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新价值 引领生活新方式
[会员登录]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递信息
展示文化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旧站数据
首页
>
旧站数据
随潘光旦师川鄂土家行日记(三)
时间:2020-03-20 15:28:53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张祖道 信息来源:土家族研究
一九五七年元月十一日 星期五 恩施—利川 小雨
8时起,早饭后,冒雨到汽车站拍司机刘进陶。湖北省交通部门实行司机安全行车嘉奖制度,我们在错车时经常看见对面的大货车车头前挂着“安全行驶5万公里”,“10万公里”的搪瓷奖牌。引起我的注意。我到恩施后,就请交通部门介绍了一位模范司机。就是昨晚交谈的刘进陶同志,时间不多,阴雨天也拍了几张他和卡车在一起的照片。
我们来到恩施,是湖北省的第一站,潘先生加上我们,进入了湖北境内就是湖北的客人,由湖北省负责招待我们。朱家煊同志是湖北省民政厅派来接待我们的干部,在四川境内,他同我们一样,也是客人,可是现在回到湖北,他就恢复为招待员了。他跑内时跑外的忙着。早上,他和我们一起,先送小申,小申已经完成接送任务,今天要开车回四川了。
今后我们在鄂西南各县的调查、访问、就由恩施专署派车,派的就是昨天送我上街的那辆吉普型车,司机同志叫李思谦,28岁,本省巴东县人,他的家仍在巴东,有妻子和三个小孩。已有十多年驾驶经验。一辆英国制越野型车,比美国的小吉普略大,机械结构、越野性能可能近似,但已经不是吉普那种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打扮,全身钢板拼装,车身、车挡、坐椅都是冷冰冰的钢板铁板,平时不支布篷,驾驶舱前的挡风玻璃老是平躺在引擎盖上,像头野牛横冲直撞的往前猛奔。它已经脱下战袍。露出清丽倜傥的姿态,车身浅灰,车厢顶盖都是铝金属制品,轻而结实,前面驾驶舱可以坐三个人,后厢有四个坐位,都是沙发。比较宽敞,上身和头部都可以伸直,挤一挤可以多坐二人,变成六个。从车后开门,在后面上下,比较方便。前后轴四个轮子可以一起传动,上坡的力度就大多了,也不怕路面坑坑洼洼,一碾而过车型、车门把手等小件设计也都轻便合用,不重美观,顶篷是双层的,中间留有空间,可以减轻夏天阳光暴晒的热度,车子才跑三千多公里,是辆新车。车的牌子叫“陆地漫游者”(Land Rover)这种车型叫“旅行车” (titian wagon,stafion是个名词,原意为站、台、局、所驻地、电台、Wayon是个名词,意为运货马车、运货车、小客车等、二字联用,指旅行车)。
恩施专置派民政科樊秋平同志陪我们一起下去调查。我原先还发愁车小坐不下五个人。现在好了,有这辆新车送我们,连司机一起可坐七个人。
樊秋平同志是安徽毫县人,曾在中原大学学习,1953年分配到鄂西山区来修恩施至利川的公路,公路完成后留在利川县工作,再后来调到专署民政科的。10时余出发,前往专署下属的利川县,离开恩施县治所在的施南镇向西南方向的山区行去。
恩施县在汉朝是巫县的地,三国时吴国置沙渠县,隋名清江县并入施州。明朝置施州卫,清朝改设恩施县后是湖北施南府治,在北周时,这里称施州,明叫施州卫,民国时废除施南府,一直沿用清朝的恩施县名。倒过来将恩施县府所在地叫做施南镇。恩施是鄂西山地中的要城和经济中心,山区的土特产多集中于此输出。恩施专区下属,以恩施城最大。二等县以利川和来凤次大。以下就宣恩、咸丰、建始、鹤峰、巴东诸县。
恩施到利川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国地图上还没有挂号登记。新修的道路比来时的川鄂公路平坦得多,也宽一些,可以并行三辆汽车,只是路边还出现一些坑洼,及有在修好后经不保养。山路仍多,汽车老得上上下下的爬坡。我们是冒着小雨和寒气上路的,有些地段翻起泥浆,说明新修道路还不坚实。出西城不远公路旁有一条伴行的溪流奔走湍急,像是要和来往车辆比快慢,路旁堆满了大块的方方正正的黑色石头,县里可能有大动作。老樊说,这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出水洞,流出的水形成溪流水量很大,长年不断,落差也大,所以准备在洞口。修建一个水电站,建成后听说能发电700千瓦。这条从地下阴河里流出的溪水,向北行20里后汇入清江。清江全长800里,一路下行,沿途就是众多的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支流养大养壮的,住在清江流域的七个县的土家族、苗、汉族等人民又是靠清江水养大养壮的。有人说清江源头的水在利川奔流了一段路程后,跌入一个落水洞里消失了,可能它是从现在这个出水洞里流出来重见天日的。我们在车上分析后认为不大可能,第一,清江水后来在利川还是露出来在地面上流动,并且进入恩施境内一共行了百多二百里,要说它有部分水流分入别一条阴河;指向恩施方面,但伏流是很难绵延一二百里的,地下喀斯特溶洞再多,也很难相互贯通得这么顺畅的。清江的出水洞应该在利川县内。
我们在离恩施城15里的地方,有一个龙洞,说是冬天洞里有一个瀑布洞,流水从几丈高的斜坡上奔腾跳跃而下,很好看,是一处名胜,可惜我们要赶路,没有时间去参观,虽然恩施到利川,只须97公里,晴天行车,快速轻松,百把公里山路,两三个小时足够,可是今天下雨路滑,而且越来越冷,就不一样了。
