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李烛尘故里,品永顺莓茶
一
1958年,11月4日,湘西永顺龙家寨。
那是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
在这个距离永顺县城五十多公里外的小镇气氛有些不同寻常,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正缓缓驶来。
车上坐着一位白发斑斑的老人,他身着中山装,手持拐杖,戴着眼镜,静静地望着窗外。
远处,山川起伏,层峦叠嶂,翠色逼人。
近处,时不时地有雪白的油茶花从眼前飘过,宛如万千蝴蝶在山间翩翩起舞。
此情此景,他不由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是啊,自从1937年曾来过距龙家寨不远的杉木河女儿家,算起来已离开家乡整整21年了。
21年过去,说是弹指一挥间,但沧桑巨变,很多人和事,早已面目全非了。
就说说自己吧,已从当年为企业奔走的负责人,如今变成了新中国轻工业部部长。
变化的还有,万坪地区的龙家寨过去一直只有马道,1956年终于修通了往永顺县城的公路。
1958年,龙家寨有了新组建的煤矿和铁矿企业,还有两个小高炉在炼铁,人们忙忙碌碌,这一切都让人兴奋。
但不变的是乡音,一路上,听彭武刚县长讲永顺变化,满口的家乡话,老人备感亲切。
这一年,彭武刚很年轻,三十岁,刚好在5月份当选为永顺县人民政府县长,也是土家族确立后第一位土家族县长。
这一年,老人已有76岁了,不过年初,食品工业部和轻工业部合并为轻工业部,他被刚任命为部长,也是新中国第一位土家族部长。
老人名叫李烛尘,1882年9月16日出生在永顺县毛坝乡毛坝村。
毛坝村距龙家寨,还有近三十里的山路。
二
李烛尘是谁?干什么的?他是湘西永顺人吗?
这些年,当我说及李烛尘先生时,不管是在家乡湘西,还是在外地和一些老乡聊天,常遇到问这三个问题。
湘西人知道李烛尘的都不多,外地人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每每有人发问时,我先说了几个关键词:李烛尘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创始人之一……
我接着介绍:李烛尘是著名的实业家,忠贞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开拓者和民族工商业家的楷模。
我说,这些评价不是自己信口开河,而是1992年李烛尘诞辰110周年时,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丁关根在纪念大会上讲的。
讲李烛尘是民族工商业家的楷模,就是说他在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第一个签名并代表全国工商界知名人士署名向中共中央报喜。
这在今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共产党简史》第181页,可见拍摄于天安门城楼上呈送喜报的历史照片。
在李烛尘等人带动下,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毫无疑问,无论是在天安门城楼,还是随后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二次会议上,接受李烛尘喜报的都是毛泽东主席。
翻开《李烛尘传》,或看看《毛泽东年谱》,关于两人的记录真不少。
李烛尘和毛主席的交往,始于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
后来在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两人友情不断升华,成为相交甚深的挚友和诤友,留下了一段肝胆相照的统战佳话。
1948年4月底,中共中央发布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随后,李烛尘收到了毛泽东写给他的亲笔密信,诚恳邀请他参加新政协,希望他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1949年10月1日,李烛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的身份登上天安门,参加了开国大典,并站在毛主席身后。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0年冬,李烛尘在天津指挥了万人空巷的“抗美援朝”大游行,组织捐款达1500亿元(旧币),购飞机100架,并为入朝的近三十万志愿军每人赠送毛巾一条、茶缸一个。
这一大壮举,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通电全国的嘉奖。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几乎不到私人家里去,据说只有一次例外。
1951年12月28日,毛主席到天津参观华北物资交流展览会,期间他特意抽时间去了马场道102号李烛尘家中。
李烛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钦佩毛泽东的伟大。
新中国成立后,在谈到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时,他发出了“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的号召。
