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新价值 引领生活新方式
[会员登录]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递信息
展示文化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道地药材
首页
>
土家康养
>
道地药材
龙山坡脚土家文化名人成长的摇篮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向卫华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坡脚,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县。全境有1700多户农户,6800多人口,其中有85﹪的人口会说土家话,是地道的土家族聚居的村落。坡脚,原来是一个乡级行政独立建制,历时50余年乡级行政独立建制的统辖。2005年在乡、镇行政撤并工作中并入了靛房镇。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位于龙山县的南陲,远距县城110公里,东方与永顺对山乡接壤,东南方和保靖的普戎、碗米坡两镇比邻。因为地处边远偏僻,经济贫穷,文化教育十分落后,信息、交通比较闭塞,导致这里的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滞钝,脱贫致富的变化缓慢。然而,也就是这一极大的反差环境,有力地制约着各民族人士在这个地方的流动和留居,反而将当地的土家民族文化及其有效地“保护”下来,保持得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完完整整。使这里的土家民族文化显得原汁原味,是全国闻名的、屈指可数的土家民族语言和土家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得最完整的地方。
坡脚素有“土家部落”之称,在这里土家民族文化积淀深厚,蕴存丰厚的各种土家文化。在这里,不但驻地总人口中有85﹪的人会说土家语,还有土家族打溜子、咚咚喹、哭嫁歌、土家山歌、土家三棒鼓、挖土锣鼓歌、土家打绕棺、孝歌、大摆手舞、小摆手舞、毛古斯舞、八宝铜铃舞、梯玛歌、上梁歌、土家织锦、土家刺绣等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舞蹈等民族文化艺术保持得相当完整。因此,有着许多的土家民族民间文化的名人和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就出生在这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打溜子传承人----田隆信
土家族打溜子传承人田隆信,男,土家族,今年72岁。在湖南龙山县的坡脚乡万龙村土生土长,年幼时就受家乡积淀深厚的土家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常常模仿大人吹奏咚咚喹,长期坚持潜心跟着民间艺人们学习土家溜子……长大成年后,虽然他先后调到基层供销社、县文艺队、汉剧团、县文化馆工作和担任县政协任政协副主席职务,在那么繁忙的政务工作中,他从来没有一天放松对土家族民间文化学习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忘记要实现自己成为民间艺人的梦想,他一边继续拿着乐器和村寨里的老艺人们专心学习,一边用纸笔认真做好笔记。十年来,他整理了数百万字的民族民间文艺及戏曲资料。他经过苦苦练习演唱、吹奏及精心编写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曾在60余次中在州、省、国家和国际演出中获奖。他创作演奏的土家族咚咚喹乐曲《山寨的清晨》和他演唱的咚咚喹《乃哟乃》,1987年8月,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民间歌舞联欢节,集体荣获“联欢节特别奖”。他创作并参加表演的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曾多次参加北京、上海、深圳、郑州、南宁等国内艺术活动及大型文艺演出,并被国家选为重要文化节目出国交流演出: 1986年参加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四国艺术节演出,1986年还在美国纽约演出,1993年参加在联邦德国举行的“’93柏林世界打击乐艺术节”。1990年,中央音乐学院将《锦鸡出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内外有影响的中国民间乐曲”收藏。由他作曲、参加表演并担任主题歌演唱的土家族习俗舞《粑粑哈》,1983年9月获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他创作(合作)并担任主奏的土家族吹打乐《毕兹卡的节日》,1986年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一等奖,1987年出国演出,1988年还获“湖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优秀文化成果奖”。2000年8月,他应邀赴京参加中国唱片总公司、湖南金蜂音像出版社联合制作的《中国大湘西》民族音乐大光盘的录制,担任土家民歌及土家咚咚喹的演唱、演奏任务。2004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二届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中,由他参与创作演出的溜子说唱《岩生左阿》荣获一等奖。他曾在《东方之星》、《中国土家族》等20多部电影、电视艺术片中担任过演唱、演奏及表演任务。