中午12点20分,来到利川县界,地名清水洞,据说这一带山脉就是都亭山高山湖畔,有巴国大将军巴蔓子的墓。入境不远,就是见天坝,是个大平坝子,汽车前行一里多就是镇上。我们进入利川县境后,公路两旁的村镇不多,车辆的右边即北边是马鬃岭,我们沿着山麓一直向西行,左边即南边是第十一区茅坝(地图上为毛坝,县人习作茅坝)的田园,通过清水乡,再过虱子岩,苦茶园后,就没有什么村镇了。马鬃岭山脉的北边是二区团堡镇,山岭把二区和公路隔断,山南因为新修了公路,森林里的木料可以用汽车运输到县外出售,增加收入,沿途看到公路两旁堆满了截成一定长度的木料,都刹去了树皮,长长的整根圆木,还无法运走。雨雾越来越浓,山上也都布满了雾,汽车常常是在雨雾中穿行,行驶得很慢,我也为这些雨雾所累,拍不成这个木料场,只好先踩好点,选择好角度,画面,等明天回程天气转好时再行拍摄。
下午一点,大概走了七八十里,不到一半的路程,来到八望坡,从这里就进入灰子岩,意思是这里为风化石多的山岭,树少岩石多,而且经常塌垮,过了此处就要翻越马鬃岭,和它告别了。从这里开始,汽车一直往上弯曲爬坡,一直爬上有1600多米高的岭顶,到了这里,四处望,山上不长树木庄稼,只是一片一片的茅草,披头散发,像马鬃一样,这就是它的岭名的由来。利川十一区茅坝的地理形势非常有特色,它的整个地区完全被大山四面包围得严严实实,它的东边有山岭和恩施隔开,只有这条公路是进出口子,茅坝区公所离这个口子很近,有条小河也从这里向南流去;西边是大麻山,没有进出口子,北面马鬃岭,也只有公路这一个进出口。从半空中向下看,它就像一个足球场、四面被高高的看台围住。这样的村镇,全国少有。
走出马鬃岭,进入一区城关区,地势比较平缓,过了汉庙乡,圆宝乡和清江支流,再向北跨过清江进入教场坝,眼前就是利川了。行97公里于下午二时到达。县城在一个大平坝子中,海拔约六七百米。
晚饭后,上街逛逛,山区森林多,木料好,我们先去看这儿出名的楠木箱子,我们到木业秤合作社,生产木器家具,桌椅柜箱都有,我们先看著名的楠木嵌花木箱,社里正好完成了一个,已经上了漆,木箱外形朴实端正,四四方方,尖角,从我们城里人眼光来看,嵌的花不好看,花样不好,显得俗气,而且嵌得太多太满,箱盖箱面四面都有,而且花形很大,嵌上二三朵就把箱面涨满了,只有箱盖上嵌的边线很俏美。一个二尺二的木箱,台价七元五角,真便宜。嵌花是个细工活;先将花样描在水扬木上,用钢丝线锯锯下来,再将箱板按照花样挖个凹形,然后将花样嵌上,用牛皮胶粘固,有两个青年工人在嵌花,二人用硬质木捶一下一下敲打花样,费力费时,嵌得多反而不好看,不如少做几朵,反而好看些。还可以做些没花的素色楠木箱子,不漆不花,还他本来面目,会有另一批人买的,现在做的花箱,只适合农村使用。我和老杨都想买一个,就要本色的光板楠木箱。做成箱子太笨重,不好带,跟师傅他们商量,箱子全部做成后,再拆散成板子给我们,就好带了。结果,果然拼了两个。合作社还没有卖过光板箱子,会计算了好一阵,木料是5分钱一斤,一个箱子顶费20多斤,合一元一角,连工带料,合计4.5元一个。又定做4个装3×5英寸卡片的小木盒,每个8斤料,合1.66元一个。给我们用最好的水波纹楠木做。师傅们叫影木,拿回北京,行家说叫“金丝楠”。我将志杨和我的两个木箱板送到东四隆福寺倩细木工拼装,这是红木类高级木料,拼装困难时,要收工本旨10元一个,比箱子本身贵了一倍。
师傅说,嵌花楠木箱曾送苏联展出。跟师傅们请教,方知道做个箱子也很有学问,很有讲究,做好箱子主要得选用好木料,这带山区出楠木,他们选用的是百年以上的陈木,其中有的还是人家拆房子下来的老年房梁。这样的木料才有香味,才能透出好看的褐绿色。若是只有新木料可用时,须要经过一些工序才能使用。第一步,要把拆斫下的楠木,去除枝杈后,连树皮一起,将树根树木浸泡在深潭里,应是流动的后水,泡上二三年三四年后捞上来,高高架在走廊上,不能晒太阳,让它自然的阴干,要花三四年让它干透,制成的木板和成品,才不会变形,开裂,十年几十年都一成不变,十分珍贵。
归来时,在街上走走,街道比较宽,相当长,来往买卖的人很多,相当热闹。
晚上邀请“土家”老人和县干部开座谈会,县委书记和县长到专区,省里开会去了组织刘部长陪潘先生聊了几句,也告退了,去开另一个会。由文化科长、文化馆长和白景鑫,谭亭向二位老先生一起谈,谈得不好。(惜记录卡片遗失。)
谈话大要内容有:
1、土家方面,本县有八大姓,八乡水之说;风俗禁止用白布缠头。
2、四区柏杨镇(即柏杨坝)。过山就是四川,在山麓有梅子,梅子水地名,潘先生说,那是土家语“别兹”的音转。
3、忠路土司,古书上说,地点在利川县西南三十里。明朝在那里设安抚司,清初才改设忠路土司,后取消。改设县丞和守备。老人们谈到土司时,又扯到夜郎国说要把他们弄清楚,是否因为古书上说,唐初有三个夜郎,一个在贵州桐梓县东二十里;一个在贵州西界,还有一个在业州,在今湖南沅州,又说业州在湖北建始县。是否因为提到湖北建始,要辨明一下,夜郎国汉初即有,公元前28年—25年,为西汉灭掉。今利川西南第九区区公所所在地就叫忠路镇,该区范围南边与本省咸丰县接境,清朝年间,那儿就是忠路土司的府治吧。
4、清江发源地,800里清江养育着巴人和土家人。它的发源地就在利川,老人们说,在利川县西边五区汪营镇(即汪家营)龙凤乡,也是山区,清江源头就在那儿的龙洞沟。县干部说,本县西边有大巴山山脉,有一部分以山岭与四川石柱、万县、云阳、奉节为界,这条大巴山分支或余脉从我县西边的南端一直往北绵延不断,延伸到东北边的七区龙门的北边,作为省界,清江发源处那一段,叫都亭山,山上有湖,巴蔓子就葬在这一带。看来,今日上午在路上听人讲当地有都亭山,巴蔓子苍,是错的,应该在这儿。自东向西,横亘在利川二区,十一区之间的马鬃岭,也是属于大巴山脉的。老人们还记得,贺龙元帅曾经攻打并驻扎过汪营镇,还谈了几个有趣的小故事。