这就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工商界中作为座右铭的“听、跟、走”由来,也是李烛尘思想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尊重李烛尘的才干,赞许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1956年,经毛泽东力荐,任命七十四岁的李烛尘为食品工业部部长。1958年食品工业部和轻工业部合并为轻工业部,李烛尘继续任部长。
李烛尘长期担任民建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任。
1965年1月5日,在全国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李烛尘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也是土家族第一位副国级国家领导人。
1965年12月黄炎培去世后,李烛尘被选为民建代理主任委员,直到1968年10月去世。
三
当我滔滔不绝地讲述李烛尘的故事时,不少老乡说,没有想到,我们湘西还有这样的大“脚色”。
除了回答“是啊、是啊”之类的话,我也不知再说些什么。
想了半天,那就不妨继续说说新中国成立后,李烛尘先生唯一那次回湘西的故事吧。
那次参观了龙家寨煤矿,看完小高炉炼铁,李烛尘很想到二十多里外的毛坝去看看,可是没有通公路,山高路远,只好望山兴叹。
毛坝是李烛尘阔别二三十年的出生地,也是父母长眠之地,那里还有老屋,老屋里还有守屋的孙子、孙媳和重孙。
站在大桥边,老人迎着秋风,向毛坝方向望了很久,一些人和事涌上心头,他不时地摘下眼镜,悄悄地抹去眼角的泪水。
他对身边的彭县长说,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自己正是三十岁的时候离开毛坝,走了一条实业报国之路。
原来,李烛尘不但出生在毛坝,而且十九岁结婚也在毛坝,其后有五个孩子也都是在毛坝出生的。
李烛尘告诉彭县长,1902年,清末新政,实施废科举兴学堂,他来到永顺县城求学,那是自己第一次走出毛坝。
走出毛坝,李烛尘碰到的第一位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彭施铎。
说起彭施铎,也许名字让人有点陌生,可他的代表作至今还在湘西影响深远。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往事如风。
李烛尘和彭县长讲起了自己在常德西路师范读书,讲起了如何结识同学林伯渠,再一起去日本……
还有:从1918年回国加入著名实业家范旭东团队,到抗战爆发后他去西部调研并写了《西北历程》……
还有:从在重庆谈判时三次和毛主席见面,到筹建民主建国会,再到迎接新中国的成立……
他甚至与家乡的年轻县长还讲了和伟大领袖毛主席一起,在新中国成立后视察黄河的故事……
但讲得最多最动情的,却是早逝的妻子郁菊花。
郁菊花和李烛尘同岁,两人十九岁结婚,结婚不到十天,李烛尘就外出求学,每年回家不过月半……
李烛尘父亲去世时,他在日本求学,母亲去世时,他又在塘沽。养老送终全靠郁菊花一人操办。
还有,两人共生了两女三男,都是郁菊花一一带大的。等孩子长大成人后,她才来到塘沽。
但仅仅到塘沽两年后,也就是1934年冬,郁菊花就病逝了,并葬在了遥远的北平……
说到动情处,李烛尘不由地摘下眼镜,不停地用手帕抹泪。
站了一会儿,他望着毛坝方向的大山对彭县长说:“我有个孙儿还守着老屋,打个电话,叫他们夫妻明天来看看我这个爷爷吧。”
当晚,为了摸清家乡发展现状,李烛尘还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有各级领导参加,也邀请农民积极发言。
特别谈到交通运输时,他禁不住感叹道:“路不通,没有车,开发难,家乡还是穷啊。”
听了大家意见,李烛尘说,将把相关情况积极向国务院报告,而自己能做的就是为家乡捐赠三部车:一部嘎斯车,两部解放牌。
李烛尘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人们围着柴火在煤油灯下促膝谈心,从修路架桥到挖煤采矿,从农民夜校到孩子读书,一直聊到半夜。
第二天一大早,区政府里来了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男的背篓里背着个女孩,女的怀里抱着个男孩。
彭县长一问,才知是李烛尘的孙子李明达和孙媳向金枝带着孩子来了。
两人来到李烛尘面前,深深鞠了一个躬说:“公公,我们来接您转老屋看看。”
李烛尘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我老了,不通车路,走不起啊,等路搞好了,我再转来看你们吧!”
是啊,从毛坝走到龙家寨,二三十里山路,爬山涉水的,年轻的夫妻俩打火把都走了大半夜,何况是老人?
再说,李烛尘何尝不想去看看他生活了近三十年的老屋,何尝不想去父母的坟前祭拜呢?
但岁月不饶人,快八十岁的人了,他再也不是那个脚下生风的青年了。
李烛尘把两人请进屋,一起逮早饭。
李明达说:“公公,农村太苦了,您能不能把我们带到北京去,随便安排个工作都好。”
李烛尘放下筷子,严肃地说:“你们到北京玩去,可以。工作的事,那是组织上才能办的事,我无法。”
看着孙子有些委屈,李烛尘说,毛坝的老屋总要人守,先人们墓前扫红挂白也要人搞,你们回去吧。
临走时,秘书准备拿两三百元给李明达,李烛尘只给了二十元,说每人五元,自己有手有脚,今后要自力更生,不能靠公公救济。
还能说什么呢?回家吧。
是爷爷没有钱吗?
