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木寨建筑文化融合的土家生态观
时间:2020-03-20 15:28:52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曹毅 信息来源:土家族研究
湖北省利川市谋道区境内的鱼木寨,是在明清土司强权,清代“贼匪流窜”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个独立而封闭的土家古寨。它是中国土家族传统山居形式的典型代表,是可持续性利用土地,使建筑创作与环境创作共存共生的杰出例证,现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具有中国传统独特的民族风格,又包涵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堪舆讲究,凝结着土家建筑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态环境天地人和的堪舆选址与人文追求。
建筑与堪舆
堪舆,也即“风水”是中国的一种古老学说,其渊源可追溯至老子的《道德经》、儒家的《易经》、晋代和汉代的《葬经》,它融合了包括地理学、星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建筑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科学知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的主张是一致的。看风水,即通过“觅龙、察砂、看水、点穴”完成风水选址,然后审位面势,考察出山川阴阳向背。择其温暖向阳、舒适便利、山水优美的环境;避其阴冷潮湿、险山恶水的环境建筑居住。简单地说,风水的内容包括定风向、看冷暖、选地势。所以“风水”、“堪舆”又称“地理”、“形法”,还称“卜宅”、“相宅”、“相土”等等。中国的建筑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九方臬相马》,到明代朝廷就有专司“风水”的官员,至21世纪的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的成立,看风水这个行当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历代皇帝选都筑城,修宅建陵无不“命官相土,审位面势”。而指南针的发明正是古代堪舆家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据说中国现有的风水师有3种,一是做理论学术研究的专家、教授;二是穿梭于政界、商界做风水调整、文化咨询的专业人士(俗称风水师);三是走乡窜户、“以看民宅而知其利害”(《周礼·地官·大司徒》),无所不能的江湖人士(俗称风水先生)。我们从土家鱼木寨乡土建筑,解读一些历史文化现象,从而了解土家人“天人合一”思想在人居环境方面的具体体现。
鱼木寨“风水”环境形势
“形”与“势”是风水学中关系到空间视觉效果和规划尺度应用的对立统一的重要概念。古风水书籍载:“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为形之大也,形为势之小也。”“势可远观,形须近察”,“形乘势来”,形与势是局部与整体,近察与远观,个体与全局的对立性空间构成。“形势”说概括了中国古代建筑规划尺度安排的基本原则。
自然环境形势。鱼木寨山体宠大恢弪,四面悬崖绝壁,从寨顶至山下垂直高度600余米。它背靠世界最大山地草场——利川齐跃山草场,并与铜锣关凤凰山一脉相连,山势逶迤,崖涧缓坡狭长,林木丛生,寨顶平缓、开阔,风水上称“玄武垂头“之势,其台近似随圆,状如蝌蚪,又形如青龙蜿蜒。山东侧有鸿鹄山,西侧有红岩寺石林、大寨小寨岩。风水上称左辅右弼,是主山两边温驯而又威严的护卫。鱼木寨前隔涧遥对的北边船头寨如天船巨舰,如屏如障,巍巍壮观;山脚岩下溪涧奔腾,淙淙的鸡头沟、倒字沟(俗称杉梁沟)水清澈见底,两溪一左一右似“金带环抱”之势绕寨而过,又似主山来龙的两条须,“风水”上称为龙须水,是两条天然的排水沟,能确保寨子不受水灾;两涧汇合鸡头沟瀑布如九天银河,飞流直下钓鱼滩是风水上的“水口”,青山对峙,水口紧收,将风水上称之为滋生万物的“生气”聚于鱼木寨,此风水形势正是山环水绕、天设地就、景物天成之胜地。
