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一个可以梳头的村庄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汪祖宝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这个村子在双溪乡,距古丈县城仅20分钟的车程,它东连双溪官坝,西接保靖仙人,南起西歧,北接断龙山乡的泽土库和杨家河。因为村后的高山上有一奇石,犹如美女梳头,临水自照,颇具风韵,这个村子由此得名。第一次与它接触的时候,是随一位小学校长去村里了解学生的入学情况。正是秋意正浓的时刻,满山皆呈黄色,只有屋后的石壁是白色的,太阳黄黄地照在这个寂静而又有些平和的小村里,微风在草丛里涌起,发出很轻的声响,溪水在河里静静地流淌。小学校的操场上十来个孩子正在娱乐嬉戏,欢快的笑声传向远方。我感叹于在这荒辟的一隅竞有这么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真是有些难得。后来又陆续到过几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触,印象便不再陌生了。

 这次进村却是文化部门特意安排的。我是随着一批文人来到这个村子里的,在此之前,因为茶叶开发成绩突出,它曾迎来了一位共和国的总理来此参观视察,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它的名气就渐渐大起来了。车到村头,二十来位作家步行进村,迎面看见的是一个面积约有三四亩的大鱼塘。正是冬季,池水枯竭,塘底的稀泥裸露出来,低洼处虽然有少许积水,但整个池塘却是实实在在地干涸了,没有稻秆,没有荷叶,也看不见游鱼河虾,这个池塘就要冬眠了。池塘上是九曲回廊,回廊正中建有一个八角翘檐的亭子,曰“二天亭”,是省委统战部的扶贫工作队为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而集资修建的,这样,这个干涸的池塘就有了不一般的内涵,这个村子就有了值得关注和值得书写的地方。

 和每个深居大山的小村一样,临近村口有两棵高耸入云的风水树,是那种三四人也合抱不了的枫香树,他们的年龄有好几百年了,它枝繁叶茂,树杆笔直,分出的枝桠直指苍穹。在湘西山里,无论你走进哪一个村庄,来到哪一个寨子,你都会发现这样的风水树,这些村庄附近的植被都保护得很好,人们不会轻易破坏它的一草一木,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呵护着这些绿色的精灵。一年一年,一代一代,他们护卫着这里的山水,护卫着这些质朴的生命元素,这已成为村民的一种共识。

 这个村子由上、中、下三个寨子组成,共235户人家,1000多人口,在湘西山区也算一个大村了。因为临河而居,山就青了,水就绿了,山是青青幽幽的山,水是清清亮亮的水,可以抖擞精神,照镜梳头。河边原先有一个碾房,天晴的时候,石碾滚动,发出伊伊呀呀的响声,好远都会听见的。现在石碾早已荒废了,只留下一堆修砌的石头。河底的石板平滑光洁,偶而冲出一两个小水潭,这就成了鸭子和白鹅的领地了,这些精灵在河水中游玩嬉戏,看见生人进来,会伸长脖子发出嘎嘎的叫声,鹅子还会咬人,胆小的姑娘是不敢轻易走近的,为保护良田,便于村民行走,村子里正在修建防洪大堤和风雨桥,防洪大堤已修了一半,风雨桥已修了两座,还有两座正在赶修,有了桥的连接,就将三三两两的人家,星星点点的菜园,平平坦坦的稻田都连成了一个整体。田园、小桥、流水、人家,好一幅美好的江南画卷!

