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旧站数据

巴文化与殷商文化关系浅说

时间:2020-03-20 15:28:52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田赤  张平   信息来源:土家学林


   有关巴人的记载始见于殷商h辞,其中有武丁时妇好伐“巴方”的记载,表明早在公元前13世纪巴人已与殷人有了交往。巴文化与殷商文化的关系到底如何,却少人议论。本文就巴文化与殷商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关性谈点浅见。

    一、白虎之"白"与殷商尚白。

    颜色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政治和王权的象征。新王朝取代旧朝庭,必改正朔,易服色,颜色与国体国运的干系重大。周从属火德尚赤,故秦始皇以水克火,尚黑,衣服旄旌节旗都用黑色;汉初,高祖因自称为斩白蛇的赤帝,故尚赤,同时又称“北方待我而起”(北方黑帝属水)而尚黑。高祖这种红黑不辨的心理正是他对颜色的重视。至于殷人尚白,(如:(史记·殷本纪)载成汤克夏,"乃改正朔,易服色,上(尚)白,朝会以昼。")通过学者的考订,似乎己无争议。(后汉书)载:"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华阳国志》也载:"秦昭囊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于是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作白竹弯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白虎常从群虎,慎恚,尽搏杀群虎,大吼而死。"其实,常璩并没有把传说和现实分清,更不用说利用文化人类学、神话学的知识去分析古代传说。很显然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的白虎,赋与虎以白色,只是表示其高贵神圣;廪君化为白虎,是巴人的一种理想和愿望。

    现代土家族与巴人有密切的关系已为学界所公认,土家人信仰庞杂。彭官章在《土家族文化》一书中把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归纳成三类:自然信仰《如日、月、山、河》、图腾崇拜《如白虎图腾、鹰图腾》及祖先崇拜。他的分类较为科学,搜集的材料也非常丰富,但他漏掉了两个重要的神灵:“白脸神”和"白旗先锋"。而恰恰是这两个神灵超越了那些原始的宗教信仰,具有厂定的抽象性,反映出土家人崇尚白色的本质属性。
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仍保留了尚白的传统。婴儿出生脐带不能剪断,必须用白线结扎;而且还要用白纸剪个纸人(打把伞),这是个保护小孩健康成长的白神(有的地方称阿密嬷嬷,有的地方称巴山婆婆),把它贴在饭橱上,早晚和餐前各供奉一次。最明显的是土家人好以白布缠头,有人说这是为纪念诸葛武侯,其实完全是附会。现代出土的文物上,就可发现早在周秦时巴人就以头帕缠头;《华阳国志》称板盾蛮为"弜头虎子",是因他们缠头帕如两弓相叠。可见这种缠头风俗相当悠久。虽然古人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巴人头帕到底是什么颜色,但我们从白虎复夷"之称,而推测古代巴人早已头缠白帕了。所以,公孙述称帝,诈言见井中白龙飞腾,而自称白帝,服色尚白。他不仅仅是利用了阴阳五行之说,而且利用了巴蜀人民尚白的传统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白色在土家人心中,一直又是悲伤、凶丧的象征。某家有丧事,称白事;坐夜称坐白;唱孝歌称作唱白。白色在这成了土家人寄托哀思的一种宗教情感。
可见,虽然商人和巴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所处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有异,但他们在尚白这一点上有其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对研究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

    二、“玄鸟生商”与“太皞生咸鸟”。

    商代神话称商的始祖名契,契母简狄吞玄鸟卵有孕而生契。诗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故殷商把鸟作为氏族图腾。《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有盐水女神,暮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的记载。这种能蔽日光,天地晦冥的飞虫,看来是一种飞鸟。蜀人传说中,他们的杜宇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山海经》:"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由此看来,巴人也是一个崇鸟的古民族。"咸鸟"应该是一种大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不仅清晰记载了巴人的世系,也明晰地反映出巴的图腾信仰。

    巴东、长阳一带的谭姓土家人至今仍保留鸟图腾信仰,认为自己是神鹰的后代。传说远古时期,因部落械斗,只剩下一个叫佘香香的姑娘,她只身逃至深山,被一只神鹰搭救。神鹰天天伴随着她开荒种地。有一天,佘香香梦见两只小鹰闯入怀中,从此就有了身孕,生下兄妹两人。佘香香死后,兄妹俩在神鸟的指引下,结为夫妇,成为谭姓祖先。从巴人到土家人都信仰神鸟,说明岛在这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殷人崇鸟与巴人崇鸟的惊人相似,一方面说明中华文化的共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殷文化与巴文化某些内在联系。

    三、虎图腾辩证

    传说,廪君死后化为白虎,巴人视虎为图腾,殷商以鸟为其图腾。两者似无瓜葛。但巴蜀图语中,鸟纹虎纹常在一起;殷商铜器中虎纹装饰十分常见,墓中虎形铜器也非常多。足见鸟图腾和虎图腾曾经共存,并互相影响。

