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旧站数据

梯玛印象

时间:2020-03-20 15:28:53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陈心林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土家族的民间宗教职业者土家语称为“梯玛”,汉语方言称为“土老师”。梯玛的含义说法不一,土家族知名学者、土家语研究专家叶德书先生认为,梯玛意为“敬神的人”,此种观点为多数人所认同。土老师是相对于客老师、苗老师而言的,“客”指汉族,“苗”指苗族;土家族梯玛信仰的保存范围与现今土家语北部方言的保存范围大体一致,即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地沿酉水的地带,这一区域既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土家族、苗族、汉族文化长期交汇融合的地带,表现在民间信仰上,也是土、客、苗共存互渗。民众多认为客老师较土老师和苗老师厉害,但土家族认同土老师,苗族则认同苗老师;土家族有语言而无文字,汉族和苗族则既有语言也有文字,相应地是,土老师没有经书,是“口传心授,肚内开花”,客老师经书最全最多,苗老师经书较少,当地俗话说“客老师一本经,苗老师半本经,土老师卵光经”。同时,土家族人还认为土老师“百喊百应,百叫百灵”。

   梯玛信仰是土家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民间宗教职业者,梯玛起着沟通神、鬼与人的作用,可以为民众力所不及的事情和不可预料的领域提供一种处理的办法和解释;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者,梯玛通过其法事活动和“神药两解”的治疗活动,使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如土家语、信仰系统、传说、民族的起源与迁徙等代代相传;并通过求雨、祭祀等活动直接主持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层面。对于梯玛信仰在土家族文化中的地位,学术界一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以前,土老师的社会活动面相当广泛。……总之,在生产、生活、宗教、文娱等多方面的活动,无不由土老师执掌或指引。”“梯玛是人神合一的统一体,它既是神的代言人,能够对人转达神的旨意;又是人的代言人,能够面神表达人的祈求,……因而,梯玛在土家族人的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土家族聚居在今湘、鄂、渝、黔边区,北依长江流域,东靠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又是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的联系通道,所谓“自巴蜀而瞰荆楚者,恒以此为出奇之道”,这种地理位置使土家族文化很早就便利地获得了与汉文化交流的机会。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更为便利。因此,汉文化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时至今日,土家族很多的传统文化在民间已看不到了。但梯玛还在土家族民间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既有年届八十、度职已六十余年的老梯玛,也有近年才度职的青壮年梯玛;有关他们的种种故事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诸如上刀梯、下油锅、端铧口、赶尸走路、竹篓背水、呼风唤雨等等。

    2000年5月到9月,我为了完成申请硕士学位的论文,以“土家族村落信仰民俗”为选题在湘西进行了约60天的田野调查,调查点是湖南省龙山县凤溪乡拉西峒村,以后又顺便做了两次短暂的回访,对该村尚氏梯玛坛门作了详尽的调查。此前对于梯玛信仰,只限于从文献上的了解,而这次,我对梯玛的法事活动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作了符合人类学原则的观察与参与,在经历了最初的“文化震动”和“期待视野冲突”之后,对于梯玛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渐渐清晰的印象。

    尚氏梯玛在地方上声望很高,不仅在民间很活跃,还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1983年,尚天顺梯玛作为掌堂师参加了龙山县“一节一会”(摆手节和商贸洽谈会)的表演。1999年,尚心文梯玛、尚天浩梯玛应邀参加了湖北民族学院举办的土家学研讨会的民俗表演。中央、省、州、县等各级文化部门及土家族知名学者叶德书、田荆贵均对尚氏梯玛作了详细调研。

    我生长在江汉平原,此前对于土家族乡村可说是所知极少。故而,当我一个人来到拉西峒村时,是十分新奇而又惶惑的,对于文本中“云里雾里”的梯玛更是如此了。入村之后,村民的淳朴、拙讷让我的心宽了不少,但直到一个星期之后,我才和重庆市黔江区民委民族研究所彭林绪先生一道去访问村中的尚氏梯玛。

