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清江岸边的追梦人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胡福先

                  -------为诺源的《大地放歌》作序

    一

      俗语说,最好的人生,就是诗意人生。

       我爱诗,读诗,写诗,保持着一颗诗心。在这纷繁喧嚣的俗世,始终坚守内心的高傲和孤芳。

       宦游利川数年,我常常触景生情,即兴赋诗,抒发对这方山水的热爱情怀。我甚至毫无理由地坚信,利川这里的大山川、大溶洞、大森林、大河流,是一块适合孕育大胸怀,构思大文章,培养大作家的文学圣地。

       2012年,我正在办公室翻阅案牍,突然走进一位瘦削的青年男子,他虽然身材不高,但目光坚定,眼神里透露出对生活的执着,这就是诺源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后来,陆续读到诺源的诗歌、散文、小说,既欣赏他的才气,又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是呀,在这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时代,却有人依然坚守着孤独和寂寞,试图用文字来唤起人性,救赎灵魂,这是怎样的难能可贵呀。

       当我开始细细翻阅,摆在我案头的诺源诗歌《大地放歌》这两大本集子,提笔为该放歌集作序,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地方父母官,我所触摸到这文学肌理的里面,是一个个厚重的文字,而这文字纵横捭阖的过程,蕴含着作者深邃的思想。这时,我突然感到惶恐和不安,生怕自己的序写不好,有负诗人厚望。

       二

       其实写作很多是来源于一种潜在意识里对文学的挚爱。当这些因为热爱,独自沉吟的写作,到达一定的时候,就进入了有意识的创作。而逐渐成为大家的写作,一种社会的倾述,一种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当下社会风貌、人文生活、历史文化的篇章。

       诺源《大地放歌》集分为上下两册,即上册“巴国神曲”,下册“歌者如斯”,这两本诗集可谓洋洋洒洒,宏篇巨绘。在整个《大地放歌》集中,我看到了一个在无数黑夜的边缘执着于情感倾述、精神分析的人深沉的背影。

       而诺源这些年从没停止过创作,其诗化的语言以及人性的思考和底层现象的微妙捕捉,构成了他富有艺术修养、文学情趣的文化新篇。诗人用生动的语言诠释着他所捕捉到的种种社会现象,跟大家分享着他独特、敏锐的视角以及他个人的情感经历与人生感悟。
这本《大地放歌》集既是他个人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历史的还原和再现。诗人这些独具语言智慧的诗路,轻车熟路的诗风,反映了诗人独特的诗性和个人文化底蕴及写作功力。而里面题材罗列之广,无论是从个人的自弹自吟,到社会责任意识的写作,还是从不同的土家文化生活表现,甚至于上溯到远古巴人的历史等方面,作者都用自己纵横交错、恣意飞扬的思维和华美的文笔,将这些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一种写作,我觉得是有意义的写作。

       三

       诺源生于这块土地,长于这块土地,他是饮着郁江水和清江水长大的土家青年,是这块土地孕育的一个诗歌精灵。诺源一直在这块土地耕耘和行走,在这块土地放歌,用自己的笔触记录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或者事情。所以,在这里,我要特别说说诺源诗集的第三部诗集巴国神曲,这是一部巴人(土家族)抒情叙事史诗。这部史诗,共360章节,采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风格,既讲究押韵,又注重形式,这样的写作难度极大,可谓“戴着镣铐跳舞”。

       诺源在《大地放歌》集上册“巴国神曲”这部长诗中,对巴民族的起源、迁移、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诗人在这部史诗中,犹如十年磨一剑,其执着的诗歌态度,让人起敬。这部作品,诗人穷其一生智慧,在意境中苦苦泅渡,在意象中穿行,以史为章,以事抒情,不但是一部宏悦浩荡的史诗,还是一部巴人(土家族)的情感史和精神史,更是一部作者对历史、社会及人性的多棱思考和总结。

       巴人(土家族)历史渊源极其深厚,人文形态相当丰富,但由于断代较早,迄今为止,已经在历史长河隐秘了两千多年,其文化史脉蜿蜒曲折,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就像浮萍一样,没有自己的根。所以,巴人(土家族)是需要一部史诗的。

       诺源这部长诗不仅填补了近代巴民族史诗的空白,还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巴人(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那些艰辛曲折的生存史、繁衍史、发展史。因此,这部史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历史注定要将其铭记。