 村子的布局很有些规律。两山的夹峙中,一条小河在中间流淌,临河是稻田,可种五谷杂粮,靠后是房屋,为节省土地,房屋一律砌在偏坡地带,屋基自然要用石头砌筑,再后面就是茶园了。茶园一律分布在半山腰上,一块一块,一层一层,绿油油的,亮闪闪的。山顶是树木,山下是河水,因为有雾气蒸腾,因为有河水滋润,这种茶叶长势很好,味道甘醇,是古丈毛尖中的精品,在国内外十分畅销。

 进入村中更显神奇。你会发现以前的旧房多依山而建,门前是一条大道,全国卵石铺就,弯弯曲曲地伸向蓝天的尽头,大道的后面是低矮的石墙,先民就地取材,把河里的石头取出,砌成各种花样,顺着山势和河道蜿蜒向前,那些房子就立在石基的上面,或高或矮、或大或小地建起来,一般都砌成三间五间,住人就宽敞了,要是养了牲口,又立起几个小小的木栏,关猪关牛,喂鸡喂鸭,一切就十分完备了。以前靠种田为生,多养猪牛,现在搞茶叶产业开发,实行机械化生产,猪还是养的,牛就少了,几乎绝迹,这也是与别的村子不同的地方。我注意到了村里的那些本地土狗,个子不大,或黑或白、或麻或黄,三五成群地在村巷中闲走,那呆着不动的,也常常是趴在地上,伸出头来,眼望着你,一声不吭,生人走过,也懒得理会,他们像一群见过世面的高人,表现出司空见惯的样子,让你吃惊不小,不得不让你敬佩。这是一种气度,这是一种见识,这是一种修养,这是一种品位,你是绝对用不着大惊小怪的。还有那鸡,多是公鸡,在稻田里穿来穿去,在柴垛上飞上飞下,在屋檐下来来去去;母鸡却很少见到了,阴阳比例严重失调,难道需要在家禽中也来一次计划生育?

 村民多为土家族。他们的先民从江西、从保靖、从断龙顺着官道过来,在此定居,已经延续了400多年,400多年的时间,他们过赶年、过社、过清明、过四月八、过六月六、过七月八;还盘歌山头,还哭嫁跳毛谷斯舞,跳八宝铜铃舞;他们编土家织锦,他们做土家腊肉、甜酒,饮食文化独具特色。每到夜幕降临,男女老少就会自发地聚集在学校的大操坪上打起猴儿鼓,随着鼓点翩翩起舞。现在,沿河的大道全部安上了太阳能街灯,若是晚上进村,街灯明亮,河风轻吹,恍若进入了人间仙境。

 这个村子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村里至今保存着两处历史遗迹:老营盘位于村部上方半公里偏西方向,海拔700多米,山上地势平坦,有50来亩的平地。清朝的时候,曾驻有一个营的兵力,分设两道哨卡,头领姓吴,为云南王吴三桂的后代。“革屯”以后,驻军转为平民,吴姓人家却搬至断龙山乡的杨家河去了,如今,我们依然能够从萋萋的荒草中寻觅到古时的屋基、石墙及砖瓦的遗迹,勾起我们对往事的怀想。还有雄踞山顶的自生桥,其跨度为20米,宽3米,高10米,由鹅卵石和泥土镶嵌而成。1929年古丈县土家族人民反抗国民政府强行推行的“土地陈报”政策,曾暴发过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因寡不敌众,最终被国民政府镇压,后来败下来的一支退守到自生桥洞,又延缓了好些日子。民国期间,为争夺鸦片捐税,古丈警察中队与当地的武装势力又一次发生冲突,此洞再次成为军事要地,这些都是真实可考的。几百年来,这个村子的土家人民顽强地生活着、默默地壮大着,从岁月和历史的深处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就像一粒种子,落地生根;就像一颗火星,终于燎原。

 村里发展茶叶种植产业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它们与高校结合,创造出了自己的茶叶品牌,在古丈已经名声大噪,并逐步推向全国,走向海外。“英妹子”茶业开发公司就此应运而生,他有国内最先进的自动红、绿茶生产线,年产高品质红、绿茶200吨,还可生产高档食用茶籽油。有了这样的工厂,有了龙总这样的农民企业家,梳头溪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总理的视察更让人看到了梳头溪的未来。

 这是一个可以梳头的村庄。我们坚信: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它的名字将会越来越响。

