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旧站数据

中国土家织锦之乡湖南龙山

时间:2020-03-20 15:28:52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彭英子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摄影:邱洪斌)

    龙山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土家文化和历史文化尤其显著,被誉“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原始森林”。西兰卡普(土家织锦)正是这原始森林中的一朵璀灿的奇葩。

    土家织锦是一种极古老的民间艺术,土家语称“西兰卡普”,汉语叫“土花布”、“土花铺盖”、“打花铺盖”。

    土家织锦历史悠久,它是土家族社会生活的产物。从土著先民的原始编织物到用麻绩成的布,土家语叫(hó土家语音)“褐”,褐有三种,一种是用麻绩成的布叫“泽兰”,另一种是用蚕丝绩成的布叫“沙泽”;用棉绩成的布叫“幏(jiā)机布”。《说文解字》载:“幏:南郡蛮夷‘賨(cóng)布’”,再到兰干细布、斑布、溪洞布到现在的“西兰卡普”(土家织锦)这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是土家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真实写照。

    一、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

    (一)泽兰

    早在史前人类时期,土家先人就掌握了编织技术,当时主要是用藤索织成的“日”(网)。进而用野麻构皮等植物纤维,织造了“褐”(粗布),《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褐以毳织之,若今马衣也。或曰褐炱衣也;一曰粗布衣也。”,并做成衣服。因为土家语麻称为“泽库”,用麻织成的“褐”(布)又叫“泽兰”。这就是土家族造的最初的布。

    这些,可以从龙山县出土文物来左证。里耶溪口台地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原里耶前街(保靖县清水坪镇魏家寨)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都有古人类——里耶人(中国南猿的支系)的文明。2002年夏,在里耶秦汉古城出土的秦简、金属工具、陶纺纶、竹篾、棕麻纺织物,印有布的陶器、瓦罐,以及2006年3月在龙山华塘龙头商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纺纶,印有布纹的文物和苗儿滩商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纺纶等都在证实在商周时期就流行于酉水北岸的。“泽兰”(土布)就是土家织锦的鼻祖。

    (二)賨布(幏褐机)

    布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转入文明时代的关键物,它和火一样是文明的象征。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织造技术也不断的提高。棉花的种植,增加织布业的发展,善于织造的土家人,大量用棉织布。这种布土家语叫“幏机褐”(棉布),(《后汉书·南蛮传》:“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三尺。”)较之“泽兰”又软又暖且耐用。《说文解字》载“幏,南郡蛮賨布”。《土家族简史》记载“秦汉时期土家族先民就会纺织的精工细布,史称‘賨布’,以后包括土家族在内的一些中南、西南民族所织的‘峒锦’也早就闻名于世。”这种布引起了统治者们关注,也成了土酋们向朝廷进献的贡品。1979年版的《辞海》载“賨布:秦汉时期湖南、四川一带少数民族作为赋税交纳的布匹。《后汉书·南蛮传》: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成了代替银两纳赋的主要产品,成了土家织锦的奠基石。

    (三)兰干细布,土家织锦的雏形期

    两晋南北朝以后,出现了“兰干细布”。细白精致的布绢、布锦,深受封建领主的宠爱。他们为了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索取土家族地区的布帛,大量掠夺土家族地区的人口,采取以一匹布换回一个被掠夺人的办法,掠取土家工艺成果。《土家族简史》有这样的一段记载:“羁縻州县(土司制度)的封建领主贪得无厌,富于掠夺性,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和经济利益,往往向邻近的地方掠夺土地、财产和人口。唐宋时,这些领主们掠夺人户为奴的情况十分严重。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黔中风俗仍‘多掠良人卖为奴婢。’北宋时,由于食盐供应困难,引起了土家族人民的强烈不满,施、黔、高、溪四州的封建领主(土司)乘机攻州县,掠民男女自入溪峒;少则数十,多至数百。仅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夔州路转运使丁谓以绢一匹换回被掠丁口一人,从四川就赎回丁口万余名。(《资治通鉴》卷二十三)可见掠夺丁口之多,触目惊心。封建领主(土司)把掠夺人口用为一种补充农奴与发财致富的手段。”这是美丽的兰干细布织就的一幅惨痛的画面。

