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谭先杰与协和妇产科有个约会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谭先杰

QQ截图20210125144112.jpg

我的家乡位于三峡库区的大巴山深处。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为生产队放牛时,我的梦想就是能去看看传说中的大河(也就是长江)。我10岁那年,我和母亲搭上拖拉机,到了每天太阳落下去的大山上。我看见了那条细细的、挂在天边的长江。母亲对经常吃药打针的我说,河的那边很远的地方就是重庆,那里有很大很大的医院,什么病都能治好。 


       1982年,12岁的我在五十公里外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寄宿上初中。那年九月,母亲从县城医院手术后返家休养。放寒假那天下着大雪,在离家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我被族里的一位叔叔留住吃午饭,说我母亲赶集去了。饭后一大家人围坐在火堆旁聊天,从越来越不对的气氛中,我听到了我最不愿意听到、更是害怕的消息---母亲已经在两个月前去世,因为担心影响我学习,他们一直没有告诉我。

       据说当时我一声没有哭出来就昏了过去。醒来后我哭喊着要妈妈,我要妈妈…。族中的婶婶大妈、姐姐妹妹们没有办法安慰我,只好陪着我一起哭。哭到最后没有力气了,我说:我要当医生!---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去那个什么病都能治好的医院当医生,去帮助像我母亲一样的人。

       1987年,作为我们那个土家山寨的第一名大学生,我如愿地进入了华西医科大学。我比大哥和二哥他们幸运得多。大哥学习成绩很好,但文革中是推荐上学,由于姥爷家的成份(乡绅),所以失去了继续上学的机会。二哥的成绩也很好,但在他10岁那年偶然看见革委会某头头的儿子把主席像埋到沙堆里,被恶人先告状,然后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游街……。正如我的导师郎景和院士看了本文初稿后所说,个人的命运和梦想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没有人能跨越他所处的时代。

       入学教育时,从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回来的学长给我们讲了在协和实习的见闻。告诉我们如果成绩好,将来有可能被选入协和实习、甚至工作。那个时代,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和工作是每个医学生的光荣与梦想。我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很刻苦努力,创造了连续三年医学院全年级总评第一由男生获得的纪录。

       由于母亲的去世,家中无人操持,越来越难保证给我寄生活费了,有时候我每天只能吃两顿甚至一顿饭。强烈的饥饿感和自卑让我度日如年,于是我曾经在高二的某一天,没有请假就从县城回到了家里,跟父亲和大哥说我不想上学,要外出打工。大哥对我说:家里的情况也就这样,你上学家里也穷不到哪里,你打工家里也富不到哪里。你回县城去吧,我们再想办法……。那时候,我的迫切要求就是像其他同学一样,按点到食堂,一顿不落地吃饱饭。

       然而这一要求在省城比在县城更难实现,终于在大学三年级开学时,由于没有筹集到生活费,我被迫辍学。我一个人跑到母亲的坟前痛哭一场,哭完之后还是不甘心,于是我以自己的名义去向亲戚和老师求援,幸而得到他们的接济,年级主任还帮我提高了助学贷款等级。我还替教授誊写稿件、暑假与父亲一起做砖、寒假到集市上书写春联……。由于我自己的坚持,更是亲人和老师的帮助,我当医生的梦想得以延续下来。

       1992年,北京协和医院到华西招实习医生。接到通知面试的电报时,我正在离成都80多公里的邛崃县人民医院实习。那天下午,当我在县城那忙乱的长途汽车站犹豫是当天回去,还是第二天与我一直心仪的女孩同车回去时,远处一人在喊,还有去成都的吗,最后一班车咯……我飞奔过去上了车。

       回到华西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同学说面试已经结束,协和老师明天去中山医科大学。我不甘心大老远赶回来却无法参加面试这一结果,跟同学说想去老师住的地方看一下。同学带我到旅馆找到了协和老师,说明情况后,在非正式场合下,两位老师用普通话,我用四川话完成了面试。