责任编辑
标签药膳食疗    
0

一个可以梳头的村庄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汪祖宝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这个村子在双溪乡,距古丈县城仅20分钟的车程,它东连双溪官坝,西接保靖仙人,南起西歧,北接断龙山乡的泽土库和杨家河。因为村后的高山上有一奇石,犹如美女梳头,临水自照,颇具风韵,这个村子由此得名。第一次与它接触的时候,是随一位小学校长去村里了解学生的入学情况。正是秋意正浓的时刻,满山皆呈黄色,只有屋后的石壁是白色的,太阳黄黄地照在这个寂静而又有些平和的小村里,微风在草丛里涌起,发出很轻的声响,溪水在河里静静地流淌。小学校的操场上十来个孩子正在娱乐嬉戏,欢快的笑声传向远方。我感叹于在这荒辟的一隅竞有这么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真是有些难得。后来又陆续到过几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触,印象便不再陌生了。

 这次进村却是文化部门特意安排的。我是随着一批文人来到这个村子里的,在此之前,因为茶叶开发成绩突出,它曾迎来了一位共和国的总理来此参观视察,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它的名气就渐渐大起来了。车到村头,二十来位作家步行进村,迎面看见的是一个面积约有三四亩的大鱼塘。正是冬季,池水枯竭,塘底的稀泥裸露出来,低洼处虽然有少许积水,但整个池塘却是实实在在地干涸了,没有稻秆,没有荷叶,也看不见游鱼河虾,这个池塘就要冬眠了。池塘上是九曲回廊,回廊正中建有一个八角翘檐的亭子,曰“二天亭”,是省委统战部的扶贫工作队为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而集资修建的,这样,这个干涸的池塘就有了不一般的内涵,这个村子就有了值得关注和值得书写的地方。

 和每个深居大山的小村一样,临近村口有两棵高耸入云的风水树,是那种三四人也合抱不了的枫香树,他们的年龄有好几百年了,它枝繁叶茂,树杆笔直,分出的枝桠直指苍穹。在湘西山里,无论你走进哪一个村庄,来到哪一个寨子,你都会发现这样的风水树,这些村庄附近的植被都保护得很好,人们不会轻易破坏它的一草一木,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呵护着这些绿色的精灵。一年一年,一代一代,他们护卫着这里的山水,护卫着这些质朴的生命元素,这已成为村民的一种共识。

 这个村子由上、中、下三个寨子组成,共235户人家,1000多人口,在湘西山区也算一个大村了。因为临河而居,山就青了,水就绿了,山是青青幽幽的山,水是清清亮亮的水,可以抖擞精神,照镜梳头。河边原先有一个碾房,天晴的时候,石碾滚动,发出伊伊呀呀的响声,好远都会听见的。现在石碾早已荒废了,只留下一堆修砌的石头。河底的石板平滑光洁,偶而冲出一两个小水潭,这就成了鸭子和白鹅的领地了,这些精灵在河水中游玩嬉戏,看见生人进来,会伸长脖子发出嘎嘎的叫声,鹅子还会咬人,胆小的姑娘是不敢轻易走近的,为保护良田,便于村民行走,村子里正在修建防洪大堤和风雨桥,防洪大堤已修了一半,风雨桥已修了两座,还有两座正在赶修,有了桥的连接,就将三三两两的人家,星星点点的菜园,平平坦坦的稻田都连成了一个整体。田园、小桥、流水、人家,好一幅美好的江南画卷!