    在“一匹布绢可以挽回一个人生命的历史背景下,其布的价值更加弥足珍贵,从而促进了民间织造业的发展。《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说:‘阑干细布,织成文如绫锦。’”《溪蛮丛笑》中有“汉传载阑干。阑干僚言紵。今有绩织细白苧麻,以旬月而成,名娘子布。”娘子布很形象,每到农闲时,母女就绩麻挽线,把麻一根一根细细分开成线,并结连挽成“泽尺克”(土家语)即麻团。再织成布。所以有:‘麻麻得,泽裤车’的儿歌,意思是妇女绩麻。”这和民国版《龙山县志》所载有相符之处:“汉传统阑干,獠言纻巾,有绩织白纻麻,以旬月而成,名娘子布。布即苗锦。绩五色裙,或作巾,曰峒巾……”由于织造生产技术的提高,绩织工艺不断创新,可以织造细腻精致的布匹。这种用苎麻织成的布,土家语还是叫“泽兰”做成的衣叫“泽兰丝巴”,后因大量汉语的使用,又叫“苎布丝巴”。现在土家语的坡脚等地区,还在使用。因麻属凉性,是夏季服装的良好布料,再用五色染成作裙作巾。这是织锦的雏形阶段。

    四、斑布,成形的土家织锦

    唐后,我国南方各民族用苎麻、木绵、蚕丝等材料织布,出现了柔软厚致的“五色斑布”。据宋《大平御览》中云:“五色斑布,以丝布,古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毳,中有核如珠玉,细过丝棉。人将用之,则出其核,但纺不绩,在意小抽相牵引,无有断绝。欲为斑布,则染之五色,以为布,柔软厚致。”斑布,即一块布上有了不同颜色的条纹,或用几种颜色组合成图案,斑澜可观,这是土家妇女长期织造智慧的艰辛凝聚,是土家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自然流露,是千丝万缕连结成的艺术结晶,按现代的话说,是巨大的科研成果。清乾隆28年《永顺府志》载:“土锦、斑布,《一统志》、《湖南通志》皆云永顺出(龙山属永顺府)《山龙县志》云:土妇颇善纺织,布用麻,工与汉人等。土锦或经线皆丝,或经棉纬,用一手织纬,一手挑花(色线),遂成五色。其挑花用细牛角。”

    以上记载,认定了,斑布,就是土家织锦,工艺水平与汉人相等,皆细致可观。道出龙山土家族妇女“树桑饲蚕”、“丝皆家出”,用勤劳的双手,传统的方法,在织造工艺上精益求精,日臻完美,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土家织锦。

    (五)“溪峒布”土家织锦鼎盛时期

    讲锦必讲布,布是锦的基础。土家先民照蜘蛛结成的网,用藤蔓或树皮纤维织成了捕猎和捕鱼的“日”(网),再用野麻等皮质纤维织成了“褐”(布)即“泽兰”,进而用棉纱织成“幏叽褐”(棉布)。然后养蚕缫丝,织成丝布,土家语叫“沙泽”,用丝缝制衣裤,叫“沙泽丝巴”、“沙泽裤”。这种称呼沿袭至今。

    唐宋时期,北方连年战争,南方却偏安一隅,这种局面有利益南方民族经济的发展,土家族的经济商业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封建领主(土司)与封建朝廷之间建立的“纳贡”与“回赐”的关系。从客观上讲,这些“回赐”所得一部分用于自己消费外,更多的是用于加强同各民族的贸易往来,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加大交流渠道,壮大经济实力,从而带动了土家族地区的民间经济贸易。

    土家族的兰干细布,斑布就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溪峒布”。光绪《龙山县志》记载:“绩五色线为之,纹斑斓可观。俗用以为被或巾,故又称‘峒巾’。”这些溪峒布当时十分出色,“土民喜斑斓服色”,是土家族的最具特色的服饰。在民间贸易往来中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气象,为土家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土锦”土家织锦