       四

       诺源是幸运的,也是悲悯的,更是感性的,他一直在这块土地上行走,始终用自己的文笔耿介地书写着民族历史的来去过往,诉说着尘世中的苦痛和欢乐,善良和邪恶。诺源的《大地放歌》集下册“歌者如斯”的“行者殇歌”、“彻夜离歌”两部分,多讲述了诗人个人的生活境遇和爱情遭遇,并毫不隐瞒地袒露了诗人个人的信仰以及事业追求方面的真挚情感,其中兼带一些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历史方面的诗歌。这部诗歌在描写诗人命运多舛的同时,其心胸咕噜的陈年旧事,引人深思,这某些时候不只是诗人个人的疼痛,相信也是无数文人的疼痛。但有一点最让我感动,那就是我从诗歌中看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力量。

       佛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作者是感性的诗人,在诗集“歌者如斯”里面以一个细小的心灵世界,展现了一个上下无尽的大世界。虽然文风晦涩,但他笔触细腻,在长长短短的句子中,凝结出的是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是最深层的人性思考、社会思考。或许他的痛苦、欢乐、愉悦甚至抱怨,就是整个人世的痛苦、欢乐、愉悦、抱怨。

       可以如是说:“在这些首诗歌中,诗人不但渲染了自己心灵的彷徨,甚至还有对现实生活、个人爱情的无奈。”诺源诗歌语言紧密,质感细腻,情感圆润,并始终用挖掘内涵的笔触,体现出诗人的质感。当然,他的经历以及诗歌观点也同样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现象,反映了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真实现状:我们还需要文学吗?我们还需要作家和诗人吗?

       五

       我是一直在关注着利川文学的发展,也从各方面为这帮文化人提供了些许力所能及的帮助,所以,这些文化学者、文化爱好者总喜欢向我倾诉,向我谈论创作情况。记得诺源在我办公室向我谈到:“我目前正在思考如何把自己从过往的自弹自吟中解脱出来,面向社会,面向一种大的文化格局,用文字去记录社会,还原生活,做一些有意义的书写。从而关注民生,关注社会道德,关注民族文化的发展。”我当时听了这些话,从心里倍加认同和欣赏。

       我认为利川大多数文人都应该如此,应具有一种民族情结和社会忧患意识,用自己的文字和思想去引导人们,倡导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以及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但让自己知道在写什么,将要写什么,还要认清自己为什么要写。

       在诺源这些年的写作里,与其说诺源当初的写作还尚处于一种小我的意识状态,那么下册“歌者如斯”里的“故乡之歌”、“巴魂祭歌”、“尘世挽歌”、“细语轻歌”等四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已经跳出小我,终成大我。诗人已经从个人的苦痛中挣扎出来,更多的文笔是瞄向了社会及自然环境,从关注自我的角度逐渐将笔触转向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环境,关注人类。就像鲁迅先生讲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特别是在“尘世挽歌”这部分,作者全篇压抑的悲伤,用涌动的泪水细细地叙述出社会最深沉的疼痛。这些疼痛,将是对人类自身人性的深刻解剖,以及对当今社会道德和良知缺失的深层思考。这其实是人类的痛,而这种痛应该是一种自发的痛。

       六

       利川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土家族又是巴民族的后裔,巴民族具有强悍、劲勇、豁达、直爽等性格特点。诺源的《大地放歌》集中,既有英雄气短,也有儿女情长;既有长歌当哭,又有壮怀激烈。全诗跌宕起伏,荡气回肠,读罢令人心潮澎湃,掩卷长思。
诗人诺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着一种无奈,并通过诗歌反映出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多个层面映射了诗人在信仰之中的纠结与对人生的多棱分析。诗歌来源于生活,作者在生活与精神追求中仿佛是两者倾轧的个体。

       生活中的诺源却不尽人意。他漂泊、流浪、愁于生计。尽管命运多舛、生活艰辛,诺源这位周身燃烧着激情的土家青年,却以驴行者的姿态,在文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着。他从没因为挫折而放弃,因为打击而退却。他就像清江岸边的一棵树,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不屈不挠,茁壮成长,注解着生命的坚强。

       在这个倡导中国梦的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知道诺源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文学,但这条路是艰辛的、曲折的,甚至是残酷的。我坚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作者系湖北省利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
标签作品赏读    
0

