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打捞起三峡失落已久的记忆

时间:2020-03-20 15:29:00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谭国文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长江从遥远的地方奔来,它在西沱古镇急急地转了一个大弯儿,便又朝着东方奔流而去。这里古为“巴州之西界”,这里就是西沱古镇,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啊!——题记





专家学者们在中国民族文学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创作基地留影。

  故乡,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当你渐渐地远了,有时我们在梦中还会跑回来。那残留于我们记忆之中的种种情怀,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淡了,远了,但故乡那殷刻在我们心底的烙印,却依然是永恒的……

  很久以来,我的心底就因思念故乡想要提笔写一篇有关于西沱古镇的文章,可一直都未能动笔。2014年6月,我地迎来了中国作协几位领导,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谢欣主编,《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石一宁,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社,还有贵州省《山花》杂志社,安徽省《清明》杂志社,辽宁、湖北,宁波等地的多民族作家诗人共聚一堂。真是各方大家云集于石柱县城。此时我自己心中的感觉是,我地这样的小山区县城是不是太小太小了呢?它怎能一下子够容纳下这么多的名家啊?

  我们山寨的土家族人好客已是古来的禀性了。随着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名家纷纷抵达石柱县城,我地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为此张罗着“多民族作家看石柱”活动的开展,他们似乎也为此忙得个马不停蹄似的。我作为本地文学爱好者之一,也跟着忙前忙后起来。心想,这么多的文坛大家来到咱们石柱,这绝对是建国六十多年来破天荒的第一次呢。

  此次的活动日程安排得尤为紧凑,第二天一大早,领导安排我跟随采风团队就要去到我儿时的故乡——西沱古镇。

  这下子可真把我乐坏了,我独自在心里想着想着。心思一大把。那位于长江三峡南岸边上的西沱古镇,它已经是我近30年一次也没有回去过的故乡了。

  我儿时和小伙伴们在那儿上学念书,后来,在那儿初恋,在那儿走上了工作岗位.....总之,我的故乡——西沱古镇,我此生的情结和所有故事都是从那儿开始萌芽便渐渐开始长大起来的。

  我的老家在农村乡下,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古老的村庄,那便是给我留下最初记忆的地方。

  我在家中排行老五,也就是说,我原有六个兄妹,五十年代末期,因为家乡闹饥荒而饿死了三个。从小在长江的水中泡大,在泥土里摸爬滚打。我曾经五次在长江落水,又五次被乡亲们捞上岸;待我稍大些了呢,我又从长江中捞起了五个落水的孩子。我的作品《五个孩子的村庄》就是描写的此般情结。

  我没满17岁时就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出门去参加工作了。那么,我那留在家乡的父母呢?他们为了配合三峡大移民,后来也搬迁到县城里来,和我们兄妹三人一起居住了。

  而今,我老家的那片土地早已淹没在水底下面去了,我想,水底下的各种鱼虾此时正寻着我童年的足迹在江水中游荡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会有故乡的。谁能逃离故乡的养育情结?故乡这个名词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故乡它为何对于一个人又是那么般地重要呢?这真是一个从古至今的谜题。

  对于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来说,他永远都是痛苦的。待我年龄越大些了,思念故乡的心也就越来越切。虽然我就像一个丢了故乡的人儿一样。但是我的故乡它还在那儿,它还在原地时时刻刻地等待着我的到来。特别是近来,在我的笔下,文字中时不时就会随时冒出有关于我故乡的那般影子。它就会活灵活现地呈现于我的文字之中。因此,我并不是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

  我的父母年轻时在长江上谋生,上重庆,下汉口,风雨行舟几十年。当我的父母均已去世以后,我根据父母的遗言,为他们写下了《远望:长江的颂词》这样一首诗:

  “告诉你我的孩子们\我不适宜火葬\现在,我要对你们郑重地建议\我死后,就将我安放在那片山坳之上\选择一棵树下,或一个山洞涧\但千万要面对着长江\因为,那一片土地上\曾经有过我多年的梦想\还有那个早已沉没的村庄\我就站在这片山岗上\眺望故乡,五千次,五千次啊!\为何总是看不见,昔日的那一间破草房”。

  而今,我也因父母的遗言和创作此首诗的缘故,长篇小说《沉没的村庄》也开始动笔。

  我跟随着采风团的车队,沿着石柱县境内的崇山峻岭缓缓前行着。

  这几年,重庆市的高速公路已经修到了石柱县城,那些连接着县城的,一条条弯弯曲曲的,通往全县各乡镇的条条山涧公路,虽然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硬化,原来的那种泥土加碎石子的公路也渐渐少了起来,全县的道路交通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我们采风团的汽车司机呢,他也在尽量给我们寻找一条条抄近一点儿的捷径通往西沱古镇。

  我地这些年到处搞旧城改造,和三峡大移民等安居工程建设,这些采用水泥硬化的盘山公路也因运输石头、水泥和钢材等各种建筑材料,时不时有一小段路面因损坏严重就出现了坑洼状态。我一会坐在前方引路的车上,一会下车来和大家交流。此时我的心里真担心着那紧跟在后面的旅行客车,行走在这样的山道上,会不会因此颠坏了那些从远方而来的高贵客人呢?