5、坝漆,我们说,在四川的时候就听到这儿的生漆好,川东南、湘西北、鄂西南部都是一样的大山区,都出产生漆,桐油、茶油和茶叶,为什么你们这里的坝漆特别好,而且畅销到海外,老人们说,主要是这里的气候温和,冬不冷,夏不热,雨水均匀、充沛,土壤适合漆树的胃口。这一切条件凑在一起,才使得毛坝山上出产的生漆达到高质量,简单说,坝漆的浓厚细腻,含水份少,干燥起来快,抓木力强,涂在木器上,鲜明光亮。坝漆防腐,耐酸碱,耐高温,而且有一种独特的芳香。有钱人家事先准备的棺木,指名要用坝漆刷,一年刷一次,人不死就接着刷,有刷上七八层十几层的,说是入土后,有了好漆,不怕水泡,虫蚁咬。我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穷学生,又逃难又求学,老嫌力气小,背不动行李,有人出主意,说地质工作者长年在野外工作,风霜雨雪,天天背着行李到处是家。他们有三件宝物,一是挡风雨的斗笠,是用细篾丝夹松针编成的,只有两重,很结实,比草帽强,草帽又大又重,被雨水一浇吸了水就更重了,而且雨淋后就发黄变脆。二是用桐油制的油布包行李,多大的雨不怕,睡觉时把它垫在地上防潮,三是用细薄竹篾编织的竹席,又薄又轻,还可以折叠成好几层不坏,不留折痕,大家教学得不错,潘先生说,我是常出门的,我也应该备齐一套,就是不出门,这三件都是好东西,小巧的斗笠可以挂在墙上装饰门庭,席子夏天有用,只是竹席太凉,北京最热也就三五天,使用率不高。我笑着说,你要买了这三件,那您就是七宝护身了。潘先生从嘴里拿开烟斗,忙问我,哪里有四宝了,你说说看。
我说,一,你身上那件黄黑色的皮夹克,穿了几十年,还没有换掉,说明它还好好的,没有坏,这不是宝贝吗?二,那只黄色公文皮包,天天拎进拎出,都变色脱皮了,每天把讲义文稿、书籍都装得鼓鼓的张着嘴。这又是一宝。三,你的烟斗,天天吞云吐雾,也该是几十年的文物级“家宝”。四,你的双拐,记得你曾经对我说过,多年前伤病好后,装用过义足,可是每天安装很是麻烦,装得不合适,或者行走太久,会疼和磨破皮肤,后来索性抛弃义足,改用双拐,比较方便,这一对拐是国外友人赠给我的,非常合用,就一直用这一副。潘先生听后哈哈大笑,笑完后说,你这些不算创造,比你高好多好多班的同学就几次在系联欢会上开我的玩笑,说这是老太婆的被子,盖有年矣,屋里的人听了,又一次哈哈大笑。
我对潘先生的趣谈,是想说明他不仅治学严谨,学富五车,教学认真,正直热情,而且一直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衣着简单,饮食一般,家庭日用物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不求铺张奢华,物尽其用,不轻易抛弃旧信封可以翻过来再用,所入工资,作为一家七口的开支和一笔为数不小的四个女儿的学杂费用。余剩的钱就全部送进书店,换回自己教学上、研究上需要的书籍。生活就是这么简单而丰富。
我再前面提出的斗笠,竹席,油布,是我听到座谈时大家提到利川丰富多彩的土特产品,生漆、桐油、木材、竹林等等。现在,公路修了,它们可以运向山外,全国,有美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就反映这些高级的原料,单纯的当做原料生漆,原始桐油,以低廉的价格卖掉了,能不能像嵌花木箱,竹席,竹篾斗笠那们,进行加工,哪怕是简单的加工也可以提高价格,增加收入,赚了钱,就有资本购买机器进行较高较复杂的加工,为全县全山区赚更多的钱。
聊到这里,我又对会上说,你们知道吗?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很猖狂,往常飞到内地来轰炸,扫射,我们的飞机就飞上天和它们战斗,那是跟步兵肉搏一样,是面对面的拼钉,要刺刀见红的,所以,战斗机也和步兵一样,上阵时既要全副武装,又要浑身收拾利索,动作灵便快速。才能打败敌人,把它们从空中击落到十八层地狱,因上,飞机工程师们以对飞机进行改进再改进,于是就用上了你们生产的东西做零件,还真起了作用。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大家瞪着眼睛摇头,我接着说,飞机上天要烧航空汽油,飞得远油就要装得多,一多就重,就飞不快,而对于战斗机来说,速度就是胜利,就是生命。于是工程师想出解决的办法,在飞机的两翼上加挂副油箱,起飞和巡逻搜索敌机时,先使用副油箱的汽油,如果发现敌机,马上一按按钮,抛掉副油箱,机身一轻,快速冲上去迎头痛击。过去都是用金属桶,又重又贵,抛掉了也可惜,于是发明用竹篾编副油箱,外面搽上桐油或光油,或再刷漆,就是又轻又结实又便宜的战斗工具了。我们家乡生产的农林牧产品,动动脑筋,能够制作出许多适合社会主义需要的物品。大家点头,热烈讨论起来。
特产中大家又提到珙桐和世界上最古老的罕见的孑遗植物水杉。这是世界级名贵植物,县干部大都知道,告诉我们水杉在亿万前新生纪中期繁茂昌盛,广泛分布在欧、亚、美洲2500万年前第四纪特大冰川期,和恐龙一样绝灭了,只能在化石上寻找它,一直到1941年,被一位学者在利川县东北方的大森林里发现了一株特大水杉,1945年,我国植物分类学家胡 教授和林林木学家郑万均教授,对水杉进行正式鉴定命名,并把这株在利川谋道发现水彩称为“古老世界爷”,并且成立了“中国水杉保存委员会”。这株世界仅存的水杉总有400 年的树龄,树高约为35米,胸围3.5米,枝叶繁茂活得很好。我们知道,这是水杉后,后来又有人发现一些,也是大树,但没有见过比这更大或同样大的。
