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非巴渝舞论
时间:2020-03-20 15:28:58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陈廷亮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聚居在今天的湘鄂渝黔边区,“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的民间舞蹈。清·乾隆《永顺府志·风俗》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司衙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清·光绪《龙山县志·风俗》亦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即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竟数夕乃止。……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古谓之摆手”。由此可见摆手舞在当时已极为盛行。
“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土家语称“je21 thi55 xe53”(“叶梯嘿”),小摆手土家语叫
se53 pa 53zi55 ”(“舍把日”)(也叫“舍巴巴”、“舍巴洛妥”、“舍巴格蚩”等)。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的祭祀舞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土家人纪念先祖、祈求后代兴旺发达,年丰人寿的一种舞蹈仪式。属“原始舞蹈遗存向风俗性舞蹈过渡”一类。所以摆手舞许多的内容都是土家先民原始氏族社会生活的反映。
关于摆手舞的源流,由于土家族没有文字,所以没有记载。随着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对于摆手舞的源流更是众说纷纭,主要概括为二说:一说摆手舞起源于土家先民原始社会劳动生活,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一说摆手舞起源于古代板楯蛮的军前歌舞“巴渝舞”。汉高祖定三泰以后,巴渝舞分为两支发展:一支在宫廷发展,成为大雅之乐;一支在民间广泛流传,唐宋以后日益演变为土家族摆手舞。笔者在查阅了大量有关摆手舞和巴渝舞的文献资料后,对摆手舞源于巴渝舞产生质疑,觉得摆手舞源于土家先民原始社会劳动生活一说更符合历史事实。
一、摆手舞是土家先民原始劳动生活的实录,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
(一)摆手舞的动作古朴、自然,真实地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情景。
摆手舞(小摆手)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仿摹动物动作如“你汝几几”(野鸡张翅)、“嘎其八汝汝”(青蛙跳跃)、“立巴若也”(老虎拖羊崽)、“尔比阿沙谷”(猴子爬岩)“旺巴打几”(水牛打架)等;原始渔猎生活动作如“尔比姐”(赶猴子)、“立恶”(围老虎)、“拢古补六”(摸团鱼)等;有表演农事生活动作如“阿巴拗”(撬石头)、“卡也”(拖木料)、“里嘎”(挖土)、“灭扎”(纺纱)、“莫丝塔”(织布)、“也咱”(砍杂草)、“米坡”(放火烧山——刀耕火种)、“捏那阿”(播种)、“立布乙”(洒谷种)、“里铺”(锄地)、“死力穑”(插秧)、立布哈“(打谷子)、“泽库扯”(绩麻)、“灭扎”(纺纱)、“莫丝塔”(织布)、“些地”(打铁)、等;表演日常生活动作如“牢尺巴”(望太阳)、“撇嘎哈”(打蚊子)、“里力客时”(抖狗蚤)、“那嘎的”(裂冰口)等等。[6]这些舞蹈动作古朴、自然,真实地反映了土家先民原始社会生活的情景。
(二)摆手舞动律特点是土家人们长期在湘鄂渝黔山区生活劳动的结果。
摆手舞动律特点综合起来可概括为:走动顺拐,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动。
摆手舞动作大部分是顺摆,即走同边。是山地民族特有的“一顺边“动作文化特点。摆右手出右脚,甩左手出左脚,如”单摆”、“双摆”。屈膝、膝盖的上下颤动是摆手舞的显著特点。在摆手舞动作中,膝盖必须保持屈膝,如“牛打架”。其节奏多为重拍在下,即第一拍始终往下沉,显得稳重粗犷、健美有力。湘鄂渝黔山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荆棘丛生、山高路险,多羊肠小道,是土家人们劳动生活的主要地理环境,行走时,都是侧身、顺拐、下沉、颤动前进,这样桩子稳,既安全又能背很重的东西。从而形成摆手舞“一顺边”的动律特点。
