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新价值 引领生活新方式
[会员登录]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递信息
展示文化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旧站数据
首页
>
旧站数据
土家族的美术工艺
时间:2020-03-20 15:28:52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土家族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一代又一代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使其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编织等多种门类。它们既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创造,又为其所享用。从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风俗习惯之中,默默地与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现着土家族人的审美观和艺术魅力。
摆手堂
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祈求丰年的祠宇,也是土家族进行大规模集体舞蹈的娱乐场所和竞技场所。鄂西土家族现存的摆手堂以来凤河东乡舍米湖村的摆手堂最有代表性。舍米湖摆手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200多年。摆手堂为木石结构,内有正堂三间,设神龛一座,供奉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三尊神像。正前有一块能容纳数百人同时跳摆手舞的场所,四周的墙垣用青石板砌成,与正堂连为一体。正堂内无立柱,屋顶通过屋梁直接油石墙承受,上盖“人”字坯黑瓦,与一般佛寺、道观建筑截然不同,与正堂相对的正前方设一大门,略成牌坊状,门的立柱及横楣均用整块石头凿成。来凤县民委修建的摆手堂,融摆手堂和吊脚楼的建筑风格于一体,集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于一身,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被誉为“神州摆手第一堂”。
雕刻
土家族人的雕刻工艺大多用于转角楼屋的门、窗和姑娘的木器嫁妆、新牙床上。最有特色的是三滴水带蹋板的雕花床。这种床架有三层滴檐,层层镂花雕刻,下有雕花边缘的蹋脚板,另外三面有雕花栏杆、装饰花板,嵌有镜屏。满床雕刻的图案多为“喜鹊闹梅”、“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等。这些图案往往刀法干净、线条流畅、物象传神、构图饱满、生动有趣。也有不装“三滴水”的雕花牙床,雕工一样精细,虽不如“三滴水”牙床富丽堂皇,却显得格外明快鲜亮。土家族的木雕工艺品绝大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如雕有各种花、鸟和人物故事的梳妆台、碗柜、洗脸架、八仙桌、小桌子、椅子、衣柜等。
土家族的石雕工艺建筑中的磉墩岩和丧葬中的墓碑。
土家族的墓碑上一般有铭文和墓址铭。墓碑雕刻多以一组多画的方法表现一个故事,或一组人物或某些事件。企题材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表现土家族历史、人物传说、神话的。如《八部大神》故事、《向王天子》故事、《兄妹成亲》故事等。二是传说孝道的。如《梦中哭竹》、《王祥卧冰》等传说戏剧故事。三是神话传说故事。如《封神榜》、《八仙神洞》故事等。四是宣传忠勇的故事。如《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等。一座墓碑上常常刻下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物,神情兼备,形态各异,特点突出,场面复杂,十分生动,足见土家族石刻工艺之高超。
土家族的石刻工艺除墓刻外,还有石头雕刻的狮子和龙。
唐崖土司皇城遗址 位于咸丰县城西北三十公里的唐崖河畔,始建于元代,在明、清鼎盛时期形成了占地一千五百余亩、规模宏大的土司皇城,拥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建有衙署、官言堂、钱库、牢房、月台、书院、跑马场、靶场、左右营房、御花园、万兽园等。街道墙垣遗迹犹存,现在能见到的建筑物有石人、石马、石牌楼、土司坟等,是鄂西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石人石马
均系巨石雕刻,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土司覃鼎夫人田氏和洞主覃桔杰,为纪念土司主覃鼎出征功绩,建造石人石马各一对,左右并立。石马势若奔驰,石人执辔其旁,有即将出征之势。马身雕饰鞍、蹬、缰、辔;马倌着盔甲,佩剑带伞,持缰侍立马旁。有诗曰:“石马石人在浪舟,大仙留下几千秋。青草齐眉难开口,黄尘满面起兜鏊。狂风呼呼无毛动,细雨霏霏似汗流。牧童有绳牵不走,狂鞭怒打不回头。”
石牌坊
