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新价值 引领生活新方式
[会员登录]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递信息
展示文化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旧站数据
首页
>
旧站数据
土家族摆手舞的祭祀功能初探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陈廷亮 陈奥琳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直接扎根于各民族人民生活土壤中的舞蹈,它涉及到民族历史、生产、习俗、宗教、道德、伦理、民情等各个方面,既有横向的生活宽度,又有纵向的历史深度,它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缩影,是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因此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用人体表现文化、保存文化的,民间舞蹈通过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精神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文化特征。
世居于湘鄂渝黔边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pi35tsi53kha21(毕兹卡”)。武陵山区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历史上的兵家之争使之饱经忧患,从而也造就了这个民族勤劳务实,不畏强暴,和睦友善的雍然古风和顽强品格。土家族人民能歌善舞,而且源远流长。其中摆手舞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也是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土家语称“je21thi55xe53(叶梯嘿)”,“je21”译成汉语就是“神”,“thi55”译成汉语就是是“敬”,“je21thi55xe53(叶梯嘿)”译成汉语为“敬神之舞”;小摆手土家语称为“se35pa53zi53(舍巴日)”,或“se35pa53ke21tsi53(舍巴格茨)”。“se35”土家语是“你们”的意思,“pa53”是“看”的意思,直译成汉语就是“看你们做(跳)”或“看你们玩”,意即跳摆手或玩摆手。土家山寨至今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摆手堂(舍巴堂),就是为供奉先祖八部大王或土王(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的祭祀祠堂。至今每逢节日或重大社会活动都要在摆手堂举行祭祀活动。之所以称“摆手堂”,也就是在这些祭祀活动中必唱摆手歌,跳摆手舞,土家人称之为“se35pa53zi53(舍巴日)”。土家族摆手舞的场面壮观、规模宏大,体现出千人婆娑,万人英姿。关于摆手舞的历史在湘西地区的有关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清乾隆《永顺府志》载:“又一土俗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天之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发喊,名曰摆手,盖拔除不祥也”。 清同治永顺贡生彭司铎《竹枝词》曰:“福石城中锦做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P.79)说明了摆手舞作为土家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大型民间群众舞蹈在清代就已在湘西相当盛行了。今天湘西龙山马蹄寨,永顺双凤村、湖北来凤舍米湖村等地都有成百上千人聚跳摆手舞的场景。通过历史资料的查证,笔者认为摆手舞是土家族独特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来源于古代土家人的祭祀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和祈求农业丰收。
原始的摆手舞起源于土家族的祭祀活动,这种活动主要在摆手堂举行,通过长期的演变,今天才逐渐成为土家族人民自娱性舞蹈。
土家族跳摆手舞一般要设“摆手堂”或“摆手坪”(土家语称为“se35pa53pi53tiau55)作为跳摆手舞的场所。摆手堂是土家人举行重要祭祀活动的场所。生活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人,不信神仙皇帝,只相信自己的祖先。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一切,都与祖先有密切的关系。风调雨顺、平安吉祥是祖先对他们的奖赏,三灾六病,干旱雨涝是祖先对他们的惩罚。因此,每逢重大节日,土家人都要举行隆重而盛大的祭祀活动,来祭祀自己的祖先。正如清代永顺县土家文人唐仁汇的《竹枝词》所说 :“千年铜柱壮边陲,旧制相沿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
从摆手活动祭祀的对象来看,主要是祭祀八部大王、土王(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等,土家族普遍信仰土王。在土家人居住的山寨,都修建有土王庙或土司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人还信奉八部大王(敖朝河舍,西梯老,里都,苏都,那乌米,拔比也所也冲,接里会出那列也等八部大神)。土家先民认为生前强大的人,死后其鬼魂是强大的。因而把部落首领及其他对本部族有重大贡献者的亡灵,当成本部族的保护神来崇拜,其中影响最大的祖先崇拜则是土王崇拜。土家人对这些祖先神灵的信仰极为虔诚,祭祀十分隆重,除随时家祭外,每年有一次大规模的集体祭祀,具体时间各寨自定,一般为正月初三至十五。届时由梯玛主持祭祀,每晚人们聚集在土王庙前,高唱神歌,击鼓鸣钟,跳“摆手舞”。20世纪80年代所修《龙山县志·风俗志》载:“土家还信奉八部大神和土王。土家人聚居地区,都建有八部大神庙和土王庙,也叫摆手堂。每年农历正月间,土家都到神堂跳‘摆手舞’,纪念八部大王和土王”。《永顺县志·土家族》亦云:“彭氏主溪州后,各村寨设有‘土王庙’,跳摆手舞时还敬土司王”。对土王、八部大王的祭祀活动,在今天土家族民间歌谣中仍在传唱,如土家族的《摆手歌》云:“土王神来土王神,土王菩萨显威灵;今日摆手来敬您;保佑我们的安宁”。此外,大摆手舞名“je21thi55xe53(叶梯嘿)”,意思就是“敬神之舞”。可见,摆手舞很明显与土家族祭祀祖先有关。
土家人跳摆手舞时有音乐伴奏,人们演唱的歌词叫摆手歌,唱时多为喊腔(即“坡头腔”),旋律性不强,但颇为健朗,能表现强烈的欢乐情绪。一般以五七字为一句,三句为一首,每首后尾附加一句“嗬嗬也,也嗬嗬!”前三句正歌由掌坛师或“梯玛”领唱,群众随后和声相应,显得前三句音义清晰,后句气势磅礴,
摆手歌分祭祀歌和伴舞歌两部分,大都用土家语演唱,句句压韵,横直清晰、深深沉豪放,悦耳动听。摆手歌有《长马辞》、《短马辞》、《梭尺卡》、《嗄墨翁》等,用于“排甲祭祖”、“闯驾进堂”、“纪念八部”、“送驾扫堂”等。如纪念八部大王时唱道:“列祖列宗啊/我们请了一遍又一遍/请你们看着挂泡金斗银斗的地方走过来/看着放有金钱的路上过来啦!”
