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新价值 引领生活新方式
[会员登录]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递信息
展示文化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旧站数据
首页
>
旧站数据
贵州土家族丧葬习俗调查
时间:2020-03-20 15:28:52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田永红 信息来源:土家学刊
贵州土家族丧葬习俗教典型地反映了浓郁的祖先崇拜,万物有灵的观念。很早以前,土家人实行火葬、悬棺葬,“改土归流”后渐多土葬。土家族葬仪分一般葬仪和特殊葬仪。对年老的长辈丧事比较隆重,但均一般丧葬,分入殓、奠礼、唱丧歌、跳丧舞、安葬、祭坟等过程。对沟通阳界和阴界使者的老土司,土家人则行特殊葬仪,它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和浓厚的宗教气息。现就其一般和特殊的两种葬仪分别介绍如下:
一般葬仪
入殓
人在临终时,全家人必须守在身旁送终,儿子必须扶起老人坐着落气,还要听老人的封赠语,如对儿子说“当大事者,成大业,一生顺畅”,对孙辈却说“读书带顶子,考状元,早成才立家自治”之类,土家人视老人的封赠为至宝。人快落气时,镇远尚寨土家人要在老人口里含上茶叶,这样在阴间路上才不会口渴,不乱喝水。否则,喝到迷魂汤(浑水)就会迷失方向,难入天堂,难过奈何桥,难投胎还人世。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丧家,待老人一断气,立即放一串炮竹,妇女随即嚎丧,这一是向寨人报丧,左邻右舍的人就要前往帮忙,一是对死者的哀吊、不舍。同时煮一碗米饭(叫落气饭)供在尸体前,插上香、烛,烧断气前纸。家人要看纸灰图案,若是字型,死者已投生为男性,若是花纹为女性。接着将死者头脚对换个位置,叫“转身”即还生之意。在脸上盖张白纸或黄纸。为死者剃头或梳理头发。尚寨土家人要给死者头上包青帕子,并要打结,谓之“阴魂侍”,说是过去受汉人欺压,生前改族为汉族,死后打一结,表示人生有群,死有接,生投死不投,到了阴间阎王才认是土家人。
沿河、印江、德江一带土家人还要用柏树枝煎水洗尸体(前后抹三把),把尸体浇少许在孝子身上,意为继承前辈福份。然后穿上寿衣(穿单不穿双,也不得穿棉衣,传说给死者穿棉衣会影响下一代子孙健康,意为身软站不起)、寿鞋、寿袜,盖上老被,裤带要白棉线(按死者年龄一岁一根),穿好后将死者抬在堂屋按男左女右靠边处,头朝香盒,脚朝大门停放,尸体下点着“地灯”又叫“长明灯”,须用本地灯芯草混桐油点灯,中途切忌熄灭。
同时对远居的亲友,派人前去“赶人”,送信报丧。奔丧之人进门必须给死者烧三炷香、一贴纸,称之“倒头钱”。其香纸也必须从自家带来,随同还要送阴落旗伞、泉龙火纸、孝幛、钱等作丧礼,内亲内戚要办丧粑。妇女奔丧,进屋必须嚎哭,诉说死者身前的关照或养育之情。
帮忙的将生漆油黑的棺材,抬到堂屋停放。棺内先涂上瓦灰再用漆糊上皮纸。而江口土家族是将棺材洗净擦干,用杯子舀熟的石灰装进棺内,按字号的多少,一岁一杯,有时要多舀几杯一补闰年闰月,成之为“搪心”。然后,垫上白兜单,放上枕头,将遗体移入棺内,枕头系白布缝成的三菱柱口袋。内装石灰,再用死者的旧衣裤和土纸把遗体塞稳,盖上寿被。
入殓由亲属进行,做时倍加细心,不能把杂质灰尘掉进棺内,尤其忌讳铁器之类,连纽扣都由白布条代系。土家人认为铁器是重物,装进棺内,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发达。
奠礼
奠礼,实际就是一个小型的追悼会。多在安葬死者的前一天晚上举行。仪式的布置一般在堂屋和院坝设置席位,列香案,陈祭品。丧家要杀猪宰羊对正灵位摆在院坝里,灵柩前要设香案,香案前对立两位司仪生。
院坝没有馔所、香亭所、洒樽所、嘹望所、讲书所、更衣所、劝孝所、报恩所、讲书、劝孝、报恩有三位先生主持,还有一位先生住引赞生。仪式开始时,由司仪宣布:内外肃静,听行家奠礼。接着就喊引赞生引孝子到更衣所穿孝衣、孝鞋,包孝帕,手执白纸包的桐杖,通过香亭、肴馔、酒樽、讲书所后由引赞生边唱边扶孝子由东阶升堂到灵位前时,司仪生喊:孝子跪,举行初上香。孝子进行三叩首后,跪听先生唱哀词:
椿萱一逝入南柯,悲声断尽痛如何?
怅望音客今莫睹,披肝泣血泪痕多。
孝子答曰:
儿泪酸辛,儿泪酸辛,嗟我父(母)恩如海深。
记幼时生我养我,提携棒负甚殷勤。
如玉又如珍。
到而今父子长分,
父子长分,肝肠断,泪频倾。
司仪生又唱:
叶落兮还返柯,水流兮不回波,人生一去怎奈何?风吹竹断,月近银河。今朝永诀,涕泪滂沱。
每唱一句,全体先生同和,歌毕后,由引赞生边唱边扶孝子由西阶出,通过香亭、肴馔、酒樽、讲所后,引孝子到讲书所跪听讲书。再引孝子到报恩所跪听先生讲报恩词:
各位乡亲们,听我谈正经:父母生儿女,费尽万辛苦。十月怀胎起,
磨得食难吞。夫对妻流泪,妻对夫耽心。及到分娩日,阴阳纸一房。
一尺零五寸,娘死儿奔生。父母常顾虑,怕儿七风惊。天花与麻疹,
时刻都耽心,三年背和抱,不离父母身。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才知父母。
第一次引孝子进出仪式算是结束了。第二次、第三次仍是由引赞生引孝子由东阶升堂,西阶出,其仪式经过与第一次是一样的,但歌词、讲书、劝孝和报恩歌每次各不同。总的是三进三出,通过三次礼成后,司仪生宣布孝子跪听读家尊文:
维年月日,不肖男某某致祭于新仙逝故显考(妣)老大人之灵前而泣以文曰:“呜呼!哀我父母生我劳瘁。幼儿抚育,长而婚配。择亲选眷,门当户对。爱我如宝,视我如玉。愿亲长存,永享百岁,谁知一病命归阴。呜呼一关,从今后永不相会。哀哀我父(母),生死永诀,望你安息。哀哉尚飨!
接着撤消所位,然后喊奏乐。鸣炮,内廷举哀,全部仪式完毕。
闹丧歌
闹丧习俗在黔东北土家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隋书.地理志》记载,蛮人“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多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其歌词说生平事”。
《夔府图经》也记载:“父母初丧, 鼓以道哀。”
当土家人进行奠礼结束后,漫漫的守灵长夜就举行“闹丧”歌,歌场设在灵堂,由四至六个歌手通宵达旦轮流歌唱,并以钹、大锣、马锣和鼓伴唱这种以歌悼念死者,进行敬老教育活动,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闹丧歌”内容丰富,有“劝孝歌”、“盘歌”、“庚歌”、“叙事歌”等。从民族迁徙到社会现实,从历史人物到山川风情,从传说故事到猜谜打趣,从追述父母的养育之而到为人处事,无所不涉及。可以说,每首歌都有故事情节,历史典故,有歌师演唱自身的感受。这样,闹丧歌就更有能动性和现实性。
闹丧歌,主要是歌颂死者,安慰生者和教育后人,自然它的基调愁苦悲凉,动人肝肠。流行于黔东北的闹丧歌极为完整,大致有如下几个内容:
叙述民族起源,赞扬祖先业绩,通过一问一答的盘歌形式,叙述丧歌的来源,而反映民族起源迁徙的开疆创业以及民族发展变化的悲壮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问:别样闲言我不问,来把歌源问几声。
哪年哪月歌出世?哪年哪月歌诞生?
