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湘西龙山捞车河村一个装满沉甸甸土家文化的村落

时间:2020-03-20 15:28:58来源:人民网作者:彭南科

QQ截图20210310160052.jpg

10月14日,迎着秋日的晨曦,穿越酉水考察队踏上这片土地——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洗车河一路奔腾而下,到靛房河与洗车河交汇之地,形成了酉水流域少有的平川大坝。两条河将寨子一分为三,河西的惹巴拉,河东的捞车河村,梁家寨则静卧山水之间。

       捞车河村是一个装满了沉甸甸土家文化的村落,98%人口为土家族。上世纪90年代,距此地约5公里处,发现坝嘴商周遗址,证明着此地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踪迹。

       捞车河村静静的存在着,青山和碧水环绕着它沧桑古老的面孔,古老的建筑群与河边浣衣妇的木槌捶衣声诉说着久远悠长的历史。除了随处可见的秀美风光,捞车河村古民居建筑群更是在酉水流域独树一帜。明末清初风貌的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共有单体民居200余栋,其中明代建筑5栋,清代建筑58栋,民国建筑34栋,建筑装饰质朴简洁,风格明快,工艺精湛,是酉水流域乃至整个武陵山区土家文化和土家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村寨之一。2008年,捞车河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凉亭桥——“惹巴拉风雨桥”,该连接了两河三岸的自然寨,方便了当地的群众,也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这里还是土家织锦的发源地。在当地1800余人中,会织锦的多大数百人。长期以来,这里的土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曾一度出现“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繁荣景象。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到捞车河土家族人对于这片热土和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土家织锦、摆手舞、毛古斯、打溜子、咚咚喹、梯玛歌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太阳河上龙舟、土家哭嫁歌等绚烂多姿的民俗文化就是见证。

       今天,昔日宁静的捞车河变为一个星光璀璨的舞台,国家级摆手舞传承人张明光、国家级梯玛传承人彭继龙、国家级打溜子传承人田隆信与捞车河的土家族人共聚一堂,向考察队展示土家族文化的粗犷和历史的醇香。

       在肃穆的摆手堂前,厚重,坚硬,浑闷的鼓声响彻山谷,摆手舞开始了,那一双双经受泥土洗礼的手,伸向天空,指向大地。单摆、双摆、回旋摆。这是一场古老的舞蹈,也是一卷伟大的民族史诗,仅在洗车河流域就有120多种。我们可以想象,很多年前,土家族的先祖们从崇山峻岭中走来,他们用春种秋收,打猎捕鱼,砍柴推磨的劳动的场景,孕育出这样的舞之美,族之魂。

       阳光闪亮,土家文化继续登场。

       一支13厘米的小竹管——“咚咚喹”,吹出了秦代土家姑娘对外出从军的丈夫的思念和落寞;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唢呐组成的土家族民间打击乐“打溜子”,仿效风泉之声,模拟虫鸟之鸣,敲击出远古时期土家先祖猎获动物的欢乐;有“中国史前稻作文化活化石之称”的毛古斯向我们走来,结草为服、外缠二尺小棍的毛古斯,双膝微屈,臀下沉,摇头耸肩地躅蹐前行,那是他们为了纪念先祖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的丰功伟绩;还有头戴凤冠、上穿花褂、下系八幅罗裙的土老司“梯玛”,拿着铜铃、斩刀、牛角号,为千古以来的土家人保平安,除灾祸;而美丽的土家织女编织的西兰卡普(土家语,意为花铺盖),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织女谣”。

       考察队员被眼前的土家文化深深感染,一些队员甚至参与其中,随之起舞。几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更是随团采访的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社、炎黄地理等中央级媒体争相采访的明星。

       “像大型舞台剧,却又充满着质朴的原始神秘之感,像回到了远古,令人震撼。”一位外地随团记者感慨。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家罗维庆说,“捞车河土家文化非常浓厚,如何将现代规划与古老的民族文化科学地相结合,是当前发展旅游亟待研究的课题。”


