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新价值 引领生活新方式
[会员登录]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递信息
展示文化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旧站数据
首页
>
旧站数据
土家族起居习俗
时间:2020-03-20 15:28:54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赵幼立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土家族在其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习俗文化。起居习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环境的选择、居室的布局与陈设、日常起居与节庆起居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居住环境
土家族属于历史上的五溪蛮之一,山区,是其最大的环境特征。靠山连寨,成寨而居,是基本的环境特征。虽然山区中也偶尔有田坝,但很少有居住在坝子中间的,原因是为了节约和充分利用耕地。土家山寨一般不会选择在悬崖峭壁前,也不会选择在悬崖峭壁之上,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另外,因河谷深切,一般山寨也不会临河而建,主要是为避免洪灾。当然,交通要道和集市除外。
成寨而居,首先可以抵御野兽的侵袭,其次是有利于水等资源的共享,第三是有利于大家的交流。
山寨一般靠山面坝。背靠之山,需是耕地所在,有利于生产;或者柴水方便,有利于生活。山寨选址,饮用水是第一的,最好有较为充足的井泉水。山寨的大小,通常由饮用的井泉水决定,泉水丰富,居者会越聚越多。泉水小或者枯竭,山民就会寻找新的饮用水源而搬离。这是有自来水以前的一般规律。
在山寨选址时,除了考虑柴水方便,有时也考虑朝向,以座北向南为最佳选择。座北,可不向北开门,避开北风;向南,则可保证有充足的日照,利于晒粮收藏。如果,在大山的下半腰左右有小山环抱,又可避免过山风的袭击,更属建寨的上乘选址。
在山寨四周,一般遍植树木,首选树种为柏竹。柏树,既有长青常绿之美,又有百年安稳的寓意。种竹主要是为满足生产工具所需,绳索离不开竹,筐篮筛扇都是以竹为原料。另外,各家各户,还可以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木树,不同季节,李白桃红,花香馥郁,果实诱人。
山寨建筑,依山顺势,高低错落,青瓦屋面,木柱吊脚,黑柱头、红板壁、白窗门,走马转角,简洁而不单调,明快中显几分堂皇。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中界乡小水田村的大寨上,算是土家山寨的一个典型。该山寨座北向南,背靠大山——玉荷树,面向千亩水田坝。大寨左右低矮的小山,一为青龙咀,一为白虎嘴。寨中古树不复存在,但周围的树木多为一片绿色。进寨的道路是“Y”字型,房屋分三块建筑,依山顺势,层层递升。家家有正房,有院坝,虽然院坝有宽有窄。家家有吊脚楼,有正房吊脚,也有厢房吊脚。木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也有两个长三间相连的。木房的规格,多数是七柱六挂,中柱高为一丈七尺八寸。开间丈三八、丈二八,进深二丈四尺。石阶阳、石院坝较多,家家装有石板水层。寨中有十多眼天然水井,因寨内寨外森林的损毁,部分水井已经干涸。因为寨外修了公路,不少人家已在公路两侧建起砖木新房。土家山寨的风貌正在发生变化。
居室布局与陈设
土家族的木房,有长三间和长五间之分,但以长三间为多。每一间,即以两列柱头之间面积为限。其间距和进深,肯定依用地条件而定,但按鲁班艺,一般进深为二丈四尺,即8米。开间则有丈二八和丈三八之分,即堂屋丈三八,左右配房为丈二八。有钱人家在宅基地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左右各增加一间,变成长五间,还可以在沿左右正房向前延伸至院坝坎,竖吊脚厢房。厢房有单厢房和双厢房之别。单厢房叫“转角房”,双厢房叫“撮箕口”。厢房二层(与正屋平层)留外回廊,其与阶阳(含亮阶阳)连接,就形成土家族典型的“走马转角吊脚楼”。
正房的堂屋为供奉家先牌位、会客和公用。左右正房又分为前后两间,前间为厨房,后间为居室。面向堂屋,右大左小,右边的房子由长辈或者哥兄居住,左边由晚辈或弟弟居住。厢房,低于堂屋地面的下层,一般为圈舍或者堆放农具柴禾;上屋为客房或未成年子女住房。也有以用于放置贵重农具或压面机械的。
堂屋,装双开大门,正面为家先壁或香火牌(有的因香案装饰成盒式,又叫香盒),通常要写红纸香火,如“天地君亲师位”之类。一般的香案为悬空式抬板,上置香炉、烛台和铁罄,有的则供奉有祖宗牌位或灵牌。香案也有装饰成盒式的,造型优美,雕缕纹花,十足一份艺术品。盒内则可以存放香纸等供品。一般人家就将香纸放置于香案台板上。香案前则摆放八仙桌一方,主要是逢年过节,以摆置刀头果品等牺牲。故这八仙桌又叫贡桌。在堂屋的两侧,讲究的人家还要摆设雕花茶几和雕花木椅,使之成为真正的会客室。一般的人家没有那么多客会,则将风簸等大型农具置于此间,过去也有将织布机放于堂屋的。现在一般都是摆放沙发和电视机等电器。香火壁通常要向前移一根柱头,后面的一间成横长坚直的长方型,通常是储藏室,也有因儿子成人当家,父母蜇居于此的。堂屋前壁左右各开一门,是进入左右正房的主要通道。
