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恩施文体局网站
第一章 普查准备
一、准备普查内容
普查之前,首先要对普查内容有所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神话(唐宋以前的古籍记载,包括开辟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等)、传说(包括人物传说,董永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等;史事传说,如三国传说、昭君出塞传说等;地方风物传说,这类传说叙述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的由来和命名)、故事(包括地名、节日、特产、人物等)、笑话、歌谣(儿歌)、民间流传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二)民间音乐:民间歌曲,包括山歌、号子、小调等;民间器乐,包括各种传统节日、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演奏的乐曲、上代流传下来的工尺谱等;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班社艺人等。
(三)民间舞蹈:在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祭祖、祭祀)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自娱自乐、表现相关神话传说的舞蹈,如锣鼓类、彩灯类、车船类、花鸟类、拟兽类、武技类、神鬼类等等。
(四)民间戏曲:包括京剧、汉剧、楚剧、清戏、荆河戏、南剧、山二黄、花鼓戏、采茶戏、花鼓戏、梁山调、灯戏、柳子戏、堂戏、提琴戏、湖北越调、文曲戏、傩戏等。
(五)民间曲艺:包括小曲、渔鼓、道情、南曲、楠管、大鼓、善书、说鼓子、莲花落、鼓盆歌、三棒鼓、满堂音、花鼓子、扇子戏、跳三鼓、打锣鼓、讲书锣鼓、耍耍、丧鼓、说书、梆鼓、番邦鼓、歌腔等等。
(六)民间杂技:叠罗汉、民间拳术、翻九楼、走钢丝、顶碗、魔术、马戏、口技、滑稽戏等。
(七)民间美术:剪纸、绘画(壁画、祖宗画等)、刺绣、挑花、布贴、花灯、布艺、面塑、木版年画、珍珠贝雕、木雕、竹编、根雕(竹木根雕)、泥塑、漆画、砖雕、石雕、贝、骨、玉镶嵌雕画、麦秆贴画、堆锦(布贴、树皮贴)、脸谱等。
(八)民间手工技艺:铜、铁、锡制作工艺、戏服、印染、绗缝、桑麻纸制作、酿造技艺、生产、生活竹木制品技艺,推光漆器制作、编织(线、草、绳)、传统面食制作、泥工、石匠、木匠、裁缝制作、制茶工艺、砖、石、玻璃雕刻等、花灯、龙灯制作、制陶工艺等。
(九)生产商贸习俗:灌溉、耕田、播种、收割、求雨、捕捞、加工、交易、果实采集、伐木、猎手上山狩猎前祭祀活动,货郎担子、剃头挑子、老字号、商店开张、生意兜揽、传统集市等习俗。
(十)消费习俗:祭祀时的饮食、待客时的饮食、过节时的饮食、不同场合的穿衣打扮习惯、建房时的动土、上梁等习俗。
(十一)人生礼俗:求子、坐月子、满月、给小孩过百日、抓周、做媒、相亲、订婚、迎娶、拜堂、闹洞房、回门,做生、做寿、做坟、送终、守夜、入殓、报丧、吊孝、送葬、安葬、做七等习俗。
(十二)岁时节令: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清明等中国二十四节气,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腊八节等习俗。
(十三)民间信仰:各种庙会、祭祖仪式,拜财神等行业神崇拜,巫术、看风水、算命等习俗。
(十四)民间知识:解释风、雨、雷、电、地震等现象,预防瘟役、虫灾等灾害,各种民间的测量、计算方法等。
(十五)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荡秋千、下棋、过家家、滚铁环、猜拳、踢踺子、放风筝、打麻将等。
(十六)传统医药:怎么保养身体、诊断疾病,各种疾病的治疗办法、民间药物、偏方、医书、药典等。
(十七)其他,如传统行会、香会等民间组织、村规乡约、家谱族谱等。
二、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动员大会
首先要开好县(市)级普查动员大会,具体参加人员包括:分管文化的副书记、副县(市)长、宣传部部长、县(市)文化局局长、文化馆全体人员、各乡镇的乡(镇)长、文化站辅导员、普查员等,分管领导和文化局局长作主要动员讲话。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乡镇一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认识,将其列入工作日程,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顺利开展。
其次要开好乡镇普查动员大会,主要参加人员包括: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市)文化局局长、文化站辅导员、各村的村长、书记、普查员等,会议由书记主持,乡(镇)长讲话,文化局局长作普查动员。
进入村落普查时,首先要开好普查座谈会。该会应有老村长、老会计、老教师、老干部、老阴阳、老艺人、老把式、老农艺师和现任村长、会计等熟知村情的人参加。
主要内容围绕三个问题进行: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时,应尽量避免照本宣科,而要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形象的范例引导大家理解和接受,区分好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二)为什么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首先,在全球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我们看到很多原生态的文化,在一种单一化、标准化的全球性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迅速衰落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个巨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这种状况,无疑已成为中华民族难以承受之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软实力,是民族的根,当传统文明受到挑战时,我们有义务进行保护和捍卫。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显得尤为重要。冯骥才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遗产就要断绝了。因此,在传统文明远离我们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势在必行。