  采风团的车队正在穿越七岳山,方斗山山脉。

  这里除了大巴山山脉连绵重庆市的最遥远的城口县境以外,我们这里的大山就要算连接大三峡的主要山脉了。

  这些年来,伴随着建设绿色重庆,我地的大大小小的山峦都纷纷退耕还林。

  眼前到处都绿了起来。仅管时光已到了夏季,到处还是满眼碧绿春色撩人。

  漫山遍野处处都是碧绿的树木。因此,我地虽此时正处六月的火热季节,昨天的天空中还下着瓢泼大雨,而今天呢,就又是火辣辣的太阳了。那些生长在泥土之上的绿色植被渐渐地好起来了。此地的气候也就更加变化无常了。

  从车窗往外远望,山脚至山腰间升腾起了层层飘动的白色雾靄,它环绕在高高的山岭涧。那远方的山峦,那一片遥远的天空下,仿佛有的地方正出着太阳,有的地方也许还在下着雨呢。

  我们要抵达今天落脚的地方——西沱古镇。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要翻越过这两座雄奇高耸的大山。

  从石柱县城到达西沱古镇,采风团的车队仿佛就挨近着湖北省的山岭与沟壑在缓缓行驶着,湖北省的利川市和恩施州就紧邻着我县的旁边。

  今年5月,我地才刚刚开通了重庆市直达利川市与恩施州的高铁列车,7月就能通上海了。由重庆市到达利川市只需要2小时的车程了。而我们石柱县到达利川市呢,原来需三四小时在高高的山岭涧里来回地转悠,现在只要20分钟的时间就能够到达。

  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大发展给当地土家人民群众带来了生产和经济的繁荣。我在车上和各地来的采风团朋友们开玩笑地说:

  “湖北省利川市和恩施州的漂亮妹儿们,她们每个星期都能搭乘高铁列车直达重庆市解放碑了;而我们石柱县的人们呢,每个星期都能搭乘高铁列车去湖北利川市和恩施州旅游了;特别是利川群众传说的那个什么能够容纳十万大军的因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腾龙洞;恩施州山涧的什么大峡谷......哎呀!那么多绝好的景点与去处真是太多太多了……”

  此时,与我们同行的采风团著名诗人原《长江文艺》杂志社副主编谢克强老师接着说:

  “是啊!现在恩施州和利川市的好多妹儿每周都往重庆市跑,有的妹儿都已经嫁到重庆,在那里面安家落户了……”

  顿时,全车箱内泛起了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这时,我拿自己的目光回望了一下那些从远道而来的作家诗人们,此时才发现大家笑得是那么地真切,那么地开心似的。

  此行程中,谢克强老师是我们采风团队伍中最为年长的一位,年龄都到68岁了,他的身体还是那么地强健硬朗,他性情也是那样的开朗乐观。在盘山公路上,采风团几次下车休息,我主动要去帮助他老人家拧一下手中的包袱,可是他呢,却硬是不让我拧,总是那样客气地拒绝。

  从石柱县城到西沱古镇的道路,基本上就是往山顶上爬(因为石柱县城坐落在大山中的一个小小的盆地之中,就像弹丸一般那么大),汽车上得山来以后,然后就是一直沿着山脉的走向,进入下山的道路了。

  石柱县地处大三峡库区的湖心地带。它位于重庆市东部,西与丰都鬼城相接,东邻荆楚,为古巴国边陲之地。是一个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其境内,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人口约56万。以土家族为主,另有汉族、苗族、独龙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据统计共有29个民族齐聚于此地。

  其农作物呢?主要以产稻谷,玉米,大豆,红薯等,经济作物以黄连,辣椒,莼菜等为主。这里是享誉中外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诞生的地方;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是著名的“中国黄连之乡”和“中国长毛兔之乡”。

  据传:唐代香山居士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到江州做官时,他替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当地的老百姓呢,自然的就十分感激他,给他送去了许多高粱,嗜酒如命、生性豪爽的诗人白居易,将盛高粱的坛坛进行蒸煮,再经过发酵,酿制出了一种独特的咂酒来,他常常独自一人插上一根小竹管,豪饮起来,他曾在石柱与刘禹锡的堂兄即当时的洛阳富商刘禹铜在此相遇,并以咂酒为题写下了著名的五言绝句《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还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当年开统兵十万由鄂入蜀,进驻石柱县城时秋毫无犯,人民群众非常敬重他,他便在南山上即席写下了《咏咂酒》一诗:“万颗明珠共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起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

  这些著名诗篇,犹如如一则则广告一般似的,沿着那滔滔奔流的长江之水,不断的向着远方流传开去......

  七岳山和方斗山,这两座当地无比神奇的山峰,它们用自己那种独特的方式迎接着那些远道而来的宾客。它总是一会儿太阳一会儿下雨,让同行的各位作家一会儿在自己的身上添加衣服;一会儿又自行地在减少着衣服。

  一路之上,最让我心疼的是那两位打从北国而来的两位美女作家,一位是辽宁省鞍山市电视台的苏兰朵;另一位则是来自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女作家,现已前往支援宁波市余姚日报任副刊部主任,并以“嫁到江南”而芳名远播的帕蒂古丽老师。因为她们在到来之前都听说过南方夏天很是炎热,加之重庆又属于全国三大火炉之城。

  我随即细细地打量着她们。是的,她们的身上都穿着十分漂亮的衣裙,山风一吹就会衣袂飘飘,像仙女下凡一般。她们在这个采风队伍中显得格外的花枝招展、争奇斗艳。

  当汽车行至高山峡谷之中,我便从旁边轻声地去问那俩美女:

  “我带有一件衬衫,二位谁穿上......?”