左右正房一般沿后二柱装板壁隔开,前为伙房,后为居室。伙房的陈设,主要是四大件,即火铺、灶头、碗柜和水缸。沿河土家族地区很多地方都装有火铺。火铺有大有小,是将火坑提高60—80㎝,再将相连的两方用木料装平,平时可用草凳坐于其上,少了地面的潮湿,冬天又少了地面的冷侵。而另两方只装两块20多厘米宽的木方,差不多等于灶台高,在这样的高度用鼎罐煮饭,铁锅炒菜,就少了弯腰或下蹲,操作起来更加方便。也有的人家没有火铺,就只能平地修火牢坑了。火牢坑里架铁三脚,在三脚上架鼎罐煮饭,架铁锅炒菜。随着电饭锅的普及,一些人不用鼎罐煮饭了。但他们还是认为铁鼎罐煮的饭香一些。
土家族的灶台,一般是连锅灶,少则三口锅,从大到小,分别为兆锅、中锅、边锅。也有四口锅的,大兆锅、兆锅、中锅、边锅。大中小依次排列。整个灶台呈钝牛角型。兆锅可以煮四五十斤米的饭,办事务时才用得上。平时煮大量的猪哨食,或烧烫猪水,或者就改放干粉的东西。中锅和边锅使用的频率较高,推个半升豆子的豆腐就要用中锅了。夏天在火铺上煮饭,那个火是敞的,很热,一般人家也要改用边锅。灶头的火塘是被围起来的,烧树叶、草茎之类也要方便得多。以前灶头没有打烟囱,烟子一般都是从灶口漫出,现在多数人在灶口上方留了烟道,甚至搞回风道,室内的烟子少了,灰尘也少了。在灶台上操作,是在弓形的后方,这一面和平面都用桐油石灰刮平,有的可以磨到照得见人。
碗柜为木质。讲究的碗柜不仅台数多,还要雕花缕卉,十分精致。碗柜的功能就是装碗,有时还要放点剩菜剩饭。为节约地方,有的在装房子时,打一个三角吊柜,虽然容量有限,但很别致,特别是不占地,受到许多人家的青睐。现在,随着电气化的普及,不少家庭有了冰箱,但碗柜还是必备家具之一。
水缸,是在有自来水之前的必务家什。许多土家族地区的水缸都是用当地的石板制成。简单的,四块石板挂耳一靠,放在一块底板上,用桐油石灰或水泥一粘接就成了。讲究的,不仅石板过细钻,还要雕刻龙鱼花草。小的,要装四五挑水,大的则要装十来挑水。石水缸一般要装木板盖子,以防灰尘。有的地方,也有用木皇桶的,也有用搪瓷大缸的。
另外,在很多土家家庭,还喜欢在火铺上方或灶门口上方装一个木架,上挂腊肉或豆腐块之类。普通人家的食物储存,烟熏防腐,是一种传统的方式。多数人家在中锅的上方还要吊一根绳子,这主要是为推豆腐拴摇架方便。
居室的陈设,主要的有三件,一是双人架子床,装架子是为了方便挂蚊帐。有的打牙床,就是前床木方又厚又宽,将其下方锯打成牙状。讲究的当数花床。这花床以帐檐的层数来分,一层叫一滴水,二层叫二滴水,还有三滴水、四滴水的。花床前一般都有脚蹬板,这样就显得非常气派华贵。第二件是大柜子,约1米8高,主要用于装粮食。一个大柜子,可以装好几千斤稻谷。为了方便,一般的大柜子分为两格,可以左格装谷子,右格装包谷或装豆子。第三件是小柜子,又称茶柜,至少是一张,有的则是二张。小柜子,顾名思义,就是收藏一些小宗的粮食或其他生活用品。装衣服,一般用木箱或者提柜,现在则有了新式样的衣柜。两张茶柜连在一起,还可以作临时床铺用。
床上用品,传统的也就是铺笼帐盖。铺板,多数是杉木板,没有木板,有的就用篾箦箦。垫的主要还是棉絮,寻常百姓,则用梳理得很干净的稻草。稻草作垫,很松软,不容易压贴。盖的棉絮,一般都要弹个8斤10斤的。土家族有自己种棉花的习俗,自己纺线抽纱,自己织布,自己用蓼蓝染布。兰色的印花布、青色的印花布,是传统的两种土布。纯棉印花土布缝制的被套,既暖和又环保。枕头,一般为长型方枕,套子就用印花土布缝制,在两头还要绣上鲜艳的花卉。枕心一般不用棉花,最好的填充物是荞壳,据说有安神养脑的功效。也有打野梅花填充的,这个很难采集。一般的新婚用枕头,娘家则会装入稻谷或豆子之类,作为新娘子的嫁妆。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那么几枕头的粮食是十分珍贵的。
过去,土家族地区长时期靠桐油灯照明,有单一的铁灯碗、瓷灯碗,也有低台、高台灯碗。桐油靠自己打,灯草在本地产,思南塘头的灯草就很有名。有的人家则靠油松片照明。有的人家则不点灯,典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解放以后,桐油灯逐步被煤油灯代替,现在绝大多数地方都用上了电灯。出行的照明,过去主要靠亮花杆,即将葵花杆打捆埋入烂田泥里,泡它三四个月,然后洗净晾干而成。如今在电筒普及的情况下,也还有大量的人家用葵花杆照明。
日常起居