责任编辑
标签游记心得    
0

湘西龙山捞车河村一个装满沉甸甸土家文化的村落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人民网

作者:彭南科

QQ截图20210310160052.jpg

10月14日,迎着秋日的晨曦,穿越酉水考察队踏上这片土地——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洗车河一路奔腾而下,到靛房河与洗车河交汇之地,形成了酉水流域少有的平川大坝。两条河将寨子一分为三,河西的惹巴拉,河东的捞车河村,梁家寨则静卧山水之间。

       捞车河村是一个装满了沉甸甸土家文化的村落,98%人口为土家族。上世纪90年代,距此地约5公里处,发现坝嘴商周遗址,证明着此地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踪迹。

       捞车河村静静的存在着,青山和碧水环绕着它沧桑古老的面孔,古老的建筑群与河边浣衣妇的木槌捶衣声诉说着久远悠长的历史。除了随处可见的秀美风光,捞车河村古民居建筑群更是在酉水流域独树一帜。明末清初风貌的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共有单体民居200余栋,其中明代建筑5栋,清代建筑58栋,民国建筑34栋,建筑装饰质朴简洁,风格明快,工艺精湛,是酉水流域乃至整个武陵山区土家文化和土家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村寨之一。2008年,捞车河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凉亭桥——“惹巴拉风雨桥”,该连接了两河三岸的自然寨,方便了当地的群众,也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这里还是土家织锦的发源地。在当地1800余人中,会织锦的多大数百人。长期以来,这里的土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曾一度出现“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繁荣景象。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到捞车河土家族人对于这片热土和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土家织锦、摆手舞、毛古斯、打溜子、咚咚喹、梯玛歌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太阳河上龙舟、土家哭嫁歌等绚烂多姿的民俗文化就是见证。

       今天,昔日宁静的捞车河变为一个星光璀璨的舞台,国家级摆手舞传承人张明光、国家级梯玛传承人彭继龙、国家级打溜子传承人田隆信与捞车河的土家族人共聚一堂,向考察队展示土家族文化的粗犷和历史的醇香。

       在肃穆的摆手堂前,厚重,坚硬,浑闷的鼓声响彻山谷,摆手舞开始了,那一双双经受泥土洗礼的手,伸向天空,指向大地。单摆、双摆、回旋摆。这是一场古老的舞蹈,也是一卷伟大的民族史诗,仅在洗车河流域就有120多种。我们可以想象,很多年前,土家族的先祖们从崇山峻岭中走来,他们用春种秋收,打猎捕鱼,砍柴推磨的劳动的场景,孕育出这样的舞之美,族之魂。

       阳光闪亮,土家文化继续登场。

       一支13厘米的小竹管——“咚咚喹”,吹出了秦代土家姑娘对外出从军的丈夫的思念和落寞;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唢呐组成的土家族民间打击乐“打溜子”,仿效风泉之声,模拟虫鸟之鸣,敲击出远古时期土家先祖猎获动物的欢乐;有“中国史前稻作文化活化石之称”的毛古斯向我们走来,结草为服、外缠二尺小棍的毛古斯,双膝微屈,臀下沉,摇头耸肩地躅蹐前行,那是他们为了纪念先祖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的丰功伟绩;还有头戴凤冠、上穿花褂、下系八幅罗裙的土老司“梯玛”,拿着铜铃、斩刀、牛角号,为千古以来的土家人保平安,除灾祸;而美丽的土家织女编织的西兰卡普(土家语,意为花铺盖),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织女谣”。

       考察队员被眼前的土家文化深深感染,一些队员甚至参与其中,随之起舞。几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更是随团采访的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社、炎黄地理等中央级媒体争相采访的明星。

       “像大型舞台剧,却又充满着质朴的原始神秘之感,像回到了远古,令人震撼。”一位外地随团记者感慨。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家罗维庆说,“捞车河土家文化非常浓厚,如何将现代规划与古老的民族文化科学地相结合,是当前发展旅游亟待研究的课题。”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