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纪念田心桃:莫忘了她是“土家第一人”

时间:2020-03-20 15:29:00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刘明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田心桃先生去世有一个星期了。 

    11月5日凌晨四时,老人在湖南桑植病逝,享年九十二岁,是仁者的善终。

    这个消息,是当天上午10点,田先生的堂侄重孙田中华在电话中告诉我的。

    听着小田低沉忧伤的声音,我陷入了深重的静穆与沉思之中。

    前几天还只是听说她病了,在河南新乡医院住院,小田还邀请我一起去看看,怎么突然就走了? 

 

    死亡是这个世界最公平的事情,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不管伟人还是凡人,有生必有死,谁也免不了。

    只不过,这位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誉为新中国“土家第一人”的悄然离去,还是多少让人有些伤感。

    和生前被人民日报等竞相宣传相比,她去世后显得太安静了,几乎鲜有媒体报道。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也许,人生美不美,不在形式,自在人心。

    田先生是五号凌晨去世的,六号晚上举行追悼会。我六号一大早特从长沙赶到桑植,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追悼会很安静,布置倒显得特别。在县殡仪馆一栋蓝墙灰瓦的房子前,一副挽联很醒目。

    “土家族金凤凰功劳大于天,教书育人先生桃李满天下。”

    挽联汉字旁还有对应的拼音字母,读起来有些拗口,一问才知是土家语拼音文字。

    现在能说土家语的人很少,能用土家语拼音文字写挽联的更是凤毛麟角。不用多想,这肯定出自好友陈廷亮教授之手。

    果不其然,在灵堂里,我看陈教授正忙着写字,电话接过不停,都是见他朋友圈发了讣告,要代送花圈的人。

    陈廷亮是吉首大学武陵山区发展研究院教授,湖南龙山人,中国土家族文化研究专家。

    我认识陈教授已有四年多了。我们当天相约先后来到桑植,都是为了送送田老。 

    2015年7月,永顺老司城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9月底,遗址公园对外开放。



    记得正是那次陈廷亮先生应邀出席,经湘西州李平副州长的介绍,我们成为了好友。

    那时他是湖北三峡大学教授,和田心桃先生联系多。

    当时听他说,重庆、湖北和贵州一些土家族聚集的县市正积极拜访田先生并有为她建塑像和纪念馆的想法,我们决定行动起来。

    田心桃先生是我们湘西永顺人,也是最早提出“土家”为单一民族的人,她见过毛主席和周总理,参加过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宴。

作为家乡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拜访她,向她介绍家乡有了湖南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身体允许的话,还希望她能来看看。

    当然,我们更想当面听她讲一讲土家族确立前前后后的故事。 

    2015年10月11日上午,在李平副州长带领下,我和陈海波县长一行七人,专程来到新乡河南师范大学拜访了田心桃先生。

    听说家乡来客,田老很高兴,头戴黑帕子,身穿蓝黄相间的土家族盛装迎接我们。

    田老的家很简陋,两室一厅,白墙灰门,沙发陈旧,桌子凳子看起来都有些年头了。

    田老招呼大家随便坐,我拿了个马儿板凳坐下,不由地感慨,这就是新中国“土家第一人”的家?

    老人笑呵呵的叫我们莫嫌弃、别拘束、随便坐,不一会儿,便给我们讲起了六十多年前的往事。 

    1928年4月,田心桃先生出生在湖南永顺县大坝乡(今灵溪镇)溶里村。



    解放前,田先生大学肄业后就在永顺郡联立中学教书。1949年10月,永顺解放后,她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那时,民族地区的知识分子都很少,特别是女知识分子少之又少,她作为宝贵的人才被党组织重点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四十七军驻在永顺专区的一四一师政治部主任李忼,并向他介绍了自己家世和土家情况。

    经李忼主任推荐,1950年8月,她到了湘西行署所在地沅陵,见到了行署主任王含馥,再次谈及了土家相关情况。

    九月初,在湘西行署的介绍下,她作为苗族代表列席了在武汉举行的中南区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为什么作为苗族代表,她说,因为解放前当局还未承认土家这一民族,甚至未听说过。