众所周知,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何以分为两种呢?我觉得,原因在于土家人举行祭祀仪式时,祭祀规模的大小和祭祀时间的长短。祭祀规模大、祭祀时间长的为“大摆手”,祭祀规模小,祭祀时间短的为“小摆手”。小摆手,一般以同姓同宗或全寨人为单位,在正月初三日,男女老少聚集在“je21tso55(月撮)”(即神堂)前,举行一昼夜,十多人入场,百余人围观而已,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纪念彭公爵主,向老宫人,田好汉等英雄人物。一般布置也比较简单,坪坝中央竖起大旗杆,悬挂龙凤虎彩旗;旗杆下,用方桌拼成个小台,台上竖起三张凳子,蒙上七彩织锦,这就是神灵、祖先的象征。台上放着五谷杂粮、鸟兽鱼肉、虎皮,供奉神祖,感祖先开垦了这块土地,繁衍了土家子孙之恩德,祈求吉祥瑞气丰年人寿。坪坝的四周,插上写着“五谷丰登”的灯牌,树上挂着各种彩灯。特别还要用根竹篙扎成条长火把,一头用三角木桩叉住,从坪坝一直扎到山顶或绕坪一圈。打锣鼓可在旗杆下坪中央,跳的人群,围着旗杆成圆圈,也可在旁边。梯玛祭神后,一声“咚咚嘡”鼓锣响起,竹篙火把点燃,映红夜空,配着银链、银铃、行走叮噹作响的姑娘们、挂着绣花荷包的小伙子们、满脸风霜的老人们、稚气天真的孩子们,踏着鼓声入场了,伴着锣鼓节奏,绕着旗杆神祖台,跳摆起来,摆成各式各样的图案。每跳完一圈,摆完一种图案,方换一个动作。各种动作连接起来,便拼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反映一种生活生产活动。
大摆手,是以一乡或数乡为单位联合举行,一般在正月初三日至十五日之内,选定好天气,活动三至七昼夜,主要内容是以纪念土家族远祖“八部大王”为中心,大摆手的主要内容表现的是土家人的神话传说,民族大迁徒以及御外敌的入侵等。在龙山的农车马蹄寨,土家人跳“大摆手”,场地是在供奉八部大神的神庙前坪坝。摆手前,备龙旗、凤旗、虎旗、小旗四种。龙旗,旗长约一丈许,宽四尺五寸左右,旗边沿镶有鸡冠花形彩边,中间精绣“双龙抢宝”;凤旗绣有“双凤朝阳”,虎旗绣有“白虎怒吼”;小旗多为三角形和四方形,长约两尺,宽一尺五寸,以黄色为主;另配各种彩旗,面数越多越好,象征着千军万马,阵容雄壮威武。摆手队伍有乐队、披甲队、火炮队、龙凤虎旗队、小旗队、摆手队、打家伙队等等。摆手开始这天,神庙披红挂彩,香烛高烧;神桌上供有打来的鸟兽肉;能打的老虎祭全虎最好,不能的话,供上虎皮也可。庙前坪坝中央,竖起一根红色旗杆,杆顶悬挂绣着腾云的龙,欲飞的凤,长啸的虎的湖兰色幡旗、五彩大灯笼;四周插有牌灯,写着“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等字;庙前两边插上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旗杆下,用方桌拼成一个台子,四周用彩旗围着,台上安放指挥的锣。在大摆手时开展的各项活动,具有规模宏大,时间较长,内容丰富,气氛热烈的特点。此外,永顺老司城,保靖利湖,古丈田家洞等地都盛行大摆手。
龙山“舍巴歌”的第一部分就是唱土家人历史上的神话故事,如《冗尼·补索兄妹相配创造人类》形象描绘了大洪水的情况:“瓢泼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开井的水,/浸落了七天七夜,/冗尼补索尼,/钻进瓜窗里。/水冲卷起岩渣,/紧紧地堵住了瓜窗。/水涨破了开,/天塌跨在地上,/地涨升到天上,/天翻了,地覆了。”又如《冗泽冗米涅带领土家族迁徒到龙山》生动地描述了土家祖先迁徒的情景:“行走疾如飞奔,/不咚不咚没个停,/像展翅飞翔的木鹰,/像蹄不落地的鹿群。/展翅飞翔的木鹰呵,/翅膀千万莫松动;/啼不落地的鹿群啊,/脚杆切莫停。”土家人跳摆手舞讲述本民族的历史,其实质是告诉后世子孙不要忘记祖宗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
土家人在摆手舞中有许多祭拜动作,如磕头,作辑、上香、敬酒等,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摆手舞是来源于对“八部大王”、“土王”等的祭祀。清乾隆《永顺府志·风俗》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司衙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 清·光绪《龙山县志·风俗》亦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即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竟数夕乃止。……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 大摆手活动中,祭祀人员在梯玛的率领下进入摆手堂。届时,各寨按姓氏组成摆手排,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各排人数不等,一般都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等,他们首先要点燃香烛纸钱,念志咒语,扫除邪魔歪道,其次才高唱请神歌,要请各路神祗及到列祖列宗于堂上就坐,再次是举行祭祀仪式,把美酒、糖果、饭菜等摆放在神龛前面,供列祖列宗享用。供品上写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吉祥语句。此外,在有的摆手堂里面的窗户上,还有“福寿康宁”几个大字。
小摆手,是土家人在平时节庆活动中祭祀土王和进行农业祭祀时的活动,时间多在春节以后,光绪《龙山县志》卷十一记载着:“正月初,男女齐集歌舞,拔除不祥,名曰摆手,又谓‘调年’”。 这段记载,点明了“摆手”的时间、地点、以及“摆手”的动意和寄托。据白新民主编的《土家风情录》记载:“过年时背着猪头去敬,摆手时抬着整个猪(杀死去毛)去敬。轮到哪一家族摆手祭祖,这一族人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便主持摆手祭祖事宜,非常隆重、肃穆。长者率领这一家族的男女老少,将各种祭祀物品,……如猪头、猪肉、糍粑、糖馓、豆腐、五谷、家禽、野兽和酒饭等抬的抬,背的背,高举着龙凤舞,……来到摆手堂祭祀祖先,由长者斟酒,高唱‘舍巴歌’(民族史诗),行三拜九叩大礼,然后跳摆手舞。祭祀先王,拔除不祥,祈求风调雨顺,年丰民泰”。 由此可见,土家摆手舞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从摆手舞表现的内容看,它还与农业生产有关。