    拉西峒坐落在海拔六百多米的一个长坳里,寨子以村中水塘及顺沿开来的小径为界分为两部分,尚氏梯玛的家处于上半部分,地势高而四周平整,收拾得很好。房屋也是木结构,但还是半新,且板材很好,在村里是不多的好房子之一,大门四开,却没有人。我和彭老师径直走进堂屋,地面用水泥做得很平整,屋里放着风车、木桶、板凳等家具杂物,正墙上是神位,这些与村里其他人家一样;不同的是神位右下方靠墙摆着一张陈旧厚实的木桌,桌上供着一块青石板、一对约四五十公分的水牛角、一把长剑、两副竹卦及其他一些器具。彭老师大喊了几声,才出来一个约摸五六十岁的男子,这便是尚氏梯玛坛门现在的掌坛师尚心文。他倒是很爽快,主动说早知道我们来了,是来扶贫的。当我们说明了来意后,他又说已有许多人采访过他父亲,例如叶德书。也许真是久经此事,尚心文很能配合我们的工作,为我们介绍了供在墙角的方桌——坛门上的器物,如祖师堂牌、司刀、八宝铜铃等,还主动拿出三副圣像,一一供我们拍照。尚心文叮嘱我们说,法器未经梯玛允许,外人不能乱动,否则会出问题,如肚子疼。在尚心文家高大、昏黑的木结构房子里,我本就觉得似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一听他这么说,更是赶快收束思维、毕恭毕敬了。当我们要求他介绍有关梯玛信仰的内容时,他说:“我不行,让我父亲讲,他最在行。”说着,走进堂屋后面的厢房里。我们在外面听见一阵含混的对话,尚心文便把他的父亲扶了出来,这便是在地方上素享盛名的尚天顺梯玛。尚天顺已八十七岁了,原本精神尚好,但去年到在延安工作的儿子家玩,在地板上摔了一跤,左小腿骨折,回来后,便只能卧床休息,精神也大不如前了。由于老人讲话夹杂着土家语,加之含混不清,同他交谈很困难。但沉默了一阵子,老人突然很清晰地问我们:“你们是文化馆里的吧?是坐黄包车来的吧?又问我一个月工资有没有四百元钱。看来老梯玛也习惯同我们这些“外来人”打交道了。尚天顺延安之行是第一次走出山区,他反复感叹到,外面的人真肥(胖)呀!把外面看一下,我们这地方不是个住处。尚天顺梯玛见面的一番自我独白让我很愕然,但随着以后多次的接触,我也明白这才是生活中的尚天顺,他首先是一个老态龙钟的土家族老人,而不是“文本”中记述的梯玛。我也不由地感叹,研究者的记述,该省却了多少生活的图景呀!当我们要求给尚心文拍照时,他说,等一等,一会儿,他便头戴凤冠、身穿法衣、手执八宝铜铃摆好了架式。出得门来,站在阳光下,除了有一点眩晕外,心中的神秘、敬畏也稍稍退去了一些。

    在调查过程中,我有机会亲历了尚氏梯玛的两次法事活动,更使我消除了不少对梯玛的神秘感。 2000年5月18日,村民向世佳因头晕、乏力,请尚心文梯玛来                                                                    打解结,“解结”是由梯玛主持的小型法事,目的是驱邪赶鬼。其中有一处须捉一只蜘蛛,代表病人的魂。尚心文完成相关法事后,便让人在堂屋里找蜘蛛,按道理,肯定有蜘蛛来的,但却没有找到。向世佳说可能因为放纸的板凳年代不久,并要求尚心文重搞一次。尚心文说肯定会有蜘蛛来的,再搞也是这些。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找到蜘蛛,尚心文说:“人有三魂七魄,其他的虫也可以”。一会儿,村民彭顺柏找到一个叫不上名的小虫,尚梯玛说可以,也许它变成了别的东西。找的过程中,尚梯玛不断地调台,找好看的电视节目。

    2000年7月10日,村民向兴金家正在上初一的儿子向世耀感到“脚趴手软”,请尚心文梯玛打解结。其中有端铧口的法事活动,即梯玛用手拿着烧红的铁铧,以隔邪驱鬼;据说,有些梯玛为显本事,还可用嘴含铧口。但尚心文先用一张当地产的较厚的土纸,反复折叠,等铧口在火塘里面烧红后,尚梯玛用土纸包着铧口向堂屋走去,但没走两三步,尚一撒手,铧口掉到地上,主妇的表情立即难看起来,但并无言语。尚说铧口没有烧好,按规矩应是烧得越红越好。尚梯玛试图再次把铧口拿起来,谁知,刚一接触就烫得一闪,最后,还是用火钳夹了出去。这个事件使得我和其他人都半天不做声。