土家族的日常起居习俗,长时期奉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土家族聚居区一般在山区。由于高山的阻隔,多数地方亮得晚、黑得早。在有时钟以前,多以公鸡报晓为起床信号。早起,是勤劳的重要标志。土家人一般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一家人,青壮年男性要先起床。缺水季节,起床后首先要检查水缸里有没有水,储水不多,第一项任务就是挑水。冬天,首先是烧洗脸水。土家人长期延续埋火种的习惯,即头一天睡觉之前,要在火牢坑里埋一个较粗的火柴头,清早起来就可以扒开火柴头的灰生火。多数地方只吃两餐,所以洗完脸就上山干农活,直到中午时分才回家。土家男子喜好喝酒,不吃早餐,但可以喝几口酒。“望牛歌”中“清早起来啄杯”唱的就是这一情形。也有的人喜欢起床后打开大门,先在大阶阳上小坐一会,把一天的活路先谋划一下,再行动。如果这天有特殊的使命,比如赶场、出远门或者有其他重要的事情,那是越早越好,最好出门遇到的第一个人不是女人。遇到第一个男人要互相问候,说吉利的话。如果这天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等天光大亮,或者太阳起来了,再出门,这时就没有什么忌讳了。但通常不得挑空桶、背空背兜、扛空扁担进门。清早起来,只能将空桶、空背兜、空扁担放在门外,或者过一段时间再摆进屋,或者换手担进屋。
妇女起床一般应在男人后面,先起来了,也不能去打开大门。妇女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梳妆,哪怕是简单的梳妆。是绝对不允许女人披头散发、披衣散带出门的。一来形象不好,二来怕吓着他人。女人梳头洗脸,一般也不能出门在阶阳上进行,也是为了庄稳和不致别人产生误解。男主外,女主内,女人起床后不是下地干活,而是准备中餐,或者收拾小孩,或者准备喂猪的饲料,或者缝补浆洗衣服等。洗衣服的去污品,在有肥皂、洗衣粉之前,几乎全部用原生的皂角和油皂子(学名木涣子)。干皂角豆用火泡一下,捣碎后同衣服浸泡。多数人都喜欢用搓衣板、捶衣棒。土家姑娘、妇女,还喜欢趁晴朗天气,结伴到水井旁、溪流边或江河沙滩洗衣晒被。晾晒衣服也有些讲究,通常在小阶阳(堂屋大门外为大阶阳,其它为小阶阳)或厢房走廊,垂挂一根或两根竹竿(也有木竿),洗好的衣服直接晾放其上。女人的内衣内裤不能晾在显目的地方,男女的下装不能晾在通道上,不能让除本人以外的其他人从下面穿过,传说既对别人不敬,也对穿者不利。
中饭晚饭做好后,为及时开餐,许多土家山寨的女主人喜欢在阶阳上扯着大嗓子喊,而且不喊名称,只喊“吃饭嘞”三字,全凭家人对声音的熟知程度。当然有小孩子,可以支小孩子喊叫。这种高声喊叫,其实也是一种直接的练嗓,是土家人嗓子好的原因之一。
土家人用餐,男女长幼平等。一家人冬天在火铺上(夏天不上火铺)围着个小饭桌,哪怕只有一两个菜,也十分和美香甜。如果有客人。则添饭的事主要由女主人承担。如果是女客,女客会帮着女主人做些事,吃饭时,男主人要让女主人多陪客人,主动干一些家务事。干家务事时,不宜将各种器具弄出响声或碰出响声,一来是怕撞坏器具,更主要是怕人以为你打行搭李,不高兴。特别是煮饭,锅碗瓢盆最好是不出响声或响声小一点,否则客人会不高兴。灶头上的空锅盖、空瓢等,不能向下平展而放,是一种禁忌。
有客人来,要主动迎接,让座、送水、递烟杆或者果品食物。客人落座,主人及小孩不能老往客人面前穿行,只能往客人背后走,包括递东西、添饭。必须往前面走,要先征得客人同意,并表示“对不起”。一般座位要让客人或长者坐上方(以堂屋上方为准)。女主人或其他女人,都不得正对男客分腿而坐,多数只能在侧位站立。吃饭时要主动给客人夹菜,请菜时要谦虚,辣椒炒肉,只能说请拈菜或拈辣椒,不能说“拈肉”,更不能先往自己碗里拈肉。吃饱了,只能将筷子横放在碗上,口念“请慢吃”。如果筷尖朝向,人家以为你还要进餐,会给你添饭的。放好碗筷不能离桌,要等到同桌人全部吃完。吃饭在后的,对正在吃的人要说“慢吃”,对已吃毕的人要说“相便”。全部吃完,才将筷子从碗上移至桌上,然后离席。
客人离去,主人要表示挽留,留不住时,要打发东西,只要是自家有的,几斤粮食,几样蔬菜都可以。主人要主动上前开门,在大门口侧身相送。一般客人要送至院坝口,重要客人要送至山寨口,甚至公路的叉口、丫口。还看得见客人,主人不能转身。主客送别,以拱手为礼,还要表达“慢走”和“欢迎再来”的意思。
自家人进出要随意一些,但进出都必须打招呼。去哪里,干什么,和谁在一些,什么时候回来都要说清楚。回家时,进入院坝,或阶阳,就要大声讲话,告之家里人。家里人见外面来人也要立马打招呼,如来人挑、背、扛有东西,还要主动上前询问放哪里,并尽可能协助卸肩放稳。如果弄脏衣服、出汗,还要主动帮助拍灰、递扇、安凳子、打水、递烟杆。
通常,不允许家人顺排列而卧。夏天在堂屋挞斗上或凉席上,男女都不能仰卧。平时交往,男女之间不能身体接触。男女分别玩笑打闹,有“男不摸头,女不摸腰”的规矩。
路人相逢,要主动打招呼,按辈份叫。问候多是“吃饭没有”,“从哪里来”,“去哪里”。这些只是问候,其实可不必正面回答。但土家人比较直爽和谦虚,“没有吃饭”也只能说“吃了”(也有例外),来去哪里,则一般毫不掩藏地直接作答。同路出行时,要尽量帮助对方。
土家人出行,喜欢结伴。上山、下田、挑油、赶集,往往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就是回娘家,有的也要邀约同寨的2—3人同行。
节庆起居
土家人对节庆起居,十分讲究。每一年的春节(小年)、元宵(大年)、清明、端阳、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这些节日,有的地方全过,有的地方则有侧重。