    由于刚解放不久,组织上认为田心桃的外祖母是苗族人,那就先以苗族代表资格参加会议。

    会议期间,田心桃认真听取了中南局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不时积极争取机会向各界人士介绍土家风土人情。

    正是田心桃不懈的努力,中南局在组织国庆观礼团时,特意安排她去了北京,向党中央汇报土家情况。

    这个难得的机遇,激发了田心桃朴素的民族心理意识。

    在北京,无论是参加宴会,还是参加座谈,田心桃都不失时机的说土家话,聊土家民风民俗。


    一次当中央领导人在接见中问她是哪个民族时,她说“我是毕兹卡(土家人)。”

    她甚至大胆提出,“我们毕兹卡(土家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点,应该是一个单一民族。”

    果然,田心桃的呼声引起了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

    但光说说显然是不行的。

    中央民委拟了一份汉文稿,让各民族代表译成本民族语言,田心桃用流利的土家族语翻译并进行了录音保存。

    独特的语言,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特征。

    尽管现在能说土家话的土家人很少了,但湘西永顺、龙山和保靖一些中小学,仍在坚持用土家语和汉语教学,弥足珍贵。

    有趣的是,和我们聊天时,除了说纯正的家乡话,田老也时不时地用土家族语言讲述往事。

    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二十岁出头的田心桃以极大勇气,首次提出了“土家”为单一民族的重大课题,其意义不言而喻。

    但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的共同体,除了独特语言外,还要有历史渊源、生产方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理想要变为现实,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历史选择了潘光旦。

    潘光旦先生1899年8月出生于江苏,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和民族学家。

    今年是潘先生诞辰120周年。


    那次在河南新乡,田心桃先生多次跟我们提及了潘先生。“土家族确立要感谢他。”

    我是从《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一书中认识潘光旦先生的。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张照片,左起第二人,戴着眼镜,拄着双拐,左脚站在地上,右腿有一截空着……

    他就是潘光旦先生。


    我在他传记中看到:1916年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他因在跳高中受伤没有及时治疗而失去了右腿。

    书封照片上,潘光旦先生穿着厚厚的军大衣,身后的白雪还未融化,可他戴着呢帽,叼着烟斗,眯着眼睛,微笑着望着远方。

    这张照片是湖南老乡张祖道先生拍摄的,拍摄地是湖北巴东县绿葱坡,拍摄时间为1957年1月19日。

    原来,潘光旦除了完成巨著《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更是两次深入土家族聚居地进行考察。

    第一次是1956年5月20日到6月30日的湘西之行,去了吉首、凤凰、花垣、古丈、保靖、龙山七县和湖北来凤县。

    第二次就是1956年11月26日到1957年1月31日,去了川东南和鄂西南十八个县市实地调查。

    田心桃先生告诉过我们,这个时间段,正是中央对土家族民族做出最后认定最关键的时期。

    潘光旦先生一生坚持真理,治学严谨,身体力行,为中国民族大团结的贡献彪炳历史,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前不久,我听说重庆酉阳和湖北恩施为纪念潘光旦先生的丰功伟绩,特为他建有塑像,有时间是要去看看。

    在河南新乡,田先生给我们讲了土家族确立前后的很多往事,提及了很多人,如向达、汪名瑀、严学窘、彭泊、彭勃、彭秀模、田荆贵、彭武一、向正荣…… 

    她说这些人大多不在了,值得我们后人铭记。


    可她很少提及自己的贡献,多次强调是党的民族政策好,“土家”能成为单一民族是全国各方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荣誉面前不伸手,困难面前不低头。这种美德,何尝不是田老那一代人一生的写照?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1956年10月,党中央召开了第八次代表大会,最终确定土家为单一少数民族,并通知湖南省委尽快写出报告。

    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正式公布为“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如今,土家族在中国人口有八百多万了,可土家人在填写民族身份时,有多少人知道田心桃那一代人的努力?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田心桃先生和我们聊天,总是笑着,从来没有提及她的苦难,看得出,她是一个乐观、豁达、感恩的人。


    她说她没有想到二十多岁就见了毛主席,见了那么多的党和国家领导,后来还被送进大学学习,真是最幸福的人!