(三)如何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普查不同于调查、考察、统计,它强调的是整体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信息的70%以上是要依靠群众来操作完成的,我们不可能像做田野访问那样面面俱到地采访每一条相关信息,那么如何才能让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这是搞好普查的核心问题。首先,要开好两个动员会一个座谈会,同时,利用报纸、电视、有线广播搞好宣传,派出宣传车深入集市、村落发放宣传单,书写墙体标语,广泛发动群众,让普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播种机、宣传队。我们的口号是:“不放弃一个村庄,不遗漏一个项目”。其次,搞好普查员培训,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其掌握一定的田野调查方法和输录办法,通过考核,持证上岗。再次,县文化馆(局)印发普查信息表,由乡镇辅导员、普查员统一发放,定期回收。最后,根据文献和回收的信息表格对项目进行筛选,确定重要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田野访问调查,并将整理好的文字资料输入表格(详细步骤和操作方法见田野调查篇)。
第二章 田野调查、访问
县文化局(馆)将定期回收上来的普查信息表仔细查阅,寻找重要线索,确定调查范围,进行田野访问作业。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主要调查研究方法,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深入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空间、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在这里我们将整个田野作业分为两大部分:
一、田野准备过程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器材准备
此次普查将分地区、分类别地逐步开展,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因此,在进入田野调查之前我们应该准备好必要的采录设施,具体包括:摄像机(700万像素以上)、数码照相机(800万像素以上)、录音设备(采访机、MP3、录音笔等)、笔记本电脑(带刻录功能)、扫描仪等等。
另外,在交通工具上,建议各县(市)准备两辆微型面包车,作为普查专用车。每车配备一组普查人员,进行田野调查。
(二)人员配备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因为要涉及到采访、调查、笔录、图像、声音等环节,所以每个工作小组至少配备六人,有条件的可增加一到两名访问调查员,这样收录的信息会相对完整一些。另外,建议进行男女搭配工作,让女同志参与询问调查,访问结果可能会更加细致。具体配备如下:
1、各乡镇文化站辅导员一名;
2、普查员一名;
3、调查人员一至两名;
4、记录员一名;
5、摄影、录像人员各一名。
(三)资料准备
当通过普查信息表确定调查点之后,调查者首先要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村落或家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与项目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其类型主要有:
1、来自官方的地方志书、历史文献、史志传记等;
2、民间的族谱、歌谣、民间传说、碑刻铭记、民间契约文书、私人书信、乡规民约等;
3、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调查报告;
4、大众媒体与社区通讯中的简报和其他文章;
5、政府的统计资料或档案。
以上资料可到当地旅游局、城建局、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史办等部门收集。
二、田野调查访问阶段
当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便可以正式调查,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阶段。由于各人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同,调查程序和结果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在这里,我们主要是针对调查提纲(调查设问)进行梳理,以供大家参考。
(一)调查地的基本情况
Ⅰ生态环境
1、本村是什么村?是平原村吗?是土石山村吗?
2、本村在县、乡的什么位置?方位边界情况如何?
3、村外有什么河流?村境内有什么河流过?
4、村落占地有多少?耕地有什么?村民聚落占地多少?林果木占地多少?
5、村民聚落点的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聚落点内有多少沟壑峡谷?怎样分布?
6、全年二十四节气气候如何?雨雪旱涝的正常年景和遭灾年景怎样?
7、野生动物情况怎样?森林植被情况如何?有价值的古树、大树、树种、花草种有哪些?有什么矿藏吗?
8、村庄有哪些资源物产?
9、这一切对本村有什么影响?
10、古村境内有哪些自然风水说法和遗迹?
11、村庄有哪些资源物产?
12、这一切对本村有什么影响?
13、古村境内有哪些自然风水说法和遗迹?
Ⅱ历史与现状
1、村落起源有什么说法?村名有什么来历?
2、历史上与县城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3、村内有什么公共设施与标志建筑?如庙宇、场院、村碑等。
4、村落类型:从历史上看,是祖居村、移民村还是其它?从居住状态来看,是密集型,还是散居型?是单姓村、主姓村还是杂姓村?在生计方式上,是农业村落还是行业村落?
