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旧站数据

土家十大碗

时间:2020-03-20 15:28:54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一、起缘 

    土家人凡遇岁时节令、春播秋收、婚娶丧葬、做生祝寿、起屋迁居、亲朋聚会,都必操办筵席。筵席一般不用山珍海味,而是农家自产的鱼、肉、鸡、鸭等。筵席的种类主要有: “四盘一碗”席,“七星”席、“八仙”席、“六大四小”席、“十二碗”席等。一般多系“十大碗”。

    十大碗配料精辟,加工细腻,组方合理,营养丰富,口味纯正。它不仅在色、香、味上有独到之处,且每碗素菜垫底,荤菜盖面,一菜两味、油而不腻;在当地属于最高规格的宴席,能吃一顿纯正的“十大碗”是土家族最高礼仪的文化享受。

    二、习俗 

    安席 

    主人或礼生按长幼、辈分安排客人入席,称之为安席。 

    品席、赞菜 

    在宴席开始之前,摆好一桌酒菜,每上一道菜,长礼生和赞礼生都会一唱一合的将这道菜称赞一番。 

    上菜的规矩 

    客人坐席的席位上下左右,各分大小,待客人坐定支客先生高叫“出菜”鞭炮、鼓乐齐鸣,托盘的人大声吆喝:“大盘走动”,规规矩矩托上“头菜”,每上第一碗,端大盘子的人高喊一声“大炮手”——,长长的拖腔直到席前,随之鸣炮,吹鼓手吹起欢快的“菜调子”,主人前来敬酒。

    客人边吃,边上菜。接着出第二碗,端大盘子的人高喊“顺——”,“菜调子”又吹起。直到上第十碗,大盘子一声“齐——”后,吹鼓手便吹“下席调”,客人饭就吃完了。 

    上花 

    办婚筵时有“上花”的习俗,即在上头子碗时,用一只碗反扣在菜上,碗顶放一朵用胡罗卜和青菜做成的花(现在也有放鲜花的),做菜师傅亲自上这道菜,一名厨师随后捧一只碗。上菜后,大师傅便对宾客说道:“各位,菜弄得不好吃,请多包涵。”客人须掏钱(不论多少)放于碗中,以示对厨师们的慰劳和谢意。 

    摆法 

    十碗菜在桌上摆放也有规矩,或摆“四角扳爪”或摆“三元及第”。除十碗菜以外,还要配四个腌菜,以为客人解酒解腻。 

    第一、二道菜是贺菜,这里取“恭贺”之意,须放在正中,把头菜略往大边挪一挪,这时桌上两个菜平放;第三道菜是鸡,放在头两个菜的上方中间;第四道菜上蹄,放在头两个菜的下方中间,蹄子也叫蔸子,这里寓意主人有根基,而客人吃这碗菜也不能吃完,留下一点主人好“发”;五道菜出蒸肉,这是上席大边菜,这时托盘的要高叫“五碗菜”,吹鼓手要奏乐。主人也开始四处给客人敬酒;六道菜是扣肉,属下席菜;七道菜上鱼,是上席菜,这叫“鸡肉鱼,坐上席”;八道菜是下席菜,至此上、下席的菜上齐了,再就中间两旁各一个菜。这就是十大碗的摆法,依次顺序如图所示,当十碗出齐,托盘的高叫“菜圆”!又是一阵鸣炮奏乐。桌上若有人先吃完,不能立即离桌,要等八个人都吃完,才能下席散坐,这一发席全部散后,支客先生才能喊:“拆空”,调席的人才能收桌子准备下一发。 
    
    三、菜谱 
    
    土家三道茶  

    第一道恭喜茶 (原料:红糖,炒米,开水)有补血养阳之功效。 

    第二道提神茶(原料:高山云雾茶)有养心提神之功效。 

    第三道开胃糊米茶 (原料:糊米,开水)有降血糖、减肥、治腹胀之功效。

    十大碗  

    第一碗:农家贺菜 (原料:肥痩肉丝,黄花,红薯粉)具有抗衰老、治疗高血压之功效。

    第二碗:千张贺菜 (原料:墨鱼、千张,胡罗卜,肥瘦肉丝,青红椒丝)具有补中益气之功效。 

    第三碗:木耳土鸡(原料:土鸡、木耳)具有滋补、强体、提高人的智力和抗疲劳等功效。 

    第四碗:海带炖猪脚(原料:海带、猪脚)具有美容、补肾、养血、润噪的功效。 

    第五碗:粉蒸肉 (原料:鲜猪肉、米粉、山药)具有清热补血、消肿解毒、抗衰老、化痰之功效。     

    第六碗:土家扣肉 (原料:五花肉,豆豉)肥而不腻,具有滋补强肝、健脾宽中、润噪利水等功效。 

    第七碗:米辣子扣小河鱼(原料:酸黄豆辣子,小鱼)口味鲜嫩,营养丰富。 

    第八碗:黄豆炖老鸭 (原料:大豆,老鸭)具有强身补肾、降气提神、补血补气疗效。 

    第九碗:四季长青 (原料:时蔬)富含维生素 

    第十碗:土家和欢 (原料:韭菜、豆酱)具有补脾益气,健美之功效。 
当地小吃:土家叶儿粑粑、农家水果。
 

责任编辑
标签旧站数据    
0
旧站数据
参与互动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土家十大碗