土家族摆手舞主要在春天举行,通常为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元宵节(当然,也有不在正月间跳摆手舞的)。这种时间上的特点,显然与中国古代的“迎春”习俗有关,嘉庆《滦州志·岁时》云:“立春行一日,官戒地东门外,农桑百艺各持器以往,鼓乐交作,前列武戏,殿以春牛,老稚趋观,谓之‘迎春’。回次于衙庭,至时鞭春牛而碎之。乃分献别朔小芒神,土牛于各绅士家,谓之‘送春’”。民国《铁岭县志》亦云:“立春为国家盛典,前一日,守土官率僚属,盛陈卤薄仪仗,杂以秧歌、龙灯、高脚、早船等剧,并具有芒神,春牛往东关高台庙拈香行礼,俗曰‘演春’,即迎春于东部也。”土家族也有“迎春”的习俗。如酉阳民间歌谣《隋阳太子送春来》就是在迎春时所唱:“哎!金字(哪个)牌来(嘛)银字牌,今日才到你(个)贵府(啊)来。主家朝门大大(的)开,隋阳太子(就)送春(的)来。左脚跨门(哪个)生贵(的)子,右脚跨门贵儿(的)生。这个(的个)财门我来的开,带坨黄金(的个)滚进来。”……迎春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春天到来,地气初动,万物开始复苏生长,正是农耕播种的大好时节。在迎接春天和句芒神的过程中,有一些歌舞表演及举行其他仪式。在湘、鄂、渝、黔三省一市交界的山区的土家族人在立春时节,则举行摆手舞来迎接春天和句芒神。如同治《保靖县志》载:“……乡都节序,立春先一日,‘迎夏东郊。乡人结伴入城’,扶老携幼,争看春牛颜色以人四时水旱,预占播种所宜。正月初四,男女齐集歌舞,被余不洋,名曰‘摆手’,又谓之‘调年’”。 民国《永顺县志》卷六亦云:“每岁正旦月初三至十七,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
武陵山区的土家人聚居于崇山峻岭,地广人稀。由于对外交通不便,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由于这里地理条件差,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十分困难,如清代的《劳动歌》云:“山外原无地,山头尚有田,刀耕农当锸,火种野无烟。灌溉难为力,荣枯只问天,传闻春夏日,此岁雨绵绵。”这首歌谣反映了土家人开荒种田的艰难,反映了土家人刀耕火种,丰歉问天的农业生产情况。农耕文化的普遍特征是“春祈秋报”。由于土家人聚居的山区土地贫瘠,粮食作地产量不高,所以每年春天,土家人都要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大地丰产,祝愿五谷丰登。在这个时候,他们就跳起了摆手舞。从古老的摆手舞的内容来看,它确实有许多动作就是表现农业生产活动,表现他们对大地丰收的祈求。摆手舞中有表现土家人“si21Qe53(食姐)”(即赶肉或打猎)、“soG 35tso21(送坐)”(摸鱼)的“渔猎舞”;有表现土家人庆祝丰收和从事农事活动的 “li55ka53”(里嘎)(挖土)、“ $ie53lan53i35(捏拉乙)”(撒种)、“li35pu53i35(立布乙)”(洒谷种)、“si53li53se53(丝力舍)”(插秧)、“li55p‘u35(里铺”)(除草)、“Q‘i35pu53pie53(齐补撇)”(扯黄豆)、“li35pu53xa21(立布哈)”(打谷子)、“oG53pa53xa21(翁巴哈)”(打高梁)、“ts‘e21k‘u53 ts‘e21(扯库彻”)(绩麻)等“农事舞”;有表现求出猎有所收获,表现狩猎的“打猎舞”;有表现土家先民反抗民族压迫的“军事舞”;有表现土家人日常生活,如游戏、婚嫁、社交等情趣的 “k‘e53Q‘i53pa21ku53tu53(克其巴库吐)”(跳蛤蟆)、“zuan35pa55ta53Qi53(软巴打几)”(水牛打架)、“pi35ka21xa21(撇嘎哈)”(打蚊子)、“la53ka2p‘i21(拉嘎皮)”(冰口痛)等动作的“生活舞”。摆手舞蹈中的许多歌词也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生产活动,如《薅包谷草》云:“月亮挂有屋檐角,/满天星星还没落,/轻手轻脚出门槛,/搬起薅锄上山坡。/呵喝掀天薅草了,/你追我赶真热火。/衣服裤子都湿透,/一天薅了一片坡。/一路摸黑回家转,/门槛下娃儿已睡着。”
土家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是舞蹈起源的现实基础,《摆手舞》的四大特点:走动顺拐(甩同边手),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动,以手的摆动为主,脚随之而动,足以证明了土家族劳动人民的劳动规律。摆手舞的舞蹈动作非常简单,主要是同边手脚同时起舞,不讲究舞蹈动作造型的优美,这种简单的舞蹈动作,也明显与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系。土家山区山高路险,羊肠小道,前是悬崖,后是峭壁,上山种地和家中饮水多用背背(少有肩挑),行走时,都是侧身,顺拐、下沉、颤动前进,这样桩子稳,即安全又能背更重的东西。土家人生产和生活中的情况,自然反映在他们的文化中,反映在摆手舞中,但在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并非生活的原形,它的每一个动作都进行了艺术加工,有劳动生产类,如在“挖土”、“插秧”、“挽麻”、“撒种”、“摘包谷”等;日常生活类,如“打粑粑”、“打蚊子”、“美女梳头”等;武术健身类,如“拉弓”、“切削”、“踏浪”、“缠腰”等,还有“长途跋涉”、“对敌作战”、“欢庆胜利”等动作后面都要添上“单摆”、“双摆”、“下摆”、“回旋摆”和装饰性动作。从有关资料上查证,龙山土家人表演的原始摆手舞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动作分两类:一是反映水田耕作的动作,如“插秧”、“踩田”、“割谷”、“打谷”等,后面都以单摆为衔接。二是表现早地生产的动作,如“砍火砂”、“挖土”、“摘包谷”等,在这些动作的后边都接有单摆使整个动作衔接的很紧,汇成一个统一整体。由此可见,原始的摆手舞,就有一系列表现生产劳动的动作。摆手舞舞姿朴素,形象生动,动作优美,落落大方,从古代生产生活到现代生产生活,从农业劳动到手工劳动,深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成为土家族人民代代相传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舞蹈。