    几天以后,笔者对向世佳和向世耀进行了回访。37岁的向世佳说“效果还不错”,14岁的向世耀说“脚杆手杆不软了”。这些民间信仰的真实存在图景是很耐人寻味的,尽管尚心文梯玛的法事活动上演的并不完善,但直到今天,民间信仰的土壤并没有被政策、文明、技术、人口流动等现代化因素冲刷成不毛之地。

    尚氏梯玛坛门现在一共有三名梯玛。尚天顺1927年度职。1985年尚家为长孙田冲还梯玛愿,以保其平安成长,顺便给尚天顺的大儿子尚心文、胞弟尚天浩度了职。现在,尚天顺已是衰老不堪,且一腿抱残,老人谈起梯玛故事时仍然津津乐道,精神倍增。而尚心文、尚天浩坦承自己梯玛并没有精通,并说时代变了,这些也没有什么用处。事实上,虽然尚心文从父亲手里接过一整套梯玛法器,但对于它们的来历讲究却不甚明了,对于有些法器的用法很清楚,而且,他也不能用土家语演唱梯玛歌了。村民也普遍认为,尚老梯玛确实了得,而年轻一代的则不行。有些村民还称尚心文为“尚老歪才”。

    目前,尚氏梯玛的掌坛师是尚心文,他已年近花甲了,但一直没有带徒弟。两个儿子都要到外面打工,对此不感兴趣。尚心文告诉我,他想让长孙田冲学梯玛,这个小孩也似乎很喜欢跟爷爷四处跑,而且尚心文说,“也很聪明”,但田冲的父母却大加反对。

    现在看来,尚氏梯玛坛门已大不如昔。但村民还需要其存续,在拉西峒这样一个缺医少药和总是与贫困相伴随的文化后进的小山村,民众的“灵与肉”还需要这样一个熟悉的慰藉。村民们一边在龙山县和凤溪乡的扶贫干部的带领下摸索着摆脱贫困的道路,一边还要请尚氏梯玛治“脚趴手软”,求福驱邪。

   2002年年初,听说尚天顺梯玛去世了。在怀念这位老人的同时,我不由得迫切地想知道,田冲在干什么呢?
责任编辑
标签旧站数据    
0
旧站数据
参与互动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梯玛印象

时间:2020-03-20 15:28:53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陈心林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土家族的民间宗教职业者土家语称为“梯玛”,汉语方言称为“土老师”。梯玛的含义说法不一,土家族知名学者、土家语研究专家叶德书先生认为,梯玛意为“敬神的人”,此种观点为多数人所认同。土老师是相对于客老师、苗老师而言的,“客”指汉族,“苗”指苗族;土家族梯玛信仰的保存范围与现今土家语北部方言的保存范围大体一致,即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地沿酉水的地带,这一区域既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土家族、苗族、汉族文化长期交汇融合的地带,表现在民间信仰上,也是土、客、苗共存互渗。民众多认为客老师较土老师和苗老师厉害,但土家族认同土老师,苗族则认同苗老师;土家族有语言而无文字,汉族和苗族则既有语言也有文字,相应地是,土老师没有经书,是“口传心授,肚内开花”,客老师经书最全最多,苗老师经书较少,当地俗话说“客老师一本经,苗老师半本经,土老师卵光经”。同时,土家族人还认为土老师“百喊百应,百叫百灵”。

   梯玛信仰是土家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民间宗教职业者,梯玛起着沟通神、鬼与人的作用,可以为民众力所不及的事情和不可预料的领域提供一种处理的办法和解释;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者,梯玛通过其法事活动和“神药两解”的治疗活动,使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如土家语、信仰系统、传说、民族的起源与迁徙等代代相传;并通过求雨、祭祀等活动直接主持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层面。对于梯玛信仰在土家族文化中的地位,学术界一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以前,土老师的社会活动面相当广泛。……总之,在生产、生活、宗教、文娱等多方面的活动,无不由土老师执掌或指引。”“梯玛是人神合一的统一体,它既是神的代言人,能够对人转达神的旨意;又是人的代言人,能够面神表达人的祈求,……因而,梯玛在土家族人的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土家族聚居在今湘、鄂、渝、黔边区,北依长江流域,东靠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又是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的联系通道,所谓“自巴蜀而瞰荆楚者,恒以此为出奇之道”,这种地理位置使土家族文化很早就便利地获得了与汉文化交流的机会。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更为便利。因此,汉文化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时至今日,土家族很多的传统文化在民间已看不到了。但梯玛还在土家族民间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既有年届八十、度职已六十余年的老梯玛,也有近年才度职的青壮年梯玛;有关他们的种种故事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诸如上刀梯、下油锅、端铧口、赶尸走路、竹篓背水、呼风唤雨等等。