  她俩却都同时回答我:“没事儿的,我们看还行吧”

  从我的内心话讲,我是真怕在路上冷坏了她俩心肝宝贝儿。

  不知不觉,汽车已经行至山脚下,刚才那些盘山弯道,就显得平坦一些了。大家的心情又高兴了起来

  此时我抓住机会,不由自主地给他们解说发生在我故乡的一些佚闻趣事来:

  当年,我县的领导们为了寻找一条相对较近的路径,将以人工开凿等方式来打通七岳山和方斗山这两座山脉直接抵达西沱古镇,并且利用西沱古镇地处长江边上的自然优势,建立一个新的西沱古镇开发区。全县五六十万土汉儿女,全都奋战在这条穿七岳山和方斗山道路的工程建设之上。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全天候24小时现场指挥战斗,力争两年内就要全程打通石柱至西沱古镇的这条穿山越岭的公路。曾记得当年这条道理的修建过程中,有个别乡镇的负责人发了几句牢骚话,影响了群众的士气和工程进度,就被县委书记现象撤销了乡镇党委书记的职务呢。

  当我介绍至此,那位从新疆而来的帕蒂古丽老师就这样地问着我:“我们现在脚下的这条道路,就是你所介绍的那条石西路么?”

  “是的。就是因为这条公路的打通,后来,此届县委书记就被重庆市连升两级调往市区任职去了;再后来呢,听说他又调往北京去任职了。”我微笑着回答她道。

  “哎呀!真的好神奇哟!这么险峻的山脉,在那样的年代,机械特少,几乎都是靠肩挑背磨,人工挖掘,和爆破打洞,土家族人真的是好棒好棒的啊”!说完,她就双手竖起了大拇指。

  是啊,当年我正在城里任《石柱报》社“石西路”专版的责任编辑。因此,打通石柱县城至西沱古镇的这条公路,给我和石柱县的每一个人民群众都留下过十分深刻的记忆。

  随着我给大家讲解土家山寨这些本土的龙门阵,我们采风团的旅行车很快就抵近了西沱古镇。

  汽车暂时停靠在西沱古镇的最顶峰,独门嘴街口上,我们一齐下车来,从上到下打量着这个神奇的西沱古镇。

  此时此刻的西沱古镇周边正在建设之中,到处都是施工工地,只见西沱古镇的云梯街,云雾在阳光下时隐时现,眼前闪动着一色的青瓦屋面,青瓦下面全是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房,全采用榫卯结构的吊脚楼房错落有致排列在大山之中。

  山顶的风很大,虽是六月份的天气了,但此地还是略带着一丝丝凉意。

  此时采风团的一位老作家,他独自站立风中,即席写下了这样一篇精短的《石柱赋》:

  “三峡腹地,重庆东隅。西接丰都鬼城,东邻荆楚大地。古为巴国边陲云峰抱月溯霭崔嵬,今时山色披雾猿攀危岩浪涌赤壁。幽壑潜蛟,兰桨孤舟。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女将之故里,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诞生的宝地。

  仙宫咫尺,岚风泉鸣。皓月心旷,宠辱皈依。草木风起尽肃恐,谷鸣巉崖甚难行。黄水避暑山庄,西沱古镇云梯。男女石柱襟连青山绝壁,女将凿岩建寨操练神兵。前瞻长江南岸纵横三千一百平方公里,后剪渝东门户活跃五六十万土汉儿女。巴楚古盐道飞湍走壑,唐武德建县史传迷离。白居易江州著《问刘十九》。石达开南山即席《咏咂酒》。老区月白风清,贺龙夜探神寨。落雁愁秦沧浪水,明月静割夜涛声。千年岩棺无人能解,李白留迹万安成谜。

  长松萧瑟,山影弄月。浮光沉壁,渔歌乐极。野菌绿蕨,溪峡弈射。德国长毛兔良种繁育基地,石柱红品牌辣椒产业园区。中国黄连之乡名冠五湖四海,绿色之莼菜远销东南亚各地。新修玉带观县城全境,改龙河两岸防洪筑堤。一汪碧波,白鹭翔击,岸芷汀兰,河柳飘絮。

  亭台楼阁揽胜土家民族风情,阳光水榭逶迤一河风光旖旎。民众齐唱啰儿调,少年相亲摆手堂。看朝华遍游山寨论人生,颂夕灯把酒日月享天伦。问来生之路太漫长能否再圆石柱一场梦?遇今世之情可续缘携手纳福销魂在山涧。”

  还是与我们随行的电视台美丽的播音员最机灵,她立即将稿子捧在手中,用她那一如黄鹂鸟儿的声音朗诵了起来......

  播音员对着麦克风的声音,一段接着一段犹如缓缓的流水在石柱与西沱古镇的山涧里缓缓地流淌着。时而高亢嘹亮,时而气韵沉郁。此赋虽短,文笔却非常优美动人。经那播音员就这么一朗诵,真是好比绝唱般地纯美。大家掌声不断起来,此情此景,谁不为此而叫绝呢?

  此刻电视台摄像师也随即打开摄像机开始现场拍摄,打算在今晚就传输到县城进行新闻联播。

  随即,我又问那位老作家:

  “老人家:您写得真好。那么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构思动笔,写下了这篇精美赋文的呢?我们身在石柱,真的还从来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文章呢?”

  那老作家随即回答道:

  “年轻人,当你在车上给大家讲解石柱县的风土人情时,我就在车上开始构思了。我感觉到,三峡水电站建设完成以后,库区人民生活变化非常之大,这次来到三峡库区采风,心里总想要给库区留下一点儿什么......”
   
