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摆手舞旋律与节奏在民间音乐中的运用
作者:罗晓云 曾明 信息来源:大舞台杂志
摆手舞,是土家族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土家族山寨中的民众听到《吆喝号子》后,便赶往摆手堂或是调年坪集合,参与摆手活动。[1]在进行“大摆手歌舞”时,摆手队伍有梯玛队(梯玛,即土家族巫师)、旗队、摆手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等。祭祀时由梯玛带领各摆手队敬八部大王,并高唱请“八部大王”的祭词,对神像行跪拜礼,唱“摆手歌”和“梯玛神歌”,长达数万行,词韵铿锵,深沉豪放。再点燃簧火、炮仗,由梯玛率领跳“大摆手”。摆手活动时,土家人们不分男女聚在堂前,在鼓声的指引下“男女相携,翩翩进退”,跳起缠绵的摆手舞,唱起欢快的摆手歌。[2]“摆手歌”和“梯玛神歌”都与宗教仪式挂钩并以歌曲配合仪式的进行,加强了仪式的气氛和主题以及参与者的集体意识。[3]但是,就在这种简单的民间音乐里,却包含了一些特殊的音乐旋律和节奏。
一、单纯、简洁的旋律
(一)简洁的音调
土家摆手音乐主题十分鲜明,装饰音用得较多,富于土家族音乐特色。且多以五字或七字为一句,每三句为一首。音乐曲调多为二乐句和四乐句的结构形式,羽调式居多,旋律多级进,并且小三度下行反复出现。曲调结构和句法都比较简单,常为上下句结构。常使用的音乐素材基木相同,只是在每句的结束有所不同,其节奏可规整也可自由。例如:在《大家一起做工夫》中,歌词内容就是号召人们热爱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贯穿其中。音调表现得很单纯,只有四度三声,乐汇之间则仅靠“la”与“do”音的变换形成一种动力,三大乐句之间是平行并置的关系,这是绝大多数“摆手歌”乐句构成的特征之一,即基本上是建立在单乐句思维基础之上的。
(二)工整的结构
例如:在《木叶情歌》中,音乐素材是土家族有名的摆手歌,是一个二段体。第一部分,配以打击乐伴奏的乐曲,速度较慢。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乐曲略加变化再现,是一个再现二段式(A+B)的小调歌曲。A段由八个小节构成,两个乐句(a+b),每个乐句四个小节,是方整型乐段。从句间材料来看,b乐句对a乐句的节奏型进行保持,但改变音程关系和旋律线方向,所以是派生性乐段。
A乐段最后的结束是在主和弦上,所以是收拢型乐段。B乐段的结构形式(c+b),句间材料上和A乐段都没有多大的变化,甚至还保持了b乐句,和A乐段形成了同头异尾的整体结构形式。整个乐曲由“la-do-re-mi”四音列构成,是一首很简洁的小调歌曲,而且很明确地体现了民族音乐的三音列进行和四音列进行。小调歌曲具有明快、跳跃、舒悠的节奏特点,摆手歌配以这样节奏明快,动作粗犷纯朴而优美,具有浓厚的土家乡村气息的舞蹈,更显得热闹非凡。
而在《黄四姐》中,以陈述一个土家族的恋爱故事为载体,运用男女对唱的形式来展现的,土家儿孙为了让黄四姐打扮得更漂亮,为她送上无数件贵重的饰物,用以表示对神的诚意。从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历程来分析,更趋向于它是一首“赶七句”情歌。土家族民歌原为四句,后因四句未能尽情,所以就在后而补一句,“补”这一句称为“赶”,所以有土家族五句子歌,又称“赶五句”。居于土家族民歌这种特有的发展规律,再以《黄四姐》的词结构来看,歌曲唱到“坐到有人瞧(勒)我的(个)娇娇”就已结束,但作者还未就此了之,而是在后而又紧追了两句:“(女)哎呀我的哥呀,你送上这么多呀,(男)东西(的个)少些(噻),你不要这么说”,使作品构成了七个乐句,形成了“赶七句”的音乐结构,从歌曲的旋律运行来看,后两句也有一种“补充”终止的效应。但从整体结构来看,依然秉承了简单、明了的结构特点。
