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吊脚楼的特点和风格
时间:2020-03-20 15:28:52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吕长斌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土家族习惯聚族而居
他们几户、十户或数十户聚居一村一寨,寨子层层叠叠,错落有序。以姓氏作寨名,如覃家沟、牟家院子、冉家坝、郜家山等。
依山傍水,因地制宜
土家族民居最大的特征是“杆栏式”或“半杆栏式”建筑,这种结构和居住形式主要受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与资源的制约,不仅具有适应性,而且能就地取材,这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充分地体现了土家人的聪明才智。土家居住多为高山或二高山,地势凸凹不平,要想平整屋基,在过去的条件下,其工程之浩大是不可想象的。普通老百姓所居住的地方更是糟糕至极,由于当时是土地私有制社会,好田好地都归土司或有钱人家占有,一般百姓只能在高山上栖身。有首歌谣曰:“人坐湾湾,鬼坐凼凼,背时人坐在挺梁梁上”。当时的“背时人”就是土家平民。加之这里海拔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空气湿润。因此,修房造屋只能依地势而定,屋后靠山,前低后高,所以厢房多成吊脚楼。楼外有阳台,以木制成各式各样的雕花栏杆。即使居地平坦,也多采用半杆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具有防潮、通风、防蛇虫等优点。栏杆上便于晾晒衣服及其他农作物,楼下饲养牲畜既可防盗又可以作为野兽袭击时的“报警器”,人住在楼上如听到响动,可立即到吊脚楼上观看,若遇强者则避之,若遇弱者则驱之,人畜共存,相依为命 。
房屋布局十分合理
土家屋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一”字型、“7”字型、“撮箕口”、“四合院”等四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都注重正屋的风水和堂屋的造型。正屋设“吞口”(即在大门前留一步水),吞口后是堂屋。堂屋的大门极为讲究,由六扇大小相同的门组成,又称“六合门”。如亡者上有老人是不能从大门抬出的,只能走侧门。堂屋是迎宾客和办红白喜事用的地方。正壁上有神龛,供“天地君亲师”和祖先牌位。堂屋两侧为偏房(亦叫耳房,一般都铺木地板),偏房又前后分隔为两个半间,分别置火铺、歇房、灶屋。火铺是烤火和做饭菜的地方,一般比地平高出两尺,其结构三分之一为土地面,三分之二为木地板,有的人家不修火铺,即在地面挖一深坑后用石条砌上,称之为火坑。火钳插在火坑的一边,是主人家姑娘、媳妇坐的地方,任何人不能在那里落座。堂屋后面有的还接上拖延放置农具、堆放柴草或饲养牲畜。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
吊脚楼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种: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又称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支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土家人建吊脚楼一般先建正屋,然后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和需要再建厢房。双吊式吊脚楼的建造较为普遍;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二层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都适用。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往往高于正屋。
吊脚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除了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形式外,还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即空间宇宙观念。这在土家吊脚楼正梁中央的普遍存在的那一神秘象征符号可见一斑。符号呈圆形,分内外两层,外圈为朱红或墨汁绘就,中心则用红色,如一“卵”形,整个符号形状十分古拙。符号一般请具有一定巫术的“掌墨师”或土家巫师用凿在黄色圆心处凿一圆洞,新楼主人则要跪下用衣服将木渣全部接着,最后再在梁木两端分别写上“乾”、“坤”二字。这种神秘古拙的符号乃是宇宙起源的象征符号,它包含着土家人对天地开辟、人类发祥的古远追忆。
土家吊脚楼不仅是处于宇宙自然的环抱之中,同时,宇宙也处于吊脚楼的环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阳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祥瑞。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人们把它写在梁上,唱在口上,不仅是对天地日月的祭祀、祈福,写“乾坤”于梁上,而梁木又置于房屋中,房屋可以包含宇宙,容纳天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家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接近,更为亲密,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
责任编辑
标签旧站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