在中华舞蹈的大家庭里,各民族舞蹈都以不同的方式和渠道作用于自己的民族,并以此体现出自我民族的文化特质,丰富着中华的舞蹈艺术形式。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是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生产及审美情趣的舞蹈。它多姿多彩,包容了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祭祀舞蹈、社会社交性质的广场舞蹈、节庆活动的娱乐性舞蹈。
一个民族能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地生存繁衍下去,他们必定有自己强大的精神支柱来维系,因此反映在土家族人的精神依托所在和凝聚土家族人团结奋斗的神圣信念便以牛为菩萨,崇尚牛王的勤劳,以祈祷耕耘带来丰收;以八部大王(部落领袖)为民族英雄,纪念他们的功绩以凝聚子孙万代保卫家园、谋求和平与平安。这些无论在传说中还是在现实中都有所记载,至今我们仍有所见所闻。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柱使整个土家族能经受各种磨难生存繁衍下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土家族的发展过程,他们的精神理念和祭拜行为绝不是迷信与封建的行为,而是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与精神内涵。宗教祭祀活动是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中的重要活动,他们经历了从原始宗教到人为宗教的发展过程,宗教、祭祀舞蹈是少数民族进行宗教活动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祭祀舞蹈是少数民族祭祀活动中重要的内容和形式,大多为祭祀祖先、祭神、纪念民族迁徒历史、古代民族英雄等。祭祀舞蹈几乎遍及每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在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偏远山区流传更为普遍。举行祭祀活动的日期、场所、规模、仪式、组织者、表演者,以及舞蹈对形、动作、唱词、服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并沿习而用。一般由师公、端公、梯玛、法师等主持祭祀活动的仪式,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主持者本人在对首领舞,群众尾随于后起舞。祭祀舞的主要作用是:一、纪念祖先、传授民族历史知识;二、祈祷神灵保佑本族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三、传授军事、生产知识。土家族的“摆手舞”,最具代表性,其特点是规模宏大,仪式隆重,表演形式程式化,动作规范单一,数百愈千群众集体作舞。随着社会的前进,大多数祭祀舞蹈的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有的祭祀内容或迷信色彩的程式被扬弃,成为纪念民族历史或民族英雄以及喜庆丰收,促进民族团结和经贸交流等健康向上的民族节日舞蹈。
土家族的民风、民俗是原始纯真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土家族的民间舞蹈是中华舞蹈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区域舞蹈文化的一个化身。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民保留了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习俗,比如说土家族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而名。土家族也是大山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与社会进行搏斗的漫长岁月里,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化。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通过原始舞蹈、古老歌谣及各类文化艺术形式把这笔宝贵文化遗产包括这支民族保存下来了。为什么这种区域舞蹈文化这么顽强地保持下来,为什么它的生命力这么强大?本人觉得土家族人民不仅在生产劳动中伴有歌舞,在祭祀礼、婚嫁等活动中也离不开歌舞。摆手舞既是土家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的回忆,也是对他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更是他们文化心理的体现。摆手舞来源于土家人古老的祭祀活动,它是古代土家人祭祀的再现,它反映的主要内容就是土家族人民归祖宗的祭祀和对丰产的祈求。它是属于老百姓的,是老百姓自己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舞蹈文化,在泥土中创造出来的舞蹈文化,像漫山的青草、树木一样一茬一茬地生长,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
标签
旧站数据
0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quo..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
旧站数据
专题专栏
更多>
湘西画卷
恩施建州四十周年
云享多彩中华
旅游促进民族交流交往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参与互动
http://www.sina.com.cn/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土家族摆手舞的祭祀功能初探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陈廷亮 陈奥琳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直接扎根于各民族人民生活土壤中的舞蹈,它涉及到民族历史、生产、习俗、宗教、道德、伦理、民情等各个方面,既有横向的生活宽度,又有纵向的历史深度,它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缩影,是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因此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用人体表现文化、保存文化的,民间舞蹈通过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精神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文化特征。