       第二天下午,我接到被协和录取的消息,年级主任说,在上午的讨论会上,协和老师第一个打钩的就是我……。20年来,我一直感谢到华西来招生的刘秀琴教授和杨萍老师。有时我在想,改变我命运轨迹,使我能从华西来到协和的,除了自己的努力、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外,多少也有些运气----如果我第二天才回学校,那么一切都晚了。或者可以说,协和对我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那年七月中旬,我来到了北京协和医院。轮转实习半年后开始选科,由于母亲因妇科肿瘤去世,我一直想报妇产科。到协和后才知道,曾经看过的纪录片《林巧稚》说的就是妇产科的老主任林巧稚教授,也才知道攻克癌症之王绒癌的宋鸿钊教授也在妇产科。但是德高望重的舅公和村里唯一的医生都说内科很重要,最好选内科。已经选了胸外科的华西特杆室友也告诫我,男的当妇产科大夫不好,将来连媳妇都找不着。几度犹豫之后,我第一志愿报了内科。

       我第一轮实习是在内科,表现很好,所以信心满满,但没想到第二天总值班告诉我,教育处老师说某科室点名留你,内科就不选你了。我冲到教育处那位大半年前将我选入协和的老师面前,老师被我的愤怒吓红了脸,说她可以再去内科说说。我愤然地说:内科就是留我,我也坚决不去!哎,也曾年轻气盛啊。

       愤怒之后总得平静。留不到内科,就留不到协和了。本来按我的成绩,保送研究生没有问题,但我早就决定不读研,早点参加工作养活自己。华西的同学们已经分配完毕,那一年正好遇上我们最后一届6年制的87级和改成5年制的88及一起分配,留在华西的机会不多,我回去很可能就是到地区医院。于是,在回地区医院还是再找机会留在协和的挣扎中,我的思路又回到了妇产科----那才是我真正的第一志愿!

       尽管教育处老师说妇产科已经录取完毕,但我还是不死心。于是我用小楷字工工整整写了一份求职书,找到了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的办公室。郎大夫认真读完了我的求职书后说:写得不错,字也很好,不过我们的名额都满了呀。看我差不多就要哭出来,郎大夫似乎想起了什么。他对我说,科里还有一个专科生名额,计划招技术员的,也许可以想想办法。他让我把求职书誊写两份,给两位副主任各送一份。

       三天后,教育处老师告诉我,妇产科录取我了。于是,我成为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四名正式编制录取的本科生之外的一名“编外医生”。 回头看来,尽管我与博大精深的内科擦肩而过,但离儿时的梦想---帮助像我母亲一样的女人的希望却更近了。于是,向林巧稚教授、张孝骞教授等前辈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协和医生,成为我那时的梦想。

       1994年,我写了一篇名为《对生命负责》 http://t.cn/zYXfosV 的短文,获得协和医院医德医风优秀论文奖,此后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优秀病历一等奖。更幸运的是,年终还获得的北京协和医院“十佳职工”评比最佳住院医生称号。在那年医院的春节团拜会上,卫生部长陈敏章教授亲自颁奖----那是我一生中最珍惜的荣誉。

       1995年,从老家来京看病的二哥在路上遭遇车祸,失踪一个月后我才得到消息。当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找到在我三岁时把我从死神口中夺回来的二哥。三岁多时有一次我病得很重,医生已经宣告不治,父亲在山上都挖好了小坑。父亲抱着几乎没有气息的我出门时,因二哥哭喊着不让才将我暂时留下来,结果第二天早上我奇迹地嚷着要喝水。

       我回到重庆,沿着他可能停留的地方寻找,历时40多天,行程万里。上天不负有心人,我竟然在郑州找到了他!妇产科马雪华书记、郎景和教授像家长一样先后来宿舍看望,向阳教授还倡议妇产科同事们为我捐款…..。年终岁首,我都会拿出那张已经发黄的认捐单,从中感受妇产科大家庭的温暖。

