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处处风景处处歌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重庆日报作者:李安楠 杨馨

西有高秀山,高立千丈,丹崖翠壁,秀色如画——秀山,以此得名。
 
  自1983年建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来,这里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县逐渐成长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绿色生态县。

  在困难曲折中拼搏、在改革开放中奋进、在科学发展中前行,30年间,武陵山中这片深沉的热土,演绎了一场华丽的蜕变。

  产业之变 从传统农业到绿色经济

  “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这句重庆人耳熟能详的俗语,曾深刻诠释过渝东南一带的贫瘠。秀山,正是其中的典型。
  如何改变落后面貌?秀山设立自治县以来,一代又一代秀山人苦苦求索,探寻经济发展之道。农业,成为其破题的关键。
  据了解,秀山境内多浅丘平地,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其有着发展农业的天然基础。

  近年来,秀山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特制胜,大力发展出闻名全国的秀山农业“五个一”:一枝花——秀山金银花;一只鸡——秀山土鸡;一桶油——秀山油茶;一杯茶——秀山茶叶;一盘果——秀山高端猕猴桃。

  如今,30.1万亩金银花、1000万只土鸡、7万亩茶叶、3万亩猕猴桃、11万亩油茶五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助推秀山在2012年实现了农业总产值25.37亿元。

  然而,秀山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瞄准的是依托对传统农业的再培育,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现代农业,从而推进农业集约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绿色经济发展高地。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必须坚持贸工农一体化,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发,形成种养加、产供销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条。”秀山县委书记代小红表示。

  在秀山30万亩金银花产业中,就设计了这样一条链条:金银花种苗原产品金银花茶提取物保健食品及饮料日化品药品。通过这条产业链,30万亩的金银花可做到100亿元的产值。

  “通过工业化来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链条,用科技和工业化开发相融合,使规模农业向农业与工业相融合转型,在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提升规模农业的效益。”秀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杰说,这就是秀山农业在有了规模之后,向效益转型的主要出路。

  金银花并非个例。据介绍,以完善产业体系为目标,秀山将围绕更多的特色农产品,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使农工贸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

  按照秀山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力争到2017年,这里的农业总产值将达到50亿元,特色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分别达到73%、67%以上,农业土地产出率增长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交通之变 从“瓶颈”到“枢纽”

  沈从文一篇清新淡雅的《边城》,让世人认识了秀山的淳朴与多情。然而,边者,偏也。从某种意义上说,“边城”的独立遗世也造就了秀山“偏居一隅”的闭塞。

  交通的桎梏让秀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摆脱“老少边穷”的命运。“去趟重庆主城都要花去近3天时间”的尴尬,让这里真地成了一座“边城”。

  秀山人渴望走出去!秀山自设立自治县以来,把交通建设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借此让秀山“走出深闺”。

  2006年11月1日,渝怀铁路通车,秀山到重庆主城实现了便捷的火车直达,耗时只需5小时26分钟;2010年10月1日,渝湘高速公路重庆段全线贯通,秀山到主城的时空距离从740公里拉近到不足400公里,秀山真正融入“4小时重庆”……

  边城不边。经过多年建设,如今的秀山已彻底打通交通“瓶颈”,形成了以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为依托,国道319线、326线和省道304线为主骨架,县道为支干,乡村公路纵横交错的公路网。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秀山共建设各类公路3894.135 公里,乡镇通达率和乡镇通客车率均实现100%目标。

  “交通大发展拉近了秀山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加快了我们对外开放的步伐,唤醒了沉睡的旅游资源。”秀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更重要的是,交通“主动脉”的打通,让位于重庆、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几何中心的秀山,依托背靠成渝经济圈、对接中部、融入泛珠三角及辐射大武陵地区的独特地理环境,大力发展起现代物流业。

