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的土家酉阳
信息来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旅游局
酉阳建县制于秦昭襄王30年(公元前277年),2000多年建县制史包含800年州制和600余年土司制的历史,繁衍生息了土家、苗、侗、水、布依等16个少数民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土司文化、民间习俗、民族风情。
酉阳境内武陵逶迤、江河纵横、森林密布、溶洞发育。巴渝胜境乌江画廊、渝东南“小桂林”酉水河、深山幽峡阿蓬江、大板营原始森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型、古色古香的龚滩古镇、龙潭古镇等旅游景区如珍珠般煜煜生辉。原始古朴的山水风光,魅力四射的民族风情构成了渝东南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秦晋遗踪——世外桃源
一千六百多年前,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在酉阳县城北约0.5公里处。令文人墨客神往,是休闲、体验、访古寻幽的绝佳去处。
站在洞外,但见幽洞通天,使人顿生“仿佛若有光”之感。溪自洞出,桃林夹岸,落英缤纷。洞中古代酉阳州牧所题摩崖石刻“太古藏书”四字遒劲有力。穿过幽深的桃源洞,眼前豁然开朗,别有天地。洞内土地平旷、阡陌纵横、良田美池、村落点布。四周为溶斗,多为悬崖峭壁,似与外世隔绝,有松峰耸翠、石室藏书、飞泉洒玉、玉盘仙迹、乌龙护简、龟鹤遐龄、桃涧流红、机织烟霞等桃源八景。自古因“蛮不出洞、汉不入境”,所以该景区沉睡了1600余年,无人问津。
明永历七年,东阁大学士文安之来酉,在为酉阳宣慰使冉奇镳的《拥翠轩诗集》作的“序”中写道:“酉富名胜,玉岑(奇镳)向余屈指别业,余游所及,得其二焉。一为大酉洞,洞可数百武,划一门,旷然天际,得平衍地数十亩,精舍在焉,有小溪贯洞契而出。余语玉岑,广植桃花万株,使春风旖丽之余,桃花逐水趁流,以待问津者。”可见大酉洞桃花源在明代已具规模,且为酉阳州内之胜景。有诗云:“洞前流水渺漫漫,洞里桃花渐渐残。曼倩不来渔父去,道人闲依石栏杆。”
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载:“核其形,与渊明所记桃花源者,毫厘不爽。” 《四川省通志》亦记:“酉阳汉属武陵郡之迁陵地,渔郎所向之津,安之不在于此?”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地理、路线、景物、历史、距离、环境等六个方面论证,一致认为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原型。
桃花源集桃源文化、巴人文化、民族文化、土司文化、桃源风光于一体,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区,是“世外桃源”的真迹,是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是武陵酉州的一朵奇葩。通过对景区的深度开发和恢复利用,目前已完全展示出隐逸古朴的和平田园风光。春桃夭夭、夏风习习、秋谷橙灿、冬雪皑皑,桃源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科考、怀旧、游览。
山水明珠——乌江百里画廊
酉阳有乌江流域和沅江流域两大水系,其中乌江位于酉阳县城西南边境,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自沿河进入酉阳万木、龚滩,至涪陵汇入长江,全长1070公里,乌江酉阳段约60公里,是千里乌江最精华的“乌江百里画廊”。
乌江百里画廊“山似斧劈、水如碧玉、虬枝盘旋、水鸟嬉翔”,“奇山、怪石、碧水、险滩、古镇、廊桥、纤道、悬葬”构成了乌江画廊的景观要素。特别是荔枝峡、白芨峡、土坨子峡是山水画廊的精品,清代诗人梅若翁赞叹: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
乌江百里画廊是市级风景名胜区,包括乌江干流酉阳县龚滩古镇至万木乡之间河段,以及自东向西倒流的乌江支流阿蓬江酉阳段,占地面积240平方公里。含龚滩古镇景区、阿蓬江漂流景区、清泉廊桥景区、马鞍城景区、万木永和寺、石林景区、三家阡石林、悬葬景区、长溪沟生态旅游景区,是一处集自然山水、历史古镇、民俗风情于一体的高品位的旅游胜地。
