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新价值 引领生活新方式
[会员登录]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递信息
展示文化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旧站数据
首页
>
旧站数据
德江傩文化传承与开发初探
时间:2020-03-20 15:28:53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 者:李朝亮 信息来源:新华网
傩文化在中国分布甚广,种类也较为丰富。其中西南地区的傩文化保存最为完整、傩戏品种最多、覆盖面最宽。而贵州傩文化因地理位置、建制沿革、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有着其独特性。相较贵州省内其它地方而言,德江傩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德江傩文化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傩文化研究的社会化、国际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对德江傩文化进行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从县内看,全县各个乡镇均有数量不一的傩戏表演班子。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表演班子103坛(每支傩戏表演队伍称作一坛)541人,群众基础较好,有利于傩文化的进一步推广。在傩戏表演的一个重要载体—傩面具的制作上,也有其独特性。另外,对傩文化开发相对较早,有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人员。早在1984年,便由当时的德江县民委(现德江县民宗局)牵头对傩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宣传、推广。1986年,德江县民委与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在贵阳共同举办了“傩堂戏学术研讨会”,使德江傩文化由民间娱乐上升到较为专业的研究和开发层次。为更好地留存和推广傩文化,德江县民委还编辑出版了《德江傩堂戏》,对德江傩堂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傩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德江傩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也是对其进行开发的有利条件。1986年,曲六乙先生在贵阳观看德江傩堂戏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德江的傩堂戏太好了,给我们民族保留了一份珍贵的遗产,……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1987年11月,以德江提供的傩面具为主的“贵州省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展,引起海内外学术界、艺术界的浓厚兴趣,众多专家学者观看展览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30多家报刊杂志进行了报道。1987年《中国建设》第3期、1988年《人民中国》第3期分别以7种文字专题报道了德江傩堂戏,1988年,文化部赴德江摄制了专题片《德江傩堂戏》,1987年、1990年,日本专家先后两次前往德江考察傩堂戏。与此同时,德江县还先后组织傩戏演出队伍赴国内及韩国、日本等地演出,扩大了德江傩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德江傩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二、傩文化的开发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一方面导致傩戏资料及傩面具等得不到有效搜集、保护和利用。近年来,各种方式被遗失甚至盗窃的资料、面具等为数不少,对于傩文化这一不可再生资源而言,是致命的。另一方面,机构不全、体制不顺、投入不足极大地减缓了傩文化研究的步伐。长期以来,傩文化研究只是德江县民宗局的一项业务工作,由于研究人员投入的精力不足,使得近年来德江傩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停滞不前,这与德江傩文化的影响极不相称。
其次,傩戏演出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傩戏传承后继乏人。一方面,德江傩堂戏虽然在国内外均有过出色的演出,但基本上都是由固定的一两支队伍完成,对散布全县的100多坛演出队伍而言,演出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从事演出的“土老师”不能统一管理,集中调度,缺乏相互交流、切磋的机会,缺少创新,导致演出的内容陈旧,削弱了观赏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的不断丰富,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群众日益减少。群众基础的减弱,既使傩戏演出人员对演出本身不太投入,也使愿意学傩戏表演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为数不多,这对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不容忽视的潜在威胁。
第三,宣传推介力度不够。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只有积极宣传、扩大影响,使傩文化为众人所知,才能辨别其独特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傩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就德江本地而言,尽管广大群众都知道有傩戏的存在,但真正能说出“傩”为何物、傩戏的曲目有哪些的人也为数不多,更何况在具有各自民族、地域文化的其他地方了。德江傩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品牌意识,对傩文化没有进行系统包装、打造。德江县早在1993年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傩文化之乡”,充分肯定了德江傩文化及傩戏。在其它地方纷纷打出各种文化牌,甚至傩文化影响不及德江的地方也自称“傩戏之乡”并举办傩文化研讨会的时候,德江县由于多方面原因没有采取得力措施予以及时推出,使这一民间瑰宝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二是宣传方式单一。信息时代,人们接受新事物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是在傩文化的宣传推介上,德江目前还仅限于选择报刊媒体,受众自然不多,影响也就不广。
第四,在傩文化的研究上,没有专业人员。傩文化是一种跨时代的传统文化现象,涵盖了中国人类发生、原始宗教、民族形成、民情民俗、文学艺术等诸方面,表现形式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雕刻、剪纸之大成,它对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民俗史、美学艺术史以及宗教史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对傩文化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较深的阅历和知识积累,并不是凭热情就可以胜任的。目前,德江县对傩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浅表描述上。
另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也制约了德江傩文化的研究和开发。