因为他精通土家语言,擅长演奏、演唱土家族各种乐器及各类民歌。现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湘西自治州文联委员,湘西自治州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2012年4月,他被中央音乐学院聘请为土家溜子教学的专职教师,一教就是半年多时间。2006年,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他为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2008年,他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古斯传承人----彭南京
国家级毛古斯舞蹈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彭南京,男,今年72岁,土家族,退休教师,湖南龙山县坡脚乡石堤村人,10多年前,他从家乡一所学校讲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休时正赶上了全国上下紧抓挖掘、抢救和传承土家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他一生都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从小就有跟着大人们赶仗、捉小鸟,饲养野鸡、竹鸡、山麻雀和追赶飞禽走兽的习惯,几乎每日、每时、每刻都在模仿大小动物的跳跃欢滚、攀崖爬壁和动物行走的动作。因此,他从日常的摸、打、滚、爬的实践中,同时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退休回家后,他积极参加村里的文体活动,学习土家族民族民间舞蹈。为掌握土家族民族舞蹈的第一手资料,利用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走家串户,拜望民间老艺人,搜集土家族民间文化资料,为了让早年学习和模仿得到的大小动物的跳跃、攀崖爬壁和动物行走的动作和土家族茅古斯舞蹈动作的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改进后的民族舞蹈中的远古先祖,通过类似动物的灵敏动作演绎土家茅古斯舞蹈,使整场舞蹈显得更逼真、更有真实性,更多地获得观众的喝彩。由于彭南京持之以恒坚持学习和锻炼,他就是这样成为全乡颇有名望的民间艺人的。
2002年,坡脚乡恢复了中断大半个世纪的土家舍巴节,乡党委政府给彭南京一项任务:要他负责组织与辅导土家茅古斯舞蹈的排练,并要求他主演茅古斯舞蹈中的主人翁。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操练”,他负责排练和主演的茅古斯舞蹈成为整个节日中的亮点,漂亮地完成了整个茅古斯舞蹈演出任务。 彭南京负责精心编导、排练和主演的坡脚乡石堤村茅古斯演出队成为整个土家族文化生活的亮点,他们将演绎的精彩茅古斯舞蹈和土家溜子艺术献给了家乡,献给了民族,曾多次送到了州府,送到了省城。
从山旮旯走出来的土家民族语言学专家
田德生,今年80岁,男,大学文化,湖南龙山县坡脚乡万龙村人。早年在坡脚乡任宣传委员、苗市区委宣传委员兼区团委书记,后来被调到西南民族学院(在四川省)任职,尔后任西南民族学院后勤科长、处长、民族语言研究副研究员。由于他精通土家语言,尤其是在当时的武陵山地区的湘、鄂、川、黔边区拥有土家族民族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极为稀少,田德生入川工作后如鱼得水,长期从事专门研究土家族语言文化。他编写的《土家语简志》(与他人合著),曾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奖,同时被人选《湖南省民族志》一书。他撰写的有关土家语属“‘藏缅语族’土家语支”的民族语言的学术论述,曾多次在《彝缅语言研究》、《民族语文》等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他为土家族语言文化和中国民族语言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获得西南民族学院、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好评与肯定。
1989年,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为他授予“四川省高等院校突出贡献人才”称号。田德生现在为: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四川省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成都市少数民族联谊会理事等职务。
全力挖掘、抢救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彭英子
彭英子,男,土家族,1953年出生于湖南龙山县坡脚乡石堤村阿及组人。他参过军,退伍后在家乡当过小学教师、小学校长、后来改行从政,当过坡脚乡党委书记,县民族事务局副局长等职务。