乌江百里画廊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龚滩古镇有1700余年的历史;古代巴国蛮王洞建于战国时代;马鞍城是南宋金头和尚起义遗址;僰人悬葬是东汉南少数民族僰人的风俗,巴人纤道历史久远,“惊涛拍岸”、“竹零诗龛”等文化遗迹积淀厚重,颇具研究价值。
乌江百里画廊民族风情异彩纷呈,是土家摆手舞之乡的西大门景区,是西南卡普、蜡染的摇篮。古老的土家族背嫁哭嫁,独特的苞谷灯戏、阳戏、马马灯、民间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木叶情歌,众多的民间的手工艺品,组成了当地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
雄奇险秀的河谷沟壑,鬼斧神工的悬崖绝壁,桀骜不驯的乌江、欢快奔流的阿蓬江,点缀在秀美的乌江百里画廊,受到了无数科考、探险、摄影爱好者、电影、电视剧组的青睐。
绝壁音符——龚滩古镇
重庆市第一历史文化名镇——龚滩古镇,位于阿蓬江与乌江交汇处的凤凰山麓,是由乌江连接重庆的黄金口岸。据史料记载,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山洪暴发,垮塌的岩石填塞乌江而成滩,上下过往船只不能通行,逐渐形成古镇,因当年这里的居民龚姓众多,故名龚滩。
从1700余年的风雨苍桑中走来的龚滩古镇,建筑格调独具魅力,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展示出崔璨夺目的历史画卷。两公里长的石板街青幽如玉、起伏不平、蜿蜓崎岖,盘亘在乌江东岸,悬空托起气势恢弘的土家吊脚楼群,国画大师吴冠中写道:“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著名国画《老街》便诞生于此。
依山傍水幽雅别致的民居,用杉木长柱或硬杂木将屋架托起,成为全部为木结构的吊脚楼。吊脚楼或凿石为基,或垒石为础,长长的柱头或撑乱石,或绕古树,高低错落。吊脚楼柱间板壁可开门,可成窗,临江一面的万字格花窗更是独具匠心,花样百出,既可观景,又可晾晒纳凉。古色古香的大业盐号、三教寺、川主庙、杨家行等古建筑如艺术群雕,堪称古建筑史上的珍品。
古代巴人文化遗址蛮王洞、东汉僰人悬葬、乌江纤道、南宋金头和尚起义的铁围城遗址、太平天国军队为当地孤寡老人背水送水的“四方井”、笔落惊天的“惊涛拍岸”摩崖石刻、罕见的间隙喷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伴着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使龚滩古镇凸显迷人的光环。
龚滩古镇是著名的影视拍摄地,《武陵山剿匪记》、《奇人安世敏》、《捉拿归案》、《远山的呼唤》、《赵世炎》等影视片把该镇作为主要拍摄地。峨嵋电影制片厂用“乌江美景人未识,龚滩古镇第一娇”来赞美她。同时,龚滩古镇还是著名的自然岩壁攀岩基地,2002年“五一”期间,曾在这里成功地举办了龚滩国际攀岩挑战赛,上演了一幕幕“绝壁上的芭蕾”。已是国家AA级旅游区(点)的龚滩古镇,是乌江百里画廊的灵魂。走进龚滩古镇,便走进历史,梦回千年。
武陵之魂——龙潭古镇
龙潭古镇位于渝东南武陵山区腹地,面积1.5平方公里,龙潭因伏龙山下两个状如“龙眼”的汆水洞常积水成潭,古镇自“龙眼”之间穿过,形如“龙鼻”,因而得名。龙潭自蜀汉以来,曾相继为“县丞”、“巡检”、“州同”、“县佐”所在地,相当于州县的分司或副职,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自宋及清600余年的“蛮不出洞,汉不入境”土司统治政策,造就了龙潭这一千年古镇独有的建筑艺术和神奇的民族文化。
古镇顺湄舒河而建,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现存3公里的石板街被磨蹭得光可鉴人、青幽如玉,古老的海生物化石时隐时现。50多座土家吊脚楼翘角飞檐,形态美观。街上店铺林立,巷道相互连通。封火墙壁垒森严,气势恢弘。四合院古朴幽静,颇具特色。
湄舒河自古以来就是连结酉水汇入沅江,通往江浙的大通道,自雍正末年废除土司制度,取消“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禁令后,江浙、湖广、重庆等地客商纷纷云集龙潭古镇,运来大宗食盐、布匹等日用百货,运出桐、茶、漆、朱砂、水银等特产。古镇上盐号、商行、店铺林立,有“货龙潭”之称。江西商人会馆万寿宫、湖南商人会馆禹王宫等相继建立起来,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抗日战争日期,龙潭古镇成为沦陷区民众避战的大后方,1.5平方公里的小镇上云集了8万人,商贾云集,人烟阜盛,使龙潭一时蜚声全国,被誉为“小南京”。
