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沿河白塔传奇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李克相

沿河县城古来设治,商铺云集,庙寺森然,古迹遍布,人物殷繁,被人们称为要津城邑,滨江奥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志》记:(沿河县城东山)东侧山坳,原有文风(峰)塔,为县城主要历史标志之一,“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2012年,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25周年,为完善城建功能,葆持先民遗韵,弘扬民族文化,表现政教康泰、璋显发展成就,于是在月亮岩麓、城东隘塞处推土填壑,疏水建园,陈展风情习俗,蔚为大观,取名“民族广场”。因广场处曾有白塔撑云,今规划恢复建筑于山麓,故将广场侧之公园命名“白塔公园”。

       一、 空中掷笔书云锦,白塔文君敏才思

       古代印度称白塔这种建筑形式为“窣堵坡”。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在东方得以广泛扩散,逐渐形成了一种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由于塔的功能最早是用来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所以又称“佛塔”、“宝塔”。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后,即与其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无缝式塔、五轮塔、多宝塔等形态万千、结构特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圆形、六边形、八边形;用材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14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建筑、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艺术文化于一身,具有很强的文化魅力。

       历史上,沿河境内的塔有几处,如县城河西原“宜仙阁”公园内的抗日纪念塔、县城东山、河西粮站后山、城南坝坨、沙子跳金碓以及甘溪田坝、毛田等地;今黄土乡剿匪牺牲烈士纪念塔、后坪解放军纪念园内的“塔碑”都有。而被堪舆家所称的“文笔”白塔,史料文献记载的并不多,仅县城东山和甘溪乡田坝、毛田三处,称县城东山“文笔”为白塔,因外体白石而名;甘溪毛田的塔就叫文笔塔,称田坝“文笔”为文昌塔,该塔建于清光绪年间,砖石结构,塔高10米有余,六角型三层结构,是现今沿河县内唯一幸存的古塔。而县城东山白塔、甘溪乡毛田古塔与上坝茶园观古庙、沿河县城原“人委”门前的大石狮子等文物都同毁于20世纪60年代初“破四旧”时期。

       “白塔”是文塔的俗称,另外名称有“文峰塔”、“文笔塔”、“文昌塔”等。那么,古时人们为何崇尚并修建“白塔”呢?这得从中国文化传统传说中去找答案。《阳宅三要》所说:“凡都省府厅州县,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宜于甲、申、丙、丁四字上立一文笔塔,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山上立文笔,或平地修高塔,皆为文峰”。相传奎星主管着人间生员的考试情形,只有经他手中的朱砂笔圈点之人,才有可能考中科举。古人建造文昌塔的作用在于弥补当地文峰的不足,从而可以多出文人才子。清简州知府濮瑗诗:“石幢铁座已成尘,一塔犹留古刹春。人说平原凭点缀,我于特立想精神。空中掷笔书云锦,天外昂头捧日轮。每为登临征造诣,置身绝顶始完人。”简州举人毛于逵诗:“奎星掷笔下人寰,竖在城南雁水间。上出云宵生五色,隔江遥点印鳌山。”都将白塔比拟成主管人间“文运”的奎星掷下的那枝笔。

       白塔成为大家公认的最常用旺文、启智、利学业的法器。文昌地经云“乾卦全是水,不嫌短和长。在天如奎照,在地为文昌。无论阴阳宅,遇之发其祥。”于是人们根据风水、阴阳及属相等确定竖建高低或安放白塔位置。如在巽(木)安置文昌塔为九(水)层,在乾(土)位的文昌塔为七(金)层。因此白塔一般高七层、九层、十三层;其风水实践如江西《芳溪熊氏青云塔》记载:“水口之间宜有高峰耸峙,所以贮财源而兴文运者也。”“芳溪四面皆山,……南有炉峰、笔架……自雍正乙卯岁依形家之理于洪源、长滕二水交汇之际,特起文阁以镇之,又得万年,桥笼其秀,万述桥砥其流,于是财源之茂,人文之举,连绵科甲。”它的心理暗示作用同文昌帝君。