    我在心里暗暗地佩服着,大家就是有大家的胸襟和气魄啊!我们均为他老人家的精彩叫好,纷纷伸出了大拇指。

  古人云:“山罩雨,河罩晴”。我看着高高的天空,那片片云层开始翻动起来。

    我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孩子,一看到此般天气,那天空中变幻莫测的云雾翻滚的现象,我心里就知道,这是此地天空要晴朗起来的一种神奇的天象奇观。

  那隐匿于云层的一轮太阳,即将冒出山巅,升上天空。

  是啊,不一会儿太阳就从山顶上冒出一个小小的圆来。那模样,红红的,像山野里土家女人亲手腌制出的咸鸭蛋打开后所呈现出的蛋黄般的模样。是的,它是那样红得可爱,那样黄得流油,那么清新可人,那么美伦美幻。

  西沱古镇上的人们历来非常好客,到处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当地政府的领导们,也一齐走出办公大楼来和作家诗人们握手寒喧;古镇上,很多群众也从家里端出了好吃好喝的茶水,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们。

    那景象,在我的记忆之中,好比土家族人过年过节时的一般热闹非凡。

  那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条古老而又悠长蜿蜒于高高山岭上的云梯街。云梯街由山顶之上直插入长江岸畔。

  长江流经此地,在这里急急地转了一个大弯儿——这里,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条长长的云梯街,才使得西沱古镇远近闻名。

  西沱古镇原名西界沱,古书上记载:古为“巴州之西界”,因地临长江南岸的回水沱而得此名,与长江明珠——石宝寨隔江相望。

  西沱,虽然属石柱县管辖,但它有“一脚踏三县”的美称。

  西沱古镇起始于明、清,现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古至今,西沱就是长江上游万吨级深水良港。全盛于清代中叶,整个场镇,从江边垂直向上五里地,直爬到平坦的地势上。这就是长江上唯一一个全程垂直于等高线的场镇布局。

    因此,西沱有石梯千步,号称登天云梯,又称为云梯式场镇。云梯长约500米,高差近160米。古镇中,还有至今保护完好的汉砖,和一些罕见的第三冰川世纪巨大的古树化石群呢。

  还有古书记载:早在清朝乾隆时期,这里就“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郡邑。”古老的历史,而今为这里留下了宝贵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财富。

  云梯街垂直于长江呈龙形结构向上延伸而去。据说此地也有专家曾经细数过,全街道共有113个台阶、1124步青石梯台阶。

  从长江边向上仰望去,多像一挂云梯直插入苍天之中;从街顶向下俯瞰呢?特别是在有云有雾的时候,那么它就犹如置身于云端之中的一条巨龙,正摇头摆尾的呈现出来。因此人们就美赞它为“云梯街”,又叫“通天街”。由于云梯街是长江沿线唯一垂直江面的街道,这在中外建筑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科考研究价值,各地前来考察的专家们称之为“万里长江第一街”。

  古镇云梯街道两旁保存着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层层叠叠的土家民居吊脚楼,其间的“紫云宫”、“禹王宫”、“万天宫”、“桂花园”等著名建筑,让游人们增添了许多凭古思旧的审美情趣,1995年美国教授来重庆西沱古镇考察之后,即确认为商业城镇真正的起源应该是在中国。并将西沱古镇云梯街纳入了他所讲授的中国古代城镇课文范例之中。西沱古镇现已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而今,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创作基地”也挂牌于此,更加增添了古镇文化的浓厚气氛。我跟随着“多民族作家看石柱”采购团慢慢地攀援云梯街。站在昔日的故乡旁边,心思就会多起来,脑海里像打碎了五味瓶似的,喜悦,欢笑,高兴,热泪......仿佛,这些美好的词句都无法形容我此时的心境。面对着美丽的黄昏,面对着一轮落日,便不由自主地从心底崩出一首诗来:

  “云梯一架江面开,直上云层接雾来。夕阳落入波涛中,血染千山涌天外。”

  一轮落日映在江面上,美丽的黄昏和晚霞临照。

  石柱县属于革命老区。它是一个长久地隐匿于大三峡库区深山老林之中的土家民族聚居地。按照采风团明天的日程,还要赶往鱼池镇,悦来镇,临溪镇,下路镇,特别是金铃坝,当年由红三军贺龙亲手组建的鄂川边红军游击总队的遗址。那么下一站呢?我们首先要到达的就是鱼池镇,重点考察当年四川工农红军第二路游击队激战鱼池坝的战况,凭吊二路红军墓,以及畅游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等采风行动。

   我们的车队依然沿着盘山公路缓慢的前行。西沱古镇给人们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象。

  是啊,古时候的西界沱,因盐而兴,“川盐销楚”,属川鄂千里古盐运通道的起点和货物集散地。而今,被游人们誉为长江千里古盐道。当我们站立在滔滔不绝的长江岸边,谁不为此而壮怀思古,心潮澎湃呢?
 