龙潭古镇砖木结构的居民房屋鳞次栉比,建筑工艺各有千秋。木结构的房屋,一般人家是“三柱四骑”、“三柱六骑”。大户人家则是“四合天井”大院。青石柱砌成古朴典雅的大朝门,院内有“中堂”,用作祭祖、迎宾和办理婚丧大事。临街底层用木板装修或砖泥砌成的柜台,是主人出售货物的门市。文昌宫、轩辕宫、禹王宫、万寿宫等古建筑,窗花门楣、画栋雕梁,飞檐翘角,秀丽美观。昔日在春秋阁关公像前,有河北诗人题的“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的楹联。
置身于古镇之中,可以用手去触摸历史,用神经末梢去感知逝去的辉煌。曾有日本学者在考察古镇后赞叹:“古树、古井、古桥、古码头、古建筑形成一体,民居与码头、会馆交相连接,不仅自然景色绝佳,而且历史价值也极其重要,完全可以和丽江四方街媲美。”
龙潭古镇人杰地灵,是革命先驱赵世炎、原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刘仁、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同盟会员王勃山、瞿秋白夫人王剑虹的故乡。著名作家沈从文20世纪20年代住在龙潭,写过18岁古怪“女匪首”王幺妹的动人故事,他在作品中多次描写了龙潭古镇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著名女作家丁玲也描写过古香古色的龙潭中学;著名戏剧作家田汉在他离别龙潭时,吟了“酉阳孤塔隐山岚,巨石撑天未可探,闻道鲤鱼多尺半,把竿何日钓龙潭”的七绝。
2000年,重庆市旅游局对龙潭古镇进行了详细规划,杨汝岱、费孝通、陈俊生、罗豪才、贺国强、包叙定等一批批党政领导和各地的文人墨客前来龙潭观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龙潭古镇必将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土家摇篮——酉水河
酉水河位于酉阳县东部,发源于湖北省宣恩县,由酉阳大溪、酉酬、后溪三镇经重庆市秀山县辗转注入沅江,后流入洞庭湖。酉阳境内全长81公里,平均宽度约12.5米。沿岸都是土家人的聚居地,是土家族的摇篮。
如诗如画的酉水河有“渝东南小桂林”的美称,笔架山林银子滩,三吾山下流清江,高碑夕照醉渔父,玉带深山尽喜狂。河岸春花灿烂,夏绿滴翠,秋枫绯霞,冬雪晶莹,伴以山雀噪动,鸣蝉鼓风,煞是宜人。一排排古朴苍劲的枫杨,一列列磷次栉比的吊脚楼,一曲曲悠扬撩人的木叶情歌,一条条通往历史遂道的青石板路,回荡着土家族的无尽情韵,让人流连忘返。
风情万种的酉水河,恰似从远古走来的土家妹子,山赐予她清纯,水赋予她灵秀,那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古朴典雅的摆手堂,悠扬动听的民歌、山歌、木叶情歌、古老的阳戏、傩戏、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奇特神秘的民族习俗,风味独特的民食文化,无不散发着特有的民族气息。
据考证,土家族是巴人的一支,楚人灭巴时,悲壮而豪放的土家先民们由湖北省顺酉水河而下长途迁徙。见此段河谷宽广,鱼儿戏游、两岸古木参天、野兽成群而停下脚步,在此定居,以捕鱼、贩盐、狩猎为生,与当地的仡佬族、苗族等兄弟民族一起学会了耕作,在酉水河两岸繁衍生息,正是这些勤劳勇敢、憨厚朴实的土家人,创造了独特的土家文化。
清清的酉水河,孕育和滋养了土家人。酉水河畔的后溪古镇,至今保存着有数百年历史的摆手堂,每逢土家传统节日和村寨婚丧嫁娶及祭祀等重大活动,土家人都会在摆手堂外燃起熊熊篝火,彻夜欢歌,跳起展现土家先民们劳作、生活、狩猎、作战等场景的摆手舞;表演“花灯四只角,丑角和旦角,唱得喜气来,跳得人孝和。”反串角色,男扮女妆的花灯、体现土家图腾和信仰的阳戏、傩戏等;婚丧嫁娶要哭嫁跳丧,生动地体现了土家族“哭办喜事、笑办丧事”的民俗特点。这里有土家传统的山歌、小调、号子、木叶情歌有若天籁、粗犷豪迈。每一首歌都记载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叙述了一个动人故事。在酉水河两岸,土家人喝着大碗的酒,吃着大片肉,品尝香喷喷的油茶汤,烹炸油滋滋的油香粑粑,磨制白嫩嫩的米豆腐,有着独特的飘香诱人的饮食文化。酉水河,是土家族的母亲河。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可以触摸历史的痕迹,可以聆听远古的天籁之音。
神秘之旅——大板营
位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北面的大板营是神龙架支脉的延伸,山上有900多公顷原始森林,古木参天,四季葱郁。据专家考证,这里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森林面积最大,生态植被保存最完好的神秘地方,常有不少探奇揽胜者慕名而来,其神秘的面纱在不经意间被撩开一角。