时间:2020-03-20 15:28:54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一、起缘 

    土家人凡遇岁时节令、春播秋收、婚娶丧葬、做生祝寿、起屋迁居、亲朋聚会,都必操办筵席。筵席一般不用山珍海味,而是农家自产的鱼、肉、鸡、鸭等。筵席的种类主要有: “四盘一碗”席,“七星”席、“八仙”席、“六大四小”席、“十二碗”席等。一般多系“十大碗”。

    十大碗配料精辟,加工细腻,组方合理,营养丰富,口味纯正。它不仅在色、香、味上有独到之处,且每碗素菜垫底,荤菜盖面,一菜两味、油而不腻;在当地属于最高规格的宴席,能吃一顿纯正的“十大碗”是土家族最高礼仪的文化享受。

    二、习俗 

    安席 

    主人或礼生按长幼、辈分安排客人入席,称之为安席。 

    品席、赞菜 

    在宴席开始之前,摆好一桌酒菜,每上一道菜,长礼生和赞礼生都会一唱一合的将这道菜称赞一番。 

    上菜的规矩 

    客人坐席的席位上下左右,各分大小,待客人坐定支客先生高叫“出菜”鞭炮、鼓乐齐鸣,托盘的人大声吆喝:“大盘走动”,规规矩矩托上“头菜”,每上第一碗,端大盘子的人高喊一声“大炮手”——,长长的拖腔直到席前,随之鸣炮,吹鼓手吹起欢快的“菜调子”,主人前来敬酒。

    客人边吃,边上菜。接着出第二碗,端大盘子的人高喊“顺——”,“菜调子”又吹起。直到上第十碗,大盘子一声“齐——”后,吹鼓手便吹“下席调”,客人饭就吃完了。 

    上花 

    办婚筵时有“上花”的习俗,即在上头子碗时,用一只碗反扣在菜上,碗顶放一朵用胡罗卜和青菜做成的花(现在也有放鲜花的),做菜师傅亲自上这道菜,一名厨师随后捧一只碗。上菜后,大师傅便对宾客说道:“各位,菜弄得不好吃,请多包涵。”客人须掏钱(不论多少)放于碗中,以示对厨师们的慰劳和谢意。 

    摆法 

    十碗菜在桌上摆放也有规矩,或摆“四角扳爪”或摆“三元及第”。除十碗菜以外,还要配四个腌菜,以为客人解酒解腻。 

    第一、二道菜是贺菜,这里取“恭贺”之意,须放在正中,把头菜略往大边挪一挪,这时桌上两个菜平放;第三道菜是鸡,放在头两个菜的上方中间;第四道菜上蹄,放在头两个菜的下方中间,蹄子也叫蔸子,这里寓意主人有根基,而客人吃这碗菜也不能吃完,留下一点主人好“发”;五道菜出蒸肉,这是上席大边菜,这时托盘的要高叫“五碗菜”,吹鼓手要奏乐。主人也开始四处给客人敬酒;六道菜是扣肉,属下席菜;七道菜上鱼,是上席菜,这叫“鸡肉鱼,坐上席”;八道菜是下席菜,至此上、下席的菜上齐了,再就中间两旁各一个菜。这就是十大碗的摆法,依次顺序如图所示,当十碗出齐,托盘的高叫“菜圆”!又是一阵鸣炮奏乐。桌上若有人先吃完,不能立即离桌,要等八个人都吃完,才能下席散坐,这一发席全部散后,支客先生才能喊:“拆空”,调席的人才能收桌子准备下一发。 
    
    三、菜谱 
    
    土家三道茶  

    第一道恭喜茶 (原料:红糖,炒米,开水)有补血养阳之功效。 

    第二道提神茶(原料:高山云雾茶)有养心提神之功效。 

    第三道开胃糊米茶 (原料:糊米,开水)有降血糖、减肥、治腹胀之功效。

    十大碗  

    第一碗:农家贺菜 (原料:肥痩肉丝,黄花,红薯粉)具有抗衰老、治疗高血压之功效。

    第二碗:千张贺菜 (原料:墨鱼、千张,胡罗卜,肥瘦肉丝,青红椒丝)具有补中益气之功效。 

    第三碗:木耳土鸡(原料:土鸡、木耳)具有滋补、强体、提高人的智力和抗疲劳等功效。 

    第四碗:海带炖猪脚(原料:海带、猪脚)具有美容、补肾、养血、润噪的功效。 

    第五碗:粉蒸肉 (原料:鲜猪肉、米粉、山药)具有清热补血、消肿解毒、抗衰老、化痰之功效。     

    第六碗:土家扣肉 (原料:五花肉,豆豉)肥而不腻,具有滋补强肝、健脾宽中、润噪利水等功效。 

    第七碗:米辣子扣小河鱼(原料:酸黄豆辣子,小鱼)口味鲜嫩,营养丰富。 

    第八碗:黄豆炖老鸭 (原料:大豆,老鸭)具有强身补肾、降气提神、补血补气疗效。 

    第九碗:四季长青 (原料:时蔬)富含维生素 

    第十碗:土家和欢 (原料:韭菜、豆酱)具有补脾益气,健美之功效。 
当地小吃:土家叶儿粑粑、农家水果。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