……
答:歌师唱完我来接,我把歌源说明白。
歌娘原是天仙女,歌爷原是田家人。
起初一本歌出世,起初二本歌出身。
歌是前朝当郎作,孔子买下到如今。
董仲仙人挑书卖,挑书扁担七尺长。
挑往洞庭那里过,打湿歌书五千行。
西眉山上晒歌本,狂风吹得满山岗。
一本吹到天上去,取名叫做麒麟歌。
二本吹到河里去,渔翁拾起唱渔歌;
三本吹到茶园去,采茶姑娘唱茶歌;
四本吹到法坛去,端公拾起唱法歌;
五本吹到洞房去,取名叫做爱情歌;
六本吹到绣房去,取名叫做哭嫁歌;
七本吹到田中去,农夫拾起唱山歌;
只有田元拾一本,取名叫做闹丧歌;
秦王家中死了母,去请田元闹浓丧;
一日两夜唱出界,三天两夜唱出堂;
唱了七日并七夜,浑身吹出污泥浆。
在黔东北地区,闹丧歌显然是祭祀土家族的祖先田氏兄弟(既田元、田广)的。田氏是湘鄂川黔土家族地区的强宗大姓,黔东北有“田氏半壁江山”之说。《思南府志》有“两广岑黄,思播田杨”的说法,就说明了田氏在思洲的地位。歌词中唱到的洞庭湖、桃源洞,均是土家族先民进入黔东北前在这一带居住过,建立过基业的地方。所以,后人虽然迁徙了,也不忘祖居之地。
弘扬死者的功德,赞颂其生平事迹。歌手们在死者灵前用叙事长歌的形式向死者的后人演唱死者一生的悲欢离合,功德福禄,追述盘儿育女的辛劳,这样教育死者的后裔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教育他人要孝敬老人。
如:提起亲恩大如天,木有根来水有源,
劝人须以孝为先,父母帐,有千万,
不还焉能赎罪愆!
怀胎时,儿在腹,五官百骨尚未全。
吃娘血,饮娘精,娘身饥瘦不堪言。
口又苦,舌又干,上坡下坎总为难。
怀胎帐,试问还未还?
反映远亲近邻对死者后裔的美好祝愿,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爱情生活的回忆和对孝敬父母的赞扬,从而,要生者化悲痛为力量,继承父母的优良传统,教育好下一代。
闹丧歌场既是土家人显示歌舞才能的舞台,也是土家人传承知识、接受民族传统教育的课堂。《农家十二月》、《盘歌》、《庚歌》、《打哑谜》、《扯白歌》等,知识性强、生活气息浓、能活跃闹丧歌场的气氛,其潜移默化有陶冶性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祭谷神》就告戒人们不要糟踏粮食:
五谷神,五谷神,天下没有你,
世上没有人,八月二十四,本是你降生,
上有天,下有人,路边还有土地神,
顺着人间大道走,平平安安进我门。
将你请到平地上,五谷杂粮平地长,
将你请到荒坡上,五谷杂粮荒坡生。
有人把你踩脚下,要遭五雷劈周身;
有人把你火里丢,瞎得双目失光明;
有人把你水里甩,定成孤寡无儿孙……
闹丧歌,突出在一个“闹”字上。这一“闹”就有其广泛的群众性,健康、欢乐,对现实生活的移风易俗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跳丧舞
跳丧舞,又叫打绕棺。是思南、德江、沿河、江口等地土家族举办丧葬活动的传统舞蹈。它往往穿插在闹丧歌间歇中。跳丧舞源于古代巴人乐舞,史书对此记载甚多。《夔府图经》载:“巴人尚武,击踏歌以辛衰……父母初丧, 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由此可见,“跳丧”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在土家族地区依然可见这种“热热闹闹陪亡人,高高兴兴办丧事”的跳丧习俗。
举行“跳丧”前,“舞”场必须布置整齐,然后少火烛,挂花钱,点三柱大香,神牌前陈列净茶、净酒各一杯,外献米粑三盘,粑面上加反、放几颗豆腐。刹时烛光闪闪、烟雾沉沉,阴气森森,令人生畏。
舞蹈开始时,掌坛师身着法衣,头带法帽,手持小鼓;先入坛前,然后执铙钹,敲锣打鼓地相继入坛。在众老土司后,孝子二人,持引魂幡,捧亡者灵牌跟随。再后是其他孝子。人马齐全后,只见掌坛师手举令牌往桌上一击,在后之人便一字排开想坛上叩首作揖。掌坛师带众人,左进右出绕着棺材一圈,徐步进入舞场。此时,乐器弹奏声、鼓点锣声,同时响起。跳丧舞开始了,众人合着掌坛师的鼓点,时而绕臂穿行,时而相对击掌,时而撞肩擦背,时而踮脚打旋,条得粗狂,野朴,跳得大汗淋淋虎虎生风。
土家山寨的夜一经跳丧舞的渲染,变得如此热烈如此欢腾,充满了生机冲满了活力。
“听见鼓槌响,脚板就发痒”,土家人爱跳舞成癖。兴来必跳,其跳必狂。
土家人图腾白虎,由此也崇敬白虎,把白虎视为神。所以,也爱跳“虎”舞。鼓点转板,几个年轻小伙脱掉上衣齐看背,跳起了“猛虎下山”,这是跳丧舞中难度最大的一段舞蹈,也是跳丧舞中激动人心的一段舞蹈。两个小伙搂成一对,跳着跳着背贴到了一起。一小伙反手过去扳住对方双肩。借势屁股一蹶,将对方抛入空中。抛入空中的小伙,连续翻几个空心跟斗,又落到地上,接着又跳……何等惊险的场面!完全是巴人原始拼杀格斗的动作,看了叫人怦然心动。
思南土家族跳丧舞的形象性动作是模拟动物的动作。诸如“猛虎下山”、“牛擦痒”、“犀牛望月”、“蜘蛛牵丝”、“螺丝结顶”、“游龙戏水”、“金猴偷桃”、“土地背反簸箕”、“凤凰展翅”、“燕儿衔泥”等。其动作模拟性强,生活气息浓。
整个“跳丧”舞蹈,都以“反胴体”的摆动为基本动作,在身体的动态上体现了“顺边下沉、悠晃、颤动”的特点,使动作在收缩与伸展、推进与拽拉、挺身与屈身、摇摆与震颤、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上,都充满了土家族朴实憨厚、天性劲勇、乐观豁达的民族性格。在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完成时间上,舞者都是凭着自己对曲牌、鼓乐、唱词的理解和感受,随情绪的变化而使舞蹈动作的时间或长或短,因而舞蹈动作随之则有静如池水,动似狂潮的风采。“跳丧”舞蹈集鼓乐、唱、舞三者于一体,与现代舞蹈十分酷似。难怪被专家们誉之为“东方迪斯科”。
嚎丧
所谓嚎丧,又叫哭丧、号丧,就是土家族长辈老人逝世后,孝子以一种生死离别的悲痛情感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而哭唱的歌词。歌词有固定和非固定两种,对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的歌词随遍随唱。在丧葬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里,都要嚎哭。多为歌颂死者生前的为人、功绩、勤俭、抚育儿女等事迹。
死者刚断气时,一般为媳妇哭道:
我父跨鹤归西去,三天上了望乡台。
打盆香水抬拢来,给我父亲洗身材。
上身洗来穿老衣,洗了下身穿老鞋。
穿起衣,蹬上鞋,穿起衣鞋进棺材。
儿孙哭得天地暗,阎王不放我父来。
唯愿我父无过错,阴混渺渺上西天。
孝子们给死者穿上了寿衣、裤、袜后,道士要给死者安灵开路后,就见孝女跪在灵桌前,嚎声恸哭道:
灵牌桌上一盏灯,点起油灯泪纷纷,
灵牌上面三路字,只见字来不见身。
先生进屋多辛勤,为我父亲来安灵。
道士给死者超度亡灵。孝家开孝帕,属死者的晚辈都要戴孝帕,包了孝帕就要在灵前作揖叩首,以表示孝敬。媳妇、女儿数人在侧边哭道:
当门一根李子树,李子树上飘白布。
一匹白布长又长,拿来包在脑壳上。
孝子头上不戴花,要包几圈白孝帕。
孝帕包得高又高,包起孝帕来承孝。
出灵枢的那天,天还麻麻亮,似乎稀稀疏疏洒着雨点。棺材放下坑道后,打起伞揭开棺盖,将棺内清理干净,整理遗体衣衫,让大家最后瞻仰遗容。这叫“清棺”。这是妇女便伤伤心心地嚎哭:
太阳出来明青山,打开棺材来清棺。
清理棺内净不净,抉正遗体整衣衫。
最后一次观父面,瞻仰遗容后盖棺。
儿女哭得咽喉哽,难舍我父归灵山。
嚎丧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一曲多用,富有民族特色,以能表达孝子之哀思。
送葬
出丧,一般在拂晓。首先,请抬灵枢的“八大行”吃早餐,即抬出一甑饭放在院坝,摆上几盆肉、豆腐之类。“八大行”吃早餐,不准用筷子,一律喝大碗酒,手抓饭、抓菜吃。吃早餐不准闹出声响。用餐后,接着捆绑棺材,棺材上用床单披盖,上挺立雄鸡一只,花碗一只。土老司手提雄鸡祭灵,然后打碎花碗,谓之“发丧”。