    从某种角度说,殷商时代虎图腾崇拜,是全中国大范围、多民族现象。我们可以从《山海经》一书中发现,虎神崇拜十分突出。殷民族虽是鸟图腾,却和当时迅速发展的虎崇拜息息相关。徐中舒在解释某些图腾来源时认为,殷商奴隶主训练了大批百发百中的射手,屠龙搏虎的勇士,日行千里的良马,是他们未来战争的赌注。龙是水族之长,凤是百鸟之君,虎为百兽之王,这些动物可能被当着射击的目标。至于犬,则为猎人离不开的伙伴,马则为战争驰逐的动力,牛则为军行食重的运输。因此,龙、凤、虎、犬、白马、牛,遂成为政府的职掌。后来在南迁中,就逐渐的成为部族或始祖图腾的名称(徐中舒《论巴蜀文化》)。

   这种说法很有见地,我们认为还可补充两点:

   (1)那些射手勇士马夫,来源是有方向性、地域性的,每个部落原来就擅长某项专业,殷商奴隶主肯定让其从事熟练的专项。这些原始部落原来也有一些相关的原始崇拜,在为殷朝服役时得到了强化,逐渐演变成为部落的图腾。

   (2)、这些民族虽然只是殷商奴隶主的战争机器,他们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具备浓厚的地方色彩的原始文化和原始崇拜。殷商之际,正是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之时。殷商水平较高的中原文化影响着那些较原始的部落,同样那些较原始的部落也影响着殷商民族。虎图腾祟拜,最早也许是来自那些较原始的部落,但在殷朝中后期无疑已在殷商社会中流行开来,成为与鸟图腾同样重要的原始崇拜。周朝称白虎为麒麟,未必没有文化上的考虑。孔子见伤麟涕泣,正如他叹凤鸟不至,完全是一种殷朝遗民回天无力的悲伤和绝望。唐玄宗诗云:"叹凤嗟身丕,伤麟泣道穷",把凤麟结成一联,可谓知夫子者。同样,巴蜀图语中鸟纹虎纹刻在一起,不仅表明了巴蜀民族早期虎图腾鸟图腾的冲突和融合,而且间接地反映出当时殷商社会也处于虎鸟图腾崇拜时期。

    研究巴人和殷图腾时,把秦民族的图腾演变对比看是非常有意义的。《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完全是殷商之先简狄吞玄鸟卵传说的翻版。须知秦民族在殷商时,还是一个很弱小的民族,主要职责不过是殷商王朝做牧马官。他们和殷商的鸟图腾崇拜亦步亦趋,是十分正常的。巴人早期的鸟图腾崇拜又何尚不是来源于殷商?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多民族的交往融合,以及自身的强大,秦民族后来才找到自身的图腾----鹿图腾。鹿图腾的兴起显然来源于麒麟图腾(《说文解字》释麟为大牡鹿)前面我们已指出,麒麟原形为白虎。可见,秦民族接受的仍然是殷商文化的影响,依然是虎图腾(和巴人的图腾演变如出一辙)。之所以现在我们看来,巴人图腾和秦人图腾风牛马不相及,是因为秦民族主要是为殷商王朝放马牧兽,他们强化了麒麟轻灵快速的一面;巴人大约总是战斗在第一线,他们强化了麒麟凶猛不屈的一面。而且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巴蜀图语中的虎形,和那个由多图腾混合的龙一样,也是一个混合体。它本身主体是虎,却有一对肉角,有四个偶蹄动物才有的粗脚,以及其它叫不出名堂的器官,总之是一个"四不象"。所以组成的白虎图腾时,采取了为我所用的办法。

   正因为秦人和巴人在殷商时有着这一段历史渊源,秦灭巴后,双方非但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反而能和平相处。巴人不仅能"顷田不租、十妻不算",还能"世尚秦女"。这种怪事过去总觉不可思议,现在看来他们在很早就有剪不断的关系。很明显,现在我们一定要追索虎图腾最早在哪一民族产生已不可能,虎图腾是多民族在为殷商王朝服役时,在多民族的文化碰撞中发展起来的。殷商民族没有虎图腾的专利,秦人和巴人崇虎也受其它文化的影响。由于巴人勇猛顽强的士气,使虎崇拜与这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更接近,所以巴人才成为真正的虎图腾的继承者。到殷商覆灭时,巴人据江汉流域,被称之为"虎方",正是各民族对巴人"虎威"的认同。这种勇猛无敌的"虎威"伴随白虎崇拜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土家族。
责任编辑
标签旧站数据    
0
旧站数据
参与互动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巴文化与殷商文化关系浅说