大板营海拔较高,气候反差大,平均海拔1600米以上,最高处是1895米的灰阡梁子,有些地方的树木即使在盛夏之际,仍然保持着春天的茂盛。有的地方由于海拔差异,显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气候特征,生活着香獐、云豹、猕猴、武陵鲵、小灵猫、红腹锦鸡等国家珍贵保护动物,生长着成片的珙桐和香果树、中华蚊母等古老珍稀植物,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动植物基因库。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完成大板营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也正在抓紧制定保护开发措施。
大板营是生态、科考、探险旅游的理想选择。走近大板营,森林的神秘、自然的伟大相伴而生;走进大板营尘世的烦恼会随风飘逝,都市的喧嚣将荡然无存。大板营能带给你更多的精彩、惊险、刺激,是对充沛的体力和智慧的挑战。当你走进大山,走近大板营的边缘,在山间公路上行走几十公里,再背负行襄走几十里山路,沿途的景致也会让您感概万千、劳累顿消。大板营这一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着实令人神往,恰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子,我们对她了解非常有限,特别需要有条件、有准备的专家学者实地科学考察,全面掌握科学资料,为保护和开发大板营提供科学依据。
凭吊揽胜——南腰界
南腰界是革命的摇篮,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宛若一位穿越历史,走过世纪的老人,巍然屹立在酉阳东南部的南腰界,与贵州省沿河县、松桃县、印江县、重庆市秀山县接壤。这里群山清秀,清幽寂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贺龙同志创建的川黔湘鄂革命根据地,曾播撒过中国革命火热的种子,留下过红军生活和战斗的足迹,浸透过先烈们流下的热血,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1934年6月10日,贺老总把红三军司令部设立在南腰场上的余家桶子大院里, 10月27日,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转战到达川黔边区,与红三军共8000余人胜利会师。从此,红二、六军团以此为根据地,转战川黔边区,使国民党如梦方醒,为之震惊,不得不抽调重兵围赌川黔边区。因而减轻了中央红军遭敌重兵围追赌截的压力,有力地策应和支援了红军的战略和长征。
走进南腰界,你仿佛回到红军领导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的峥嵘岁月,看到战马弛骋、弹雨横飞的惨烈厮杀场面;走进余家桶子,你仿佛听见贺老总气吞山河的爽朗笑声,看到红二、六军团将士欢庆胜利会师而相互拥抱、喜悦欢呼的情景,体会到乡亲们十送红军依依惜别的动人悲壮场景……
1986年,为纪念南腰界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烈,酉阳县人政府拨款修复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遗址和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亭。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曾跟随贺老总一起创建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的廖汉生将军为南腰界纪念馆题词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的馆名,肖克将军也为会师纪念亭题了字。
现在,南腰界是重庆市唯一的革命老根据地,境内仍完好保存有数十处红军战斗遗迹、红军烈士墓。有红二、六军团会师大会会址、八一军民会址、大坝场祠堂红军政治部旧址。有红军大学、红军医院、十大政纲等五十六处文物景点。每逢清明、渝黔边区的乡亲和青少年学生都会自发地到司令部旧址凭吊纪念红军亲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默默地记读那至今笔迹清晰、苍劲有力的红军标语——活捉冉瑞庭,替为革命而牺牲的工农群众复仇!
