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泸溪辰河高腔:渐行渐远渐无声

时间:2020-03-20 15:28:58来源:湖南新闻网作者:田景安 刘明

QQ截图20210316153404.jpg

“我已经有两年没有进县辰戏排练厅了。”深吸一口香烟,长长地吐了口气,向荣陷入了久久沉思之中。

没有想到,我们一句“还能不能在本地看得到辰河高腔”的提问,让这位77岁的老人如此感伤。作为湘西州唯一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的传承人,向荣说,这种特色曲牌体声腔艺术已到了失传边缘,“现在泸溪县戏剧团基本不唱了。”

“我这把年纪,就好像戏中所唱的,讲不好哪一天说走就走了。”向荣告诉我们,目前自己能做的,除了继续传承和弘扬辰河高腔,就是想把这门地方剧种的600多个曲牌唱法和打击乐录好音,永久保存。“每天唱一点,录一点,估计三个多月可完成。”

11月1日,湖南湘西泸溪县城,辰河戏剧团宿舍,原本以为十分轻松的采访,却变得如此沉重。沉默,久久地沉默后,向荣说,他刚从怀化辰溪县指导辰河高腔回来,现在还得赶到吉首乾州古城那边去排练。“吉首有个专门演出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的剧院,很不错。”

老人告诉我们,怀化辰溪县很重视辰河高腔艺术的传承,最近培养了一大批20多岁的年轻人,经常邀请他去指点,现在基本上可以演出了。他没有想到的是,吉首乾州戏院也演辰河高腔,虽刚刚开始,很多节目也在排练中,但让人感到欣慰。“他们还专门请我过去辅导。”

辰河高腔是中国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南、贵州、湖北和重庆等地沅水流域,以粗犷、高亢、婉转、悠扬著称,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戏剧的活化石,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老人指着墙壁上一张老照片说,这是泸溪辰河高腔演员在巴黎的合影,他记得,1998年10月22日应邀到法国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后,一个月演出了20场,场场爆满。

回国后,湘西州、泸溪县相关部门就如何保护收集发展辰河高腔作了专门部署,怀化市辰溪、溆浦、沅陵等地也掀起了演唱辰河高腔的热潮。在各地共同努力下,2006年5月20日,辰河高腔经国务院批准,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最近几年,随着各种流行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一传统艺术在沅水流域逐渐被冷落。泸溪县文化馆馆长杜远忠深有感触,他说,当地年轻人多被轻松、愉悦的简约文化所吸引,对传统文化兴趣不浓,爱好者少之又少。

37岁的杜远忠曾在县辰河戏剧团当过副团长,专门负责辰河高腔的推广和研究。2009年9月,他将辰河高腔代表作《目连戏》进行改版,“原来48本至少要演出96个小时,我改成一本80分钟,基本故事不变,演出后,获得了湘西州第二届新剧节金奖。”

颇有戏剧色彩的是,获奖后,在戏剧团干了11年的杜远忠却被安排到文化馆当馆长。“这样也好,我可以经常上山下乡,了解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杜远忠说,最近他正在泸溪县两个农村进行现场辅导辰河高腔。为此,我们随他去了趟泸溪县洗溪镇峒头寨村。

峒头寨村距离泸溪县城20多公里,是典型苗族聚居区,全村1238人。70岁的老支书符安富告诉我们,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本村就有一支辰河高腔乡村剧团,直到1998年一场大火,烧光了演出道具才解散,直到去年6月才重新组建。

新组建的峒头寨村辰河高腔剧团一共20人。11月1日,采访当天,70岁的陈文翠团长正组织排练节目,虽然是自娱自乐,但大家都很认真。见到杜远忠来了,演员们热情地端茶送水,遇到不懂时,还拉他上台指导,“他是专业演员,也是我们的老师。”陈文翠说。

原来,峒头寨村这支剧团全是业余腰鼓队演变而来,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也有44岁。2010年5月17日,在泸溪县文艺群众团体大汇演中,他们看到本县石榴坪兰村业余辰河高腔剧团演出后,才萌发了念头。“毕竟我们这里有基础。”符安富说。

在杜远忠帮助下,峒头寨村开始组建辰河高腔剧团。无奈,年轻人大多纷纷外出打工,在家的也兴趣不浓。中老年人虽热情高,但文化水平有限,资金也有限,几乎没有演出服装、道具,排了一年多,仅仅只能演出一场戏。泸溪县文化局相关领导透露,石榴坪乡兰村业余剧团条件和这里差不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干部告诉我们,按照泸溪2007年制定的5年保护发展辰河高腔计划,除了大力扶持专业剧团,2011年,仅浦市镇就应该组建8个业余剧团。事实上,现在全县业余剧团只有上面提及的两处,“专业剧团基本不演辰河高腔了。”

巧合的是,我们在向荣家采访的当天,泸溪县辰河戏剧团排练厅正播放着刺耳的现代音乐,不少青年男女正在排练节目,舞蹈声中,一位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这也是根据市场需要,全剧团几十号人等着吃饭,很多事情他不愿多说,身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演戏演了70年,最辉煌的是,改编、导演辰河高腔经典《目连救母》,参加了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和西班牙木偶节,终生难忘。”听不惯窗外杂音,向荣老人起身关上窗户,拿起行囊,准备去吉首,他说那边正等着排练节目。“辰河高腔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走出门,已到黄昏时分,人来人往里,老人瘦弱身躯渐行渐远,消失在茫茫暮色之中……