李明达夫妇不知道,十天后,李烛尘离开湘西时,把身边的七千元,全给了州政府。
1959年春天,三部汽车开进了永顺县政府,李明达夫妇也不知道,这可是爷爷李烛尘个人捐赠的呢!
四
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百岁生日那天,我和大汉集团副总裁邹明及董事长助理朱月琴一行,再次来到毛坝。
这是我两个多月时间里第五次到毛坝,也是今年第五次见到李明达和向金枝夫妇。
李明达八十九岁,向金枝九十三岁。
和前四次一样,我们看见两位老人又在和一些邻居在打花牌。这种花牌叫“上大人”。
“上大人”在湘西一些农村常见,融书法和绘画为一体,一笔一画都是艺术品。
两位老人耳聪目明,有说有笑,见我来了,热情地喊坐,她们的女儿,也就是李烛尘的重孙女李青兰送来了茶水。
和6月18日陪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湖南省委主委赖明勇一行来时一样,向金枝告诉我们,当年和爷爷李烛尘见面,真只给二十元。
“不是每个人给二十元,是四个人一共二十元。”时隔六十三年,她记忆深刻。
不过,她没有抱怨爷爷。“给,总比不给要好,很多人没有这样的爷爷,也还不是要过日子。”
上一次,赖明勇副主席看望她们时,问有什么困难?她笑着说,没困难,现在国家政策好,活100岁都应该不是困难了。
湘西人重情,实在,乐观中不失幽默。
不过,老人想了想却又说,爷爷李烛尘交给后人的老屋要保护好,她守了七十多年,守苦了。
老屋为木屋,就是李烛尘故居,在老人现在居住的砖房后面,不远。
老屋占地面积609平方米,建筑面积178平方米,四合院木质建筑,坐东南朝西北,穿斗式木质构架,有前后两栋,都是晚清建筑。
1882年,李尘烛在木屋出生,1901年在这里结婚,其五个孩子亦出生于此,直到他三十岁走出湘西后,才回来少些了。
不过,1931年,他把妻子郁菊花接到天津居住,为三个儿子分家时,特要求得有人守老屋。
守老屋的责任落到了二儿子李文奎身上,最后李文奎又把责任交给了他二儿子李明达。
儿子们分家时,只分毛坝老屋和一些田地,那时候李烛尘已是大名鼎鼎的实业家,可他说这一切都属于企业,私人一无所有。
李烛尘大儿子李文采,1906年出生在毛坝,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毅然去了贺龙领导的湘鄂西苏区从事电台技术工作。
1955年,李文采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直到2000年去世,为中国钢铁冶金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
三兄弟分家时,李文采主动放弃。后来三弟李文明参加工作后,也放弃了在毛坝的分家所得。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由于木屋陈旧,不少亲朋好友建议推倒修砖房时,向金枝坚持保留老屋,换个地方再修新居。
2010年,时任永顺县委书记的李平来到毛坝调研,看到摇摇欲坠的李烛尘故居感慨万千,遂决定进行修缮与保护。
2011年,李烛尘故居成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为了宣传弘扬李烛尘的丰功伟绩,2012年,李烛尘诞辰130周年之际,在李平主持下,《李烛尘传》和《李烛尘画册》顺利出版。
时隔九年后的5月18日,我陪已是湘西州副州长的李平再来毛坝调研,他说一定要把李烛尘故居保护好。
李平告诉当地领导,保护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研究和宣传,因为李烛尘人生恰好体现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明理”、“增信”、“崇德”和“力行”,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6月18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湖南省委主委赖明勇带领全省民建六十多名会员专程来到毛坝,开展了一场“以党为师、与党同心、跟党奋进”的党史、会史主题学习教育活动。
大家认真参观了李烛尘故居,看了他的生平事迹图片展,并久久伫立在李烛尘铜像前,向其敬献花篮、鞠躬致敬。
赖明勇说,此次来毛坝既是一次先贤足迹追寻之旅,又是一次传统教育之旅,烛尘先生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终身的辉煌人生历程,是最生动、最真切的学习教育典型。
赖明勇当即表示,要把李烛尘故居作为民建湖南省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积极向民建中央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一切,对于持续开展党史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等,无疑都有重要的作用。
五
赖明勇说,在缅怀历史的同时,大家更关注毛坝的当下,关心李烛尘先生家乡的未来。
他说,烛尘先生回永顺已过去六十三年了,交通虽然有所改善,但从龙家寨过来,还是坑坑洼洼,得引起重视。
当得知永顺到万坪(原龙家寨乡合并到万坪镇)正在修一条高等级公路时,而且距李烛尘故居才四公里,他问湘西州县领导,能不能再延伸过来?