 村子的布局很有些规律。两山的夹峙中,一条小河在中间流淌,临河是稻田,可种五谷杂粮,靠后是房屋,为节省土地,房屋一律砌在偏坡地带,屋基自然要用石头砌筑,再后面就是茶园了。茶园一律分布在半山腰上,一块一块,一层一层,绿油油的,亮闪闪的。山顶是树木,山下是河水,因为有雾气蒸腾,因为有河水滋润,这种茶叶长势很好,味道甘醇,是古丈毛尖中的精品,在国内外十分畅销。

 进入村中更显神奇。你会发现以前的旧房多依山而建,门前是一条大道,全国卵石铺就,弯弯曲曲地伸向蓝天的尽头,大道的后面是低矮的石墙,先民就地取材,把河里的石头取出,砌成各种花样,顺着山势和河道蜿蜒向前,那些房子就立在石基的上面,或高或矮、或大或小地建起来,一般都砌成三间五间,住人就宽敞了,要是养了牲口,又立起几个小小的木栏,关猪关牛,喂鸡喂鸭,一切就十分完备了。以前靠种田为生,多养猪牛,现在搞茶叶产业开发,实行机械化生产,猪还是养的,牛就少了,几乎绝迹,这也是与别的村子不同的地方。我注意到了村里的那些本地土狗,个子不大,或黑或白、或麻或黄,三五成群地在村巷中闲走,那呆着不动的,也常常是趴在地上,伸出头来,眼望着你,一声不吭,生人走过,也懒得理会,他们像一群见过世面的高人,表现出司空见惯的样子,让你吃惊不小,不得不让你敬佩。这是一种气度,这是一种见识,这是一种修养,这是一种品位,你是绝对用不着大惊小怪的。还有那鸡,多是公鸡,在稻田里穿来穿去,在柴垛上飞上飞下,在屋檐下来来去去;母鸡却很少见到了,阴阳比例严重失调,难道需要在家禽中也来一次计划生育?

 村民多为土家族。他们的先民从江西、从保靖、从断龙顺着官道过来,在此定居,已经延续了400多年,400多年的时间,他们过赶年、过社、过清明、过四月八、过六月六、过七月八;还盘歌山头,还哭嫁跳毛谷斯舞,跳八宝铜铃舞;他们编土家织锦,他们做土家腊肉、甜酒,饮食文化独具特色。每到夜幕降临,男女老少就会自发地聚集在学校的大操坪上打起猴儿鼓,随着鼓点翩翩起舞。现在,沿河的大道全部安上了太阳能街灯,若是晚上进村,街灯明亮,河风轻吹,恍若进入了人间仙境。

 这个村子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村里至今保存着两处历史遗迹:老营盘位于村部上方半公里偏西方向,海拔700多米,山上地势平坦,有50来亩的平地。清朝的时候,曾驻有一个营的兵力,分设两道哨卡,头领姓吴,为云南王吴三桂的后代。“革屯”以后,驻军转为平民,吴姓人家却搬至断龙山乡的杨家河去了,如今,我们依然能够从萋萋的荒草中寻觅到古时的屋基、石墙及砖瓦的遗迹,勾起我们对往事的怀想。还有雄踞山顶的自生桥,其跨度为20米,宽3米,高10米,由鹅卵石和泥土镶嵌而成。1929年古丈县土家族人民反抗国民政府强行推行的“土地陈报”政策,曾暴发过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因寡不敌众,最终被国民政府镇压,后来败下来的一支退守到自生桥洞,又延缓了好些日子。民国期间,为争夺鸦片捐税,古丈警察中队与当地的武装势力又一次发生冲突,此洞再次成为军事要地,这些都是真实可考的。几百年来,这个村子的土家人民顽强地生活着、默默地壮大着,从岁月和历史的深处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就像一粒种子,落地生根;就像一颗火星,终于燎原。

 村里发展茶叶种植产业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它们与高校结合,创造出了自己的茶叶品牌,在古丈已经名声大噪,并逐步推向全国,走向海外。“英妹子”茶业开发公司就此应运而生,他有国内最先进的自动红、绿茶生产线,年产高品质红、绿茶200吨,还可生产高档食用茶籽油。有了这样的工厂,有了龙总这样的农民企业家,梳头溪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总理的视察更让人看到了梳头溪的未来。

 这是一个可以梳头的村庄。我们坚信: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它的名字将会越来越响。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