       商人供财神,官人敬文昌。因文昌帝君是上界掌管文章之神,我国古代书院往往在供奉孔子的同时,亦供奉文昌帝君。学子学童将文昌塔安放在床头或书桌,成人将文昌塔安放在书柜中或写字台上面,这样有利读书,令人头脑敏捷。当今港台一带,供奉文昌帝君和在家里或办公室安放袖珍文昌塔。

        二、盐务竞利蒙冤诉,昌文亮镜镇河山

       沿河开拓较早,设治频繁,以州记,有庸州、务州、思州;以县记,有务川县、洪都县、后坪县、沿河县等;隋末起,即有土官、土司“世袭其职,世守其土,世袭其民”,“名川利涉、商旅如归”。宋绍兴年间建贵州最早书院之一“鸾塘胜院”后,竹溪胜院、培宗书室、竹溪书屋、鹤鸣书院、竹溪书院等相继建立,培育了宋时朱可熹兄弟孝廉、明进士陈景蓍、田景新、举人张绅、田景猷等众多贤达乡绅,代有通儒。但在清朝,崇尚愚民以治,学校虚设,优秀杰出之人,无不远赴酉州、昆明等地会试,沿河因交通不便,府治鞭长,因而被外人认为文风不开,“染巫祝之余习而又好讼”。道光同治年间,乌江沿线盐商行贾踞码头夺山隘,以便垄断贩卖商利。于是恶人先告状,以沿河司土豪码头、阻窒商运为由,禀诉到川督,于是,川督下文示:“只要有关于沿河土匪霸占码头的控诉,即拿办试问”,沿河地方绅蓍含冤难诉,有口皆缄。沿河文人王建中(字立山,沿河县城中街人,1825年中科拔贡,性耿直,工诗文)代地方绅蓍撰《代地方绅蓍拟上盐务禀》一文,陈盐务利害,揭破阴谋,川督于是收回成命。

       沿河县城东山,是今和平镇二完小所倚山堡,因历来是战略要地,人们设防观敌情,即称“营盘顶”。该山高八百米,登临山堡上,可览沿河县城全景。因状如卧江畔犀牛,首东尾西,侧目镜山,被称为沿河县城“八景”之一的“犀牛望月”。牛头处山脉,被人们形象称为“枕头堡”。 其山腰古时有东岳庙,山脚有泗王庙,昔思南府迁治于此。从前沿河寺庙僧侣尤多。相传东岳庙有一位近百岁的老和尚,他精通地理,为人和善,深得小和尚们尊敬。有一日,老和尚想到自己归天后葬地之事,便带着一个小和尚到山坡上觅地穴。在半坡一个两边有石如扶手的石旮旯,他停下脚步说,希望他死后小和尚能把他归葬这里。回到庙里,小和尚把师父心愿说与其他人听,大家出主意说,不如抢占先机先建石塔占地。

       后消息传出,朝庙烧香的人都要到宝地观看,见石塔不高但塔后面的水正好流到塔中消失,人们见此奇景无不啧啧称奇。

       沿河城里有两家人,家里财运广盈,子孙飞黄腾达,都希望霸占和尚葬穴以安葬自家老人,于是两家起纠纷并诉至酉州府,府官大人为了不得罪任何一家,就采取抓阄定案办法确定穴归何人。抓阄赢得地穴的一家,立即毁掉石塔准备建造生基,刚下锄,两边的石头突然崩裂,一个石头里飞出两个白鹤,一个石头里梭出两根白蛇。随即家里放起了火炮,说其母亲过世啦。四十九天后,安葬老人时,棺材无论如何安放,总是会竖起来,因而全家决定另外找地穴安葬了。