他对民族文化事业情有独钟,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他的家乡是世人一致公认的土家族母语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区,土家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这里,常常被人称之为“土家部落”。他利用自己熟悉土家语的天然条件,在专家的指导下,从1978年起开始系统地研究土家族语言,并第一个在坡脚小学开展土家语“拼音学话、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学,担任实验教学教师多年,摸索出了一套“汉语土家语双文接龙教学”的实验经验,发表了《土家语的思维方式》等论文,他是屈指可数的几个既懂土家语,又亲自进行土家语进行实验,还从土家语理论到实践的专家之一。
他担任坡脚乡党委书记时,积极组织开展土家族文化保护抢救,2001年7月18日,坡脚乡成功恢复开展了中断50多年的土家族“舍巴节”活动,把梯玛等神秘文化搬上了表演舞台,对传承和发扬土家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土家溜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田义锦
州级土家溜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田义锦,土家族,今年60岁,大专文化,畜牧兽医师,家住湖南龙山县坡脚乡人。他自幼在家父的土家族打溜子艺术的熏陶下,从小学艺,是个科班出生的土家溜子艺人。他利用在窜乡兽医工作的机会,结合自己的溜子绝活的运用,再度进行认真的探索和研究,然而记录和整理了很多的土家溜子传统文化资料,他一边研究,一边传授土家溜子技巧,在那二十年时间的土家溜子传授实践中,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妹妹,自己的一对儿媳和两个女儿都成为土家溜子的打击能手。还把土家溜子传教给了自己村寨的邻居和好友。此外,他还把土家溜子传教给了坡脚小学一届又一届老师和学生。在他的传、帮、带的格局化教学下,带出的土家溜子的打击能手就有80余人。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土家溜子,他决心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把平时整理好的土家溜子编写成了《土家溜子曲牌集》一书,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将《土家溜子曲牌集》一书和土家溜子艺术传遍了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村寨。
从事土家文化研究和土家语教学的残疾农民学者向卫华
转辗在湘、鄂、渝、黔边区从事土家语教学和研究土家文化的向卫华,就是在坡脚这个沃土里土生土长的从事土家文化研究的残疾农民学者、土家语教师。他今年62岁,湖南龙山县坡脚乡万龙村人,高小文化,自从1983年初起,仅有小学文化的他,开始从事服装缝纫和小五金修理营生,一边做手艺创收补充家用和从事业余新闻报道工作,人民日报、中国老区建设、中国交通报、中国旅游报、民族报、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报、湖南科技报、湖南残疾人、湘西团结报、武陵都市报等40余家报刊和新华网、中国民族宗教网、湖南红网、土家族文化网等30多家网站上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和新闻图片千余篇(幅),共80多万字。连续10多年被龙山县委宣传部和湘西团结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并先后有20多件作品获得奖励和表彰。
由于向卫华能够努力学习新闻写作的业务知识,为党的新闻事业兢兢业业工作,先后被湖南日报、湘西团结报、武陵都市报等多家报刊聘请为特约通讯员。向卫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做到了尽心尽职,爱岗敬业,受到《人民日报》和湘西自治州科委、龙山县教育局、龙山县广播电视局等单位的多次表彰和奖励。2003年7月,他被当选为湖南省第四届残疾人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2月,他被湖南日报授予“抗冰雪灾先进个人”称号。
在此期间,他另一边为了收集即将消失的第一手土家文化资料。在邻近坡脚的龙山20多个乡镇和永顺、保靖、古丈430多个乡镇村寨,还有在那些靠近湘西的鄂、渝、黔边区的1800多个土家族村落里的田间小道上,留下了他难以忘怀的足迹,总计行程8万多公里。经历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30多个春夏秋冬,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使他度过了许许多多的不眠之夜,让他精心收集来的一沓沓的草根文化资料,经过认真的编写和整理,并依次付梓印刷。他先后编写了《常用土家语教学读本》、《土家语· 汉语对译速记读本》、《多用能土家语课本》、《土家语通用教材》、《土家语传承教学读本》、《土家语·汉语多功能辞典》等教材和工具书。其中《土家语通用教材》一书已由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委员会出资,即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年3月底面市,与广大读者见面。向卫华在潜心研究土家文化和研究土家语教材的同时,加强学习适应土家语教学的需要,大胆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自2006年12月,第一次将自己编写的土家语教材推向民族语言教学的讲台。