 
  链接: 

    作者:谭国文,因仰慕巴国名将蔓子将军,改笔名巴曼(Barman)。土家族,生于长江三峡巴国腹地古南宾郡西沱古镇,属巴国后裔。曾在长江挽救过5个孩子的生命。父民国时在宜昌船行谋生,母系石柱农民。原有兄妹六人,五十年代末饿死3人。1970年上过5年小学,1976年念初中时断时续,高中虚假学历。16岁参加工作。21岁加入共产党。43岁因公致残。基本能四则运算,熟练800汉字进行创作。1992年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1996年入四川省作协,四川省音乐家协会,1997年6月直辖时转入重庆。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首批会员。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香港当代诗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词刊》《时代文学》《青年文学》《民族文学》。

责任编辑
标签中医养生    
0

打捞起三峡失落已久的记忆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谭国文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长江从遥远的地方奔来,它在西沱古镇急急地转了一个大弯儿,便又朝着东方奔流而去。这里古为“巴州之西界”,这里就是西沱古镇,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啊!——题记





专家学者们在中国民族文学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创作基地留影。

  故乡,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当你渐渐地远了,有时我们在梦中还会跑回来。那残留于我们记忆之中的种种情怀,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淡了,远了,但故乡那殷刻在我们心底的烙印,却依然是永恒的……

  很久以来,我的心底就因思念故乡想要提笔写一篇有关于西沱古镇的文章,可一直都未能动笔。2014年6月,我地迎来了中国作协几位领导,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谢欣主编,《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石一宁,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社,还有贵州省《山花》杂志社,安徽省《清明》杂志社,辽宁、湖北,宁波等地的多民族作家诗人共聚一堂。真是各方大家云集于石柱县城。此时我自己心中的感觉是,我地这样的小山区县城是不是太小太小了呢?它怎能一下子够容纳下这么多的名家啊?

  我们山寨的土家族人好客已是古来的禀性了。随着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名家纷纷抵达石柱县城,我地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为此张罗着“多民族作家看石柱”活动的开展,他们似乎也为此忙得个马不停蹄似的。我作为本地文学爱好者之一,也跟着忙前忙后起来。心想,这么多的文坛大家来到咱们石柱,这绝对是建国六十多年来破天荒的第一次呢。

  此次的活动日程安排得尤为紧凑,第二天一大早,领导安排我跟随采风团队就要去到我儿时的故乡——西沱古镇。

  这下子可真把我乐坏了,我独自在心里想着想着。心思一大把。那位于长江三峡南岸边上的西沱古镇,它已经是我近30年一次也没有回去过的故乡了。

  我儿时和小伙伴们在那儿上学念书,后来,在那儿初恋,在那儿走上了工作岗位.....总之,我的故乡——西沱古镇,我此生的情结和所有故事都是从那儿开始萌芽便渐渐开始长大起来的。

  我的老家在农村乡下,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古老的村庄,那便是给我留下最初记忆的地方。

  我在家中排行老五,也就是说,我原有六个兄妹,五十年代末期,因为家乡闹饥荒而饿死了三个。从小在长江的水中泡大,在泥土里摸爬滚打。我曾经五次在长江落水,又五次被乡亲们捞上岸;待我稍大些了呢,我又从长江中捞起了五个落水的孩子。我的作品《五个孩子的村庄》就是描写的此般情结。

  我没满17岁时就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出门去参加工作了。那么,我那留在家乡的父母呢?他们为了配合三峡大移民,后来也搬迁到县城里来,和我们兄妹三人一起居住了。

  而今,我老家的那片土地早已淹没在水底下面去了,我想,水底下的各种鱼虾此时正寻着我童年的足迹在江水中游荡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会有故乡的。谁能逃离故乡的养育情结?故乡这个名词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故乡它为何对于一个人又是那么般地重要呢?这真是一个从古至今的谜题。

  对于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来说,他永远都是痛苦的。待我年龄越大些了,思念故乡的心也就越来越切。虽然我就像一个丢了故乡的人儿一样。但是我的故乡它还在那儿,它还在原地时时刻刻地等待着我的到来。特别是近来,在我的笔下,文字中时不时就会随时冒出有关于我故乡的那般影子。它就会活灵活现地呈现于我的文字之中。因此,我并不是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

  我的父母年轻时在长江上谋生,上重庆,下汉口,风雨行舟几十年。当我的父母均已去世以后,我根据父母的遗言,为他们写下了《远望:长江的颂词》这样一首诗:

  “告诉你我的孩子们\我不适宜火葬\现在,我要对你们郑重地建议\我死后,就将我安放在那片山坳之上\选择一棵树下,或一个山洞涧\但千万要面对着长江\因为,那一片土地上\曾经有过我多年的梦想\还有那个早已沉没的村庄\我就站在这片山岗上\眺望故乡,五千次,五千次啊!\为何总是看不见,昔日的那一间破草房”。

  而今,我也因父母的遗言和创作此首诗的缘故,长篇小说《沉没的村庄》也开始动笔。

  我跟随着采风团的车队,沿着石柱县境内的崇山峻岭缓缓前行着。

  这几年,重庆市的高速公路已经修到了石柱县城,那些连接着县城的,一条条弯弯曲曲的,通往全县各乡镇的条条山涧公路,虽然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硬化,原来的那种泥土加碎石子的公路也渐渐少了起来,全县的道路交通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我们采风团的汽车司机呢,他也在尽量给我们寻找一条条抄近一点儿的捷径通往西沱古镇。

  我地这些年到处搞旧城改造,和三峡大移民等安居工程建设,这些采用水泥硬化的盘山公路也因运输石头、水泥和钢材等各种建筑材料,时不时有一小段路面因损坏严重就出现了坑洼状态。我一会坐在前方引路的车上,一会下车来和大家交流。此时我的心里真担心着那紧跟在后面的旅行客车,行走在这样的山道上,会不会因此颠坏了那些从远方而来的高贵客人呢?