责任编辑
标签土家遗产    
0

泸溪辰河高腔:渐行渐远渐无声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湖南新闻网

作者:田景安 刘明

QQ截图20210316153404.jpg

“我已经有两年没有进县辰戏排练厅了。”深吸一口香烟,长长地吐了口气,向荣陷入了久久沉思之中。

没有想到,我们一句“还能不能在本地看得到辰河高腔”的提问,让这位77岁的老人如此感伤。作为湘西州唯一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的传承人,向荣说,这种特色曲牌体声腔艺术已到了失传边缘,“现在泸溪县戏剧团基本不唱了。”

“我这把年纪,就好像戏中所唱的,讲不好哪一天说走就走了。”向荣告诉我们,目前自己能做的,除了继续传承和弘扬辰河高腔,就是想把这门地方剧种的600多个曲牌唱法和打击乐录好音,永久保存。“每天唱一点,录一点,估计三个多月可完成。”

11月1日,湖南湘西泸溪县城,辰河戏剧团宿舍,原本以为十分轻松的采访,却变得如此沉重。沉默,久久地沉默后,向荣说,他刚从怀化辰溪县指导辰河高腔回来,现在还得赶到吉首乾州古城那边去排练。“吉首有个专门演出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的剧院,很不错。”

老人告诉我们,怀化辰溪县很重视辰河高腔艺术的传承,最近培养了一大批20多岁的年轻人,经常邀请他去指点,现在基本上可以演出了。他没有想到的是,吉首乾州戏院也演辰河高腔,虽刚刚开始,很多节目也在排练中,但让人感到欣慰。“他们还专门请我过去辅导。”

辰河高腔是中国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南、贵州、湖北和重庆等地沅水流域,以粗犷、高亢、婉转、悠扬著称,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戏剧的活化石,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老人指着墙壁上一张老照片说,这是泸溪辰河高腔演员在巴黎的合影,他记得,1998年10月22日应邀到法国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后,一个月演出了20场,场场爆满。

回国后,湘西州、泸溪县相关部门就如何保护收集发展辰河高腔作了专门部署,怀化市辰溪、溆浦、沅陵等地也掀起了演唱辰河高腔的热潮。在各地共同努力下,2006年5月20日,辰河高腔经国务院批准,进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最近几年,随着各种流行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一传统艺术在沅水流域逐渐被冷落。泸溪县文化馆馆长杜远忠深有感触,他说,当地年轻人多被轻松、愉悦的简约文化所吸引,对传统文化兴趣不浓,爱好者少之又少。

37岁的杜远忠曾在县辰河戏剧团当过副团长,专门负责辰河高腔的推广和研究。2009年9月,他将辰河高腔代表作《目连戏》进行改版,“原来48本至少要演出96个小时,我改成一本80分钟,基本故事不变,演出后,获得了湘西州第二届新剧节金奖。”

颇有戏剧色彩的是,获奖后,在戏剧团干了11年的杜远忠却被安排到文化馆当馆长。“这样也好,我可以经常上山下乡,了解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杜远忠说,最近他正在泸溪县两个农村进行现场辅导辰河高腔。为此,我们随他去了趟泸溪县洗溪镇峒头寨村。

峒头寨村距离泸溪县城20多公里,是典型苗族聚居区,全村1238人。70岁的老支书符安富告诉我们,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本村就有一支辰河高腔乡村剧团,直到1998年一场大火,烧光了演出道具才解散,直到去年6月才重新组建。

新组建的峒头寨村辰河高腔剧团一共20人。11月1日,采访当天,70岁的陈文翠团长正组织排练节目,虽然是自娱自乐,但大家都很认真。见到杜远忠来了,演员们热情地端茶送水,遇到不懂时,还拉他上台指导,“他是专业演员,也是我们的老师。”陈文翠说。

原来,峒头寨村这支剧团全是业余腰鼓队演变而来,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也有44岁。2010年5月17日,在泸溪县文艺群众团体大汇演中,他们看到本县石榴坪兰村业余辰河高腔剧团演出后,才萌发了念头。“毕竟我们这里有基础。”符安富说。

在杜远忠帮助下,峒头寨村开始组建辰河高腔剧团。无奈,年轻人大多纷纷外出打工,在家的也兴趣不浓。中老年人虽热情高,但文化水平有限,资金也有限,几乎没有演出服装、道具,排了一年多,仅仅只能演出一场戏。泸溪县文化局相关领导透露,石榴坪乡兰村业余剧团条件和这里差不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干部告诉我们,按照泸溪2007年制定的5年保护发展辰河高腔计划,除了大力扶持专业剧团,2011年,仅浦市镇就应该组建8个业余剧团。事实上,现在全县业余剧团只有上面提及的两处,“专业剧团基本不演辰河高腔了。”

巧合的是,我们在向荣家采访的当天,泸溪县辰河戏剧团排练厅正播放着刺耳的现代音乐,不少青年男女正在排练节目,舞蹈声中,一位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这也是根据市场需要,全剧团几十号人等着吃饭,很多事情他不愿多说,身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演戏演了70年,最辉煌的是,改编、导演辰河高腔经典《目连救母》,参加了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和西班牙木偶节,终生难忘。”听不惯窗外杂音,向荣老人起身关上窗户,拿起行囊,准备去吉首,他说那边正等着排练节目。“辰河高腔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走出门,已到黄昏时分,人来人往里,老人瘦弱身躯渐行渐远,消失在茫茫暮色之中……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