  如今,从渝湘高速公路秀山出口下道,紧临渝怀铁路秀山货运站旁,一座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已具雏型。按照规划,这里将充分利用“公铁联运”优势,着力打造以“专业市场为核心、铁路物流为重点、仓储配送为依托”的多功能综合型物流园区,全面建成后将达到年货运量1500万吨,实现年交易额500亿元以上。

  旅游之变 从“小边城”到“泛旅游”

  “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

  诗人章恺一首《咏秀山》,道出了重庆东南门户秀山“襟黔带楚、接连四省”的独特气韵。

  秀山独秀。这里有神往之地边城洪安,有神妙之域川河盖高山草场,有神秘之境石堤酉水湖,有神奇歌舞秀山花灯,还有众多革命先辈战斗过的红色遗迹……千百年的积淀与守护,在这片246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成处处风景处处歌。

  2006年铁路通车,2010年高速通车。冲破大山阻隔后,这些曾经“养在深闺”的边城风情,让重庆乃至周边省市的居民趋之若鹜。秀山旅游,乘势腾飞。

  面对前所未有的旅游热潮,秀山县围绕“一山一水一城一湖一寨”做文章,景区景点建设全面开花:投资10亿元打造洪安边城;打造武陵山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武陵明珠”因此大放异彩。

  同时,秀山以“出境”问题作为突破口,打通了秀山至洪安边城至里耶天下秦城到石堤酉水风光的旅游环线;启动了连接贵州梵净山的省际旅游公路建设;即将开工建设秀山至贵州松桃高速公路,构筑以洪安为中心的“大边城”旅游圈……“通道”的便捷,让秀山旅游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秀山县旅游接待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8亿元。

  “秀山发展旅游产业有条件、有资源、有空间。”代小红表示,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定位,秀山将更加突出生态、绿色、环保功能,以泛旅游业为依托,调度全秀山所有的文化、旅游等资源,走“农旅、林旅、工旅、商旅、城旅、文旅、教旅、康旅、交旅、信旅”等融合式发展之路,努力建设武陵山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成为渝东南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上的重要极。

  文化之变 从“自娱自乐”到“文体大餐”

  “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柳州,人说柳州的姑娘好,柳州的姑娘会梳头……”一曲《黄杨扁担》浓缩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情感,成为中国民歌库里不朽的经典。

  一张方桌做舞台,旦角、丑角系花裙、扎腰带,边唱边跳,在别致滑稽的表演中,说故事、道掌故、讲道理……一出花灯歌舞,寄托了劳动人民的传情表意,成为民间艺术里流传的精彩。

  这两大文化成果的发源地都在秀山。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土风苗韵,交融着巴渝文化、湖湘文化、夜郎文化,让秀山出落成渝东南乃至全重庆的文化宝地。

  如何利用深厚的文化积淀,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而凝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近年来,秀山以建设“武陵山区经济高地和文化强县”为目标,制定了打好“边城”、“文化”等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战略,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花灯歌舞之乡、中国书法之乡,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

  “秀山作为欠发达地区,虽然投入不能与发达区县相比,但一直把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作为县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把每一个文体活动开展到基层,让每一个文体设施服务到基层。”代小红说。

  秀山县把建设公益文体设施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全力推进。投资近1.5亿元,先后建设了文化馆、图书馆、花灯博物馆、展览馆、档案馆,27个乡镇(街道)标准文化站和263个村居文化室,全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形成了“县城15分钟,乡镇30分钟”文化圈。投资300万元拍摄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电影《指尖太阳》,并于2013年6月在全国上映。

  同时,为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秀山县创办出“三县春节联欢晚会”等10多个品牌文化活动,培育了69个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实现了群众体育“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

  如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正在融入秀山人的生活。在家门口打篮球,去图书馆听讲座,到村头看大戏……无论身处城市还是农村,秀山人都能享受到饕餮的文体大餐。

  民生之变 从“饿肚皮”到“免费餐”