全石仿木结构,亭阁式斗拱建筑,飞檐翅角,三门四柱。高6.80米,宽6.3米。明天启年间,因土王覃鼎征战有功,朝廷赐建牌坊一座。整座牌坊上刻有“荆南雄镇”,反面刻有“楚蜀屏翰”。整座牌坊上刻有“土王巡游”、“渔樵耕读”、“云吞雨雾”、“哪吒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正面两角有浮雕象鼻对峙。两侧基石柱各有撑鼓,石柱两侧配有石狮。牌坊于案运用浮雕、透雕等手法。
土司墓葬
土司城的后山土司墓葬群均有墓碑。现保存较完整的有两座,一座是无碑文的土司主墓,一座是有碑文的土司覃鼎夫人墓。墓的前部是用全石铺成的小坝子,两侧为浮雕花墙;中部为墓厅走廊,高2.52米,长1.88米。宽1.88米,,厅前壁嵌八扇石门;后部为灵寝并排司间 ,均有棺床,亦有八扇石门。整座墓为全石仿木结构,各种几何图案、花卉、鸟兽浮雕近60幅仙佛寺摩崖造像 位于来凤县城东十五里的酉水河畔。仙佛寺原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岩质浮雕佛像,中下层为木质雕神像。寺庙面阔三间,东西纵30米,进深5米,单檐山顶,全用有色木瓦。如今木结构的寺庙已毁,唯剩陡峭的赭红色石壁上凿的得知大小佛像。平面呈拱门石窟三座,窟内有内弥勒、燃灯、释迦牟尼三尊大佛像,高约5米。每尊大佛还有一至二对供养人,南端有一米高的19尊小菩萨。
土家织锦
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民间织锦艺术堪称土家族艺术一绝。西兰卡普,汉语为“土花铺盖(土花背面)”之意,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早在四千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巴人就掌握了家简单的织锦技术。三国时期,土家族人民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锦”,这就是西兰卡普的滥觞。元、明、清时期,西兰卡普被称为“土锦”、“峒布”等。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挑织技术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土家族姑娘从小便随其母操习挑织技术,姑娘长大出嫁时,还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西兰卡普作陪嫁品,因而这种工艺得以发扬光大。
西兰卡普在题材的选用、纹式风格、色彩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西兰卡普的图案涉及到土家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二百多种。以植物花卉为题材的有九朵梅、莲花、牡丹花、韭菜花、牡丹花、藤藤花等;以动物形态为题材的有阳雀花、燕子花、虎皮花、小马花、猫脚花迹等;以生活物品为题材的有桌子花、双八勾、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等;以文字类为题材的有万字花、王字花、喜子花等;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有凤穿牡丹、鹭鸶采莲、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喜鹊闹梅等。此外还有汉字题材的“福禄寿喜”、“长命富贵”、“一品当朝”、“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西兰卡普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的依承交融,土家族人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成了土家织钾的题材范围。
挑花
是土家族姑娘在直纹平布上,按照布纹的经纬十字交叉点用底布颜色相反的线挑成图案的一种工艺品,风格独特,情韵别致,令人赏心悦目。
土家族姑娘挑花,一般习惯采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选青布或兰布做底布,配以红色或青绿色,挑成多为几何图形的图案纹样;第二种是选用白色底布挑刺黑色花样;第三重是长幅挑花。
挑花图案纹样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还有各种花、草、虫、鸟、龙、竹、树和“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传统图案。
土家族的挑花工艺品主要有手帕、褡裢、门帘、帐子、帐檐、枕头、枕巾、头巾、鞋垫、桌套、围兜、围裙等等。
刺绣
土家族姑娘绣花的方法,一般先资将要绣的花用纸剪成花样,贴在绣花底布上,然后照着纸样用丝线绣制。绣成之后,丝线便把底样蒙盖在里面了,图案略显突出,有立体感。精巧别致的绣花,大多表现在姑娘们的绣花鞋上,也有用来做服装花边或角花、胸花、枕头盖、童帽和绣花荷包等等。
土家刺绣在配色上有其独特之处,一般喜欢选用青、兰、大红等深色布做底布,图案纹样的绣线则多选用浅色,或者相反,底布花同浅色,而绣线用比较强烈的深色,两种用法的效果可以使绣制作品显得质朴逼真,色泽鲜艳生动,对比强烈,给人以喜悦吉庆的美感。
土家绣花多取材于花、草、虫、鱼、鸟、兽、竹、树等物或者绣“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鸳鸯戏水”、“喜鹊闹梅”、“仙鹤松涛”等传统图案等。