    以溪峒布(土家织锦)的个体纺织经济,伴随着土司制度的结束而失去了主导地位。
清“改土归流”完成后,为了便于统治和管理,达到加速汉化土家族的目的,解除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有利于民族间往来和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大批的汉人带着各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随之迁入土家族地区,使土家族地区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不断得到改观。同时,“土民喜斑斓服色”、“男女服饰不分”的传统衣裙受到限制。向清一色的“满襟衣”、“对胸衣”、“大便裤”转变。五彩斑斓的“柔软厚致”的锦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土家族简史》记述:“土家族妇女利用自己种植的棉花、苎麻、纺纱织布,满足自己家庭的需要,也有以产品供应售的,‘家织斑布,散卖诸里,以为恒业。’但所用织机,低而小,布宽不足一尺。汉族手工业者带去比较先进的纺用脚车,生产效率高,日夜可纺八两,且质量好,土民‘渐次有效之者’。手工业的分工愈来愈细,土、木、竹、石、裁缝、机匠之属,各有专司。一些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生产,以出售于工业产品为主,‘或居肆扬以货,或代人造作,课其成,以给费若干’。”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织锦家庭不得不将重点转向一般的民用的土布,当起了“它座”(机匠)。而多数人为了婚嫁习俗的需要,保留了织锦工艺,并向被盖、装饰品等方向拓展。则出现了以被面为代表的“西兰卡普”。在工艺上,突出表现“土布”的基础上,贵在体现它高出“土布”之为“锦”的格调上。广大土家妇女千百年来在低小的机上,阔不足盈尺的锦上辛勤编织着自己的生活,有一《竹技词》这样讴歌“土家妇女善持家,月上东山夜绩麻;莫笑姑娘年纪小,机床学织牡丹花”。成为姑娘们心爱的“西兰卡普”,婚嫁亮丽嫁装,正是她们从小到老,日夜劳作才能使土家织锦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扎根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绽放光彩,显示出勃勃生机。1939年民国《龙山县志》记载:土家织锦“近有征往长沙、南京及东西各国备品列者”,成了民族交往的使者。这不仅对土家族的文明,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土家织锦也由“土妇善织锦”而成名。

    二、土家织锦的工艺流程及传统纹样

    土家织锦俗称“打花”、“打土花”、“土花铺盖”、“西兰卡普”或“丝兰卡卜”。

    1、传统工艺流程

    原料通常用棉线、麻线、丝线。采用野生的红花、乌莓、桅子、姜黄、蓝靛、土红、五倍子等天然染料为颜色,将丝线漂洗后上色,用腊或明矾固色,增其光泽。以深靛色、黑色为底色,配以红、白、黄、绿、蓝、紫色为纬线,艳而不俗,清新明快,斑斓多姿。

    传统织锦通过原始的手工操作,采用“通经断纬、断尾挖花”的方式,凭作口传心授的“摹仿记忆”,在木制的斜织机上反面挑花而成。其工艺流程包括纺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检综、翻蒿、捡花、捆杆上机、织布边、挑织十二程序,分“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和“上下斜”斜纹彩色两大流派系列。其中“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织锦是在普通平纹布面上,喂线挖花而成。“上下斜”斜纹织锦,是在“对斜”平纹素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色彩以黑及重色为主,大胆使用补色,层层逐渐推移,具有强烈的节奏变化和鲜明的对比效果,又因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色彩秩序化的退晕手法,使对比色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织机为一种纯木质腰式斜织机,由机头、滚板、综杆、竹箱、梭罗、踩棍、滚棒,筒篙、桃子、地桩、布鸽(鱼儿)组成。分大机头和小机头两种。

    2、土家织锦传统纹样

    织锦纹样的题材内容、色彩运用的法则、纹样构图的形式灵活多变。纹样构图多以菱形、横式长方条形、斜式交叉的几何图案为主,用抽象表现其神形兼备的韵味。花样取材广泛,主要有植物、动物、天象、地舆、用品、字、勾、民俗理念等。目前,流传在县境内的传统花样有220多种。其中120种已被研究专家、学者收集珍藏(附土家语织锦名称)。