世居于湘鄂渝黔边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pi35tsi53kha21(毕兹卡”)。武陵山区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历史上的兵家之争使之饱经忧患,从而也造就了这个民族勤劳务实,不畏强暴,和睦友善的雍然古风和顽强品格。土家族人民能歌善舞,而且源远流长。其中摆手舞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也是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土家语称“je21thi55xe53(叶梯嘿)”,“je21”译成汉语就是“神”,“thi55”译成汉语就是是“敬”,“je21thi55xe53(叶梯嘿)”译成汉语为“敬神之舞”;小摆手土家语称为“se35pa53zi53(舍巴日)”,或“se35pa53ke21tsi53(舍巴格茨)”。“se35”土家语是“你们”的意思,“pa53”是“看”的意思,直译成汉语就是“看你们做(跳)”或“看你们玩”,意即跳摆手或玩摆手。土家山寨至今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摆手堂(舍巴堂),就是为供奉先祖八部大王或土王(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的祭祀祠堂。至今每逢节日或重大社会活动都要在摆手堂举行祭祀活动。之所以称“摆手堂”,也就是在这些祭祀活动中必唱摆手歌,跳摆手舞,土家人称之为“se35pa53zi53(舍巴日)”。土家族摆手舞的场面壮观、规模宏大,体现出千人婆娑,万人英姿。关于摆手舞的历史在湘西地区的有关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清乾隆《永顺府志》载:“又一土俗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天之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发喊,名曰摆手,盖拔除不祥也”。 清同治永顺贡生彭司铎《竹枝词》曰:“福石城中锦做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P.79)说明了摆手舞作为土家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大型民间群众舞蹈在清代就已在湘西相当盛行了。今天湘西龙山马蹄寨,永顺双凤村、湖北来凤舍米湖村等地都有成百上千人聚跳摆手舞的场景。通过历史资料的查证,笔者认为摆手舞是土家族独特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来源于古代土家人的祭祀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和祈求农业丰收。
原始的摆手舞起源于土家族的祭祀活动,这种活动主要在摆手堂举行,通过长期的演变,今天才逐渐成为土家族人民自娱性舞蹈。
土家族跳摆手舞一般要设“摆手堂”或“摆手坪”(土家语称为“se35pa53pi53tiau55)作为跳摆手舞的场所。摆手堂是土家人举行重要祭祀活动的场所。生活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人,不信神仙皇帝,只相信自己的祖先。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一切,都与祖先有密切的关系。风调雨顺、平安吉祥是祖先对他们的奖赏,三灾六病,干旱雨涝是祖先对他们的惩罚。因此,每逢重大节日,土家人都要举行隆重而盛大的祭祀活动,来祭祀自己的祖先。正如清代永顺县土家文人唐仁汇的《竹枝词》所说 :“千年铜柱壮边陲,旧制相沿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
从摆手活动祭祀的对象来看,主要是祭祀八部大王、土王(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等,土家族普遍信仰土王。在土家人居住的山寨,都修建有土王庙或土司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人还信奉八部大王(敖朝河舍,西梯老,里都,苏都,那乌米,拔比也所也冲,接里会出那列也等八部大神)。土家先民认为生前强大的人,死后其鬼魂是强大的。因而把部落首领及其他对本部族有重大贡献者的亡灵,当成本部族的保护神来崇拜,其中影响最大的祖先崇拜则是土王崇拜。土家人对这些祖先神灵的信仰极为虔诚,祭祀十分隆重,除随时家祭外,每年有一次大规模的集体祭祀,具体时间各寨自定,一般为正月初三至十五。届时由梯玛主持祭祀,每晚人们聚集在土王庙前,高唱神歌,击鼓鸣钟,跳“摆手舞”。20世纪80年代所修《龙山县志·风俗志》载:“土家还信奉八部大神和土王。土家人聚居地区,都建有八部大神庙和土王庙,也叫摆手堂。每年农历正月间,土家都到神堂跳‘摆手舞’,纪念八部大王和土王”。《永顺县志·土家族》亦云:“彭氏主溪州后,各村寨设有‘土王庙’,跳摆手舞时还敬土司王”。对土王、八部大王的祭祀活动,在今天土家族民间歌谣中仍在传唱,如土家族的《摆手歌》云:“土王神来土王神,土王菩萨显威灵;今日摆手来敬您;保佑我们的安宁”。此外,大摆手舞名“je21thi55xe53(叶梯嘿)”,意思就是“敬神之舞”。可见,摆手舞很明显与土家族祭祀祖先有关。
土家人跳摆手舞时有音乐伴奏,人们演唱的歌词叫摆手歌,唱时多为喊腔(即“坡头腔”),旋律性不强,但颇为健朗,能表现强烈的欢乐情绪。一般以五七字为一句,三句为一首,每首后尾附加一句“嗬嗬也,也嗬嗬!”前三句正歌由掌坛师或“梯玛”领唱,群众随后和声相应,显得前三句音义清晰,后句气势磅礴,
摆手歌分祭祀歌和伴舞歌两部分,大都用土家语演唱,句句压韵,横直清晰、深深沉豪放,悦耳动听。摆手歌有《长马辞》、《短马辞》、《梭尺卡》、《嗄墨翁》等,用于“排甲祭祖”、“闯驾进堂”、“纪念八部”、“送驾扫堂”等。如纪念八部大王时唱道:“列祖列宗啊/我们请了一遍又一遍/请你们看着挂泡金斗银斗的地方走过来/看着放有金钱的路上过来啦!”