       镜山就在“营盘顶”对面,俗称月亮岩。因山岩如圆月,故名之。清康熙陈鼎《黔游记》:“镜山……有石如镜”,思南志记:“里人于八月十五夜半窥石,镜中隐隐见名山依次而过。”与之相对、和东山犀牛一脉相连的是一处由观音岩码头通往沙子到酉秀松铜的唯一通道,古时县城的桐油乌桕、布匹什货、巴盐丹砂等无不经此集散。路经珠瑙岩山麓一脉延伸至东山泗王庙的一山凹,凹处一台地,为人们休息歇脚的理想场所。在清朝以前,辎马行人往来于沿河田坝和沙子之间,必在山岔处停歇,日子一久,便形成了一处小市场,于是人们叫该处为“大歇场”,大歇场不过就面积一亩不到的台地,但出于山腰路岔,十分重要。而过往商贾里人,无论老幼皆执武器以自卫,集期赴市,窃夺寻仇,小则挥戈,大则丧命。大歇场俨然成了仇杀无日、人命重案发生之地。

       沿河富翁“崔百万”是远近闻名的油商,他桐油榨房在沙子“跳金碓”。他家榨房里的桐油桶经常密密麻麻摆放着,非常壮观。崔正元 是井坝龙岩头下的崔家坨村寨里的人。崔正元十来岁就到沿河为“崔百万”背脚,稍大就经常到龚滩背盐。有天,崔正元路过“崔百万”的桐油榨房,有些好奇,就到房里去看看。崔百万的榨房管家却诬陷说崔正元一伙是去偷油。平生耿直的崔正元哪受得如此诬赖,一气之下把榨房里的油罐砸破,桐油如河水漫到方圆一里的田土里,流到了沙子场上的拱桥下。这下把事情闹大了,崔百万买通思南府官,崔正元就被三绑两捆抓到了思南府衙门治堂由郡守审讯。 咸同年间(大概1851年后),他奉沿河土司官之命,在家乡办起了 “忠勇团”,后率兵攻破猫猫山号军营地,成为在清朝闻名的游击“将军”。

       一日,沙子桐油富翁“肖百万”率百余人力挑着桐油途经此地,欲上船运出乌江。刚到大歇场,见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正欲看究竟,只见一行商正趾高气扬说:“川督有示晓谕,当今沿河码头要卡,凡非川客盐商者,都得交‘认岸税’,否则状告川督拿办是问。”“肖百万”哪受如此窝囊气,叫一百“脚夫”放下油桶围着那行商暴打而致行商一伙多人毙命。因油桶多,人吵杂,拌倒了油不说,还伤了自己许多人。而流出油桶的桐油沿着山沟流到山下的碾房水槽里,冲击碾子,使碾子转得飞快,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料。川省大宪得知,联系思南府吏,命“肖百万”出盐八千斤以抵殴打商人之狱债。

       此后,行商将盐发往石阡、铜仁、镇远等地行销,不经沿河、思南码头商铺破包挂称,沿河“山贩”无盐贩运,便与沿河山贩争占松秀一线。于是在接连不断的摩擦中,沿河商民大受冤屈和打击。如“集义生号”伙郑白玉被捆,纯属崔正元团丁所干,却被嫁祸于沿河县城“恒顺生”商人所为,被罚银子二千八百两,“恒顺生”有口难辨,甘罚不诉;崔崒山与“大兴公”本是账债不清而发生纠纷口角,却最后遭到倾家破产,冤沉海底。崔崒山含冤而撞岩而死,当年八月中秋,崔妻在大歇场面跪镜山而泣,言“古有青天包公辨是非,而今却无大堂明镜照冤屈……”正哭伤心,镜山发光,镜面突显一老妪,手执龙头拐杖戳地宏声忿然说:“民之生死休戚,在于禀与不禀之间,行商肆行无忌,乃阳旺阴缺,商盛文虚之致也……”。崔妻不解老妪之语意,遂说与王建中听,王建中又商议于沿河各商铺和知名人士,最后达成两条意见,一是以书禀川省大宪,陈明原委,解脱冤屈,将沿河司开包挂称发运松秀一线省路予山贩,行商仍赴思南城设店,经运铜仁、石阡、镇远、思州等地行销,不致地方民众淡食。二是在大歇场修“文昌塔”以实现阴阳相调,昌达文风。