潘先生学过生物,进行深入研究过,而且还学过古生物学,就向他请教。潘先生说,当年他是从报上知道这件事的,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末期,条件很差,很艰苦,找不到村料进行深一步了解。他的发现,的确是生物界一件大事,它成了活化石,等于是死而复生。有了这棵400岁的老爷爷,进一步证明第四纪冰川期在各大洲的不同情况,欧洲美洲是大陆冰川,冰川到临时是整大块地覆盖大地,许多动植物就此绝灭了,而在中国,是高山冰川,是一种间断性质的高山冰川,许多山岭高高低低排列成堆,像川鄂这一带的大巴山脉,就是这个情况,冰川来临时,植物还可以在冰块到达不了的山林间生长,等到冰川消退,它们又可以向四周发展生长,所以我国山野保存着不少,古代植物,很珍贵,像刚才谈到的珙桐,花朵开放时,像成千上万只白鸽,在风力的抚摸下,振翅飞动,可惜现在是冬天,否则,在没途我们是有机会欣赏到的,它是双子叶植物落叶乔木一种名贵的观赏植物,分在川贵鄂三省边境和云南北部,为中国特产。你们知道吗?它是珍贵树种,也是经历过大磨难的,把话拉回来,水杉,植物分类上属于杉料,水杉属。所以它的性质和杉树类大部分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性,它是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和其他杉树样,剥下来是成片长条形的,树叶估计也和其他杉属大体相似,像羽毛样的排列,但大小软硬可能不同,它会长得直长得快,适宜在鄂西、川、贵、长江以南这一带潮湿温暖的环境下生长。记得书本上说到,这一属可以长到35米左右,活到600岁。它生长直、纤维长,油脂少,适宜做建筑、木船的材料也好造纸,有一种主要生长在台湾中部的台湾杉,最高可以长到60米,可以算是最高的树种之一。台湾的阿里木风景区有一株神木,1900年,在那里发现一株巨大的红桧,它高52米多,地面树干直径有18米多,要12个人合抱。经专家鉴定,树龄已达三千多年,是世界上罕见的珍树,被人们呼为“神木”。
老人们还提到,抗日战争前,也就是1937年前,有一个美国人来过利川,不知道他来干什么。接着谈了天子殿,土家人爱唱山歌,有五句有四句的。
我觉得大水杉很珍贵,还没有见到报纸刊物上发表过,想去一趟,拍张照片,我将这个想法向文教科提出后,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说,不行,不行,太难,太难……文教科同志说,我们这大山区,公路最近才修到县,再走就没有了,大水杉在县城东北七八十里,只有土路、山路那里算是南坪区的,森林山区人烟少,山民叫他“磨刀”或是“谋道”,县图上还没有标名。按你的脚力,走山路得一天或者一天多,来去得花三天。山里树多光暗,不好照像,这个老爷爷树,国内都有人来参观,县里已经计划修公路。潘老感兴趣的清江源头,也是土路,山区,不好走。清江从西向东流,流到利川西门绕着向南流,从南门外流过,又绕向东门,后再向东流前行,等于从三面包围利川,向利川打个招呼后再走的,往前水流经过一个山峡后,就流入落水洞,在地面上消失了。清江在这里进入地下变成阴河,伏流,从另一头的黑洞冲出地面。继续向东,流向恩施。你们要去那里洲览,比较方便在城东7公里处就是落水洞,它在大毛坡岭的西南山麓,风景不错,我们答应考虑。
《利川报》好几位编辑、记者也参加了我们在楼上举行的座谈会,报社摄影记者李兆普没有闪光设备,借我的闪光灯拍了一张,我带的是一次的镁箱闪光灯泡,国产的,每个约有拳头大,不便我带,所以我见他那张拍得情绪不错,就没有主动多给。10时半会结束后,李又请老杨和我到楼下报社编辑部座谈。主编柯享元等同志非常热情,准备了本地茶点和一瓶甜酒。会上谈得很热烈,提出如何采访和写稿,由老杨作答,又提到通联工作问题等。他们对拍摄的作品用作封面,由电影演员白杨饰的祥林嫂(电影《祝福》鲁迅著)照片很感兴趣,认为拍得好,把她翻制成黑白照片,准备县里放映电影《祝福》时在报上发表,有近20人从报社洗放了这张照片,有订了《新观察》的,还把这张封面拆来钉在床头上。
报社冯玉树同志对我刊提出意见,说最近刊物内容退步,文章一般,小品文也差劲,希望改进。我答应回去向主编反映。我向他们组稿,希望写些利川的有特色的人和物,譬如水杉、毛坝漆、药材黄连等。又如“编辑的快乐和苦恼”写得生动,具体就好。
欢谈到深夜一时方散。
李光普,湖南衡阳人,1950的入湖北革大,毕业后于1952年分配到利川。
利川县名有重复的,初来乍到的人搞不清,如:公路经过的第11区是茅坝区,而8区(文斗区),还有个毛坝乡,4区(柏杨坝)又有一个毛坝乡。7区8区都有见天坝。川鄂一带,坝子是平原,平地的意思,水杉是生长在山地、森林里的,至少现在还没有移植到平坝,可是在5区(汪营镇即汪家营)却出了个地名“水杉坝”,不知与水杉有关否?利川县治在城关镇,原名都亭镇,古时是否有都亭县,待查,龙池(县最北处);4区(柏杨坝)无;5区汪家营,龙门、龙桥,龙舞,龙凤,龙洞沟,龙水,双龙;6区(建南)龙眼,7区(龙门区)龙门区,龙合,龙山,龙驹,龙塘;8区(文斗)龙口,文龙;9区(忠路镇)龙桥、龙嘴河、狮龙;10区(马前坝)龙台;11区(茅坝)青龙,迥龙。可进行研究。
责任编辑
标签
旧站数据
0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quo..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
