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走进中国土家族第一村 永顺县双凤村

时间:2020-03-20 15:28:58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滕 俊

自从我在北京采访被誉为“土家第一人”和“土家族的女儿”的田心桃老人后,我就一直有一个愿望:想到我的家乡湘西自治州,也是田心桃老人的故乡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看看。 


       10月18日上午,我参加“穿越酉水,探秘湘西”科学文化之旅大型采访活动来到我心中的梦想之地——双凤村参观采访。

       双凤村距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城15公里,属大坝乡,坐落在海拔680米的山顶盆地中。我们沿着新修的一条狭窄的乡村水泥公路不断前行,两旁都是结满了果实的柑橘树,路的山坡都光秃秃的没有多少树木,但车到弯曲小路的顶峰,没想到迎来了满目的葱茏绿色。这个叫双凤的村落,真如其名称一样的美丽,许多大树和成片的橘园环绕着掩映着,应了那“自古以来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土家族居住规律。其实,双凤土家语叫“双里”、“桑栖”、“爽切”(音),后变来变去,不知何时演变成了现在的汉语音“双凤”,大概取其吉祥之意吧。据村中古石碑记载,在唐代就已建村。

       双凤村现有96户325人,全部是土家族,以田、彭两姓为主,是整个湘西土家族风俗保存最完整的两个村寨之一,也是土家族现存为数不多的民族古文化遗存地,至今仍保留着自身的民风习俗,是中国土家族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再现和缩影。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聪慧的双凤村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文化。毛古斯舞、摆手舞、打溜子、土家织锦、梯玛神歌、土家族过赶年、土家族婚嫁歌等具有土家族民族标识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仍然完美地保留着。田仁信、彭英威被国家确立为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舞代表性传承人,彭家齐被州人民政府确立为土家族过赶年代表性传承人。双凤村还是目前仍在使用土家语的少数村寨之一。另外,双凤村在服饰、饮食、建筑、人类社会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

       来到双凤,首先面对的就是土家族拦门仪式,热情好客的土家人唱着山歌,端着米酒,在寨门口迎接我们。在对完山歌,喝了米酒之后,我们得以“放行”。双凤村的建筑非常独特,全部为木质结构。来到摆手堂,门口一副对联特别引人注目:摆手舞演绎刀耕火种、毛古斯再现洪荒狩猎。

       在土家族摆手堂里,我们围坐在半圆形的椅子前欣赏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包括升龙凤旗、祭祖、土家族打溜子、土家山歌对唱、哭嫁歌、土家族毛古斯舞、吹木叶、摆手舞等。其中“打溜子”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锣鼓乐类乐种。俗称“打路牌子”、“打家伙”。是土家族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演奏形式。每当迎亲、进新居、庆丰收以及三月三等喜庆节日,各村户之间常常举行竞赛,平时亦用于自娱。土家族打溜子乐队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4件乐器组成。传承的牌子有100多首,著名的乐曲有《八哥洗澡》、《将军令》、《大摆队》、《八仙过海》、《锦鸡拖尾》、《猫捕老鼠》、《鸡婆屙蛋》等。

       茅古斯是土家族祭祖时所跳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歌舞。其特殊之处在于只能男性参与茅古斯在跳的过程中有歌舞、对话,有完整情节,有固定场次。内容主要是讲“先人来历,先人生活”等。其装扮因模仿原始人类穿树衣、兽皮,所以从头到脚一律披茅草替代,并在腹前捆扎红色“草把”以喻生殖崇拜,娱悦女神。毛古斯舞据说包含扫祭、烧火、刀耕火种、捕鱼、祭梅山、打野猪、祭祖、剥皮、交易、拜堂等内容。土家人身披稻草,在落日的余晖中张扬野性,舞风粗犷有力,神秘色彩浓厚。因观赏性强,曾参与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前文艺表演。

       “哭嫁”是土家族独特婚俗内容之一。尽管所叙事的语言我实在难懂,但猜测大意是,“哭嫁”要哭,但不能让眼泪落在地上,所以都以手帕掩面。婚姻嫁娶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土家人却以“哭”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坚信“越哭越发”,这样,就形成了土家族“哭在脸上,喜在心头”的独特习俗。哭的内容有“哭父母”,“哭姐妹”,“哭媒人”等,哭的形式有“母女对哭”,“姐妹合哭”,“新娘独哭”等。哭的时候或低吟,或嚎啕大哭,或插科打诨嬉笑怒骂,非常有民族情趣。

       最后大家在与双凤村的土家人围成一圈,和着鼓声、铜锣声,跳起轻松、欢快的摆手舞。其实,摆手舞名堂也蛮多,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撤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摆手舞的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等动作。摆手舞的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表现风格雄健有力、自由豪迈。
   
