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旧站数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时间:2020-03-20 15:28:52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信息来源:湘西人民政府网 


     一、境域位置

  地理位置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 

    境域面积  湘西州境域,南北长约24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土地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州域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森林面积亦有降有升。2005年,境域耕地面积为13.2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其中,水田9.4万公顷,旱地3.8万公顷;森林面积68.34万公顷。

     二、沿革区划

  建置沿革  湘西州域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唐虞之时,有“蛮地”之称,属“三苗”范围。夏,为“荆州之域”。商代,属楚“鬼方”地域。西周至春秋,属楚“黔中地”。战国时属楚黔中郡。西汉属武陵郡。三国时初属蜀,后属吴。西晋、东晋属荆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时期属黔中道。朱为荆湖北路的辰州、澧州。元为湖广行省恩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司。明置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余为岳、辰两州地。清置永顺府和风凰、乾州、永绥直隶厅,东北部为澧州地。民国时期.1914一1922年为辰沅道。1938—1949年为第八、第九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今吉首)、永绥(今花垣)、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永顺专区。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6县,并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今张家界永定区)4县。年底,代管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4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州府设吉首,辖吉首、泸溪、风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桑植、大庸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设市。1988年,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是年12月31日,大庸市及桑植县正式划出湘西州。1989年至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8县市。

  行政区划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今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l市7县,下辖92个乡、66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全州有1976个村民委员会、78个居民委员会。

   三、自然环境 

  地貌  湘西州域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贯州境,北部多山,有大小山峰130多座。州内最高点为龙山县境内大灵山,海拔1736.5米,最低点为泸溪县上堡乡大龙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受酉水、猛洞河、武水、沅水、辰水等河流的影响,境内地面被切割成众多盆地、台地和高峰、沟谷及陡坡,相互交错,山峦叠嶂,千姿百态。境域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充分,多溶洞、伏流。境域地貌大致分为三大区域:西北中山山原地貌区占州域总面积的22%,海拔800一1736米,地形切割较深,顶部岩溶发育,干旱少雨,光热偏低,土壤自然肥力较好,适宜发展林、粮、牧业生产;中部中低山山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59%,标高50一1000米,丘状起伏,岩溶发育,光、热、水、土条件较好,矿产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粮、林、牧、经济作物和矿业生产;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18.98%,地势比较平坦开阔,光、热、水、土条件较好,为湘西州域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最佳区域。

  气候  湘西州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充沛,光热总量偏少;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类型多样,立体特征明显。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4.40℃以上,最热月最高气温大于35℃的天数8~15天。年平均气温15—16.9℃,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一5.5℃。年降雨量1250~1500m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91—1406小时。雨量集中春、夏,多见秋旱。由于海拔的悬殊和地形、坡向等的不同,湘西州域气候类型无论是在垂直方向上还是在水平方向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气温、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均有显著差别。

   四、自然资源 

  水资源  湘西州境大部分区域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且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形成地表地下水综合利用的格局。全州区域内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32亿立方米。州境沟壑纵横,落差大,有利于布局骨干水电站,有利于梯级开发,有利于防洪、灌溉、养殖、旅游及改善环境。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对水质有很好的净化作用。境内大部分城镇上游河流区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PH值适中,中等矿化离子总数不高,水值可达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水质标准。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部分区域水质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境内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干流长大于5公里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368条。主要河流有沅江、酉水、武水、猛洞河、花垣河等。各河流坡降大、落差大,按平均流量估算,理论蕴藏量为179万千瓦。全境可开发总装机容量达137.2万千瓦,其中装机5万千瓦以下水电资源达74万千瓦。

  境内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总量约为27.37亿立方米,约占年总水资源量的20.6%,境内有187条较大的暗河和900多个较大的溶洞这些暗河、溶洞,大多出露于地表或悬挂在陡壁之上,部分埋藏在地下深层,各具不同的开发利用前景。

  生物资源  湘西州境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堪称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和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基因库。

  境内野生植物繁多,共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维管植物217科、1039属、3807种。35亚种、315变种、11变型,在湖南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属数占全省总属数的72%,种数占全省种数的51%。境内保存着大量古老珍稀植物种属,中国特有的残、遗、单、少种属中,湘西有37属以上,占湖南全省的59%。世界闻名孑遗植物水杉、珙桐、伞花木、伯乐树、双盾木、鹅掌楸、喜树、杜仲、青钱柳、香果树、青檀等湘西都有分布。野生植物中,稀有、特有及国家保护种类多,植物种类属国家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II级护植物29种,濒危植物2种,渐危植物21种,稀有植物16种,是国家保护植物高密度分布区。境内资源植物丰富,药用植物、油脂植物、纤维植物、鞣料植物、淀粉和糖类植物、观赏植物、维生素植物和色素植物等种类繁多。