    三、龙山县是中国土家织锦主产地

    土家织锦作为见证土家族历史发展的实物例证,揭示着土家族从原始走向现代的特有的文化现象。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及广泛的实用价值。自古以来,土家织锦就是龙山县人民的经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土家织锦产区主要分布在今湘西龙山县境洗车河流域的苗儿滩镇、捞车及靛房、坡脚……(《民间织锦·湖南民间织锦·土家锦》/汪为义、田顺新、田大年撰——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11)”

    由于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土家织锦成了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极受游客的青睐。为此,全县土家织锦女外出打工从事织锦业的人数增多。据调查,全县织锦女外出打工从事织锦业的人数增多。据调查,全县织锦女外出打工织锦的有174人。她们分别在深圳、武汉、长沙、重庆和湘鄂渝边区的湖南张家界、花垣、永顺、王村、石门、吉首、凤凰、湖北省长阳、来凤、鹤峰、恩施、宜昌以及重庆市的秀山、酉阳……等地从事织锦业务。

    据2006年统计全县有土家织锦艺人4034人,有织锦机3814台。全县织锦户基本上每户有一台织机。织锦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洗车河流域的洗车镇、苗儿滩镇、靛房镇、隆头镇、他沙乡和里耶镇、贾市乡、内溪乡,以及民安街道办事处。其中以苗儿滩为土家织锦的核心区域,以此为中心,土家织锦四向布陈。另外,30岁以上的苗儿滩籍女生,其中有80%的会织土家锦。出现了叶玉翠、叶水云、刘代娥、叶菊秀等国家级织锦工艺大师,11位优秀传承人。因此,1995年12月,苗儿滩镇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湖南省土家织锦之乡”的称号。2006年6月被国家授予“中国土家织锦之乡”称号。龙山是土家织锦的源,苗儿滩是土家织锦的根。(作者单位:湖南省龙山县民族局)
责任编辑
标签旧站数据    
0
旧站数据
参与互动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中国土家织锦之乡湖南龙山

时间:2020-03-20 15:28:52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彭英子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摄影:邱洪斌)

    龙山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土家文化和历史文化尤其显著,被誉“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原始森林”。西兰卡普(土家织锦)正是这原始森林中的一朵璀灿的奇葩。

    土家织锦是一种极古老的民间艺术,土家语称“西兰卡普”,汉语叫“土花布”、“土花铺盖”、“打花铺盖”。

    土家织锦历史悠久,它是土家族社会生活的产物。从土著先民的原始编织物到用麻绩成的布,土家语叫(hó土家语音)“褐”,褐有三种,一种是用麻绩成的布叫“泽兰”,另一种是用蚕丝绩成的布叫“沙泽”;用棉绩成的布叫“幏(jiā)机布”。《说文解字》载:“幏:南郡蛮夷‘賨(cóng)布’”,再到兰干细布、斑布、溪洞布到现在的“西兰卡普”(土家织锦)这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是土家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真实写照。

    一、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

    (一)泽兰

    早在史前人类时期,土家先人就掌握了编织技术,当时主要是用藤索织成的“日”(网)。进而用野麻构皮等植物纤维,织造了“褐”(粗布),《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褐以毳织之,若今马衣也。或曰褐炱衣也;一曰粗布衣也。”,并做成衣服。因为土家语麻称为“泽库”,用麻织成的“褐”(布)又叫“泽兰”。这就是土家族造的最初的布。

    这些,可以从龙山县出土文物来左证。里耶溪口台地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原里耶前街(保靖县清水坪镇魏家寨)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都有古人类——里耶人(中国南猿的支系)的文明。2002年夏,在里耶秦汉古城出土的秦简、金属工具、陶纺纶、竹篾、棕麻纺织物,印有布的陶器、瓦罐,以及2006年3月在龙山华塘龙头商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纺纶,印有布纹的文物和苗儿滩商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纺纶等都在证实在商周时期就流行于酉水北岸的。“泽兰”(土布)就是土家织锦的鼻祖。

