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地龙灯成“国宝”的曲折历程
土家族地龙灯2010年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地龙灯能成为“国宝”,有一段艰辛的经历。
重出江湖
关于土家族地龙灯的历史,清同治版《来凤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上九日至元宵,城乡有地龙之戏……”地龙灯历史悠久,还有个“龙生虎养凤遮荫”的传说。因玩法独特,20世纪80年代,地龙灯被来凤县文化馆搜集整理成书,并公开出版发行。同时,地龙灯还被湖北省电视台拍成特色艺术片,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节目中播放,因现代文化冲击等原因,地龙灯这项独特的玩龙表演艺术与观众越走越远。
2000年9月,湖北、重庆、湖南边区民族工作经验交流促进会召开,来凤县民宗局为在促进会上展示该县有影响、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时任民宗局长向子均想到了地龙灯。来凤县旧司乡文化站不负厚望,专门到地龙灯发源地旧司乡板沙界村、大岩板村,采访邓斌和李英两位地龙灯老传承人。地龙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无人表演了,当时只剩下这两个老把式还能表演地龙灯,两人表示十分愿意把这一绝技绝活传给后人。
两位老传人的支持,增强了县文化站组织地龙灯培训的信心。正值暑假学生放学回家,工作人员不失时机地与当地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很快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文化站从学校中挑选出20多名身体素质好、平均年龄13岁的学生,将他们集中在文化站学习地龙灯表演,就这样,“旧司少年地龙灯表演队”正式成立。文化站聘请邓斌、李英当教练,两位老传人毫无保留地精心传授,一个暑假的苦练,旧司少年地龙灯表演队在继承和保持老一套地龙灯表演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由过去的一条龙玩法变成双龙展示,将老式的6个套路增加到12个套路,处处显示出双龙打滚、双龙现爪、双龙钻洞、双龙抢宝、双龙爬梯等花样动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玩龙形式和独特的民族传统特色。
转眼到了9月。来凤县百福司镇政府大院內,在湖北、湖南、重庆三省市边区民族工作经验交流促进会闭幕会上,随着一阵激昂急促的锣鼓声响,两条地龙灯如同出海蛟龙,出现在与会代表们眼前,在彩凤、狂虎、乌龟的配合穿插中翩翩起舞,活灵活现,时而凤飞龙背,时而虎啸龙腾,时而像呆笨的乌龟滚地慢爬,送给人们吉祥如意、人寿年丰的美好祝愿。整个表演赢得了参会代表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旧司少年地龙灯表演队初出茅庐即获得成功。
精彩迭出
旧司少年地龙灯表演队初出茅庐演出成功后,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表演特色,随后在鄂、湘、渝边区产生了极大影响。湖南龙山县万人摆手节闭幕式,专门邀请了来凤县旧司乡少年地龙灯表演队参加表演;首届旧司牛王节大型节庆活动开幕式,旧司乡少年地龙灯表演队又大展了“龙生虎养凤遮荫”的艺术风采。这些孩子们具备了玩龙的绝技,并带有土家族浓郁的乡土气息,令观众叹为观止,频频吸引着省内外各大媒体的拍摄镜头。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旧司乡少年地龙灯表演队渐渐有了名气,多次作为地方特色文艺节目,应邀表演给省内外的客人们观看,深受客人喜欢。
2005年国庆节,武汉市举办国际旅游节。节前,组委会委托湖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原秘书长鄢国培先生,专程赴来凤县旧司乡挑选有浓郁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节目参加国际旅游节表演,鄢国培先生一眼便相中了地龙灯,并提出以三棒鼓演唱、爬刀梯作为辅助表演节目,赴武汉东湖风景区梅园表演。
地龙灯要赴武汉表演的消息不胫而走,小演员们兴奋无比,等待这一天快快到来。表演队得到了旧司乡党委政府的支持,由负责文化宣传工作的乡领导带队,旧司乡地龙灯表演队首次走出深山,登上了大都市的舞台。在一个星期的表演中,演员们一丝不苟,表演中灵活多变,双龙与舞宝人配合默契,凤与虎、龟的穿插迂回,打击乐的伴奏,使表演场面热烈奔放,精彩壮观,让国内外游客赞叹连连,该项表演成为武汉国际旅游节民间文艺表演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武汉各大媒体均对地龙灯的精彩表演作了报道。后来,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原秘书长鄢国培先生第二次到来凤,对少年地龙灯表演队的精彩表演进行详细摄录。
土家族地龙灯在大都市表演成功引起轰动后,2005年9月,又受到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节组委会邀请,参加博物馆开馆落成典礼活动,一套地龙灯表演道具被该馆作为土家族珍贵遗产收藏展览。2006年2月,来凤土家族地龙灯又受到武汉东湖风景区邀请,参加新春佳节游园会表演。得知有地龙灯表演,众多游客购票前来观看,因下雨停演一场,失望的观众强烈要求退票,组委会没办法,只好追加一场表演。观众的迫切要求,是对演员的极大鼓励,演员们克服困难的精彩表演,赢得了上万观众的喝彩。
飞进央视