赖明勇还说,为了更好宣传李烛尘先生的家国情怀,要加强陈列布展工作,要全面、科学、完整地展示故居所包含的文化、历史、文物和社会价值。
同时,为了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赖明勇一行还深入到田间地头,走访民家百姓,专门调研了莓茶产业。
与传统茶叶多属于山茶科不同,莓茶属葡萄科显齿蛇葡萄种,是野生藤本植物,初尝略苦涩,后逐渐转甘。
永顺有“中国古莓茶之乡”美誉,全县古莓茶有五千多亩,而毛坝乡是核心区域,占了三千多亩。
当然,如果加上种植的莓茶11000多亩,那么毛坝全乡近14000人,已经实现了人均一亩莓茶的致富梦想。
一方山水成就一方产业。
莓茶生命力强,投入成本低,生产效益高。据毛坝乡党委书记彭岚介绍,每亩纯利润可达五千元以上。
彭岚表示,与周边永定和来凤等县区相比,永顺莓茶大面积种植起步稍晚,市场有限,但前景可期。
赖明勇问彭岚,永顺莓茶和别地莓茶相比,有什么特色?
彭岚说,各有千秋,各美其美。
不过,她又表示,永顺是中国古莓茶之乡,核心竞争力在于“古”字,“古”意味着古老,古色古香,也代表文化厚重。
原来,早在明代嘉靖年间,永顺土司王彭翼南应征到江浙一带抗击倭寇,担心将士们水土不服,莓茶就成了必备之物。
也就是说,莓茶的功效在永顺早已深入人心,且代代相传。
我们正聊着,莓茶种植大户彭英富走了过来。
老彭自称是土司后裔,还把王阳明总结的永顺“彭氏六德”当作了合作社发展理念:敏而勤,富而义,贵而礼,严而和,入而孝,出而忠。
见人疑惑,彭英富进一步解释到:“夫学莫贵乎勤,利莫先于义,接人莫急于礼,驭众莫要于和,立身莫切于孝,报国莫大于忠。”
当然,这据说是王阳明的原话,我佩服他竟然能背诵。
王阳明所说的“彭氏六德”,恰好在出土的彭翼南墓志铭中发现,由当时的大学士徐阶撰写。
说彭英富是老彭,主要是他头发白了,其实他只有五十五岁,原来是毛坝村主任。
六年前,见周边县区发展莓茶产业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了,老彭就辞职,一心一意带头种起莓茶来。
通过短短六年发展,村级合作社发展莓茶有1500多亩,他个人多达600余亩。
莓茶的价格也是年年攀升。他说,六年前每斤莓茶的价格不足百元,如今每斤可达240元左右。
老彭说,目前公司莓茶的主要市场在山东和北京等地,北方空气干燥,喝莓茶可清热消炎,爽口润喉。
在老彭看来,这一切离不开济南历下区对口帮扶永顺县的国家政策和干部们的努力。
不愧当过村主任,有高度,有水平。
有水平还体现在他对莓茶的认识上。他说莓茶特点就是喝起来“先苦后甜、回味无穷”。
“喝永顺莓茶,其实就是品味人生。”
金口一出,妙语连珠,谁还敢说他是个曾杀过猪、挖过煤、种过田的农民呢?
我怎么也不相信。
老彭笑着说,这主要从小受李烛尘的故事影响:读书受条件限制可辍学,但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事。
我问他,这是李烛尘说过的话吗?
他品了一口莓茶,想了想说,是不是李老讲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意思差不多就行了。
什么意思?