制陶
土家族的制陶工艺源远流长,和土家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从土家族地区发掘出土的文物中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土家先民就制作了灰陶、黄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古陶器。从古陶器和陶片残迹可以清楚的辨认出这些陶器中有陶钵、陶豆、陶盒、陶罐、陶盆、陶斧等,不仅造型多种多样,而且工艺精湛。可见,土家族先民与陶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土家族传承了其先民的制陶工艺,直到今天还与土家族人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土家族人使用和烧制的陶器主要有缸、盆、钵、灯台、香炉、高脚酒坛、蒸锅、熬罐、花瓶、壶、水缸、酒瓶等等。
印染 土家族染制蓝引花布,有其独到的方法和特殊的艺术效果。土家族人将蓝印花布大多用于制作被面、床单、帐檐、门帘、包袱、围兜、围裙、枕头、桌布、窗帘等等,为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增添了质朴天然的色调和韵致。
编织
土家族的编织工艺大致分为藤编、草编、竹编三大类。
藤编
土家族的藤编制品主要有藤箱、藤篮、藤椅、藤盘、藤席等。
草编
土家族的草编制品以草鞋为主。
竹编
鄂西土家族在使用竹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竹编工艺。竹编工艺是土家族编织艺术中种类最多、工艺最精、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门类。竹编工艺在土家族人的生活、生产中,除了各种筐、箩、篓、簟、床、椅、架等大型用具外,还有牛羊嘴笼子、捞斗、壕子、筝架、斗笠、鸟笼等小型用具。
土家族的竹编工艺的制作类型大致可分为编篾类、丝篾类、并合类三种。编篾类织品主要有筐、簸、席、箱和装饰品。土家族艺人编织篾篾质讲究,做工精细,柔韧可叠,花纹古雅,熔书法美术于一炉,集观赏实用于一体。丝篾类织品主要有花篮、背笼、饭篓和小孩摇篮。其中,背笼形式多样,小孩摇篮最具特色。并合类竹器主要有竹桌、竹椅、竹凳、躺椅、书架、竹床等,古扑大方,充满自然美。
责任编辑
标签
旧站数据
0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quo..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
旧站数据
专题专栏
更多>
湘西画卷
恩施建州四十周年
云享多彩中华
旅游促进民族交流交往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参与互动
http://www.sina.com.cn/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土家族的美术工艺
时间:2020-03-20 15:28:52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土家族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一代又一代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使其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编织等多种门类。它们既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创造,又为其所享用。从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风俗习惯之中,默默地与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现着土家族人的审美观和艺术魅力。
摆手堂
摆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祈求丰年的祠宇,也是土家族进行大规模集体舞蹈的娱乐场所和竞技场所。鄂西土家族现存的摆手堂以来凤河东乡舍米湖村的摆手堂最有代表性。舍米湖摆手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200多年。摆手堂为木石结构,内有正堂三间,设神龛一座,供奉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三尊神像。正前有一块能容纳数百人同时跳摆手舞的场所,四周的墙垣用青石板砌成,与正堂连为一体。正堂内无立柱,屋顶通过屋梁直接油石墙承受,上盖“人”字坯黑瓦,与一般佛寺、道观建筑截然不同,与正堂相对的正前方设一大门,略成牌坊状,门的立柱及横楣均用整块石头凿成。来凤县民委修建的摆手堂,融摆手堂和吊脚楼的建筑风格于一体,集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于一身,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被誉为“神州摆手第一堂”。
雕刻