       从那以后,除了觉得当初选择妇产科是一生中很正确的决定外,还觉得不应该满足于衣食无忧,而要继续学习,跟上同事们的步伐,不辱这一优秀团队。于是,曾经铁下心不读研的想法改变了,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与医生同名的Doctor 重新成为我的梦想。

       1996年,我成功考取了郎景和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我喜欢的妇科肿瘤。1998年郎大夫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研究》,于是我也改变研究方向。我在全国首先建立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被师弟师妹们沿用,让我得意了很久。

       取得博士学位后,到国外进行博士后研究,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又成为我的梦想。2005年,我获得法中科学与应用基金会的奖学金,到巴黎法国国立健康与医学研究院进行妇科肿瘤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后,我与郎大夫进行了专业方向选择的深谈,最终我离开了他所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小组,进入了妇科肿瘤组。郎大夫说我有一种难以割舍的肿瘤情结。我一直认可这种说法,母亲的去世让我难以释怀,我从心底愿意帮助像我母亲一样身患妇科肿瘤的女性。

       从三峡库区的放牛娃到北京协和医院的妇科肿瘤医生,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梦想自然不同。这些梦能一个个地实现,最初我觉得是个人的努力和上天的机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亲情、友情、同学情、师生情的支撑,更如郎景和院士所说,离不开所处的时代和所处的环境。

       诚然,这个时代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步,协和医院也并非十全十美,但是如果没有和平的环境,没有前辈们搭建的平台,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在协和新大楼启用,搬家重组之际,我的梦想就是“林巧稚妇产中心”早日建成,我能拥有更好的平台,为信任我、更是信任协和的患者服务……。

       与前辈大家和成绩卓著的同事相比,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谈不上成功,也没有励志资本。但是,作为幼年丧母差点失学的少年,能完成与协和妇产科的相约之旅,是想告诉比我更年轻的人和那些还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人,只要不怨天尤人、不放弃希望,梦想就有可能实现。如果每个协和人的梦能实现,建院百年时协和重归世界一流的梦想也会实现,中国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健康梦想也一定能实现!

责任编辑
标签人物风采    
0

谭先杰与协和妇产科有个约会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谭先杰

QQ截图20210125144112.jpg

我的家乡位于三峡库区的大巴山深处。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为生产队放牛时,我的梦想就是能去看看传说中的大河(也就是长江)。我10岁那年,我和母亲搭上拖拉机,到了每天太阳落下去的大山上。我看见了那条细细的、挂在天边的长江。母亲对经常吃药打针的我说,河的那边很远的地方就是重庆,那里有很大很大的医院,什么病都能治好。 


       1982年,12岁的我在五十公里外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寄宿上初中。那年九月,母亲从县城医院手术后返家休养。放寒假那天下着大雪,在离家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我被族里的一位叔叔留住吃午饭,说我母亲赶集去了。饭后一大家人围坐在火堆旁聊天,从越来越不对的气氛中,我听到了我最不愿意听到、更是害怕的消息---母亲已经在两个月前去世,因为担心影响我学习,他们一直没有告诉我。

       据说当时我一声没有哭出来就昏了过去。醒来后我哭喊着要妈妈,我要妈妈…。族中的婶婶大妈、姐姐妹妹们没有办法安慰我,只好陪着我一起哭。哭到最后没有力气了,我说:我要当医生!---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去那个什么病都能治好的医院当医生,去帮助像我母亲一样的人。

       1987年,作为我们那个土家山寨的第一名大学生,我如愿地进入了华西医科大学。我比大哥和二哥他们幸运得多。大哥学习成绩很好,但文革中是推荐上学,由于姥爷家的成份(乡绅),所以失去了继续上学的机会。二哥的成绩也很好,但在他10岁那年偶然看见革委会某头头的儿子把主席像埋到沙堆里,被恶人先告状,然后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游街……。正如我的导师郎景和院士看了本文初稿后所说,个人的命运和梦想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没有人能跨越他所处的时代。

