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他从毛坝来
李烛尘先生的故乡是毛坝。
这个名为毛坝的地方,它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是乡名,也是村名。
毛坝又称茅坝。茅,芭茅,这是湘西大山深处常见的一种野生草本植物。
芭茅看似普通,可叶片两边各长有一排锯齿,尖锐锋利,一不小心,就会划得人鲜血直流。
据说,大国工匠鲁班发明锯子,也就是从芭茅身上的锯齿得到启发的。
芭茅开花,有白色的,也有粉色的,迎着太阳,反光透亮。一阵风吹来,犹如一道道银色的麦浪。
芭茅花开得并不惊艳,甚至给人还柔柔软软之感,但外柔而内劲挺,好像一年四季都不衰败。
芭茅生命力强。湘西人这样用山歌歌唱它:芭茅开花细绒绒,有心恋郎莫怕穷;若是我俩情谊好,冷水泡茶慢慢浓。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不少湘西人眼中,人生就好像一棵芭茅草,看似平凡,实则坚韧。
与人交往也莫过如此。只要湘西人认定的人和事,一定会全力以赴地去做、去爱、去珍惜。
遇到困难时,湘西人似乎也常为强力所屈服。事实上,性格却极其坚强,且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坝,平坝。毛坝四周都是高山,中间却有一个长约2000米左右的平坝,坝前有水,坝上有人家。
毛坝什么时候有人居住,还无从考证。直到1728年湘西土司“改土归流”后,来这里安家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人多为江西人。这到底会不会与湘西土司有关呢?还不得而知。
湘西土司源自江西,从910年到1728年,在湘西经营了818年。“改土归流”后,最后一任土司王也回到了江西吉安。
改土归流,就是清代雍正年间,废除了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改土归流”打破了原有土司制度“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禁锢,推动了民族融合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永顺老司城遗址距离毛坝不过百余里,永顺土司在此经营近600年。它系列遗存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
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2015年7月4日,永顺老司城遗址和贵州海龙屯遗址、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也是湖南省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当然,毛坝人气聚集主要还是与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在水路经济时代,毛坝是湘西木材、桐油经澧水进入常德的必经之地,也是川鄂湘古盐道上的重要节点。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往往就是从一些平凡人和平凡故事开始的。
李迪芳,一个看似女性的名字却是毛坝李氏先祖,“改土归流”后,他从江西省吉安府而来。
来,无非也是做点桐油生意。湘西一带盛产桐油,在水里行走数不清的木船,需要大量桐油涂抹而防止漏水。
前人栽树,后人歇凉。经过几代人努力,李氏家族逐渐成为毛坝街上小有名气的商户。
1840年,李贡珍(李烛尘祖父)在江西街上的主屋后面建了两排木楼,专门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提供住宿,当地人叫伙铺。
李贡珍给这个伙铺取了个名字,叫“李益泰号”。益泰可能是他的字名,也可能是舒适安泰的寓意。
总之,自从开了伙铺后,李家不但生意兴隆,而且人丁大添。不到十年光景,李贡珍已有了四个儿子。
光阴流转,岁月如梭。转眼李家的四个儿子都先后成家、分家,老二李绍贤(李烛尘父亲)分到继续开伙铺。
李绍贤的妻子彭氏,娘家是寨子上的大户人家,年少时就曾读《女儿经》等书,略通文墨,知事明理。
与父亲不同的是,三十多岁了,李绍贤还只有两个女儿,没有男孩,常被封建之人耻笑。
是的,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里,生儿子都是一件大事。根据公元纪年,李烛尘的出生日期是1882年9月16日。
按中国阴历计算,1882年是马年,他出生的那天应该是八月初五,这一年还是清光绪八年。
从汉朝开始,中国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独特的纪年方式,即年号。每个年号的第一年,一般是该皇帝登基后的第二年。
一个皇帝所有的年号一般为一个,有的却在不断变更,如天降祥瑞、内忧外患或改革变法时,通常会更改,如历史上著名的宋神宗就有“熙宁”和“元丰”两个年号。
光绪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倒数第二位皇帝。光绪的意思是“光明的开端”,光绪元年就是1875年,实际上他登基时不过4岁,33年后就驾崩了。
光绪十八岁亲政,此后名义上是权力的回归,实际上一切大权均掌握在他姨妈、皇太后慈禧的手中。
光绪年间,并非光明一片,相反战事频繁,内忧外患。除了左宗棠(1812—1885)成功收复新疆扬眉吐气外,其余留给国人的多是辱国丧权和血雨腥风之感。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百余年过去了,如今中国人看到这些字眼,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李烛尘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虽然毛坝距离北京有点远,但晚清的衰败还是影响到了这个湘西大山深处的小山村。
老百姓没饭吃,社会治安差,孩子存活率低,生意越来越难做......