  从闭塞落后到开发开放,从“养在深闺”到“商旅盈门”,设立自治县30年来,秀山之“变”无处不在。然而,对大多数秀山人来说,他们体会得最直接的是越发便捷的就医,是更加实惠的就学,是日渐完善的救助……对老百姓而言,民生事业的跨步,带领他们走进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

  以前一天只吃两顿饭,中午经常饿得肚子咕咕叫,现在不仅有免费午餐,而且还顿顿有肉——官庄镇中心校四年级学生李明曾这样直白地表达“幸福”。在秀山,党委、政府坚持以“父母之心办教育”,强力实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城区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课程改革、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重点工程,实现了最大的教育民生。

  30年来,秀山县累计投入资金18亿余元,共建校舍817566平方米。秀山县教育技术装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共建成义务教育学校214所,745间教室实现班班通。2012年秀山高考实现历史性突破,重点本科上线359人,二本上线440人,上线率达96.9%,位居渝东南第一名,3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2013年秀山高考再创佳绩,重本上线496人,本科上线1618人,高考上线率达99.7%,位居渝东南各校第一名,5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

  在硬件建设的同时,秀山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了“鸡蛋工程”和“爱心午餐工程”。投资400万元把隘口镇凉桥小学、官庄镇大溪小学建成了寄宿制小学。安排200多万元用于贫困学生的各类资助,确保每一名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

  和教育一样,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巨大改变,同样是秀山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秀山县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惠及千家万户。全县累计建成乡镇敬老院33所、村级五保家园29个,供养五保对象4434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由2008年的18.2%提高到2012年的56.2%,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位于全市前列。近年来建成保障性住房1600套、巴渝新居50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2万户……

  “就当前来看,秀山大多数民生工程实施进度好,质量高,惠及了山区群众。”代小红表示,结合市委、市政府22件民生实事,秀山下一步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成4万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解决65个撤并村不通公路问题,完成376口山坪塘整治,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300户以上撤并村卫生室全覆盖,实现农村客运100%通达、城区公交全覆盖,新增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和596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成13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1座城市公益性公墓,提高全县人民的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
标签社会发展    
0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处处风景处处歌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李安楠 杨馨

西有高秀山,高立千丈,丹崖翠壁,秀色如画——秀山,以此得名。
 
  自1983年建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来,这里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县逐渐成长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绿色生态县。

  在困难曲折中拼搏、在改革开放中奋进、在科学发展中前行,30年间,武陵山中这片深沉的热土,演绎了一场华丽的蜕变。

  产业之变 从传统农业到绿色经济

  “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这句重庆人耳熟能详的俗语,曾深刻诠释过渝东南一带的贫瘠。秀山,正是其中的典型。
  如何改变落后面貌?秀山设立自治县以来,一代又一代秀山人苦苦求索,探寻经济发展之道。农业,成为其破题的关键。
  据了解,秀山境内多浅丘平地,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其有着发展农业的天然基础。

  近年来,秀山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特制胜,大力发展出闻名全国的秀山农业“五个一”:一枝花——秀山金银花;一只鸡——秀山土鸡;一桶油——秀山油茶;一杯茶——秀山茶叶;一盘果——秀山高端猕猴桃。

  如今,30.1万亩金银花、1000万只土鸡、7万亩茶叶、3万亩猕猴桃、11万亩油茶五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助推秀山在2012年实现了农业总产值25.37亿元。

  然而,秀山人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瞄准的是依托对传统农业的再培育,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现代农业,从而推进农业集约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绿色经济发展高地。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必须坚持贸工农一体化,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发,形成种养加、产供销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条。”秀山县委书记代小红表示。

  在秀山30万亩金银花产业中,就设计了这样一条链条:金银花种苗原产品金银花茶提取物保健食品及饮料日化品药品。通过这条产业链,30万亩的金银花可做到100亿元的产值。

  “通过工业化来带动农业产业化的链条,用科技和工业化开发相融合,使规模农业向农业与工业相融合转型,在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提升规模农业的效益。”秀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杰说,这就是秀山农业在有了规模之后,向效益转型的主要出路。