人居环境形势。鱼木寨民居是院落式的,一院五户,八家联防管理。古院古屋旁点缀着流年似水、岁月沧桑之意的古墓,它们相衬相映的人居环境独自天成。鱼木寨现存重要古民居建筑共有6处,虽大小有别,均为典型四合院式,厅堂、两厢、天井齐备,另有外院朝门。建筑就地取材,砖、木古混合结构,最具代表性的是上老房子和下老房子。下老房子俗称六吉堂,与上老房子均位于顶台地的中心,风水上称为“龙眼、龙穴”,是鱼木寨现存民居最具规模和影响的建筑。它是穿斗式木构建筑,始建于清末,建成与民国九年,四合院式,占地1000余平方米。两进两院,中心天井用规整块石铺就,两厢彩楼过迥,堂前抱夏高耸,飞檐翘角,朱漆生辉,柱上楹联对出,字秀意惬;抱夏基座高出院坝0。8米,正中有石梯五级通院坝,左右两侧是石砌栏墙,中心院坝的前廊阶壁左右各嵌石刻一通,长4米,高1米,正楷阴刻《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1其书法稳健,刀工娴熟,记录着土家人尊师重教,耕读为本的光荣民族传统。两厢住人,冬暖夏凉,后山有水被直接用管子捡进屋内大石缸,如城市自来水。出得屋场靠左边还有一眼被称之为“自来水井”;屋前坎下也还有一眼“地下水井”,可谓水源充足,不仅够饮用,还可方便洗涤。
六吉堂前隔涧遥对的船头寨山,是朝案之山,或称照山,风水上称“案山如儿,朝山如臣”。船头寨晴天如天船巨舰,清淅可见,阴天云雾渺渺,又似天设巨案,向六吉堂烧香朝拜。居寨人却如是说,对面是川祖庙,鱼木人正将巨船从四川往湖北方向牵。然而这老屋子的大门正框不与进院正中堂——“六吉堂”的正厅梁柱垂直面对,也没正对案山,而是“歪门正道”。当地名谣谓之“连五间(gan)正,老房子歪,张凤坪的大门横起开”。这就是鱼木寨人在建房时,审度主山与朝山对应关系而确定朝门而为。因为,房屋的朝向风水上是注定的,若门前受地势所限,不能开门进出,就将大门开在侧面,谓之“横起开”。若房屋对面山势有违“阴打堡,阳打丫”的习俗,并影响到正房人文风水,就要将大门的门框移动改向与院内正厅偏斜不正对而斜起开,谓之“歪”。传说,六吉堂这大门原先也是正开的,后来因为院子里一连死了几个人,所以重新拆门改了朝向,使之避开对面船头山山堡而对准了与之相邻的鸿鹄山山丫才得以转机。仔细地观研,果见大门原框是里外齐墙正对的,新框周边都有拆建的痕迹。联想到恩施土司城里“九进堂”(土司王府)的大门也是歪着开的;利川大水井土司李氏宗祠,其朝门与中轴线成45度夹角,是又横又歪,从中不难发现,讲究人文堪舆,注重自然和谐,不仅仅是鱼木寨人独有而是土家人特有的建房习俗。
堪舆文化融合的生态观
一是取法天然,巧契于心。陆游有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肓翁正做场。”描写的是村庄男女老少晚饭后自发地聚集在柳荫下听肓翁说书的生动场景。从生态学的行为场景看,六吉堂之所以被作为学校和村公所址,除了与房主爷向光远开私塾,刻训子格言,历代以此教为本,世守勿替的光荣传统有关,还因为这里的建筑场所具备了较好的环境场景特征:即院内中心有用规整块石铺就的天井采光特好,正厅高出天井五级台阶,连接穿斗式屋檐下较宽的阶沿,自成讲台;外院两层楼数间房正好做村公所办公和老师办公室等公用。朝门前是一宽敞的地坝,地坝边有几十株合抱不交的翠柏环绕,远看山峦层层,近观茶园片片,环境十分优美。这种自然生态场景特征比人工场景往往更吸引人。学生们做操、课外活动、村民们开大会,是其外显功能。而远山、大树、绿地所生成的田园景色、自然情趣,又使这里多出些潜在功能,成为村民们自发性群体活动的场所。如暑假时,这里正好白天车谷晒稻,晚上则聊天纳凉。又因这里地处寨台中心地带,过路行人、下田干活的人都可来这里歇脚和避雨。于是村医务室也设在了这里,这里成了真正的信息交流的中心。取法天然,这就是环境心理的作用,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聚在一棵树下聊天,坐在屋檐下纳凉,就是为什么在城市住宅区周围,种置一些花草、绿地,布置一些石案石凳,会自发地成为“马路俱乐部”受到高层居民的非常欢迎;为什么近年“广场文化”飞速兴起并发达?用自然衬托建筑是土家人的传统生态观,也是现代建筑师们回归自然、巧契于心值得借鉴的美学观。