       公元1872年,王建中联系痒生周丽斋之时任四川别驾的四个孙子(一为儒学教官、一为九品官员、其二为贡生和秀才),集资上百两白银修建白塔,五人主持修建白塔寓后人能“五子登科”。塔处乾位,为阳山北之旺盛处,于是塔为七层,使“犀牛望月”与“牛郎织女”典故相偕,使七仙女与月亮山相映。塔身近十米,全用石块砌成,外呈六角飞檐,内空小呈圆形,比挞斗稍大,阴阳相协、调和龙脉,镇脉撑云,十分显眼。文峰塔建成后,沿河民风德行敦化,纷争诉讼渐少,文人贤达日多,不仅出了符庆恩、文呈试、张贯之等众多武举人,还有王蕃、席正铭、刘其贤、张筱岩等近现代著名民族诗人。亦因此处山脉连通、地灵文韵,城里人死后多葬与此,又得名“烟堆堡”(即坟山)。其上有木鱼山,状如木鱼而得名,下瞰江城,北望佛山,水曲云重,烟岚四涌。昔有刘其贤之父母墓庐,旁有花园,名“墓傍花园”游人常环游览胜。后人每到此处,登高望远,感慨油生。前人诗曰:“缓步偕行踏野烟,黄花满地半晴天。旁人莫笑登高晚,捷足登先让少年。白发萧疏易感秋,况逢佳节步前游。昔年风景犹堪忆,同插茱萸几个留。两岸河山略览全,登临岂必最高巅。人生知足应无辱,出岫云归鸟倦还。对酒当歌乐几何,乘时秉烛莫轻过。举杯邀月劳相伴,半壁明蟾胜蜡多。”

责任编辑
标签民间故事    
0

沿河白塔传奇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李克相

沿河县城古来设治,商铺云集,庙寺森然,古迹遍布,人物殷繁,被人们称为要津城邑,滨江奥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志》记:(沿河县城东山)东侧山坳,原有文风(峰)塔,为县城主要历史标志之一,“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2012年,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25周年,为完善城建功能,葆持先民遗韵,弘扬民族文化,表现政教康泰、璋显发展成就,于是在月亮岩麓、城东隘塞处推土填壑,疏水建园,陈展风情习俗,蔚为大观,取名“民族广场”。因广场处曾有白塔撑云,今规划恢复建筑于山麓,故将广场侧之公园命名“白塔公园”。

       一、 空中掷笔书云锦,白塔文君敏才思

       古代印度称白塔这种建筑形式为“窣堵坡”。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在东方得以广泛扩散,逐渐形成了一种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由于塔的功能最早是用来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所以又称“佛塔”、“宝塔”。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后,即与其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无缝式塔、五轮塔、多宝塔等形态万千、结构特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圆形、六边形、八边形;用材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14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建筑、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艺术文化于一身,具有很强的文化魅力。

       历史上,沿河境内的塔有几处,如县城河西原“宜仙阁”公园内的抗日纪念塔、县城东山、河西粮站后山、城南坝坨、沙子跳金碓以及甘溪田坝、毛田等地;今黄土乡剿匪牺牲烈士纪念塔、后坪解放军纪念园内的“塔碑”都有。而被堪舆家所称的“文笔”白塔,史料文献记载的并不多,仅县城东山和甘溪乡田坝、毛田三处,称县城东山“文笔”为白塔,因外体白石而名;甘溪毛田的塔就叫文笔塔,称田坝“文笔”为文昌塔,该塔建于清光绪年间,砖石结构,塔高10米有余,六角型三层结构,是现今沿河县内唯一幸存的古塔。而县城东山白塔、甘溪乡毛田古塔与上坝茶园观古庙、沿河县城原“人委”门前的大石狮子等文物都同毁于20世纪60年代初“破四旧”时期。