“人生如茶,苦尽甘来”。他答非所问,但又是一句“金句子”,我也不好追问下去了。
大家望着他,也不再说什么,各自端起一杯莓茶,慢慢地品了起来。
不远处,一只白鹭从莓茶地里窜出,拍打着翅膀,消失在云遮雾绕的大山深处。
采茶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喜欢采菊,此情此景,我们最想干的是去采茶了。
不过,我们面前这座山,好像应该叫东山。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情也。
访李烛尘故里,品永顺莓茶
时间:2021-07-13 11:48:54
来源:中新网湖南
作者:刘明
一
1958年,11月4日,湘西永顺龙家寨。
那是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
在这个距离永顺县城五十多公里外的小镇气氛有些不同寻常,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正缓缓驶来。
车上坐着一位白发斑斑的老人,他身着中山装,手持拐杖,戴着眼镜,静静地望着窗外。
远处,山川起伏,层峦叠嶂,翠色逼人。
近处,时不时地有雪白的油茶花从眼前飘过,宛如万千蝴蝶在山间翩翩起舞。
此情此景,他不由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是啊,自从1937年曾来过距龙家寨不远的杉木河女儿家,算起来已离开家乡整整21年了。
21年过去,说是弹指一挥间,但沧桑巨变,很多人和事,早已面目全非了。
就说说自己吧,已从当年为企业奔走的负责人,如今变成了新中国轻工业部部长。
变化的还有,万坪地区的龙家寨过去一直只有马道,1956年终于修通了往永顺县城的公路。
1958年,龙家寨有了新组建的煤矿和铁矿企业,还有两个小高炉在炼铁,人们忙忙碌碌,这一切都让人兴奋。
但不变的是乡音,一路上,听彭武刚县长讲永顺变化,满口的家乡话,老人备感亲切。
这一年,彭武刚很年轻,三十岁,刚好在5月份当选为永顺县人民政府县长,也是土家族确立后第一位土家族县长。
这一年,老人已有76岁了,不过年初,食品工业部和轻工业部合并为轻工业部,他被刚任命为部长,也是新中国第一位土家族部长。
老人名叫李烛尘,1882年9月16日出生在永顺县毛坝乡毛坝村。
毛坝村距龙家寨,还有近三十里的山路。
二
李烛尘是谁?干什么的?他是湘西永顺人吗?
这些年,当我说及李烛尘先生时,不管是在家乡湘西,还是在外地和一些老乡聊天,常遇到问这三个问题。
湘西人知道李烛尘的都不多,外地人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每每有人发问时,我先说了几个关键词:李烛尘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创始人之一……
我接着介绍:李烛尘是著名的实业家,忠贞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开拓者和民族工商业家的楷模。
我说,这些评价不是自己信口开河,而是1992年李烛尘诞辰110周年时,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丁关根在纪念大会上讲的。
讲李烛尘是民族工商业家的楷模,就是说他在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第一个签名并代表全国工商界知名人士署名向中共中央报喜。
这在今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共产党简史》第181页,可见拍摄于天安门城楼上呈送喜报的历史照片。
在李烛尘等人带动下,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毫无疑问,无论是在天安门城楼,还是随后召开的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二次会议上,接受李烛尘喜报的都是毛泽东主席。
翻开《李烛尘传》,或看看《毛泽东年谱》,关于两人的记录真不少。
李烛尘和毛主席的交往,始于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
后来在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两人友情不断升华,成为相交甚深的挚友和诤友,留下了一段肝胆相照的统战佳话。
1948年4月底,中共中央发布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随后,李烛尘收到了毛泽东写给他的亲笔密信,诚恳邀请他参加新政协,希望他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1949年10月1日,李烛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的身份登上天安门,参加了开国大典,并站在毛主席身后。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0年冬,李烛尘在天津指挥了万人空巷的“抗美援朝”大游行,组织捐款达1500亿元(旧币),购飞机100架,并为入朝的近三十万志愿军每人赠送毛巾一条、茶缸一个。
这一大壮举,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通电全国的嘉奖。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几乎不到私人家里去,据说只有一次例外。
1951年12月28日,毛主席到天津参观华北物资交流展览会,期间他特意抽时间去了马场道102号李烛尘家中。
李烛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钦佩毛泽东的伟大。
