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新价值 引领生活新方式
[会员登录]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递信息
展示文化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旧站数据
首页
>
旧站数据
土家建筑特色的“三大件”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戴楚洲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武陵山区最早居住形式为穴居、巢居和窝棚。随着生产力发展,“巢居”演变成为“杆栏”建筑。元明清时期,土司衙署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近现代以来,在土家族“转角楼”基础上,吸收汉族的马头形封火墙和四合院等建筑技术,使土家建筑更为完备。通过多年实地采风,我把民族特色明显的土家建筑精华归纳为“三大件”:转角楼、凉亭、花桥。
转角楼
“转角楼”是土家族标志性建筑。武陵山区现存成千上万栋土家族转角楼。在青山碧水之间、丛林密箐之处,一栋栋饱经风霜的土家族转角楼或依山靠峰,或傍河临桥,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保存土家族转角楼较多的特色村寨地势较高,同姓同宗的组成土家寨子,常以姓氏作为寨名,如向家寨、覃家寨、田家寨、彭家寨……也有用土家语作寨名的,如麦寨(汉意为太阳照到的地方)、苦竹寨(汉意为山坡上的寨子)、龙山县捞车村、永顺县列必村等,土家情趣十分浓郁。也有用汉语作寨名的,如保靖县木芽寨、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吴王坡、桑植县峰峦溪、武陵源区索溪峪土家族乡双峰村和永定区四都坪乡、沅古坪镇及王家坪镇石堰坪、马头溪、紫荆塔、伞家湾等。有些山寨设有寨门,寨子中心辟有广场。寨子中央建有摆手堂,为土家族人跳摆手舞、祭祀中心。
土家族人在正屋左右一头或两头,与正屋垂直向外延出一组或多组排架,每排柱子长短依地势高低而取舍,形成杆栏楼宇建筑,即“转角楼”。转角楼多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亦有三、四层的,其屋脊必须低于正屋屋脊,寓“客不压主”,同时也是工艺需要。修得最多的转角楼是一正屋一厢房,土家族人称之为“钥匙头”。富有人家修的双厢走马转角楼为一正屋二厢房,围成“撮箕口”,甚至在口前加上“朝门”,形成“四合水”。转角楼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司檐和龛子。山墙与挑檐相接,成为司檐,用于挡雨通风。龛子是土家楼阁的雅称,是转角楼的厢房,外有悬空走廊。吊脚的形式依地形有临坡吊、临水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等,林林总总,花样繁多。谓之楼,须有梯可上。就是楼梯也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直上的、有斜上的,有暗上的、有搭上的,有石的、有木的,有从室里上的、有从室外上的……拾级而上至楼房,矮小的对子门两侧放小格窗棂。楼阁多为闺房,是土家姑娘绣花、做鞋、织“西朗卡普”的地方。走廊是由落地柱向外挑出的挂柱形成过道,有单面的、双面的、三面的乃至四面的,称为“走马转角楼”,需有较高木匠技艺者方可为之。民间俗语“木匠难起转角楼,铁匠难打铁绣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转角楼两边上端,檐角翘起,雄伟壮观。转角楼的挂柱下常饰木雕金瓜,乡土气息浓郁。走廊装木花格,门窗除雕以“回”、“喜”字等吉祥图案,还以颜料作底,以光油掺入山漆,刷得光亮照人。别看转角楼“脚”参差不齐,柱子弯扭粗细不匀,眉毛枋凸翘平直不一,但是可谓形曲意直,韵到神足。土家民居的特点概括起来为:“八字朝门青瓦屋,飞檐翘角转角楼”。走进土家山寨,那形态各异、飘逸雄浑的翘角,那明暗高低、时隐时现的檐廊,那千姿百态、参差不齐的吊脚,那高低和谐、错落有致的瓦坡,映在翠竹绿树之中,犹如出自画家手笔的一幅幅中国画。