此后,每年都分别在湖南永顺县的对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重庆酉阳自治县旅游局、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局、湖北长阳土家文化村、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委员会、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溪镇人民政府、重庆市酉阳自治县桃花源风景区等单位和部门进行土家语教学。因此,被聘请为:中国土家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湖南永顺县的对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聘请为土家语教学教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委员会土家语教学培训教师,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局土家语教学教师,重庆酉阳自治县旅游局土家语教学教师,重庆市酉阳自治县桃花源风景区土家语教学教师。六年多来,向卫华以参与培训班教学的形式,进行参加直接传承教学培训的学员人数总计889人,加上通过二传手(间接形式传授)传承教学的学员,累计人数达3480人。目前,又忙碌在申报土家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紧张的评审工作中。
1964年,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土家族农民艺术家
在1964年5月,家住湖南龙山县坡脚乡联心村的田德龙、张祥武、张成友等四人组成的土家溜子队,突然接到省政府来的通知:要求他们带着自己的土家族打击乐器到湘西州府吉首,代表龙山县的土家族乐器队,参加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并在这次大赛中夺冠;当年6月,又一次参加了全省的文艺大会演,并创造了优秀的成绩。
1964年10月,家住湖南龙山县坡脚乡联心村的田德龙、张祥武、张成友等四人组成的土家溜子队,突然又接到省政府来的通知:要求他们带着自己的土家族打击乐器到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观摩演出会。与他们同行去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还有:该乡担当民族戏剧演出的卡柯村龚道满、参加吹奏土家咚咚喹的该乡报格村土 家姑娘彭继翠也是同台表演。正当文艺演出结束后,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刘少奇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和他们合影留念。
人才辈出的土家族文化人
在湘西自治州委办公室供职的姚元森,今年50岁,土家族,龙山县坡脚乡联心村人。大学学历,早年走出家乡,在外工作近30年了,他不但没有把儿时学会的土家语忘记,而且还坚持学习土家语,尤其是调入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工作的日子,他利用空隙时候,就登门拜访在州政协工作退休的土家族文化专家田荆贵学习土家语的语法逻辑和词语、词汇等知识,丰富加深了自己的土家语功底。他利用公休的节、假日时间,专心创作,收益不小。他在5年内,编写了具有土家民族文化内涵的,出版了《灵感湘西》这本富有时代气息、民族色彩和民族文化的图书;2011年,他与田荆贵等人合作,编写了《土家族文化知识实用手册》一书,并负责本书的土家语中的字、词与汉语译释剖解的大多数知识性强的部分;2012年底,他单自一人编写的浓重的土家民族语言文化的图书《土家语口语》一书,历经一年多时间,全部书稿已经完稿、改毕,按照出版协议的计划,可见在今年3月正式面市,公开与广大读者见面。
州级土家山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田雨顺,今年66岁,土家族,大学文化,龙山县坡脚乡联心村人。自幼擅长音乐、器乐,吹、打、弹、唱样样精通,土家语山歌、三棒鼓等土家文化艺术种种在行。5年前,从卫生战线退休后,又投入到从事土家语研究和梯玛法事的宗教文化艺术。至今,他编写了《土家语山歌词》、《土家语三棒鼓词》等土家文化书籍。如今,田雨顺常常活跃在湘鄂边区的土家乡村,红白喜事他都每每参加,为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而劳苦奔波。
此外,在龙山县坡脚乡还有许许多多的土家文化名人。有州级哭嫁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田义翠,州级土家咚咚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田彩娥,从事土家语研究、教学多年的刘应光,都是在坡脚成长成为一名地道的土家语教师。县级土家山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田义荣、向积茂,土家族梯玛掌堂师彭继金等土家民族宗教文化名人都象雨后春笋般的成长在这个素有“土家部落”之称的坡脚。
总之,坡脚的民族文化人才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责任编辑
标签
道地药材
0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quo..
相关文章
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
淫羊藿
黄精
沿河土家饮食文化溯源及保护与开发..
神奇的土家族医药
土家族医药历史悠久 完善的医学理论临床..