众所周知,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何以分为两种呢?我觉得,原因在于土家人举行祭祀仪式时,祭祀规模的大小和祭祀时间的长短。祭祀规模大、祭祀时间长的为“大摆手”,祭祀规模小,祭祀时间短的为“小摆手”。小摆手,一般以同姓同宗或全寨人为单位,在正月初三日,男女老少聚集在“je21tso55(月撮)”(即神堂)前,举行一昼夜,十多人入场,百余人围观而已,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纪念彭公爵主,向老宫人,田好汉等英雄人物。一般布置也比较简单,坪坝中央竖起大旗杆,悬挂龙凤虎彩旗;旗杆下,用方桌拼成个小台,台上竖起三张凳子,蒙上七彩织锦,这就是神灵、祖先的象征。台上放着五谷杂粮、鸟兽鱼肉、虎皮,供奉神祖,感祖先开垦了这块土地,繁衍了土家子孙之恩德,祈求吉祥瑞气丰年人寿。坪坝的四周,插上写着“五谷丰登”的灯牌,树上挂着各种彩灯。特别还要用根竹篙扎成条长火把,一头用三角木桩叉住,从坪坝一直扎到山顶或绕坪一圈。打锣鼓可在旗杆下坪中央,跳的人群,围着旗杆成圆圈,也可在旁边。梯玛祭神后,一声“咚咚嘡”鼓锣响起,竹篙火把点燃,映红夜空,配着银链、银铃、行走叮噹作响的姑娘们、挂着绣花荷包的小伙子们、满脸风霜的老人们、稚气天真的孩子们,踏着鼓声入场了,伴着锣鼓节奏,绕着旗杆神祖台,跳摆起来,摆成各式各样的图案。每跳完一圈,摆完一种图案,方换一个动作。各种动作连接起来,便拼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反映一种生活生产活动。
大摆手,是以一乡或数乡为单位联合举行,一般在正月初三日至十五日之内,选定好天气,活动三至七昼夜,主要内容是以纪念土家族远祖“八部大王”为中心,大摆手的主要内容表现的是土家人的神话传说,民族大迁徒以及御外敌的入侵等。在龙山的农车马蹄寨,土家人跳“大摆手”,场地是在供奉八部大神的神庙前坪坝。摆手前,备龙旗、凤旗、虎旗、小旗四种。龙旗,旗长约一丈许,宽四尺五寸左右,旗边沿镶有鸡冠花形彩边,中间精绣“双龙抢宝”;凤旗绣有“双凤朝阳”,虎旗绣有“白虎怒吼”;小旗多为三角形和四方形,长约两尺,宽一尺五寸,以黄色为主;另配各种彩旗,面数越多越好,象征着千军万马,阵容雄壮威武。摆手队伍有乐队、披甲队、火炮队、龙凤虎旗队、小旗队、摆手队、打家伙队等等。摆手开始这天,神庙披红挂彩,香烛高烧;神桌上供有打来的鸟兽肉;能打的老虎祭全虎最好,不能的话,供上虎皮也可。庙前坪坝中央,竖起一根红色旗杆,杆顶悬挂绣着腾云的龙,欲飞的凤,长啸的虎的湖兰色幡旗、五彩大灯笼;四周插有牌灯,写着“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等字;庙前两边插上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旗杆下,用方桌拼成一个台子,四周用彩旗围着,台上安放指挥的锣。在大摆手时开展的各项活动,具有规模宏大,时间较长,内容丰富,气氛热烈的特点。此外,永顺老司城,保靖利湖,古丈田家洞等地都盛行大摆手。
龙山“舍巴歌”的第一部分就是唱土家人历史上的神话故事,如《冗尼·补索兄妹相配创造人类》形象描绘了大洪水的情况:“瓢泼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开井的水,/浸落了七天七夜,/冗尼补索尼,/钻进瓜窗里。/水冲卷起岩渣,/紧紧地堵住了瓜窗。/水涨破了开,/天塌跨在地上,/地涨升到天上,/天翻了,地覆了。”又如《冗泽冗米涅带领土家族迁徒到龙山》生动地描述了土家祖先迁徒的情景:“行走疾如飞奔,/不咚不咚没个停,/像展翅飞翔的木鹰,/像蹄不落地的鹿群。/展翅飞翔的木鹰呵,/翅膀千万莫松动;/啼不落地的鹿群啊,/脚杆切莫停。”土家人跳摆手舞讲述本民族的历史,其实质是告诉后世子孙不要忘记祖宗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
土家人在摆手舞中有许多祭拜动作,如磕头,作辑、上香、敬酒等,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摆手舞是来源于对“八部大王”、“土王”等的祭祀。清乾隆《永顺府志·风俗》载:“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司衙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 清·光绪《龙山县志·风俗》亦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即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竟数夕乃止。……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 大摆手活动中,祭祀人员在梯玛的率领下进入摆手堂。届时,各寨按姓氏组成摆手排,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各排人数不等,一般都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等,他们首先要点燃香烛纸钱,念志咒语,扫除邪魔歪道,其次才高唱请神歌,要请各路神祗及到列祖列宗于堂上就坐,再次是举行祭祀仪式,把美酒、糖果、饭菜等摆放在神龛前面,供列祖列宗享用。供品上写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吉祥语句。此外,在有的摆手堂里面的窗户上,还有“福寿康宁”几个大字。
小摆手,是土家人在平时节庆活动中祭祀土王和进行农业祭祀时的活动,时间多在春节以后,光绪《龙山县志》卷十一记载着:“正月初,男女齐集歌舞,拔除不祥,名曰摆手,又谓‘调年’”。 这段记载,点明了“摆手”的时间、地点、以及“摆手”的动意和寄托。据白新民主编的《土家风情录》记载:“过年时背着猪头去敬,摆手时抬着整个猪(杀死去毛)去敬。轮到哪一家族摆手祭祖,这一族人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便主持摆手祭祖事宜,非常隆重、肃穆。长者率领这一家族的男女老少,将各种祭祀物品,……如猪头、猪肉、糍粑、糖馓、豆腐、五谷、家禽、野兽和酒饭等抬的抬,背的背,高举着龙凤舞,……来到摆手堂祭祀祖先,由长者斟酒,高唱‘舍巴歌’(民族史诗),行三拜九叩大礼,然后跳摆手舞。祭祀先王,拔除不祥,祈求风调雨顺,年丰民泰”。 由此可见,土家摆手舞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从摆手舞表现的内容看,它还与农业生产有关。