  金银花并非个例。据介绍,以完善产业体系为目标,秀山将围绕更多的特色农产品,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使农工贸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

  按照秀山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力争到2017年,这里的农业总产值将达到50亿元,特色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分别达到73%、67%以上,农业土地产出率增长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交通之变 从“瓶颈”到“枢纽”

  沈从文一篇清新淡雅的《边城》,让世人认识了秀山的淳朴与多情。然而,边者,偏也。从某种意义上说,“边城”的独立遗世也造就了秀山“偏居一隅”的闭塞。

  交通的桎梏让秀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摆脱“老少边穷”的命运。“去趟重庆主城都要花去近3天时间”的尴尬,让这里真地成了一座“边城”。

  秀山人渴望走出去!秀山自设立自治县以来,把交通建设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借此让秀山“走出深闺”。

  2006年11月1日,渝怀铁路通车,秀山到重庆主城实现了便捷的火车直达,耗时只需5小时26分钟;2010年10月1日,渝湘高速公路重庆段全线贯通,秀山到主城的时空距离从740公里拉近到不足400公里,秀山真正融入“4小时重庆”……

  边城不边。经过多年建设,如今的秀山已彻底打通交通“瓶颈”,形成了以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为依托,国道319线、326线和省道304线为主骨架,县道为支干,乡村公路纵横交错的公路网。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秀山共建设各类公路3894.135 公里,乡镇通达率和乡镇通客车率均实现100%目标。

  “交通大发展拉近了秀山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加快了我们对外开放的步伐,唤醒了沉睡的旅游资源。”秀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更重要的是,交通“主动脉”的打通,让位于重庆、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几何中心的秀山,依托背靠成渝经济圈、对接中部、融入泛珠三角及辐射大武陵地区的独特地理环境,大力发展起现代物流业。

  如今,从渝湘高速公路秀山出口下道,紧临渝怀铁路秀山货运站旁,一座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已具雏型。按照规划,这里将充分利用“公铁联运”优势,着力打造以“专业市场为核心、铁路物流为重点、仓储配送为依托”的多功能综合型物流园区,全面建成后将达到年货运量1500万吨,实现年交易额500亿元以上。

  旅游之变 从“小边城”到“泛旅游”

  “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

  诗人章恺一首《咏秀山》,道出了重庆东南门户秀山“襟黔带楚、接连四省”的独特气韵。

  秀山独秀。这里有神往之地边城洪安,有神妙之域川河盖高山草场,有神秘之境石堤酉水湖,有神奇歌舞秀山花灯,还有众多革命先辈战斗过的红色遗迹……千百年的积淀与守护,在这片246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成处处风景处处歌。

  2006年铁路通车,2010年高速通车。冲破大山阻隔后,这些曾经“养在深闺”的边城风情,让重庆乃至周边省市的居民趋之若鹜。秀山旅游,乘势腾飞。

  面对前所未有的旅游热潮,秀山县围绕“一山一水一城一湖一寨”做文章,景区景点建设全面开花:投资10亿元打造洪安边城;打造武陵山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武陵明珠”因此大放异彩。

  同时,秀山以“出境”问题作为突破口,打通了秀山至洪安边城至里耶天下秦城到石堤酉水风光的旅游环线;启动了连接贵州梵净山的省际旅游公路建设;即将开工建设秀山至贵州松桃高速公路,构筑以洪安为中心的“大边城”旅游圈……“通道”的便捷,让秀山旅游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秀山县旅游接待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8亿元。

  “秀山发展旅游产业有条件、有资源、有空间。”代小红表示,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定位,秀山将更加突出生态、绿色、环保功能,以泛旅游业为依托,调度全秀山所有的文化、旅游等资源,走“农旅、林旅、工旅、商旅、城旅、文旅、教旅、康旅、交旅、信旅”等融合式发展之路,努力建设武陵山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成为渝东南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上的重要极。

