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新价值 引领生活新方式
[会员登录]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递信息
展示文化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旧站数据
首页
>
旧站数据
土家族民居——“吊脚楼”小考
时间:2020-03-20 15:28:53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土家族在历史长河中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最年轻的少数民族。其居住形式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土家祖先使用粗笨的石器,过着十分简单的采集经济和渔猎生活时,生活方式也是“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吃的是“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嬴龙之肉”。穿的是“未有丝麻,衣其(禽兽)羽皮”。住“上古穴居而野处,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甑巢”。他们长期生活在穷山恶水之中,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其典型民居——吊脚楼,既是土家先民长期同自然斗争的结晶,又是对他们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
一.土家吊脚楼的演变
据考证,土家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唐宋以前;唐宋至清末;民国时期;建国以后。
1. 唐宋以前。在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对土家地区基本谈不上管束,土家先民还处于半原始时期。生产靠刀耕火种,生活是衣不避体、食不果腹,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原始狩猎状态。其“住房”是由树枝树叶搭建的“三稳叉”,又名“窝屎棚”,遮风避雨功能很差,如遭遇豺狼虎豹的袭击,只能坐以待毙。当时,他们与自然抗争的能力还很差,尤以野兽蛇蝎对他们构成的威胁最大。为了摆脱它们的威胁,土家先民便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以躲避野兽侵袭。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下面没有任何支撑,故名——吊脚楼。
2. 唐宋至清末。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实行羁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上层人士有机会与汉族人士接触,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其居住有所改善。尤其是历代土司每年要向朝廷进贡,亲眼目睹了宫廷建筑艺术,加上当时制陶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少量的土砖土瓦已不算难事,遂在土司衙门实施改造,有钱人家也相继仿效。于是,便有了斗拱飞檐,鳌翅雕花等房屋建筑。但是,由于山区地势和低温潮湿的特定环境,杆栏式吊脚楼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其间,大多数土家下层百姓也从树上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树枝当木板,茅草当瓦片,形成了“千根柱头落地”的茅屋建筑风格。
3. 民国时期。由于政治上相对开明,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有所改善,因此,有钱人家已相当讲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结构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虽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样巍峨壮观,倒也体现了贫民风格。此时的吊脚楼已相当普遍,只是较为简陋而已。
4.建国以后。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人民也过上了新的生活。土地改革、改革开放,这些历史性的变革,使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除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习俗外,大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泥土平房了。
二.土家吊脚楼的特点和风格
土家民居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但其风格仍有其独到之处:
1.土家族习惯聚族而居。他们几户、十户或数十户聚居一村一寨,寨子层层叠叠,错落有序。以姓氏作寨名,如覃家沟、牟家院子、冉家坝、郜家山等。
2.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土家族民居最大的特征是“杆栏式”或“半杆栏式”建筑,这种结构和居住形式主要受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与资源的制约,不仅具有适应性,而且能就地取材,这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充分地体现了土家人的聪明才智。土家居住多为高山或二高山,地势凸凹不平,要想平整屋基,在过去的条件下,其工程之浩大是不可想象的。普通老百姓所居住的地方更是糟糕至极,由于当时是土地私有制社会,好田好地都归土司或有钱人家占有,一般百姓只能在高山上栖身。有首歌谣曰:“人坐湾湾,鬼坐凼凼,背时人坐在挺梁梁上”。当时的“背时人”就是土家平民。加之这里海拔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空气湿润。因此,修房造屋只能依地势而定,屋后靠山,前低后高,所以厢房多成吊脚楼。楼外有阳台,以木制成各式各样的雕花栏杆。即使居地平坦,也多采用半杆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具有防潮、通风、防蛇虫等优点。栏杆上便于晾晒衣服及其他农作物,楼下饲养牲畜既可防盗又可以作为野兽袭击时的“报警器”,人住在楼上如听到响动,可立即到吊脚楼上观看,若遇强者则避之,若遇弱者则驱之,人畜共存,相依为命。
3.房屋布局十分合理。土家屋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一”字型、“7”字型、“撮箕口”、“四合院”等四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都注重正屋的风水和堂屋的造型。正屋设“吞口”(即在大门前留一步水),吞口后是堂屋。堂屋的大门极为讲究,由六扇大小相同的门组成,又称“六合门”。如亡者上有老人是不能从大门抬出的,只能走侧门。堂屋是迎宾客和办红白喜事用的地方。正壁上有神龛,供“天地君亲师”和祖先牌位。堂屋两侧为偏房(亦叫耳房,一般都铺木地板),偏房又前后分隔为两个半间,分别置火铺、歇房、灶屋。火铺是烤火和做饭菜的地方,一般比地平高出两尺,其结构三分之一为土地面,三分之二为木地板,有的人家不修火铺,即在地面挖一深坑后用石条砌上,称之为火坑。火钳插在火坑的一边,是主人家姑娘、媳妇坐的地方,任何人不能在那里落座。堂屋后面有的还接上拖延放置农具、堆放柴草或饲养牲畜。