    要不是这次参加她的追悼会,我也不知道,就在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前夕,她和潘光旦等一批为土家族奔波的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含冤二十多年。

    她的丈夫彭镇宇先生,从未在任何报道中提及,原来他1968年就含冤去世,年仅44岁。

    这是她的儿子田湘君告诉我的。

    彭镇宇是湖南桑植县人,195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解放前在长沙读书时,就已和田心桃认识了。

    彭先生毕业后去了湖北当阳一所中学教书。

    田先生1950年国庆观礼结束后,幸运地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了一年,结业后分配到武汉中南民族学院任教。

    1953年,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田先生考上了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直至退休。

    和恋人聚少离多的日子,两人除了写信还是写信。1960年,正是田心桃打成“右派”期间,他们结婚了。

    田湘君是1966年出生的,他说按照父母的约定,他跟母亲姓,名字是父亲取的。

    直到多年以后,听母亲讲起,田湘君才知自己名字的寓意:湘,就是根在湖南。君,来自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首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短短的四句话,直透人心,诗思来来回回将远隔两地的人紧紧地系在一起。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往事如风,想罢让人不禁黯然神伤。

    如今,田老长眠于爱人的家乡张家界市桑植县。不管是她自己的选择,还是后人善意的安排,其中的寓意感天动地。

    至于她的家乡湘西,能不能为她塑一尊像?建一个纪念馆?放在吉首或永顺,我想应该都是可以的。

    毕竟她是中国“土家第一人”,她的名字应该至少被所有的土家人铭记,最起码家乡人应该铭记。

    一个不知道自己来路的人是可怜的,一个不晓得自己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

    田先生的丧事十分简单,她生前多次嘱咐儿子,她死后不要张扬,越简单越好。

    但入土为安前,总是要有一点仪式。《湘西头条》公众号负责人与我核实相关情况后发了条消息,令人感动。

    张家界原市委书记萧征龙先生知道了,他特送来花圈,并在上面写下了这样的字:田心桃老师千古!初中学生萧征龙敬挽!

    广东省湘西商会副会长彭延福正好在家乡出差,看到了这个消息,连夜赶到桑植,代表商会全体家乡人向田老鞠躬告别。

    湘西土司王朝董事长朱小军,下午特从龙山来到桑植。还有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北大学的领导,也匆匆赶来向田老致敬。

    在田心桃先生的追悼会上,湘西州委、州政府特派州人大副主任宛庆丰和州政协副主席石红带队送了她最后一程。

    永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樊未和永顺县政府副主席胡廷民代表全县五十五万家乡人向田老鞠躬道别。

    张家界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高志军和桑植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陈桂花代表家乡躬迎田老长眠张家界。

    追悼会结束后,我受在外出差的李平副州长委托,特陪田湘君聊了很久,希望他化悲痛为力量,有时间常回家乡走走。

    田湘君很感动,说他童年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在永顺度过的,今后会多多走动。

    分别时,他还告诉我,回到河南后,会将把母亲一些珍贵的遗物清理好,适当时候全部送回湘西。

    这也是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湘西,那是田心桃先生出发的地方,是她时时刻刻魂牵梦绕的家乡。

    大风起兮云飞扬,漂泊的游子归故乡!

    安息吧,田心桃先生!