  采风团的车队正在穿越七岳山,方斗山山脉。

  这里除了大巴山山脉连绵重庆市的最遥远的城口县境以外,我们这里的大山就要算连接大三峡的主要山脉了。

  这些年来,伴随着建设绿色重庆,我地的大大小小的山峦都纷纷退耕还林。

  眼前到处都绿了起来。仅管时光已到了夏季,到处还是满眼碧绿春色撩人。

  漫山遍野处处都是碧绿的树木。因此,我地虽此时正处六月的火热季节,昨天的天空中还下着瓢泼大雨,而今天呢,就又是火辣辣的太阳了。那些生长在泥土之上的绿色植被渐渐地好起来了。此地的气候也就更加变化无常了。

  从车窗往外远望,山脚至山腰间升腾起了层层飘动的白色雾靄,它环绕在高高的山岭涧。那远方的山峦,那一片遥远的天空下,仿佛有的地方正出着太阳,有的地方也许还在下着雨呢。

  我们要抵达今天落脚的地方——西沱古镇。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要翻越过这两座雄奇高耸的大山。

  从石柱县城到达西沱古镇,采风团的车队仿佛就挨近着湖北省的山岭与沟壑在缓缓行驶着,湖北省的利川市和恩施州就紧邻着我县的旁边。

  今年5月,我地才刚刚开通了重庆市直达利川市与恩施州的高铁列车,7月就能通上海了。由重庆市到达利川市只需要2小时的车程了。而我们石柱县到达利川市呢,原来需三四小时在高高的山岭涧里来回地转悠,现在只要20分钟的时间就能够到达。

  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大发展给当地土家人民群众带来了生产和经济的繁荣。我在车上和各地来的采风团朋友们开玩笑地说:

  “湖北省利川市和恩施州的漂亮妹儿们,她们每个星期都能搭乘高铁列车直达重庆市解放碑了;而我们石柱县的人们呢,每个星期都能搭乘高铁列车去湖北利川市和恩施州旅游了;特别是利川群众传说的那个什么能够容纳十万大军的因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腾龙洞;恩施州山涧的什么大峡谷......哎呀!那么多绝好的景点与去处真是太多太多了……”

  此时,与我们同行的采风团著名诗人原《长江文艺》杂志社副主编谢克强老师接着说:

  “是啊!现在恩施州和利川市的好多妹儿每周都往重庆市跑,有的妹儿都已经嫁到重庆,在那里面安家落户了……”

  顿时,全车箱内泛起了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这时,我拿自己的目光回望了一下那些从远道而来的作家诗人们,此时才发现大家笑得是那么地真切,那么地开心似的。

  此行程中,谢克强老师是我们采风团队伍中最为年长的一位,年龄都到68岁了,他的身体还是那么地强健硬朗,他性情也是那样的开朗乐观。在盘山公路上,采风团几次下车休息,我主动要去帮助他老人家拧一下手中的包袱,可是他呢,却硬是不让我拧,总是那样客气地拒绝。

  从石柱县城到西沱古镇的道路,基本上就是往山顶上爬(因为石柱县城坐落在大山中的一个小小的盆地之中,就像弹丸一般那么大),汽车上得山来以后,然后就是一直沿着山脉的走向,进入下山的道路了。

  石柱县地处大三峡库区的湖心地带。它位于重庆市东部,西与丰都鬼城相接,东邻荆楚,为古巴国边陲之地。是一个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其境内,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人口约56万。以土家族为主,另有汉族、苗族、独龙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据统计共有29个民族齐聚于此地。

  其农作物呢?主要以产稻谷,玉米,大豆,红薯等,经济作物以黄连,辣椒,莼菜等为主。这里是享誉中外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诞生的地方;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是著名的“中国黄连之乡”和“中国长毛兔之乡”。

  据传:唐代香山居士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到江州做官时,他替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当地的老百姓呢,自然的就十分感激他,给他送去了许多高粱,嗜酒如命、生性豪爽的诗人白居易,将盛高粱的坛坛进行蒸煮,再经过发酵,酿制出了一种独特的咂酒来,他常常独自一人插上一根小竹管,豪饮起来,他曾在石柱与刘禹锡的堂兄即当时的洛阳富商刘禹铜在此相遇,并以咂酒为题写下了著名的五言绝句《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还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当年开统兵十万由鄂入蜀,进驻石柱县城时秋毫无犯,人民群众非常敬重他,他便在南山上即席写下了《咏咂酒》一诗:“万颗明珠共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起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

  这些著名诗篇,犹如如一则则广告一般似的,沿着那滔滔奔流的长江之水,不断的向着远方流传开去......

  七岳山和方斗山,这两座当地无比神奇的山峰,它们用自己那种独特的方式迎接着那些远道而来的宾客。它总是一会儿太阳一会儿下雨,让同行的各位作家一会儿在自己的身上添加衣服;一会儿又自行地在减少着衣服。

  一路之上,最让我心疼的是那两位打从北国而来的两位美女作家,一位是辽宁省鞍山市电视台的苏兰朵;另一位则是来自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女作家,现已前往支援宁波市余姚日报任副刊部主任,并以“嫁到江南”而芳名远播的帕蒂古丽老师。因为她们在到来之前都听说过南方夏天很是炎热,加之重庆又属于全国三大火炉之城。

  我随即细细地打量着她们。是的,她们的身上都穿着十分漂亮的衣裙,山风一吹就会衣袂飘飘,像仙女下凡一般。她们在这个采风队伍中显得格外的花枝招展、争奇斗艳。

  当汽车行至高山峡谷之中,我便从旁边轻声地去问那俩美女:

  “我带有一件衬衫,二位谁穿上......?”