(三)摆手歌主要是唱开天辟地、祖先来源、土家根古、劳动生产。
摆手歌是跳摆手舞时,祭祀八部大王,梯玛(土老司)所唱的歌。摆手活动时,土家人们不分男女聚集在摆手堂前,在梯玛的引导下,“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跳起缠绵的摆手舞,唱起欢快的摆手歌。清光绪年间永顺贡生彭施泽的那首竹枝词“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就生动描写了以“摆手”为舞,以“歌”为声,载歌载舞的场面。因为土家族没有文字,他们只能用土家语歌唱祖辈定居创业的历史,留给子孙后代,从而也成为我们研究土家族历史的重要依据。摆手歌被称为土家族的史诗,全部用土家语唱,长达万行,其内容主要分“天地、人类来源歌”、“民族迁徙歌”、“农事劳动歌”、“英雄故事歌”等四个部分。从摆手歌唱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土家先祖从原始渔猎社会起就在武陵莽莽群山之中披荆斩棘、开荒拓野、筚路蓝缕的生活场景。
(四)从今天土家人祭祀八部大王时,须用不褪毛的猪肉和生猪血供奉来,八部大王生活的时代应该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人们纪念先祖,祈求后代兴旺发达,年丰人寿的一种舞蹈仪式。其中大摆手舞是土家人们为祭祀祖先八部大王而举行的大型祭祖活动 (土家族氏族社会时代分为八个部落,首领称为“八部大王”,后人将八部大王视为祖先神来敬奉,又称之为“八部大神”)。笔者曾经在龙山县农车乡马蹄寨调查和观看土家族大摆手舞表演时就看到,跳大摆手一共有七场数十节。在第一场“闯驾进堂”(即摆手队伍进入摆手堂)后,接着第二场就是“纪念八部”,其中第一节“祭祖”就是祭祀土家族传说中的祖先“八部大神”。在祭祀时摆手堂的祭台上摆放着没有褪毛的猪头等祭品。从土家人祭祀八部大王时杀猪不修毛,用不褪毛的生猪头和生猪血来看,土家祖先八部大王生活的时代应该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
(五)摆手舞活动之一的“茅古斯舞”(土家语“古斯帕帕”)是原始舞蹈形式的遗存,主要有土家先民原始狩猎的动作和表现原始男性崇拜动作等古老的表演形式。茅古斯舞是土家人们纪念祖先们开拓荒原、刀耕火种、捕渔狩猎等劳动业绩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在摆手舞活动中穿插进行表演。茅古斯舞表演时,摆手舞暂停,以示土家人们对土家祖先的尊敬。表演者浑身扎绑棕毛、茅草或稻草(捆扎稻草应该是土家族进入农耕文明后才出现的,但并非某些学者所说的“茅古斯”就是土家族稻作文化的产物,对此笔者将另加考述),俗称“毛人”,又称“浑身长毛的祖先”。对话都是古老的土家语,而且要求变腔怪调,口词不清,象征土家先祖遍身长毛,还不会穿衣服,不大会说话,茅古斯舞所表现的内容反映土家先祖原始狩猎的动作,如“食姐”(打猎)一场中就有“吉米你”(理脚迹)、“食提”(追打野兽)、 “食客”(抬兽)等动作。“茅古斯”表演中还有表现原始男性生殖崇拜的“甩火把”情节。“甩火把”是把一根直径为两公分,约一百公分长的木棒,用肉色的绸缎包裹,顶端用红布包头,捆扎在腹前裤腰带上,代表男性生殖器,这应该是父系社会对男性生殖崇拜的遗迹。表演时,右手握木棒,表现“打露水”、“撬天”、“甩摆”、“搭肩”等内容。从茅古斯舞表演的内容和表演者原始装束我们可以知道茅古斯舞是土家先民原始劳动生活的艺术反映,比较原始、完整、真实地再现了土家先祖最原始的劳动生活状况,是土家族原始舞蹈的遗存。
综上所述,摆手舞源于土家先民原始社会的劳动生活,是土家先民狩猎、迁徙、生产、生活的现实情况在艺术上的反映,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本民族的发展,经过不断地丰富、发展而成为今天风格独特的民族舞蹈。
二、摆手舞与巴渝舞之别
(一)摆手舞的产生年代要早于巴渝舞。
巴渝舞,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7]《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中注引西晋学者郭璞的注说:“巴西阆中有俞水(渝水),僚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汉高祖募取以平三秦。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也。”常璩说巴渝舞是賨人的歌舞,郭璞说巴渝舞是獠人的歌舞。板楯蛮在历史上不同时期被称为賨人、獠人,因而可知巴渝舞是古代板楯蛮的民族歌舞。关于巴人板楯蛮的记载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武王伐纣时期,即巴渝舞初始时期。板楯蛮与居住在中原的姬姓民族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所以板楯蛮成为姬姓民族伐纣时的重要同盟军。