世外桃源的土家酉阳
时间:2020-03-20 15:28:52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旅游局
酉阳建县制于秦昭襄王30年(公元前277年),2000多年建县制史包含800年州制和600余年土司制的历史,繁衍生息了土家、苗、侗、水、布依等16个少数民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土司文化、民间习俗、民族风情。
酉阳境内武陵逶迤、江河纵横、森林密布、溶洞发育。巴渝胜境乌江画廊、渝东南“小桂林”酉水河、深山幽峡阿蓬江、大板营原始森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型、古色古香的龚滩古镇、龙潭古镇等旅游景区如珍珠般煜煜生辉。原始古朴的山水风光,魅力四射的民族风情构成了渝东南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秦晋遗踪——世外桃源
一千六百多年前,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在酉阳县城北约0.5公里处。令文人墨客神往,是休闲、体验、访古寻幽的绝佳去处。
站在洞外,但见幽洞通天,使人顿生“仿佛若有光”之感。溪自洞出,桃林夹岸,落英缤纷。洞中古代酉阳州牧所题摩崖石刻“太古藏书”四字遒劲有力。穿过幽深的桃源洞,眼前豁然开朗,别有天地。洞内土地平旷、阡陌纵横、良田美池、村落点布。四周为溶斗,多为悬崖峭壁,似与外世隔绝,有松峰耸翠、石室藏书、飞泉洒玉、玉盘仙迹、乌龙护简、龟鹤遐龄、桃涧流红、机织烟霞等桃源八景。自古因“蛮不出洞、汉不入境”,所以该景区沉睡了1600余年,无人问津。
明永历七年,东阁大学士文安之来酉,在为酉阳宣慰使冉奇镳的《拥翠轩诗集》作的“序”中写道:“酉富名胜,玉岑(奇镳)向余屈指别业,余游所及,得其二焉。一为大酉洞,洞可数百武,划一门,旷然天际,得平衍地数十亩,精舍在焉,有小溪贯洞契而出。余语玉岑,广植桃花万株,使春风旖丽之余,桃花逐水趁流,以待问津者。”可见大酉洞桃花源在明代已具规模,且为酉阳州内之胜景。有诗云:“洞前流水渺漫漫,洞里桃花渐渐残。曼倩不来渔父去,道人闲依石栏杆。”
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载:“核其形,与渊明所记桃花源者,毫厘不爽。” 《四川省通志》亦记:“酉阳汉属武陵郡之迁陵地,渔郎所向之津,安之不在于此?”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地理、路线、景物、历史、距离、环境等六个方面论证,一致认为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原型。
桃花源集桃源文化、巴人文化、民族文化、土司文化、桃源风光于一体,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区,是“世外桃源”的真迹,是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是武陵酉州的一朵奇葩。通过对景区的深度开发和恢复利用,目前已完全展示出隐逸古朴的和平田园风光。春桃夭夭、夏风习习、秋谷橙灿、冬雪皑皑,桃源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科考、怀旧、游览。
山水明珠——乌江百里画廊
酉阳有乌江流域和沅江流域两大水系,其中乌江位于酉阳县城西南边境,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自沿河进入酉阳万木、龚滩,至涪陵汇入长江,全长1070公里,乌江酉阳段约60公里,是千里乌江最精华的“乌江百里画廊”。
乌江百里画廊“山似斧劈、水如碧玉、虬枝盘旋、水鸟嬉翔”,“奇山、怪石、碧水、险滩、古镇、廊桥、纤道、悬葬”构成了乌江画廊的景观要素。特别是荔枝峡、白芨峡、土坨子峡是山水画廊的精品,清代诗人梅若翁赞叹: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
乌江百里画廊是市级风景名胜区,包括乌江干流酉阳县龚滩古镇至万木乡之间河段,以及自东向西倒流的乌江支流阿蓬江酉阳段,占地面积240平方公里。含龚滩古镇景区、阿蓬江漂流景区、清泉廊桥景区、马鞍城景区、万木永和寺、石林景区、三家阡石林、悬葬景区、长溪沟生态旅游景区,是一处集自然山水、历史古镇、民俗风情于一体的高品位的旅游胜地。
乌江百里画廊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龚滩古镇有1700余年的历史;古代巴国蛮王洞建于战国时代;马鞍城是南宋金头和尚起义遗址;僰人悬葬是东汉南少数民族僰人的风俗,巴人纤道历史久远,“惊涛拍岸”、“竹零诗龛”等文化遗迹积淀厚重,颇具研究价值。