土家族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土家康养
药膳食疗
中医养生
道地药材
专题专栏
更多>
湘西画卷
恩施建州四十周年
云享多彩中华
旅游促进民族交流交往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药膳食疗
更多>
木姜子
木姜子
绞股蓝
木姜子的功效与作用
羊肚菌
中医养生
更多>
访李烛尘故里,品永顺莓茶
藤茶的功效与作用
访李烛尘故里,品永顺莓茶
藤茶的功效与作用
绞股蓝泡水喝的功效
天然矿泉水的营养与养生
陈启亮:土家族医学理论发展史初探
神奇的土家族人文传统医学
道地药材
更多>
淫羊藿
黄精
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
淫羊藿
黄精
沿河土家饮食文化溯源及保护与开发
神奇的土家族医药
土家族医药历史悠久 完善的医学理论临床疗效显著
参与互动
http://www.sina.com.cn/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龙山坡脚土家文化名人成长的摇篮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向卫华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坡脚,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县。全境有1700多户农户,6800多人口,其中有85﹪的人口会说土家话,是地道的土家族聚居的村落。坡脚,原来是一个乡级行政独立建制,历时50余年乡级行政独立建制的统辖。2005年在乡、镇行政撤并工作中并入了靛房镇。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位于龙山县的南陲,远距县城110公里,东方与永顺对山乡接壤,东南方和保靖的普戎、碗米坡两镇比邻。因为地处边远偏僻,经济贫穷,文化教育十分落后,信息、交通比较闭塞,导致这里的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滞钝,脱贫致富的变化缓慢。然而,也就是这一极大的反差环境,有力地制约着各民族人士在这个地方的流动和留居,反而将当地的土家民族文化及其有效地“保护”下来,保持得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完完整整。使这里的土家民族文化显得原汁原味,是全国闻名的、屈指可数的土家民族语言和土家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得最完整的地方。
坡脚素有“土家部落”之称,在这里土家民族文化积淀深厚,蕴存丰厚的各种土家文化。在这里,不但驻地总人口中有85﹪的人会说土家语,还有土家族打溜子、咚咚喹、哭嫁歌、土家山歌、土家三棒鼓、挖土锣鼓歌、土家打绕棺、孝歌、大摆手舞、小摆手舞、毛古斯舞、八宝铜铃舞、梯玛歌、上梁歌、土家织锦、土家刺绣等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舞蹈等民族文化艺术保持得相当完整。因此,有着许多的土家民族民间文化的名人和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就出生在这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打溜子传承人----田隆信
土家族打溜子传承人田隆信,男,土家族,今年72岁。在湖南龙山县的坡脚乡万龙村土生土长,年幼时就受家乡积淀深厚的土家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常常模仿大人吹奏咚咚喹,长期坚持潜心跟着民间艺人们学习土家溜子……长大成年后,虽然他先后调到基层供销社、县文艺队、汉剧团、县文化馆工作和担任县政协任政协副主席职务,在那么繁忙的政务工作中,他从来没有一天放松对土家族民间文化学习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忘记要实现自己成为民间艺人的梦想,他一边继续拿着乐器和村寨里的老艺人们专心学习,一边用纸笔认真做好笔记。十年来,他整理了数百万字的民族民间文艺及戏曲资料。他经过苦苦练习演唱、吹奏及精心编写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曾在60余次中在州、省、国家和国际演出中获奖。他创作演奏的土家族咚咚喹乐曲《山寨的清晨》和他演唱的咚咚喹《乃哟乃》,1987年8月,参加在波兰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民间歌舞联欢节,集体荣获“联欢节特别奖”。他创作并参加表演的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曾多次参加北京、上海、深圳、郑州、南宁等国内艺术活动及大型文艺演出,并被国家选为重要文化节目出国交流演出: 1986年参加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四国艺术节演出,1986年还在美国纽约演出,1993年参加在联邦德国举行的“’93柏林世界打击乐艺术节”。1990年,中央音乐学院将《锦鸡出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内外有影响的中国民间乐曲”收藏。由他作曲、参加表演并担任主题歌演唱的土家族习俗舞《粑粑哈》,1983年9月获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他创作(合作)并担任主奏的土家族吹打乐《毕兹卡的节日》,1986年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一等奖,1987年出国演出,1988年还获“湖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优秀文化成果奖”。2000年8月,他应邀赴京参加中国唱片总公司、湖南金蜂音像出版社联合制作的《中国大湘西》民族音乐大光盘的录制,担任土家民歌及土家咚咚喹的演唱、演奏任务。2004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二届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中,由他参与创作演出的溜子说唱《岩生左阿》荣获一等奖。他曾在《东方之星》、《中国土家族》等20多部电影、电视艺术片中担任过演唱、演奏及表演任务。