5、聚落形态呈现什么形状?是狭长形还是方形、圆形?
6、村庄通向外界的交通要道有哪些?
7、对村落生活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8、现在的人口状况,如人数、年龄结构、户数、民族、文化水平等?
9、经济状况,如土地、产业、产值、人均收入等?
10、有无村史、村志记载?
Ⅲ城镇状况
1、城镇的方位边界
2、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
3、街区布局
4、著名建筑
5、河湖体系
6、交通要道
7、人口职业构成
8、商业场所的分布
9、社交娱乐场所的分布
10、宗教场所的分布
11、居住空间分布
12、历史记载
(二)项目信息设问
A、民间文学
调查民间文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全面搜集。全面调查该地区流行的所有民间文学,调查时不要按体裁定义去分别调查。按体裁分类是调查之后的工作。
忠实记录。用讲述者的语言,不要用调查者自己的语言。有些方言用拼音标记,翻译整理后要保存原稿。
重点调查专业传承人或优秀传承人。每到一地调查时,要首先寻找该地区的民间文学的专门传承者(如专门讲唱神话的巫师、专门演唱史诗或长诗的艺人或歌手,专门演唱仪式歌的人),以及优秀传承者如擅长讲故事的人(讲得多、讲得好),擅长歌谣的歌手(唱得好、记得多、或会编歌)等等。找到这种人时,要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各方面的调查,搜集他们掌握的全部民间文学作品。调查他们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他们掌握的民间文学作品由何人传授、传授者的情况,传授的方法。要注意妇女在民间故事、儿歌等方面的传承作用。一般传承人掌握的民间文学情况也要调查。
民间文学文本的形成主要是靠录音和文字书写。讲唱者的表情、语气、手势,讲唱现场的环境、气氛以及与听众的互动,特别是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如史诗、歌谣等)在劳动或仪式中的现场使用情境(如史诗在祭祀中的使用、号子在劳动中的使用、歌谣在叫魂、驱鬼中的使用等),都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问题:
1、被采访人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受教育程度、职业等)?
2、被采访人的经历及传承情况?
3、本地有哪些民间文学形式?
4、讲述人会讲哪些传说、故事、诗歌、谚语、格言、歇后语和谜语?
5、有无手抄本资料?有无相关的仪式或风俗?是否有相关书籍出版?
6、传承人的现状,传承情况如何,有哪些困难和要求?
B、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在普查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民间美术的种类与名称(绘画、剪纸、泥塑、木雕、石刻、瓷雕、刺绣、印花等);
2、创作材料、制作工具及工艺流程;
3、艺术起源与传承方式;
4、职业艺人;
5、关于技艺和艺术品的传说;
6、使用环境与使用方法。民间美术大都具有实用性,如剪纸用作窗花、鞋样,以及年节、喜庆、祭祀等仪式上。应详细调查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地方,如何使用等;
7、有关某一具体工艺或美术门类的信仰与禁忌;
8、销售方式。民间美术许多情况下作为商品出售。有的是销售作品,有的是现场制售。注意他们赶集、赶会、串乡,长途贩运等销售形式及取酬方式。特别注意现场制作的销售方式。
具体问题:
Ⅰ服饰类
纺线:
1、工艺:如何纺线(纺线的工艺流程)?如何染线?用什么染料?如何浆线?如何纺线?如何经线?记录从经线到织布的每一道工序。
2、工具:纺车(图片及各部件名称、结构测量图)。
织布:
1、工艺:如何织布?(织布的工艺流程)
2、工具:织机(图片及各部件名称、结构测量图)
3、图案:统计当地织布的图案(含图片、图案名称、名称来历、经纬线的结构图、色彩的搭配)。
4、功能:不同图案的织布分别有什么用途(如什么图案做被面,什么图案做床单,什么图案做夏衣,什么图案做冬衣等等)?
5、民俗资料:当地有织布的习俗吗?为什么?女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织布?如何学?织布的习俗和女孩子的婚嫁有关系吗?为什么当地依然流行着织布的习俗呢?
印染:
1、工艺:如何染单色素布(如各种蓝色布、红色布等)?过去用什么染料?现在用什么染料?
谈一谈植物性染料的使用方法(含种植、管理、收割、脱胶,提炼染料。还原,配比等)。
如何做蓝印花布?
如何做扎染?如何做蜡染?如何做夹缬?
当地主要使用印染布做什么服装或做服装的哪些部件?
还有其他印染布的方法吗?
记录下染料和印染工艺。
用什么做防染剂?防染剂的配比及制作方法?
2、工具:记录印染工艺所涉及到的各种工具(含图片、名称、结构测量图等)
3、图案:蓝印花布使用什么版(纸版、塑料版等)?是自制版吗?如何制版?使用什么工具(图片及测量图)?