三、 开发傩文化的建议。
第一,建立专门机构,对傩文化进行研究和开发。通过建立专门机构,一方面可以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研究,这是确保傩文化研究出成果、上水平必须要做的工作。政府部门应尽早着手,研究机构可以从相关部门和行业中抽调对傩文化有较深认识、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人员,并招聘大专院校艺术、社会学、民族学等专业毕业生予以充实;同时,政府应按需拨付专门的研究经费,并积极争取其它资金投入,以确保机构正常运转,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通过组建机构,可以促进傩文化的交流,这对傩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也极为重要。作为民间文化,傩文化的交流通过民间社团的方式进行,能够更好地促进研究和开发。因此,应组建“德江县傩文化研究会”或“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究会”等,以此推动傩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建立以傩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门网站,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傩文化,扩大傩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影响。
第二,做好傩文化(傩戏)的调查、搜集、整理工作。由中国文艺家协会发起,经文化部、中宣部等批准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于2003年初起动,工程将历时十年,采用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现代技术来立体地记录中国民间文化,还将大批搜集和收藏中国民俗代表性实物,实施以县为单位的中国民俗志调查和出版等工作,并据此建立“中国民俗图文资料数据库”、“中国民间文化”网站,命名一批民间文艺之乡,举办“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展示、展览、展出等。应该说,德江傩文化的抢救、保护和研究,面临着一个极好的历史机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旅游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标准化趋势的增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正在急速湮灭,傩文化也不例外,一些绝技、绝活同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从现在起,应组织力量对全县傩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彻底的调查摸底和整理,并争取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样既可以避免傩文化失传的危险,同时也可为傩文化研究争取经费、提供素材,扩大傩文化的影响。
第三,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对每个地方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有较为成功的经验。贵州省黎平县是侗族大歌的原生地,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侗族大歌同样存在着年轻人对演唱侗族大歌的热情日见淡漠、歌师后继乏人的问题。但为了拯救和保护侗族大歌这一传统优秀民族文化,黎平县在演唱侗族大歌较为集中的岩洞镇岩洞中学建立了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争取有关基金会及专家的支持,从初三年级挑选了30多名在侗族大歌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组成培训班,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对他们进行侗族大歌演唱、编写及其他侗文化等技能职业化培训,使他们成为新一代侗族文化传承人才,并逐步建立和恢复各村老、中、青、少侗族大歌队,开展经常性的学歌和赛歌活动,形成村村有歌队、寨寨有歌声的文化氛围,确保了侗族大歌后继有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黎平县保护侗族大歌的做法同样值得德江县在傩文化传承上予以仿效。应从青少年抓起,重点抓好土老师子女及亲戚的技能培训工作,编写出通俗易懂的辅助教材,将傩戏表演以选修、自修课的形式列入中小学教学内容,聘请经验较为丰富的土老师授课等,通过各种方式,使傩文化这一民族文化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在抓好传承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傩文化开发进行有效保护,不给不法钻营分子以可乘之机。
第四,做好傩文化的开发工作。民间文化和艺术要得到继承和发扬,必须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走产业化开发的路子。民间文化开发仅靠政府投入是难以为继的。因此,应从傩文化开发着手,努力增加资金来源,实现“以傩养傩”。一是积极扶持创办傩面具制作企业。傩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傩面具造型独特、神态各异,是一种有较高观赏和保存价值的艺术品。而德江傩堂戏之所以影响较大,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傩面具种类齐全、造型独特,因此,对傩面具的开发,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可以先组织具有一定木雕能力的艺人,以户为单元进行生产,由政府牵头进行集中销售,待市场培育成熟后,再组建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专门制作傩面具的龙头企业,实现傩面具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二是建立民俗村和民俗街。德江傩文化通过与土家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地域文化。因此,宜建立民俗村及民俗街,将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吸引游客观光游览。结合小城镇建设,选择一两个交通便利、傩戏表演队伍较为集中的地方以及县城一两条街道,按照“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优惠的投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旅游资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和投资经营,不断强化市场融资功能,拉动民间投资,建设好民俗村、民俗街;同时,建立整合投入机制,捆绑交通、供电、通信、水利、民族、教育、文化、卫生、扶贫、林业、环保等项目资金,围绕民俗村和民俗街重点投入,使分散的资金通过整合产生综合的乘数效应,达到“攻其一役,启动全盘”的目的,推动民俗村及民俗街的建设,进而促进傩文化的开发。
第五,组建专门的傩戏演出队伍。集中全县的土老师,组成几支演出内容不同的队伍,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开展演出活动,通过演出,实现“以戏养戏”,从而使土老师从兼职转变为专业人员,进一步提高傩戏表演水平,加快傩文化的推广。
责任编辑
标签
旧站数据
0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quo..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
