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在黔东北沿河等土家族地区,经常会看到春节期间的房屋大门上贴着两幅小孩点燃爆竹的年画替代了以前的尉迟恭、秦叔宝等门神画。它不仅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和寓意,还为人们带来春节“竹报平安”的传统祝福。一张不足尺方的年画成了土家族吉祥喜庆的美丽图案。
“竹报平安”也称“竹报”。竹报是旧时的家信,比喻平安家信。它最初出自于唐朝段成式编写的《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中,该书记:“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竹报平安。” 纲维是主管僧寺事务的和尚,他每日以一短竹向寺内通报平安信息。
那么,竹报何以寓示平安呢?这恐怕与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过年”有关。人们过年,一定得大放火炮,其目的,一是增加节日气氛,热热闹闹;其二主要心理是为了驱邪逐“年”。火炮以前叫爆竹,即竹筒爆炸时发出的声音,后仍把以火药等原料制造的点火即爆的卷纸“火炮”称为爆竹。也因此,竹和爆竹成为中国传统吉祥意象符号。
关于“年”,在土家族是这样传说的:古代时,南方出现一种如人似猴的“厉鬼”即“山魈”,它只一手一足,毛发黑眼睛红,披身长发,喜在树上作巢。每逢新旧年份交替之际,山魈出游最为频繁。它从开始向人们抢火到经常骚扰村落,因而使人们非常惧怕它。在驱逐它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它唯独特别害怕竹子燃烧时发出的噼迸噼迸的爆裂声。山魈一闻此声,便惊惶逃窜,不再出现。于是,每逢腊月,人们便点火爆竹子,以造声势;进山打猎砍柴时,也带上一些竹管,投在火中使之爆裂。以后,人们还举行爆竹仪式,互道平安。爆竹退鬼就逐渐演变为中国人除旧岁迎新年的传统风俗,直到人们发明火药并用它做成了“火炮”。后来以此演化出民俗文化就多了,如在大门贴儿童燃放爆竹为题材的年画《竹报平安》,辟鬼驱邪、增添喜庆。也有了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等诗句。文献中记载的习俗也不少,比如《春秋》就有“为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门前爆竹,以辟山噪恶鬼”的记载。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地理气候、动植物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土家族居于武陵山区和长江流域的特殊地理以及适应竹子生长气候环境,使竹子成为土家文化影响最深的植物。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具有土家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竹文化,是在武陵山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应山区环境的文化体系;因而,土家族文化也是“竹文化”。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李克相
在黔东北沿河等土家族地区,经常会看到春节期间的房屋大门上贴着两幅小孩点燃爆竹的年画替代了以前的尉迟恭、秦叔宝等门神画。它不仅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和寓意,还为人们带来春节“竹报平安”的传统祝福。一张不足尺方的年画成了土家族吉祥喜庆的美丽图案。
“竹报平安”也称“竹报”。竹报是旧时的家信,比喻平安家信。它最初出自于唐朝段成式编写的《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中,该书记:“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竹报平安。” 纲维是主管僧寺事务的和尚,他每日以一短竹向寺内通报平安信息。
那么,竹报何以寓示平安呢?这恐怕与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过年”有关。人们过年,一定得大放火炮,其目的,一是增加节日气氛,热热闹闹;其二主要心理是为了驱邪逐“年”。火炮以前叫爆竹,即竹筒爆炸时发出的声音,后仍把以火药等原料制造的点火即爆的卷纸“火炮”称为爆竹。也因此,竹和爆竹成为中国传统吉祥意象符号。
关于“年”,在土家族是这样传说的:古代时,南方出现一种如人似猴的“厉鬼”即“山魈”,它只一手一足,毛发黑眼睛红,披身长发,喜在树上作巢。每逢新旧年份交替之际,山魈出游最为频繁。它从开始向人们抢火到经常骚扰村落,因而使人们非常惧怕它。在驱逐它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它唯独特别害怕竹子燃烧时发出的噼迸噼迸的爆裂声。山魈一闻此声,便惊惶逃窜,不再出现。于是,每逢腊月,人们便点火爆竹子,以造声势;进山打猎砍柴时,也带上一些竹管,投在火中使之爆裂。以后,人们还举行爆竹仪式,互道平安。爆竹退鬼就逐渐演变为中国人除旧岁迎新年的传统风俗,直到人们发明火药并用它做成了“火炮”。后来以此演化出民俗文化就多了,如在大门贴儿童燃放爆竹为题材的年画《竹报平安》,辟鬼驱邪、增添喜庆。也有了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等诗句。文献中记载的习俗也不少,比如《春秋》就有“为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门前爆竹,以辟山噪恶鬼”的记载。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地理气候、动植物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土家族居于武陵山区和长江流域的特殊地理以及适应竹子生长气候环境,使竹子成为土家文化影响最深的植物。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具有土家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竹文化,是在武陵山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应山区环境的文化体系;因而,土家族文化也是“竹文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