但不管怎么说,有人才有希望。所以当一个地方有新生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总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情。
按照当地风俗,很快就会有人向孩子的外公外婆报喜。作为贺礼,娘家人再穷也会送来几只鸡。
也有的地方是女婿亲自去报喜。生男孩的话,一般是左手提着公鸡,如果生的是女孩,则右手提只母鸡。如果生的是双胞胎,就要提两只鸡去。
不言而喻,娘家人一看就明白了小孩的性别。
李烛尘出生的地方是中国土家族的核心区域。尽管直到1956年土家族才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单一民族,但久远的风俗习惯却早已在当地流传。
一个有趣的风俗是,土家族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才能洗澡,而且最好能是嘎婆(外婆)洗。
洗的时候,她会拿些所煮鸡蛋的蛋壳,在小孩身上滚来滚去。据说这样可以除去胎毒,免身上将来长疮。
和很多地方摆满月酒不同,湘西土家族人在孩子出生的第十天就请客,俗成整(打)十朝。
朝,即太阳,朝阳或日子。
孩子出生不久,土家人还要拜异性干爹,一般是匠人,这是为孩子的未来作了谋划。
有些也同时拜寄石头、河流、大树或木桥等,取乳名有“岩华、水生、小松、桥宽”等。
也有的孩子去拜天,拜傩神,如沈从文(1902—1988)《边城》中的天保和傩送。
拜寄是一种文化信仰和精神寄托,湘西人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希望它们能保家人一生平安。
李烛尘到底叫什么乳名?拜谁为干爹?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他的爷爷李贡珍是生意人,通点文墨,反复琢磨了几天,便给他取名“华搢”。
他说:“搢者,插也。《礼记·王藻》中有‘天子搢挺'之词。绍贤三十多岁生儿子,这是上天所赐,好生教养,将来必可成才”。
中年得子,对于李绍贤来说,心里像灌了蜂蜜,感觉生活充满希望,人生更有奔头,于是更加忙碌了,“李益泰号”的生意也越做越好。
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是这样,当饱尝人生艰辛之后,就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同时自己也甘愿为孩子未来奉献所有的心血。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颇有意思的是,据说这首广为流传的诗,竟然出自慈禧(1835—1908)之手。
如果真是这样,也许正好说明,不管什么人,处于什么位置,对于爹妈恩情和儿女希望,都是一致的。
用一句朴素的湘西话讲:人心都是肉长的。
作者:刘 明,男,湖南永顺人,现定居长沙。湖南省政协委员,湘西州政协委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毛泽东文学院第十九期学员,中新社原记者,十八洞村原顾问。大汉控股集团、凤凰旅投集团公司、永顺县毛坝村等单位宣传策划顾问。著有散文集《追寻沈从文的足迹》。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他从毛坝来
时间:2024-09-09 09:54:12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刘 明
李烛尘先生的故乡是毛坝。
这个名为毛坝的地方,它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是乡名,也是村名。
毛坝又称茅坝。茅,芭茅,这是湘西大山深处常见的一种野生草本植物。
芭茅看似普通,可叶片两边各长有一排锯齿,尖锐锋利,一不小心,就会划得人鲜血直流。
据说,大国工匠鲁班发明锯子,也就是从芭茅身上的锯齿得到启发的。
芭茅开花,有白色的,也有粉色的,迎着太阳,反光透亮。一阵风吹来,犹如一道道银色的麦浪。
芭茅花开得并不惊艳,甚至给人还柔柔软软之感,但外柔而内劲挺,好像一年四季都不衰败。
芭茅生命力强。湘西人这样用山歌歌唱它:芭茅开花细绒绒,有心恋郎莫怕穷;若是我俩情谊好,冷水泡茶慢慢浓。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不少湘西人眼中,人生就好像一棵芭茅草,看似平凡,实则坚韧。
与人交往也莫过如此。只要湘西人认定的人和事,一定会全力以赴地去做、去爱、去珍惜。
遇到困难时,湘西人似乎也常为强力所屈服。事实上,性格却极其坚强,且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坝,平坝。毛坝四周都是高山,中间却有一个长约2000米左右的平坝,坝前有水,坝上有人家。
毛坝什么时候有人居住,还无从考证。直到1728年湘西土司“改土归流”后,来这里安家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人多为江西人。这到底会不会与湘西土司有关呢?还不得而知。
湘西土司源自江西,从910年到1728年,在湘西经营了818年。“改土归流”后,最后一任土司王也回到了江西吉安。
改土归流,就是清代雍正年间,废除了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改土归流”打破了原有土司制度“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禁锢,推动了民族融合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永顺老司城遗址距离毛坝不过百余里,永顺土司在此经营近600年。它系列遗存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
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2015年7月4日,永顺老司城遗址和贵州海龙屯遗址、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也是湖南省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当然,毛坝人气聚集主要还是与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在水路经济时代,毛坝是湘西木材、桐油经澧水进入常德的必经之地,也是川鄂湘古盐道上的重要节点。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往往就是从一些平凡人和平凡故事开始的。