二、宏大的锣鼓节奏
(一)简练的节奏作为伴奏
大小摆手舞跳舞时配以音乐,主要伴奏以摆手锣鼓节奏为主。节奏明快、简练,乐器有大土锣和大堂鼓等打击乐。“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节奏大致可以分为有音高的节奏和无音高的节奏两类。我国音乐中最具特殊的民族打击乐器演奏出的节奏形态就是无音高的节奏类型。”[4]又如《木叶情歌》中的第一部分,下方声部的打击乐伴奏虽没有具体的音高概念,但打击乐器的生动性和复杂性以及通过打击乐器不同组合和音色变化,体现出作品中强与弱、动与静、疏与密、刚与柔的美,一起构成了人们心理律动的生命意义。打击乐其实是一种音响的节奏艺术,其各种响器虽具有独特的音色,虽然只有单一的音,但是通过演奏,用不同的敲击方式和音量控制,就可以产生出有差别的音色来。当这些极不一致甚至为噪音的音流在同一节奏中时,就可能产生出变化多端的气氛甚至意境来。“土家族摆手舞的打击乐最初源于原始社会。远古时期的土家族人居住在洞穴遍地、古木参天、河流纵横的地方,常与野兽为伴。人们为了生存,用敲击石块、木棒来驱赶野兽。随着人类进步,这种敲石块,击木棒进而用敲梆子,敲鼎盖来代替,近代则是敲击大锣、大鼓来驱赶野兽,这种杂乱无章的敲击声为摆手舞的伴奏音乐奠定了旋律基础。也就产生了摆手舞最为原始的伴奏鼓点。”[5]摆手舞时常也用大号、唢呐、木叶等作为伴奏乐器。
(二)丰富的锣鼓曲牌
摆手锣鼓还有着丰富的曲牌。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它们的传承方式都是“口传心授”。其节奏轻重分明、声音洪亮,一般为四一节拍,中速较快,是摆手歌舞队形变化和摆手动作变化的指挥者。不同的农耕动作有着不同的锣鼓曲牌,如:挖上锣鼓曲牌、插秋锣鼓曲牌、打耙耙锣鼓曲牌等。这些曲牌,都是根据不同的劳动方式,劳动动作和劳动节奏发展演变而来的。摆手锣鼓不同曲牌引示出的摆手动作中“顺拐、颤动、屈膝、下沉”的共同特点。反映出上家族人在崇山峻岭的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和劳动规律。当然,也体现出上家族人民在崎岖山路上行走的形象。摆手舞最大的特点,是摆动时都是同脚同手;整个舞蹈过程中没有直腿,都要屈膝;出不是抬头挺胸,而是缩身下屈。摆手的幅度较小,手的高度不超过肩膀;动作线条粗犷、有力。[6]各种跳法的鼓点节奏也不尽相同,如:
单摆(伴奏口诀):|点点|点冬衣冬|板冬点冬|板冬|
双摆(伴奏口诀):|点点|点冬衣冬|板冬点冬|板冬|
回旋摆(伴奏口诀):|点冬|点冬|点冬衣冬|板冬|
打蚊子(伴奏口诀):|点点点|点冬点冬|板冬|
吃炒豆(伴奏口诀):|点点点点点点|冬冬冬冬冬|
挽麻团(伴奏口诀):|点点|点点点点|点冬点冬|板冬|
牛打架(伴奏口诀):|点冬冬|板冬冬|点冬衣冬|板冬冬|”
结语
摆手舞是土家族优秀文化之一,摆手歌充分凸现了土家文化的人性意识。摆手歌是土家史诗,它在史学上的价值就是不言而喻的!这种颇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展现了人民群众最熟悉的生活,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能在歌曲中表现出生活的本质。情深意切,生动活泼,形象鲜明,音韵自然琅琅上口,风格朴素刚健清新,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想象力。在音乐学上的价值也是不可磨灭的!摆手歌以它独特的形式人们展现了一个淳朴,勤劳而且善良的民族!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重视世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了解和传承。