       入学教育时,从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回来的学长给我们讲了在协和实习的见闻。告诉我们如果成绩好,将来有可能被选入协和实习、甚至工作。那个时代,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和工作是每个医学生的光荣与梦想。我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很刻苦努力,创造了连续三年医学院全年级总评第一由男生获得的纪录。

       由于母亲的去世,家中无人操持,越来越难保证给我寄生活费了,有时候我每天只能吃两顿甚至一顿饭。强烈的饥饿感和自卑让我度日如年,于是我曾经在高二的某一天,没有请假就从县城回到了家里,跟父亲和大哥说我不想上学,要外出打工。大哥对我说:家里的情况也就这样,你上学家里也穷不到哪里,你打工家里也富不到哪里。你回县城去吧,我们再想办法……。那时候,我的迫切要求就是像其他同学一样,按点到食堂,一顿不落地吃饱饭。

       然而这一要求在省城比在县城更难实现,终于在大学三年级开学时,由于没有筹集到生活费,我被迫辍学。我一个人跑到母亲的坟前痛哭一场,哭完之后还是不甘心,于是我以自己的名义去向亲戚和老师求援,幸而得到他们的接济,年级主任还帮我提高了助学贷款等级。我还替教授誊写稿件、暑假与父亲一起做砖、寒假到集市上书写春联……。由于我自己的坚持,更是亲人和老师的帮助,我当医生的梦想得以延续下来。

       1992年,北京协和医院到华西招实习医生。接到通知面试的电报时,我正在离成都80多公里的邛崃县人民医院实习。那天下午,当我在县城那忙乱的长途汽车站犹豫是当天回去,还是第二天与我一直心仪的女孩同车回去时,远处一人在喊,还有去成都的吗,最后一班车咯……我飞奔过去上了车。

       回到华西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同学说面试已经结束,协和老师明天去中山医科大学。我不甘心大老远赶回来却无法参加面试这一结果,跟同学说想去老师住的地方看一下。同学带我到旅馆找到了协和老师,说明情况后,在非正式场合下,两位老师用普通话,我用四川话完成了面试。

       第二天下午,我接到被协和录取的消息,年级主任说,在上午的讨论会上,协和老师第一个打钩的就是我……。20年来,我一直感谢到华西来招生的刘秀琴教授和杨萍老师。有时我在想,改变我命运轨迹,使我能从华西来到协和的,除了自己的努力、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外,多少也有些运气----如果我第二天才回学校,那么一切都晚了。或者可以说,协和对我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那年七月中旬,我来到了北京协和医院。轮转实习半年后开始选科,由于母亲因妇科肿瘤去世,我一直想报妇产科。到协和后才知道,曾经看过的纪录片《林巧稚》说的就是妇产科的老主任林巧稚教授,也才知道攻克癌症之王绒癌的宋鸿钊教授也在妇产科。但是德高望重的舅公和村里唯一的医生都说内科很重要,最好选内科。已经选了胸外科的华西特杆室友也告诫我,男的当妇产科大夫不好,将来连媳妇都找不着。几度犹豫之后,我第一志愿报了内科。

       我第一轮实习是在内科,表现很好,所以信心满满,但没想到第二天总值班告诉我,教育处老师说某科室点名留你,内科就不选你了。我冲到教育处那位大半年前将我选入协和的老师面前,老师被我的愤怒吓红了脸,说她可以再去内科说说。我愤然地说:内科就是留我,我也坚决不去!哎,也曾年轻气盛啊。

       愤怒之后总得平静。留不到内科,就留不到协和了。本来按我的成绩,保送研究生没有问题,但我早就决定不读研,早点参加工作养活自己。华西的同学们已经分配完毕,那一年正好遇上我们最后一届6年制的87级和改成5年制的88及一起分配,留在华西的机会不多,我回去很可能就是到地区医院。于是,在回地区医院还是再找机会留在协和的挣扎中,我的思路又回到了妇产科----那才是我真正的第一志愿!