  她俩却都同时回答我:“没事儿的,我们看还行吧”

  从我的内心话讲,我是真怕在路上冷坏了她俩心肝宝贝儿。

  不知不觉,汽车已经行至山脚下,刚才那些盘山弯道,就显得平坦一些了。大家的心情又高兴了起来

  此时我抓住机会,不由自主地给他们解说发生在我故乡的一些佚闻趣事来:

  当年,我县的领导们为了寻找一条相对较近的路径,将以人工开凿等方式来打通七岳山和方斗山这两座山脉直接抵达西沱古镇,并且利用西沱古镇地处长江边上的自然优势,建立一个新的西沱古镇开发区。全县五六十万土汉儿女,全都奋战在这条穿七岳山和方斗山道路的工程建设之上。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全天候24小时现场指挥战斗,力争两年内就要全程打通石柱至西沱古镇的这条穿山越岭的公路。曾记得当年这条道理的修建过程中,有个别乡镇的负责人发了几句牢骚话,影响了群众的士气和工程进度,就被县委书记现象撤销了乡镇党委书记的职务呢。

  当我介绍至此,那位从新疆而来的帕蒂古丽老师就这样地问着我:“我们现在脚下的这条道路,就是你所介绍的那条石西路么?”

  “是的。就是因为这条公路的打通,后来,此届县委书记就被重庆市连升两级调往市区任职去了;再后来呢,听说他又调往北京去任职了。”我微笑着回答她道。

  “哎呀!真的好神奇哟!这么险峻的山脉,在那样的年代,机械特少,几乎都是靠肩挑背磨,人工挖掘,和爆破打洞,土家族人真的是好棒好棒的啊”!说完,她就双手竖起了大拇指。

  是啊,当年我正在城里任《石柱报》社“石西路”专版的责任编辑。因此,打通石柱县城至西沱古镇的这条公路,给我和石柱县的每一个人民群众都留下过十分深刻的记忆。

  随着我给大家讲解土家山寨这些本土的龙门阵,我们采风团的旅行车很快就抵近了西沱古镇。

  汽车暂时停靠在西沱古镇的最顶峰,独门嘴街口上,我们一齐下车来,从上到下打量着这个神奇的西沱古镇。

  此时此刻的西沱古镇周边正在建设之中,到处都是施工工地,只见西沱古镇的云梯街,云雾在阳光下时隐时现,眼前闪动着一色的青瓦屋面,青瓦下面全是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房,全采用榫卯结构的吊脚楼房错落有致排列在大山之中。

  山顶的风很大,虽是六月份的天气了,但此地还是略带着一丝丝凉意。

  此时采风团的一位老作家,他独自站立风中,即席写下了这样一篇精短的《石柱赋》:

  “三峡腹地,重庆东隅。西接丰都鬼城,东邻荆楚大地。古为巴国边陲云峰抱月溯霭崔嵬,今时山色披雾猿攀危岩浪涌赤壁。幽壑潜蛟,兰桨孤舟。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女将之故里,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诞生的宝地。

  仙宫咫尺,岚风泉鸣。皓月心旷,宠辱皈依。草木风起尽肃恐,谷鸣巉崖甚难行。黄水避暑山庄,西沱古镇云梯。男女石柱襟连青山绝壁,女将凿岩建寨操练神兵。前瞻长江南岸纵横三千一百平方公里,后剪渝东门户活跃五六十万土汉儿女。巴楚古盐道飞湍走壑,唐武德建县史传迷离。白居易江州著《问刘十九》。石达开南山即席《咏咂酒》。老区月白风清,贺龙夜探神寨。落雁愁秦沧浪水,明月静割夜涛声。千年岩棺无人能解,李白留迹万安成谜。

  长松萧瑟,山影弄月。浮光沉壁,渔歌乐极。野菌绿蕨,溪峡弈射。德国长毛兔良种繁育基地,石柱红品牌辣椒产业园区。中国黄连之乡名冠五湖四海,绿色之莼菜远销东南亚各地。新修玉带观县城全境,改龙河两岸防洪筑堤。一汪碧波,白鹭翔击,岸芷汀兰,河柳飘絮。

  亭台楼阁揽胜土家民族风情,阳光水榭逶迤一河风光旖旎。民众齐唱啰儿调,少年相亲摆手堂。看朝华遍游山寨论人生,颂夕灯把酒日月享天伦。问来生之路太漫长能否再圆石柱一场梦?遇今世之情可续缘携手纳福销魂在山涧。”

  还是与我们随行的电视台美丽的播音员最机灵,她立即将稿子捧在手中,用她那一如黄鹂鸟儿的声音朗诵了起来......

  播音员对着麦克风的声音,一段接着一段犹如缓缓的流水在石柱与西沱古镇的山涧里缓缓地流淌着。时而高亢嘹亮,时而气韵沉郁。此赋虽短,文笔却非常优美动人。经那播音员就这么一朗诵,真是好比绝唱般地纯美。大家掌声不断起来,此情此景,谁不为此而叫绝呢?

  此刻电视台摄像师也随即打开摄像机开始现场拍摄,打算在今晚就传输到县城进行新闻联播。

  随即,我又问那位老作家:

  “老人家:您写得真好。那么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构思动笔,写下了这篇精美赋文的呢?我们身在石柱,真的还从来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文章呢?”

  那老作家随即回答道:

  “年轻人,当你在车上给大家讲解石柱县的风土人情时,我就在车上开始构思了。我感觉到,三峡水电站建设完成以后,库区人民生活变化非常之大,这次来到三峡库区采风,心里总想要给库区留下一点儿什么......”
   