    (二)賨布(幏褐机)

    布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转入文明时代的关键物,它和火一样是文明的象征。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织造技术也不断的提高。棉花的种植,增加织布业的发展,善于织造的土家人,大量用棉织布。这种布土家语叫“幏机褐”(棉布),(《后汉书·南蛮传》:“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三尺。”)较之“泽兰”又软又暖且耐用。《说文解字》载“幏,南郡蛮賨布”。《土家族简史》记载“秦汉时期土家族先民就会纺织的精工细布,史称‘賨布’,以后包括土家族在内的一些中南、西南民族所织的‘峒锦’也早就闻名于世。”这种布引起了统治者们关注,也成了土酋们向朝廷进献的贡品。1979年版的《辞海》载“賨布:秦汉时期湖南、四川一带少数民族作为赋税交纳的布匹。《后汉书·南蛮传》: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成了代替银两纳赋的主要产品,成了土家织锦的奠基石。

    (三)兰干细布,土家织锦的雏形期

    两晋南北朝以后,出现了“兰干细布”。细白精致的布绢、布锦,深受封建领主的宠爱。他们为了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索取土家族地区的布帛,大量掠夺土家族地区的人口,采取以一匹布换回一个被掠夺人的办法,掠取土家工艺成果。《土家族简史》有这样的一段记载:“羁縻州县(土司制度)的封建领主贪得无厌,富于掠夺性,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地和经济利益,往往向邻近的地方掠夺土地、财产和人口。唐宋时,这些领主们掠夺人户为奴的情况十分严重。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黔中风俗仍‘多掠良人卖为奴婢。’北宋时,由于食盐供应困难,引起了土家族人民的强烈不满,施、黔、高、溪四州的封建领主(土司)乘机攻州县,掠民男女自入溪峒;少则数十,多至数百。仅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夔州路转运使丁谓以绢一匹换回被掠丁口一人,从四川就赎回丁口万余名。(《资治通鉴》卷二十三)可见掠夺丁口之多,触目惊心。封建领主(土司)把掠夺人口用为一种补充农奴与发财致富的手段。”这是美丽的兰干细布织就的一幅惨痛的画面。

    在“一匹布绢可以挽回一个人生命的历史背景下,其布的价值更加弥足珍贵,从而促进了民间织造业的发展。《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说:‘阑干细布,织成文如绫锦。’”《溪蛮丛笑》中有“汉传载阑干。阑干僚言紵。今有绩织细白苧麻,以旬月而成,名娘子布。”娘子布很形象,每到农闲时,母女就绩麻挽线,把麻一根一根细细分开成线,并结连挽成“泽尺克”(土家语)即麻团。再织成布。所以有:‘麻麻得,泽裤车’的儿歌,意思是妇女绩麻。”这和民国版《龙山县志》所载有相符之处:“汉传统阑干,獠言纻巾,有绩织白纻麻,以旬月而成,名娘子布。布即苗锦。绩五色裙,或作巾,曰峒巾……”由于织造生产技术的提高,绩织工艺不断创新,可以织造细腻精致的布匹。这种用苎麻织成的布,土家语还是叫“泽兰”做成的衣叫“泽兰丝巴”,后因大量汉语的使用,又叫“苎布丝巴”。现在土家语的坡脚等地区,还在使用。因麻属凉性,是夏季服装的良好布料,再用五色染成作裙作巾。这是织锦的雏形阶段。

    四、斑布,成形的土家织锦

    唐后,我国南方各民族用苎麻、木绵、蚕丝等材料织布,出现了柔软厚致的“五色斑布”。据宋《大平御览》中云:“五色斑布,以丝布,古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毳,中有核如珠玉,细过丝棉。人将用之,则出其核,但纺不绩,在意小抽相牵引,无有断绝。欲为斑布,则染之五色,以为布,柔软厚致。”斑布,即一块布上有了不同颜色的条纹,或用几种颜色组合成图案,斑澜可观,这是土家妇女长期织造智慧的艰辛凝聚,是土家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自然流露,是千丝万缕连结成的艺术结晶,按现代的话说,是巨大的科研成果。清乾隆28年《永顺府志》载:“土锦、斑布,《一统志》、《湖南通志》皆云永顺出(龙山属永顺府)《山龙县志》云:土妇颇善纺织,布用麻,工与汉人等。土锦或经线皆丝,或经棉纬,用一手织纬,一手挑花(色线),遂成五色。其挑花用细牛角。”