    2000年5月到9月,我为了完成申请硕士学位的论文,以“土家族村落信仰民俗”为选题在湘西进行了约60天的田野调查,调查点是湖南省龙山县凤溪乡拉西峒村,以后又顺便做了两次短暂的回访,对该村尚氏梯玛坛门作了详尽的调查。此前对于梯玛信仰,只限于从文献上的了解,而这次,我对梯玛的法事活动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作了符合人类学原则的观察与参与,在经历了最初的“文化震动”和“期待视野冲突”之后,对于梯玛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渐渐清晰的印象。

    尚氏梯玛在地方上声望很高,不仅在民间很活跃,还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1983年,尚天顺梯玛作为掌堂师参加了龙山县“一节一会”(摆手节和商贸洽谈会)的表演。1999年,尚心文梯玛、尚天浩梯玛应邀参加了湖北民族学院举办的土家学研讨会的民俗表演。中央、省、州、县等各级文化部门及土家族知名学者叶德书、田荆贵均对尚氏梯玛作了详细调研。

    我生长在江汉平原,此前对于土家族乡村可说是所知极少。故而,当我一个人来到拉西峒村时,是十分新奇而又惶惑的,对于文本中“云里雾里”的梯玛更是如此了。入村之后,村民的淳朴、拙讷让我的心宽了不少,但直到一个星期之后,我才和重庆市黔江区民委民族研究所彭林绪先生一道去访问村中的尚氏梯玛。

    拉西峒坐落在海拔六百多米的一个长坳里,寨子以村中水塘及顺沿开来的小径为界分为两部分,尚氏梯玛的家处于上半部分,地势高而四周平整,收拾得很好。房屋也是木结构,但还是半新,且板材很好,在村里是不多的好房子之一,大门四开,却没有人。我和彭老师径直走进堂屋,地面用水泥做得很平整,屋里放着风车、木桶、板凳等家具杂物,正墙上是神位,这些与村里其他人家一样;不同的是神位右下方靠墙摆着一张陈旧厚实的木桌,桌上供着一块青石板、一对约四五十公分的水牛角、一把长剑、两副竹卦及其他一些器具。彭老师大喊了几声,才出来一个约摸五六十岁的男子,这便是尚氏梯玛坛门现在的掌坛师尚心文。他倒是很爽快,主动说早知道我们来了,是来扶贫的。当我们说明了来意后,他又说已有许多人采访过他父亲,例如叶德书。也许真是久经此事,尚心文很能配合我们的工作,为我们介绍了供在墙角的方桌——坛门上的器物,如祖师堂牌、司刀、八宝铜铃等,还主动拿出三副圣像,一一供我们拍照。尚心文叮嘱我们说,法器未经梯玛允许,外人不能乱动,否则会出问题,如肚子疼。在尚心文家高大、昏黑的木结构房子里,我本就觉得似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一听他这么说,更是赶快收束思维、毕恭毕敬了。当我们要求他介绍有关梯玛信仰的内容时,他说:“我不行,让我父亲讲,他最在行。”说着,走进堂屋后面的厢房里。我们在外面听见一阵含混的对话,尚心文便把他的父亲扶了出来,这便是在地方上素享盛名的尚天顺梯玛。尚天顺已八十七岁了,原本精神尚好,但去年到在延安工作的儿子家玩,在地板上摔了一跤,左小腿骨折,回来后,便只能卧床休息,精神也大不如前了。由于老人讲话夹杂着土家语,加之含混不清,同他交谈很困难。但沉默了一阵子,老人突然很清晰地问我们:“你们是文化馆里的吧?是坐黄包车来的吧?又问我一个月工资有没有四百元钱。看来老梯玛也习惯同我们这些“外来人”打交道了。尚天顺延安之行是第一次走出山区,他反复感叹到,外面的人真肥(胖)呀!把外面看一下,我们这地方不是个住处。尚天顺梯玛见面的一番自我独白让我很愕然,但随着以后多次的接触,我也明白这才是生活中的尚天顺,他首先是一个老态龙钟的土家族老人,而不是“文本”中记述的梯玛。我也不由地感叹,研究者的记述,该省却了多少生活的图景呀!当我们要求给尚心文拍照时,他说,等一等,一会儿,他便头戴凤冠、身穿法衣、手执八宝铜铃摆好了架式。出得门来,站在阳光下,除了有一点眩晕外,心中的神秘、敬畏也稍稍退去了一些。