各种印制工艺的图案来源?是自己新创的还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自己创图案时在题材或造型上有没有特点(如倾向于某一种题材)?有没有艺诀或口诀?
在图案构成或形象塑造上有程式化的规则吗(如某种动物往往和某种植物相配、某种形象怎么处理就好看等等)?记录图案(图片、名称及相关传说,寓意)。
用这些印染花布做服装时有什么要求(如裁剪禁忌、常用印花布做什么服装等)?记录图案资料(图片、名称及图案的使用)。
4、经营:当地印染业的经营形式?有提货凭证吗?
5、工艺传承:当地有印染工艺方面的作坊吗?有堂号吗?
作坊主跟谁学的手艺?什么时候学的?
这门手艺在当地向上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什么时候开始从业的?手艺向下打算怎么传?祖师爷是谁?如何供奉?
有行会吗?行业规矩是什么?
刺绣:
1、哪些服饰需要刺绣?刺绣剪纸花样中有哪些形象?他(它)们和历史传说或人类起源有关联吗?
2、刺绣在哪些部位(如袖口、领角、裤口等)?有哪些常见形象(如文字纹,花鸟纹,动物纹,童子、水果花卉等)?有什么寓意?
3、有特殊的用途吗(如湖北女子结婚必备十果绣鞋)?谁剪的?
4、记录下制作者的师承情况、个人传略、造型特点、制作工艺等。
5、有哪些刺绣针法?不同的针法用于刺绣什么?
6、有哪些刺绣品种(如裹物绣、贴补绣等)?
7、在配线方面有没有固定的规则?有没有口诀?
8、刺绣的“样子”从哪儿来?有没有夹“样子”的东西?
挑花、布贴参考刺绣的访问提纲。
剪裁:
1、童服:当地孩子的服装、帽、马甲、护襟、兜肚、围嘴、鞋有哪些款式、面料、装饰纹样?为什么是这样的(从使用功能及纹样寓意等各个角度来说)?
佩饰(如百家锁、长命锁、手镯、项链、耳环等)的造型、装饰及使用?为什么存在?
童帽、童鞋(如虎头鞋、虎头帽等)的款式、面料、装饰纹样?有没有什么说法(从使用功能及纹样寓意等各个角度来说)?
这些服饰怎么剪裁?孩子的服饰由谁做?有说法吗?有没有节日性的服饰(如五毒兜肚、五色线等)?
2、服装:不同季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的内衣、常服、礼服、劳动服、帽、鞋、袜、鞋垫的款式、面料、装饰、功能如何?怎么裁剪?
当地地理条件对服饰的影响?
成年礼在服饰上的体现是什么?男女婚服、寿服的造型、色彩及装饰?有什么说法吗?
针线笸箩的材质、造型及来源?如何制作的?笸箩里都有些什么?针插、缠线板、线粉袋子是什么样的?用烙铁或熨斗吗?什么样的?如何装饰的?
3、其他:当地人不同时代的发式如何?不同年龄段男女的发式如何?妆扮如何?
首饰的佩戴者是谁?首饰(如簪子、发带、头绳、发套、耳环、耳附、项链、戒指等)的名称、造型、工艺、装饰如何?
荷包、绣球、扇子、烟袋、眼镜套、耳套等佩饰的造型、面料、题材(寓意)及功能?
Ⅱ饮食类
餐饮厨炊用具:
1、当地的炉灶种类有哪些(材料、造型、尺度、装饰)?各炉灶在功能上的不同之处?为什么当地产生出这样的炉灶形式?有风箱吗?
2、当地常用的炊具(锅、勺、铲、刀、药罐等)在材料、造型、尺度上的特点?有装饰吗?与当地风俗、地理环境的关系?
3、当地的餐具(碗、盘、碟、筷、调羹、筷笼等)在材料、造型、装饰及工艺上的特点?有地域特点吗?为什么?
4、有特殊的餐饮厨炊用具吗?
5、街头小吃使用什么样的器具?
6、当地饮具的材料、造型、工艺及装饰特点。有酒令牌之类的席间游戏具吗?
7、这些用具在当地有加工的吗?有作坊吗?有堂号吗?这种工艺与当地环境有关系吗?
8、原料如何选取?制作工艺?经营形式?使用工具?
9、作坊主学艺及从业时间?跟谁学的?记录下师徒传承的历史。
10、对这门手艺的未来有打算吗?该手艺历史及目前的存在形态,为什么?
食品供
1、当地有面塑吗?造型题材(如西游记、村野人物、十二生肖、各类动物、花鸟等)?