本文作者刘明与田心桃老人亲切合影。

刘  明:男,湘西人,中新社原记者,湘西十八洞村、大汉控股集团等单位和景区宣传策划顾问。曾被评为新华网十大名博、感动家乡十大人物。 
摄影:刘  明 ,田慈孝,雷家森,佚名。

责任编辑
标签人物特写    
0

纪念田心桃:莫忘了她是“土家第一人”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刘明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田心桃先生去世有一个星期了。 

    11月5日凌晨四时,老人在湖南桑植病逝,享年九十二岁,是仁者的善终。

    这个消息,是当天上午10点,田先生的堂侄重孙田中华在电话中告诉我的。

    听着小田低沉忧伤的声音,我陷入了深重的静穆与沉思之中。

    前几天还只是听说她病了,在河南新乡医院住院,小田还邀请我一起去看看,怎么突然就走了? 

 

    死亡是这个世界最公平的事情,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不管伟人还是凡人,有生必有死,谁也免不了。

    只不过,这位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誉为新中国“土家第一人”的悄然离去,还是多少让人有些伤感。

    和生前被人民日报等竞相宣传相比,她去世后显得太安静了,几乎鲜有媒体报道。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也许,人生美不美,不在形式,自在人心。

    田先生是五号凌晨去世的,六号晚上举行追悼会。我六号一大早特从长沙赶到桑植,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追悼会很安静,布置倒显得特别。在县殡仪馆一栋蓝墙灰瓦的房子前,一副挽联很醒目。

    “土家族金凤凰功劳大于天,教书育人先生桃李满天下。”

    挽联汉字旁还有对应的拼音字母,读起来有些拗口,一问才知是土家语拼音文字。

    现在能说土家语的人很少,能用土家语拼音文字写挽联的更是凤毛麟角。不用多想,这肯定出自好友陈廷亮教授之手。

    果不其然,在灵堂里,我看陈教授正忙着写字,电话接过不停,都是见他朋友圈发了讣告,要代送花圈的人。

    陈廷亮是吉首大学武陵山区发展研究院教授,湖南龙山人,中国土家族文化研究专家。

    我认识陈教授已有四年多了。我们当天相约先后来到桑植,都是为了送送田老。 

    2015年7月,永顺老司城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9月底,遗址公园对外开放。



    记得正是那次陈廷亮先生应邀出席,经湘西州李平副州长的介绍,我们成为了好友。

    那时他是湖北三峡大学教授,和田心桃先生联系多。

    当时听他说,重庆、湖北和贵州一些土家族聚集的县市正积极拜访田先生并有为她建塑像和纪念馆的想法,我们决定行动起来。

    田心桃先生是我们湘西永顺人,也是最早提出“土家”为单一民族的人,她见过毛主席和周总理,参加过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宴。

作为家乡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拜访她,向她介绍家乡有了湖南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身体允许的话,还希望她能来看看。

    当然,我们更想当面听她讲一讲土家族确立前前后后的故事。 

    2015年10月11日上午,在李平副州长带领下,我和陈海波县长一行七人,专程来到新乡河南师范大学拜访了田心桃先生。

    听说家乡来客,田老很高兴,头戴黑帕子,身穿蓝黄相间的土家族盛装迎接我们。

    田老的家很简陋,两室一厅,白墙灰门,沙发陈旧,桌子凳子看起来都有些年头了。

    田老招呼大家随便坐,我拿了个马儿板凳坐下,不由地感慨,这就是新中国“土家第一人”的家?

    老人笑呵呵的叫我们莫嫌弃、别拘束、随便坐,不一会儿,便给我们讲起了六十多年前的往事。 

    1928年4月,田心桃先生出生在湖南永顺县大坝乡(今灵溪镇)溶里村。



    解放前,田先生大学肄业后就在永顺郡联立中学教书。1949年10月,永顺解放后,她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那时,民族地区的知识分子都很少,特别是女知识分子少之又少,她作为宝贵的人才被党组织重点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四十七军驻在永顺专区的一四一师政治部主任李忼,并向他介绍了自己家世和土家情况。

    经李忼主任推荐,1950年8月,她到了湘西行署所在地沅陵,见到了行署主任王含馥,再次谈及了土家相关情况。

    九月初,在湘西行署的介绍下,她作为苗族代表列席了在武汉举行的中南区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为什么作为苗族代表,她说,因为解放前当局还未承认土家这一民族,甚至未听说过。