春节过赶年,这是土家族最有特色的节日。有的地方还有种种仪式,但在相当多的地方是过简式赶年,即在腊月28日前,要杀好年猪,推好豆腐,打扫好房前屋后,贴好对联。外出的家人都得在28日前赶回家团圆。28日晚要燃香点烛祭祖。多数人家还要在这天请师傅“扫拦”。
除夕这天,要焚香祭祖,一般四五点钟,赶早不赶迟,有的人家过中午12时就进行。晚上一家人都要烧水洗脚,围着火铺守岁。这天的洗脚水不能外倒,一般用大脚盆收起来,等过了初一,有的则要等到初七或十五再在外倾倒,据说是怕倒丢了财喜。这天晚上,老人、小孩、妇女可以先睡,男主人则要等到午夜12时,上了香、收藏好刀斧、种好火种再睡。
初一早晨,必须是男主人先起床,一般在四五点钟。男主人起床时不能说话,穿好衣服,先去将大门闩打开,然后从侧门出去,抱一捆柴推开大门进入,暗合新年进财之意。然后创开火种生火,用这个火点香,再放鞭炮。有的人家则是起床后,从里打开大门即放鞭炮。放了鞭炮,其他家人就可以起床出入了。家人相遇,要互相问候、祝福。这天不能动刀动枪,只能说好话和吉利话,连“没有”“差”“饭”都不能说。先祭祖宗,要上刀头贡品,烧纸。这时都有要保持清静,不能说话。但击磬时,要呼唤故去的亲人或祖宗,说过年了,然后再放鞭炮、吃饭。主食为准备好的东西,每人碗里都不能吃光,要稍留点放在那里,暗含“年年有余”之意。祭祖的食物,一般不让小孩吃。家里所有的污水都不能往外倒,都要收集起来。地也不能扫,有的东西实在太多,如鞭炮纸屑,也只能用扫帚轻轻往边上搂一下。
大家吃完饭,才可以出门去参加集体文娱活动。这天,一家人都要穿好衣服、新衣服,特别是小孩,要穿新衣服。青少年则要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出去,尤其是女青年,要梳妆打扮,穿戴上自己绣的花、织的布、扎的鞋,既有美的展示,也有心灵手巧的比试。男子汉则是参加一些角力活动,打洋战、摔跤、打磨磨楸,或集体上山围猎。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一些地方,往往先由长者带着出门,第一件事是去山上望坟,到每座亲人的坟上去焚香化纸,既为亲人过年闹热,也告慰祖先香火旺盛,薪火相传。
土家族地区,一般是过了初一再走亲访友。在一些地方,土家人认为初一是鸡过年,以后依次为狗、猪、羊、马,初七才是人过年。在初七前面的每一天,都要对相应的动物多加爱护,让其吃好一点。初七这天也要烧钱化纸,祭奠祖先。祭奠活动中,所有的燃香点烛,都由男主人完成。
元宵过后,年才算过完。家人远出,过去出门做生意,现在外出打工或返回工作岗位,必须是正月十六日及以后才出门上路。
清明节那天,男主人要早起,带上白纸“清”和弯刀,去亲人坟上挂清,还要割除坟上的杂草。有的烧纸,有的不烧纸。铜仁市的一些地方,兴过“社”,即在清明前春分前后,邀约亲戚朋友去坡上为新坟(前三年)垒土,烧香化纸,然后就席地吃“社饭”。邀去的人越多越好,表明兴旺。
端阳节,习惯上兴吃粽子,男人们则去进行划龙船等水上比赛。
六月六,要算一个重要节日,妇女们得作很多准备,有的要将家里的铺笼帐盖全部翻出来洗一次,有的则是成群结队到河边去洗衣服,好晾在河边石板沙滩,好晒干收拾。过去有的人家则选在这天染布。还有的就是将穿的、盖的、垫的全部翻晒一遍。这一天的起居活路,完全听女主人安排。
阴历七月十五日,“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这一天,很多土家人不出远门,不上高山,不涉深水。在家里,禁止高声喧哗,禁止吹笛打哨。夜晚一般不出门,更不得呼叫家人的名字。多数人家都是早早休息,只留下男主人煮些白米稀饭(没有米得去借),名叫“阳浆”,夜深人静之后,带上香纸,悄悄去到寨外的大路交叉口,点上香纸,泼掉“阳桨”,所以又叫“泼食”,即喂鬼。离开时不能往后看,更不能从胯上往后看,据说那样会看见众鬼抢食,很吓人的。
中秋节是新米成熟的日子,一般家庭要吃新,男人收进新米,女人负责做好饭。讲究的人家要打新米糍粑。新米饭或新米糍粑都要先祭祖,敬奉风雨诸神。
九月初九为重阳,土家人没有登高的习俗,但有用新豆子推豆腐的习俗。这一天家里的老人要受到格外尊重。新豆腐做好,首先敬祖宗,然后就是敬老人。有些人家还专门选这一天为老人缝制新衣服。
过事过务,请客吃酒,一般的菜肴为十大碗,从上至下,按1、2、3、4排列,呈三角型。桌子都用四方桌,每方坐二人,又有“八仙桌”之说。桌子按面板木纹横放,上方由长者、尊者和主陪坐,下方为贵客,左右稍不讲究。横席以左为尊,竖席以上为尊。右下角席为提壶席,负责斟酒。同桌开席,以长者(尊者)举筷为号。敬酒,先尊(长)后次,先客后主。吃饭时,一般不要发生合唇、咀嚼、喝汤的声音,更不能有抢菜的不文明行为。
以上即黔东土家族起居习俗之大概。由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原因,再加上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不同影响,土家族起居习俗,会因地域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有差异而显丰富,有差异而更多彩。我们为这种丰富多彩而高兴。
责任编辑
标签
旧站数据
0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quo..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