木屋花桥
土家“木屋花桥”是中国桥梁经典。土家祖先在溪河上面架的“花桥”木廊只有一层,或者一层一檐。桥面上建廓者,意在保护桥梁免遭雨淋腐朽,又可供过路人小憩。土家地区花桥设计独特,装饰华丽,由桥墩、桥廊两大部分组成,故称“木屋花桥”。桥墩用岩石砌成,以桐油石灰或者水泥缝合,呈梭子形上下排列。墩子铺设桥木,以柏树、楠木为佳。桥木上面再铺横板,厚约2寸。横板比桥木宽,两边等距离形成飞悬之势。花桥核心部分是桥廊,又叫桥屋。它架设在横板上,由木质柱梁组成。要立中柱、立檐柱,两头边缘处立亮柱,上面穿棋筒架过梁。檐柱下脚部分安装坐板,亮柱下脚部分安装靠板,中间形成过道,宽约2至3米。桥廊建设注重土家风格,屋脊堆制罗汉,四方飞檐翘角。翘角上有的搬鳌鱼,有的做喜鹊。
土家花桥是民间工艺经典,如今有能力设计、施工的匠师不多。此类桥梁佼佼者,当推龙山县洗车河花桥、桑植县洪家关贺龙花桥、慈利县溪口镇花桥、咸丰县丁寨乡十字路花桥、鹤峰县走马镇白果村花桥、恩施市沐抚乡花桥、印江县汪家沟共济桥、德江县楠杆花桥、思南县筑溪佛圆桥、松桃县大路花桥、石阡县汪河花桥和永定区四都坪乡乌木峪花桥、王家坪镇马头溪花桥等。龙山县洗车河镇“洗车河花桥”由清代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绅士萧家霖等人倡修。桥有三孔,为石磴木面花桥。桥顶画有太极图形;两边桥帘刻有各种花纹;走廊两边建有木栏杆,并设平板坐凳。德江县楠杆花桥建于清代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长15米,宽5米,木质桥面巧建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长廊。其廊造型颇为特殊:底层为歇山顶长廊,顶层为攒尖顶阁楼,上层、下层两侧增建两个悬山顶屋面,空间组合灵巧,建筑层次丰富。花桥长廊之所以如此修建,与其特殊功能密不可分。原来桥廊上建筑物内供有观音菩萨和杨泗将军,实为建于桥上的“杨泗殿”和“观音阁”。慈利县溪口镇杜家溪修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土家木屋花桥”,四角飞翘,雕梁画栋。永顺县老司城附近保留多处木屋花桥。永定区王家坪镇马头溪村至今保留一座古老的“木屋花桥”。永定区四都坪乡乌木峪花桥为四扇三间,可供过往土家族人歇息。桑植县洪家关贺龙故居木屋花桥既长又宽,气势雄伟。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老磨湾西北500米处的土家花桥“展卷桥”,雕梁画栋、朱漆彩绘,由著名作家沈从文题写桥名。永顺县大坝乡向凤生在张家界森林公园美食一条街建一座土家花桥,长25米,宽9米,高9米,飞檐翘角,气势壮观,深受游客喜爱。土家建筑大师李宏进为宣恩县修建一座大型花桥,桥长80.08米,桥宽10.08米,5墩5亭,一层双檐。
花桥是飞架溪河之上、连接两岸的福利性建筑,属于地方善事范畴,常由一寨人或几寨人邀约捐资修建。花桥是尝“花”品月之地。村寨里的俊男俏女,会聚桥头,或者挑花绣朵,或者嬉戏聊天。坠入爱河的恋人,以歌为媒,借声传情,挑姣选郎,结对配双,成就一桩桩美事。
六角凉亭
元明清时期,土家祖先行走陆地,土家道路只有泥巴路、砂子路、石板路和猎路。每个土司建有用青石板铺面的官道,并且修建驿站和“六角凉亭”。土官出行,由轿夫抬轿。土家族人在山垭、山坳有风处修建“六角凉亭”,飞檐翘角。亭修木凳,以供行人歇息、纳凉和躲雨。土家凉亭形似“伞把柱”,以楠木作柱,上尖下圆,雕花镂空,工艺精细,古朴秀美。慈利县江垭镇和永定区普光寺保存的明代建筑梅花殿顶为“六角出檐”。“修桥补路、荫功积德”是做善事,对社会有益处。所以,土家族人纷纷集资出力,修建花桥和凉亭,改善交通条件。有些路旁修歇墩、挖水井,供人歇息时乘凉、饮水。故土家歌谣唱道:“大路凉水凉悠悠,有人吃来有人修;我郎此回修一次,让它清凉又长久。” (作者单位张家界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责任编辑
标签
旧站数据
0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quo..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