土家族摆手舞旋律与节奏在民间音乐中的运用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罗晓云 曾明 信息来源:大舞台杂志
摆手舞,是土家族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土家族山寨中的民众听到《吆喝号子》后,便赶往摆手堂或是调年坪集合,参与摆手活动。[1]在进行“大摆手歌舞”时,摆手队伍有梯玛队(梯玛,即土家族巫师)、旗队、摆手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等。祭祀时由梯玛带领各摆手队敬八部大王,并高唱请“八部大王”的祭词,对神像行跪拜礼,唱“摆手歌”和“梯玛神歌”,长达数万行,词韵铿锵,深沉豪放。再点燃簧火、炮仗,由梯玛率领跳“大摆手”。摆手活动时,土家人们不分男女聚在堂前,在鼓声的指引下“男女相携,翩翩进退”,跳起缠绵的摆手舞,唱起欢快的摆手歌。[2]“摆手歌”和“梯玛神歌”都与宗教仪式挂钩并以歌曲配合仪式的进行,加强了仪式的气氛和主题以及参与者的集体意识。[3]但是,就在这种简单的民间音乐里,却包含了一些特殊的音乐旋律和节奏。
一、单纯、简洁的旋律
(一)简洁的音调
土家摆手音乐主题十分鲜明,装饰音用得较多,富于土家族音乐特色。且多以五字或七字为一句,每三句为一首。音乐曲调多为二乐句和四乐句的结构形式,羽调式居多,旋律多级进,并且小三度下行反复出现。曲调结构和句法都比较简单,常为上下句结构。常使用的音乐素材基木相同,只是在每句的结束有所不同,其节奏可规整也可自由。例如:在《大家一起做工夫》中,歌词内容就是号召人们热爱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贯穿其中。音调表现得很单纯,只有四度三声,乐汇之间则仅靠“la”与“do”音的变换形成一种动力,三大乐句之间是平行并置的关系,这是绝大多数“摆手歌”乐句构成的特征之一,即基本上是建立在单乐句思维基础之上的。
(二)工整的结构
例如:在《木叶情歌》中,音乐素材是土家族有名的摆手歌,是一个二段体。第一部分,配以打击乐伴奏的乐曲,速度较慢。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乐曲略加变化再现,是一个再现二段式(A+B)的小调歌曲。A段由八个小节构成,两个乐句(a+b),每个乐句四个小节,是方整型乐段。从句间材料来看,b乐句对a乐句的节奏型进行保持,但改变音程关系和旋律线方向,所以是派生性乐段。
A乐段最后的结束是在主和弦上,所以是收拢型乐段。B乐段的结构形式(c+b),句间材料上和A乐段都没有多大的变化,甚至还保持了b乐句,和A乐段形成了同头异尾的整体结构形式。整个乐曲由“la-do-re-mi”四音列构成,是一首很简洁的小调歌曲,而且很明确地体现了民族音乐的三音列进行和四音列进行。小调歌曲具有明快、跳跃、舒悠的节奏特点,摆手歌配以这样节奏明快,动作粗犷纯朴而优美,具有浓厚的土家乡村气息的舞蹈,更显得热闹非凡。
而在《黄四姐》中,以陈述一个土家族的恋爱故事为载体,运用男女对唱的形式来展现的,土家儿孙为了让黄四姐打扮得更漂亮,为她送上无数件贵重的饰物,用以表示对神的诚意。从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历程来分析,更趋向于它是一首“赶七句”情歌。土家族民歌原为四句,后因四句未能尽情,所以就在后而补一句,“补”这一句称为“赶”,所以有土家族五句子歌,又称“赶五句”。居于土家族民歌这种特有的发展规律,再以《黄四姐》的词结构来看,歌曲唱到“坐到有人瞧(勒)我的(个)娇娇”就已结束,但作者还未就此了之,而是在后而又紧追了两句:“(女)哎呀我的哥呀,你送上这么多呀,(男)东西(的个)少些(噻),你不要这么说”,使作品构成了七个乐句,形成了“赶七句”的音乐结构,从歌曲的旋律运行来看,后两句也有一种“补充”终止的效应。但从整体结构来看,依然秉承了简单、明了的结构特点。
二、宏大的锣鼓节奏