    我在心里暗暗地佩服着,大家就是有大家的胸襟和气魄啊!我们均为他老人家的精彩叫好,纷纷伸出了大拇指。

  古人云:“山罩雨,河罩晴”。我看着高高的天空,那片片云层开始翻动起来。

    我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孩子,一看到此般天气,那天空中变幻莫测的云雾翻滚的现象,我心里就知道,这是此地天空要晴朗起来的一种神奇的天象奇观。

  那隐匿于云层的一轮太阳,即将冒出山巅,升上天空。

  是啊,不一会儿太阳就从山顶上冒出一个小小的圆来。那模样,红红的,像山野里土家女人亲手腌制出的咸鸭蛋打开后所呈现出的蛋黄般的模样。是的,它是那样红得可爱,那样黄得流油,那么清新可人,那么美伦美幻。

  西沱古镇上的人们历来非常好客,到处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当地政府的领导们,也一齐走出办公大楼来和作家诗人们握手寒喧;古镇上,很多群众也从家里端出了好吃好喝的茶水,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们。

    那景象,在我的记忆之中,好比土家族人过年过节时的一般热闹非凡。

  那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条古老而又悠长蜿蜒于高高山岭上的云梯街。云梯街由山顶之上直插入长江岸畔。

  长江流经此地,在这里急急地转了一个大弯儿——这里,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条长长的云梯街,才使得西沱古镇远近闻名。

  西沱古镇原名西界沱,古书上记载:古为“巴州之西界”,因地临长江南岸的回水沱而得此名,与长江明珠——石宝寨隔江相望。

  西沱,虽然属石柱县管辖,但它有“一脚踏三县”的美称。

  西沱古镇起始于明、清,现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古至今,西沱就是长江上游万吨级深水良港。全盛于清代中叶,整个场镇,从江边垂直向上五里地,直爬到平坦的地势上。这就是长江上唯一一个全程垂直于等高线的场镇布局。

    因此,西沱有石梯千步,号称登天云梯,又称为云梯式场镇。云梯长约500米,高差近160米。古镇中,还有至今保护完好的汉砖,和一些罕见的第三冰川世纪巨大的古树化石群呢。

  还有古书记载:早在清朝乾隆时期,这里就“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郡邑。”古老的历史,而今为这里留下了宝贵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财富。

  云梯街垂直于长江呈龙形结构向上延伸而去。据说此地也有专家曾经细数过,全街道共有113个台阶、1124步青石梯台阶。

  从长江边向上仰望去,多像一挂云梯直插入苍天之中;从街顶向下俯瞰呢?特别是在有云有雾的时候,那么它就犹如置身于云端之中的一条巨龙,正摇头摆尾的呈现出来。因此人们就美赞它为“云梯街”,又叫“通天街”。由于云梯街是长江沿线唯一垂直江面的街道,这在中外建筑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科考研究价值,各地前来考察的专家们称之为“万里长江第一街”。

  古镇云梯街道两旁保存着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层层叠叠的土家民居吊脚楼,其间的“紫云宫”、“禹王宫”、“万天宫”、“桂花园”等著名建筑,让游人们增添了许多凭古思旧的审美情趣,1995年美国教授来重庆西沱古镇考察之后,即确认为商业城镇真正的起源应该是在中国。并将西沱古镇云梯街纳入了他所讲授的中国古代城镇课文范例之中。西沱古镇现已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而今,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创作基地”也挂牌于此,更加增添了古镇文化的浓厚气氛。我跟随着“多民族作家看石柱”采购团慢慢地攀援云梯街。站在昔日的故乡旁边,心思就会多起来,脑海里像打碎了五味瓶似的,喜悦,欢笑,高兴,热泪......仿佛,这些美好的词句都无法形容我此时的心境。面对着美丽的黄昏,面对着一轮落日,便不由自主地从心底崩出一首诗来:

  “云梯一架江面开,直上云层接雾来。夕阳落入波涛中,血染千山涌天外。”

  一轮落日映在江面上,美丽的黄昏和晚霞临照。

  石柱县属于革命老区。它是一个长久地隐匿于大三峡库区深山老林之中的土家民族聚居地。按照采风团明天的日程,还要赶往鱼池镇,悦来镇,临溪镇,下路镇,特别是金铃坝,当年由红三军贺龙亲手组建的鄂川边红军游击总队的遗址。那么下一站呢?我们首先要到达的就是鱼池镇,重点考察当年四川工农红军第二路游击队激战鱼池坝的战况,凭吊二路红军墓,以及畅游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等采风行动。

   我们的车队依然沿着盘山公路缓慢的前行。西沱古镇给人们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象。

  是啊,古时候的西界沱,因盐而兴,“川盐销楚”,属川鄂千里古盐运通道的起点和货物集散地。而今,被游人们誉为长江千里古盐道。当我们站立在滔滔不绝的长江岸边,谁不为此而壮怀思古,心潮澎湃呢?
 
 
  链接: 

    作者:谭国文,因仰慕巴国名将蔓子将军,改笔名巴曼(Barman)。土家族,生于长江三峡巴国腹地古南宾郡西沱古镇,属巴国后裔。曾在长江挽救过5个孩子的生命。父民国时在宜昌船行谋生,母系石柱农民。原有兄妹六人,五十年代末饿死3人。1970年上过5年小学,1976年念初中时断时续,高中虚假学历。16岁参加工作。21岁加入共产党。43岁因公致残。基本能四则运算,熟练800汉字进行创作。1992年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1996年入四川省作协,四川省音乐家协会,1997年6月直辖时转入重庆。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首批会员。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香港当代诗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词刊》《时代文学》《青年文学》《民族文学》。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