旧站数据
专题专栏
更多>
湘西画卷
恩施建州四十周年
云享多彩中华
旅游促进民族交流交往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参与互动
http://www.sina.com.cn/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土家建筑特色的“三大件”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戴楚洲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武陵山区最早居住形式为穴居、巢居和窝棚。随着生产力发展,“巢居”演变成为“杆栏”建筑。元明清时期,土司衙署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近现代以来,在土家族“转角楼”基础上,吸收汉族的马头形封火墙和四合院等建筑技术,使土家建筑更为完备。通过多年实地采风,我把民族特色明显的土家建筑精华归纳为“三大件”:转角楼、凉亭、花桥。
转角楼
“转角楼”是土家族标志性建筑。武陵山区现存成千上万栋土家族转角楼。在青山碧水之间、丛林密箐之处,一栋栋饱经风霜的土家族转角楼或依山靠峰,或傍河临桥,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保存土家族转角楼较多的特色村寨地势较高,同姓同宗的组成土家寨子,常以姓氏作为寨名,如向家寨、覃家寨、田家寨、彭家寨……也有用土家语作寨名的,如麦寨(汉意为太阳照到的地方)、苦竹寨(汉意为山坡上的寨子)、龙山县捞车村、永顺县列必村等,土家情趣十分浓郁。也有用汉语作寨名的,如保靖县木芽寨、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吴王坡、桑植县峰峦溪、武陵源区索溪峪土家族乡双峰村和永定区四都坪乡、沅古坪镇及王家坪镇石堰坪、马头溪、紫荆塔、伞家湾等。有些山寨设有寨门,寨子中心辟有广场。寨子中央建有摆手堂,为土家族人跳摆手舞、祭祀中心。
土家族人在正屋左右一头或两头,与正屋垂直向外延出一组或多组排架,每排柱子长短依地势高低而取舍,形成杆栏楼宇建筑,即“转角楼”。转角楼多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亦有三、四层的,其屋脊必须低于正屋屋脊,寓“客不压主”,同时也是工艺需要。修得最多的转角楼是一正屋一厢房,土家族人称之为“钥匙头”。富有人家修的双厢走马转角楼为一正屋二厢房,围成“撮箕口”,甚至在口前加上“朝门”,形成“四合水”。转角楼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司檐和龛子。山墙与挑檐相接,成为司檐,用于挡雨通风。龛子是土家楼阁的雅称,是转角楼的厢房,外有悬空走廊。吊脚的形式依地形有临坡吊、临水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等,林林总总,花样繁多。谓之楼,须有梯可上。就是楼梯也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直上的、有斜上的,有暗上的、有搭上的,有石的、有木的,有从室里上的、有从室外上的……拾级而上至楼房,矮小的对子门两侧放小格窗棂。楼阁多为闺房,是土家姑娘绣花、做鞋、织“西朗卡普”的地方。走廊是由落地柱向外挑出的挂柱形成过道,有单面的、双面的、三面的乃至四面的,称为“走马转角楼”,需有较高木匠技艺者方可为之。民间俗语“木匠难起转角楼,铁匠难打铁绣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转角楼两边上端,檐角翘起,雄伟壮观。转角楼的挂柱下常饰木雕金瓜,乡土气息浓郁。走廊装木花格,门窗除雕以“回”、“喜”字等吉祥图案,还以颜料作底,以光油掺入山漆,刷得光亮照人。别看转角楼“脚”参差不齐,柱子弯扭粗细不匀,眉毛枋凸翘平直不一,但是可谓形曲意直,韵到神足。土家民居的特点概括起来为:“八字朝门青瓦屋,飞檐翘角转角楼”。走进土家山寨,那形态各异、飘逸雄浑的翘角,那明暗高低、时隐时现的檐廊,那千姿百态、参差不齐的吊脚,那高低和谐、错落有致的瓦坡,映在翠竹绿树之中,犹如出自画家手笔的一幅幅中国画。
