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新价值 引领生活新方式
[会员登录]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递信息
展示文化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旧站数据
首页
>
旧站数据
印江土家祭风神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印江土家祭风神,俗称“祭土神”,起源于元朝元贞二年(296年),距今有七百多年历史。清朝道光年间《思南府续志》记载:“印江则于六月六日,祭风神,或曰丰神,多以杨姓主其事,届日椎牛烹羔,鸡鹅鱼肉五牲毕具,跪拜仪节,迥与常殊,设楮旗于广场,日大白小白,拜舞其前,士女倾城往观。”此俗在印江自治县板溪乡等地至今尚存。土家人认为,祭风神能消除旱涝之灾,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传元朝时,印江县板溪上下洞巡检司长官任子元(土家族)与四川秀山坪茶司杨姓长官的孙女杨氏(土家族)婚配,因上下二洞山高坡陡,土地癖薄,旱涝无收,杨氏不愿来此地居住,说:“上下二洞田大丘,三年两不收;要想吃饱饭,不离戽水篼。”杨姓长官将祖上遗留下来的红黑两面宝旗送给她说:“这旗能使你旱涝保收。天旱时,将黑旗挥三下,天则下雨;雨多则把红旗舞三次,当即云开日出。”自此以后,上下二洞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知这宝旗传到哪代人,由于戏玩导致天变,引起一阵雷火将二旗烧毁。从此,该地又年年遭灾,只好又派人到坪茶求杨家想法挽回天意。杨姓中有一法师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设法祭风神。于是,祭风神就这样兴起来了。
祭风神的时间为农历六月上旬。届时,上下二洞、大堂坪、风神坳、岩底寨等村寨,选出头人组织风神会(有会田二十多亩),准备供品,买一头大白牛和七十二牲(若七十二牲不齐,则多用鸡鸭代之),并精选高大的竹子做旗杆。
祭风神分大祭和小祭。大祭为十二年一次,上万人参加;小祭三年一次,参加者三千多人。祭坛设在下洞的风神堡上,中间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枫树,称之“神树”。树旁有一座长三间的白山寺,设坛于寺内正殿。坛上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个神位。摆上供食之后,土老司披发执剑走进厨房,在灶前起神。灶前有一人执锅铲铲锅,一人舂擂钵,铲锅声和擂钵声以示雷雨来临。土老司起神敬毕,边歌边舞回到坛前作法。坛前两旁各立十二个陪着土老司祭神的人,每人头戴棕叶粘的尖斗笠,两手合十。两队列前各有一人,一个打鼓,一个敲锣作指挥。锣鼓同击三次,两列的人就要合手弯腰,向左边举手三次;接着打二锤又合手弯腰向右边举手三次。就这样,边歌边舞,左右来回表演,十分庄重严肃。动作不能错,旁观者不能笑,否则就要挨打,这表示要尊敬神灵。这种跳神表演叫敬“缀神”。
接着是竖旗。将两根旗杆排放在坛前,旗杆的顶端绑上旗,土老司敬法以后,由两旁的人群各抬一根旗,不许触地,不停步地抬到风神堡上竖立起来,哪边先倒并且没有犯规,就奖给水酒一坛。旗竖起后,等天下了雨才倒旗。
最后一道法事是杀牲。几个头人在大祭前要先拈阄,看谁拈到的号数占先,就由谁磨三天的刀,用于大祭时杀牛。祭时先用酒将牛灌醉,牛角牛尾挂上爆竹。祭毕,将牛及七十二牲都送到堡上神树前,等时辰一到,先将牛身上的爆竹点燃,使牛围着风神树转一圈,让其乱跑。杀牛的人抹花脸,穿短衣,手执大刀躲在牛必经之地,待牛跑拢,一刀将它砍倒,接着抛掉刀子,跳下河去躲避,称为“掩杀”。随即又将七十二牲全部杀死。
法事结束后,将牛及七十二牲的肉与米合煮成稀饭,由各寨头人领去,分给各家老小吃。土家人认为,多吃就能年年吃上饱饭,吃少了就会饿饭,所以,大家都争着多吃。至今,这一带土家人除祭风神外,还保持着天旱年间煮稀饭分食的民俗。
责任编辑
标签
旧站数据
0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quo..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
