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杨盛龙:毕兹卡不倦的歌者

时间:2020-11-13 16:11:22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覃代伦

QQ截图20201113164146.jpg

杨盛龙兄与我山同脉,水同源,人同根,我们都来自一个古老又伟大的民族——土家族(土家语为“毕兹卡”),都生长于大湘西文化的沃野上,都工作生活在祖国的心脏,都自称为北漂帝都的大湘西“乡下人”。八小时之外,我们都喜欢舞点文、弄点墨,记录一下人生苦旅中的点点滴滴或一抹亮色!如今,团结出版社隆重推出杨盛龙散文新作《火塘集》,嘱余为序,那就讲一讲大湘西火塘边常讲的热乎乎的老故事吧!

还在那遥远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怀揣着一个“作家梦”的乡下人我走进中央民族学院(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的校园里,杨盛龙大哥那时已从大湘西深处的吉首大学毕业选调到我们的上级机关,正在中央民族学院干训部进修。同是怀揣梦想的大湘西文学青年,同样崇拜大湘西文豪沈从文,长我10岁的杨盛龙大哥与我很快熟悉如亲兄弟了。记得那时花城出版社出版12卷本红色封面的《沈从文文集》,每隔一段时间出一本,杨大哥与我从少得可怜的助学金里省下饭菜钱,从西单新华书店里像请宝书一样请来了一本又一本。当时我们两个文学青年扑在沈从文的书上,就像几天滴米未进的饿汉扑在香喷喷的面包上!应该说,是沈从文给了文学青年杨盛龙最原始、最本真、最素朴的文学滋养。沈从文的《边城》《长河》《湘行散记》《湘西》《月下小景》等以大湘西风物为背景的小说或散文,以及近乎白描的写实手法,深深地影响了杨盛龙大湘西题材的文学创作。

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生的苦难对作家或诗人来说,往往是一笔挖掘不尽的宝藏。杨盛龙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有过在故乡龙山县整整当10年农民的生活经历,他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湘西深山里农民的生活刻骨铭心!美学家们说:距离产生美!如同青年沈从文走出大湘西到北京大学当旁听生,青年杨盛龙走出大湘西到北京一个大部委当公务员,与大湘西就有了时间的距离、空间的距离和文化的距离,蓦然回首大湘西,大湘西正在灯火阑珊处,美得让世人惊艳!大湘西的风物、风光与风情,在《蜂趣》《鱼乐》《采蕨》《火塘》《酉水是酒》和《洗车码头》等小散文中得到诗一样的表现!而这一切,源于杨盛龙已经“出山”,从他1993年第一本散文集《山乡小桥》开始,勤奋又多产的杨盛龙又相继推出《出山集》《西湘记忆》《二酉散简》《水杉故里》和《火塘集》!捧读杨盛龙一本本带着油墨芳香的散文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湘西众生态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如同沈从文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湘西众生态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沈从文或是杨盛龙,他们都喜欢用天然去雕饰的白描手法,简短的句子,把大湘西写进“肉”里去,写进“骨”里去!如果说前辈沈从文与后辈杨盛龙还有区别的话,那就是沈从文受更多楚巫文化的影响,作品里有更多、更奇、更神的生死情仇或鬼鬼怪怪,有更多灵与肉纠缠的情爱,有时浪漫得不食人间烟火!而杨盛龙作品里更多大湘西野草一样朴茂的父老乡亲,还有万花筒一样的大湘西风情的短歌简章。大湘西文学的接力棒,自沈从文、汪曾祺而孙健忠、蔡测海,然后是杨盛龙、彭学明,一棒又一棒接力下来了!人文的大湘西!历史的大湘西!民族的大湘西!