旧站数据
专题专栏
更多>
湘西画卷
恩施建州四十周年
云享多彩中华
旅游促进民族交流交往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参与互动
http://www.sina.com.cn/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德江傩文化传承与开发初探
时间:2020-03-20 15:28:53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 者:李朝亮 信息来源:新华网
傩文化在中国分布甚广,种类也较为丰富。其中西南地区的傩文化保存最为完整、傩戏品种最多、覆盖面最宽。而贵州傩文化因地理位置、建制沿革、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有着其独特性。相较贵州省内其它地方而言,德江傩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德江傩文化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傩文化研究的社会化、国际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对德江傩文化进行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
从县内看,全县各个乡镇均有数量不一的傩戏表演班子。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表演班子103坛(每支傩戏表演队伍称作一坛)541人,群众基础较好,有利于傩文化的进一步推广。在傩戏表演的一个重要载体—傩面具的制作上,也有其独特性。另外,对傩文化开发相对较早,有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人员。早在1984年,便由当时的德江县民委(现德江县民宗局)牵头对傩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宣传、推广。1986年,德江县民委与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在贵阳共同举办了“傩堂戏学术研讨会”,使德江傩文化由民间娱乐上升到较为专业的研究和开发层次。为更好地留存和推广傩文化,德江县民委还编辑出版了《德江傩堂戏》,对德江傩堂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傩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德江傩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也是对其进行开发的有利条件。1986年,曲六乙先生在贵阳观看德江傩堂戏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德江的傩堂戏太好了,给我们民族保留了一份珍贵的遗产,……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1987年11月,以德江提供的傩面具为主的“贵州省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展,引起海内外学术界、艺术界的浓厚兴趣,众多专家学者观看展览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30多家报刊杂志进行了报道。1987年《中国建设》第3期、1988年《人民中国》第3期分别以7种文字专题报道了德江傩堂戏,1988年,文化部赴德江摄制了专题片《德江傩堂戏》,1987年、1990年,日本专家先后两次前往德江考察傩堂戏。与此同时,德江县还先后组织傩戏演出队伍赴国内及韩国、日本等地演出,扩大了德江傩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德江傩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二、傩文化的开发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一方面导致傩戏资料及傩面具等得不到有效搜集、保护和利用。近年来,各种方式被遗失甚至盗窃的资料、面具等为数不少,对于傩文化这一不可再生资源而言,是致命的。另一方面,机构不全、体制不顺、投入不足极大地减缓了傩文化研究的步伐。长期以来,傩文化研究只是德江县民宗局的一项业务工作,由于研究人员投入的精力不足,使得近年来德江傩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停滞不前,这与德江傩文化的影响极不相称。
其次,傩戏演出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傩戏传承后继乏人。一方面,德江傩堂戏虽然在国内外均有过出色的演出,但基本上都是由固定的一两支队伍完成,对散布全县的100多坛演出队伍而言,演出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从事演出的“土老师”不能统一管理,集中调度,缺乏相互交流、切磋的机会,缺少创新,导致演出的内容陈旧,削弱了观赏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的不断丰富,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群众日益减少。群众基础的减弱,既使傩戏演出人员对演出本身不太投入,也使愿意学傩戏表演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为数不多,这对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不容忽视的潜在威胁。
第三,宣传推介力度不够。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只有积极宣传、扩大影响,使傩文化为众人所知,才能辨别其独特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傩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就德江本地而言,尽管广大群众都知道有傩戏的存在,但真正能说出“傩”为何物、傩戏的曲目有哪些的人也为数不多,更何况在具有各自民族、地域文化的其他地方了。德江傩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品牌意识,对傩文化没有进行系统包装、打造。德江县早在1993年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傩文化之乡”,充分肯定了德江傩文化及傩戏。在其它地方纷纷打出各种文化牌,甚至傩文化影响不及德江的地方也自称“傩戏之乡”并举办傩文化研讨会的时候,德江县由于多方面原因没有采取得力措施予以及时推出,使这一民间瑰宝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二是宣传方式单一。信息时代,人们接受新事物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是在傩文化的宣传推介上,德江目前还仅限于选择报刊媒体,受众自然不多,影响也就不广。
第四,在傩文化的研究上,没有专业人员。傩文化是一种跨时代的传统文化现象,涵盖了中国人类发生、原始宗教、民族形成、民情民俗、文学艺术等诸方面,表现形式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雕刻、剪纸之大成,它对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民俗史、美学艺术史以及宗教史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对傩文化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较深的阅历和知识积累,并不是凭热情就可以胜任的。目前,德江县对傩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浅表描述上。
另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也制约了德江傩文化的研究和开发。