在助周灭纣的战争中,板楯蛮的前歌后舞闻名于整个盟军中。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此舞就是后来的巴渝舞。因而巴渝舞的出现应当在春秋战国时期前后。而从摆手舞反映土家先祖原始社会劳动生活及摆手舞中“茅古斯舞”所表演的土家先祖最原始的劳动生活内容来看,摆手舞产生于原始渔猎社会。因此笔者认为,摆手舞的产生年代要早于巴渝舞。杨先国先生在《中国古代之“巴渝”及其艺术遗产“巴渝舞”小议》的文章中推及巴渝舞的产生年代到人类的初始。假如杨先生所推测属实,那么摆手舞和巴渝舞的产生年代应该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因而摆手舞的前身就是巴渝舞或摆手舞是巴渝舞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二)摆手舞和巴渝舞的民族属性、产生地区不同。
摆手舞和巴渝舞产生于不同的地区,是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常璩说巴渝舞是賨人的歌舞,郭璞说巴渝舞是僚人的歌舞。其实賨人和僚人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对板楯蛮民族不同的称谓而已。板楯蛮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渝水”之滨。原本属于氐羌族的一个支系,后来人们为使与岷山南北的其他氐羌族人相区别,就根据他们的作战(狩猎)时善于“劈木为板,以板作楯”的特点,称为“板楯羌”;板楯蛮是崇尚黑色并以蛇为图腾的民族,是一个勇猛、剽悍、善战、能歌善舞的民族。关于起源于板楯蛮的民族民间歌舞“武王伐纣之歌舞”的巴渝舞的产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中载“巴西阆中有渝水……”,据考,东汉时,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巴、永宁、固陵三郡,阆中隶属巴郡,郡治安汉。建安六年(201),鱼复人蹇胤争巴名,刘璋又改原永宁郡为巴郡,改原固宁郡为巴东郡,改原巴郡为巴西郡,巴西郡移治阆中。汉晋以后,郡与县名同用(巴西与阆中)。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所说的“巴西阆中”就是板楯蛮的居住地“渝水”之滨,也就是巴渝舞的产地。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土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尚有以白虎为图腾,崇拜祖先,信仰多神遗俗,历史上有武陵蛮一称。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土家族的祖先就在今湘鄂渝黔边区活动。历代建制沿革,最能体现土家族地区与历代王朝的关系。从土家人聚居的各县县志中记载的历代建制沿革来看,湘西各县,重庆酉阳、秀山,贵州松桃属武陵郡,县志上都只字未提巴子国,所以说摆手舞的产地(今湘鄂渝黔边区)与巴子国并无领属关系,不在巴子国的疆域之内。与巴渝舞的产地巴子国巴西阆中县更无领属关系。
由上述可知,摆手舞和巴渝舞分别属于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各自的民族(武陵蛮和板楯蛮)虽同处一个时代,居住在不同的地域,崇奉着不同的图腾,有着不同的信仰,具有不同的姓氏。历史上板楯蛮还曾助朝廷克制“武陵蛮”的抗争(按:延熹五年,公元163年,武陵夷[湘西少数民族]谋反,朝廷派车骑将冯绲南征,“虽得丹阳[今湖北秭归]精兵”,但不克,到头来,“亦倚板楯克之”)。
(三)摆手舞和巴渝舞的内容不同。
巴渝舞是“锐气喜舞”“刚勇好舞”的板楯蛮士兵所跳的一种武舞。它表演的队行和誓师、布阵等与战争场面攸关,生动反映战事状况。在宫廷,据《晋书·乐志》记载:巴渝歌曲有【矛渝本歌曲】、【弩渝本歌曲】、【行辞渝本歌曲】、【渝本歌曲】总四章。从中可以看出,巴渝舞基本形式是“执杖而舞”。“执杖”即执干戈;伴奏是击鼓、伴锣。出征战场上的巴渝舞,有多少人战斗,就有多少人歌舞。在阵前拼杀者,执盾挺戈,大声呼喝,后面伴奏者,则击鼓顿足,以增威势。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这样描绘巴渝舞的壮观场面:“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在民间据记载:“舞者执长柄兽皮鼓,以鞭击之,后随弓矛盾众,踊跃呼号,分合有序”,分“迎神”、“待战”、“搏击”、“驱麾”、“欢庆”等部分。当年巴人在强敌殷人几十万大军面前大跳巴渝舞,主要是为了鼓舞士气,驱鬼避邪;进入宫廷后,巴渝舞则为了“耀武观兵”用于朝廷接待“四夷使者”。
摆手舞是土家祖先原始社会劳动生活的现实情况在艺术上的反映,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表演内容得到不断地丰富,主要有“渔猎舞”、“农事舞”、“生活舞”和“军事舞”。