木屋花桥
土家“木屋花桥”是中国桥梁经典。土家祖先在溪河上面架的“花桥”木廊只有一层,或者一层一檐。桥面上建廓者,意在保护桥梁免遭雨淋腐朽,又可供过路人小憩。土家地区花桥设计独特,装饰华丽,由桥墩、桥廊两大部分组成,故称“木屋花桥”。桥墩用岩石砌成,以桐油石灰或者水泥缝合,呈梭子形上下排列。墩子铺设桥木,以柏树、楠木为佳。桥木上面再铺横板,厚约2寸。横板比桥木宽,两边等距离形成飞悬之势。花桥核心部分是桥廊,又叫桥屋。它架设在横板上,由木质柱梁组成。要立中柱、立檐柱,两头边缘处立亮柱,上面穿棋筒架过梁。檐柱下脚部分安装坐板,亮柱下脚部分安装靠板,中间形成过道,宽约2至3米。桥廊建设注重土家风格,屋脊堆制罗汉,四方飞檐翘角。翘角上有的搬鳌鱼,有的做喜鹊。
土家花桥是民间工艺经典,如今有能力设计、施工的匠师不多。此类桥梁佼佼者,当推龙山县洗车河花桥、桑植县洪家关贺龙花桥、慈利县溪口镇花桥、咸丰县丁寨乡十字路花桥、鹤峰县走马镇白果村花桥、恩施市沐抚乡花桥、印江县汪家沟共济桥、德江县楠杆花桥、思南县筑溪佛圆桥、松桃县大路花桥、石阡县汪河花桥和永定区四都坪乡乌木峪花桥、王家坪镇马头溪花桥等。龙山县洗车河镇“洗车河花桥”由清代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绅士萧家霖等人倡修。桥有三孔,为石磴木面花桥。桥顶画有太极图形;两边桥帘刻有各种花纹;走廊两边建有木栏杆,并设平板坐凳。德江县楠杆花桥建于清代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长15米,宽5米,木质桥面巧建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长廊。其廊造型颇为特殊:底层为歇山顶长廊,顶层为攒尖顶阁楼,上层、下层两侧增建两个悬山顶屋面,空间组合灵巧,建筑层次丰富。花桥长廊之所以如此修建,与其特殊功能密不可分。原来桥廊上建筑物内供有观音菩萨和杨泗将军,实为建于桥上的“杨泗殿”和“观音阁”。慈利县溪口镇杜家溪修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土家木屋花桥”,四角飞翘,雕梁画栋。永顺县老司城附近保留多处木屋花桥。永定区王家坪镇马头溪村至今保留一座古老的“木屋花桥”。永定区四都坪乡乌木峪花桥为四扇三间,可供过往土家族人歇息。桑植县洪家关贺龙故居木屋花桥既长又宽,气势雄伟。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老磨湾西北500米处的土家花桥“展卷桥”,雕梁画栋、朱漆彩绘,由著名作家沈从文题写桥名。永顺县大坝乡向凤生在张家界森林公园美食一条街建一座土家花桥,长25米,宽9米,高9米,飞檐翘角,气势壮观,深受游客喜爱。土家建筑大师李宏进为宣恩县修建一座大型花桥,桥长80.08米,桥宽10.08米,5墩5亭,一层双檐。
花桥是飞架溪河之上、连接两岸的福利性建筑,属于地方善事范畴,常由一寨人或几寨人邀约捐资修建。花桥是尝“花”品月之地。村寨里的俊男俏女,会聚桥头,或者挑花绣朵,或者嬉戏聊天。坠入爱河的恋人,以歌为媒,借声传情,挑姣选郎,结对配双,成就一桩桩美事。
六角凉亭
元明清时期,土家祖先行走陆地,土家道路只有泥巴路、砂子路、石板路和猎路。每个土司建有用青石板铺面的官道,并且修建驿站和“六角凉亭”。土官出行,由轿夫抬轿。土家族人在山垭、山坳有风处修建“六角凉亭”,飞檐翘角。亭修木凳,以供行人歇息、纳凉和躲雨。土家凉亭形似“伞把柱”,以楠木作柱,上尖下圆,雕花镂空,工艺精细,古朴秀美。慈利县江垭镇和永定区普光寺保存的明代建筑梅花殿顶为“六角出檐”。“修桥补路、荫功积德”是做善事,对社会有益处。所以,土家族人纷纷集资出力,修建花桥和凉亭,改善交通条件。有些路旁修歇墩、挖水井,供人歇息时乘凉、饮水。故土家歌谣唱道:“大路凉水凉悠悠,有人吃来有人修;我郎此回修一次,让它清凉又长久。” (作者单位张家界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听证会
专题专栏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