旧站数据
专题专栏
更多>
湘西画卷
恩施建州四十周年
云享多彩中华
旅游促进民族交流交往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参与互动
http://www.sina.com.cn/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土家族起居习俗
时间:2020-03-20 15:28:54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赵幼立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土家族在其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习俗文化。起居习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环境的选择、居室的布局与陈设、日常起居与节庆起居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居住环境
土家族属于历史上的五溪蛮之一,山区,是其最大的环境特征。靠山连寨,成寨而居,是基本的环境特征。虽然山区中也偶尔有田坝,但很少有居住在坝子中间的,原因是为了节约和充分利用耕地。土家山寨一般不会选择在悬崖峭壁前,也不会选择在悬崖峭壁之上,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另外,因河谷深切,一般山寨也不会临河而建,主要是为避免洪灾。当然,交通要道和集市除外。
成寨而居,首先可以抵御野兽的侵袭,其次是有利于水等资源的共享,第三是有利于大家的交流。
山寨一般靠山面坝。背靠之山,需是耕地所在,有利于生产;或者柴水方便,有利于生活。山寨选址,饮用水是第一的,最好有较为充足的井泉水。山寨的大小,通常由饮用的井泉水决定,泉水丰富,居者会越聚越多。泉水小或者枯竭,山民就会寻找新的饮用水源而搬离。这是有自来水以前的一般规律。
在山寨选址时,除了考虑柴水方便,有时也考虑朝向,以座北向南为最佳选择。座北,可不向北开门,避开北风;向南,则可保证有充足的日照,利于晒粮收藏。如果,在大山的下半腰左右有小山环抱,又可避免过山风的袭击,更属建寨的上乘选址。
在山寨四周,一般遍植树木,首选树种为柏竹。柏树,既有长青常绿之美,又有百年安稳的寓意。种竹主要是为满足生产工具所需,绳索离不开竹,筐篮筛扇都是以竹为原料。另外,各家各户,还可以在房前屋后栽种果木树,不同季节,李白桃红,花香馥郁,果实诱人。
山寨建筑,依山顺势,高低错落,青瓦屋面,木柱吊脚,黑柱头、红板壁、白窗门,走马转角,简洁而不单调,明快中显几分堂皇。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中界乡小水田村的大寨上,算是土家山寨的一个典型。该山寨座北向南,背靠大山——玉荷树,面向千亩水田坝。大寨左右低矮的小山,一为青龙咀,一为白虎嘴。寨中古树不复存在,但周围的树木多为一片绿色。进寨的道路是“Y”字型,房屋分三块建筑,依山顺势,层层递升。家家有正房,有院坝,虽然院坝有宽有窄。家家有吊脚楼,有正房吊脚,也有厢房吊脚。木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也有两个长三间相连的。木房的规格,多数是七柱六挂,中柱高为一丈七尺八寸。开间丈三八、丈二八,进深二丈四尺。石阶阳、石院坝较多,家家装有石板水层。寨中有十多眼天然水井,因寨内寨外森林的损毁,部分水井已经干涸。因为寨外修了公路,不少人家已在公路两侧建起砖木新房。土家山寨的风貌正在发生变化。
居室布局与陈设
土家族的木房,有长三间和长五间之分,但以长三间为多。每一间,即以两列柱头之间面积为限。其间距和进深,肯定依用地条件而定,但按鲁班艺,一般进深为二丈四尺,即8米。开间则有丈二八和丈三八之分,即堂屋丈三八,左右配房为丈二八。有钱人家在宅基地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左右各增加一间,变成长五间,还可以在沿左右正房向前延伸至院坝坎,竖吊脚厢房。厢房有单厢房和双厢房之别。单厢房叫“转角房”,双厢房叫“撮箕口”。厢房二层(与正屋平层)留外回廊,其与阶阳(含亮阶阳)连接,就形成土家族典型的“走马转角吊脚楼”。
正房的堂屋为供奉家先牌位、会客和公用。左右正房又分为前后两间,前间为厨房,后间为居室。面向堂屋,右大左小,右边的房子由长辈或者哥兄居住,左边由晚辈或弟弟居住。厢房,低于堂屋地面的下层,一般为圈舍或者堆放农具柴禾;上屋为客房或未成年子女住房。也有以用于放置贵重农具或压面机械的。
堂屋,装双开大门,正面为家先壁或香火牌(有的因香案装饰成盒式,又叫香盒),通常要写红纸香火,如“天地君亲师位”之类。一般的香案为悬空式抬板,上置香炉、烛台和铁罄,有的则供奉有祖宗牌位或灵牌。香案也有装饰成盒式的,造型优美,雕缕纹花,十足一份艺术品。盒内则可以存放香纸等供品。一般人家就将香纸放置于香案台板上。香案前则摆放八仙桌一方,主要是逢年过节,以摆置刀头果品等牺牲。故这八仙桌又叫贡桌。在堂屋的两侧,讲究的人家还要摆设雕花茶几和雕花木椅,使之成为真正的会客室。一般的人家没有那么多客会,则将风簸等大型农具置于此间,过去也有将织布机放于堂屋的。现在一般都是摆放沙发和电视机等电器。香火壁通常要向前移一根柱头,后面的一间成横长坚直的长方型,通常是储藏室,也有因儿子成人当家,父母蜇居于此的。堂屋前壁左右各开一门,是进入左右正房的主要通道。