土家族人的雕刻工艺大多用于转角楼屋的门、窗和姑娘的木器嫁妆、新牙床上。最有特色的是三滴水带蹋板的雕花床。这种床架有三层滴檐,层层镂花雕刻,下有雕花边缘的蹋脚板,另外三面有雕花栏杆、装饰花板,嵌有镜屏。满床雕刻的图案多为“喜鹊闹梅”、“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等。这些图案往往刀法干净、线条流畅、物象传神、构图饱满、生动有趣。也有不装“三滴水”的雕花牙床,雕工一样精细,虽不如“三滴水”牙床富丽堂皇,却显得格外明快鲜亮。土家族的木雕工艺品绝大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如雕有各种花、鸟和人物故事的梳妆台、碗柜、洗脸架、八仙桌、小桌子、椅子、衣柜等。
土家族的石雕工艺建筑中的磉墩岩和丧葬中的墓碑。
土家族的墓碑上一般有铭文和墓址铭。墓碑雕刻多以一组多画的方法表现一个故事,或一组人物或某些事件。企题材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表现土家族历史、人物传说、神话的。如《八部大神》故事、《向王天子》故事、《兄妹成亲》故事等。二是传说孝道的。如《梦中哭竹》、《王祥卧冰》等传说戏剧故事。三是神话传说故事。如《封神榜》、《八仙神洞》故事等。四是宣传忠勇的故事。如《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等。一座墓碑上常常刻下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物,神情兼备,形态各异,特点突出,场面复杂,十分生动,足见土家族石刻工艺之高超。
土家族的石刻工艺除墓刻外,还有石头雕刻的狮子和龙。
唐崖土司皇城遗址 位于咸丰县城西北三十公里的唐崖河畔,始建于元代,在明、清鼎盛时期形成了占地一千五百余亩、规模宏大的土司皇城,拥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建有衙署、官言堂、钱库、牢房、月台、书院、跑马场、靶场、左右营房、御花园、万兽园等。街道墙垣遗迹犹存,现在能见到的建筑物有石人、石马、石牌楼、土司坟等,是鄂西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石人石马
均系巨石雕刻,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土司覃鼎夫人田氏和洞主覃桔杰,为纪念土司主覃鼎出征功绩,建造石人石马各一对,左右并立。石马势若奔驰,石人执辔其旁,有即将出征之势。马身雕饰鞍、蹬、缰、辔;马倌着盔甲,佩剑带伞,持缰侍立马旁。有诗曰:“石马石人在浪舟,大仙留下几千秋。青草齐眉难开口,黄尘满面起兜鏊。狂风呼呼无毛动,细雨霏霏似汗流。牧童有绳牵不走,狂鞭怒打不回头。”
石牌坊
全石仿木结构,亭阁式斗拱建筑,飞檐翅角,三门四柱。高6.80米,宽6.3米。明天启年间,因土王覃鼎征战有功,朝廷赐建牌坊一座。整座牌坊上刻有“荆南雄镇”,反面刻有“楚蜀屏翰”。整座牌坊上刻有“土王巡游”、“渔樵耕读”、“云吞雨雾”、“哪吒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正面两角有浮雕象鼻对峙。两侧基石柱各有撑鼓,石柱两侧配有石狮。牌坊于案运用浮雕、透雕等手法。
土司墓葬
土司城的后山土司墓葬群均有墓碑。现保存较完整的有两座,一座是无碑文的土司主墓,一座是有碑文的土司覃鼎夫人墓。墓的前部是用全石铺成的小坝子,两侧为浮雕花墙;中部为墓厅走廊,高2.52米,长1.88米。宽1.88米,,厅前壁嵌八扇石门;后部为灵寝并排司间 ,均有棺床,亦有八扇石门。整座墓为全石仿木结构,各种几何图案、花卉、鸟兽浮雕近60幅仙佛寺摩崖造像 位于来凤县城东十五里的酉水河畔。仙佛寺原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岩质浮雕佛像,中下层为木质雕神像。寺庙面阔三间,东西纵30米,进深5米,单檐山顶,全用有色木瓦。如今木结构的寺庙已毁,唯剩陡峭的赭红色石壁上凿的得知大小佛像。平面呈拱门石窟三座,窟内有内弥勒、燃灯、释迦牟尼三尊大佛像,高约5米。每尊大佛还有一至二对供养人,南端有一米高的19尊小菩萨。
土家织锦
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民间织锦艺术堪称土家族艺术一绝。西兰卡普,汉语为“土花铺盖(土花背面)”之意,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早在四千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巴人就掌握了家简单的织锦技术。三国时期,土家族人民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锦”,这就是西兰卡普的滥觞。元、明、清时期,西兰卡普被称为“土锦”、“峒布”等。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挑织技术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土家族姑娘从小便随其母操习挑织技术,姑娘长大出嫁时,还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西兰卡普作陪嫁品,因而这种工艺得以发扬光大。