    以上记载,认定了,斑布,就是土家织锦,工艺水平与汉人相等,皆细致可观。道出龙山土家族妇女“树桑饲蚕”、“丝皆家出”,用勤劳的双手,传统的方法,在织造工艺上精益求精,日臻完美,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土家织锦。

    (五)“溪峒布”土家织锦鼎盛时期

    讲锦必讲布,布是锦的基础。土家先民照蜘蛛结成的网,用藤蔓或树皮纤维织成了捕猎和捕鱼的“日”(网),再用野麻等皮质纤维织成了“褐”(布)即“泽兰”,进而用棉纱织成“幏叽褐”(棉布)。然后养蚕缫丝,织成丝布,土家语叫“沙泽”,用丝缝制衣裤,叫“沙泽丝巴”、“沙泽裤”。这种称呼沿袭至今。

    唐宋时期,北方连年战争,南方却偏安一隅,这种局面有利益南方民族经济的发展,土家族的经济商业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封建领主(土司)与封建朝廷之间建立的“纳贡”与“回赐”的关系。从客观上讲,这些“回赐”所得一部分用于自己消费外,更多的是用于加强同各民族的贸易往来,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加大交流渠道,壮大经济实力,从而带动了土家族地区的民间经济贸易。

    土家族的兰干细布,斑布就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溪峒布”。光绪《龙山县志》记载:“绩五色线为之,纹斑斓可观。俗用以为被或巾,故又称‘峒巾’。”这些溪峒布当时十分出色,“土民喜斑斓服色”,是土家族的最具特色的服饰。在民间贸易往来中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气象,为土家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土锦”土家织锦

    以溪峒布(土家织锦)的个体纺织经济,伴随着土司制度的结束而失去了主导地位。
清“改土归流”完成后,为了便于统治和管理,达到加速汉化土家族的目的,解除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禁令,有利于民族间往来和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大批的汉人带着各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随之迁入土家族地区,使土家族地区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不断得到改观。同时,“土民喜斑斓服色”、“男女服饰不分”的传统衣裙受到限制。向清一色的“满襟衣”、“对胸衣”、“大便裤”转变。五彩斑斓的“柔软厚致”的锦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土家族简史》记述:“土家族妇女利用自己种植的棉花、苎麻、纺纱织布,满足自己家庭的需要,也有以产品供应售的,‘家织斑布,散卖诸里,以为恒业。’但所用织机,低而小,布宽不足一尺。汉族手工业者带去比较先进的纺用脚车,生产效率高,日夜可纺八两,且质量好,土民‘渐次有效之者’。手工业的分工愈来愈细,土、木、竹、石、裁缝、机匠之属,各有专司。一些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生产,以出售于工业产品为主,‘或居肆扬以货,或代人造作,课其成,以给费若干’。”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织锦家庭不得不将重点转向一般的民用的土布,当起了“它座”(机匠)。而多数人为了婚嫁习俗的需要,保留了织锦工艺,并向被盖、装饰品等方向拓展。则出现了以被面为代表的“西兰卡普”。在工艺上,突出表现“土布”的基础上,贵在体现它高出“土布”之为“锦”的格调上。广大土家妇女千百年来在低小的机上,阔不足盈尺的锦上辛勤编织着自己的生活,有一《竹技词》这样讴歌“土家妇女善持家,月上东山夜绩麻;莫笑姑娘年纪小,机床学织牡丹花”。成为姑娘们心爱的“西兰卡普”,婚嫁亮丽嫁装,正是她们从小到老,日夜劳作才能使土家织锦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扎根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绽放光彩,显示出勃勃生机。1939年民国《龙山县志》记载:土家织锦“近有征往长沙、南京及东西各国备品列者”,成了民族交往的使者。这不仅对土家族的文明,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土家织锦也由“土妇善织锦”而成名。