4.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吊脚楼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种: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又称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支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土家人建吊脚楼一般先建正屋,然后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和需要再建厢房。双吊式吊脚楼的建造较为普遍;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二层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都适用。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往往高于正屋。
5.吊脚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吊脚楼除了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形式外,还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即空间宇宙观念。这在土家吊脚楼正梁中央的普遍存在的那一神秘象征符号可见一斑。符号呈圆形,分内外两层,外圈为朱红或墨汁绘就,中心则用红色,如一“卵”形,整个符号形状十分古拙。符号一般请具有一定巫术的“掌墨师”或土家巫师用凿在黄色圆心处凿一圆洞,新楼主人则要跪下用衣服将木渣全部接着,最后再在梁木两端分别写上“乾”、“坤”二字。这种神秘古拙的符号乃是宇宙起源的象征符号,它包含着土家人对天地开辟、人类发祥的古远追忆。土家吊脚楼不仅是处于宇宙自然的环抱之中,同时,宇宙也处于吊脚楼的环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阳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祥瑞。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人们把它写在梁上,唱在口上,不仅是对天地日月的祭祀、祈福,写“乾坤”于梁上,而梁木又置于房屋中,房屋可以包含宇宙,容纳天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家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接近,更为亲密,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
三.土家民居的发展趋势及引导方向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也越来越讲究。民居建筑逐渐向“时尚、美观、实用”的方向发展。时尚,就是追赶时代发展的潮流。目前,房屋结构及造型已趋向现代化,钢筋混泥土已逐渐取代了“石木瓦”结构,平房逐渐取代了飞檐翘角。美观,就是房屋内部结构已不再保留其历史的“火铺”、“神龛”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装潢。实用,就是在讲究时尚、美观的同时更讲求实用性,以是否实用为最高准则。
责任编辑
标签
旧站数据
0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quo..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
旧站数据
专题专栏
更多>
湘西画卷
恩施建州四十周年
云享多彩中华
旅游促进民族交流交往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参与互动
http://www.sina.com.cn/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土家族民居——“吊脚楼”小考
时间:2020-03-20 15:28:53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土家族在历史长河中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最年轻的少数民族。其居住形式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土家祖先使用粗笨的石器,过着十分简单的采集经济和渔猎生活时,生活方式也是“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吃的是“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嬴龙之肉”。穿的是“未有丝麻,衣其(禽兽)羽皮”。住“上古穴居而野处,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甑巢”。他们长期生活在穷山恶水之中,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其典型民居——吊脚楼,既是土家先民长期同自然斗争的结晶,又是对他们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
一.土家吊脚楼的演变
据考证,土家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唐宋以前;唐宋至清末;民国时期;建国以后。
1. 唐宋以前。在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对土家地区基本谈不上管束,土家先民还处于半原始时期。生产靠刀耕火种,生活是衣不避体、食不果腹,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原始狩猎状态。其“住房”是由树枝树叶搭建的“三稳叉”,又名“窝屎棚”,遮风避雨功能很差,如遭遇豺狼虎豹的袭击,只能坐以待毙。当时,他们与自然抗争的能力还很差,尤以野兽蛇蝎对他们构成的威胁最大。为了摆脱它们的威胁,土家先民便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以躲避野兽侵袭。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下面没有任何支撑,故名——吊脚楼。
2. 唐宋至清末。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实行羁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上层人士有机会与汉族人士接触,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其居住有所改善。尤其是历代土司每年要向朝廷进贡,亲眼目睹了宫廷建筑艺术,加上当时制陶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少量的土砖土瓦已不算难事,遂在土司衙门实施改造,有钱人家也相继仿效。于是,便有了斗拱飞檐,鳌翅雕花等房屋建筑。但是,由于山区地势和低温潮湿的特定环境,杆栏式吊脚楼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其间,大多数土家下层百姓也从树上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树枝当木板,茅草当瓦片,形成了“千根柱头落地”的茅屋建筑风格。