旧站数据
专题专栏
更多>
湘西画卷
恩施建州四十周年
云享多彩中华
旅游促进民族交流交往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参与互动
http://www.sina.com.cn/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随潘光旦师川鄂土家行日记(三)
时间:2020-03-20 15:28:53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张祖道 信息来源:土家族研究
一九五七年元月十一日 星期五 恩施—利川 小雨
8时起,早饭后,冒雨到汽车站拍司机刘进陶。湖北省交通部门实行司机安全行车嘉奖制度,我们在错车时经常看见对面的大货车车头前挂着“安全行驶5万公里”,“10万公里”的搪瓷奖牌。引起我的注意。我到恩施后,就请交通部门介绍了一位模范司机。就是昨晚交谈的刘进陶同志,时间不多,阴雨天也拍了几张他和卡车在一起的照片。
我们来到恩施,是湖北省的第一站,潘先生加上我们,进入了湖北境内就是湖北的客人,由湖北省负责招待我们。朱家煊同志是湖北省民政厅派来接待我们的干部,在四川境内,他同我们一样,也是客人,可是现在回到湖北,他就恢复为招待员了。他跑内时跑外的忙着。早上,他和我们一起,先送小申,小申已经完成接送任务,今天要开车回四川了。
今后我们在鄂西南各县的调查、访问、就由恩施专署派车,派的就是昨天送我上街的那辆吉普型车,司机同志叫李思谦,28岁,本省巴东县人,他的家仍在巴东,有妻子和三个小孩。已有十多年驾驶经验。一辆英国制越野型车,比美国的小吉普略大,机械结构、越野性能可能近似,但已经不是吉普那种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打扮,全身钢板拼装,车身、车挡、坐椅都是冷冰冰的钢板铁板,平时不支布篷,驾驶舱前的挡风玻璃老是平躺在引擎盖上,像头野牛横冲直撞的往前猛奔。它已经脱下战袍。露出清丽倜傥的姿态,车身浅灰,车厢顶盖都是铝金属制品,轻而结实,前面驾驶舱可以坐三个人,后厢有四个坐位,都是沙发。比较宽敞,上身和头部都可以伸直,挤一挤可以多坐二人,变成六个。从车后开门,在后面上下,比较方便。前后轴四个轮子可以一起传动,上坡的力度就大多了,也不怕路面坑坑洼洼,一碾而过车型、车门把手等小件设计也都轻便合用,不重美观,顶篷是双层的,中间留有空间,可以减轻夏天阳光暴晒的热度,车子才跑三千多公里,是辆新车。车的牌子叫“陆地漫游者”(Land Rover)这种车型叫“旅行车” (titian wagon,stafion是个名词,原意为站、台、局、所驻地、电台、Wayon是个名词,意为运货马车、运货车、小客车等、二字联用,指旅行车)。
恩施专置派民政科樊秋平同志陪我们一起下去调查。我原先还发愁车小坐不下五个人。现在好了,有这辆新车送我们,连司机一起可坐七个人。
樊秋平同志是安徽毫县人,曾在中原大学学习,1953年分配到鄂西山区来修恩施至利川的公路,公路完成后留在利川县工作,再后来调到专署民政科的。10时余出发,前往专署下属的利川县,离开恩施县治所在的施南镇向西南方向的山区行去。
恩施县在汉朝是巫县的地,三国时吴国置沙渠县,隋名清江县并入施州。明朝置施州卫,清朝改设恩施县后是湖北施南府治,在北周时,这里称施州,明叫施州卫,民国时废除施南府,一直沿用清朝的恩施县名。倒过来将恩施县府所在地叫做施南镇。恩施是鄂西山地中的要城和经济中心,山区的土特产多集中于此输出。恩施专区下属,以恩施城最大。二等县以利川和来凤次大。以下就宣恩、咸丰、建始、鹤峰、巴东诸县。
恩施到利川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国地图上还没有挂号登记。新修的道路比来时的川鄂公路平坦得多,也宽一些,可以并行三辆汽车,只是路边还出现一些坑洼,及有在修好后经不保养。山路仍多,汽车老得上上下下的爬坡。我们是冒着小雨和寒气上路的,有些地段翻起泥浆,说明新修道路还不坚实。出西城不远公路旁有一条伴行的溪流奔走湍急,像是要和来往车辆比快慢,路旁堆满了大块的方方正正的黑色石头,县里可能有大动作。老樊说,这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出水洞,流出的水形成溪流水量很大,长年不断,落差也大,所以准备在洞口。修建一个水电站,建成后听说能发电700千瓦。这条从地下阴河里流出的溪水,向北行20里后汇入清江。清江全长800里,一路下行,沿途就是众多的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支流养大养壮的,住在清江流域的七个县的土家族、苗、汉族等人民又是靠清江水养大养壮的。有人说清江源头的水在利川奔流了一段路程后,跌入一个落水洞里消失了,可能它是从现在这个出水洞里流出来重见天日的。我们在车上分析后认为不大可能,第一,清江水后来在利川还是露出来在地面上流动,并且进入恩施境内一共行了百多二百里,要说它有部分水流分入别一条阴河;指向恩施方面,但伏流是很难绵延一二百里的,地下喀斯特溶洞再多,也很难相互贯通得这么顺畅的。清江的出水洞应该在利川县内。
我们在离恩施城15里的地方,有一个龙洞,说是冬天洞里有一个瀑布洞,流水从几丈高的斜坡上奔腾跳跃而下,很好看,是一处名胜,可惜我们要赶路,没有时间去参观,虽然恩施到利川,只须97公里,晴天行车,快速轻松,百把公里山路,两三个小时足够,可是今天下雨路滑,而且越来越冷,就不一样了。