李迪芳,一个看似女性的名字却是毛坝李氏先祖,“改土归流”后,他从江西省吉安府而来。
来,无非也是做点桐油生意。湘西一带盛产桐油,在水里行走数不清的木船,需要大量桐油涂抹而防止漏水。
前人栽树,后人歇凉。经过几代人努力,李氏家族逐渐成为毛坝街上小有名气的商户。
1840年,李贡珍(李烛尘祖父)在江西街上的主屋后面建了两排木楼,专门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提供住宿,当地人叫伙铺。
李贡珍给这个伙铺取了个名字,叫“李益泰号”。益泰可能是他的字名,也可能是舒适安泰的寓意。
总之,自从开了伙铺后,李家不但生意兴隆,而且人丁大添。不到十年光景,李贡珍已有了四个儿子。
光阴流转,岁月如梭。转眼李家的四个儿子都先后成家、分家,老二李绍贤(李烛尘父亲)分到继续开伙铺。
李绍贤的妻子彭氏,娘家是寨子上的大户人家,年少时就曾读《女儿经》等书,略通文墨,知事明理。
与父亲不同的是,三十多岁了,李绍贤还只有两个女儿,没有男孩,常被封建之人耻笑。
是的,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里,生儿子都是一件大事。根据公元纪年,李烛尘的出生日期是1882年9月16日。
按中国阴历计算,1882年是马年,他出生的那天应该是八月初五,这一年还是清光绪八年。
从汉朝开始,中国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独特的纪年方式,即年号。每个年号的第一年,一般是该皇帝登基后的第二年。
一个皇帝所有的年号一般为一个,有的却在不断变更,如天降祥瑞、内忧外患或改革变法时,通常会更改,如历史上著名的宋神宗就有“熙宁”和“元丰”两个年号。
光绪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倒数第二位皇帝。光绪的意思是“光明的开端”,光绪元年就是1875年,实际上他登基时不过4岁,33年后就驾崩了。
光绪十八岁亲政,此后名义上是权力的回归,实际上一切大权均掌握在他姨妈、皇太后慈禧的手中。
光绪年间,并非光明一片,相反战事频繁,内忧外患。除了左宗棠(1812—1885)成功收复新疆扬眉吐气外,其余留给国人的多是辱国丧权和血雨腥风之感。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八国联军攻占紫禁城、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百余年过去了,如今中国人看到这些字眼,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李烛尘就出生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虽然毛坝距离北京有点远,但晚清的衰败还是影响到了这个湘西大山深处的小山村。
老百姓没饭吃,社会治安差,孩子存活率低,生意越来越难做......
但不管怎么说,有人才有希望。所以当一个地方有新生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总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情。
按照当地风俗,很快就会有人向孩子的外公外婆报喜。作为贺礼,娘家人再穷也会送来几只鸡。
也有的地方是女婿亲自去报喜。生男孩的话,一般是左手提着公鸡,如果生的是女孩,则右手提只母鸡。如果生的是双胞胎,就要提两只鸡去。
不言而喻,娘家人一看就明白了小孩的性别。
李烛尘出生的地方是中国土家族的核心区域。尽管直到1956年土家族才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单一民族,但久远的风俗习惯却早已在当地流传。
一个有趣的风俗是,土家族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才能洗澡,而且最好能是嘎婆(外婆)洗。
洗的时候,她会拿些所煮鸡蛋的蛋壳,在小孩身上滚来滚去。据说这样可以除去胎毒,免身上将来长疮。
和很多地方摆满月酒不同,湘西土家族人在孩子出生的第十天就请客,俗成整(打)十朝。
朝,即太阳,朝阳或日子。
孩子出生不久,土家人还要拜异性干爹,一般是匠人,这是为孩子的未来作了谋划。
有些也同时拜寄石头、河流、大树或木桥等,取乳名有“岩华、水生、小松、桥宽”等。
也有的孩子去拜天,拜傩神,如沈从文(1902—1988)《边城》中的天保和傩送。
拜寄是一种文化信仰和精神寄托,湘西人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希望它们能保家人一生平安。
李烛尘到底叫什么乳名?拜谁为干爹?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他的爷爷李贡珍是生意人,通点文墨,反复琢磨了几天,便给他取名“华搢”。
他说:“搢者,插也。《礼记·王藻》中有‘天子搢挺'之词。绍贤三十多岁生儿子,这是上天所赐,好生教养,将来必可成才”。
中年得子,对于李绍贤来说,心里像灌了蜂蜜,感觉生活充满希望,人生更有奔头,于是更加忙碌了,“李益泰号”的生意也越做越好。
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是这样,当饱尝人生艰辛之后,就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同时自己也甘愿为孩子未来奉献所有的心血。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颇有意思的是,据说这首广为流传的诗,竟然出自慈禧(1835—1908)之手。
如果真是这样,也许正好说明,不管什么人,处于什么位置,对于爹妈恩情和儿女希望,都是一致的。
用一句朴素的湘西话讲:人心都是肉长的。
作者:刘 明,男,湖南永顺人,现定居长沙。湖南省政协委员,湘西州政协委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毛泽东文学院第十九期学员,中新社原记者,十八洞村原顾问。大汉控股集团、凤凰旅投集团公司、永顺县毛坝村等单位宣传策划顾问。著有散文集《追寻沈从文的足迹》。
责任编辑: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