土家族摆手舞主要在春天举行,通常为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元宵节(当然,也有不在正月间跳摆手舞的)。这种时间上的特点,显然与中国古代的“迎春”习俗有关,嘉庆《滦州志·岁时》云:“立春行一日,官戒地东门外,农桑百艺各持器以往,鼓乐交作,前列武戏,殿以春牛,老稚趋观,谓之‘迎春’。回次于衙庭,至时鞭春牛而碎之。乃分献别朔小芒神,土牛于各绅士家,谓之‘送春’”。民国《铁岭县志》亦云:“立春为国家盛典,前一日,守土官率僚属,盛陈卤薄仪仗,杂以秧歌、龙灯、高脚、早船等剧,并具有芒神,春牛往东关高台庙拈香行礼,俗曰‘演春’,即迎春于东部也。”土家族也有“迎春”的习俗。如酉阳民间歌谣《隋阳太子送春来》就是在迎春时所唱:“哎!金字(哪个)牌来(嘛)银字牌,今日才到你(个)贵府(啊)来。主家朝门大大(的)开,隋阳太子(就)送春(的)来。左脚跨门(哪个)生贵(的)子,右脚跨门贵儿(的)生。这个(的个)财门我来的开,带坨黄金(的个)滚进来。”……迎春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春天到来,地气初动,万物开始复苏生长,正是农耕播种的大好时节。在迎接春天和句芒神的过程中,有一些歌舞表演及举行其他仪式。在湘、鄂、渝、黔三省一市交界的山区的土家族人在立春时节,则举行摆手舞来迎接春天和句芒神。如同治《保靖县志》载:“……乡都节序,立春先一日,‘迎夏东郊。乡人结伴入城’,扶老携幼,争看春牛颜色以人四时水旱,预占播种所宜。正月初四,男女齐集歌舞,被余不洋,名曰‘摆手’,又谓之‘调年’”。 民国《永顺县志》卷六亦云:“每岁正旦月初三至十七,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
武陵山区的土家人聚居于崇山峻岭,地广人稀。由于对外交通不便,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由于这里地理条件差,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十分困难,如清代的《劳动歌》云:“山外原无地,山头尚有田,刀耕农当锸,火种野无烟。灌溉难为力,荣枯只问天,传闻春夏日,此岁雨绵绵。”这首歌谣反映了土家人开荒种田的艰难,反映了土家人刀耕火种,丰歉问天的农业生产情况。农耕文化的普遍特征是“春祈秋报”。由于土家人聚居的山区土地贫瘠,粮食作地产量不高,所以每年春天,土家人都要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大地丰产,祝愿五谷丰登。在这个时候,他们就跳起了摆手舞。从古老的摆手舞的内容来看,它确实有许多动作就是表现农业生产活动,表现他们对大地丰收的祈求。摆手舞中有表现土家人“si21Qe53(食姐)”(即赶肉或打猎)、“soG 35tso21(送坐)”(摸鱼)的“渔猎舞”;有表现土家人庆祝丰收和从事农事活动的 “li55ka53”(里嘎)(挖土)、“ $ie53lan53i35(捏拉乙)”(撒种)、“li35pu53i35(立布乙)”(洒谷种)、“si53li53se53(丝力舍)”(插秧)、“li55p‘u35(里铺”)(除草)、“Q‘i35pu53pie53(齐补撇)”(扯黄豆)、“li35pu53xa21(立布哈)”(打谷子)、“oG53pa53xa21(翁巴哈)”(打高梁)、“ts‘e21k‘u53 ts‘e21(扯库彻”)(绩麻)等“农事舞”;有表现求出猎有所收获,表现狩猎的“打猎舞”;有表现土家先民反抗民族压迫的“军事舞”;有表现土家人日常生活,如游戏、婚嫁、社交等情趣的 “k‘e53Q‘i53pa21ku53tu53(克其巴库吐)”(跳蛤蟆)、“zuan35pa55ta53Qi53(软巴打几)”(水牛打架)、“pi35ka21xa21(撇嘎哈)”(打蚊子)、“la53ka2p‘i21(拉嘎皮)”(冰口痛)等动作的“生活舞”。摆手舞蹈中的许多歌词也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生产活动,如《薅包谷草》云:“月亮挂有屋檐角,/满天星星还没落,/轻手轻脚出门槛,/搬起薅锄上山坡。/呵喝掀天薅草了,/你追我赶真热火。/衣服裤子都湿透,/一天薅了一片坡。/一路摸黑回家转,/门槛下娃儿已睡着。”
土家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是舞蹈起源的现实基础,《摆手舞》的四大特点:走动顺拐(甩同边手),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动,以手的摆动为主,脚随之而动,足以证明了土家族劳动人民的劳动规律。摆手舞的舞蹈动作非常简单,主要是同边手脚同时起舞,不讲究舞蹈动作造型的优美,这种简单的舞蹈动作,也明显与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系。土家山区山高路险,羊肠小道,前是悬崖,后是峭壁,上山种地和家中饮水多用背背(少有肩挑),行走时,都是侧身,顺拐、下沉、颤动前进,这样桩子稳,即安全又能背更重的东西。土家人生产和生活中的情况,自然反映在他们的文化中,反映在摆手舞中,但在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并非生活的原形,它的每一个动作都进行了艺术加工,有劳动生产类,如在“挖土”、“插秧”、“挽麻”、“撒种”、“摘包谷”等;日常生活类,如“打粑粑”、“打蚊子”、“美女梳头”等;武术健身类,如“拉弓”、“切削”、“踏浪”、“缠腰”等,还有“长途跋涉”、“对敌作战”、“欢庆胜利”等动作后面都要添上“单摆”、“双摆”、“下摆”、“回旋摆”和装饰性动作。从有关资料上查证,龙山土家人表演的原始摆手舞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动作分两类:一是反映水田耕作的动作,如“插秧”、“踩田”、“割谷”、“打谷”等,后面都以单摆为衔接。二是表现早地生产的动作,如“砍火砂”、“挖土”、“摘包谷”等,在这些动作的后边都接有单摆使整个动作衔接的很紧,汇成一个统一整体。由此可见,原始的摆手舞,就有一系列表现生产劳动的动作。摆手舞舞姿朴素,形象生动,动作优美,落落大方,从古代生产生活到现代生产生活,从农业劳动到手工劳动,深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成为土家族人民代代相传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舞蹈。