乌江百里画廊民族风情异彩纷呈,是土家摆手舞之乡的西大门景区,是西南卡普、蜡染的摇篮。古老的土家族背嫁哭嫁,独特的苞谷灯戏、阳戏、马马灯、民间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木叶情歌,众多的民间的手工艺品,组成了当地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
雄奇险秀的河谷沟壑,鬼斧神工的悬崖绝壁,桀骜不驯的乌江、欢快奔流的阿蓬江,点缀在秀美的乌江百里画廊,受到了无数科考、探险、摄影爱好者、电影、电视剧组的青睐。
绝壁音符——龚滩古镇
重庆市第一历史文化名镇——龚滩古镇,位于阿蓬江与乌江交汇处的凤凰山麓,是由乌江连接重庆的黄金口岸。据史料记载,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山洪暴发,垮塌的岩石填塞乌江而成滩,上下过往船只不能通行,逐渐形成古镇,因当年这里的居民龚姓众多,故名龚滩。
从1700余年的风雨苍桑中走来的龚滩古镇,建筑格调独具魅力,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展示出崔璨夺目的历史画卷。两公里长的石板街青幽如玉、起伏不平、蜿蜓崎岖,盘亘在乌江东岸,悬空托起气势恢弘的土家吊脚楼群,国画大师吴冠中写道:“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著名国画《老街》便诞生于此。
依山傍水幽雅别致的民居,用杉木长柱或硬杂木将屋架托起,成为全部为木结构的吊脚楼。吊脚楼或凿石为基,或垒石为础,长长的柱头或撑乱石,或绕古树,高低错落。吊脚楼柱间板壁可开门,可成窗,临江一面的万字格花窗更是独具匠心,花样百出,既可观景,又可晾晒纳凉。古色古香的大业盐号、三教寺、川主庙、杨家行等古建筑如艺术群雕,堪称古建筑史上的珍品。
古代巴人文化遗址蛮王洞、东汉僰人悬葬、乌江纤道、南宋金头和尚起义的铁围城遗址、太平天国军队为当地孤寡老人背水送水的“四方井”、笔落惊天的“惊涛拍岸”摩崖石刻、罕见的间隙喷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伴着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使龚滩古镇凸显迷人的光环。
龚滩古镇是著名的影视拍摄地,《武陵山剿匪记》、《奇人安世敏》、《捉拿归案》、《远山的呼唤》、《赵世炎》等影视片把该镇作为主要拍摄地。峨嵋电影制片厂用“乌江美景人未识,龚滩古镇第一娇”来赞美她。同时,龚滩古镇还是著名的自然岩壁攀岩基地,2002年“五一”期间,曾在这里成功地举办了龚滩国际攀岩挑战赛,上演了一幕幕“绝壁上的芭蕾”。已是国家AA级旅游区(点)的龚滩古镇,是乌江百里画廊的灵魂。走进龚滩古镇,便走进历史,梦回千年。
武陵之魂——龙潭古镇
龙潭古镇位于渝东南武陵山区腹地,面积1.5平方公里,龙潭因伏龙山下两个状如“龙眼”的汆水洞常积水成潭,古镇自“龙眼”之间穿过,形如“龙鼻”,因而得名。龙潭自蜀汉以来,曾相继为“县丞”、“巡检”、“州同”、“县佐”所在地,相当于州县的分司或副职,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自宋及清600余年的“蛮不出洞,汉不入境”土司统治政策,造就了龙潭这一千年古镇独有的建筑艺术和神奇的民族文化。
古镇顺湄舒河而建,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现存3公里的石板街被磨蹭得光可鉴人、青幽如玉,古老的海生物化石时隐时现。50多座土家吊脚楼翘角飞檐,形态美观。街上店铺林立,巷道相互连通。封火墙壁垒森严,气势恢弘。四合院古朴幽静,颇具特色。
湄舒河自古以来就是连结酉水汇入沅江,通往江浙的大通道,自雍正末年废除土司制度,取消“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禁令后,江浙、湖广、重庆等地客商纷纷云集龙潭古镇,运来大宗食盐、布匹等日用百货,运出桐、茶、漆、朱砂、水银等特产。古镇上盐号、商行、店铺林立,有“货龙潭”之称。江西商人会馆万寿宫、湖南商人会馆禹王宫等相继建立起来,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抗日战争日期,龙潭古镇成为沦陷区民众避战的大后方,1.5平方公里的小镇上云集了8万人,商贾云集,人烟阜盛,使龙潭一时蜚声全国,被誉为“小南京”。