       尽管教育处老师说妇产科已经录取完毕,但我还是不死心。于是我用小楷字工工整整写了一份求职书,找到了妇产科主任郎景和教授的办公室。郎大夫认真读完了我的求职书后说:写得不错,字也很好,不过我们的名额都满了呀。看我差不多就要哭出来,郎大夫似乎想起了什么。他对我说,科里还有一个专科生名额,计划招技术员的,也许可以想想办法。他让我把求职书誊写两份,给两位副主任各送一份。

       三天后,教育处老师告诉我,妇产科录取我了。于是,我成为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四名正式编制录取的本科生之外的一名“编外医生”。 回头看来,尽管我与博大精深的内科擦肩而过,但离儿时的梦想---帮助像我母亲一样的女人的希望却更近了。于是,向林巧稚教授、张孝骞教授等前辈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协和医生,成为我那时的梦想。

       1994年,我写了一篇名为《对生命负责》 http://t.cn/zYXfosV 的短文,获得协和医院医德医风优秀论文奖,此后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优秀病历一等奖。更幸运的是,年终还获得的北京协和医院“十佳职工”评比最佳住院医生称号。在那年医院的春节团拜会上,卫生部长陈敏章教授亲自颁奖----那是我一生中最珍惜的荣誉。

       1995年,从老家来京看病的二哥在路上遭遇车祸,失踪一个月后我才得到消息。当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找到在我三岁时把我从死神口中夺回来的二哥。三岁多时有一次我病得很重,医生已经宣告不治,父亲在山上都挖好了小坑。父亲抱着几乎没有气息的我出门时,因二哥哭喊着不让才将我暂时留下来,结果第二天早上我奇迹地嚷着要喝水。

       我回到重庆,沿着他可能停留的地方寻找,历时40多天,行程万里。上天不负有心人,我竟然在郑州找到了他!妇产科马雪华书记、郎景和教授像家长一样先后来宿舍看望,向阳教授还倡议妇产科同事们为我捐款…..。年终岁首,我都会拿出那张已经发黄的认捐单,从中感受妇产科大家庭的温暖。

       从那以后,除了觉得当初选择妇产科是一生中很正确的决定外,还觉得不应该满足于衣食无忧,而要继续学习,跟上同事们的步伐,不辱这一优秀团队。于是,曾经铁下心不读研的想法改变了,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与医生同名的Doctor 重新成为我的梦想。

       1996年,我成功考取了郎景和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我喜欢的妇科肿瘤。1998年郎大夫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研究》,于是我也改变研究方向。我在全国首先建立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被师弟师妹们沿用,让我得意了很久。

       取得博士学位后,到国外进行博士后研究,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又成为我的梦想。2005年,我获得法中科学与应用基金会的奖学金,到巴黎法国国立健康与医学研究院进行妇科肿瘤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后,我与郎大夫进行了专业方向选择的深谈,最终我离开了他所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小组,进入了妇科肿瘤组。郎大夫说我有一种难以割舍的肿瘤情结。我一直认可这种说法,母亲的去世让我难以释怀,我从心底愿意帮助像我母亲一样身患妇科肿瘤的女性。

       从三峡库区的放牛娃到北京协和医院的妇科肿瘤医生,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梦想自然不同。这些梦能一个个地实现,最初我觉得是个人的努力和上天的机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亲情、友情、同学情、师生情的支撑,更如郎景和院士所说,离不开所处的时代和所处的环境。

       诚然,这个时代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步,协和医院也并非十全十美,但是如果没有和平的环境,没有前辈们搭建的平台,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在协和新大楼启用,搬家重组之际,我的梦想就是“林巧稚妇产中心”早日建成,我能拥有更好的平台,为信任我、更是信任协和的患者服务……。

       与前辈大家和成绩卓著的同事相比,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谈不上成功,也没有励志资本。但是,作为幼年丧母差点失学的少年,能完成与协和妇产科的相约之旅,是想告诉比我更年轻的人和那些还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人,只要不怨天尤人、不放弃希望,梦想就有可能实现。如果每个协和人的梦能实现,建院百年时协和重归世界一流的梦想也会实现,中国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健康梦想也一定能实现!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