新中国成立后,在谈到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时,他发出了“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的号召。
这就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工商界中作为座右铭的“听、跟、走”由来,也是李烛尘思想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尊重李烛尘的才干,赞许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
1956年,经毛泽东力荐,任命七十四岁的李烛尘为食品工业部部长。1958年食品工业部和轻工业部合并为轻工业部,李烛尘继续任部长。
李烛尘长期担任民建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任。
1965年1月5日,在全国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李烛尘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也是土家族第一位副国级国家领导人。
1965年12月黄炎培去世后,李烛尘被选为民建代理主任委员,直到1968年10月去世。
三
当我滔滔不绝地讲述李烛尘的故事时,不少老乡说,没有想到,我们湘西还有这样的大“脚色”。
除了回答“是啊、是啊”之类的话,我也不知再说些什么。
想了半天,那就不妨继续说说新中国成立后,李烛尘先生唯一那次回湘西的故事吧。
那次参观了龙家寨煤矿,看完小高炉炼铁,李烛尘很想到二十多里外的毛坝去看看,可是没有通公路,山高路远,只好望山兴叹。
毛坝是李烛尘阔别二三十年的出生地,也是父母长眠之地,那里还有老屋,老屋里还有守屋的孙子、孙媳和重孙。
站在大桥边,老人迎着秋风,向毛坝方向望了很久,一些人和事涌上心头,他不时地摘下眼镜,悄悄地抹去眼角的泪水。
他对身边的彭县长说,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自己正是三十岁的时候离开毛坝,走了一条实业报国之路。
原来,李烛尘不但出生在毛坝,而且十九岁结婚也在毛坝,其后有五个孩子也都是在毛坝出生的。
李烛尘告诉彭县长,1902年,清末新政,实施废科举兴学堂,他来到永顺县城求学,那是自己第一次走出毛坝。
走出毛坝,李烛尘碰到的第一位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彭施铎。
说起彭施铎,也许名字让人有点陌生,可他的代表作至今还在湘西影响深远。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往事如风。
李烛尘和彭县长讲起了自己在常德西路师范读书,讲起了如何结识同学林伯渠,再一起去日本……
还有:从1918年回国加入著名实业家范旭东团队,到抗战爆发后他去西部调研并写了《西北历程》……
还有:从在重庆谈判时三次和毛主席见面,到筹建民主建国会,再到迎接新中国的成立……
他甚至与家乡的年轻县长还讲了和伟大领袖毛主席一起,在新中国成立后视察黄河的故事……
但讲得最多最动情的,却是早逝的妻子郁菊花。
郁菊花和李烛尘同岁,两人十九岁结婚,结婚不到十天,李烛尘就外出求学,每年回家不过月半……
李烛尘父亲去世时,他在日本求学,母亲去世时,他又在塘沽。养老送终全靠郁菊花一人操办。
还有,两人共生了两女三男,都是郁菊花一一带大的。等孩子长大成人后,她才来到塘沽。
但仅仅到塘沽两年后,也就是1934年冬,郁菊花就病逝了,并葬在了遥远的北平……
说到动情处,李烛尘不由地摘下眼镜,不停地用手帕抹泪。
站了一会儿,他望着毛坝方向的大山对彭县长说:“我有个孙儿还守着老屋,打个电话,叫他们夫妻明天来看看我这个爷爷吧。”
当晚,为了摸清家乡发展现状,李烛尘还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有各级领导参加,也邀请农民积极发言。
特别谈到交通运输时,他禁不住感叹道:“路不通,没有车,开发难,家乡还是穷啊。”
听了大家意见,李烛尘说,将把相关情况积极向国务院报告,而自己能做的就是为家乡捐赠三部车:一部嘎斯车,两部解放牌。
李烛尘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人们围着柴火在煤油灯下促膝谈心,从修路架桥到挖煤采矿,从农民夜校到孩子读书,一直聊到半夜。
第二天一大早,区政府里来了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男的背篓里背着个女孩,女的怀里抱着个男孩。
彭县长一问,才知是李烛尘的孙子李明达和孙媳向金枝带着孩子来了。
两人来到李烛尘面前,深深鞠了一个躬说:“公公,我们来接您转老屋看看。”
李烛尘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我老了,不通车路,走不起啊,等路搞好了,我再转来看你们吧!”
是啊,从毛坝走到龙家寨,二三十里山路,爬山涉水的,年轻的夫妻俩打火把都走了大半夜,何况是老人?
再说,李烛尘何尝不想去看看他生活了近三十年的老屋,何尝不想去父母的坟前祭拜呢?
但岁月不饶人,快八十岁的人了,他再也不是那个脚下生风的青年了。
李烛尘把两人请进屋,一起逮早饭。
李明达说:“公公,农村太苦了,您能不能把我们带到北京去,随便安排个工作都好。”
李烛尘放下筷子,严肃地说:“你们到北京玩去,可以。工作的事,那是组织上才能办的事,我无法。”
看着孙子有些委屈,李烛尘说,毛坝的老屋总要人守,先人们墓前扫红挂白也要人搞,你们回去吧。
临走时,秘书准备拿两三百元给李明达,李烛尘只给了二十元,说每人五元,自己有手有脚,今后要自力更生,不能靠公公救济。
还能说什么呢?回家吧。
是爷爷没有钱吗?