    由于刚解放不久,组织上认为田心桃的外祖母是苗族人,那就先以苗族代表资格参加会议。

    会议期间,田心桃认真听取了中南局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不时积极争取机会向各界人士介绍土家风土人情。

    正是田心桃不懈的努力,中南局在组织国庆观礼团时,特意安排她去了北京,向党中央汇报土家情况。

    这个难得的机遇,激发了田心桃朴素的民族心理意识。

    在北京,无论是参加宴会,还是参加座谈,田心桃都不失时机的说土家话,聊土家民风民俗。


    一次当中央领导人在接见中问她是哪个民族时,她说“我是毕兹卡(土家人)。”

    她甚至大胆提出,“我们毕兹卡(土家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点,应该是一个单一民族。”

    果然,田心桃的呼声引起了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

    但光说说显然是不行的。

    中央民委拟了一份汉文稿,让各民族代表译成本民族语言,田心桃用流利的土家族语翻译并进行了录音保存。

    独特的语言,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特征。

    尽管现在能说土家话的土家人很少了,但湘西永顺、龙山和保靖一些中小学,仍在坚持用土家语和汉语教学,弥足珍贵。

    有趣的是,和我们聊天时,除了说纯正的家乡话,田老也时不时地用土家族语言讲述往事。

    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二十岁出头的田心桃以极大勇气,首次提出了“土家”为单一民族的重大课题,其意义不言而喻。

    但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的共同体,除了独特语言外,还要有历史渊源、生产方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理想要变为现实,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历史选择了潘光旦。

    潘光旦先生1899年8月出生于江苏,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和民族学家。

    今年是潘先生诞辰120周年。


    那次在河南新乡,田心桃先生多次跟我们提及了潘先生。“土家族确立要感谢他。”

    我是从《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一书中认识潘光旦先生的。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张照片,左起第二人,戴着眼镜,拄着双拐,左脚站在地上,右腿有一截空着……

    他就是潘光旦先生。


    我在他传记中看到:1916年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他因在跳高中受伤没有及时治疗而失去了右腿。

    书封照片上,潘光旦先生穿着厚厚的军大衣,身后的白雪还未融化,可他戴着呢帽,叼着烟斗,眯着眼睛,微笑着望着远方。

    这张照片是湖南老乡张祖道先生拍摄的,拍摄地是湖北巴东县绿葱坡,拍摄时间为1957年1月19日。

    原来,潘光旦除了完成巨著《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更是两次深入土家族聚居地进行考察。

    第一次是1956年5月20日到6月30日的湘西之行,去了吉首、凤凰、花垣、古丈、保靖、龙山七县和湖北来凤县。

    第二次就是1956年11月26日到1957年1月31日,去了川东南和鄂西南十八个县市实地调查。

    田心桃先生告诉过我们,这个时间段,正是中央对土家族民族做出最后认定最关键的时期。

    潘光旦先生一生坚持真理,治学严谨,身体力行,为中国民族大团结的贡献彪炳历史,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前不久,我听说重庆酉阳和湖北恩施为纪念潘光旦先生的丰功伟绩,特为他建有塑像,有时间是要去看看。

    在河南新乡,田先生给我们讲了土家族确立前后的很多往事,提及了很多人,如向达、汪名瑀、严学窘、彭泊、彭勃、彭秀模、田荆贵、彭武一、向正荣…… 

    她说这些人大多不在了,值得我们后人铭记。


    可她很少提及自己的贡献,多次强调是党的民族政策好,“土家”能成为单一民族是全国各方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荣誉面前不伸手,困难面前不低头。这种美德,何尝不是田老那一代人一生的写照?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1956年10月,党中央召开了第八次代表大会,最终确定土家为单一少数民族,并通知湖南省委尽快写出报告。

    1957年1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正式公布为“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如今,土家族在中国人口有八百多万了,可土家人在填写民族身份时,有多少人知道田心桃那一代人的努力?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田心桃先生和我们聊天,总是笑着,从来没有提及她的苦难,看得出,她是一个乐观、豁达、感恩的人。


    她说她没有想到二十多岁就见了毛主席,见了那么多的党和国家领导,后来还被送进大学学习,真是最幸福的人!