然后,由道士发引,一人抗望山钱(按死者年龄,用白皮纸一岁一张做成长钱),执火把开路,丢买路钱。接着是“引魂幡”。随后是孝子拿着遗像、灵房、花圈、孝幛,再是棺材。“八大行”不准停下灵枢。最后是孝女、孝媳号哭相送。此时,锣鼓、唢呐、鞭炮齐鸣,黄烟滚滚,一路上热热闹闹,哭哭 走向墓地。一般女性只送出寨子或稍远一点,不能去墓地。
此外,发丧时要在死折床上捆一把稻草,连同一些破衣服,在十字路口上焚烧。传说烟雾随棺而去,即殡葬顺利,如果烟雾飘向那个方向,那里就不得安宁。
红棺葬
生活在梵净山脚下的印江自治县的土家族人民,民情风俗古朴多姿,特别是红棺葬,可说是别具一格。红棺葬究竟是从何时兴起也无文字可考,但从出土的墓葬看,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即有此举。
红棺,顾名思义,就是把棺材用红漆染成红色。封建时代,只有朝廷里的大官儿才有权享受红棺葬,可是印江土家族人为何有这个“福分”呢?说起来还有一个神气的传说。
很久以前,引江河畔有个叫半坡的土家山寨里有一个姓曹的小伙子,他从小场面伶俐,勤奋好学,赴京殿考中了头名状元。消息传进皇帝而朵里,皇帝甚觉惊讶,印江这蔓夷之地,是个鬼不生蛋的穷地方,竟然还出了头名状元,真是皇帝娘娘生胡子--怪事。并传旨召进曹状元。曹生正在喜头上,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振振作作,从容不迫地走进皇室拜见了皇上。皇上手捻龙须,双目微睁,仔细打量了眼前这书生,这小子还真有几分人才,浓眉大眼,气度轩昂,确有几分英姿气色。皇上打心眼喜欢,就询问其家境如何?曹状元回答说:
“家境不算宽裕,只有千柱落脚,万马归槽,七十人煮饭,八十人挑水,三只盐船一天不下河,全家人就要打淡。”
在朝文武官员听了无不为之震惊,而奸臣则更加惊恐,悄悄向皇帝递颜色。皇上早已吃惊不小,听曹状元讲着将着,脸色突变,心里想姓曹的有如此富足的家产,拥有千军万马,难免以后没有二心,不如趁早除掉他,以绝后患。于是手一挥:
“来人!将曹贼拿下,斩首。”
曹状元还不知是哪股龙洞水发了,却已是人头落地,一命归天。
杀了曹状元,皇上随即派兵前往印江半坡土家山寨抄没其家产,围剿数以千计的“曹家军”。御林军风尘仆仆赶到曹家,并未见到曹状元家有什么气派的住宅,更无一兵一卒。恰恰相反,他家贫如洗,难以为生,原来所谓“千柱落脚”乃为高粱杆编织成的三角杈棚棚,“万马归槽”是无数蚂蚁成群结队出入其洞,以高粱杆脚下为巢;“七十人煮饭”是七十岁的老母煮饭;“八十人挑水”是八十岁的老父挑水;“三只盐船一天不下河,全家就没有盐吃”,全家靠三只鸭子下蛋换钱买盐,如果鸭子一天不下蛋,全家就无钱买盐吃,只得喝淡汤。
皇上查明真情,知道杀错了人,深感惋惜。于是,立刻赐给曹状元以显赫的爵位,并以公侯盛礼,用红棺材将曹状元安葬,并赐给印江土家人使用红棺的特权,以示永远怀念曹状元。
从此,印江城乡土家人凡土丧,除用当地土家习俗拜祭死者之灵外,还用红棺材安葬死者,直到今天。
安葬
灵枢抬到墓地后,由阴阳先生校正山向做完法事后下棺,后揭开棺盖(头部)一角,用伞遮住天空,意为不让老天知道,亲人们最后一次赡仰遗容,整理死者衣冠,谓之“清棺”。然后合上棺盖,进行密封叫做“闭殓”。再向棺材洒些雄黄后,孝子跪在坑沿上,牵开围腰让老土司抛来泥土,谓之带回衣禄。再用单脚跪在棺盖上先挖三锄泥土入坑,后由众人挖土将灵枢掩埋,再用石头砌成长方形的坟墓,最后插上望山钱,旗笼幡伞、花圈。同时,燃放鞭炮。
祭坟
从安葬的当天起,孝家要连续给坟上送三夜的火烟包。灵牌抬回家后,设灵堂,要供七七四十九天,每到七天要设馔烧“七”,至最后“七”才撤灵。孝子在“七七”之内不能剃头,三年内过春节和喜庆不得贴红对联。
在沿河、江口等一带土家族。三天后,请土老司给死者“买山”圆坟,照例少不了酒肉供品和香纸、雄鸡。由土老司唱神歌,请诸神做“买山”证人。长子肩背“买山文契”,由一人拿锄头,一人牵雄鸡,随土老司沿坟四周转,将一些买山的话,四面八方用锄头挖一小坑,扯几根鸡毛放进坑内用泥土盖好,是为买山地界;通读买山文契后,将文契付之一炬,纸灰用一土罐装好,将灌埋在坟侧,最后安四方龙神。整个葬礼才算告毕。
特殊葬仪
在土家族葬仪中,土老司的葬仪非常特殊,它是按土老司历代师承的葬法进行的。土老司在土家语中称为“梯玛”,它是沟通阴界和阳界的使者,具有请诸神、驱魂的法力。“梯玛”死后,其门徒要为他举行特殊的葬仪,这种葬仪与常人的葬仪差异很大,显得十分神秘。它大致有“送师归天”、“坐禅”、“点祖”、“开天门”、“开路”、“辞灵”、“买地造井”、“发丧”等程序。下面以思南县张家寨镇溪底村土老司崔照昌的葬仪为例:
送师归天
这是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我们驱车从县城来到溪底,这里离城100余里,四周皆山,小坝子田的秧苗绿油油的,一股清泉由半山喷出, 流经小坝穿过山外。崔照昌住宅紧挨帽子顶山,这里是土家聚居的山寨,竹木葱翠,木楼 比,依山傍水,错落有秩,属典型的土家山寨。
崔照昌,法名崔德全,生于1914年。十岁学艺,主唱小生,但旦角、丑角也能扮,是思南县著名 戏掌坛师。我们走拢崔照昌床前,他已经奄奄一息了,正对着他的门徒们说些吉利的“封赠”。“什么听从师话,随做随发。要得 坛发扬光大,拜托大家。”众门徒答:“不负师傅希望,一定继承师傅衣钵”。崔照昌听后,安详去世。大徒弟急忙将其扶坐床上,其他土地有的烧落乞钱,鸣放鞭炮;有的做门左边的地上画“十八地狱图”,用一尺二寸白布折成八卦,,再用一扇磨子置于图上(土老司上刀梯时,刀梯也,是置于这磨子上的),意为堵住通往阴间的五方道路。
接着由大弟子(执法师)焚香化纸、念咒做法,意为让死者灵魂不去地狱。由于土老司一生专门擒鬼捉妖,妖魔对之既恨又怕,都想伺机报复。所以死后其灵魂不经过奈何桥,而由土老寺的祖师请老祖派六丁六甲护送到天曹,到玉皇门下受天师的发职。
用磨子压上“十八地狱图”后,执法师便率领众徒为师傅穿衣戴帽,并派人到水井用净盆取回清水,画上符讳给师傅洗脸擦身,洁净尸体,肩搭牌带、神鞭,升位“坐蝉”。这一切均在无言中进行,井然有序。
坐蝉
坐蝉是在三请殿前用一把木椅,上铺垫单,椅前放两个碗,碗底向上。崔照昌一下子就坐了上去,两手垂直于膝盖,双脚跟置放在两个花碗上,如同“观音坐莲”。
有人说这是土地们使的魔法;有人说崔照昌是天神的人,是天神扶他坐起的;也有人说崔老汗修炼到佳,自己坐起的。这些议论混“咿咿呜呜”法语中,此情此景,就更神化了。不管怎么说,弟子急忙开了光后,就跪倒在他面前要卦,希望师傅去世后保佑本坛门徒,千叫千应,万叫万灵。若顺利卜卦不顺,则说明自己敬而不周或言行有误,需乞求亡师原谅,直至卜获三卦。要卦结束,需给亡师“退法退讳”。傩坛教义规定,土老司先前所学的法讳,百年之后必须交给弟子使用,不能带入天曹。
执法师退法退讳时,先拿一个洗净的大碗放亡师面,碗口朝上。弟子左手位于亡师背后,掌心向上,两手同时从下至上直到头顶,将法挽好,经过胸前逐一摔在碗内,意为推法退讳。
退法退讳之后,就将亡师授职传法时所订之“阳凭”烧掉。烧阳凭时不能沾地气,先在亡师面前放一碗,碗底朝上,再拿一块砖烧红放在碗底。执法师站在红砖上画“红光化周”四讳,从亡师牌带之牌盒内取出阳凭,放在红砖上烧掉,通报天曹,天师以此为据,接引亡师升天。同时将坐蝉时所献钱财用火焚化,以表谢师。这时众徒抬着亡师绕棺一周放入棺内。坐蝉时穿戴的服饰除法衣随葬外,其余头扎法裙、牌带、面具、牛角、师刀等,按师傅生前吩咐移给徒弟们使用。
点祖
徒弟,孝子在往师灵前奠祭、献牲,谓之“点祖”。点祖程序为:将亡师的三个灵牌(一个烧灵时焚烧、一个开天门时焚烧,一个下葬时焚烧,一个开天门时焚烧)供于灵台上;灵台前还要呈祭猪、羊、鸡三牲;并摆上糍粑、豆腐、刀头、酒杯、三牲的心、肝,以及香、烛、长钱、袱包等。灵台布置完毕,执法师带领众门徒、孝子在灵前班排战立,焚香奠祭。上完三住香,奏角三遍、击鼓三通、鸣锣三阵、炮响三声。孝子大喊:“爹,请赴灵位!”徒弟大喊:“恩师,请赴灵位!”孝子、徒弟均连喊三声,然后由执法师宣读文书:
大中国贵州省思南县治地名溪底居住,奉神设焚香请恩读亡父、亡师,报本寄钱孝男、孝徒敬为:
显考 崔照昌(本名) 大人
中华仙逝故
亡师 崔德全(法名) 先生
阳命生于思南府安化县溪底居住 一九一四年*月*日时生长人氏享年春光八十一岁。不限地府钩名,因病告终。
宣读完文书,孝子、门徒跪在灵前,献上猪、羊、鸡三牲和三牲的心、肝、肺,一面哭唱悼念亡父、亡师的词语。最后将长钱、信袱拿在灵前火化。礼拜、退班。
开天门
“开天门锣!”