来凤县旧司乡少年地龙灯表演队虽然出了名,但随着孩子们相继升学,表演队难以坚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主管部门获知该县南北文武学校的上百名学生具有一定的武术基础,有着地龙灯表演的良好条件。通过文化、民宗部门与武校达成协议,筹备成立了来凤县地龙灯研究培训中心,并从上百名学生中挑选出28人,组建了男女两支地龙灯表演队。在一阵鞭炮声中,“来凤县地龙灯研究培训中心”挂牌成立,这为地龙灯注入了新的希望与活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子地龙灯表演队英姿飒爽,活泼有趣,多次在县、州的旅游节庆活动中表演并获殊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007年初,来凤县民宗局接到州、省民间艺术家协会通知:土家族地龙灯表演被推荐到中央电视台参加《春节大联欢》节目表演,并要求表演队在1月24日前赴京参加选拔录制。此事令县民宗局、文体局无比兴奋,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派专门的工作人员督办地龙灯表演队强化训练,准备进京表演,不少套路及动作在原来的表演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后,更加精彩和丰富。
2007年1月23日,来凤县少年地龙灯表演队抵达北京。当天下午,摄制组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节目进行展示挑选,来凤县地龙灯有幸被选中,顺利参加第二次彩排,并根据总导演的要求,将12分钟的表演缩短到6分钟,只表演精华套路。经过紧张的减时排练,终于在第七天下午入选《春节大联欢》节目录制,地龙灯的精彩表演都是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结束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与表演队凤、虎、龟的扮演者简短幽默的对话,引起满堂观众开怀大笑。紧接着,于农历正月初三、初七、初九三天黄金时段在央视播出,地龙灯向全世界观众展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如今,来凤县土家族地龙灯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一跃而成“国宝”,但其传承十分令人担忧,民间地龙灯表演越来越少,地龙灯缺乏在民间自由发展壮大的土壤,仅有的两位传承人邓斌和李英年事已高,后来培养的弟子们平时没有演出任务,大多已外出务工。如何有效地将地龙灯这一民族民间绝艺完整地传承下去,是当下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这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后继有人,地龙灯必将名存实亡。
土家族地龙灯成“国宝”的曲折历程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恩施新闻网
作者:向代元 龚莉辉
土家族地龙灯2010年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地龙灯能成为“国宝”,有一段艰辛的经历。
重出江湖
关于土家族地龙灯的历史,清同治版《来凤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上九日至元宵,城乡有地龙之戏……”地龙灯历史悠久,还有个“龙生虎养凤遮荫”的传说。因玩法独特,20世纪80年代,地龙灯被来凤县文化馆搜集整理成书,并公开出版发行。同时,地龙灯还被湖北省电视台拍成特色艺术片,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节目中播放,因现代文化冲击等原因,地龙灯这项独特的玩龙表演艺术与观众越走越远。
2000年9月,湖北、重庆、湖南边区民族工作经验交流促进会召开,来凤县民宗局为在促进会上展示该县有影响、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时任民宗局长向子均想到了地龙灯。来凤县旧司乡文化站不负厚望,专门到地龙灯发源地旧司乡板沙界村、大岩板村,采访邓斌和李英两位地龙灯老传承人。地龙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无人表演了,当时只剩下这两个老把式还能表演地龙灯,两人表示十分愿意把这一绝技绝活传给后人。
两位老传人的支持,增强了县文化站组织地龙灯培训的信心。正值暑假学生放学回家,工作人员不失时机地与当地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很快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文化站从学校中挑选出20多名身体素质好、平均年龄13岁的学生,将他们集中在文化站学习地龙灯表演,就这样,“旧司少年地龙灯表演队”正式成立。文化站聘请邓斌、李英当教练,两位老传人毫无保留地精心传授,一个暑假的苦练,旧司少年地龙灯表演队在继承和保持老一套地龙灯表演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由过去的一条龙玩法变成双龙展示,将老式的6个套路增加到12个套路,处处显示出双龙打滚、双龙现爪、双龙钻洞、双龙抢宝、双龙爬梯等花样动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玩龙形式和独特的民族传统特色。
转眼到了9月。来凤县百福司镇政府大院內,在湖北、湖南、重庆三省市边区民族工作经验交流促进会闭幕会上,随着一阵激昂急促的锣鼓声响,两条地龙灯如同出海蛟龙,出现在与会代表们眼前,在彩凤、狂虎、乌龟的配合穿插中翩翩起舞,活灵活现,时而凤飞龙背,时而虎啸龙腾,时而像呆笨的乌龟滚地慢爬,送给人们吉祥如意、人寿年丰的美好祝愿。整个表演赢得了参会代表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旧司少年地龙灯表演队初出茅庐即获得成功。