  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州境现有陆生脊椎动物237种,隶属21目64科;现有昆虫4175种分属22目177种。湘西野生动物区系组成复杂品种极为丰富,既有华中区固有种,也有华中华南两区共有种;既有西部区的品种,也有东部区品种。湘西州境野生动物中珍稀种类丰富,濒危种类较多。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林麝、白颈长尾雉、金雕5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50种;地方重点保护动物89种。这些野牛动物中,有14种属中国列为世界濒危野生动物。1999年考察发现,池鹭、棕背伯劳、画眉、黑斑蛙、虎纹蛙、毛冠鹿、华南兔、中华竹鼠及蛇类等在湘西尚有较大种群数量分布。但随着人口增加、生产活动频繁、森林减少,野生物种类呈下降趋势。

  矿产资源   湘西州境矿产资源丰寓,日主要矿种储量大。全州已发现矿产地85处,其中,黑色金属矿产41处,有色金属矿产160处,贵金属矿产10处,能源矿产68处,非金属矿产199处,地热矿泉水6处;已发现矿产地中,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26处、小型矿床73处、矿点374处。全州已发现矿种63(待查)个,其中35个矿种探明一定储量。探明储量在湖南省有一定分量的有锰、汞、铅锌、铝、锌、钒、磷、紫砂、陶土矿、含钾页岩10种。其中锰、汞、铝、紫砂陶土矿居全省之首。锰的探明储量:3106.57万吨,远景储量575.5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多分布于花垣县境内。花垣民乐锰矿区为中国南方最大的锰矿床,有“东方锰都”之称。

   五、人口民族
 
  人口  湘西州境很早就有人类活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多。州域(今8县、市域)人口总量文字记载自唐代开始,唐开元二十八年(740),人口约2.46万。至清嘉靖二十一年(1816),人口约8l_27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总量大幅增长。1957年末,人口136 3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8.2人;1982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9人;1995年.总人口247.49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0人;2006年末,总人口27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4.6人。

  民族  湘西州现有民族43个,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2006年末,全州有少数民族人口203.36万人,占总人口的75.3%。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土家族112.2万人,占总人口的41.56%,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5.17%;苗族89.5万人,占总人口的33.15%,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4.75%;其他少数民族1.66万人,占总人口的0.6l%,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82%。其中,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瑶族、侗族和白族。

  湘西各民族长期以来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分布在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古丈等县市。苗族,自称“果雄”,主要分布在花垣、凤凰、吉首、泸溪、古丈、保靖等县市。旧时,土家、苗族多居住在比较偏僻的乡村,汉族多分布于交通相对便利的河畔叉口、集镇圩场。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团结工作的加强,使民族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休戚与共,和睦共处,共同开发湘西这片热土。
责任编辑
标签旧站数据    
0
旧站数据
参与互动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时间:2020-03-20 15:28:52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湘西人民政府网 


     一、境域位置

  地理位置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 

    境域面积  湘西州境域,南北长约24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土地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州域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森林面积亦有降有升。2005年,境域耕地面积为13.2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其中,水田9.4万公顷,旱地3.8万公顷;森林面积68.34万公顷。

     二、沿革区划

  建置沿革  湘西州域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唐虞之时,有“蛮地”之称,属“三苗”范围。夏,为“荆州之域”。商代,属楚“鬼方”地域。西周至春秋,属楚“黔中地”。战国时属楚黔中郡。西汉属武陵郡。三国时初属蜀,后属吴。西晋、东晋属荆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时期属黔中道。朱为荆湖北路的辰州、澧州。元为湖广行省恩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司。明置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余为岳、辰两州地。清置永顺府和风凰、乾州、永绥直隶厅,东北部为澧州地。民国时期.1914一1922年为辰沅道。1938—1949年为第八、第九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今吉首)、永绥(今花垣)、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永顺专区。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6县,并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今张家界永定区)4县。年底,代管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4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州府设吉首,辖吉首、泸溪、风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桑植、大庸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设市。1988年,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是年12月31日,大庸市及桑植县正式划出湘西州。1989年至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8县市。

  行政区划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今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l市7县,下辖92个乡、66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全州有1976个村民委员会、78个居民委员会。

   三、自然环境 

  地貌  湘西州域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贯州境,北部多山,有大小山峰130多座。州内最高点为龙山县境内大灵山,海拔1736.5米,最低点为泸溪县上堡乡大龙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受酉水、猛洞河、武水、沅水、辰水等河流的影响,境内地面被切割成众多盆地、台地和高峰、沟谷及陡坡,相互交错,山峦叠嶂,千姿百态。境域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充分,多溶洞、伏流。境域地貌大致分为三大区域:西北中山山原地貌区占州域总面积的22%,海拔800一1736米,地形切割较深,顶部岩溶发育,干旱少雨,光热偏低,土壤自然肥力较好,适宜发展林、粮、牧业生产;中部中低山山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59%,标高50一1000米,丘状起伏,岩溶发育,光、热、水、土条件较好,矿产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粮、林、牧、经济作物和矿业生产;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18.98%,地势比较平坦开阔,光、热、水、土条件较好,为湘西州域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最佳区域。