       1950年,在湖南省湘西苗族自治区永顺专署所在地工作的田心桃,以少数民族代表的身份参加首届国庆盛典,在填写民族类别时单位为其填写为苗族,田心桃表示反对,她说是“土家”不是“苗族”,此事后引起党中央和政务院领导的重视。当时国内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潘光旦、王静如、胡克瑾、杨自翘、严学窘等,在中央、中南局、湖南省、湘西苗族自治区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组成了联合调查组,深入湘西州的永顺、龙山、保靖等地考察,特别来到双凤村考察,发现这是一个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的山寨,这里的语言、习俗、建筑、民间文化等非常有特点,为确立土家族成为单一的民族提供了重要佐证。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辛勤研究与实证,1957年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为国家和世界所承认。

       多年来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由于交通不便,目前双凤村仍隐蔽在湘西永顺的大山深处,村中留有诸多文化遗迹,有保持完好的长达3公里的岩板古道,比如摆手堂、八字门、九蓉庵、官厅、土家祠堂、五谷祠、接龙桥、转角楼群等等。该村到处古木参天、竹林掩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怡人。一条小溪沿村寨自上而下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吊脚楼,勾勒出了一道醉人的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
  
       勤劳朴实的双凤人,过去一直以传统的农业生产创造着幸福生活,水稻、苞谷、黄豆、茶叶等是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双凤人敞开山门热情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观光旅游。为感谢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爱,每年的正月初三,双凤全村土家族男女老幼均自发聚集在摆手堂前,唱和谐舞摆手,共同欢庆这幸福和谐的太平盛世。
    
       吃午饭时,大家围着古朴的小土炉,锅中摆满了土家族各种刚从菜园子里摘来的新鲜蔬菜和新鲜的猪肉、腊猪蹄、自制的酸菜等等,再加上锅巴饭一上桌,丰盛的农家乐大餐就这样招待了我们这批远方的客人。

       土家族有个习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用土碗给客人盛酒。我们喝的酒就是很甜的米酒,先是入口甜,而后醉了也不知道。那种轻微的眩晕让我醉在自己梦中的故乡。

       不知是酒醉?还是心醉?
       别了,双凤。
       别了,我的家乡。
       下次我还会来的。

责任编辑
标签土家旅游    
0

走进中国土家族第一村 永顺县双凤村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滕 俊

自从我在北京采访被誉为“土家第一人”和“土家族的女儿”的田心桃老人后,我就一直有一个愿望:想到我的家乡湘西自治州,也是田心桃老人的故乡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看看。 


       10月18日上午,我参加“穿越酉水,探秘湘西”科学文化之旅大型采访活动来到我心中的梦想之地——双凤村参观采访。

       双凤村距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城15公里,属大坝乡,坐落在海拔680米的山顶盆地中。我们沿着新修的一条狭窄的乡村水泥公路不断前行,两旁都是结满了果实的柑橘树,路的山坡都光秃秃的没有多少树木,但车到弯曲小路的顶峰,没想到迎来了满目的葱茏绿色。这个叫双凤的村落,真如其名称一样的美丽,许多大树和成片的橘园环绕着掩映着,应了那“自古以来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土家族居住规律。其实,双凤土家语叫“双里”、“桑栖”、“爽切”(音),后变来变去,不知何时演变成了现在的汉语音“双凤”,大概取其吉祥之意吧。据村中古石碑记载,在唐代就已建村。

       双凤村现有96户325人,全部是土家族,以田、彭两姓为主,是整个湘西土家族风俗保存最完整的两个村寨之一,也是土家族现存为数不多的民族古文化遗存地,至今仍保留着自身的民风习俗,是中国土家族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再现和缩影。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聪慧的双凤村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文化。毛古斯舞、摆手舞、打溜子、土家织锦、梯玛神歌、土家族过赶年、土家族婚嫁歌等具有土家族民族标识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仍然完美地保留着。田仁信、彭英威被国家确立为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舞代表性传承人,彭家齐被州人民政府确立为土家族过赶年代表性传承人。双凤村还是目前仍在使用土家语的少数村寨之一。另外,双凤村在服饰、饮食、建筑、人类社会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

       来到双凤,首先面对的就是土家族拦门仪式,热情好客的土家人唱着山歌,端着米酒,在寨门口迎接我们。在对完山歌,喝了米酒之后,我们得以“放行”。双凤村的建筑非常独特,全部为木质结构。来到摆手堂,门口一副对联特别引人注目:摆手舞演绎刀耕火种、毛古斯再现洪荒狩猎。