龙潭古镇砖木结构的居民房屋鳞次栉比,建筑工艺各有千秋。木结构的房屋,一般人家是“三柱四骑”、“三柱六骑”。大户人家则是“四合天井”大院。青石柱砌成古朴典雅的大朝门,院内有“中堂”,用作祭祖、迎宾和办理婚丧大事。临街底层用木板装修或砖泥砌成的柜台,是主人出售货物的门市。文昌宫、轩辕宫、禹王宫、万寿宫等古建筑,窗花门楣、画栋雕梁,飞檐翘角,秀丽美观。昔日在春秋阁关公像前,有河北诗人题的“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低头”的楹联。
置身于古镇之中,可以用手去触摸历史,用神经末梢去感知逝去的辉煌。曾有日本学者在考察古镇后赞叹:“古树、古井、古桥、古码头、古建筑形成一体,民居与码头、会馆交相连接,不仅自然景色绝佳,而且历史价值也极其重要,完全可以和丽江四方街媲美。”
龙潭古镇人杰地灵,是革命先驱赵世炎、原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刘仁、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同盟会员王勃山、瞿秋白夫人王剑虹的故乡。著名作家沈从文20世纪20年代住在龙潭,写过18岁古怪“女匪首”王幺妹的动人故事,他在作品中多次描写了龙潭古镇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著名女作家丁玲也描写过古香古色的龙潭中学;著名戏剧作家田汉在他离别龙潭时,吟了“酉阳孤塔隐山岚,巨石撑天未可探,闻道鲤鱼多尺半,把竿何日钓龙潭”的七绝。
2000年,重庆市旅游局对龙潭古镇进行了详细规划,杨汝岱、费孝通、陈俊生、罗豪才、贺国强、包叙定等一批批党政领导和各地的文人墨客前来龙潭观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龙潭古镇必将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土家摇篮——酉水河
酉水河位于酉阳县东部,发源于湖北省宣恩县,由酉阳大溪、酉酬、后溪三镇经重庆市秀山县辗转注入沅江,后流入洞庭湖。酉阳境内全长81公里,平均宽度约12.5米。沿岸都是土家人的聚居地,是土家族的摇篮。
如诗如画的酉水河有“渝东南小桂林”的美称,笔架山林银子滩,三吾山下流清江,高碑夕照醉渔父,玉带深山尽喜狂。河岸春花灿烂,夏绿滴翠,秋枫绯霞,冬雪晶莹,伴以山雀噪动,鸣蝉鼓风,煞是宜人。一排排古朴苍劲的枫杨,一列列磷次栉比的吊脚楼,一曲曲悠扬撩人的木叶情歌,一条条通往历史遂道的青石板路,回荡着土家族的无尽情韵,让人流连忘返。
风情万种的酉水河,恰似从远古走来的土家妹子,山赐予她清纯,水赋予她灵秀,那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古朴典雅的摆手堂,悠扬动听的民歌、山歌、木叶情歌、古老的阳戏、傩戏、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奇特神秘的民族习俗,风味独特的民食文化,无不散发着特有的民族气息。
据考证,土家族是巴人的一支,楚人灭巴时,悲壮而豪放的土家先民们由湖北省顺酉水河而下长途迁徙。见此段河谷宽广,鱼儿戏游、两岸古木参天、野兽成群而停下脚步,在此定居,以捕鱼、贩盐、狩猎为生,与当地的仡佬族、苗族等兄弟民族一起学会了耕作,在酉水河两岸繁衍生息,正是这些勤劳勇敢、憨厚朴实的土家人,创造了独特的土家文化。
清清的酉水河,孕育和滋养了土家人。酉水河畔的后溪古镇,至今保存着有数百年历史的摆手堂,每逢土家传统节日和村寨婚丧嫁娶及祭祀等重大活动,土家人都会在摆手堂外燃起熊熊篝火,彻夜欢歌,跳起展现土家先民们劳作、生活、狩猎、作战等场景的摆手舞;表演“花灯四只角,丑角和旦角,唱得喜气来,跳得人孝和。”反串角色,男扮女妆的花灯、体现土家图腾和信仰的阳戏、傩戏等;婚丧嫁娶要哭嫁跳丧,生动地体现了土家族“哭办喜事、笑办丧事”的民俗特点。这里有土家传统的山歌、小调、号子、木叶情歌有若天籁、粗犷豪迈。每一首歌都记载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叙述了一个动人故事。在酉水河两岸,土家人喝着大碗的酒,吃着大片肉,品尝香喷喷的油茶汤,烹炸油滋滋的油香粑粑,磨制白嫩嫩的米豆腐,有着独特的飘香诱人的饮食文化。酉水河,是土家族的母亲河。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可以触摸历史的痕迹,可以聆听远古的天籁之音。
神秘之旅——大板营
位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北面的大板营是神龙架支脉的延伸,山上有900多公顷原始森林,古木参天,四季葱郁。据专家考证,这里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森林面积最大,生态植被保存最完好的神秘地方,常有不少探奇揽胜者慕名而来,其神秘的面纱在不经意间被撩开一角。