三、 开发傩文化的建议。
第一,建立专门机构,对傩文化进行研究和开发。通过建立专门机构,一方面可以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研究,这是确保傩文化研究出成果、上水平必须要做的工作。政府部门应尽早着手,研究机构可以从相关部门和行业中抽调对傩文化有较深认识、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人员,并招聘大专院校艺术、社会学、民族学等专业毕业生予以充实;同时,政府应按需拨付专门的研究经费,并积极争取其它资金投入,以确保机构正常运转,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通过组建机构,可以促进傩文化的交流,这对傩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也极为重要。作为民间文化,傩文化的交流通过民间社团的方式进行,能够更好地促进研究和开发。因此,应组建“德江县傩文化研究会”或“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究会”等,以此推动傩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建立以傩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门网站,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傩文化,扩大傩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影响。
第二,做好傩文化(傩戏)的调查、搜集、整理工作。由中国文艺家协会发起,经文化部、中宣部等批准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于2003年初起动,工程将历时十年,采用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现代技术来立体地记录中国民间文化,还将大批搜集和收藏中国民俗代表性实物,实施以县为单位的中国民俗志调查和出版等工作,并据此建立“中国民俗图文资料数据库”、“中国民间文化”网站,命名一批民间文艺之乡,举办“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展示、展览、展出等。应该说,德江傩文化的抢救、保护和研究,面临着一个极好的历史机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旅游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标准化趋势的增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正在急速湮灭,傩文化也不例外,一些绝技、绝活同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从现在起,应组织力量对全县傩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彻底的调查摸底和整理,并争取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样既可以避免傩文化失传的危险,同时也可为傩文化研究争取经费、提供素材,扩大傩文化的影响。
第三,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对每个地方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有较为成功的经验。贵州省黎平县是侗族大歌的原生地,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侗族大歌同样存在着年轻人对演唱侗族大歌的热情日见淡漠、歌师后继乏人的问题。但为了拯救和保护侗族大歌这一传统优秀民族文化,黎平县在演唱侗族大歌较为集中的岩洞镇岩洞中学建立了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争取有关基金会及专家的支持,从初三年级挑选了30多名在侗族大歌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组成培训班,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对他们进行侗族大歌演唱、编写及其他侗文化等技能职业化培训,使他们成为新一代侗族文化传承人才,并逐步建立和恢复各村老、中、青、少侗族大歌队,开展经常性的学歌和赛歌活动,形成村村有歌队、寨寨有歌声的文化氛围,确保了侗族大歌后继有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黎平县保护侗族大歌的做法同样值得德江县在傩文化传承上予以仿效。应从青少年抓起,重点抓好土老师子女及亲戚的技能培训工作,编写出通俗易懂的辅助教材,将傩戏表演以选修、自修课的形式列入中小学教学内容,聘请经验较为丰富的土老师授课等,通过各种方式,使傩文化这一民族文化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在抓好传承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傩文化开发进行有效保护,不给不法钻营分子以可乘之机。
第四,做好傩文化的开发工作。民间文化和艺术要得到继承和发扬,必须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走产业化开发的路子。民间文化开发仅靠政府投入是难以为继的。因此,应从傩文化开发着手,努力增加资金来源,实现“以傩养傩”。一是积极扶持创办傩面具制作企业。傩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傩面具造型独特、神态各异,是一种有较高观赏和保存价值的艺术品。而德江傩堂戏之所以影响较大,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傩面具种类齐全、造型独特,因此,对傩面具的开发,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可以先组织具有一定木雕能力的艺人,以户为单元进行生产,由政府牵头进行集中销售,待市场培育成熟后,再组建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专门制作傩面具的龙头企业,实现傩面具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二是建立民俗村和民俗街。德江傩文化通过与土家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地域文化。因此,宜建立民俗村及民俗街,将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吸引游客观光游览。结合小城镇建设,选择一两个交通便利、傩戏表演队伍较为集中的地方以及县城一两条街道,按照“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优惠的投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旅游资源、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和投资经营,不断强化市场融资功能,拉动民间投资,建设好民俗村、民俗街;同时,建立整合投入机制,捆绑交通、供电、通信、水利、民族、教育、文化、卫生、扶贫、林业、环保等项目资金,围绕民俗村和民俗街重点投入,使分散的资金通过整合产生综合的乘数效应,达到“攻其一役,启动全盘”的目的,推动民俗村及民俗街的建设,进而促进傩文化的开发。
第五,组建专门的傩戏演出队伍。集中全县的土老师,组成几支演出内容不同的队伍,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开展演出活动,通过演出,实现“以戏养戏”,从而使土老师从兼职转变为专业人员,进一步提高傩戏表演水平,加快傩文化的推广。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听证会
专题专栏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