一群土家娃崽聚集在院坝,指着屋面上的“天门”高声喧哗。
这偏远寂寞的土家山寨的野一经喧哗,吆喝,似乎连空气也变的十分神秘了。挂在古树上的那弯残月,也显得十分庄严、肃穆。
“开天门”是特殊葬仪中的高潮。
一排门徒在亡失师面前长跪,而引见师在已爬上屋面,揭去七快瓦片,露出一个亮亮的洞穴,这就算是给崔照昌开了个“天门”。村民们眼睁睁地盯住那洞,看他是怎样升天的。
只见天门口放一纺纱车,堂屋正中安放一张大木桌,上面摆设拱品、长钱、灵牌等,一匹新的台布,连接着纺纱车和大木桌,那台布犹如一条宽阔的大道,直通天边。仔细辨认上面还附有高粱杆,称之为“亡梯”。崔照昌土司就要往这里上天了。
大门口站着执法师在高唱:
吾奉老君敕令到,接引亡师上天曹。
土地徒孙齐排班,速送亡师上天曹。
天师来到天门口,速接亡师上天曹。
一时只见执法师旋转纺纱车,灵牌、灵幡便衣附白布,天梯徐徐上升。
众徒弟齐声高喊:“师傅上天啦!师傅上天啦!”只见两位土地急忙上前一把扯住灵牌、灵幡。说四亡师升天,他们难舍难分。顿时,牛角呜呜,锣鼓喧天。数十位徒弟一边唱丧歌,一边绕棺作揖。
接着,执法弟子接引幡又唱道:
一绕东方青木棺,亡师入棺的安宁。
青云托起青木棺,亡师灵赴天曹。
东方钱财火焚化,青帝童子护棺行。
最后,弟子们还要依次跳起丧舞,线赤木棺、线白木棺......绕棺结束。
开路
接着,就是徒弟们对崔照昌实行“开路”仪式。需分别开“天空路”和“陆地路”;天空路即天曹之云雾路,陆地路即地面上的五方冥路。开路时在东南西北中五方个安放矮木凳一根,凳子摆各种供品,凳下扑放一块瓦,瓦上画八卦符号讳,中央为太极讳,四方画“明”“珠”“照”“亮”讳。执法弟子用师杖插一方开一方,五方都需开遍。边开边唱:
一开东方青云路, 青云托起亡师行。
天师执幡来接引,亡师灵魂上天曹。
二开南方赤云路,赤云滚滚托亡师。
亡尸灵魂赴天曹,赤云托起好逍遥。
然后依次开“西方白云路”、“北方黑云路”、“中央黄云路”。唱词大同小异。五方明(冥)路的唱词:
开了东方路,木德明星照东方。
“角、亢、氐、房、心、尾、箕”前引路,
明灯照亮东方路。
开了南方路,火德明星照南方。
“井、鬼、板、星、张、翼、轸”前引路,
明灯开了西方路,金德明星照西方。
“奎、娄、胃、昂、毕、嘴、参”前引路,
明灯照亮西方路。
开了北方路,水德明星照北方。
“斗、牛、女、虚、危、室、壁”前引路,明灯照亮北方路。
开了中央路,土德明星照中央。
中央升起土明星,照亮五方路通行。
辞灵
“开路”后,执法师就领着门徒、孝亲友等,一边绕棺舞,一边唱演灵词:
一辞堂上父母恩,眼中流泪乱纷纷。
谢得爹娘生养大,将儿舍在玉皇门。
今日亡命归阴去,大限来时不由人。
辞了爹娘两分别,肝肠哭断上天廷。
二辞房中妻子身,悲哀大哭乱纷纷。
结发夫妻难分舍,皇天分我不由人。
六十年间望长久,谁知今日两分身。
辞别我妻登仙去,要想相会梦中现。
然后,依次辞别子女、兄弟姊妹、诸亲六眷、门徒弟子、乡亲邻里,内容均系依恋不舍之词。
辞灵之后,在崔家院坝举行一天一夜的 堂戏,搬演了24出正戏,也演出一些插戏,使门徒过组足了戏眼,然后闭了坛,算是给师傅送终。
买地造井
出殡的前一天,阴阳先生按照亡师的生辰八字和山的走向、风水状况寻得了一个合适的葬地,即为帽子山下的大椅穴,后面似一顶官帽;两旁山如龙走蛇,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小溪似乎又远而近流来。这便是崔照昌的归宿处。
弟子们拍定这地方后,就要“买地”,还在占地的东南西北中五方,每方插一烛香,中间放三数长钱,用刀头肉祭祀土府,意为已将此地卖给亡人,焚香化纸后,孝子在占地内先挖三锄土,表示此地已由孝子为亡人把守,然后由徒弟们边念咒边用锄头在葬井四周埋下鸡毛,作为界限。边埋边问:“以何为界?”旁人回答:“以鸡毛为界。”“界到哪里?”“界到这里。”
“造井”是给死者挖墓穴,“井”造好后,执法师手执兵旗,吹奏牛角,调遣东方青帝九夷兵、南方赤帝八兵、西方白帝七戎兵、北方黑帝五狡兵和中央黄帝三秦兵,前来镇守墓穴五方。并在“井”的五方插白纸制的三角小旗,旗上写“敕令”二字,画上符讳,以表示安镇五方五营兵将。
发丧
崔老先生发丧时,由两个徒弟分别佩戴开山猛将和开路将军面具,把守于大门两边。执法师左手拿令牌,在棺木前后左右画讳,在大门脚画“井”字讳;在捆丧索上挽“金丝”、“银丝”诀。馆上放上雄鸡一只和大花碗一个,碗内装火灰和一个鸡蛋。上山前,执法师手拿火把,在大门左右两边画“开”、“辟”二讳;在馆木上下画“谨”、“封”二讳;在馆不东西两边画“日”,“月”二宫讳;在馆木盖上画“飞”、“起”、“藤”、“空”四讳;在碗内画“凶”、“煞”、“破”三讳,虎完将碗和蛋打破,众门徒抬馆上山。途中,开水将军和开路将军在前面开山破水,修路搭桥,引兵土地和押兵先师在后面带领五营兵将。其余徒弟也戴着面具随棺材护送。一路上众徒和孝子、亲友要唱孝歌、丢买路钱。棺木入井后,开棺端正师尸体,整理穿戴,门徒、孝子、亲友向亡师遗体告别;然后盖上棺木,开始垒坟。执法师手执引魂幡在坟台上舞动,口中念到:
亡失师魂魄归天去,遗体躯壳入井中,
只许亡失师魂魄归天去,不许凡人魂魄入井中…………
五方五营兵将归坛内,众亲老幼魂魄出井中。
诸亲六眷三魂渺渺出,亡师遗体尊客入棺木。
执法师还要念动咒语,召请山神土地护佑亡师坟 ,迎请搬山力士运土垒筑坟台。坟台垒好,执法师唱:
亡师坟台垒的高,请门大开传正教。
徒弟徒孙拜别你,阴中拥护显危灵。
鸣角三声来辞别,回坛安位众师尊。
责任编辑
标签
旧站数据
0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quo..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
旧站数据
专题专栏
更多>
湘西画卷
恩施建州四十周年
云享多彩中华
旅游促进民族交流交往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参与互动
http://www.sina.com.cn/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贵州土家族丧葬习俗调查
时间:2020-03-20 15:28:52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田永红 信息来源:土家学刊