    在调查过程中,我有机会亲历了尚氏梯玛的两次法事活动,更使我消除了不少对梯玛的神秘感。 2000年5月18日,村民向世佳因头晕、乏力,请尚心文梯玛来                                                                    打解结,“解结”是由梯玛主持的小型法事,目的是驱邪赶鬼。其中有一处须捉一只蜘蛛,代表病人的魂。尚心文完成相关法事后,便让人在堂屋里找蜘蛛,按道理,肯定有蜘蛛来的,但却没有找到。向世佳说可能因为放纸的板凳年代不久,并要求尚心文重搞一次。尚心文说肯定会有蜘蛛来的,再搞也是这些。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找到蜘蛛,尚心文说:“人有三魂七魄,其他的虫也可以”。一会儿,村民彭顺柏找到一个叫不上名的小虫,尚梯玛说可以,也许它变成了别的东西。找的过程中,尚梯玛不断地调台,找好看的电视节目。

    2000年7月10日,村民向兴金家正在上初一的儿子向世耀感到“脚趴手软”,请尚心文梯玛打解结。其中有端铧口的法事活动,即梯玛用手拿着烧红的铁铧,以隔邪驱鬼;据说,有些梯玛为显本事,还可用嘴含铧口。但尚心文先用一张当地产的较厚的土纸,反复折叠,等铧口在火塘里面烧红后,尚梯玛用土纸包着铧口向堂屋走去,但没走两三步,尚一撒手,铧口掉到地上,主妇的表情立即难看起来,但并无言语。尚说铧口没有烧好,按规矩应是烧得越红越好。尚梯玛试图再次把铧口拿起来,谁知,刚一接触就烫得一闪,最后,还是用火钳夹了出去。这个事件使得我和其他人都半天不做声。

    几天以后,笔者对向世佳和向世耀进行了回访。37岁的向世佳说“效果还不错”,14岁的向世耀说“脚杆手杆不软了”。这些民间信仰的真实存在图景是很耐人寻味的,尽管尚心文梯玛的法事活动上演的并不完善,但直到今天,民间信仰的土壤并没有被政策、文明、技术、人口流动等现代化因素冲刷成不毛之地。

    尚氏梯玛坛门现在一共有三名梯玛。尚天顺1927年度职。1985年尚家为长孙田冲还梯玛愿,以保其平安成长,顺便给尚天顺的大儿子尚心文、胞弟尚天浩度了职。现在,尚天顺已是衰老不堪,且一腿抱残,老人谈起梯玛故事时仍然津津乐道,精神倍增。而尚心文、尚天浩坦承自己梯玛并没有精通,并说时代变了,这些也没有什么用处。事实上,虽然尚心文从父亲手里接过一整套梯玛法器,但对于它们的来历讲究却不甚明了,对于有些法器的用法很清楚,而且,他也不能用土家语演唱梯玛歌了。村民也普遍认为,尚老梯玛确实了得,而年轻一代的则不行。有些村民还称尚心文为“尚老歪才”。

    目前,尚氏梯玛的掌坛师是尚心文,他已年近花甲了,但一直没有带徒弟。两个儿子都要到外面打工,对此不感兴趣。尚心文告诉我,他想让长孙田冲学梯玛,这个小孩也似乎很喜欢跟爷爷四处跑,而且尚心文说,“也很聪明”,但田冲的父母却大加反对。

    现在看来,尚氏梯玛坛门已大不如昔。但村民还需要其存续,在拉西峒这样一个缺医少药和总是与贫困相伴随的文化后进的小山村,民众的“灵与肉”还需要这样一个熟悉的慰藉。村民们一边在龙山县和凤溪乡的扶贫干部的带领下摸索着摆脱贫困的道路,一边还要请尚氏梯玛治“脚趴手软”,求福驱邪。

   2002年年初,听说尚天顺梯玛去世了。在怀念这位老人的同时,我不由得迫切地想知道,田冲在干什么呢?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