    二、土家织锦的工艺流程及传统纹样

    土家织锦俗称“打花”、“打土花”、“土花铺盖”、“西兰卡普”或“丝兰卡卜”。

    1、传统工艺流程

    原料通常用棉线、麻线、丝线。采用野生的红花、乌莓、桅子、姜黄、蓝靛、土红、五倍子等天然染料为颜色,将丝线漂洗后上色,用腊或明矾固色,增其光泽。以深靛色、黑色为底色,配以红、白、黄、绿、蓝、紫色为纬线,艳而不俗,清新明快,斑斓多姿。

    传统织锦通过原始的手工操作,采用“通经断纬、断尾挖花”的方式,凭作口传心授的“摹仿记忆”,在木制的斜织机上反面挑花而成。其工艺流程包括纺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检综、翻蒿、捡花、捆杆上机、织布边、挑织十二程序,分“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和“上下斜”斜纹彩色两大流派系列。其中“数纱花”、“对斜”平纹素色织锦是在普通平纹布面上,喂线挖花而成。“上下斜”斜纹织锦,是在“对斜”平纹素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色彩以黑及重色为主,大胆使用补色,层层逐渐推移,具有强烈的节奏变化和鲜明的对比效果,又因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色彩秩序化的退晕手法,使对比色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织机为一种纯木质腰式斜织机,由机头、滚板、综杆、竹箱、梭罗、踩棍、滚棒,筒篙、桃子、地桩、布鸽(鱼儿)组成。分大机头和小机头两种。

    2、土家织锦传统纹样

    织锦纹样的题材内容、色彩运用的法则、纹样构图的形式灵活多变。纹样构图多以菱形、横式长方条形、斜式交叉的几何图案为主,用抽象表现其神形兼备的韵味。花样取材广泛,主要有植物、动物、天象、地舆、用品、字、勾、民俗理念等。目前,流传在县境内的传统花样有220多种。其中120种已被研究专家、学者收集珍藏(附土家语织锦名称)。

    三、龙山县是中国土家织锦主产地

    土家织锦作为见证土家族历史发展的实物例证,揭示着土家族从原始走向现代的特有的文化现象。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及广泛的实用价值。自古以来,土家织锦就是龙山县人民的经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土家织锦产区主要分布在今湘西龙山县境洗车河流域的苗儿滩镇、捞车及靛房、坡脚……(《民间织锦·湖南民间织锦·土家锦》/汪为义、田顺新、田大年撰——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11)”

    由于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土家织锦成了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极受游客的青睐。为此,全县土家织锦女外出打工从事织锦业的人数增多。据调查,全县织锦女外出打工从事织锦业的人数增多。据调查,全县织锦女外出打工织锦的有174人。她们分别在深圳、武汉、长沙、重庆和湘鄂渝边区的湖南张家界、花垣、永顺、王村、石门、吉首、凤凰、湖北省长阳、来凤、鹤峰、恩施、宜昌以及重庆市的秀山、酉阳……等地从事织锦业务。

    据2006年统计全县有土家织锦艺人4034人,有织锦机3814台。全县织锦户基本上每户有一台织机。织锦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洗车河流域的洗车镇、苗儿滩镇、靛房镇、隆头镇、他沙乡和里耶镇、贾市乡、内溪乡,以及民安街道办事处。其中以苗儿滩为土家织锦的核心区域,以此为中心,土家织锦四向布陈。另外,30岁以上的苗儿滩籍女生,其中有80%的会织土家锦。出现了叶玉翠、叶水云、刘代娥、叶菊秀等国家级织锦工艺大师,11位优秀传承人。因此,1995年12月,苗儿滩镇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湖南省土家织锦之乡”的称号。2006年6月被国家授予“中国土家织锦之乡”称号。龙山是土家织锦的源,苗儿滩是土家织锦的根。(作者单位:湖南省龙山县民族局)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