贵州土家族丧葬习俗教典型地反映了浓郁的祖先崇拜,万物有灵的观念。很早以前,土家人实行火葬、悬棺葬,“改土归流”后渐多土葬。土家族葬仪分一般葬仪和特殊葬仪。对年老的长辈丧事比较隆重,但均一般丧葬,分入殓、奠礼、唱丧歌、跳丧舞、安葬、祭坟等过程。对沟通阳界和阴界使者的老土司,土家人则行特殊葬仪,它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和浓厚的宗教气息。现就其一般和特殊的两种葬仪分别介绍如下:
一般葬仪
入殓
人在临终时,全家人必须守在身旁送终,儿子必须扶起老人坐着落气,还要听老人的封赠语,如对儿子说“当大事者,成大业,一生顺畅”,对孙辈却说“读书带顶子,考状元,早成才立家自治”之类,土家人视老人的封赠为至宝。人快落气时,镇远尚寨土家人要在老人口里含上茶叶,这样在阴间路上才不会口渴,不乱喝水。否则,喝到迷魂汤(浑水)就会迷失方向,难入天堂,难过奈何桥,难投胎还人世。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丧家,待老人一断气,立即放一串炮竹,妇女随即嚎丧,这一是向寨人报丧,左邻右舍的人就要前往帮忙,一是对死者的哀吊、不舍。同时煮一碗米饭(叫落气饭)供在尸体前,插上香、烛,烧断气前纸。家人要看纸灰图案,若是字型,死者已投生为男性,若是花纹为女性。接着将死者头脚对换个位置,叫“转身”即还生之意。在脸上盖张白纸或黄纸。为死者剃头或梳理头发。尚寨土家人要给死者头上包青帕子,并要打结,谓之“阴魂侍”,说是过去受汉人欺压,生前改族为汉族,死后打一结,表示人生有群,死有接,生投死不投,到了阴间阎王才认是土家人。
沿河、印江、德江一带土家人还要用柏树枝煎水洗尸体(前后抹三把),把尸体浇少许在孝子身上,意为继承前辈福份。然后穿上寿衣(穿单不穿双,也不得穿棉衣,传说给死者穿棉衣会影响下一代子孙健康,意为身软站不起)、寿鞋、寿袜,盖上老被,裤带要白棉线(按死者年龄一岁一根),穿好后将死者抬在堂屋按男左女右靠边处,头朝香盒,脚朝大门停放,尸体下点着“地灯”又叫“长明灯”,须用本地灯芯草混桐油点灯,中途切忌熄灭。
同时对远居的亲友,派人前去“赶人”,送信报丧。奔丧之人进门必须给死者烧三炷香、一贴纸,称之“倒头钱”。其香纸也必须从自家带来,随同还要送阴落旗伞、泉龙火纸、孝幛、钱等作丧礼,内亲内戚要办丧粑。妇女奔丧,进屋必须嚎哭,诉说死者身前的关照或养育之情。
帮忙的将生漆油黑的棺材,抬到堂屋停放。棺内先涂上瓦灰再用漆糊上皮纸。而江口土家族是将棺材洗净擦干,用杯子舀熟的石灰装进棺内,按字号的多少,一岁一杯,有时要多舀几杯一补闰年闰月,成之为“搪心”。然后,垫上白兜单,放上枕头,将遗体移入棺内,枕头系白布缝成的三菱柱口袋。内装石灰,再用死者的旧衣裤和土纸把遗体塞稳,盖上寿被。
入殓由亲属进行,做时倍加细心,不能把杂质灰尘掉进棺内,尤其忌讳铁器之类,连纽扣都由白布条代系。土家人认为铁器是重物,装进棺内,影响了子孙后代的发达。
奠礼
奠礼,实际就是一个小型的追悼会。多在安葬死者的前一天晚上举行。仪式的布置一般在堂屋和院坝设置席位,列香案,陈祭品。丧家要杀猪宰羊对正灵位摆在院坝里,灵柩前要设香案,香案前对立两位司仪生。
院坝没有馔所、香亭所、洒樽所、嘹望所、讲书所、更衣所、劝孝所、报恩所、讲书、劝孝、报恩有三位先生主持,还有一位先生住引赞生。仪式开始时,由司仪宣布:内外肃静,听行家奠礼。接着就喊引赞生引孝子到更衣所穿孝衣、孝鞋,包孝帕,手执白纸包的桐杖,通过香亭、肴馔、酒樽、讲书所后由引赞生边唱边扶孝子由东阶升堂到灵位前时,司仪生喊:孝子跪,举行初上香。孝子进行三叩首后,跪听先生唱哀词:
椿萱一逝入南柯,悲声断尽痛如何?
怅望音客今莫睹,披肝泣血泪痕多。
孝子答曰:
儿泪酸辛,儿泪酸辛,嗟我父(母)恩如海深。
记幼时生我养我,提携棒负甚殷勤。
如玉又如珍。
到而今父子长分,
父子长分,肝肠断,泪频倾。
司仪生又唱:
叶落兮还返柯,水流兮不回波,人生一去怎奈何?风吹竹断,月近银河。今朝永诀,涕泪滂沱。
每唱一句,全体先生同和,歌毕后,由引赞生边唱边扶孝子由西阶出,通过香亭、肴馔、酒樽、讲所后,引孝子到讲书所跪听讲书。再引孝子到报恩所跪听先生讲报恩词:
各位乡亲们,听我谈正经:父母生儿女,费尽万辛苦。十月怀胎起,
磨得食难吞。夫对妻流泪,妻对夫耽心。及到分娩日,阴阳纸一房。
一尺零五寸,娘死儿奔生。父母常顾虑,怕儿七风惊。天花与麻疹,
时刻都耽心,三年背和抱,不离父母身。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才知父母。
第一次引孝子进出仪式算是结束了。第二次、第三次仍是由引赞生引孝子由东阶升堂,西阶出,其仪式经过与第一次是一样的,但歌词、讲书、劝孝和报恩歌每次各不同。总的是三进三出,通过三次礼成后,司仪生宣布孝子跪听读家尊文:
维年月日,不肖男某某致祭于新仙逝故显考(妣)老大人之灵前而泣以文曰:“呜呼!哀我父母生我劳瘁。幼儿抚育,长而婚配。择亲选眷,门当户对。爱我如宝,视我如玉。愿亲长存,永享百岁,谁知一病命归阴。呜呼一关,从今后永不相会。哀哀我父(母),生死永诀,望你安息。哀哉尚飨!
接着撤消所位,然后喊奏乐。鸣炮,内廷举哀,全部仪式完毕。
闹丧歌
闹丧习俗在黔东北土家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隋书.地理志》记载,蛮人“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多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其歌词说生平事”。
《夔府图经》也记载:“父母初丧, 鼓以道哀。”
当土家人进行奠礼结束后,漫漫的守灵长夜就举行“闹丧”歌,歌场设在灵堂,由四至六个歌手通宵达旦轮流歌唱,并以钹、大锣、马锣和鼓伴唱这种以歌悼念死者,进行敬老教育活动,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闹丧歌”内容丰富,有“劝孝歌”、“盘歌”、“庚歌”、“叙事歌”等。从民族迁徙到社会现实,从历史人物到山川风情,从传说故事到猜谜打趣,从追述父母的养育之而到为人处事,无所不涉及。可以说,每首歌都有故事情节,历史典故,有歌师演唱自身的感受。这样,闹丧歌就更有能动性和现实性。
闹丧歌,主要是歌颂死者,安慰生者和教育后人,自然它的基调愁苦悲凉,动人肝肠。流行于黔东北的闹丧歌极为完整,大致有如下几个内容:
叙述民族起源,赞扬祖先业绩,通过一问一答的盘歌形式,叙述丧歌的来源,而反映民族起源迁徙的开疆创业以及民族发展变化的悲壮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问:别样闲言我不问,来把歌源问几声。
哪年哪月歌出世?哪年哪月歌诞生?