因为他精通土家语言,擅长演奏、演唱土家族各种乐器及各类民歌。现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湘西自治州文联委员,湘西自治州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2012年4月,他被中央音乐学院聘请为土家溜子教学的专职教师,一教就是半年多时间。2006年,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他为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2008年,他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古斯传承人----彭南京
国家级毛古斯舞蹈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彭南京,男,今年72岁,土家族,退休教师,湖南龙山县坡脚乡石堤村人,10多年前,他从家乡一所学校讲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退休时正赶上了全国上下紧抓挖掘、抢救和传承土家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他一生都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从小就有跟着大人们赶仗、捉小鸟,饲养野鸡、竹鸡、山麻雀和追赶飞禽走兽的习惯,几乎每日、每时、每刻都在模仿大小动物的跳跃欢滚、攀崖爬壁和动物行走的动作。因此,他从日常的摸、打、滚、爬的实践中,同时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退休回家后,他积极参加村里的文体活动,学习土家族民族民间舞蹈。为掌握土家族民族舞蹈的第一手资料,利用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走家串户,拜望民间老艺人,搜集土家族民间文化资料,为了让早年学习和模仿得到的大小动物的跳跃、攀崖爬壁和动物行走的动作和土家族茅古斯舞蹈动作的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改进后的民族舞蹈中的远古先祖,通过类似动物的灵敏动作演绎土家茅古斯舞蹈,使整场舞蹈显得更逼真、更有真实性,更多地获得观众的喝彩。由于彭南京持之以恒坚持学习和锻炼,他就是这样成为全乡颇有名望的民间艺人的。
2002年,坡脚乡恢复了中断大半个世纪的土家舍巴节,乡党委政府给彭南京一项任务:要他负责组织与辅导土家茅古斯舞蹈的排练,并要求他主演茅古斯舞蹈中的主人翁。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操练”,他负责排练和主演的茅古斯舞蹈成为整个节日中的亮点,漂亮地完成了整个茅古斯舞蹈演出任务。 彭南京负责精心编导、排练和主演的坡脚乡石堤村茅古斯演出队成为整个土家族文化生活的亮点,他们将演绎的精彩茅古斯舞蹈和土家溜子艺术献给了家乡,献给了民族,曾多次送到了州府,送到了省城。
从山旮旯走出来的土家民族语言学专家
田德生,今年80岁,男,大学文化,湖南龙山县坡脚乡万龙村人。早年在坡脚乡任宣传委员、苗市区委宣传委员兼区团委书记,后来被调到西南民族学院(在四川省)任职,尔后任西南民族学院后勤科长、处长、民族语言研究副研究员。由于他精通土家语言,尤其是在当时的武陵山地区的湘、鄂、川、黔边区拥有土家族民族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极为稀少,田德生入川工作后如鱼得水,长期从事专门研究土家族语言文化。他编写的《土家语简志》(与他人合著),曾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奖,同时被人选《湖南省民族志》一书。他撰写的有关土家语属“‘藏缅语族’土家语支”的民族语言的学术论述,曾多次在《彝缅语言研究》、《民族语文》等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他为土家族语言文化和中国民族语言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获得西南民族学院、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好评与肯定。
1989年,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为他授予“四川省高等院校突出贡献人才”称号。田德生现在为: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四川省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成都市少数民族联谊会理事等职务。
全力挖掘、抢救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彭英子
彭英子,男,土家族,1953年出生于湖南龙山县坡脚乡石堤村阿及组人。他参过军,退伍后在家乡当过小学教师、小学校长、后来改行从政,当过坡脚乡党委书记,县民族事务局副局长等职务。