3. 民国时期。由于政治上相对开明,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有所改善,因此,有钱人家已相当讲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结构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虽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样巍峨壮观,倒也体现了贫民风格。此时的吊脚楼已相当普遍,只是较为简陋而已。
4.建国以后。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人民也过上了新的生活。土地改革、改革开放,这些历史性的变革,使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除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习俗外,大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泥土平房了。
二.土家吊脚楼的特点和风格
土家民居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但其风格仍有其独到之处:
1.土家族习惯聚族而居。他们几户、十户或数十户聚居一村一寨,寨子层层叠叠,错落有序。以姓氏作寨名,如覃家沟、牟家院子、冉家坝、郜家山等。
2.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土家族民居最大的特征是“杆栏式”或“半杆栏式”建筑,这种结构和居住形式主要受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与资源的制约,不仅具有适应性,而且能就地取材,这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充分地体现了土家人的聪明才智。土家居住多为高山或二高山,地势凸凹不平,要想平整屋基,在过去的条件下,其工程之浩大是不可想象的。普通老百姓所居住的地方更是糟糕至极,由于当时是土地私有制社会,好田好地都归土司或有钱人家占有,一般百姓只能在高山上栖身。有首歌谣曰:“人坐湾湾,鬼坐凼凼,背时人坐在挺梁梁上”。当时的“背时人”就是土家平民。加之这里海拔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空气湿润。因此,修房造屋只能依地势而定,屋后靠山,前低后高,所以厢房多成吊脚楼。楼外有阳台,以木制成各式各样的雕花栏杆。即使居地平坦,也多采用半杆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具有防潮、通风、防蛇虫等优点。栏杆上便于晾晒衣服及其他农作物,楼下饲养牲畜既可防盗又可以作为野兽袭击时的“报警器”,人住在楼上如听到响动,可立即到吊脚楼上观看,若遇强者则避之,若遇弱者则驱之,人畜共存,相依为命。
3.房屋布局十分合理。土家屋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一”字型、“7”字型、“撮箕口”、“四合院”等四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都注重正屋的风水和堂屋的造型。正屋设“吞口”(即在大门前留一步水),吞口后是堂屋。堂屋的大门极为讲究,由六扇大小相同的门组成,又称“六合门”。如亡者上有老人是不能从大门抬出的,只能走侧门。堂屋是迎宾客和办红白喜事用的地方。正壁上有神龛,供“天地君亲师”和祖先牌位。堂屋两侧为偏房(亦叫耳房,一般都铺木地板),偏房又前后分隔为两个半间,分别置火铺、歇房、灶屋。火铺是烤火和做饭菜的地方,一般比地平高出两尺,其结构三分之一为土地面,三分之二为木地板,有的人家不修火铺,即在地面挖一深坑后用石条砌上,称之为火坑。火钳插在火坑的一边,是主人家姑娘、媳妇坐的地方,任何人不能在那里落座。堂屋后面有的还接上拖延放置农具、堆放柴草或饲养牲畜。
4.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吊脚楼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种: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又称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支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土家人建吊脚楼一般先建正屋,然后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和需要再建厢房。双吊式吊脚楼的建造较为普遍;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二层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都适用。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往往高于正屋。
5.吊脚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吊脚楼除了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形式外,还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即空间宇宙观念。这在土家吊脚楼正梁中央的普遍存在的那一神秘象征符号可见一斑。符号呈圆形,分内外两层,外圈为朱红或墨汁绘就,中心则用红色,如一“卵”形,整个符号形状十分古拙。符号一般请具有一定巫术的“掌墨师”或土家巫师用凿在黄色圆心处凿一圆洞,新楼主人则要跪下用衣服将木渣全部接着,最后再在梁木两端分别写上“乾”、“坤”二字。这种神秘古拙的符号乃是宇宙起源的象征符号,它包含着土家人对天地开辟、人类发祥的古远追忆。土家吊脚楼不仅是处于宇宙自然的环抱之中,同时,宇宙也处于吊脚楼的环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阳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祥瑞。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人们把它写在梁上,唱在口上,不仅是对天地日月的祭祀、祈福,写“乾坤”于梁上,而梁木又置于房屋中,房屋可以包含宇宙,容纳天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家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接近,更为亲密,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
三.土家民居的发展趋势及引导方向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也越来越讲究。民居建筑逐渐向“时尚、美观、实用”的方向发展。时尚,就是追赶时代发展的潮流。目前,房屋结构及造型已趋向现代化,钢筋混泥土已逐渐取代了“石木瓦”结构,平房逐渐取代了飞檐翘角。美观,就是房屋内部结构已不再保留其历史的“火铺”、“神龛”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装潢。实用,就是在讲究时尚、美观的同时更讲求实用性,以是否实用为最高准则。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相关文章
土家族“竹报平安”的民俗寓意
梵净佛光普照美丽“武陵梦”
湘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文博文创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
毕麦 让蘑菇如洋快餐走向世界
任敬伟
野生蜂蜜
湘西州举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老司城遗址保护条例》(草案)听证会
专题专栏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