……
答:歌师唱完我来接,我把歌源说明白。
歌娘原是天仙女,歌爷原是田家人。
起初一本歌出世,起初二本歌出身。
歌是前朝当郎作,孔子买下到如今。
董仲仙人挑书卖,挑书扁担七尺长。
挑往洞庭那里过,打湿歌书五千行。
西眉山上晒歌本,狂风吹得满山岗。
一本吹到天上去,取名叫做麒麟歌。
二本吹到河里去,渔翁拾起唱渔歌;
三本吹到茶园去,采茶姑娘唱茶歌;
四本吹到法坛去,端公拾起唱法歌;
五本吹到洞房去,取名叫做爱情歌;
六本吹到绣房去,取名叫做哭嫁歌;
七本吹到田中去,农夫拾起唱山歌;
只有田元拾一本,取名叫做闹丧歌;
秦王家中死了母,去请田元闹浓丧;
一日两夜唱出界,三天两夜唱出堂;
唱了七日并七夜,浑身吹出污泥浆。
在黔东北地区,闹丧歌显然是祭祀土家族的祖先田氏兄弟(既田元、田广)的。田氏是湘鄂川黔土家族地区的强宗大姓,黔东北有“田氏半壁江山”之说。《思南府志》有“两广岑黄,思播田杨”的说法,就说明了田氏在思洲的地位。歌词中唱到的洞庭湖、桃源洞,均是土家族先民进入黔东北前在这一带居住过,建立过基业的地方。所以,后人虽然迁徙了,也不忘祖居之地。
弘扬死者的功德,赞颂其生平事迹。歌手们在死者灵前用叙事长歌的形式向死者的后人演唱死者一生的悲欢离合,功德福禄,追述盘儿育女的辛劳,这样教育死者的后裔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教育他人要孝敬老人。
如:提起亲恩大如天,木有根来水有源,
劝人须以孝为先,父母帐,有千万,
不还焉能赎罪愆!
怀胎时,儿在腹,五官百骨尚未全。
吃娘血,饮娘精,娘身饥瘦不堪言。
口又苦,舌又干,上坡下坎总为难。
怀胎帐,试问还未还?
反映远亲近邻对死者后裔的美好祝愿,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爱情生活的回忆和对孝敬父母的赞扬,从而,要生者化悲痛为力量,继承父母的优良传统,教育好下一代。
闹丧歌场既是土家人显示歌舞才能的舞台,也是土家人传承知识、接受民族传统教育的课堂。《农家十二月》、《盘歌》、《庚歌》、《打哑谜》、《扯白歌》等,知识性强、生活气息浓、能活跃闹丧歌场的气氛,其潜移默化有陶冶性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祭谷神》就告戒人们不要糟踏粮食:
五谷神,五谷神,天下没有你,
世上没有人,八月二十四,本是你降生,
上有天,下有人,路边还有土地神,
顺着人间大道走,平平安安进我门。
将你请到平地上,五谷杂粮平地长,
将你请到荒坡上,五谷杂粮荒坡生。
有人把你踩脚下,要遭五雷劈周身;
有人把你火里丢,瞎得双目失光明;
有人把你水里甩,定成孤寡无儿孙……
闹丧歌,突出在一个“闹”字上。这一“闹”就有其广泛的群众性,健康、欢乐,对现实生活的移风易俗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跳丧舞
跳丧舞,又叫打绕棺。是思南、德江、沿河、江口等地土家族举办丧葬活动的传统舞蹈。它往往穿插在闹丧歌间歇中。跳丧舞源于古代巴人乐舞,史书对此记载甚多。《夔府图经》载:“巴人尚武,击踏歌以辛衰……父母初丧, 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由此可见,“跳丧”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在土家族地区依然可见这种“热热闹闹陪亡人,高高兴兴办丧事”的跳丧习俗。
举行“跳丧”前,“舞”场必须布置整齐,然后少火烛,挂花钱,点三柱大香,神牌前陈列净茶、净酒各一杯,外献米粑三盘,粑面上加反、放几颗豆腐。刹时烛光闪闪、烟雾沉沉,阴气森森,令人生畏。
舞蹈开始时,掌坛师身着法衣,头带法帽,手持小鼓;先入坛前,然后执铙钹,敲锣打鼓地相继入坛。在众老土司后,孝子二人,持引魂幡,捧亡者灵牌跟随。再后是其他孝子。人马齐全后,只见掌坛师手举令牌往桌上一击,在后之人便一字排开想坛上叩首作揖。掌坛师带众人,左进右出绕着棺材一圈,徐步进入舞场。此时,乐器弹奏声、鼓点锣声,同时响起。跳丧舞开始了,众人合着掌坛师的鼓点,时而绕臂穿行,时而相对击掌,时而撞肩擦背,时而踮脚打旋,条得粗狂,野朴,跳得大汗淋淋虎虎生风。
土家山寨的夜一经跳丧舞的渲染,变得如此热烈如此欢腾,充满了生机冲满了活力。
“听见鼓槌响,脚板就发痒”,土家人爱跳舞成癖。兴来必跳,其跳必狂。
土家人图腾白虎,由此也崇敬白虎,把白虎视为神。所以,也爱跳“虎”舞。鼓点转板,几个年轻小伙脱掉上衣齐看背,跳起了“猛虎下山”,这是跳丧舞中难度最大的一段舞蹈,也是跳丧舞中激动人心的一段舞蹈。两个小伙搂成一对,跳着跳着背贴到了一起。一小伙反手过去扳住对方双肩。借势屁股一蹶,将对方抛入空中。抛入空中的小伙,连续翻几个空心跟斗,又落到地上,接着又跳……何等惊险的场面!完全是巴人原始拼杀格斗的动作,看了叫人怦然心动。
思南土家族跳丧舞的形象性动作是模拟动物的动作。诸如“猛虎下山”、“牛擦痒”、“犀牛望月”、“蜘蛛牵丝”、“螺丝结顶”、“游龙戏水”、“金猴偷桃”、“土地背反簸箕”、“凤凰展翅”、“燕儿衔泥”等。其动作模拟性强,生活气息浓。
整个“跳丧”舞蹈,都以“反胴体”的摆动为基本动作,在身体的动态上体现了“顺边下沉、悠晃、颤动”的特点,使动作在收缩与伸展、推进与拽拉、挺身与屈身、摇摆与震颤、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上,都充满了土家族朴实憨厚、天性劲勇、乐观豁达的民族性格。在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完成时间上,舞者都是凭着自己对曲牌、鼓乐、唱词的理解和感受,随情绪的变化而使舞蹈动作的时间或长或短,因而舞蹈动作随之则有静如池水,动似狂潮的风采。“跳丧”舞蹈集鼓乐、唱、舞三者于一体,与现代舞蹈十分酷似。难怪被专家们誉之为“东方迪斯科”。
嚎丧
所谓嚎丧,又叫哭丧、号丧,就是土家族长辈老人逝世后,孝子以一种生死离别的悲痛情感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而哭唱的歌词。歌词有固定和非固定两种,对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的歌词随遍随唱。在丧葬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里,都要嚎哭。多为歌颂死者生前的为人、功绩、勤俭、抚育儿女等事迹。
死者刚断气时,一般为媳妇哭道:
我父跨鹤归西去,三天上了望乡台。
打盆香水抬拢来,给我父亲洗身材。
上身洗来穿老衣,洗了下身穿老鞋。
穿起衣,蹬上鞋,穿起衣鞋进棺材。
儿孙哭得天地暗,阎王不放我父来。
唯愿我父无过错,阴混渺渺上西天。
孝子们给死者穿上了寿衣、裤、袜后,道士要给死者安灵开路后,就见孝女跪在灵桌前,嚎声恸哭道:
灵牌桌上一盏灯,点起油灯泪纷纷,
灵牌上面三路字,只见字来不见身。
先生进屋多辛勤,为我父亲来安灵。
道士给死者超度亡灵。孝家开孝帕,属死者的晚辈都要戴孝帕,包了孝帕就要在灵前作揖叩首,以表示孝敬。媳妇、女儿数人在侧边哭道:
当门一根李子树,李子树上飘白布。
一匹白布长又长,拿来包在脑壳上。
孝子头上不戴花,要包几圈白孝帕。
孝帕包得高又高,包起孝帕来承孝。
出灵枢的那天,天还麻麻亮,似乎稀稀疏疏洒着雨点。棺材放下坑道后,打起伞揭开棺盖,将棺内清理干净,整理遗体衣衫,让大家最后瞻仰遗容。这叫“清棺”。这是妇女便伤伤心心地嚎哭:
太阳出来明青山,打开棺材来清棺。
清理棺内净不净,抉正遗体整衣衫。
最后一次观父面,瞻仰遗容后盖棺。
儿女哭得咽喉哽,难舍我父归灵山。
嚎丧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一曲多用,富有民族特色,以能表达孝子之哀思。
送葬
出丧,一般在拂晓。首先,请抬灵枢的“八大行”吃早餐,即抬出一甑饭放在院坝,摆上几盆肉、豆腐之类。“八大行”吃早餐,不准用筷子,一律喝大碗酒,手抓饭、抓菜吃。吃早餐不准闹出声响。用餐后,接着捆绑棺材,棺材上用床单披盖,上挺立雄鸡一只,花碗一只。土老司手提雄鸡祭灵,然后打碎花碗,谓之“发丧”。