清江岸边的追梦人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胡福先

                  -------为诺源的《大地放歌》作序

    一

      俗语说,最好的人生,就是诗意人生。

       我爱诗,读诗,写诗,保持着一颗诗心。在这纷繁喧嚣的俗世,始终坚守内心的高傲和孤芳。

       宦游利川数年,我常常触景生情,即兴赋诗,抒发对这方山水的热爱情怀。我甚至毫无理由地坚信,利川这里的大山川、大溶洞、大森林、大河流,是一块适合孕育大胸怀,构思大文章,培养大作家的文学圣地。

       2012年,我正在办公室翻阅案牍,突然走进一位瘦削的青年男子,他虽然身材不高,但目光坚定,眼神里透露出对生活的执着,这就是诺源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后来,陆续读到诺源的诗歌、散文、小说,既欣赏他的才气,又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是呀,在这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时代,却有人依然坚守着孤独和寂寞,试图用文字来唤起人性,救赎灵魂,这是怎样的难能可贵呀。

       当我开始细细翻阅,摆在我案头的诺源诗歌《大地放歌》这两大本集子,提笔为该放歌集作序,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地方父母官,我所触摸到这文学肌理的里面,是一个个厚重的文字,而这文字纵横捭阖的过程,蕴含着作者深邃的思想。这时,我突然感到惶恐和不安,生怕自己的序写不好,有负诗人厚望。

       二

       其实写作很多是来源于一种潜在意识里对文学的挚爱。当这些因为热爱,独自沉吟的写作,到达一定的时候,就进入了有意识的创作。而逐渐成为大家的写作,一种社会的倾述,一种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当下社会风貌、人文生活、历史文化的篇章。

       诺源《大地放歌》集分为上下两册,即上册“巴国神曲”,下册“歌者如斯”,这两本诗集可谓洋洋洒洒,宏篇巨绘。在整个《大地放歌》集中,我看到了一个在无数黑夜的边缘执着于情感倾述、精神分析的人深沉的背影。

       而诺源这些年从没停止过创作,其诗化的语言以及人性的思考和底层现象的微妙捕捉,构成了他富有艺术修养、文学情趣的文化新篇。诗人用生动的语言诠释着他所捕捉到的种种社会现象,跟大家分享着他独特、敏锐的视角以及他个人的情感经历与人生感悟。
这本《大地放歌》集既是他个人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历史的还原和再现。诗人这些独具语言智慧的诗路,轻车熟路的诗风,反映了诗人独特的诗性和个人文化底蕴及写作功力。而里面题材罗列之广,无论是从个人的自弹自吟,到社会责任意识的写作,还是从不同的土家文化生活表现,甚至于上溯到远古巴人的历史等方面,作者都用自己纵横交错、恣意飞扬的思维和华美的文笔,将这些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一种写作,我觉得是有意义的写作。

       三

       诺源生于这块土地,长于这块土地,他是饮着郁江水和清江水长大的土家青年,是这块土地孕育的一个诗歌精灵。诺源一直在这块土地耕耘和行走,在这块土地放歌,用自己的笔触记录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或者事情。所以,在这里,我要特别说说诺源诗集的第三部诗集巴国神曲,这是一部巴人(土家族)抒情叙事史诗。这部史诗,共360章节,采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风格,既讲究押韵,又注重形式,这样的写作难度极大,可谓“戴着镣铐跳舞”。

       诺源在《大地放歌》集上册“巴国神曲”这部长诗中,对巴民族的起源、迁移、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诗人在这部史诗中,犹如十年磨一剑,其执着的诗歌态度,让人起敬。这部作品,诗人穷其一生智慧,在意境中苦苦泅渡,在意象中穿行,以史为章,以事抒情,不但是一部宏悦浩荡的史诗,还是一部巴人(土家族)的情感史和精神史,更是一部作者对历史、社会及人性的多棱思考和总结。

       巴人(土家族)历史渊源极其深厚,人文形态相当丰富,但由于断代较早,迄今为止,已经在历史长河隐秘了两千多年,其文化史脉蜿蜒曲折,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就像浮萍一样,没有自己的根。所以,巴人(土家族)是需要一部史诗的。

       诺源这部长诗不仅填补了近代巴民族史诗的空白,还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巴人(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那些艰辛曲折的生存史、繁衍史、发展史。因此,这部史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历史注定要将其铭记。