他对民族文化事业情有独钟,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他的家乡是世人一致公认的土家族母语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区,土家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这里,常常被人称之为“土家部落”。他利用自己熟悉土家语的天然条件,在专家的指导下,从1978年起开始系统地研究土家族语言,并第一个在坡脚小学开展土家语“拼音学话、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学,担任实验教学教师多年,摸索出了一套“汉语土家语双文接龙教学”的实验经验,发表了《土家语的思维方式》等论文,他是屈指可数的几个既懂土家语,又亲自进行土家语进行实验,还从土家语理论到实践的专家之一。
他担任坡脚乡党委书记时,积极组织开展土家族文化保护抢救,2001年7月18日,坡脚乡成功恢复开展了中断50多年的土家族“舍巴节”活动,把梯玛等神秘文化搬上了表演舞台,对传承和发扬土家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土家溜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田义锦
州级土家溜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田义锦,土家族,今年60岁,大专文化,畜牧兽医师,家住湖南龙山县坡脚乡人。他自幼在家父的土家族打溜子艺术的熏陶下,从小学艺,是个科班出生的土家溜子艺人。他利用在窜乡兽医工作的机会,结合自己的溜子绝活的运用,再度进行认真的探索和研究,然而记录和整理了很多的土家溜子传统文化资料,他一边研究,一边传授土家溜子技巧,在那二十年时间的土家溜子传授实践中,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妹妹,自己的一对儿媳和两个女儿都成为土家溜子的打击能手。还把土家溜子传教给了自己村寨的邻居和好友。此外,他还把土家溜子传教给了坡脚小学一届又一届老师和学生。在他的传、帮、带的格局化教学下,带出的土家溜子的打击能手就有80余人。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土家溜子,他决心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把平时整理好的土家溜子编写成了《土家溜子曲牌集》一书,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将《土家溜子曲牌集》一书和土家溜子艺术传遍了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村寨。
从事土家文化研究和土家语教学的残疾农民学者向卫华
转辗在湘、鄂、渝、黔边区从事土家语教学和研究土家文化的向卫华,就是在坡脚这个沃土里土生土长的从事土家文化研究的残疾农民学者、土家语教师。他今年62岁,湖南龙山县坡脚乡万龙村人,高小文化,自从1983年初起,仅有小学文化的他,开始从事服装缝纫和小五金修理营生,一边做手艺创收补充家用和从事业余新闻报道工作,人民日报、中国老区建设、中国交通报、中国旅游报、民族报、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报、湖南科技报、湖南残疾人、湘西团结报、武陵都市报等40余家报刊和新华网、中国民族宗教网、湖南红网、土家族文化网等30多家网站上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和新闻图片千余篇(幅),共80多万字。连续10多年被龙山县委宣传部和湘西团结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并先后有20多件作品获得奖励和表彰。
由于向卫华能够努力学习新闻写作的业务知识,为党的新闻事业兢兢业业工作,先后被湖南日报、湘西团结报、武陵都市报等多家报刊聘请为特约通讯员。向卫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做到了尽心尽职,爱岗敬业,受到《人民日报》和湘西自治州科委、龙山县教育局、龙山县广播电视局等单位的多次表彰和奖励。2003年7月,他被当选为湖南省第四届残疾人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2月,他被湖南日报授予“抗冰雪灾先进个人”称号。
在此期间,他另一边为了收集即将消失的第一手土家文化资料。在邻近坡脚的龙山20多个乡镇和永顺、保靖、古丈430多个乡镇村寨,还有在那些靠近湘西的鄂、渝、黔边区的1800多个土家族村落里的田间小道上,留下了他难以忘怀的足迹,总计行程8万多公里。经历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30多个春夏秋冬,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使他度过了许许多多的不眠之夜,让他精心收集来的一沓沓的草根文化资料,经过认真的编写和整理,并依次付梓印刷。他先后编写了《常用土家语教学读本》、《土家语· 汉语对译速记读本》、《多用能土家语课本》、《土家语通用教材》、《土家语传承教学读本》、《土家语·汉语多功能辞典》等教材和工具书。其中《土家语通用教材》一书已由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委员会出资,即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年3月底面市,与广大读者见面。向卫华在潜心研究土家文化和研究土家语教材的同时,加强学习适应土家语教学的需要,大胆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自2006年12月,第一次将自己编写的土家语教材推向民族语言教学的讲台。