然后,由道士发引,一人抗望山钱(按死者年龄,用白皮纸一岁一张做成长钱),执火把开路,丢买路钱。接着是“引魂幡”。随后是孝子拿着遗像、灵房、花圈、孝幛,再是棺材。“八大行”不准停下灵枢。最后是孝女、孝媳号哭相送。此时,锣鼓、唢呐、鞭炮齐鸣,黄烟滚滚,一路上热热闹闹,哭哭 走向墓地。一般女性只送出寨子或稍远一点,不能去墓地。
此外,发丧时要在死折床上捆一把稻草,连同一些破衣服,在十字路口上焚烧。传说烟雾随棺而去,即殡葬顺利,如果烟雾飘向那个方向,那里就不得安宁。
红棺葬
生活在梵净山脚下的印江自治县的土家族人民,民情风俗古朴多姿,特别是红棺葬,可说是别具一格。红棺葬究竟是从何时兴起也无文字可考,但从出土的墓葬看,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即有此举。
红棺,顾名思义,就是把棺材用红漆染成红色。封建时代,只有朝廷里的大官儿才有权享受红棺葬,可是印江土家族人为何有这个“福分”呢?说起来还有一个神气的传说。
很久以前,引江河畔有个叫半坡的土家山寨里有一个姓曹的小伙子,他从小场面伶俐,勤奋好学,赴京殿考中了头名状元。消息传进皇帝而朵里,皇帝甚觉惊讶,印江这蔓夷之地,是个鬼不生蛋的穷地方,竟然还出了头名状元,真是皇帝娘娘生胡子--怪事。并传旨召进曹状元。曹生正在喜头上,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振振作作,从容不迫地走进皇室拜见了皇上。皇上手捻龙须,双目微睁,仔细打量了眼前这书生,这小子还真有几分人才,浓眉大眼,气度轩昂,确有几分英姿气色。皇上打心眼喜欢,就询问其家境如何?曹状元回答说:
“家境不算宽裕,只有千柱落脚,万马归槽,七十人煮饭,八十人挑水,三只盐船一天不下河,全家人就要打淡。”
在朝文武官员听了无不为之震惊,而奸臣则更加惊恐,悄悄向皇帝递颜色。皇上早已吃惊不小,听曹状元讲着将着,脸色突变,心里想姓曹的有如此富足的家产,拥有千军万马,难免以后没有二心,不如趁早除掉他,以绝后患。于是手一挥:
“来人!将曹贼拿下,斩首。”
曹状元还不知是哪股龙洞水发了,却已是人头落地,一命归天。
杀了曹状元,皇上随即派兵前往印江半坡土家山寨抄没其家产,围剿数以千计的“曹家军”。御林军风尘仆仆赶到曹家,并未见到曹状元家有什么气派的住宅,更无一兵一卒。恰恰相反,他家贫如洗,难以为生,原来所谓“千柱落脚”乃为高粱杆编织成的三角杈棚棚,“万马归槽”是无数蚂蚁成群结队出入其洞,以高粱杆脚下为巢;“七十人煮饭”是七十岁的老母煮饭;“八十人挑水”是八十岁的老父挑水;“三只盐船一天不下河,全家就没有盐吃”,全家靠三只鸭子下蛋换钱买盐,如果鸭子一天不下蛋,全家就无钱买盐吃,只得喝淡汤。
皇上查明真情,知道杀错了人,深感惋惜。于是,立刻赐给曹状元以显赫的爵位,并以公侯盛礼,用红棺材将曹状元安葬,并赐给印江土家人使用红棺的特权,以示永远怀念曹状元。
从此,印江城乡土家人凡土丧,除用当地土家习俗拜祭死者之灵外,还用红棺材安葬死者,直到今天。
安葬
灵枢抬到墓地后,由阴阳先生校正山向做完法事后下棺,后揭开棺盖(头部)一角,用伞遮住天空,意为不让老天知道,亲人们最后一次赡仰遗容,整理死者衣冠,谓之“清棺”。然后合上棺盖,进行密封叫做“闭殓”。再向棺材洒些雄黄后,孝子跪在坑沿上,牵开围腰让老土司抛来泥土,谓之带回衣禄。再用单脚跪在棺盖上先挖三锄泥土入坑,后由众人挖土将灵枢掩埋,再用石头砌成长方形的坟墓,最后插上望山钱,旗笼幡伞、花圈。同时,燃放鞭炮。
祭坟
从安葬的当天起,孝家要连续给坟上送三夜的火烟包。灵牌抬回家后,设灵堂,要供七七四十九天,每到七天要设馔烧“七”,至最后“七”才撤灵。孝子在“七七”之内不能剃头,三年内过春节和喜庆不得贴红对联。
在沿河、江口等一带土家族。三天后,请土老司给死者“买山”圆坟,照例少不了酒肉供品和香纸、雄鸡。由土老司唱神歌,请诸神做“买山”证人。长子肩背“买山文契”,由一人拿锄头,一人牵雄鸡,随土老司沿坟四周转,将一些买山的话,四面八方用锄头挖一小坑,扯几根鸡毛放进坑内用泥土盖好,是为买山地界;通读买山文契后,将文契付之一炬,纸灰用一土罐装好,将灌埋在坟侧,最后安四方龙神。整个葬礼才算告毕。
特殊葬仪
在土家族葬仪中,土老司的葬仪非常特殊,它是按土老司历代师承的葬法进行的。土老司在土家语中称为“梯玛”,它是沟通阴界和阳界的使者,具有请诸神、驱魂的法力。“梯玛”死后,其门徒要为他举行特殊的葬仪,这种葬仪与常人的葬仪差异很大,显得十分神秘。它大致有“送师归天”、“坐禅”、“点祖”、“开天门”、“开路”、“辞灵”、“买地造井”、“发丧”等程序。下面以思南县张家寨镇溪底村土老司崔照昌的葬仪为例:
送师归天
这是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我们驱车从县城来到溪底,这里离城100余里,四周皆山,小坝子田的秧苗绿油油的,一股清泉由半山喷出, 流经小坝穿过山外。崔照昌住宅紧挨帽子顶山,这里是土家聚居的山寨,竹木葱翠,木楼 比,依山傍水,错落有秩,属典型的土家山寨。
崔照昌,法名崔德全,生于1914年。十岁学艺,主唱小生,但旦角、丑角也能扮,是思南县著名 戏掌坛师。我们走拢崔照昌床前,他已经奄奄一息了,正对着他的门徒们说些吉利的“封赠”。“什么听从师话,随做随发。要得 坛发扬光大,拜托大家。”众门徒答:“不负师傅希望,一定继承师傅衣钵”。崔照昌听后,安详去世。大徒弟急忙将其扶坐床上,其他土地有的烧落乞钱,鸣放鞭炮;有的做门左边的地上画“十八地狱图”,用一尺二寸白布折成八卦,,再用一扇磨子置于图上(土老司上刀梯时,刀梯也,是置于这磨子上的),意为堵住通往阴间的五方道路。
接着由大弟子(执法师)焚香化纸、念咒做法,意为让死者灵魂不去地狱。由于土老司一生专门擒鬼捉妖,妖魔对之既恨又怕,都想伺机报复。所以死后其灵魂不经过奈何桥,而由土老寺的祖师请老祖派六丁六甲护送到天曹,到玉皇门下受天师的发职。
用磨子压上“十八地狱图”后,执法师便率领众徒为师傅穿衣戴帽,并派人到水井用净盆取回清水,画上符讳给师傅洗脸擦身,洁净尸体,肩搭牌带、神鞭,升位“坐蝉”。这一切均在无言中进行,井然有序。
坐蝉
坐蝉是在三请殿前用一把木椅,上铺垫单,椅前放两个碗,碗底向上。崔照昌一下子就坐了上去,两手垂直于膝盖,双脚跟置放在两个花碗上,如同“观音坐莲”。
有人说这是土地们使的魔法;有人说崔照昌是天神的人,是天神扶他坐起的;也有人说崔老汗修炼到佳,自己坐起的。这些议论混“咿咿呜呜”法语中,此情此景,就更神化了。不管怎么说,弟子急忙开了光后,就跪倒在他面前要卦,希望师傅去世后保佑本坛门徒,千叫千应,万叫万灵。若顺利卜卦不顺,则说明自己敬而不周或言行有误,需乞求亡师原谅,直至卜获三卦。要卦结束,需给亡师“退法退讳”。傩坛教义规定,土老司先前所学的法讳,百年之后必须交给弟子使用,不能带入天曹。
执法师退法退讳时,先拿一个洗净的大碗放亡师面,碗口朝上。弟子左手位于亡师背后,掌心向上,两手同时从下至上直到头顶,将法挽好,经过胸前逐一摔在碗内,意为推法退讳。
退法退讳之后,就将亡师授职传法时所订之“阳凭”烧掉。烧阳凭时不能沾地气,先在亡师面前放一碗,碗底朝上,再拿一块砖烧红放在碗底。执法师站在红砖上画“红光化周”四讳,从亡师牌带之牌盒内取出阳凭,放在红砖上烧掉,通报天曹,天师以此为据,接引亡师升天。同时将坐蝉时所献钱财用火焚化,以表谢师。这时众徒抬着亡师绕棺一周放入棺内。坐蝉时穿戴的服饰除法衣随葬外,其余头扎法裙、牌带、面具、牛角、师刀等,按师傅生前吩咐移给徒弟们使用。
点祖
徒弟,孝子在往师灵前奠祭、献牲,谓之“点祖”。点祖程序为:将亡师的三个灵牌(一个烧灵时焚烧、一个开天门时焚烧,一个下葬时焚烧,一个开天门时焚烧)供于灵台上;灵台前还要呈祭猪、羊、鸡三牲;并摆上糍粑、豆腐、刀头、酒杯、三牲的心、肝,以及香、烛、长钱、袱包等。灵台布置完毕,执法师带领众门徒、孝子在灵前班排战立,焚香奠祭。上完三住香,奏角三遍、击鼓三通、鸣锣三阵、炮响三声。孝子大喊:“爹,请赴灵位!”徒弟大喊:“恩师,请赴灵位!”孝子、徒弟均连喊三声,然后由执法师宣读文书:
大中国贵州省思南县治地名溪底居住,奉神设焚香请恩读亡父、亡师,报本寄钱孝男、孝徒敬为:
显考 崔照昌(本名) 大人
中华仙逝故
亡师 崔德全(法名) 先生
阳命生于思南府安化县溪底居住 一九一四年*月*日时生长人氏享年春光八十一岁。不限地府钩名,因病告终。
宣读完文书,孝子、门徒跪在灵前,献上猪、羊、鸡三牲和三牲的心、肝、肺,一面哭唱悼念亡父、亡师的词语。最后将长钱、信袱拿在灵前火化。礼拜、退班。
开天门
“开天门锣!”