杨盛龙人生的头二十多年,甚至没有走出小小的龙山县县境,第一次看见长长的火车他甚至天真地想:火车躺在铁轨上都跑这么快,如果站起来肯定比飞机都跑得快了。他是龙山大山里的鹞子,他飞出大山,就飞到了北京,就落在了国家机关,就有机会走进56个民族的生活天地与心灵世界,因而才有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作品《心心相依》与《边地集》。我仔细拜读过这两本散文集,杨盛龙屐痕所到之处,都有星星点点心灵的记录:草原放眼,彩云南观,天山咏叹,青藏漫步,黄河远上,长江放歌,黔桂行吟,天涯踏浪……杨盛龙从一个“毕兹卡”(土家族)的歌者,向56个民族的歌者前进;从一个小小“家”的“自我”,向大大“国”的“大我”转化。修、齐、治、平是杨盛龙散文作品40年来梯级升华的、有温度的、有高度的主题,更是他人生履历的集大成!如果说,杨盛龙大湘西的散文作品让人能望得见大湘西的山,看得见大湘西的水,记得住大湘西的乡愁,那么,他的56个中华民族散记,更让人记得住这个大湘西乡下人的家国情怀,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脉搏!

中年沈从文曾说他是“进城的乡下人”,杨盛龙作为大湘西走出来的地道的“乡下人”,近城情怯,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古都北京,曾经让他不敢拿起颤抖的笔。历经十余年怯生生的观摩,杨盛龙才敢走进都市唱民谣:《骑车风光》《乡亲乡情》关注城乡二元差别;《一叶知秋》《曾经有水的地方》关注城市里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大隐秦城》《我是你的那个谁》关注都市里的人性……杨盛龙生活与工作的北京市海淀区可以说大气磅礴:上风、上水、上海淀!融智、融财、融天下!但他却幽默地把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笔耕的成果结集为《海淀插秧集》。我捧读这本《海淀插秧集》,突出感觉是城市生活的灯红酒绿给一个乡土作家带来的新奇与思考,闪耀着人性的点点光辉,有时也夹杂着一个乡土作家的不解与无奈。乡土作家写大都市,杨盛龙还有一本力作——《杨盛龙散文又作》,依然是白描的手法,如同中国绘画中的折枝法,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花一草藏大爱!我曾思考,以赵树理为旗手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旗手的“荷花淀派”,他们都进了大城市,但他们的笔为什么没有留下都市生活的印痕呢?为什么杨盛龙可以在乡村与都市生活中自由切换频道呢?

勤奋如斯的大湘西山里人杨盛龙,一个“毕兹卡”不倦的歌者!

责任编辑胡津瑞
标签人物特写    
0

杨盛龙:毕兹卡不倦的歌者

时间:2020-11-13 16:11:22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覃代伦

QQ截图20201113164146.jpg

杨盛龙兄与我山同脉,水同源,人同根,我们都来自一个古老又伟大的民族——土家族(土家语为“毕兹卡”),都生长于大湘西文化的沃野上,都工作生活在祖国的心脏,都自称为北漂帝都的大湘西“乡下人”。八小时之外,我们都喜欢舞点文、弄点墨,记录一下人生苦旅中的点点滴滴或一抹亮色!如今,团结出版社隆重推出杨盛龙散文新作《火塘集》,嘱余为序,那就讲一讲大湘西火塘边常讲的热乎乎的老故事吧!

还在那遥远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怀揣着一个“作家梦”的乡下人我走进中央民族学院(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的校园里,杨盛龙大哥那时已从大湘西深处的吉首大学毕业选调到我们的上级机关,正在中央民族学院干训部进修。同是怀揣梦想的大湘西文学青年,同样崇拜大湘西文豪沈从文,长我10岁的杨盛龙大哥与我很快熟悉如亲兄弟了。记得那时花城出版社出版12卷本红色封面的《沈从文文集》,每隔一段时间出一本,杨大哥与我从少得可怜的助学金里省下饭菜钱,从西单新华书店里像请宝书一样请来了一本又一本。当时我们两个文学青年扑在沈从文的书上,就像几天滴米未进的饿汉扑在香喷喷的面包上!应该说,是沈从文给了文学青年杨盛龙最原始、最本真、最素朴的文学滋养。沈从文的《边城》《长河》《湘行散记》《湘西》《月下小景》等以大湘西风物为背景的小说或散文,以及近乎白描的写实手法,深深地影响了杨盛龙大湘西题材的文学创作。