精彩迭出
旧司少年地龙灯表演队初出茅庐演出成功后,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表演特色,随后在鄂、湘、渝边区产生了极大影响。湖南龙山县万人摆手节闭幕式,专门邀请了来凤县旧司乡少年地龙灯表演队参加表演;首届旧司牛王节大型节庆活动开幕式,旧司乡少年地龙灯表演队又大展了“龙生虎养凤遮荫”的艺术风采。这些孩子们具备了玩龙的绝技,并带有土家族浓郁的乡土气息,令观众叹为观止,频频吸引着省内外各大媒体的拍摄镜头。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旧司乡少年地龙灯表演队渐渐有了名气,多次作为地方特色文艺节目,应邀表演给省内外的客人们观看,深受客人喜欢。
2005年国庆节,武汉市举办国际旅游节。节前,组委会委托湖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原秘书长鄢国培先生,专程赴来凤县旧司乡挑选有浓郁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节目参加国际旅游节表演,鄢国培先生一眼便相中了地龙灯,并提出以三棒鼓演唱、爬刀梯作为辅助表演节目,赴武汉东湖风景区梅园表演。
地龙灯要赴武汉表演的消息不胫而走,小演员们兴奋无比,等待这一天快快到来。表演队得到了旧司乡党委政府的支持,由负责文化宣传工作的乡领导带队,旧司乡地龙灯表演队首次走出深山,登上了大都市的舞台。在一个星期的表演中,演员们一丝不苟,表演中灵活多变,双龙与舞宝人配合默契,凤与虎、龟的穿插迂回,打击乐的伴奏,使表演场面热烈奔放,精彩壮观,让国内外游客赞叹连连,该项表演成为武汉国际旅游节民间文艺表演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武汉各大媒体均对地龙灯的精彩表演作了报道。后来,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原秘书长鄢国培先生第二次到来凤,对少年地龙灯表演队的精彩表演进行详细摄录。
土家族地龙灯在大都市表演成功引起轰动后,2005年9月,又受到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节组委会邀请,参加博物馆开馆落成典礼活动,一套地龙灯表演道具被该馆作为土家族珍贵遗产收藏展览。2006年2月,来凤土家族地龙灯又受到武汉东湖风景区邀请,参加新春佳节游园会表演。得知有地龙灯表演,众多游客购票前来观看,因下雨停演一场,失望的观众强烈要求退票,组委会没办法,只好追加一场表演。观众的迫切要求,是对演员的极大鼓励,演员们克服困难的精彩表演,赢得了上万观众的喝彩。
飞进央视
来凤县旧司乡少年地龙灯表演队虽然出了名,但随着孩子们相继升学,表演队难以坚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主管部门获知该县南北文武学校的上百名学生具有一定的武术基础,有着地龙灯表演的良好条件。通过文化、民宗部门与武校达成协议,筹备成立了来凤县地龙灯研究培训中心,并从上百名学生中挑选出28人,组建了男女两支地龙灯表演队。在一阵鞭炮声中,“来凤县地龙灯研究培训中心”挂牌成立,这为地龙灯注入了新的希望与活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子地龙灯表演队英姿飒爽,活泼有趣,多次在县、州的旅游节庆活动中表演并获殊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007年初,来凤县民宗局接到州、省民间艺术家协会通知:土家族地龙灯表演被推荐到中央电视台参加《春节大联欢》节目表演,并要求表演队在1月24日前赴京参加选拔录制。此事令县民宗局、文体局无比兴奋,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派专门的工作人员督办地龙灯表演队强化训练,准备进京表演,不少套路及动作在原来的表演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后,更加精彩和丰富。
2007年1月23日,来凤县少年地龙灯表演队抵达北京。当天下午,摄制组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节目进行展示挑选,来凤县地龙灯有幸被选中,顺利参加第二次彩排,并根据总导演的要求,将12分钟的表演缩短到6分钟,只表演精华套路。经过紧张的减时排练,终于在第七天下午入选《春节大联欢》节目录制,地龙灯的精彩表演都是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结束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与表演队凤、虎、龟的扮演者简短幽默的对话,引起满堂观众开怀大笑。紧接着,于农历正月初三、初七、初九三天黄金时段在央视播出,地龙灯向全世界观众展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如今,来凤县土家族地龙灯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一跃而成“国宝”,但其传承十分令人担忧,民间地龙灯表演越来越少,地龙灯缺乏在民间自由发展壮大的土壤,仅有的两位传承人邓斌和李英年事已高,后来培养的弟子们平时没有演出任务,大多已外出务工。如何有效地将地龙灯这一民族民间绝艺完整地传承下去,是当下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这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后继有人,地龙灯必将名存实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