一群土家娃崽聚集在院坝,指着屋面上的“天门”高声喧哗。
这偏远寂寞的土家山寨的野一经喧哗,吆喝,似乎连空气也变的十分神秘了。挂在古树上的那弯残月,也显得十分庄严、肃穆。
“开天门”是特殊葬仪中的高潮。
一排门徒在亡失师面前长跪,而引见师在已爬上屋面,揭去七快瓦片,露出一个亮亮的洞穴,这就算是给崔照昌开了个“天门”。村民们眼睁睁地盯住那洞,看他是怎样升天的。
只见天门口放一纺纱车,堂屋正中安放一张大木桌,上面摆设拱品、长钱、灵牌等,一匹新的台布,连接着纺纱车和大木桌,那台布犹如一条宽阔的大道,直通天边。仔细辨认上面还附有高粱杆,称之为“亡梯”。崔照昌土司就要往这里上天了。
大门口站着执法师在高唱:
吾奉老君敕令到,接引亡师上天曹。
土地徒孙齐排班,速送亡师上天曹。
天师来到天门口,速接亡师上天曹。
一时只见执法师旋转纺纱车,灵牌、灵幡便衣附白布,天梯徐徐上升。
众徒弟齐声高喊:“师傅上天啦!师傅上天啦!”只见两位土地急忙上前一把扯住灵牌、灵幡。说四亡师升天,他们难舍难分。顿时,牛角呜呜,锣鼓喧天。数十位徒弟一边唱丧歌,一边绕棺作揖。
接着,执法弟子接引幡又唱道:
一绕东方青木棺,亡师入棺的安宁。
青云托起青木棺,亡师灵赴天曹。
东方钱财火焚化,青帝童子护棺行。
最后,弟子们还要依次跳起丧舞,线赤木棺、线白木棺......绕棺结束。
开路
接着,就是徒弟们对崔照昌实行“开路”仪式。需分别开“天空路”和“陆地路”;天空路即天曹之云雾路,陆地路即地面上的五方冥路。开路时在东南西北中五方个安放矮木凳一根,凳子摆各种供品,凳下扑放一块瓦,瓦上画八卦符号讳,中央为太极讳,四方画“明”“珠”“照”“亮”讳。执法弟子用师杖插一方开一方,五方都需开遍。边开边唱:
一开东方青云路, 青云托起亡师行。
天师执幡来接引,亡师灵魂上天曹。
二开南方赤云路,赤云滚滚托亡师。
亡尸灵魂赴天曹,赤云托起好逍遥。
然后依次开“西方白云路”、“北方黑云路”、“中央黄云路”。唱词大同小异。五方明(冥)路的唱词:
开了东方路,木德明星照东方。
“角、亢、氐、房、心、尾、箕”前引路,
明灯照亮东方路。
开了南方路,火德明星照南方。
“井、鬼、板、星、张、翼、轸”前引路,
明灯开了西方路,金德明星照西方。
“奎、娄、胃、昂、毕、嘴、参”前引路,
明灯照亮西方路。
开了北方路,水德明星照北方。
“斗、牛、女、虚、危、室、壁”前引路,明灯照亮北方路。
开了中央路,土德明星照中央。
中央升起土明星,照亮五方路通行。
辞灵
“开路”后,执法师就领着门徒、孝亲友等,一边绕棺舞,一边唱演灵词:
一辞堂上父母恩,眼中流泪乱纷纷。
谢得爹娘生养大,将儿舍在玉皇门。
今日亡命归阴去,大限来时不由人。
辞了爹娘两分别,肝肠哭断上天廷。
二辞房中妻子身,悲哀大哭乱纷纷。
结发夫妻难分舍,皇天分我不由人。
六十年间望长久,谁知今日两分身。
辞别我妻登仙去,要想相会梦中现。
然后,依次辞别子女、兄弟姊妹、诸亲六眷、门徒弟子、乡亲邻里,内容均系依恋不舍之词。
辞灵之后,在崔家院坝举行一天一夜的 堂戏,搬演了24出正戏,也演出一些插戏,使门徒过组足了戏眼,然后闭了坛,算是给师傅送终。
买地造井
出殡的前一天,阴阳先生按照亡师的生辰八字和山的走向、风水状况寻得了一个合适的葬地,即为帽子山下的大椅穴,后面似一顶官帽;两旁山如龙走蛇,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小溪似乎又远而近流来。这便是崔照昌的归宿处。
弟子们拍定这地方后,就要“买地”,还在占地的东南西北中五方,每方插一烛香,中间放三数长钱,用刀头肉祭祀土府,意为已将此地卖给亡人,焚香化纸后,孝子在占地内先挖三锄土,表示此地已由孝子为亡人把守,然后由徒弟们边念咒边用锄头在葬井四周埋下鸡毛,作为界限。边埋边问:“以何为界?”旁人回答:“以鸡毛为界。”“界到哪里?”“界到这里。”
“造井”是给死者挖墓穴,“井”造好后,执法师手执兵旗,吹奏牛角,调遣东方青帝九夷兵、南方赤帝八兵、西方白帝七戎兵、北方黑帝五狡兵和中央黄帝三秦兵,前来镇守墓穴五方。并在“井”的五方插白纸制的三角小旗,旗上写“敕令”二字,画上符讳,以表示安镇五方五营兵将。
发丧
崔老先生发丧时,由两个徒弟分别佩戴开山猛将和开路将军面具,把守于大门两边。执法师左手拿令牌,在棺木前后左右画讳,在大门脚画“井”字讳;在捆丧索上挽“金丝”、“银丝”诀。馆上放上雄鸡一只和大花碗一个,碗内装火灰和一个鸡蛋。上山前,执法师手拿火把,在大门左右两边画“开”、“辟”二讳;在馆木上下画“谨”、“封”二讳;在馆不东西两边画“日”,“月”二宫讳;在馆木盖上画“飞”、“起”、“藤”、“空”四讳;在碗内画“凶”、“煞”、“破”三讳,虎完将碗和蛋打破,众门徒抬馆上山。途中,开水将军和开路将军在前面开山破水,修路搭桥,引兵土地和押兵先师在后面带领五营兵将。其余徒弟也戴着面具随棺材护送。一路上众徒和孝子、亲友要唱孝歌、丢买路钱。棺木入井后,开棺端正师尸体,整理穿戴,门徒、孝子、亲友向亡师遗体告别;然后盖上棺木,开始垒坟。执法师手执引魂幡在坟台上舞动,口中念到:
亡失师魂魄归天去,遗体躯壳入井中,
只许亡失师魂魄归天去,不许凡人魂魄入井中…………
五方五营兵将归坛内,众亲老幼魂魄出井中。
诸亲六眷三魂渺渺出,亡师遗体尊客入棺木。
执法师还要念动咒语,召请山神土地护佑亡师坟 ,迎请搬山力士运土垒筑坟台。坟台垒好,执法师唱:
亡师坟台垒的高,请门大开传正教。
徒弟徒孙拜别你,阴中拥护显危灵。
鸣角三声来辞别,回坛安位众师尊。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听证会
专题专栏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