李明达夫妇不知道,十天后,李烛尘离开湘西时,把身边的七千元,全给了州政府。
1959年春天,三部汽车开进了永顺县政府,李明达夫妇也不知道,这可是爷爷李烛尘个人捐赠的呢!
四
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百岁生日那天,我和大汉集团副总裁邹明及董事长助理朱月琴一行,再次来到毛坝。
这是我两个多月时间里第五次到毛坝,也是今年第五次见到李明达和向金枝夫妇。
李明达八十九岁,向金枝九十三岁。
和前四次一样,我们看见两位老人又在和一些邻居在打花牌。这种花牌叫“上大人”。
“上大人”在湘西一些农村常见,融书法和绘画为一体,一笔一画都是艺术品。
两位老人耳聪目明,有说有笑,见我来了,热情地喊坐,她们的女儿,也就是李烛尘的重孙女李青兰送来了茶水。
和6月18日陪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湖南省委主委赖明勇一行来时一样,向金枝告诉我们,当年和爷爷李烛尘见面,真只给二十元。
“不是每个人给二十元,是四个人一共二十元。”时隔六十三年,她记忆深刻。
不过,她没有抱怨爷爷。“给,总比不给要好,很多人没有这样的爷爷,也还不是要过日子。”
上一次,赖明勇副主席看望她们时,问有什么困难?她笑着说,没困难,现在国家政策好,活100岁都应该不是困难了。
湘西人重情,实在,乐观中不失幽默。
不过,老人想了想却又说,爷爷李烛尘交给后人的老屋要保护好,她守了七十多年,守苦了。
老屋为木屋,就是李烛尘故居,在老人现在居住的砖房后面,不远。
老屋占地面积609平方米,建筑面积178平方米,四合院木质建筑,坐东南朝西北,穿斗式木质构架,有前后两栋,都是晚清建筑。
1882年,李尘烛在木屋出生,1901年在这里结婚,其五个孩子亦出生于此,直到他三十岁走出湘西后,才回来少些了。
不过,1931年,他把妻子郁菊花接到天津居住,为三个儿子分家时,特要求得有人守老屋。
守老屋的责任落到了二儿子李文奎身上,最后李文奎又把责任交给了他二儿子李明达。
儿子们分家时,只分毛坝老屋和一些田地,那时候李烛尘已是大名鼎鼎的实业家,可他说这一切都属于企业,私人一无所有。
李烛尘大儿子李文采,1906年出生在毛坝,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毅然去了贺龙领导的湘鄂西苏区从事电台技术工作。
1955年,李文采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直到2000年去世,为中国钢铁冶金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
三兄弟分家时,李文采主动放弃。后来三弟李文明参加工作后,也放弃了在毛坝的分家所得。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由于木屋陈旧,不少亲朋好友建议推倒修砖房时,向金枝坚持保留老屋,换个地方再修新居。
2010年,时任永顺县委书记的李平来到毛坝调研,看到摇摇欲坠的李烛尘故居感慨万千,遂决定进行修缮与保护。
2011年,李烛尘故居成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为了宣传弘扬李烛尘的丰功伟绩,2012年,李烛尘诞辰130周年之际,在李平主持下,《李烛尘传》和《李烛尘画册》顺利出版。
时隔九年后的5月18日,我陪已是湘西州副州长的李平再来毛坝调研,他说一定要把李烛尘故居保护好。
李平告诉当地领导,保护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研究和宣传,因为李烛尘人生恰好体现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明理”、“增信”、“崇德”和“力行”,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6月18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湖南省委主委赖明勇带领全省民建六十多名会员专程来到毛坝,开展了一场“以党为师、与党同心、跟党奋进”的党史、会史主题学习教育活动。
大家认真参观了李烛尘故居,看了他的生平事迹图片展,并久久伫立在李烛尘铜像前,向其敬献花篮、鞠躬致敬。
赖明勇说,此次来毛坝既是一次先贤足迹追寻之旅,又是一次传统教育之旅,烛尘先生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终身的辉煌人生历程,是最生动、最真切的学习教育典型。
赖明勇当即表示,要把李烛尘故居作为民建湖南省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积极向民建中央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一切,对于持续开展党史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等,无疑都有重要的作用。
五
赖明勇说,在缅怀历史的同时,大家更关注毛坝的当下,关心李烛尘先生家乡的未来。
他说,烛尘先生回永顺已过去六十三年了,交通虽然有所改善,但从龙家寨过来,还是坑坑洼洼,得引起重视。
当得知永顺到万坪(原龙家寨乡合并到万坪镇)正在修一条高等级公路时,而且距李烛尘故居才四公里,他问湘西州县领导,能不能再延伸过来?