左右正房一般沿后二柱装板壁隔开,前为伙房,后为居室。伙房的陈设,主要是四大件,即火铺、灶头、碗柜和水缸。沿河土家族地区很多地方都装有火铺。火铺有大有小,是将火坑提高60—80㎝,再将相连的两方用木料装平,平时可用草凳坐于其上,少了地面的潮湿,冬天又少了地面的冷侵。而另两方只装两块20多厘米宽的木方,差不多等于灶台高,在这样的高度用鼎罐煮饭,铁锅炒菜,就少了弯腰或下蹲,操作起来更加方便。也有的人家没有火铺,就只能平地修火牢坑了。火牢坑里架铁三脚,在三脚上架鼎罐煮饭,架铁锅炒菜。随着电饭锅的普及,一些人不用鼎罐煮饭了。但他们还是认为铁鼎罐煮的饭香一些。
土家族的灶台,一般是连锅灶,少则三口锅,从大到小,分别为兆锅、中锅、边锅。也有四口锅的,大兆锅、兆锅、中锅、边锅。大中小依次排列。整个灶台呈钝牛角型。兆锅可以煮四五十斤米的饭,办事务时才用得上。平时煮大量的猪哨食,或烧烫猪水,或者就改放干粉的东西。中锅和边锅使用的频率较高,推个半升豆子的豆腐就要用中锅了。夏天在火铺上煮饭,那个火是敞的,很热,一般人家也要改用边锅。灶头的火塘是被围起来的,烧树叶、草茎之类也要方便得多。以前灶头没有打烟囱,烟子一般都是从灶口漫出,现在多数人在灶口上方留了烟道,甚至搞回风道,室内的烟子少了,灰尘也少了。在灶台上操作,是在弓形的后方,这一面和平面都用桐油石灰刮平,有的可以磨到照得见人。
碗柜为木质。讲究的碗柜不仅台数多,还要雕花缕卉,十分精致。碗柜的功能就是装碗,有时还要放点剩菜剩饭。为节约地方,有的在装房子时,打一个三角吊柜,虽然容量有限,但很别致,特别是不占地,受到许多人家的青睐。现在,随着电气化的普及,不少家庭有了冰箱,但碗柜还是必备家具之一。
水缸,是在有自来水之前的必务家什。许多土家族地区的水缸都是用当地的石板制成。简单的,四块石板挂耳一靠,放在一块底板上,用桐油石灰或水泥一粘接就成了。讲究的,不仅石板过细钻,还要雕刻龙鱼花草。小的,要装四五挑水,大的则要装十来挑水。石水缸一般要装木板盖子,以防灰尘。有的地方,也有用木皇桶的,也有用搪瓷大缸的。
另外,在很多土家家庭,还喜欢在火铺上方或灶门口上方装一个木架,上挂腊肉或豆腐块之类。普通人家的食物储存,烟熏防腐,是一种传统的方式。多数人家在中锅的上方还要吊一根绳子,这主要是为推豆腐拴摇架方便。
居室的陈设,主要的有三件,一是双人架子床,装架子是为了方便挂蚊帐。有的打牙床,就是前床木方又厚又宽,将其下方锯打成牙状。讲究的当数花床。这花床以帐檐的层数来分,一层叫一滴水,二层叫二滴水,还有三滴水、四滴水的。花床前一般都有脚蹬板,这样就显得非常气派华贵。第二件是大柜子,约1米8高,主要用于装粮食。一个大柜子,可以装好几千斤稻谷。为了方便,一般的大柜子分为两格,可以左格装谷子,右格装包谷或装豆子。第三件是小柜子,又称茶柜,至少是一张,有的则是二张。小柜子,顾名思义,就是收藏一些小宗的粮食或其他生活用品。装衣服,一般用木箱或者提柜,现在则有了新式样的衣柜。两张茶柜连在一起,还可以作临时床铺用。
床上用品,传统的也就是铺笼帐盖。铺板,多数是杉木板,没有木板,有的就用篾箦箦。垫的主要还是棉絮,寻常百姓,则用梳理得很干净的稻草。稻草作垫,很松软,不容易压贴。盖的棉絮,一般都要弹个8斤10斤的。土家族有自己种棉花的习俗,自己纺线抽纱,自己织布,自己用蓼蓝染布。兰色的印花布、青色的印花布,是传统的两种土布。纯棉印花土布缝制的被套,既暖和又环保。枕头,一般为长型方枕,套子就用印花土布缝制,在两头还要绣上鲜艳的花卉。枕心一般不用棉花,最好的填充物是荞壳,据说有安神养脑的功效。也有打野梅花填充的,这个很难采集。一般的新婚用枕头,娘家则会装入稻谷或豆子之类,作为新娘子的嫁妆。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那么几枕头的粮食是十分珍贵的。
过去,土家族地区长时期靠桐油灯照明,有单一的铁灯碗、瓷灯碗,也有低台、高台灯碗。桐油靠自己打,灯草在本地产,思南塘头的灯草就很有名。有的人家则靠油松片照明。有的人家则不点灯,典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解放以后,桐油灯逐步被煤油灯代替,现在绝大多数地方都用上了电灯。出行的照明,过去主要靠亮花杆,即将葵花杆打捆埋入烂田泥里,泡它三四个月,然后洗净晾干而成。如今在电筒普及的情况下,也还有大量的人家用葵花杆照明。
日常起居