2、用色?制作工艺?使用工具?
3、面塑与当地风俗有何关联?在当地节俗中如何使用?
4、面塑的功能(如馈赠、祭祀、避邪、玩耍等)?
5、当地有闻名的面塑艺人吗?当地有与面塑相关的民谣吗?
6、还有没有其他的与食品原料相关的塑作?其制作者、造型、材料、工具、制作工艺、寓意及使用功能是什么?它们与当地风俗有什么关系?
7、制作面塑的模具其材质、造型、雕刻工艺的特点。
8、谁制作的?了解艺人的师承、手艺情况。
Ⅲ建筑类
宅居
1、当地的建筑形式(四合院、窑洞、天井式建筑等等)?宅院内的建筑布局?
2、宅院设计是什么样的(包括院墙装饰、地面装饰、景观布置等)?有影壁吗?其装饰情况如何?有门墩石雕吗?
3、建房时有什么仪式或风俗?安置什么镇宅物?有什么说法?镇宅物的材料、造型、尺度、色彩?
4、建筑外墙的艺术风格(如彩绘、彩塑、砖雕、木雕、石雕等)?记录其装饰形态、色彩、题材等艺术处理手段。
5、房檐、门罩、门檐、门廊、柱梁、窗格等建筑部件是怎么处理的?将其艺术造型形式记录下来。
6、迁入新居时有什么习俗?
7、室内有哪些装饰形式(如顶棚花、炕围花、糊墙纸、窗花、和室内门窗、门板、隔扇的雕刻、中堂等)?其造型、色彩、装饰题材如何?节日期间有特殊的装饰样式吗?室内有楹联、匾牌等文字性的装饰形式吗?记录文字内容。室内有软性装饰形式吗(如帐、幔、帘、桌围子、墙围子等)?记录其制作工艺、图案、材质、造型手段等。
8、当地有牌坊、戏楼、社、神庙、寨门、望楼之类的公共建筑吗?记录其建筑形式、装饰形式。
年画
1、门神题材:当地有贴年画的习俗吗?
大门上的门神是谁(如神茶、郁垒/秦琼、尉迟恭/赵公明、燃灯道人/关公、关胜/钟馗/将帅门神等)?
二大门或正房屋门上贴的门神是谁(如天官赐福、三星门神、五子门神等)?
厢房门或偏门贴的门神是谁(如麒麟送子等)?
有单幅的门神画吗?为什么使用这些人物形象作门神?有什么说法吗?
每年贴的都是一样的吗?
统计所有的门神种类。这些门神还有其他的称谓吗?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称谓?
每年何时贴门神?旧的门神画怎么处理?
贴门神时有仪式吗?此类年画的作用?
2、吉庆题材:当地有庆祝节日和节日祭祀主题的年画吗(如岁朝图、合家欢、过新年、庆赏元宵、新春大吉、二月二龙抬头、端阳喜庆等)?
有表示节气的历画吗(如春牛图、九九消寒图、春夏秋冬图等)?
历画中形象的称谓(如春牛图中手执鞭的芒神)?形象的含义(如春牛图中“三人九饼”意为“三壬九丙”,是一个预示丰年的节气)?
这种历画何时贴?贴于何处?历画如何使用(如九九消寒梅花图每过一天需用笔点染一片花瓣)?这些历画与当地人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当地多子多寿主题的年画有哪些(如瓜瓞绵绵、鹿鹤同春、猫蝶庆春、榴开百子、百子图、婴戏图、母子图等)?
富贵高升的主题有哪些(如招财进宝、指日高升、平安富贵、凤凰牡丹、金玉满堂、鲤鱼跳龙门、福字寿字、喜报三元等)?
当地其他吉庆主题的年画有哪些(如万象更新、瑞兽图、狮子滚绣球、博古图、仕女图等)?
每幅吉庆类题材年画名字的来历?画面中形象的意义?
何时贴?贴于何处?贴时有仪式吗?此类年画的作用?
3、生活题材:当地表现劳动生产及丰收题材的年画有哪些(如庄家忙、男十忙、女十忙、纺织图、庆丰收、渔家乐、放牧图、渔樵耕读等)?表现现实生活及习俗的题材有哪些(如行旅图、访友图、进香图、庙会图、九流图、三百六十行、问卦图、各类改良图等)?
此类年画的内容有何意义?此类年画的作用?何时贴?贴于何处?
4、戏曲、传说题材:戏曲、传说题材的年画在当地有哪些(如渭水河、孟姜女、三国演义、西厢记、西游记、杨家将、秦香莲、水浒传、白蛇传、宝莲灯、二十四孝、牛郎织女等)?