在中华舞蹈的大家庭里,各民族舞蹈都以不同的方式和渠道作用于自己的民族,并以此体现出自我民族的文化特质,丰富着中华的舞蹈艺术形式。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是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生产及审美情趣的舞蹈。它多姿多彩,包容了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祭祀舞蹈、社会社交性质的广场舞蹈、节庆活动的娱乐性舞蹈。
一个民族能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地生存繁衍下去,他们必定有自己强大的精神支柱来维系,因此反映在土家族人的精神依托所在和凝聚土家族人团结奋斗的神圣信念便以牛为菩萨,崇尚牛王的勤劳,以祈祷耕耘带来丰收;以八部大王(部落领袖)为民族英雄,纪念他们的功绩以凝聚子孙万代保卫家园、谋求和平与平安。这些无论在传说中还是在现实中都有所记载,至今我们仍有所见所闻。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柱使整个土家族能经受各种磨难生存繁衍下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土家族的发展过程,他们的精神理念和祭拜行为绝不是迷信与封建的行为,而是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与精神内涵。宗教祭祀活动是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中的重要活动,他们经历了从原始宗教到人为宗教的发展过程,宗教、祭祀舞蹈是少数民族进行宗教活动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祭祀舞蹈是少数民族祭祀活动中重要的内容和形式,大多为祭祀祖先、祭神、纪念民族迁徒历史、古代民族英雄等。祭祀舞蹈几乎遍及每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在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偏远山区流传更为普遍。举行祭祀活动的日期、场所、规模、仪式、组织者、表演者,以及舞蹈对形、动作、唱词、服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并沿习而用。一般由师公、端公、梯玛、法师等主持祭祀活动的仪式,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主持者本人在对首领舞,群众尾随于后起舞。祭祀舞的主要作用是:一、纪念祖先、传授民族历史知识;二、祈祷神灵保佑本族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三、传授军事、生产知识。土家族的“摆手舞”,最具代表性,其特点是规模宏大,仪式隆重,表演形式程式化,动作规范单一,数百愈千群众集体作舞。随着社会的前进,大多数祭祀舞蹈的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有的祭祀内容或迷信色彩的程式被扬弃,成为纪念民族历史或民族英雄以及喜庆丰收,促进民族团结和经贸交流等健康向上的民族节日舞蹈。
土家族的民风、民俗是原始纯真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土家族的民间舞蹈是中华舞蹈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区域舞蹈文化的一个化身。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民保留了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习俗,比如说土家族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而名。土家族也是大山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与社会进行搏斗的漫长岁月里,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化。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通过原始舞蹈、古老歌谣及各类文化艺术形式把这笔宝贵文化遗产包括这支民族保存下来了。为什么这种区域舞蹈文化这么顽强地保持下来,为什么它的生命力这么强大?本人觉得土家族人民不仅在生产劳动中伴有歌舞,在祭祀礼、婚嫁等活动中也离不开歌舞。摆手舞既是土家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的回忆,也是对他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更是他们文化心理的体现。摆手舞来源于土家人古老的祭祀活动,它是古代土家人祭祀的再现,它反映的主要内容就是土家族人民归祖宗的祭祀和对丰产的祈求。它是属于老百姓的,是老百姓自己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舞蹈文化,在泥土中创造出来的舞蹈文化,像漫山的青草、树木一样一茬一茬地生长,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听证会
专题专栏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