土家族的日常起居习俗,长时期奉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土家族聚居区一般在山区。由于高山的阻隔,多数地方亮得晚、黑得早。在有时钟以前,多以公鸡报晓为起床信号。早起,是勤劳的重要标志。土家人一般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一家人,青壮年男性要先起床。缺水季节,起床后首先要检查水缸里有没有水,储水不多,第一项任务就是挑水。冬天,首先是烧洗脸水。土家人长期延续埋火种的习惯,即头一天睡觉之前,要在火牢坑里埋一个较粗的火柴头,清早起来就可以扒开火柴头的灰生火。多数地方只吃两餐,所以洗完脸就上山干农活,直到中午时分才回家。土家男子喜好喝酒,不吃早餐,但可以喝几口酒。“望牛歌”中“清早起来啄杯”唱的就是这一情形。也有的人喜欢起床后打开大门,先在大阶阳上小坐一会,把一天的活路先谋划一下,再行动。如果这天有特殊的使命,比如赶场、出远门或者有其他重要的事情,那是越早越好,最好出门遇到的第一个人不是女人。遇到第一个男人要互相问候,说吉利的话。如果这天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等天光大亮,或者太阳起来了,再出门,这时就没有什么忌讳了。但通常不得挑空桶、背空背兜、扛空扁担进门。清早起来,只能将空桶、空背兜、空扁担放在门外,或者过一段时间再摆进屋,或者换手担进屋。
妇女起床一般应在男人后面,先起来了,也不能去打开大门。妇女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梳妆,哪怕是简单的梳妆。是绝对不允许女人披头散发、披衣散带出门的。一来形象不好,二来怕吓着他人。女人梳头洗脸,一般也不能出门在阶阳上进行,也是为了庄稳和不致别人产生误解。男主外,女主内,女人起床后不是下地干活,而是准备中餐,或者收拾小孩,或者准备喂猪的饲料,或者缝补浆洗衣服等。洗衣服的去污品,在有肥皂、洗衣粉之前,几乎全部用原生的皂角和油皂子(学名木涣子)。干皂角豆用火泡一下,捣碎后同衣服浸泡。多数人都喜欢用搓衣板、捶衣棒。土家姑娘、妇女,还喜欢趁晴朗天气,结伴到水井旁、溪流边或江河沙滩洗衣晒被。晾晒衣服也有些讲究,通常在小阶阳(堂屋大门外为大阶阳,其它为小阶阳)或厢房走廊,垂挂一根或两根竹竿(也有木竿),洗好的衣服直接晾放其上。女人的内衣内裤不能晾在显目的地方,男女的下装不能晾在通道上,不能让除本人以外的其他人从下面穿过,传说既对别人不敬,也对穿者不利。
中饭晚饭做好后,为及时开餐,许多土家山寨的女主人喜欢在阶阳上扯着大嗓子喊,而且不喊名称,只喊“吃饭嘞”三字,全凭家人对声音的熟知程度。当然有小孩子,可以支小孩子喊叫。这种高声喊叫,其实也是一种直接的练嗓,是土家人嗓子好的原因之一。
土家人用餐,男女长幼平等。一家人冬天在火铺上(夏天不上火铺)围着个小饭桌,哪怕只有一两个菜,也十分和美香甜。如果有客人。则添饭的事主要由女主人承担。如果是女客,女客会帮着女主人做些事,吃饭时,男主人要让女主人多陪客人,主动干一些家务事。干家务事时,不宜将各种器具弄出响声或碰出响声,一来是怕撞坏器具,更主要是怕人以为你打行搭李,不高兴。特别是煮饭,锅碗瓢盆最好是不出响声或响声小一点,否则客人会不高兴。灶头上的空锅盖、空瓢等,不能向下平展而放,是一种禁忌。
有客人来,要主动迎接,让座、送水、递烟杆或者果品食物。客人落座,主人及小孩不能老往客人面前穿行,只能往客人背后走,包括递东西、添饭。必须往前面走,要先征得客人同意,并表示“对不起”。一般座位要让客人或长者坐上方(以堂屋上方为准)。女主人或其他女人,都不得正对男客分腿而坐,多数只能在侧位站立。吃饭时要主动给客人夹菜,请菜时要谦虚,辣椒炒肉,只能说请拈菜或拈辣椒,不能说“拈肉”,更不能先往自己碗里拈肉。吃饱了,只能将筷子横放在碗上,口念“请慢吃”。如果筷尖朝向,人家以为你还要进餐,会给你添饭的。放好碗筷不能离桌,要等到同桌人全部吃完。吃饭在后的,对正在吃的人要说“慢吃”,对已吃毕的人要说“相便”。全部吃完,才将筷子从碗上移至桌上,然后离席。
客人离去,主人要表示挽留,留不住时,要打发东西,只要是自家有的,几斤粮食,几样蔬菜都可以。主人要主动上前开门,在大门口侧身相送。一般客人要送至院坝口,重要客人要送至山寨口,甚至公路的叉口、丫口。还看得见客人,主人不能转身。主客送别,以拱手为礼,还要表达“慢走”和“欢迎再来”的意思。
自家人进出要随意一些,但进出都必须打招呼。去哪里,干什么,和谁在一些,什么时候回来都要说清楚。回家时,进入院坝,或阶阳,就要大声讲话,告之家里人。家里人见外面来人也要立马打招呼,如来人挑、背、扛有东西,还要主动上前询问放哪里,并尽可能协助卸肩放稳。如果弄脏衣服、出汗,还要主动帮助拍灰、递扇、安凳子、打水、递烟杆。
通常,不允许家人顺排列而卧。夏天在堂屋挞斗上或凉席上,男女都不能仰卧。平时交往,男女之间不能身体接触。男女分别玩笑打闹,有“男不摸头,女不摸腰”的规矩。
路人相逢,要主动打招呼,按辈份叫。问候多是“吃饭没有”,“从哪里来”,“去哪里”。这些只是问候,其实可不必正面回答。但土家人比较直爽和谦虚,“没有吃饭”也只能说“吃了”(也有例外),来去哪里,则一般毫不掩藏地直接作答。同路出行时,要尽量帮助对方。
土家人出行,喜欢结伴。上山、下田、挑油、赶集,往往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就是回娘家,有的也要邀约同寨的2—3人同行。
节庆起居
土家人对节庆起居,十分讲究。每一年的春节(小年)、元宵(大年)、清明、端阳、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这些节日,有的地方全过,有的地方则有侧重。
春节过赶年,这是土家族最有特色的节日。有的地方还有种种仪式,但在相当多的地方是过简式赶年,即在腊月28日前,要杀好年猪,推好豆腐,打扫好房前屋后,贴好对联。外出的家人都得在28日前赶回家团圆。28日晚要燃香点烛祭祖。多数人家还要在这天请师傅“扫拦”。