       在土家族摆手堂里,我们围坐在半圆形的椅子前欣赏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包括升龙凤旗、祭祖、土家族打溜子、土家山歌对唱、哭嫁歌、土家族毛古斯舞、吹木叶、摆手舞等。其中“打溜子”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属锣鼓乐类乐种。俗称“打路牌子”、“打家伙”。是土家族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演奏形式。每当迎亲、进新居、庆丰收以及三月三等喜庆节日,各村户之间常常举行竞赛,平时亦用于自娱。土家族打溜子乐队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4件乐器组成。传承的牌子有100多首,著名的乐曲有《八哥洗澡》、《将军令》、《大摆队》、《八仙过海》、《锦鸡拖尾》、《猫捕老鼠》、《鸡婆屙蛋》等。

       茅古斯是土家族祭祖时所跳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歌舞。其特殊之处在于只能男性参与茅古斯在跳的过程中有歌舞、对话,有完整情节,有固定场次。内容主要是讲“先人来历,先人生活”等。其装扮因模仿原始人类穿树衣、兽皮,所以从头到脚一律披茅草替代,并在腹前捆扎红色“草把”以喻生殖崇拜,娱悦女神。毛古斯舞据说包含扫祭、烧火、刀耕火种、捕鱼、祭梅山、打野猪、祭祖、剥皮、交易、拜堂等内容。土家人身披稻草,在落日的余晖中张扬野性,舞风粗犷有力,神秘色彩浓厚。因观赏性强,曾参与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前文艺表演。

       “哭嫁”是土家族独特婚俗内容之一。尽管所叙事的语言我实在难懂,但猜测大意是,“哭嫁”要哭,但不能让眼泪落在地上,所以都以手帕掩面。婚姻嫁娶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土家人却以“哭”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坚信“越哭越发”,这样,就形成了土家族“哭在脸上,喜在心头”的独特习俗。哭的内容有“哭父母”,“哭姐妹”,“哭媒人”等,哭的形式有“母女对哭”,“姐妹合哭”,“新娘独哭”等。哭的时候或低吟,或嚎啕大哭,或插科打诨嬉笑怒骂,非常有民族情趣。

       最后大家在与双凤村的土家人围成一圈,和着鼓声、铜锣声,跳起轻松、欢快的摆手舞。其实,摆手舞名堂也蛮多,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撤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摆手舞的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等动作。摆手舞的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表现风格雄健有力、自由豪迈。
   
       1950年,在湖南省湘西苗族自治区永顺专署所在地工作的田心桃,以少数民族代表的身份参加首届国庆盛典,在填写民族类别时单位为其填写为苗族,田心桃表示反对,她说是“土家”不是“苗族”,此事后引起党中央和政务院领导的重视。当时国内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潘光旦、王静如、胡克瑾、杨自翘、严学窘等,在中央、中南局、湖南省、湘西苗族自治区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组成了联合调查组,深入湘西州的永顺、龙山、保靖等地考察,特别来到双凤村考察,发现这是一个民俗文化保存完整的山寨,这里的语言、习俗、建筑、民间文化等非常有特点,为确立土家族成为单一的民族提供了重要佐证。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辛勤研究与实证,1957年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为国家和世界所承认。

       多年来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由于交通不便,目前双凤村仍隐蔽在湘西永顺的大山深处,村中留有诸多文化遗迹,有保持完好的长达3公里的岩板古道,比如摆手堂、八字门、九蓉庵、官厅、土家祠堂、五谷祠、接龙桥、转角楼群等等。该村到处古木参天、竹林掩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怡人。一条小溪沿村寨自上而下蜿蜒流淌,潺潺水声伴随着弯弯青石板路和依山而建的土家吊脚楼,勾勒出了一道醉人的土家山寨的美丽画卷。
  
       勤劳朴实的双凤人,过去一直以传统的农业生产创造着幸福生活,水稻、苞谷、黄豆、茶叶等是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双凤人敞开山门热情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观光旅游。为感谢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爱,每年的正月初三,双凤全村土家族男女老幼均自发聚集在摆手堂前,唱和谐舞摆手,共同欢庆这幸福和谐的太平盛世。
    
       吃午饭时,大家围着古朴的小土炉,锅中摆满了土家族各种刚从菜园子里摘来的新鲜蔬菜和新鲜的猪肉、腊猪蹄、自制的酸菜等等,再加上锅巴饭一上桌,丰盛的农家乐大餐就这样招待了我们这批远方的客人。

       土家族有个习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用土碗给客人盛酒。我们喝的酒就是很甜的米酒,先是入口甜,而后醉了也不知道。那种轻微的眩晕让我醉在自己梦中的故乡。

       不知是酒醉?还是心醉?
       别了,双凤。
       别了,我的家乡。
       下次我还会来的。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