渔猎舞是土家祖先原始渔猎时代劳动生活的缩影,“食姐”(狩猎)、“送坐“(捕鱼)等等带有浓厚的原始生活色彩。
农事舞是土家人为了庆祝丰收和掌握各种劳动技能而创造的各种舞蹈动作,如 “也咱”(砍草)、“米坡“(烧山)、“里嘎”(挖土)、“立布乙”(洒谷种)、“丝力舍”(插秧)、“立布哈”(打谷子)、“乌梭贴”(摘小米)、 “灭扎”(纺棉花)、“莫十踏”(织布)等都反映了土家人进入农业社会后的劳动生活情况,涉及到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手工业和纺织活动。
生活舞主要由反映土家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动作组成,如:“撇嘎哈”(打蚊子)、“里力克时”(抖狗蚤)、“刹起习”(梳头发)、“七龙嘎”(吃豆饼)、“旺巴打几”(水牛打架)等,这些动作包含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军事舞主要由队列、披甲、赛跑、夺长杆、拉弓、射箭、骑马挥刀、庆功宴等动作组成。它反映了土家先祖为保卫家园,抵御外族侵犯而进行的英勇无畏的斗争;歌颂了土家人们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传说军事舞最初是为了纪念土家老英雄将帅帕普带领土家人们打败前来侵犯的客王官兵的故事而创造的。
由上述可知,摆手舞的内容不同于巴渝舞。巴渝舞内容主要是与战争场面有关的军事舞,而摆手舞中除了“大摆手”有军事舞外,“小摆手”舞则主要是渔猎舞、农事舞、生活舞等,内容广泛得多;同时“大摆手”舞中的军事舞主要是为了纪念保卫家园,抵御外族侵犯的土家先祖,歌颂土家人们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它不同于完全服务于战争、起着鼓舞士气、驱鬼辟邪作用的巴渝舞。
(四)摆手舞和巴渝舞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的祭祀舞蹈,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土家人崇奉祖神的鲜明思想观念,那种对超自然能力的崇拜,把先祖的神力推崇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以舞蹈的形式祭神,祈求神为本民族赐福,以求种族的兴旺、生产的丰收、征战的胜利。舞蹈内容与祈求目的相对应。舞蹈语汇与各种生活相对应。舞不离神、神不离巫、巫不离民,神、巫、民以舞蹈为纽带,共存于摆手舞中,从而形成了摆手舞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它完全不同于充满肃穆、雄壮、刚勇氛围的大型群体歌舞巴渝舞。巴渝舞是一组表现战争题材、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十分浓郁的大型歌舞。为英勇善斗的板楯蛮所创造,其风格必然与其民族特性一样是勇武刚烈的。《文选》卷四载左思的《蜀都赋》形容巴渝舞的风格:“若乃刚悍生其方,风谣尚其武。奋之则賨旅,玩之则渝舞。锐气剽于中叶,蹻容世于乐府。”这正是巴渝舞演出时,其舞容矫健剽悍的生动写照。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作了精彩的描写:“巴渝宋蔡,淮南《于遮》,文成颠歌。族举递奏,金鼓迭起,铿锵铛磬,洞心骇耳。”这是说巴渝舞同其它乐舞一同演出时,敲击着金鼓,发出惊心动魄的铿锵之声,大有板楯蛮“锐气喜舞”的格调。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摆手舞是土家族人们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源于土家族先民原始社会的劳动生活,是土家族先民狩猎、迁涉、生产、生活的现实情况在艺术上的反映。在特定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中形成了区别于其它民族舞蹈的独具特点的艺术风格。并不是巴渝舞在民间流传的一支演变而成。而是土家族形成以后,土家先民原始氏族部落流传的原始舞蹈遗存不断得到新的发展、丰富,而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土家族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 (作者单位陈廷亮三峡大学土家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陈奥琳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标签事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