时间:2020-03-20 15:28:52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田赤  张平   信息来源:土家学林


   有关巴人的记载始见于殷商h辞,其中有武丁时妇好伐“巴方”的记载,表明早在公元前13世纪巴人已与殷人有了交往。巴文化与殷商文化的关系到底如何,却少人议论。本文就巴文化与殷商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关性谈点浅见。

    一、白虎之"白"与殷商尚白。

    颜色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政治和王权的象征。新王朝取代旧朝庭,必改正朔,易服色,颜色与国体国运的干系重大。周从属火德尚赤,故秦始皇以水克火,尚黑,衣服旄旌节旗都用黑色;汉初,高祖因自称为斩白蛇的赤帝,故尚赤,同时又称“北方待我而起”(北方黑帝属水)而尚黑。高祖这种红黑不辨的心理正是他对颜色的重视。至于殷人尚白,(如:(史记·殷本纪)载成汤克夏,"乃改正朔,易服色,上(尚)白,朝会以昼。")通过学者的考订,似乎己无争议。(后汉书)载:"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华阳国志》也载:"秦昭囊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于是夷朐忍廖仲药、何射虎、秦精等作白竹弯于高楼上,射虎,中头三节。白虎常从群虎,慎恚,尽搏杀群虎,大吼而死。"其实,常璩并没有把传说和现实分清,更不用说利用文化人类学、神话学的知识去分析古代传说。很显然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的白虎,赋与虎以白色,只是表示其高贵神圣;廪君化为白虎,是巴人的一种理想和愿望。

    现代土家族与巴人有密切的关系已为学界所公认,土家人信仰庞杂。彭官章在《土家族文化》一书中把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归纳成三类:自然信仰《如日、月、山、河》、图腾崇拜《如白虎图腾、鹰图腾》及祖先崇拜。他的分类较为科学,搜集的材料也非常丰富,但他漏掉了两个重要的神灵:“白脸神”和"白旗先锋"。而恰恰是这两个神灵超越了那些原始的宗教信仰,具有厂定的抽象性,反映出土家人崇尚白色的本质属性。
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仍保留了尚白的传统。婴儿出生脐带不能剪断,必须用白线结扎;而且还要用白纸剪个纸人(打把伞),这是个保护小孩健康成长的白神(有的地方称阿密嬷嬷,有的地方称巴山婆婆),把它贴在饭橱上,早晚和餐前各供奉一次。最明显的是土家人好以白布缠头,有人说这是为纪念诸葛武侯,其实完全是附会。现代出土的文物上,就可发现早在周秦时巴人就以头帕缠头;《华阳国志》称板盾蛮为"弜头虎子",是因他们缠头帕如两弓相叠。可见这种缠头风俗相当悠久。虽然古人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巴人头帕到底是什么颜色,但我们从白虎复夷"之称,而推测古代巴人早已头缠白帕了。所以,公孙述称帝,诈言见井中白龙飞腾,而自称白帝,服色尚白。他不仅仅是利用了阴阳五行之说,而且利用了巴蜀人民尚白的传统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白色在土家人心中,一直又是悲伤、凶丧的象征。某家有丧事,称白事;坐夜称坐白;唱孝歌称作唱白。白色在这成了土家人寄托哀思的一种宗教情感。
可见,虽然商人和巴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所处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有异,但他们在尚白这一点上有其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对研究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

    二、“玄鸟生商”与“太皞生咸鸟”。

    商代神话称商的始祖名契,契母简狄吞玄鸟卵有孕而生契。诗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故殷商把鸟作为氏族图腾。《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有盐水女神,暮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的记载。这种能蔽日光,天地晦冥的飞虫,看来是一种飞鸟。蜀人传说中,他们的杜宇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山海经》:"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由此看来,巴人也是一个崇鸟的古民族。"咸鸟"应该是一种大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不仅清晰记载了巴人的世系,也明晰地反映出巴的图腾信仰。

    巴东、长阳一带的谭姓土家人至今仍保留鸟图腾信仰,认为自己是神鹰的后代。传说远古时期,因部落械斗,只剩下一个叫佘香香的姑娘,她只身逃至深山,被一只神鹰搭救。神鹰天天伴随着她开荒种地。有一天,佘香香梦见两只小鹰闯入怀中,从此就有了身孕,生下兄妹两人。佘香香死后,兄妹俩在神鸟的指引下,结为夫妇,成为谭姓祖先。从巴人到土家人都信仰神鸟,说明岛在这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殷人崇鸟与巴人崇鸟的惊人相似,一方面说明中华文化的共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殷文化与巴文化某些内在联系。