       “白塔”是文塔的俗称,另外名称有“文峰塔”、“文笔塔”、“文昌塔”等。那么,古时人们为何崇尚并修建“白塔”呢?这得从中国文化传统传说中去找答案。《阳宅三要》所说:“凡都省府厅州县,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宜于甲、申、丙、丁四字上立一文笔塔,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山上立文笔,或平地修高塔,皆为文峰”。相传奎星主管着人间生员的考试情形,只有经他手中的朱砂笔圈点之人,才有可能考中科举。古人建造文昌塔的作用在于弥补当地文峰的不足,从而可以多出文人才子。清简州知府濮瑗诗:“石幢铁座已成尘,一塔犹留古刹春。人说平原凭点缀,我于特立想精神。空中掷笔书云锦,天外昂头捧日轮。每为登临征造诣,置身绝顶始完人。”简州举人毛于逵诗:“奎星掷笔下人寰,竖在城南雁水间。上出云宵生五色,隔江遥点印鳌山。”都将白塔比拟成主管人间“文运”的奎星掷下的那枝笔。

       白塔成为大家公认的最常用旺文、启智、利学业的法器。文昌地经云“乾卦全是水,不嫌短和长。在天如奎照,在地为文昌。无论阴阳宅,遇之发其祥。”于是人们根据风水、阴阳及属相等确定竖建高低或安放白塔位置。如在巽(木)安置文昌塔为九(水)层,在乾(土)位的文昌塔为七(金)层。因此白塔一般高七层、九层、十三层;其风水实践如江西《芳溪熊氏青云塔》记载:“水口之间宜有高峰耸峙,所以贮财源而兴文运者也。”“芳溪四面皆山,……南有炉峰、笔架……自雍正乙卯岁依形家之理于洪源、长滕二水交汇之际,特起文阁以镇之,又得万年,桥笼其秀,万述桥砥其流,于是财源之茂,人文之举,连绵科甲。”它的心理暗示作用同文昌帝君。

       商人供财神,官人敬文昌。因文昌帝君是上界掌管文章之神,我国古代书院往往在供奉孔子的同时,亦供奉文昌帝君。学子学童将文昌塔安放在床头或书桌,成人将文昌塔安放在书柜中或写字台上面,这样有利读书,令人头脑敏捷。当今港台一带,供奉文昌帝君和在家里或办公室安放袖珍文昌塔。

        二、盐务竞利蒙冤诉,昌文亮镜镇河山

       沿河开拓较早,设治频繁,以州记,有庸州、务州、思州;以县记,有务川县、洪都县、后坪县、沿河县等;隋末起,即有土官、土司“世袭其职,世守其土,世袭其民”,“名川利涉、商旅如归”。宋绍兴年间建贵州最早书院之一“鸾塘胜院”后,竹溪胜院、培宗书室、竹溪书屋、鹤鸣书院、竹溪书院等相继建立,培育了宋时朱可熹兄弟孝廉、明进士陈景蓍、田景新、举人张绅、田景猷等众多贤达乡绅,代有通儒。但在清朝,崇尚愚民以治,学校虚设,优秀杰出之人,无不远赴酉州、昆明等地会试,沿河因交通不便,府治鞭长,因而被外人认为文风不开,“染巫祝之余习而又好讼”。道光同治年间,乌江沿线盐商行贾踞码头夺山隘,以便垄断贩卖商利。于是恶人先告状,以沿河司土豪码头、阻窒商运为由,禀诉到川督,于是,川督下文示:“只要有关于沿河土匪霸占码头的控诉,即拿办试问”,沿河地方绅蓍含冤难诉,有口皆缄。沿河文人王建中(字立山,沿河县城中街人,1825年中科拔贡,性耿直,工诗文)代地方绅蓍撰《代地方绅蓍拟上盐务禀》一文,陈盐务利害,揭破阴谋,川督于是收回成命。