中午12点20分,来到利川县界,地名清水洞,据说这一带山脉就是都亭山高山湖畔,有巴国大将军巴蔓子的墓。入境不远,就是见天坝,是个大平坝子,汽车前行一里多就是镇上。我们进入利川县境后,公路两旁的村镇不多,车辆的右边即北边是马鬃岭,我们沿着山麓一直向西行,左边即南边是第十一区茅坝(地图上为毛坝,县人习作茅坝)的田园,通过清水乡,再过虱子岩,苦茶园后,就没有什么村镇了。马鬃岭山脉的北边是二区团堡镇,山岭把二区和公路隔断,山南因为新修了公路,森林里的木料可以用汽车运输到县外出售,增加收入,沿途看到公路两旁堆满了截成一定长度的木料,都刹去了树皮,长长的整根圆木,还无法运走。雨雾越来越浓,山上也都布满了雾,汽车常常是在雨雾中穿行,行驶得很慢,我也为这些雨雾所累,拍不成这个木料场,只好先踩好点,选择好角度,画面,等明天回程天气转好时再行拍摄。
下午一点,大概走了七八十里,不到一半的路程,来到八望坡,从这里就进入灰子岩,意思是这里为风化石多的山岭,树少岩石多,而且经常塌垮,过了此处就要翻越马鬃岭,和它告别了。从这里开始,汽车一直往上弯曲爬坡,一直爬上有1600多米高的岭顶,到了这里,四处望,山上不长树木庄稼,只是一片一片的茅草,披头散发,像马鬃一样,这就是它的岭名的由来。利川十一区茅坝的地理形势非常有特色,它的整个地区完全被大山四面包围得严严实实,它的东边有山岭和恩施隔开,只有这条公路是进出口子,茅坝区公所离这个口子很近,有条小河也从这里向南流去;西边是大麻山,没有进出口子,北面马鬃岭,也只有公路这一个进出口。从半空中向下看,它就像一个足球场、四面被高高的看台围住。这样的村镇,全国少有。
走出马鬃岭,进入一区城关区,地势比较平缓,过了汉庙乡,圆宝乡和清江支流,再向北跨过清江进入教场坝,眼前就是利川了。行97公里于下午二时到达。县城在一个大平坝子中,海拔约六七百米。
晚饭后,上街逛逛,山区森林多,木料好,我们先去看这儿出名的楠木箱子,我们到木业秤合作社,生产木器家具,桌椅柜箱都有,我们先看著名的楠木嵌花木箱,社里正好完成了一个,已经上了漆,木箱外形朴实端正,四四方方,尖角,从我们城里人眼光来看,嵌的花不好看,花样不好,显得俗气,而且嵌得太多太满,箱盖箱面四面都有,而且花形很大,嵌上二三朵就把箱面涨满了,只有箱盖上嵌的边线很俏美。一个二尺二的木箱,台价七元五角,真便宜。嵌花是个细工活;先将花样描在水扬木上,用钢丝线锯锯下来,再将箱板按照花样挖个凹形,然后将花样嵌上,用牛皮胶粘固,有两个青年工人在嵌花,二人用硬质木捶一下一下敲打花样,费力费时,嵌得多反而不好看,不如少做几朵,反而好看些。还可以做些没花的素色楠木箱子,不漆不花,还他本来面目,会有另一批人买的,现在做的花箱,只适合农村使用。我和老杨都想买一个,就要本色的光板楠木箱。做成箱子太笨重,不好带,跟师傅他们商量,箱子全部做成后,再拆散成板子给我们,就好带了。结果,果然拼了两个。合作社还没有卖过光板箱子,会计算了好一阵,木料是5分钱一斤,一个箱子顶费20多斤,合一元一角,连工带料,合计4.5元一个。又定做4个装3×5英寸卡片的小木盒,每个8斤料,合1.66元一个。给我们用最好的水波纹楠木做。师傅们叫影木,拿回北京,行家说叫“金丝楠”。我将志杨和我的两个木箱板送到东四隆福寺倩细木工拼装,这是红木类高级木料,拼装困难时,要收工本旨10元一个,比箱子本身贵了一倍。
师傅说,嵌花楠木箱曾送苏联展出。跟师傅们请教,方知道做个箱子也很有学问,很有讲究,做好箱子主要得选用好木料,这带山区出楠木,他们选用的是百年以上的陈木,其中有的还是人家拆房子下来的老年房梁。这样的木料才有香味,才能透出好看的褐绿色。若是只有新木料可用时,须要经过一些工序才能使用。第一步,要把拆斫下的楠木,去除枝杈后,连树皮一起,将树根树木浸泡在深潭里,应是流动的后水,泡上二三年三四年后捞上来,高高架在走廊上,不能晒太阳,让它自然的阴干,要花三四年让它干透,制成的木板和成品,才不会变形,开裂,十年几十年都一成不变,十分珍贵。
归来时,在街上走走,街道比较宽,相当长,来往买卖的人很多,相当热闹。
晚上邀请“土家”老人和县干部开座谈会,县委书记和县长到专区,省里开会去了组织刘部长陪潘先生聊了几句,也告退了,去开另一个会。由文化科长、文化馆长和白景鑫,谭亭向二位老先生一起谈,谈得不好。(惜记录卡片遗失。)
谈话大要内容有:
1、土家方面,本县有八大姓,八乡水之说;风俗禁止用白布缠头。
2、四区柏杨镇(即柏杨坝)。过山就是四川,在山麓有梅子,梅子水地名,潘先生说,那是土家语“别兹”的音转。
3、忠路土司,古书上说,地点在利川县西南三十里。明朝在那里设安抚司,清初才改设忠路土司,后取消。改设县丞和守备。老人们谈到土司时,又扯到夜郎国说要把他们弄清楚,是否因为古书上说,唐初有三个夜郎,一个在贵州桐梓县东二十里;一个在贵州西界,还有一个在业州,在今湖南沅州,又说业州在湖北建始县。是否因为提到湖北建始,要辨明一下,夜郎国汉初即有,公元前28年—25年,为西汉灭掉。今利川西南第九区区公所所在地就叫忠路镇,该区范围南边与本省咸丰县接境,清朝年间,那儿就是忠路土司的府治吧。
4、清江发源地,800里清江养育着巴人和土家人。它的发源地就在利川,老人们说,在利川县西边五区汪营镇(即汪家营)龙凤乡,也是山区,清江源头就在那儿的龙洞沟。县干部说,本县西边有大巴山山脉,有一部分以山岭与四川石柱、万县、云阳、奉节为界,这条大巴山分支或余脉从我县西边的南端一直往北绵延不断,延伸到东北边的七区龙门的北边,作为省界,清江发源处那一段,叫都亭山,山上有湖,巴蔓子就葬在这一带。看来,今日上午在路上听人讲当地有都亭山,巴蔓子苍,是错的,应该在这儿。自东向西,横亘在利川二区,十一区之间的马鬃岭,也是属于大巴山脉的。老人们还记得,贺龙元帅曾经攻打并驻扎过汪营镇,还谈了几个有趣的小故事。