    三、虎图腾辩证

    传说,廪君死后化为白虎,巴人视虎为图腾,殷商以鸟为其图腾。两者似无瓜葛。但巴蜀图语中,鸟纹虎纹常在一起;殷商铜器中虎纹装饰十分常见,墓中虎形铜器也非常多。足见鸟图腾和虎图腾曾经共存,并互相影响。

    从某种角度说,殷商时代虎图腾崇拜,是全中国大范围、多民族现象。我们可以从《山海经》一书中发现,虎神崇拜十分突出。殷民族虽是鸟图腾,却和当时迅速发展的虎崇拜息息相关。徐中舒在解释某些图腾来源时认为,殷商奴隶主训练了大批百发百中的射手,屠龙搏虎的勇士,日行千里的良马,是他们未来战争的赌注。龙是水族之长,凤是百鸟之君,虎为百兽之王,这些动物可能被当着射击的目标。至于犬,则为猎人离不开的伙伴,马则为战争驰逐的动力,牛则为军行食重的运输。因此,龙、凤、虎、犬、白马、牛,遂成为政府的职掌。后来在南迁中,就逐渐的成为部族或始祖图腾的名称(徐中舒《论巴蜀文化》)。

   这种说法很有见地,我们认为还可补充两点:

   (1)那些射手勇士马夫,来源是有方向性、地域性的,每个部落原来就擅长某项专业,殷商奴隶主肯定让其从事熟练的专项。这些原始部落原来也有一些相关的原始崇拜,在为殷朝服役时得到了强化,逐渐演变成为部落的图腾。

   (2)、这些民族虽然只是殷商奴隶主的战争机器,他们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具备浓厚的地方色彩的原始文化和原始崇拜。殷商之际,正是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之时。殷商水平较高的中原文化影响着那些较原始的部落,同样那些较原始的部落也影响着殷商民族。虎图腾祟拜,最早也许是来自那些较原始的部落,但在殷朝中后期无疑已在殷商社会中流行开来,成为与鸟图腾同样重要的原始崇拜。周朝称白虎为麒麟,未必没有文化上的考虑。孔子见伤麟涕泣,正如他叹凤鸟不至,完全是一种殷朝遗民回天无力的悲伤和绝望。唐玄宗诗云:"叹凤嗟身丕,伤麟泣道穷",把凤麟结成一联,可谓知夫子者。同样,巴蜀图语中鸟纹虎纹刻在一起,不仅表明了巴蜀民族早期虎图腾鸟图腾的冲突和融合,而且间接地反映出当时殷商社会也处于虎鸟图腾崇拜时期。

    研究巴人和殷图腾时,把秦民族的图腾演变对比看是非常有意义的。《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完全是殷商之先简狄吞玄鸟卵传说的翻版。须知秦民族在殷商时,还是一个很弱小的民族,主要职责不过是殷商王朝做牧马官。他们和殷商的鸟图腾崇拜亦步亦趋,是十分正常的。巴人早期的鸟图腾崇拜又何尚不是来源于殷商?随着时代的推移和多民族的交往融合,以及自身的强大,秦民族后来才找到自身的图腾----鹿图腾。鹿图腾的兴起显然来源于麒麟图腾(《说文解字》释麟为大牡鹿)前面我们已指出,麒麟原形为白虎。可见,秦民族接受的仍然是殷商文化的影响,依然是虎图腾(和巴人的图腾演变如出一辙)。之所以现在我们看来,巴人图腾和秦人图腾风牛马不相及,是因为秦民族主要是为殷商王朝放马牧兽,他们强化了麒麟轻灵快速的一面;巴人大约总是战斗在第一线,他们强化了麒麟凶猛不屈的一面。而且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巴蜀图语中的虎形,和那个由多图腾混合的龙一样,也是一个混合体。它本身主体是虎,却有一对肉角,有四个偶蹄动物才有的粗脚,以及其它叫不出名堂的器官,总之是一个"四不象"。所以组成的白虎图腾时,采取了为我所用的办法。

   正因为秦人和巴人在殷商时有着这一段历史渊源,秦灭巴后,双方非但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反而能和平相处。巴人不仅能"顷田不租、十妻不算",还能"世尚秦女"。这种怪事过去总觉不可思议,现在看来他们在很早就有剪不断的关系。很明显,现在我们一定要追索虎图腾最早在哪一民族产生已不可能,虎图腾是多民族在为殷商王朝服役时,在多民族的文化碰撞中发展起来的。殷商民族没有虎图腾的专利,秦人和巴人崇虎也受其它文化的影响。由于巴人勇猛顽强的士气,使虎崇拜与这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更接近,所以巴人才成为真正的虎图腾的继承者。到殷商覆灭时,巴人据江汉流域,被称之为"虎方",正是各民族对巴人"虎威"的认同。这种勇猛无敌的"虎威"伴随白虎崇拜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土家族。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