       沿河县城东山,是今和平镇二完小所倚山堡,因历来是战略要地,人们设防观敌情,即称“营盘顶”。该山高八百米,登临山堡上,可览沿河县城全景。因状如卧江畔犀牛,首东尾西,侧目镜山,被称为沿河县城“八景”之一的“犀牛望月”。牛头处山脉,被人们形象称为“枕头堡”。 其山腰古时有东岳庙,山脚有泗王庙,昔思南府迁治于此。从前沿河寺庙僧侣尤多。相传东岳庙有一位近百岁的老和尚,他精通地理,为人和善,深得小和尚们尊敬。有一日,老和尚想到自己归天后葬地之事,便带着一个小和尚到山坡上觅地穴。在半坡一个两边有石如扶手的石旮旯,他停下脚步说,希望他死后小和尚能把他归葬这里。回到庙里,小和尚把师父心愿说与其他人听,大家出主意说,不如抢占先机先建石塔占地。

       后消息传出,朝庙烧香的人都要到宝地观看,见石塔不高但塔后面的水正好流到塔中消失,人们见此奇景无不啧啧称奇。

       沿河城里有两家人,家里财运广盈,子孙飞黄腾达,都希望霸占和尚葬穴以安葬自家老人,于是两家起纠纷并诉至酉州府,府官大人为了不得罪任何一家,就采取抓阄定案办法确定穴归何人。抓阄赢得地穴的一家,立即毁掉石塔准备建造生基,刚下锄,两边的石头突然崩裂,一个石头里飞出两个白鹤,一个石头里梭出两根白蛇。随即家里放起了火炮,说其母亲过世啦。四十九天后,安葬老人时,棺材无论如何安放,总是会竖起来,因而全家决定另外找地穴安葬了。

       镜山就在“营盘顶”对面,俗称月亮岩。因山岩如圆月,故名之。清康熙陈鼎《黔游记》:“镜山……有石如镜”,思南志记:“里人于八月十五夜半窥石,镜中隐隐见名山依次而过。”与之相对、和东山犀牛一脉相连的是一处由观音岩码头通往沙子到酉秀松铜的唯一通道,古时县城的桐油乌桕、布匹什货、巴盐丹砂等无不经此集散。路经珠瑙岩山麓一脉延伸至东山泗王庙的一山凹,凹处一台地,为人们休息歇脚的理想场所。在清朝以前,辎马行人往来于沿河田坝和沙子之间,必在山岔处停歇,日子一久,便形成了一处小市场,于是人们叫该处为“大歇场”,大歇场不过就面积一亩不到的台地,但出于山腰路岔,十分重要。而过往商贾里人,无论老幼皆执武器以自卫,集期赴市,窃夺寻仇,小则挥戈,大则丧命。大歇场俨然成了仇杀无日、人命重案发生之地。

       沿河富翁“崔百万”是远近闻名的油商,他桐油榨房在沙子“跳金碓”。他家榨房里的桐油桶经常密密麻麻摆放着,非常壮观。崔正元 是井坝龙岩头下的崔家坨村寨里的人。崔正元十来岁就到沿河为“崔百万”背脚,稍大就经常到龚滩背盐。有天,崔正元路过“崔百万”的桐油榨房,有些好奇,就到房里去看看。崔百万的榨房管家却诬陷说崔正元一伙是去偷油。平生耿直的崔正元哪受得如此诬赖,一气之下把榨房里的油罐砸破,桐油如河水漫到方圆一里的田土里,流到了沙子场上的拱桥下。这下把事情闹大了,崔百万买通思南府官,崔正元就被三绑两捆抓到了思南府衙门治堂由郡守审讯。 咸同年间(大概1851年后),他奉沿河土司官之命,在家乡办起了 “忠勇团”,后率兵攻破猫猫山号军营地,成为在清朝闻名的游击“将军”。