除夕这天,要焚香祭祖,一般四五点钟,赶早不赶迟,有的人家过中午12时就进行。晚上一家人都要烧水洗脚,围着火铺守岁。这天的洗脚水不能外倒,一般用大脚盆收起来,等过了初一,有的则要等到初七或十五再在外倾倒,据说是怕倒丢了财喜。这天晚上,老人、小孩、妇女可以先睡,男主人则要等到午夜12时,上了香、收藏好刀斧、种好火种再睡。
初一早晨,必须是男主人先起床,一般在四五点钟。男主人起床时不能说话,穿好衣服,先去将大门闩打开,然后从侧门出去,抱一捆柴推开大门进入,暗合新年进财之意。然后创开火种生火,用这个火点香,再放鞭炮。有的人家则是起床后,从里打开大门即放鞭炮。放了鞭炮,其他家人就可以起床出入了。家人相遇,要互相问候、祝福。这天不能动刀动枪,只能说好话和吉利话,连“没有”“差”“饭”都不能说。先祭祖宗,要上刀头贡品,烧纸。这时都有要保持清静,不能说话。但击磬时,要呼唤故去的亲人或祖宗,说过年了,然后再放鞭炮、吃饭。主食为准备好的东西,每人碗里都不能吃光,要稍留点放在那里,暗含“年年有余”之意。祭祖的食物,一般不让小孩吃。家里所有的污水都不能往外倒,都要收集起来。地也不能扫,有的东西实在太多,如鞭炮纸屑,也只能用扫帚轻轻往边上搂一下。
大家吃完饭,才可以出门去参加集体文娱活动。这天,一家人都要穿好衣服、新衣服,特别是小孩,要穿新衣服。青少年则要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出去,尤其是女青年,要梳妆打扮,穿戴上自己绣的花、织的布、扎的鞋,既有美的展示,也有心灵手巧的比试。男子汉则是参加一些角力活动,打洋战、摔跤、打磨磨楸,或集体上山围猎。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一些地方,往往先由长者带着出门,第一件事是去山上望坟,到每座亲人的坟上去焚香化纸,既为亲人过年闹热,也告慰祖先香火旺盛,薪火相传。
土家族地区,一般是过了初一再走亲访友。在一些地方,土家人认为初一是鸡过年,以后依次为狗、猪、羊、马,初七才是人过年。在初七前面的每一天,都要对相应的动物多加爱护,让其吃好一点。初七这天也要烧钱化纸,祭奠祖先。祭奠活动中,所有的燃香点烛,都由男主人完成。
元宵过后,年才算过完。家人远出,过去出门做生意,现在外出打工或返回工作岗位,必须是正月十六日及以后才出门上路。
清明节那天,男主人要早起,带上白纸“清”和弯刀,去亲人坟上挂清,还要割除坟上的杂草。有的烧纸,有的不烧纸。铜仁市的一些地方,兴过“社”,即在清明前春分前后,邀约亲戚朋友去坡上为新坟(前三年)垒土,烧香化纸,然后就席地吃“社饭”。邀去的人越多越好,表明兴旺。
端阳节,习惯上兴吃粽子,男人们则去进行划龙船等水上比赛。
六月六,要算一个重要节日,妇女们得作很多准备,有的要将家里的铺笼帐盖全部翻出来洗一次,有的则是成群结队到河边去洗衣服,好晾在河边石板沙滩,好晒干收拾。过去有的人家则选在这天染布。还有的就是将穿的、盖的、垫的全部翻晒一遍。这一天的起居活路,完全听女主人安排。
阴历七月十五日,“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这一天,很多土家人不出远门,不上高山,不涉深水。在家里,禁止高声喧哗,禁止吹笛打哨。夜晚一般不出门,更不得呼叫家人的名字。多数人家都是早早休息,只留下男主人煮些白米稀饭(没有米得去借),名叫“阳浆”,夜深人静之后,带上香纸,悄悄去到寨外的大路交叉口,点上香纸,泼掉“阳桨”,所以又叫“泼食”,即喂鬼。离开时不能往后看,更不能从胯上往后看,据说那样会看见众鬼抢食,很吓人的。
中秋节是新米成熟的日子,一般家庭要吃新,男人收进新米,女人负责做好饭。讲究的人家要打新米糍粑。新米饭或新米糍粑都要先祭祖,敬奉风雨诸神。
九月初九为重阳,土家人没有登高的习俗,但有用新豆子推豆腐的习俗。这一天家里的老人要受到格外尊重。新豆腐做好,首先敬祖宗,然后就是敬老人。有些人家还专门选这一天为老人缝制新衣服。
过事过务,请客吃酒,一般的菜肴为十大碗,从上至下,按1、2、3、4排列,呈三角型。桌子都用四方桌,每方坐二人,又有“八仙桌”之说。桌子按面板木纹横放,上方由长者、尊者和主陪坐,下方为贵客,左右稍不讲究。横席以左为尊,竖席以上为尊。右下角席为提壶席,负责斟酒。同桌开席,以长者(尊者)举筷为号。敬酒,先尊(长)后次,先客后主。吃饭时,一般不要发生合唇、咀嚼、喝汤的声音,更不能有抢菜的不文明行为。
以上即黔东土家族起居习俗之大概。由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原因,再加上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不同影响,土家族起居习俗,会因地域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有差异而显丰富,有差异而更多彩。我们为这种丰富多彩而高兴。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听证会
专题专栏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