大板营海拔较高,气候反差大,平均海拔1600米以上,最高处是1895米的灰阡梁子,有些地方的树木即使在盛夏之际,仍然保持着春天的茂盛。有的地方由于海拔差异,显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气候特征,生活着香獐、云豹、猕猴、武陵鲵、小灵猫、红腹锦鸡等国家珍贵保护动物,生长着成片的珙桐和香果树、中华蚊母等古老珍稀植物,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动植物基因库。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完成大板营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也正在抓紧制定保护开发措施。
大板营是生态、科考、探险旅游的理想选择。走近大板营,森林的神秘、自然的伟大相伴而生;走进大板营尘世的烦恼会随风飘逝,都市的喧嚣将荡然无存。大板营能带给你更多的精彩、惊险、刺激,是对充沛的体力和智慧的挑战。当你走进大山,走近大板营的边缘,在山间公路上行走几十公里,再背负行襄走几十里山路,沿途的景致也会让您感概万千、劳累顿消。大板营这一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着实令人神往,恰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子,我们对她了解非常有限,特别需要有条件、有准备的专家学者实地科学考察,全面掌握科学资料,为保护和开发大板营提供科学依据。
凭吊揽胜——南腰界
南腰界是革命的摇篮,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宛若一位穿越历史,走过世纪的老人,巍然屹立在酉阳东南部的南腰界,与贵州省沿河县、松桃县、印江县、重庆市秀山县接壤。这里群山清秀,清幽寂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贺龙同志创建的川黔湘鄂革命根据地,曾播撒过中国革命火热的种子,留下过红军生活和战斗的足迹,浸透过先烈们流下的热血,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1934年6月10日,贺老总把红三军司令部设立在南腰场上的余家桶子大院里, 10月27日,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转战到达川黔边区,与红三军共8000余人胜利会师。从此,红二、六军团以此为根据地,转战川黔边区,使国民党如梦方醒,为之震惊,不得不抽调重兵围赌川黔边区。因而减轻了中央红军遭敌重兵围追赌截的压力,有力地策应和支援了红军的战略和长征。
走进南腰界,你仿佛回到红军领导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的峥嵘岁月,看到战马弛骋、弹雨横飞的惨烈厮杀场面;走进余家桶子,你仿佛听见贺老总气吞山河的爽朗笑声,看到红二、六军团将士欢庆胜利会师而相互拥抱、喜悦欢呼的情景,体会到乡亲们十送红军依依惜别的动人悲壮场景……
1986年,为纪念南腰界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烈,酉阳县人政府拨款修复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遗址和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亭。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曾跟随贺老总一起创建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的廖汉生将军为南腰界纪念馆题词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的馆名,肖克将军也为会师纪念亭题了字。
现在,南腰界是重庆市唯一的革命老根据地,境内仍完好保存有数十处红军战斗遗迹、红军烈士墓。有红二、六军团会师大会会址、八一军民会址、大坝场祠堂红军政治部旧址。有红军大学、红军医院、十大政纲等五十六处文物景点。每逢清明、渝黔边区的乡亲和青少年学生都会自发地到司令部旧址凭吊纪念红军亲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默默地记读那至今笔迹清晰、苍劲有力的红军标语——活捉冉瑞庭,替为革命而牺牲的工农群众复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