此后,每年都分别在湖南永顺县的对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重庆酉阳自治县旅游局、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局、湖北长阳土家文化村、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委员会、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溪镇人民政府、重庆市酉阳自治县桃花源风景区等单位和部门进行土家语教学。因此,被聘请为:中国土家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湖南永顺县的对山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聘请为土家语教学教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委员会土家语教学培训教师,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局土家语教学教师,重庆酉阳自治县旅游局土家语教学教师,重庆市酉阳自治县桃花源风景区土家语教学教师。六年多来,向卫华以参与培训班教学的形式,进行参加直接传承教学培训的学员人数总计889人,加上通过二传手(间接形式传授)传承教学的学员,累计人数达3480人。目前,又忙碌在申报土家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紧张的评审工作中。
1964年,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土家族农民艺术家
在1964年5月,家住湖南龙山县坡脚乡联心村的田德龙、张祥武、张成友等四人组成的土家溜子队,突然接到省政府来的通知:要求他们带着自己的土家族打击乐器到湘西州府吉首,代表龙山县的土家族乐器队,参加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并在这次大赛中夺冠;当年6月,又一次参加了全省的文艺大会演,并创造了优秀的成绩。
1964年10月,家住湖南龙山县坡脚乡联心村的田德龙、张祥武、张成友等四人组成的土家溜子队,突然又接到省政府来的通知:要求他们带着自己的土家族打击乐器到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观摩演出会。与他们同行去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还有:该乡担当民族戏剧演出的卡柯村龚道满、参加吹奏土家咚咚喹的该乡报格村土 家姑娘彭继翠也是同台表演。正当文艺演出结束后,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刘少奇副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和他们合影留念。
人才辈出的土家族文化人
在湘西自治州委办公室供职的姚元森,今年50岁,土家族,龙山县坡脚乡联心村人。大学学历,早年走出家乡,在外工作近30年了,他不但没有把儿时学会的土家语忘记,而且还坚持学习土家语,尤其是调入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工作的日子,他利用空隙时候,就登门拜访在州政协工作退休的土家族文化专家田荆贵学习土家语的语法逻辑和词语、词汇等知识,丰富加深了自己的土家语功底。他利用公休的节、假日时间,专心创作,收益不小。他在5年内,编写了具有土家民族文化内涵的,出版了《灵感湘西》这本富有时代气息、民族色彩和民族文化的图书;2011年,他与田荆贵等人合作,编写了《土家族文化知识实用手册》一书,并负责本书的土家语中的字、词与汉语译释剖解的大多数知识性强的部分;2012年底,他单自一人编写的浓重的土家民族语言文化的图书《土家语口语》一书,历经一年多时间,全部书稿已经完稿、改毕,按照出版协议的计划,可见在今年3月正式面市,公开与广大读者见面。
州级土家山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田雨顺,今年66岁,土家族,大学文化,龙山县坡脚乡联心村人。自幼擅长音乐、器乐,吹、打、弹、唱样样精通,土家语山歌、三棒鼓等土家文化艺术种种在行。5年前,从卫生战线退休后,又投入到从事土家语研究和梯玛法事的宗教文化艺术。至今,他编写了《土家语山歌词》、《土家语三棒鼓词》等土家文化书籍。如今,田雨顺常常活跃在湘鄂边区的土家乡村,红白喜事他都每每参加,为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而劳苦奔波。
此外,在龙山县坡脚乡还有许许多多的土家文化名人。有州级哭嫁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田义翠,州级土家咚咚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田彩娥,从事土家语研究、教学多年的刘应光,都是在坡脚成长成为一名地道的土家语教师。县级土家山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田义荣、向积茂,土家族梯玛掌堂师彭继金等土家民族宗教文化名人都象雨后春笋般的成长在这个素有“土家部落”之称的坡脚。
总之,坡脚的民族文化人才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相关文章
土家族医药的文化特征
淫羊藿
黄精
沿河土家饮食文化溯源及保护与开发
神奇的土家族医药
土家族医药历史悠久 完善的医学理论临床疗效显著
土家族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专题专栏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