二是取其象征,成自然美。用自然命名建筑也是土家族堪舆文化的一个方面。无论鱼木寨自然环境还是人居环境形势都包涵有许多的象征意义。如鱼木寨因地势奇险,“欲攻下此寨,犹如缘木求鱼也”而得名。另一处老房子“破屋湾”因民国37年大地主向全焸在修房时挖出个破落碗而取名。成立人民公社之后,因一次失火屋子被烧,重新起屋时改名为新湾。1还有离鱼木寨6~7公里的地方,左山有一穿眼石,称石锤,右山见一石称铜锣,合起来叫“铜锣对石鼓,银子五万五”。因此,曾设有一卡门,俗称铜锣关,一守外来盗贼,二截寨内财源外流。无独有偶,在利川境内距鱼木寨只有几十公里的另一处土家民居建筑——大水井土司李氏宗祠,其朝门与中轴线成45度夹角,是又横又歪,乃土家建筑一大奇观。传说就因前有一“龙口”朝门与龙口近对,取龙跃大海之意;李土司所建住宅“葡萄瓮”在建成之后又为顺应风水,重定坐向,将“葡萄瓮”改名为“高仰台”,取高座台上,出了瓮口,仰望前山,安然无恙,前景无量之意。2从中不难发现,讲究人文堪舆,取其像征意义,融入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不仅仅是鱼木寨人独有而是土家人特有的建房理念。
三是经世致用,务求实际。老子《道德经》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土家也有句俗话:“北风扫堂,家破人亡”,说明古建筑择其吉而避其凶,是人们对自然的本能反应。山里人建房审位第一是背有靠山或称龙山、来龙,二喜坐南朝北,这样才能冬挡北风,夏避日照,求得冬暖夏凉自然处所。然而整个鱼木寨几乎三面悬崖绝壁,只有南靠利川齐跃山草场,并与铜锣关凤凰山一脉相连。因此,六吉堂不可能采用风水上说正南朝向的子午线分金,而是审度靠山与朝山的对应关系,选择了西南至东偏北的朝向。即背靠山,又避免了直接的朝北向(老百姓认为只有皇城宫殿才能正南朝北,平常人家修房是压不住的,所以必须偏一点,以保平安)。再从风水学中空间视规划设计尺度应用的“百尺为形,千尺为度”来看,它背靠铜锣关余脉,山坡上有泉源,现修了蓄水池,符合风水上“相土尝水”的要求;屋后有一片茂密的树林,似天然屏障,挡寒风,纳阳光,是六吉堂天然的背景;屋前百米处还有水井和大堰塘,石水井、石水盆、石洗台修得方圆如器,可谓,柴方水便,伸手可用,好风水可遇不可求。六吉堂建筑顶上耸立的报喜葫与高挑的穿斗式屋檐呈“将军坐账”之吉形,而山水树人融为一体,形势更具生命活力,正是风水上讲的“内气萌生,外气成形”。3再看张凤坪老屋场(建于乾隆、嘉庆时期1620平方米)的堂屋和左厢的正壁均装以木板,而右厢却是砖墙和土墙。堂屋木板墙前的石阶、石沿、石柱、石栏、石栏板形成一溜石廊,古老而显气派。石柱上楹联对出,字秀意惬;石栏中石雕辉映,花样翻新,是砖木结构民居建筑中大石文化达到的一种极致。4最有意思的是前堂屋是木门木框,右厢的内屋却是木扉石框,木门轴插入石枢,既是一道守门镇邪之符,又实际稳固灵便,可谓就地取材,经久耐用。
堪舆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它独特的内涵。鱼木寨青山拱维,绿水环抱,形成“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风水福地,其堪舆文化不仅体现在自然和人居环境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寨楼、寨墙、寨卡、栈道、墓地选址等等古建筑上。说明鱼木寨虽山高峻险却蕴藏着融融灵秀之气,古建筑文物封闭却包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鱼木寨人就是靠着这一方自然水土滋润万物,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中战险恶、求生存,在认识自然、选择自然、顺应自然中历经千百年传承不辍的丰富实践经验与理智的积累而生生不息。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探讨,对揭示我国少数民族古建筑文化,保护民族文物建筑乃至今天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如何珍惜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会有裨益。
责任编辑
标签旧站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