旧站数据
专题专栏
更多>
湘西画卷
恩施建州四十周年
云享多彩中华
旅游促进民族交流交往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参与互动
http://www.sina.com.cn/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印江土家祭风神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印江土家祭风神,俗称“祭土神”,起源于元朝元贞二年(296年),距今有七百多年历史。清朝道光年间《思南府续志》记载:“印江则于六月六日,祭风神,或曰丰神,多以杨姓主其事,届日椎牛烹羔,鸡鹅鱼肉五牲毕具,跪拜仪节,迥与常殊,设楮旗于广场,日大白小白,拜舞其前,士女倾城往观。”此俗在印江自治县板溪乡等地至今尚存。土家人认为,祭风神能消除旱涝之灾,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传元朝时,印江县板溪上下洞巡检司长官任子元(土家族)与四川秀山坪茶司杨姓长官的孙女杨氏(土家族)婚配,因上下二洞山高坡陡,土地癖薄,旱涝无收,杨氏不愿来此地居住,说:“上下二洞田大丘,三年两不收;要想吃饱饭,不离戽水篼。”杨姓长官将祖上遗留下来的红黑两面宝旗送给她说:“这旗能使你旱涝保收。天旱时,将黑旗挥三下,天则下雨;雨多则把红旗舞三次,当即云开日出。”自此以后,上下二洞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知这宝旗传到哪代人,由于戏玩导致天变,引起一阵雷火将二旗烧毁。从此,该地又年年遭灾,只好又派人到坪茶求杨家想法挽回天意。杨姓中有一法师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设法祭风神。于是,祭风神就这样兴起来了。
祭风神的时间为农历六月上旬。届时,上下二洞、大堂坪、风神坳、岩底寨等村寨,选出头人组织风神会(有会田二十多亩),准备供品,买一头大白牛和七十二牲(若七十二牲不齐,则多用鸡鸭代之),并精选高大的竹子做旗杆。
祭风神分大祭和小祭。大祭为十二年一次,上万人参加;小祭三年一次,参加者三千多人。祭坛设在下洞的风神堡上,中间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枫树,称之“神树”。树旁有一座长三间的白山寺,设坛于寺内正殿。坛上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个神位。摆上供食之后,土老司披发执剑走进厨房,在灶前起神。灶前有一人执锅铲铲锅,一人舂擂钵,铲锅声和擂钵声以示雷雨来临。土老司起神敬毕,边歌边舞回到坛前作法。坛前两旁各立十二个陪着土老司祭神的人,每人头戴棕叶粘的尖斗笠,两手合十。两队列前各有一人,一个打鼓,一个敲锣作指挥。锣鼓同击三次,两列的人就要合手弯腰,向左边举手三次;接着打二锤又合手弯腰向右边举手三次。就这样,边歌边舞,左右来回表演,十分庄重严肃。动作不能错,旁观者不能笑,否则就要挨打,这表示要尊敬神灵。这种跳神表演叫敬“缀神”。
接着是竖旗。将两根旗杆排放在坛前,旗杆的顶端绑上旗,土老司敬法以后,由两旁的人群各抬一根旗,不许触地,不停步地抬到风神堡上竖立起来,哪边先倒并且没有犯规,就奖给水酒一坛。旗竖起后,等天下了雨才倒旗。
最后一道法事是杀牲。几个头人在大祭前要先拈阄,看谁拈到的号数占先,就由谁磨三天的刀,用于大祭时杀牛。祭时先用酒将牛灌醉,牛角牛尾挂上爆竹。祭毕,将牛及七十二牲都送到堡上神树前,等时辰一到,先将牛身上的爆竹点燃,使牛围着风神树转一圈,让其乱跑。杀牛的人抹花脸,穿短衣,手执大刀躲在牛必经之地,待牛跑拢,一刀将它砍倒,接着抛掉刀子,跳下河去躲避,称为“掩杀”。随即又将七十二牲全部杀死。
法事结束后,将牛及七十二牲的肉与米合煮成稀饭,由各寨头人领去,分给各家老小吃。土家人认为,多吃就能年年吃上饱饭,吃少了就会饿饭,所以,大家都争着多吃。至今,这一带土家人除祭风神外,还保持着天旱年间煮稀饭分食的民俗。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听证会
专题专栏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