  气候  湘西州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充沛,光热总量偏少;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类型多样,立体特征明显。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4.40℃以上,最热月最高气温大于35℃的天数8~15天。年平均气温15—16.9℃,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一5.5℃。年降雨量1250~1500m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91—1406小时。雨量集中春、夏,多见秋旱。由于海拔的悬殊和地形、坡向等的不同,湘西州域气候类型无论是在垂直方向上还是在水平方向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气温、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均有显著差别。

   四、自然资源 

  水资源  湘西州境大部分区域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且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形成地表地下水综合利用的格局。全州区域内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32亿立方米。州境沟壑纵横,落差大,有利于布局骨干水电站,有利于梯级开发,有利于防洪、灌溉、养殖、旅游及改善环境。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对水质有很好的净化作用。境内大部分城镇上游河流区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PH值适中,中等矿化离子总数不高,水值可达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水质标准。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部分区域水质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境内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干流长大于5公里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368条。主要河流有沅江、酉水、武水、猛洞河、花垣河等。各河流坡降大、落差大,按平均流量估算,理论蕴藏量为179万千瓦。全境可开发总装机容量达137.2万千瓦,其中装机5万千瓦以下水电资源达74万千瓦。

  境内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总量约为27.37亿立方米,约占年总水资源量的20.6%,境内有187条较大的暗河和900多个较大的溶洞这些暗河、溶洞,大多出露于地表或悬挂在陡壁之上,部分埋藏在地下深层,各具不同的开发利用前景。

  生物资源  湘西州境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堪称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和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基因库。

  境内野生植物繁多,共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维管植物217科、1039属、3807种。35亚种、315变种、11变型,在湖南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属数占全省总属数的72%,种数占全省种数的51%。境内保存着大量古老珍稀植物种属,中国特有的残、遗、单、少种属中,湘西有37属以上,占湖南全省的59%。世界闻名孑遗植物水杉、珙桐、伞花木、伯乐树、双盾木、鹅掌楸、喜树、杜仲、青钱柳、香果树、青檀等湘西都有分布。野生植物中,稀有、特有及国家保护种类多,植物种类属国家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II级护植物29种,濒危植物2种,渐危植物21种,稀有植物16种,是国家保护植物高密度分布区。境内资源植物丰富,药用植物、油脂植物、纤维植物、鞣料植物、淀粉和糖类植物、观赏植物、维生素植物和色素植物等种类繁多。

  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州境现有陆生脊椎动物237种,隶属21目64科;现有昆虫4175种分属22目177种。湘西野生动物区系组成复杂品种极为丰富,既有华中区固有种,也有华中华南两区共有种;既有西部区的品种,也有东部区品种。湘西州境野生动物中珍稀种类丰富,濒危种类较多。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林麝、白颈长尾雉、金雕5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50种;地方重点保护动物89种。这些野牛动物中,有14种属中国列为世界濒危野生动物。1999年考察发现,池鹭、棕背伯劳、画眉、黑斑蛙、虎纹蛙、毛冠鹿、华南兔、中华竹鼠及蛇类等在湘西尚有较大种群数量分布。但随着人口增加、生产活动频繁、森林减少,野生物种类呈下降趋势。

  矿产资源   湘西州境矿产资源丰寓,日主要矿种储量大。全州已发现矿产地85处,其中,黑色金属矿产41处,有色金属矿产160处,贵金属矿产10处,能源矿产68处,非金属矿产199处,地热矿泉水6处;已发现矿产地中,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26处、小型矿床73处、矿点374处。全州已发现矿种63(待查)个,其中35个矿种探明一定储量。探明储量在湖南省有一定分量的有锰、汞、铅锌、铝、锌、钒、磷、紫砂、陶土矿、含钾页岩10种。其中锰、汞、铝、紫砂陶土矿居全省之首。锰的探明储量:3106.57万吨,远景储量575.5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多分布于花垣县境内。花垣民乐锰矿区为中国南方最大的锰矿床,有“东方锰都”之称。

   五、人口民族
 
  人口  湘西州境很早就有人类活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多。州域(今8县、市域)人口总量文字记载自唐代开始,唐开元二十八年(740),人口约2.46万。至清嘉靖二十一年(1816),人口约8l_27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总量大幅增长。1957年末,人口136 3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8.2人;1982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9人;1995年.总人口247.49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0人;2006年末,总人口27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4.6人。

  民族  湘西州现有民族43个,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2006年末,全州有少数民族人口203.36万人,占总人口的75.3%。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土家族112.2万人,占总人口的41.56%,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5.17%;苗族89.5万人,占总人口的33.15%,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4.75%;其他少数民族1.66万人,占总人口的0.6l%,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82%。其中,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瑶族、侗族和白族。

  湘西各民族长期以来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分布在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古丈等县市。苗族,自称“果雄”,主要分布在花垣、凤凰、吉首、泸溪、古丈、保靖等县市。旧时,土家、苗族多居住在比较偏僻的乡村,汉族多分布于交通相对便利的河畔叉口、集镇圩场。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团结工作的加强,使民族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休戚与共,和睦共处,共同开发湘西这片热土。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