5、坝漆,我们说,在四川的时候就听到这儿的生漆好,川东南、湘西北、鄂西南部都是一样的大山区,都出产生漆,桐油、茶油和茶叶,为什么你们这里的坝漆特别好,而且畅销到海外,老人们说,主要是这里的气候温和,冬不冷,夏不热,雨水均匀、充沛,土壤适合漆树的胃口。这一切条件凑在一起,才使得毛坝山上出产的生漆达到高质量,简单说,坝漆的浓厚细腻,含水份少,干燥起来快,抓木力强,涂在木器上,鲜明光亮。坝漆防腐,耐酸碱,耐高温,而且有一种独特的芳香。有钱人家事先准备的棺木,指名要用坝漆刷,一年刷一次,人不死就接着刷,有刷上七八层十几层的,说是入土后,有了好漆,不怕水泡,虫蚁咬。我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穷学生,又逃难又求学,老嫌力气小,背不动行李,有人出主意,说地质工作者长年在野外工作,风霜雨雪,天天背着行李到处是家。他们有三件宝物,一是挡风雨的斗笠,是用细篾丝夹松针编成的,只有两重,很结实,比草帽强,草帽又大又重,被雨水一浇吸了水就更重了,而且雨淋后就发黄变脆。二是用桐油制的油布包行李,多大的雨不怕,睡觉时把它垫在地上防潮,三是用细薄竹篾编织的竹席,又薄又轻,还可以折叠成好几层不坏,不留折痕,大家教学得不错,潘先生说,我是常出门的,我也应该备齐一套,就是不出门,这三件都是好东西,小巧的斗笠可以挂在墙上装饰门庭,席子夏天有用,只是竹席太凉,北京最热也就三五天,使用率不高。我笑着说,你要买了这三件,那您就是七宝护身了。潘先生从嘴里拿开烟斗,忙问我,哪里有四宝了,你说说看。
我说,一,你身上那件黄黑色的皮夹克,穿了几十年,还没有换掉,说明它还好好的,没有坏,这不是宝贝吗?二,那只黄色公文皮包,天天拎进拎出,都变色脱皮了,每天把讲义文稿、书籍都装得鼓鼓的张着嘴。这又是一宝。三,你的烟斗,天天吞云吐雾,也该是几十年的文物级“家宝”。四,你的双拐,记得你曾经对我说过,多年前伤病好后,装用过义足,可是每天安装很是麻烦,装得不合适,或者行走太久,会疼和磨破皮肤,后来索性抛弃义足,改用双拐,比较方便,这一对拐是国外友人赠给我的,非常合用,就一直用这一副。潘先生听后哈哈大笑,笑完后说,你这些不算创造,比你高好多好多班的同学就几次在系联欢会上开我的玩笑,说这是老太婆的被子,盖有年矣,屋里的人听了,又一次哈哈大笑。
我对潘先生的趣谈,是想说明他不仅治学严谨,学富五车,教学认真,正直热情,而且一直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衣着简单,饮食一般,家庭日用物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不求铺张奢华,物尽其用,不轻易抛弃旧信封可以翻过来再用,所入工资,作为一家七口的开支和一笔为数不小的四个女儿的学杂费用。余剩的钱就全部送进书店,换回自己教学上、研究上需要的书籍。生活就是这么简单而丰富。
我再前面提出的斗笠,竹席,油布,是我听到座谈时大家提到利川丰富多彩的土特产品,生漆、桐油、木材、竹林等等。现在,公路修了,它们可以运向山外,全国,有美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就反映这些高级的原料,单纯的当做原料生漆,原始桐油,以低廉的价格卖掉了,能不能像嵌花木箱,竹席,竹篾斗笠那们,进行加工,哪怕是简单的加工也可以提高价格,增加收入,赚了钱,就有资本购买机器进行较高较复杂的加工,为全县全山区赚更多的钱。
聊到这里,我又对会上说,你们知道吗?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很猖狂,往常飞到内地来轰炸,扫射,我们的飞机就飞上天和它们战斗,那是跟步兵肉搏一样,是面对面的拼钉,要刺刀见红的,所以,战斗机也和步兵一样,上阵时既要全副武装,又要浑身收拾利索,动作灵便快速。才能打败敌人,把它们从空中击落到十八层地狱,因上,飞机工程师们以对飞机进行改进再改进,于是就用上了你们生产的东西做零件,还真起了作用。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大家瞪着眼睛摇头,我接着说,飞机上天要烧航空汽油,飞得远油就要装得多,一多就重,就飞不快,而对于战斗机来说,速度就是胜利,就是生命。于是工程师想出解决的办法,在飞机的两翼上加挂副油箱,起飞和巡逻搜索敌机时,先使用副油箱的汽油,如果发现敌机,马上一按按钮,抛掉副油箱,机身一轻,快速冲上去迎头痛击。过去都是用金属桶,又重又贵,抛掉了也可惜,于是发明用竹篾编副油箱,外面搽上桐油或光油,或再刷漆,就是又轻又结实又便宜的战斗工具了。我们家乡生产的农林牧产品,动动脑筋,能够制作出许多适合社会主义需要的物品。大家点头,热烈讨论起来。
特产中大家又提到珙桐和世界上最古老的罕见的孑遗植物水杉。这是世界级名贵植物,县干部大都知道,告诉我们水杉在亿万前新生纪中期繁茂昌盛,广泛分布在欧、亚、美洲2500万年前第四纪特大冰川期,和恐龙一样绝灭了,只能在化石上寻找它,一直到1941年,被一位学者在利川县东北方的大森林里发现了一株特大水杉,1945年,我国植物分类学家胡 教授和林林木学家郑万均教授,对水杉进行正式鉴定命名,并把这株在利川谋道发现水彩称为“古老世界爷”,并且成立了“中国水杉保存委员会”。这株世界仅存的水杉总有400 年的树龄,树高约为35米,胸围3.5米,枝叶繁茂活得很好。我们知道,这是水杉后,后来又有人发现一些,也是大树,但没有见过比这更大或同样大的。