(一)简练的节奏作为伴奏
大小摆手舞跳舞时配以音乐,主要伴奏以摆手锣鼓节奏为主。节奏明快、简练,乐器有大土锣和大堂鼓等打击乐。“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节奏大致可以分为有音高的节奏和无音高的节奏两类。我国音乐中最具特殊的民族打击乐器演奏出的节奏形态就是无音高的节奏类型。”[4]又如《木叶情歌》中的第一部分,下方声部的打击乐伴奏虽没有具体的音高概念,但打击乐器的生动性和复杂性以及通过打击乐器不同组合和音色变化,体现出作品中强与弱、动与静、疏与密、刚与柔的美,一起构成了人们心理律动的生命意义。打击乐其实是一种音响的节奏艺术,其各种响器虽具有独特的音色,虽然只有单一的音,但是通过演奏,用不同的敲击方式和音量控制,就可以产生出有差别的音色来。当这些极不一致甚至为噪音的音流在同一节奏中时,就可能产生出变化多端的气氛甚至意境来。“土家族摆手舞的打击乐最初源于原始社会。远古时期的土家族人居住在洞穴遍地、古木参天、河流纵横的地方,常与野兽为伴。人们为了生存,用敲击石块、木棒来驱赶野兽。随着人类进步,这种敲石块,击木棒进而用敲梆子,敲鼎盖来代替,近代则是敲击大锣、大鼓来驱赶野兽,这种杂乱无章的敲击声为摆手舞的伴奏音乐奠定了旋律基础。也就产生了摆手舞最为原始的伴奏鼓点。”[5]摆手舞时常也用大号、唢呐、木叶等作为伴奏乐器。
(二)丰富的锣鼓曲牌
摆手锣鼓还有着丰富的曲牌。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它们的传承方式都是“口传心授”。其节奏轻重分明、声音洪亮,一般为四一节拍,中速较快,是摆手歌舞队形变化和摆手动作变化的指挥者。不同的农耕动作有着不同的锣鼓曲牌,如:挖上锣鼓曲牌、插秋锣鼓曲牌、打耙耙锣鼓曲牌等。这些曲牌,都是根据不同的劳动方式,劳动动作和劳动节奏发展演变而来的。摆手锣鼓不同曲牌引示出的摆手动作中“顺拐、颤动、屈膝、下沉”的共同特点。反映出上家族人在崇山峻岭的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和劳动规律。当然,也体现出上家族人民在崎岖山路上行走的形象。摆手舞最大的特点,是摆动时都是同脚同手;整个舞蹈过程中没有直腿,都要屈膝;出不是抬头挺胸,而是缩身下屈。摆手的幅度较小,手的高度不超过肩膀;动作线条粗犷、有力。[6]各种跳法的鼓点节奏也不尽相同,如:
单摆(伴奏口诀):|点点|点冬衣冬|板冬点冬|板冬|
双摆(伴奏口诀):|点点|点冬衣冬|板冬点冬|板冬|
回旋摆(伴奏口诀):|点冬|点冬|点冬衣冬|板冬|
打蚊子(伴奏口诀):|点点点|点冬点冬|板冬|
吃炒豆(伴奏口诀):|点点点点点点|冬冬冬冬冬|
挽麻团(伴奏口诀):|点点|点点点点|点冬点冬|板冬|
牛打架(伴奏口诀):|点冬冬|板冬冬|点冬衣冬|板冬冬|”
结语
摆手舞是土家族优秀文化之一,摆手歌充分凸现了土家文化的人性意识。摆手歌是土家史诗,它在史学上的价值就是不言而喻的!这种颇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展现了人民群众最熟悉的生活,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能在歌曲中表现出生活的本质。情深意切,生动活泼,形象鲜明,音韵自然琅琅上口,风格朴素刚健清新,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想象力。在音乐学上的价值也是不可磨灭的!摆手歌以它独特的形式人们展现了一个淳朴,勤劳而且善良的民族!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重视世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了解和传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