画面中的形象是谁?故事情节?
此类年画贴在哪儿?贴此类年画的作用是什么?
这类题材的年画在当地年画中所占比重如何?为什么?
和当地人的生活习俗有何关联?
5、神仙符像题材:当地有哪些神仙题材的年画(如三皇圣祖、文武财神、刘海戏金蟾、和合二仙、八仙、东方朔、张仙送子、天女散花、送子观音等)?
有哪些可以起到避邪作用的符像类的年画(如馗头或奎头、天地全神、观音、天师镇宅、下山虎、太极八卦符等)?
这些符像各自的用途(如上梁立柱时压上,可镇宅平安等)?何时贴?贴于何处?画面中形象的意义及来历?如何使用?
旧的符像如何处理?
此类年画以何种方式得来(如购买、馈赠、请自寺观等)?价格多少?
有对其增力口法力的仪式吗?(如开光等)
6、杂画题材:当地有桌围画、灯画、拂尘画(贴在碗橱等地方,用于遮尘)、窗画、包装画纸、书本画纸、各类花纸、棋盘图、纸牌、招幌、条屏、纸扎画等杂画吗?
画面形象有何含义?贴于何处?何时贴?其作用?
有灯画吗?有哪些种类的灯画(如走马灯、灯笼、照壁灯等)?
有布画吗?有哪些种类的布画(如门帘画、吊挂、祖容等)?
这些杂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如体现在造型、色彩、幅式、情节性、内容、文字上的特点)?它们与当地人生活的关联。
7、制作年画:这些年画购于何地?价格多少?
当地有制作年画的作坊吗?有堂号吗?师承谱系(一代代怎么传下来的、每代艺人的名号及代表作品)?艺人传略?(艺人的成长经历)作坊的情况?
制作工具?谁制版?有画谱吗?都是老样子吗?有新创的样子吗?怎么刻版(工艺与工序)?
有画诀吗?创作形象时需注意什么?
每一种年画的形式如何(如全版印制、半印半绘、手绘等)?这种形式的来历?
习惯于使用哪几种固定颜色?上色时有色诀吗?配色需要注意什么?
剪纸
1、窗花
窗花有哪些种类(如窗花、窗旁、窗唇、窗棂花等)?该窗花叫什么名字?
何时贴?贴于何处?有何作用(如祈雨、驱灾、镇宅、招魂、送病、止雨、装饰等)?有相关的传说吗?
主体形象是什么?有什么喻意?辅助性的形象是什么?有什么喻意?
形象有变体吗?变体后又生发出什么新的寓意?
有与窗花形象相关的谚语、歇后语、俗语、谜语吗?
造型有性别之分吗?
这些形象与当地民俗、民间观念有何关联(如鱼、鸡、龙等象征男性,莲、桃、兔等象征女性等)?其造型特点?
哪些剪纸旁有文字?为什么?
有些可起到镇符作用的剪纸使用时,还配以什么样的巫术手段?
当地剪纸常见的装饰手法是什么(单色、分色、衬色、染色、勾色、拼色、水印、纸塑等)?
当地剪纸有哪些常见题材(如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皮影人物、戏曲人物、神仙、十二生肖等)?有哪些神仙形象(如嬷嬷人儿、八仙、西王圣母等)?有哪些戏曲形象?
2、门笺
为什么挂门笺?
当地门笺的艺术形式如何(如单色、复色、挖补套色等)?
不同的门笺分别张挂在哪儿?何时张挂?
一套完整的门笺有几张?一套门笺中的几张分成不同的颜色吗?
张挂时有顺序要求吗?门笺的幅式大小?
门笺的题材(如十二生肖、动物、花鸟、吉祥文字、二十四孝、万字等)?门笺的图案有何喻意?有特殊用途的门笺吗(如生日门笺、生育门笺、丧葬门笺等)?
3、还有哪些其他类型的装饰性剪纸(如顶棚花、斗方花、门帘飘带花、床帐飘带花等)?
有礼花吗(如节俗时贴在室内的剪纸、装饰寿楼的剪纸等)?
贴于何时?何处?
有丧葬使用的剪纸礼花吗(如招魂幡带、守孝窗花、纸扎剪纸等)?记录这些剪纸的形象,常见题材、构成形式、色彩及民俗寓意等。
礼花有固定使用的形象吗(如丧葬礼花中的莲花、奈河桥、猫、狗、童子持灯等)?
参照年画的制作情况记录下剪纸制作的有关情况及艺人的情况(如艺人姓名、住址、师承、个人简历、造型特点、工艺特点、材料、传播及流布等)。
家具
1、屋内有哪些家具(桌、椅、凳、案、几、床、榻、梳妆台、衣架、脸盆架、书橱、衣柜、箱、围屏等)?