潘先生学过生物,进行深入研究过,而且还学过古生物学,就向他请教。潘先生说,当年他是从报上知道这件事的,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末期,条件很差,很艰苦,找不到村料进行深一步了解。他的发现,的确是生物界一件大事,它成了活化石,等于是死而复生。有了这棵400岁的老爷爷,进一步证明第四纪冰川期在各大洲的不同情况,欧洲美洲是大陆冰川,冰川到临时是整大块地覆盖大地,许多动植物就此绝灭了,而在中国,是高山冰川,是一种间断性质的高山冰川,许多山岭高高低低排列成堆,像川鄂这一带的大巴山脉,就是这个情况,冰川来临时,植物还可以在冰块到达不了的山林间生长,等到冰川消退,它们又可以向四周发展生长,所以我国山野保存着不少,古代植物,很珍贵,像刚才谈到的珙桐,花朵开放时,像成千上万只白鸽,在风力的抚摸下,振翅飞动,可惜现在是冬天,否则,在没途我们是有机会欣赏到的,它是双子叶植物落叶乔木一种名贵的观赏植物,分在川贵鄂三省边境和云南北部,为中国特产。你们知道吗?它是珍贵树种,也是经历过大磨难的,把话拉回来,水杉,植物分类上属于杉料,水杉属。所以它的性质和杉树类大部分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性,它是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和其他杉树样,剥下来是成片长条形的,树叶估计也和其他杉属大体相似,像羽毛样的排列,但大小软硬可能不同,它会长得直长得快,适宜在鄂西、川、贵、长江以南这一带潮湿温暖的环境下生长。记得书本上说到,这一属可以长到35米左右,活到600岁。它生长直、纤维长,油脂少,适宜做建筑、木船的材料也好造纸,有一种主要生长在台湾中部的台湾杉,最高可以长到60米,可以算是最高的树种之一。台湾的阿里木风景区有一株神木,1900年,在那里发现一株巨大的红桧,它高52米多,地面树干直径有18米多,要12个人合抱。经专家鉴定,树龄已达三千多年,是世界上罕见的珍树,被人们呼为“神木”。
老人们还提到,抗日战争前,也就是1937年前,有一个美国人来过利川,不知道他来干什么。接着谈了天子殿,土家人爱唱山歌,有五句有四句的。
我觉得大水杉很珍贵,还没有见到报纸刊物上发表过,想去一趟,拍张照片,我将这个想法向文教科提出后,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说,不行,不行,太难,太难……文教科同志说,我们这大山区,公路最近才修到县,再走就没有了,大水杉在县城东北七八十里,只有土路、山路那里算是南坪区的,森林山区人烟少,山民叫他“磨刀”或是“谋道”,县图上还没有标名。按你的脚力,走山路得一天或者一天多,来去得花三天。山里树多光暗,不好照像,这个老爷爷树,国内都有人来参观,县里已经计划修公路。潘老感兴趣的清江源头,也是土路,山区,不好走。清江从西向东流,流到利川西门绕着向南流,从南门外流过,又绕向东门,后再向东流前行,等于从三面包围利川,向利川打个招呼后再走的,往前水流经过一个山峡后,就流入落水洞,在地面上消失了。清江在这里进入地下变成阴河,伏流,从另一头的黑洞冲出地面。继续向东,流向恩施。你们要去那里洲览,比较方便在城东7公里处就是落水洞,它在大毛坡岭的西南山麓,风景不错,我们答应考虑。
《利川报》好几位编辑、记者也参加了我们在楼上举行的座谈会,报社摄影记者李兆普没有闪光设备,借我的闪光灯拍了一张,我带的是一次的镁箱闪光灯泡,国产的,每个约有拳头大,不便我带,所以我见他那张拍得情绪不错,就没有主动多给。10时半会结束后,李又请老杨和我到楼下报社编辑部座谈。主编柯享元等同志非常热情,准备了本地茶点和一瓶甜酒。会上谈得很热烈,提出如何采访和写稿,由老杨作答,又提到通联工作问题等。他们对拍摄的作品用作封面,由电影演员白杨饰的祥林嫂(电影《祝福》鲁迅著)照片很感兴趣,认为拍得好,把她翻制成黑白照片,准备县里放映电影《祝福》时在报上发表,有近20人从报社洗放了这张照片,有订了《新观察》的,还把这张封面拆来钉在床头上。
报社冯玉树同志对我刊提出意见,说最近刊物内容退步,文章一般,小品文也差劲,希望改进。我答应回去向主编反映。我向他们组稿,希望写些利川的有特色的人和物,譬如水杉、毛坝漆、药材黄连等。又如“编辑的快乐和苦恼”写得生动,具体就好。
欢谈到深夜一时方散。
李光普,湖南衡阳人,1950的入湖北革大,毕业后于1952年分配到利川。
利川县名有重复的,初来乍到的人搞不清,如:公路经过的第11区是茅坝区,而8区(文斗区),还有个毛坝乡,4区(柏杨坝)又有一个毛坝乡。7区8区都有见天坝。川鄂一带,坝子是平原,平地的意思,水杉是生长在山地、森林里的,至少现在还没有移植到平坝,可是在5区(汪营镇即汪家营)却出了个地名“水杉坝”,不知与水杉有关否?利川县治在城关镇,原名都亭镇,古时是否有都亭县,待查,龙池(县最北处);4区(柏杨坝)无;5区汪家营,龙门、龙桥,龙舞,龙凤,龙洞沟,龙水,双龙;6区(建南)龙眼,7区(龙门区)龙门区,龙合,龙山,龙驹,龙塘;8区(文斗)龙口,文龙;9区(忠路镇)龙桥、龙嘴河、狮龙;10区(马前坝)龙台;11区(茅坝)青龙,迥龙。可进行研究。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听证会
专题专栏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