    要不是这次参加她的追悼会,我也不知道,就在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前夕,她和潘光旦等一批为土家族奔波的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含冤二十多年。

    她的丈夫彭镇宇先生,从未在任何报道中提及,原来他1968年就含冤去世,年仅44岁。

    这是她的儿子田湘君告诉我的。

    彭镇宇是湖南桑植县人,195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解放前在长沙读书时,就已和田心桃认识了。

    彭先生毕业后去了湖北当阳一所中学教书。

    田先生1950年国庆观礼结束后,幸运地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了一年,结业后分配到武汉中南民族学院任教。

    1953年,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田先生考上了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直至退休。

    和恋人聚少离多的日子,两人除了写信还是写信。1960年,正是田心桃打成“右派”期间,他们结婚了。

    田湘君是1966年出生的,他说按照父母的约定,他跟母亲姓,名字是父亲取的。

    直到多年以后,听母亲讲起,田湘君才知自己名字的寓意:湘,就是根在湖南。君,来自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首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短短的四句话,直透人心,诗思来来回回将远隔两地的人紧紧地系在一起。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往事如风,想罢让人不禁黯然神伤。

    如今,田老长眠于爱人的家乡张家界市桑植县。不管是她自己的选择,还是后人善意的安排,其中的寓意感天动地。

    至于她的家乡湘西,能不能为她塑一尊像?建一个纪念馆?放在吉首或永顺,我想应该都是可以的。

    毕竟她是中国“土家第一人”,她的名字应该至少被所有的土家人铭记,最起码家乡人应该铭记。

    一个不知道自己来路的人是可怜的,一个不晓得自己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

    田先生的丧事十分简单,她生前多次嘱咐儿子,她死后不要张扬,越简单越好。

    但入土为安前,总是要有一点仪式。《湘西头条》公众号负责人与我核实相关情况后发了条消息,令人感动。

    张家界原市委书记萧征龙先生知道了,他特送来花圈,并在上面写下了这样的字:田心桃老师千古!初中学生萧征龙敬挽!

    广东省湘西商会副会长彭延福正好在家乡出差,看到了这个消息,连夜赶到桑植,代表商会全体家乡人向田老鞠躬告别。

    湘西土司王朝董事长朱小军,下午特从龙山来到桑植。还有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北大学的领导,也匆匆赶来向田老致敬。

    在田心桃先生的追悼会上,湘西州委、州政府特派州人大副主任宛庆丰和州政协副主席石红带队送了她最后一程。

    永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樊未和永顺县政府副主席胡廷民代表全县五十五万家乡人向田老鞠躬道别。

    张家界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高志军和桑植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陈桂花代表家乡躬迎田老长眠张家界。

    追悼会结束后,我受在外出差的李平副州长委托,特陪田湘君聊了很久,希望他化悲痛为力量,有时间常回家乡走走。

    田湘君很感动,说他童年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在永顺度过的,今后会多多走动。

    分别时,他还告诉我,回到河南后,会将把母亲一些珍贵的遗物清理好,适当时候全部送回湘西。

    这也是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湘西,那是田心桃先生出发的地方,是她时时刻刻魂牵梦绕的家乡。

    大风起兮云飞扬,漂泊的游子归故乡!

    安息吧,田心桃先生!



本文作者刘明与田心桃老人亲切合影。

刘  明:男,湘西人,中新社原记者,湘西十八洞村、大汉控股集团等单位和景区宣传策划顾问。曾被评为新华网十大名博、感动家乡十大人物。 
摄影:刘  明 ,田慈孝,雷家森,佚名。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