  文化之变 从“自娱自乐”到“文体大餐”

  “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柳州,人说柳州的姑娘好,柳州的姑娘会梳头……”一曲《黄杨扁担》浓缩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情感,成为中国民歌库里不朽的经典。

  一张方桌做舞台,旦角、丑角系花裙、扎腰带,边唱边跳,在别致滑稽的表演中,说故事、道掌故、讲道理……一出花灯歌舞,寄托了劳动人民的传情表意,成为民间艺术里流传的精彩。

  这两大文化成果的发源地都在秀山。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土风苗韵,交融着巴渝文化、湖湘文化、夜郎文化,让秀山出落成渝东南乃至全重庆的文化宝地。

  如何利用深厚的文化积淀,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而凝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近年来,秀山以建设“武陵山区经济高地和文化强县”为目标,制定了打好“边城”、“文化”等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战略,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花灯歌舞之乡、中国书法之乡,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

  “秀山作为欠发达地区,虽然投入不能与发达区县相比,但一直把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作为县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把每一个文体活动开展到基层,让每一个文体设施服务到基层。”代小红说。

  秀山县把建设公益文体设施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全力推进。投资近1.5亿元,先后建设了文化馆、图书馆、花灯博物馆、展览馆、档案馆,27个乡镇(街道)标准文化站和263个村居文化室,全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形成了“县城15分钟,乡镇30分钟”文化圈。投资300万元拍摄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电影《指尖太阳》,并于2013年6月在全国上映。

  同时,为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秀山县创办出“三县春节联欢晚会”等10多个品牌文化活动,培育了69个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实现了群众体育“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

  如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正在融入秀山人的生活。在家门口打篮球,去图书馆听讲座,到村头看大戏……无论身处城市还是农村,秀山人都能享受到饕餮的文体大餐。

  民生之变 从“饿肚皮”到“免费餐”

  从闭塞落后到开发开放,从“养在深闺”到“商旅盈门”,设立自治县30年来,秀山之“变”无处不在。然而,对大多数秀山人来说,他们体会得最直接的是越发便捷的就医,是更加实惠的就学,是日渐完善的救助……对老百姓而言,民生事业的跨步,带领他们走进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

  以前一天只吃两顿饭,中午经常饿得肚子咕咕叫,现在不仅有免费午餐,而且还顿顿有肉——官庄镇中心校四年级学生李明曾这样直白地表达“幸福”。在秀山,党委、政府坚持以“父母之心办教育”,强力实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城区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课程改革、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重点工程,实现了最大的教育民生。

  30年来,秀山县累计投入资金18亿余元,共建校舍817566平方米。秀山县教育技术装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共建成义务教育学校214所,745间教室实现班班通。2012年秀山高考实现历史性突破,重点本科上线359人,二本上线440人,上线率达96.9%,位居渝东南第一名,3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2013年秀山高考再创佳绩,重本上线496人,本科上线1618人,高考上线率达99.7%,位居渝东南各校第一名,5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

  在硬件建设的同时,秀山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了“鸡蛋工程”和“爱心午餐工程”。投资400万元把隘口镇凉桥小学、官庄镇大溪小学建成了寄宿制小学。安排200多万元用于贫困学生的各类资助,确保每一名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

  和教育一样,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巨大改变,同样是秀山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秀山县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惠及千家万户。全县累计建成乡镇敬老院33所、村级五保家园29个,供养五保对象4434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由2008年的18.2%提高到2012年的56.2%,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位于全市前列。近年来建成保障性住房1600套、巴渝新居50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2万户……

  “就当前来看,秀山大多数民生工程实施进度好,质量高,惠及了山区群众。”代小红表示,结合市委、市政府22件民生实事,秀山下一步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成4万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解决65个撤并村不通公路问题,完成376口山坪塘整治,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300户以上撤并村卫生室全覆盖,实现农村客运100%通达、城区公交全覆盖,新增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和596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成13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1座城市公益性公墓,提高全县人民的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