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新价值 引领生活新方式
[会员登录]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递信息
展示文化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旧站数据
首页
>
旧站数据
德江“土家傩堂戏” 昔日风光今难觅
时间:2020-03-20 15:28:53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近日,从事中国民族戏剧研究的刘先生等一行6名专家学者从北京千里迢迢慕名前往具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乡”的贵州德江县采风,转悠了几天,却未见到昔日那古朴浓郁的土家傩堂戏民族文化风情。
不过让刘先生一行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却在贵州安顺、平坝实实在在地欣赏到了“屯堡地戏”(军傩)。
傩,在贵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是古代先人戴着各种各样的神鬼面具集体驱疫逐鬼的活动,后来在铜仁地区德江、思南等乌江沿岸土家族聚居区出现,元末明初载入史料,清朝民国逐渐兴盛,经过不断充实、扩展和完善形成了今天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
德江“土家傩堂戏”还有许多杂技绝活,如“上刀山”、“下火海”、“刹铧”、“开红山”、“吊碗”、“悬斗”、“过天桥”、“踩九洲”等,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另外,还有近百种不同面具、服饰,也是技艺精湛的民族工艺美术品。这种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家傩堂戏”被堪称戏剧“活化石”。
1987年11月26日至12月6日,以贵州德江为主体的“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隆重展出,共展出傩戏面具235面,其中德江占107面,并进行“土家傩堂戏”汇演,引起了海内专家学者强烈反响。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先生惊称:“中国不但有长城,没想到还有傩戏,是很值得研究和保护的文化瑰宝。”期间全国30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其中《人民中国》、《中国建设》杂志以“中国德江土家傩文化”为题,并用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向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德江“土家傩堂戏”。
昔日享誉海内的德江“土家傩堂戏”今朝为何难觅?据该县有关部门调查,上世纪80年代全县有傩堂戏近100坛,“土老师”400多人,主要分布于稳坪、木叶、新滩、文化、路青、桶井、平原、楠杆、关庄、共和、银丝、煎茶等乡镇的土家山寨,由于抢救和保护及宣传力度不够,随着时间的流逝,民间老技人相继去逝,年轻人因种种原因不愿学习,许多口碑、文字等资料已流失于民间,又由于受到现代外界汉文化的冲击,许多有保存价值的东西已“汉化”和“西化”。一些“端公先生”(即傩堂戏中主演员)向记者倾诉,他们很想把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传授给年轻一代,可他们嫌这些东西土、丑,哪有心思去学?这次,刘先生一行逛遍了德江县城和部分乡镇,均未买到土家傩堂戏面具和服饰及书籍等纪念品。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有关学者专家在考察德江“土家傩堂戏”后都感叹:民间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再生。为尽快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德江土家族傩堂戏文化保护圈”,让人们通过对古傩文化的了解,从深层次上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当地文明的发展。
责任编辑
标签
旧站数据
0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quo..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
旧站数据
专题专栏
更多>
湘西画卷
恩施建州四十周年
云享多彩中华
旅游促进民族交流交往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参与互动
http://www.sina.com.cn/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德江“土家傩堂戏” 昔日风光今难觅
时间:2020-03-20 15:28:53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近日,从事中国民族戏剧研究的刘先生等一行6名专家学者从北京千里迢迢慕名前往具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乡”的贵州德江县采风,转悠了几天,却未见到昔日那古朴浓郁的土家傩堂戏民族文化风情。
不过让刘先生一行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却在贵州安顺、平坝实实在在地欣赏到了“屯堡地戏”(军傩)。
傩,在贵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是古代先人戴着各种各样的神鬼面具集体驱疫逐鬼的活动,后来在铜仁地区德江、思南等乌江沿岸土家族聚居区出现,元末明初载入史料,清朝民国逐渐兴盛,经过不断充实、扩展和完善形成了今天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
德江“土家傩堂戏”还有许多杂技绝活,如“上刀山”、“下火海”、“刹铧”、“开红山”、“吊碗”、“悬斗”、“过天桥”、“踩九洲”等,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另外,还有近百种不同面具、服饰,也是技艺精湛的民族工艺美术品。这种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家傩堂戏”被堪称戏剧“活化石”。
1987年11月26日至12月6日,以贵州德江为主体的“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隆重展出,共展出傩戏面具235面,其中德江占107面,并进行“土家傩堂戏”汇演,引起了海内专家学者强烈反响。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先生惊称:“中国不但有长城,没想到还有傩戏,是很值得研究和保护的文化瑰宝。”期间全国30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其中《人民中国》、《中国建设》杂志以“中国德江土家傩文化”为题,并用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向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德江“土家傩堂戏”。
昔日享誉海内的德江“土家傩堂戏”今朝为何难觅?据该县有关部门调查,上世纪80年代全县有傩堂戏近100坛,“土老师”400多人,主要分布于稳坪、木叶、新滩、文化、路青、桶井、平原、楠杆、关庄、共和、银丝、煎茶等乡镇的土家山寨,由于抢救和保护及宣传力度不够,随着时间的流逝,民间老技人相继去逝,年轻人因种种原因不愿学习,许多口碑、文字等资料已流失于民间,又由于受到现代外界汉文化的冲击,许多有保存价值的东西已“汉化”和“西化”。一些“端公先生”(即傩堂戏中主演员)向记者倾诉,他们很想把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传授给年轻一代,可他们嫌这些东西土、丑,哪有心思去学?这次,刘先生一行逛遍了德江县城和部分乡镇,均未买到土家傩堂戏面具和服饰及书籍等纪念品。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有关学者专家在考察德江“土家傩堂戏”后都感叹:民间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再生。为尽快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德江土家族傩堂戏文化保护圈”,让人们通过对古傩文化的了解,从深层次上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当地文明的发展。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听证会
专题专栏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