       一日,沙子桐油富翁“肖百万”率百余人力挑着桐油途经此地,欲上船运出乌江。刚到大歇场,见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正欲看究竟,只见一行商正趾高气扬说:“川督有示晓谕,当今沿河码头要卡,凡非川客盐商者,都得交‘认岸税’,否则状告川督拿办是问。”“肖百万”哪受如此窝囊气,叫一百“脚夫”放下油桶围着那行商暴打而致行商一伙多人毙命。因油桶多,人吵杂,拌倒了油不说,还伤了自己许多人。而流出油桶的桐油沿着山沟流到山下的碾房水槽里,冲击碾子,使碾子转得飞快,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料。川省大宪得知,联系思南府吏,命“肖百万”出盐八千斤以抵殴打商人之狱债。

       此后,行商将盐发往石阡、铜仁、镇远等地行销,不经沿河、思南码头商铺破包挂称,沿河“山贩”无盐贩运,便与沿河山贩争占松秀一线。于是在接连不断的摩擦中,沿河商民大受冤屈和打击。如“集义生号”伙郑白玉被捆,纯属崔正元团丁所干,却被嫁祸于沿河县城“恒顺生”商人所为,被罚银子二千八百两,“恒顺生”有口难辨,甘罚不诉;崔崒山与“大兴公”本是账债不清而发生纠纷口角,却最后遭到倾家破产,冤沉海底。崔崒山含冤而撞岩而死,当年八月中秋,崔妻在大歇场面跪镜山而泣,言“古有青天包公辨是非,而今却无大堂明镜照冤屈……”正哭伤心,镜山发光,镜面突显一老妪,手执龙头拐杖戳地宏声忿然说:“民之生死休戚,在于禀与不禀之间,行商肆行无忌,乃阳旺阴缺,商盛文虚之致也……”。崔妻不解老妪之语意,遂说与王建中听,王建中又商议于沿河各商铺和知名人士,最后达成两条意见,一是以书禀川省大宪,陈明原委,解脱冤屈,将沿河司开包挂称发运松秀一线省路予山贩,行商仍赴思南城设店,经运铜仁、石阡、镇远、思州等地行销,不致地方民众淡食。二是在大歇场修“文昌塔”以实现阴阳相调,昌达文风。

       公元1872年,王建中联系痒生周丽斋之时任四川别驾的四个孙子(一为儒学教官、一为九品官员、其二为贡生和秀才),集资上百两白银修建白塔,五人主持修建白塔寓后人能“五子登科”。塔处乾位,为阳山北之旺盛处,于是塔为七层,使“犀牛望月”与“牛郎织女”典故相偕,使七仙女与月亮山相映。塔身近十米,全用石块砌成,外呈六角飞檐,内空小呈圆形,比挞斗稍大,阴阳相协、调和龙脉,镇脉撑云,十分显眼。文峰塔建成后,沿河民风德行敦化,纷争诉讼渐少,文人贤达日多,不仅出了符庆恩、文呈试、张贯之等众多武举人,还有王蕃、席正铭、刘其贤、张筱岩等近现代著名民族诗人。亦因此处山脉连通、地灵文韵,城里人死后多葬与此,又得名“烟堆堡”(即坟山)。其上有木鱼山,状如木鱼而得名,下瞰江城,北望佛山,水曲云重,烟岚四涌。昔有刘其贤之父母墓庐,旁有花园,名“墓傍花园”游人常环游览胜。后人每到此处,登高望远,感慨油生。前人诗曰:“缓步偕行踏野烟,黄花满地半晴天。旁人莫笑登高晚,捷足登先让少年。白发萧疏易感秋,况逢佳节步前游。昔年风景犹堪忆,同插茱萸几个留。两岸河山略览全,登临岂必最高巅。人生知足应无辱,出岫云归鸟倦还。对酒当歌乐几何,乘时秉烛莫轻过。举杯邀月劳相伴,半壁明蟾胜蜡多。”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