2、各种家具的造型、材料、工艺、装饰、色彩等。
3、家具如何搭配?有固定的要求吗?家具各部件有名称吗?碗橱、八仙桌等家具有绘画性的装饰形式吗?将其记录下来。
工艺传承
1、当地从事建筑构件、家具制作、年画印制的工匠有作坊吗?他们的生产形式是什么样的?
2、他们的手艺跟谁学的?如何拜师和学艺?有拜师仪式吗?如何出徒?有仪式或标志吗?
3、各种工匠使用什么工具?关于这些工具有传说吗?工具的功能是什么?
4、有艺诀吗?如何选材?如何制作?
5、所有的装饰纹样或工艺造型都是师传的吗?有没有将它们把握准确的技术要素?
6、谈一谈工艺创新的情况。统计艺人所掌握的造型、题材。
7、有行业规矩吗?怎么入行、入会?行业信仰?
Ⅳ交通类
1、当地道路、桥梁有装饰吗?
2、桥的形制?将桥上的雕刻、贴塑或绘画形式记录下来。
3、有路神和桥神吗?什么祭祀形式?
4、当地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如畜力牵引的各类车、轿子、滑杆、船、皮筏子等)?将交通工具的形制、结构、使用、功能等情况记录下来。
5、交通工具的制造会涉及到哪些工种的工匠?对他们的传承谱系、个人传略、学艺从业、工艺制造、制作禁忌等情况加以了解。
6、结婚、出殡各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如何装饰它们?
Ⅴ生活器用类
生产
1、当地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农耕、渔猎、狩猎、畜牧业、副业等)?记录其造型、材质、功能(图片及结构测量图)。
2、当地有哪些比较出名的手工业(木工、铁匠、泥瓦匠、制瓷匠、纺织匠等)?
3、使用什么样的手工工具?
生活
1、当地使用什么样的照明具(如油灯、烛、灯笼等)?将灯具、烛台、灯笼的造型、材质、装饰、功能记录下来。
2、有剪纸或年画类的灯笼花吗?什么图案?有何喻意?和民俗习惯有关系吗?
3、有香炉、香薰吗(造型、装饰、材质、功能特征)?
4、当地有哪些陈设类器具(如帽筒、镜、花瓶、如意等)?记录它们的材质、造型、色彩、纹样、寓意、陈设位置等。
5、当地使用什么样的取暖具、纳凉具、清洁具?按系列将每一种类的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包括造型、装饰、材质、功能、结构等)。是自制的还是购买的?制作工艺?
6、当地使用什么样的梳妆具(梳妆台、梳妆箱,镜子、梳子、篦子、拢子等)?将它们的材质、装饰、造型、工艺记录下来。当地有人制作吗?谈一谈制作情况。这些梳妆用品和女孩子的生活、教育有什么关联?
7、当地有什么样的文具(笔、笔架、笔筒、砚台、镇纸、笔洗、案头小摆设等)?其材质、造型、装饰及功能如何?
8、当地使用什么样的容器(筐、篓、盆、桶、罐、斗等)?其材质、造型、装饰、用途如何?怎么制作的?有什么特点?
9、当地摇篮、学步车等和孩子养育相关的器具有什么特点?
10、还有其他的生活器用吗?节日或礼仪期间有没有特殊的装饰形式(如盖上礼花等形式)?怎么制作?描述这种民俗活动的过程。
Ⅵ神像类
绘画形式
1、当地绘画性神像有哪些(如祖容、灶爷、钟馗、关公、玉皇大帝、黑无常、白无常等)?记录它们的种类、材质、描绘人物、色彩、构图、造型等特点。
2、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形象?是手绘的还是木版印制的?
3、当地有艺人吗?了解艺人的情况(师承谱系、个人传略、技艺传播、流传区域、工艺制作、发展现状等)。
4、使用什么颜料?什么工具?有画谱吗?神像供奉与生活的关系?
5、有自创的形象吗?怎么创制的?来源或资料是什么?
6、这些神像悬挂在何处?如何供奉?何时悬挂?何时收藏?使用哪些供奉用具(如香炉、烛台、烛、杯、碗、碟、盏及刀、叉、戟等礼仪用具)?记录下它们的造型、色彩、纹样、工艺特征、寓意、用途等。
7、有纸马吗?将它们按祭祀内容记录下来(如桥神、轿神、床神、喜神、哭神、厕神、牛神、路神、树神、马神等)。是手绘的还是版印的?记录它们的色彩及图案形式?
塑作形式
1、当地有神庙吗?供奉形式?
