进行宣传;在交通枢纽处,如火车站、机场出口设置节庆活动导游图,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提高客源量,从而烘托出节庆活动游人如织、商贾汇集的场面。
(六)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借鉴外来文化,力求产品创新
我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侗族吊脚楼、土家族转角楼;长期保持着古朴风貌的傩戏、阳戏、辰河戏;欢快热烈的芦笙舞;流传于各地各民族的酒歌、大歌、祭歌、山歌;还有与本地气候相适应的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格各异的民间工艺品,这么多瑰丽的文化珍宝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在策划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时,要始终把产品创新放在重要位置,要挖掘并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庆典活动的一条鲜明主线,贯穿于各个环节和各个时段。庆典活动要形成序列,形成固定举办模式。在此基础上,要坚持创新,最终使庆典活动真正形成品牌,产生品牌价值和忠诚度,在人们心中产生品牌情感维系,并占据一席之地。在挖掘当地文化时,要体现其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强调其人类学、社会学特征,而不是利用地域的蛮荒和经济技术的落后以满足活动参与者的猎奇心理,以避免对今后民族文化资源和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品牌形象塑造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可以引进我国其他民族一些庆典活动的好的运作方式,如汉族的黄帝陵、炎帝陵祭祖庆典,云南傣族的泼水节等,但要防止民族文化的西化、汉化、简单化、庸俗化、趋同化和城市化。
(七)加大民族文化保护的投入并加强民族文化产品的建设
在民族文化保护投入上,一是设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经费,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社会筹集和接受国内外捐赠等。二是设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在一些民族文化相对集中分布而又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地区,建立相对封闭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有限制地向游人开放,避免过多过滥的旅游活动造成对当地人传统生活的影响,并且抵制影视文化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同化,保持乡土文化的特性和淳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并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三是加大对抢救保护民族珍奇文化艺术(包括有形和无形文化)的投入,重视对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古城、文物古迹的挖掘整理和抢救保护工作,根据民族文化不同的类别确立不同的保护方法,对于物质文化要尽量维持原状、特别是注意对濒临灭绝的文物进行保护性抢救;对于非物质文化要深入整理发掘、通过培养传承人、建立各种传习馆和学校,对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
在民族文化产品建设上,民族庆典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就是出售民族文化产品。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民族庆典活动中,销售最火爆的是民族文化产品。民族文化产品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抽象艺术表现,典型的如民族歌舞、民族风情节日等;二是实物表现,如民族工艺品、民族服装等。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关键是:一是要大力整合旅游和文化资源。在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依托我省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深度开发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民族文化产品,充分展现各民族的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喜庆节日、风味食品、竞技活动、生产劳动等风情文化。二是要推进民族文化基地开发建设。以民族风情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小镇、民俗风情旅游园区和民族村寨为重点,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基地。三是要策划开发一批高品位的旅游产品。保证产品上档次、上规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升旅游层次,多推出诸如张家界的原生态歌舞《张家界•魅力湘西》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精品,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运作,优先扶持对这些产品的开发。四是积极做好民族旅游产品的推介工作。转变经营观念,宣传促销和市场营销并重,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互联网,通过投放广告、采播专题片、登载图片等形式大力宣传旅游产品。五是对民族庆典文化产品的开发,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文化学、旅游经济及规划设计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方能规划、设计和开发出高品位、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