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生的苦难对作家或诗人来说,往往是一笔挖掘不尽的宝藏。杨盛龙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有过在故乡龙山县整整当10年农民的生活经历,他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湘西深山里农民的生活刻骨铭心!美学家们说:距离产生美!如同青年沈从文走出大湘西到北京大学当旁听生,青年杨盛龙走出大湘西到北京一个大部委当公务员,与大湘西就有了时间的距离、空间的距离和文化的距离,蓦然回首大湘西,大湘西正在灯火阑珊处,美得让世人惊艳!大湘西的风物、风光与风情,在《蜂趣》《鱼乐》《采蕨》《火塘》《酉水是酒》和《洗车码头》等小散文中得到诗一样的表现!而这一切,源于杨盛龙已经“出山”,从他1993年第一本散文集《山乡小桥》开始,勤奋又多产的杨盛龙又相继推出《出山集》《西湘记忆》《二酉散简》《水杉故里》和《火塘集》!捧读杨盛龙一本本带着油墨芳香的散文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湘西众生态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如同沈从文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湘西众生态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沈从文或是杨盛龙,他们都喜欢用天然去雕饰的白描手法,简短的句子,把大湘西写进“肉”里去,写进“骨”里去!如果说前辈沈从文与后辈杨盛龙还有区别的话,那就是沈从文受更多楚巫文化的影响,作品里有更多、更奇、更神的生死情仇或鬼鬼怪怪,有更多灵与肉纠缠的情爱,有时浪漫得不食人间烟火!而杨盛龙作品里更多大湘西野草一样朴茂的父老乡亲,还有万花筒一样的大湘西风情的短歌简章。大湘西文学的接力棒,自沈从文、汪曾祺而孙健忠、蔡测海,然后是杨盛龙、彭学明,一棒又一棒接力下来了!人文的大湘西!历史的大湘西!民族的大湘西!

杨盛龙人生的头二十多年,甚至没有走出小小的龙山县县境,第一次看见长长的火车他甚至天真地想:火车躺在铁轨上都跑这么快,如果站起来肯定比飞机都跑得快了。他是龙山大山里的鹞子,他飞出大山,就飞到了北京,就落在了国家机关,就有机会走进56个民族的生活天地与心灵世界,因而才有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作品《心心相依》与《边地集》。我仔细拜读过这两本散文集,杨盛龙屐痕所到之处,都有星星点点心灵的记录:草原放眼,彩云南观,天山咏叹,青藏漫步,黄河远上,长江放歌,黔桂行吟,天涯踏浪……杨盛龙从一个“毕兹卡”(土家族)的歌者,向56个民族的歌者前进;从一个小小“家”的“自我”,向大大“国”的“大我”转化。修、齐、治、平是杨盛龙散文作品40年来梯级升华的、有温度的、有高度的主题,更是他人生履历的集大成!如果说,杨盛龙大湘西的散文作品让人能望得见大湘西的山,看得见大湘西的水,记得住大湘西的乡愁,那么,他的56个中华民族散记,更让人记得住这个大湘西乡下人的家国情怀,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脉搏!

中年沈从文曾说他是“进城的乡下人”,杨盛龙作为大湘西走出来的地道的“乡下人”,近城情怯,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古都北京,曾经让他不敢拿起颤抖的笔。历经十余年怯生生的观摩,杨盛龙才敢走进都市唱民谣:《骑车风光》《乡亲乡情》关注城乡二元差别;《一叶知秋》《曾经有水的地方》关注城市里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大隐秦城》《我是你的那个谁》关注都市里的人性……杨盛龙生活与工作的北京市海淀区可以说大气磅礴:上风、上水、上海淀!融智、融财、融天下!但他却幽默地把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笔耕的成果结集为《海淀插秧集》。我捧读这本《海淀插秧集》,突出感觉是城市生活的灯红酒绿给一个乡土作家带来的新奇与思考,闪耀着人性的点点光辉,有时也夹杂着一个乡土作家的不解与无奈。乡土作家写大都市,杨盛龙还有一本力作——《杨盛龙散文又作》,依然是白描的手法,如同中国绘画中的折枝法,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花一草藏大爱!我曾思考,以赵树理为旗手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旗手的“荷花淀派”,他们都进了大城市,但他们的笔为什么没有留下都市生活的印痕呢?为什么杨盛龙可以在乡村与都市生活中自由切换频道呢?

勤奋如斯的大湘西山里人杨盛龙,一个“毕兹卡”不倦的歌者!

责任编辑:胡津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