2、当地塑作式神像有哪些(如面塑、糖塑、果蔬塑、泥塑、铸铁等)?记录它们的材质、种类、人物、色彩、造型、装饰纹样等情况。
3、当地丧葬活动中有哪些祭祀物品?有纸扎吗?记录纸扎的种类及名称。记录纸扎的造型、色彩、图案、材料、制作工具、制作工艺。
4、了解艺人的情况。
C、民间音乐
调查民间音乐应注意的问题:
民间音乐(歌曲与乐曲)的种类与名称;有无曲谱、曲牌;流行的地域范围;有无乐器,乐器的种类与样式;有无著名歌手、歌手的经历与社会地位;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有无群众性节日性的唱歌活动。
调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乐器
(1)乐器种类:村民会制造或演奏哪几种乐器?乐器的称谓?
(2)乐器制造:制作工具、使用原料、制作工艺、手艺传承及有关制作的信仰与禁忌。有代表性的制造人。
(3)乐器演奏:演奏方式、信仰与禁忌。演奏技法、演奏术语。有代表性的演奏者。
2、乐曲
(1)村民们使用哪种乐器能演奏哪几种曲子?
(2)这些曲子分别在什么场合使用,有什么禁忌?
(3)这些曲子如何传承下来?口传?文字?曲谱?
(4)乐曲的曲调数量,流传范围,历史渊源?
(5)有无相关的传说,有无出土文物?
3、民歌
(1)民歌的种类:如花儿、信天游、酸曲、山歌、小调、仪式歌等。
(2)主要曲目:名称、数量、代表曲目的演唱。
(3)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有无相关的传说或故事。
(4)歌词的结构,衬词、衬句的运用规律及特点。
(5)有无特殊的唱法和技巧。
(6)主要曲目的演唱环境:歌会、恋爱、婚、丧、祭礼或待客仪式,一般场合。
(7)歌手状况与传承方式。
(8)有关民歌演唱的信仰与禁忌。
以上各类音乐需要用录音设备记录曲调和唱词
D、民间舞蹈
调查民间舞蹈应该注意的问题:
民间舞蹈的种类与名称、流行的地域范围。有无乐曲歌曲伴舞。有无服装道具和化妆。舞蹈的动作。舞蹈的传承。舞蹈与节日、仪式的关系。
具体问题:
1、舞蹈种类:(先调查出种类,再分类进行采访)
(1)节庆类舞蹈:用于节日、喜庆、迎客等场合的舞蹈。各地各民族各具特色。如:各种鼓舞、刀舞、芦笙舞、水罐舞、秧歌、高跷、竹马、旱船、龙舞、狮舞、芯子、抬阁等。
(2)宗教信仰类舞蹈:用于丧葬、祭祀、祷雨、祈晴、驱邪、治病等场合的巫舞、傩舞等。
2、舞蹈的名称、别称及其流传地区。
3、舞蹈的源流沿革及其发展现状。
4、舞蹈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主要内容、风格特点,
5、演出形式与使用道具:演出的动作、套路、服装、道具。
6、有无伴奏音乐,如有,伴奏乐器、乐曲、伴奏方式是什么。
7、有无相关的传说、故事,有无相关风俗。
8、有无相关信仰与禁忌:某种舞蹈行业内的信仰、祖师爷与语言、行为方面的禁忌。
9、知名演员与传承:村内知名的演员以及该舞的传承方式。拜师的仪式与学员待遇。
10、演出组织:包括演员参加的行业性的会、社,以及民间为筹集资金、组织演出所结合的会、社等。
E、民间戏曲
调查民间戏曲应该注意的问题:
民间戏曲的种类与名称。各戏种的流行地域范围。组织者是何人。表演者的成分、年龄、性别、人数与角色。角色的名称(生、旦、丑等)。有哪些剧目。有无剧本,剧本何人编写。表演的环境(室内或室外,有无舞台),舞台的设备。表演的时间与寿诞、婚礼、祭礼等仪式有无关系。关于戏种得起源沿革的传说。道具、服装、乐器的种类名称样式。化妆与脸谱的艺术。技艺的传授方式、师徒关系。表演的经济收入情况。
具体问题:
Ⅰ基本情况
1、当地有哪些戏剧流行,是否使用当地语言表演?主要剧目与起源历史,与当地曲艺或民歌的关系。
2、有无自己的剧本?使用什么乐器伴奏和加强音响效果?
3、剧本哪些是由外面移植而来的,哪些是当地自古流传下来或新近创作的,它们各表现什么内容和主题?
4、演员是临时凑集的,还是专业性的,假如有专业剧团,它的组成及人员、收支情况如何,假如有外地剧团来表演,一般情况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