       四

       诺源是幸运的,也是悲悯的,更是感性的,他一直在这块土地上行走,始终用自己的文笔耿介地书写着民族历史的来去过往,诉说着尘世中的苦痛和欢乐,善良和邪恶。诺源的《大地放歌》集下册“歌者如斯”的“行者殇歌”、“彻夜离歌”两部分,多讲述了诗人个人的生活境遇和爱情遭遇,并毫不隐瞒地袒露了诗人个人的信仰以及事业追求方面的真挚情感,其中兼带一些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历史方面的诗歌。这部诗歌在描写诗人命运多舛的同时,其心胸咕噜的陈年旧事,引人深思,这某些时候不只是诗人个人的疼痛,相信也是无数文人的疼痛。但有一点最让我感动,那就是我从诗歌中看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力量。

       佛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作者是感性的诗人,在诗集“歌者如斯”里面以一个细小的心灵世界,展现了一个上下无尽的大世界。虽然文风晦涩,但他笔触细腻,在长长短短的句子中,凝结出的是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是最深层的人性思考、社会思考。或许他的痛苦、欢乐、愉悦甚至抱怨,就是整个人世的痛苦、欢乐、愉悦、抱怨。

       可以如是说:“在这些首诗歌中,诗人不但渲染了自己心灵的彷徨,甚至还有对现实生活、个人爱情的无奈。”诺源诗歌语言紧密,质感细腻,情感圆润,并始终用挖掘内涵的笔触,体现出诗人的质感。当然,他的经历以及诗歌观点也同样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现象,反映了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真实现状:我们还需要文学吗?我们还需要作家和诗人吗?

       五

       我是一直在关注着利川文学的发展,也从各方面为这帮文化人提供了些许力所能及的帮助,所以,这些文化学者、文化爱好者总喜欢向我倾诉,向我谈论创作情况。记得诺源在我办公室向我谈到:“我目前正在思考如何把自己从过往的自弹自吟中解脱出来,面向社会,面向一种大的文化格局,用文字去记录社会,还原生活,做一些有意义的书写。从而关注民生,关注社会道德,关注民族文化的发展。”我当时听了这些话,从心里倍加认同和欣赏。

       我认为利川大多数文人都应该如此,应具有一种民族情结和社会忧患意识,用自己的文字和思想去引导人们,倡导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以及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但让自己知道在写什么,将要写什么,还要认清自己为什么要写。

       在诺源这些年的写作里,与其说诺源当初的写作还尚处于一种小我的意识状态,那么下册“歌者如斯”里的“故乡之歌”、“巴魂祭歌”、“尘世挽歌”、“细语轻歌”等四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已经跳出小我,终成大我。诗人已经从个人的苦痛中挣扎出来,更多的文笔是瞄向了社会及自然环境,从关注自我的角度逐渐将笔触转向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环境,关注人类。就像鲁迅先生讲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特别是在“尘世挽歌”这部分,作者全篇压抑的悲伤,用涌动的泪水细细地叙述出社会最深沉的疼痛。这些疼痛,将是对人类自身人性的深刻解剖,以及对当今社会道德和良知缺失的深层思考。这其实是人类的痛,而这种痛应该是一种自发的痛。

       六

       利川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土家族又是巴民族的后裔,巴民族具有强悍、劲勇、豁达、直爽等性格特点。诺源的《大地放歌》集中,既有英雄气短,也有儿女情长;既有长歌当哭,又有壮怀激烈。全诗跌宕起伏,荡气回肠,读罢令人心潮澎湃,掩卷长思。
诗人诺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着一种无奈,并通过诗歌反映出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多个层面映射了诗人在信仰之中的纠结与对人生的多棱分析。诗歌来源于生活,作者在生活与精神追求中仿佛是两者倾轧的个体。

       生活中的诺源却不尽人意。他漂泊、流浪、愁于生计。尽管命运多舛、生活艰辛,诺源这位周身燃烧着激情的土家青年,却以驴行者的姿态,在文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着。他从没因为挫折而放弃,因为打击而退却。他就像清江岸边的一棵树,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不屈不挠,茁壮成长,注解着生命的坚强。

       在这个倡导中国梦的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知道诺源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文学,但这条路是艰辛的、曲折的,甚至是残酷的。我坚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作者系湖北省利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