西兰卡普在题材的选用、纹式风格、色彩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西兰卡普的图案涉及到土家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二百多种。以植物花卉为题材的有九朵梅、莲花、牡丹花、韭菜花、牡丹花、藤藤花等;以动物形态为题材的有阳雀花、燕子花、虎皮花、小马花、猫脚花迹等;以生活物品为题材的有桌子花、双八勾、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等;以文字类为题材的有万字花、王字花、喜子花等;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有凤穿牡丹、鹭鸶采莲、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喜鹊闹梅等。此外还有汉字题材的“福禄寿喜”、“长命富贵”、“一品当朝”、“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西兰卡普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的依承交融,土家族人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成了土家织钾的题材范围。
挑花
是土家族姑娘在直纹平布上,按照布纹的经纬十字交叉点用底布颜色相反的线挑成图案的一种工艺品,风格独特,情韵别致,令人赏心悦目。
土家族姑娘挑花,一般习惯采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选青布或兰布做底布,配以红色或青绿色,挑成多为几何图形的图案纹样;第二种是选用白色底布挑刺黑色花样;第三重是长幅挑花。
挑花图案纹样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还有各种花、草、虫、鸟、龙、竹、树和“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传统图案。
土家族的挑花工艺品主要有手帕、褡裢、门帘、帐子、帐檐、枕头、枕巾、头巾、鞋垫、桌套、围兜、围裙等等。
刺绣
土家族姑娘绣花的方法,一般先资将要绣的花用纸剪成花样,贴在绣花底布上,然后照着纸样用丝线绣制。绣成之后,丝线便把底样蒙盖在里面了,图案略显突出,有立体感。精巧别致的绣花,大多表现在姑娘们的绣花鞋上,也有用来做服装花边或角花、胸花、枕头盖、童帽和绣花荷包等等。
土家刺绣在配色上有其独特之处,一般喜欢选用青、兰、大红等深色布做底布,图案纹样的绣线则多选用浅色,或者相反,底布花同浅色,而绣线用比较强烈的深色,两种用法的效果可以使绣制作品显得质朴逼真,色泽鲜艳生动,对比强烈,给人以喜悦吉庆的美感。
土家绣花多取材于花、草、虫、鱼、鸟、兽、竹、树等物或者绣“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鸳鸯戏水”、“喜鹊闹梅”、“仙鹤松涛”等传统图案等。
制陶
土家族的制陶工艺源远流长,和土家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从土家族地区发掘出土的文物中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土家先民就制作了灰陶、黄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古陶器。从古陶器和陶片残迹可以清楚的辨认出这些陶器中有陶钵、陶豆、陶盒、陶罐、陶盆、陶斧等,不仅造型多种多样,而且工艺精湛。可见,土家族先民与陶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土家族传承了其先民的制陶工艺,直到今天还与土家族人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土家族人使用和烧制的陶器主要有缸、盆、钵、灯台、香炉、高脚酒坛、蒸锅、熬罐、花瓶、壶、水缸、酒瓶等等。
印染 土家族染制蓝引花布,有其独到的方法和特殊的艺术效果。土家族人将蓝印花布大多用于制作被面、床单、帐檐、门帘、包袱、围兜、围裙、枕头、桌布、窗帘等等,为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增添了质朴天然的色调和韵致。
编织
土家族的编织工艺大致分为藤编、草编、竹编三大类。
藤编
土家族的藤编制品主要有藤箱、藤篮、藤椅、藤盘、藤席等。
草编
土家族的草编制品以草鞋为主。
竹编
鄂西土家族在使用竹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竹编工艺。竹编工艺是土家族编织艺术中种类最多、工艺最精、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门类。竹编工艺在土家族人的生活、生产中,除了各种筐、箩、篓、簟、床、椅、架等大型用具外,还有牛羊嘴笼子、捞斗、壕子、筝架、斗笠、鸟笼等小型用具。
土家族的竹编工艺的制作类型大致可分为编篾类、丝篾类、并合类三种。编篾类织品主要有筐、簸、席、箱和装饰品。土家族艺人编织篾篾质讲究,做工精细,柔韧可叠,花纹古雅,熔书法美术于一炉,集观赏实用于一体。丝篾类织品主要有花篮、背笼、饭篓和小孩摇篮。其中,背笼形式多样,小孩摇篮最具特色。并合类竹器主要有竹桌、竹椅、竹凳、躺椅、书架、竹床等,古扑大方,充满自然美。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听证会
专题专栏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