赖明勇还说,为了更好宣传李烛尘先生的家国情怀,要加强陈列布展工作,要全面、科学、完整地展示故居所包含的文化、历史、文物和社会价值。
同时,为了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赖明勇一行还深入到田间地头,走访民家百姓,专门调研了莓茶产业。
与传统茶叶多属于山茶科不同,莓茶属葡萄科显齿蛇葡萄种,是野生藤本植物,初尝略苦涩,后逐渐转甘。
永顺有“中国古莓茶之乡”美誉,全县古莓茶有五千多亩,而毛坝乡是核心区域,占了三千多亩。
当然,如果加上种植的莓茶11000多亩,那么毛坝全乡近14000人,已经实现了人均一亩莓茶的致富梦想。
一方山水成就一方产业。
莓茶生命力强,投入成本低,生产效益高。据毛坝乡党委书记彭岚介绍,每亩纯利润可达五千元以上。
彭岚表示,与周边永定和来凤等县区相比,永顺莓茶大面积种植起步稍晚,市场有限,但前景可期。
赖明勇问彭岚,永顺莓茶和别地莓茶相比,有什么特色?
彭岚说,各有千秋,各美其美。
不过,她又表示,永顺是中国古莓茶之乡,核心竞争力在于“古”字,“古”意味着古老,古色古香,也代表文化厚重。
原来,早在明代嘉靖年间,永顺土司王彭翼南应征到江浙一带抗击倭寇,担心将士们水土不服,莓茶就成了必备之物。
也就是说,莓茶的功效在永顺早已深入人心,且代代相传。
我们正聊着,莓茶种植大户彭英富走了过来。
老彭自称是土司后裔,还把王阳明总结的永顺“彭氏六德”当作了合作社发展理念:敏而勤,富而义,贵而礼,严而和,入而孝,出而忠。
见人疑惑,彭英富进一步解释到:“夫学莫贵乎勤,利莫先于义,接人莫急于礼,驭众莫要于和,立身莫切于孝,报国莫大于忠。”
当然,这据说是王阳明的原话,我佩服他竟然能背诵。
王阳明所说的“彭氏六德”,恰好在出土的彭翼南墓志铭中发现,由当时的大学士徐阶撰写。
说彭英富是老彭,主要是他头发白了,其实他只有五十五岁,原来是毛坝村主任。
六年前,见周边县区发展莓茶产业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了,老彭就辞职,一心一意带头种起莓茶来。
通过短短六年发展,村级合作社发展莓茶有1500多亩,他个人多达600余亩。
莓茶的价格也是年年攀升。他说,六年前每斤莓茶的价格不足百元,如今每斤可达240元左右。
老彭说,目前公司莓茶的主要市场在山东和北京等地,北方空气干燥,喝莓茶可清热消炎,爽口润喉。
在老彭看来,这一切离不开济南历下区对口帮扶永顺县的国家政策和干部们的努力。
不愧当过村主任,有高度,有水平。
有水平还体现在他对莓茶的认识上。他说莓茶特点就是喝起来“先苦后甜、回味无穷”。
“喝永顺莓茶,其实就是品味人生。”
金口一出,妙语连珠,谁还敢说他是个曾杀过猪、挖过煤、种过田的农民呢?
我怎么也不相信。
老彭笑着说,这主要从小受李烛尘的故事影响:读书受条件限制可辍学,但学习是人一辈子的事。
我问他,这是李烛尘说过的话吗?
他品了一口莓茶,想了想说,是不是李老讲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意思差不多就行了。
什么意思?
“人生如茶,苦尽甘来”。他答非所问,但又是一句“金句子”,我也不好追问下去了。
大家望着他,也不再说什么,各自端起一杯莓茶,慢慢地品了起来。
不远处,一只白鹭从莓茶地里窜出,拍打着翅膀,消失在云遮雾绕的大山深处。
采茶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喜欢采菊,此情此景,我们最想干的是去采茶了。
不过,我们面前这座山,好像应该叫东山。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情也。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